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基于认同过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探析

2022-06-05 来源:汇智旅游网


基于认同过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探析

大学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重点对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内化于心、外化于行,但前提是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如何培育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使他们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也是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针对性和实效性的重要抓手。本文通过阐述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进而探索基于认同过程的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有效途径。

标签:认同过程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认同教育

一、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认同的一般过程

价值观的认同是一个主体对价值客体不断深入了解,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发展变化过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过程本质上就是一个内化过程,即由外在约束到内在约束的转变过程,即由他律到自律的过程,最终表现为大学生的自觉行为。从心理学角度而言,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一般要经历以下三个阶段:

第一、认知认同阶段。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是指他们能够掌握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知识并领会核心价值观所蕴含的文化精华。

大学生通过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十四个字”要求的全面把握,以及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形成的思想基础、文化根源和社会现实的深刻理解,是从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从价值判断到价值取向的前提,只有实现认知认同才能在内心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当然,实现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需要有效的载体和途径,思想政治教育及思想政治理论课为这一过程的转变提供了有效的平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和思想政治工作者要发挥主阵地、主渠道作用,充分利用自己学识渊博、理论扎实、道德高尚的优势,利用学校丰富的教学资源和陶冶情操的校园文化氛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形成进行理论指导和文化熏陶,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二、情感认同阶段。

情感认同是价值观认同承上启下的中间环节,它是对认知认同的深化,同时又为行为认同奠定感情基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阶段是大学生把价值观内化于心并添加自己的情感因素的过程,具有较强的稳定性,一旦实现认同,就不会轻易改变。当然在情感认同阶段,思政课教师需要通过创造情境、道德叙事及社会实践等有效方法使大学生产生思想共鸣,从而在心理上、行为上更向着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求的方向发展。但需要引起注意的是,情感认同的过程是复杂的、反复的,很容易受到外界纷繁多变、鱼龙混杂等不良环境的干扰,从而削弱他们的情感认同。这就要求社会、家庭和学校形成合力,及时排除消极因素,减少情感认同危机的出现。

第三、行为认同阶段。

行为认同是价值观认同的最后环节。通过认知认同和情感认同两个阶段,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理智上产生了认可,在感情上产生了依赖。但最重要的认同是行为上的认同,即把核心价值观作为自己的行为准则和行动指南,并在日常学习生活中外化于行。这个过程需要大学生牢记“二十四个字”要求,尤其是在行动中践行“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时刻对照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视自己的行为。

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是知、情、行的辩证统一过程,这个过程是频繁多变但也是反复向前的,只有充分了解这一过程及其特点,才能在此基础上寻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有效路径。

二、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路径探析

在分析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过程的基础上,思政课教师要积极进行创新实践,探索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的路径,以实现认同教育“质的飞跃”。

1.利用好思政课主阵地,实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

思政课教师要利用好思想政治理论课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主阵地和主渠道的作用,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同教育贯穿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有机融入思想政治理论课各门课程,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润物无声”。首先在思政课教学方面,要积极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学体系,使大学生广泛认同、全面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分层次对“二十四个字”要求进行理论阐述和案例说明,以此激发大学生群体的理论理解和研究的热忱,思政课教师要把理论教育和实践创新相结合,要把自己亲和力和个人权威性相结合。其次,要积极创新教育载体,发挥隐性载体的育人功能,以此推动大学生对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在课堂上要广泛采用案例、辩论、演讲、多媒体视频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向大学生阐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利用暑期社会实践活动、“三下乡”、走进社区等实践形式,让大学生加深对核心价值观的理论理解和现实解读。

2.利用身边典型和榜样的力量,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

任何价值认同都需要借助一定的环境,环境因素的好坏会影响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情感认同,需要社会、家庭和学校环境的有机统一,还要注意传媒环境的建设和网络建设。思政课教师和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用身边典型来进行朋辈教育,以此增强情感认同。尤其要挖掘身边榜样的模范作用,以此鼓舞和激励大学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3.积极发挥实践育人作用,推动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行为认同

社会实践教育是大学生社会主义价值认同关键的一步,只有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才能让大学生认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高校应该为大学生社会实践搭建广阔的舞台,包括科技创新赛、全国挑战杯赛、各项素质拓展、志愿者服务等,使他们能够把自己的命运和祖国发展、时代要求紧密切合,并不断加深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体验。

参考文献

[1]刘峥,汤小兰.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路径探索[J]. 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0(04)

[2]刘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大学生内在认同的现状调查和分析[J]. 当代教育论坛(管理研究). 2010(07)

[3]曹震宇,刘峥.大学生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在认同的现状分析与思考[J].中国电力教育. 2010(12)

[4]金萍女,孙莉萍,薛燕.高校师生价值观冲突动因及化解对策[J]. 中国科教创新导刊. 2008(26)

[5]徐兴良.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 新长征(党建版). 2013(09)

[6]陆若然.价值观冲突:大学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与契机[J]. 思想教育研究. 2009(S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