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节目宗旨
在四川汶川大地震发生之后,灾区群众的心理救援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在这种特大灾害发生之后,普及心理知识,指导灾区群众进行心理自救是《心理访谈》责无旁贷的责任。
对于灾难之后的心理救援,在专业上称为心理危机干预。 一般分为三个阶段,早期应激情绪状态处理,中期自我认知和行为能力的恢复,远期回归正常生活后持续关注和具体问题的处理。《心理访谈》特别节目播出计划也将分成三部分。近期主要制作20期针对早期问题的节目,中期将制作15期节目,远期视相应情况而定。
节目宗旨:心灵重建,在灾难中成长
主题词:调整、疏导、普及、支持、成长、希望 二.节目形态
保持原有形态,以演播室谈话为主线,外拍的灾区心理救援情况和新闻资料为谈话资源,增加三个环节。
1、前方连线(视频或电话连线)——结合当期谈话主题,连线前方灾区的心理学家,随时关注心理救援工作的进展和问题。
心理救援知识板(字幕)——科学、系统、全面地普及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心理学常识。
和你在一起(视频)——动员全民向灾区提供心理支持,搜集社会各界的一句话。
为体现节目的权威性、时效性,增设两个信息版块。
心理救援动态(字幕)——每日发布灾区心理救援工作进展(联合卫生部心理危机干预协调组)
专家在线(字幕)——在栏目设置心理救援热线电话,联络全国专家组成心理危机干预专家团,解答观众问题。
三.节目规模
栏目已从5月22日开始,制作播出了系列节目《关注地震之后的心理救援》,共6期。从5月28日开始,将播出特别节目《重建心灵家园》,拟定制作50——60期。借助社会热点,全面、科学、系统地组织播出,形成持续长久的关注。
四.节目描述
全面——覆盖心理危机干预中的所有人群。 系统——涉及心理危机干预中的各个问题 权威——荟萃全国心理危机干预专家 五.节目内容设定
第一阶段,我们关注幸存者和救援者,共20期节目。 涉及话题12个
1、幸存者应激情绪问题的处理;2、重建安全感;3、消除无助感,重新恢复自信;4、强迫性的记忆闪回;5、丧失家庭成员后的情绪处理;6、肢体丧失问题的处理;7、孤儿孤老的心理干预;8安抚过程中的语言禁忌;9、恢复人际交往能力,重新回归社会;10、物质丧失;11、救援者应激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处理。12、救援者如何缓解自责和内疚。
第二阶段,在灾后1到2个月,重点关注有关系丧失、肢体丧失的灾区幸存者,运用心理学的方式帮助他们恢复自我认知和行为能力。拟定制作20期。
第三阶段,灾后半年,关注所有经历地震的人,尤其是前期节目当中的典型人物,重点报道心灵重建的成绩,分享他们的心路历程。拟定制作10期。
六.制作计划
全栏目将打破以往的录制模式,采取前后期分工协作的方式,派 出记者分赴灾区各地采访记录一手资料。同时,在栏目设有前期组,资料组,后期编辑组。全组成员团结合作,快速反应。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