随着我市推行回归教育本位的素质教育的开展,出现了许多新的课堂教学形式,让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中一步步趋于和谐,一步步走向高效。而随着课堂效率的提高,学生的课业负担开始减轻了,以往那些熬时间、拼体力的学校教育逐渐被和谐和高效的素质教育课堂所代替,课堂效率也有了一定的提高。这样的改革,我们理应以兼容并包的博大襟怀、去伪存真的务实态度,广泛汲取各路先进教育教学思想之精华,博采众长,为己所用,真正从为了教好自己的学生出发,从学生的终生发展出发,去组织好我们的课堂,形成适应新形式更适合自己的教学风格。随着我们学校为创建和谐高效的课堂而推广的一系列听课活动,我们有了不少的收获,下面是我的一点体会。
如何才能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高效率完成课堂教学任务?要以培养和锻炼学生的各种能力为核心, 从而真正做到和谐高效。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这样几个方面: 一、明确和谐高效课堂的标准
和谐高效课堂,一是如何遵循教学规律,回归教学本质,是否有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和终身发展;二是如何落实新的课程理念,是否真正转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基于以上两点,打造高效课堂要从学生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参与探究了吗?参与发言了吗?参与讨论了吗?与人合作了吗?提出问题了吗?观察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学到了什么? 从教师的角度来衡量:这节课,我考虑学生认知水平了吗?有漠视学生的现象吗?有浪费课堂时间的行为吗?课堂教学中的每一个环节都带给了学生什么?各环节目标达成度如何? 二、明确和谐高效课堂的有效方式
创造积极的学习氛围,转变学习方式,这是和谐高效课堂有效方式的要求。只要能让学生的思维总处于活跃状态,积极地探索知识并试图将刚刚获得的知识转化为能力,这就是一节高效的课、成功的课。调动学生思维的几点做法如下: 1.提出明确的学习目标
使学生知道学习的目标,是引起学生学习动机和调节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好方法。创设“自觉学”、“自己学”的氛围,充分调动起学生自主参与课堂的积极性,是打造高效课堂的基础。
2.创设激趣的问题情境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没有学习的愿望,我们所有的计划、所有的探索和理论统统都会落空。”而思维永远是由问题开始的,设计适当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牵引学生的思维处于活跃状态。要提高提问的有效性,有效提问是课堂对话的开端,能引起学生的思维、兴趣的激发。问题的有效性表现在:一要具有一定的开放度,二要具有一定的深刻性,三要注意对象的层次性。要让不同的学生都拥有思考的兴趣、思维的空间。 3.创造合作进取的学习氛围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课堂教学是否高效自然也主要看学生学习的效果。在和谐的气氛中,在充满自信的时候,学生的学习效果最好,效率最高,课堂的高效也就水到渠成了。为此,在学生独立学习的基础上,要积极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从课前预习开始,到课内探究和课后帮教,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积极性,对学习中的薄弱环节进行监控、反思、调节、补救,增强学生的学习效能感。小组的组建,要关注学习差异,也关注个性特质,让课堂充满团队合作氛围,同时通过小组合作评价制度调动学生的参与。我们适当的激励,正是为实现全体学生高效学习、实现课堂更大面积高效作准备。
4.进行科学的学法指导
俗话说:“授人以鱼,惠其一时;授之以渔,惠其一世。”在传授知识的同时,还应注重学习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掌握科学的认知方法。要善于为学生创设提问的问题情境,鼓励学生敢于提出疑问,引导学生产生疑问进而发现问题。要给学生质疑时间和空间,使学生可以随时质疑,会质疑本身就是思维的发展、能力的提高。通过质疑能使学生获得有益的思维训练,变“学会”为“会学”,会“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再发现问题”,养成勤于思考的习惯。科学的学习方法为创造高效课堂提供了重要保障。 三、高效课堂还应致力于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
高效课堂的核心理念是促进学生更好更快的发展。在课堂教学中更好更快的发展,首先是健康发展。教学效率的提升不能以牺牲学生的身心健康为代价。其次是主体发展、全面发展和优质发展。高效课堂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和思维方式。学科素养的核心是学科的基本概念、基本结构以及思想方法。如果仅仅停留在知识的单向灌输和机械训练上,教授的仅仅是“学科”知识,而不去关注学科内在的逻辑联系,不去引领学生发现学科知识背后的基本概念、基本方法,那么,这样的学习显然是低效甚至无效的。陶行知先生指出:“我以为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高效课堂的构建,应该回归“教学生学”的本质,引导学生解决“学什么”与“怎么学”的问题。
提高教育质量,关键在课堂,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教学,教师的生命价值更主要地是体现在课堂上。所以,我们要力求使自己的课堂真正达到高效,这样才不致于误人子弟,才不致于唱老调。总之,我们唯有用心去学习和谐高效课堂的精髓,并积极投入到实践中,不断地探索,不断总结经验与教训,才能有进一步的成效,才能有利于我校的教育改革和教育质量。
以上是我在和谐课堂建设中的一点体会。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