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2)

2022-10-09 来源:汇智旅游网
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一、目的

为分析存在的或潜在的危险、有害因素,查找存在的事故隐患并判定其危险程度,确定风险等级,提出合理可行的防范措施,进行风险分级控制,使系统在生产运行期内的安全风险控制在安全、合理的范围内,使事故、损失到达可接受水平。依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安全生产法》、《山东省安全生产条例》、《安全生产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通则》〔DB37/T2882—2016〕、《工贸企业安全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实施指南〔试用版〕》,特制订风险分级管控制度。

二、机构及职责 1、组织机构

公司成立由总经理担任组长,各副总经理和各部门负责人为主要成员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领导小组;同时成立由安全副总经理担任组长,安全管理人员、各职能部门负责人以及安全、设备、工艺、电气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为主要成员的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推动小组。

2、工作职责

〔1〕总经理全面负责组织风险分级管控工作,具体包括:

确保获得建立、实施、保持和持续改进风险分级管控体系所需要的资源。如人力资源和专门技能、方法、信息系统、技术与财务资源等。

确定各部门、各车间、各岗位职责与责任,授予权限以促进有效的风险管理。 确保体系变更时,维持体系完整性。

组织制定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定期对体系建设工作情况进行调度、督导和考核。

确保企业全员参与风险分级管控体系,重点监督、指导领导小组、推动小组其他人员履行其职责。

〔2〕安全副总经理职责

是危险源识别、风险评价及风险管控过程的主要负责人,负责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风险控制措施确定工作的组织及监督管理。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安全生产绩效考核、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3〕安全科职责

主要负责起草体系建设工作方案和有关体系文件;负责指导和监督检查各专业工作组分工开展情况;负责组织对全公司风险结果评审;负责对二级以上〔含二级〕风险及其控制措施的汇总、协调、监督评估。

〔4〕其他部门职责

财务科负责保证安全生产费用的提取,以保证风险分级管控体系的实施与运行,并监督经费的使用落实情况。

办公室负责风险告知警示牌等风险分级管控所需物资的采购,确保采购物资数量和质量满足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需求。

设备、工艺、电气等职能部门负责职责范围内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确实定;协调指导和监督检查职责范围内风险分级管控体系建设;负责职责范围内风险管控措施落实情况的监督管理。

各车间负责本车间的危险源辨识、风险评价和控制措施确实定、组织、协调,并及时更新,对管辖范围所有直接作业、操作岗位、关键装置与重点部位进行风险评价及风险控制,同时监督、指导本车间人员积极参与风险识别与评价;负责将体系建设工作纳入本车间的安全生产责任制考核,确保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风险管控。

三、风险点排查

公司每年集中进行风险分级管控的评审,对风险点进行一次排查和分析,按照《风险分析管控手册》,制定更新《风险点统计表》。风险点排查一般在每年12月份开展,发生事故或变更〔新的或变更的法律法规或其他要求、操作条件变化或工艺改变、技术改造项目、有对事件、事故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组织机构发生大的调整〕时及时进行风险点排查和后续评价工作。

四、危险源辨识 1、辨识方法

采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生产过程中的作业活动危险源进行辨识。针对作业活动清单中的作业活动的每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识别出与此步骤或内容有关的危险源,建立《作业活动清单》和《工作危害分析记录表》。

采用安全检查表法〔SCL法〕对设备、设施、部位、场所、区域等进行危险源辨识,确保危险源辨识的充分性,建立《设备设施清单》和《安全检查分析记录表》。

对于复杂的工艺可采用危险与可操作性分析法〔HAZOP〕、危险度评价或类比法、事故树分析法进行危险源辨识。

2、辨识范围

危险源的辨识范围应覆盖所有的作业活动和设备设施,包括:

规划、设计〔重点是新、改、扩建项目〕和建设、投产、运行等阶段; 常规和非常规作业活动; 事故及潜在的紧急情况;

所有进入作业场所人员的活动; 原材料、产品的运输和使用过程;

作业场所的设施、设备、车辆、安全防护用品; 工艺、设备、管理、人员等变更; 丢弃、废弃、拆除与处置; 气候、地质及环境影响等。 3、危险源辨识

各岗位从业人员,在对危险源的辨识方法培训的基础上,按照确定的辨识范围有组织地有序开展危险源辨识。辨识过程应充分考虑四种不安全因素:人的因素、物的因素、环境因素、管理因素,具体参照公司《风险分级管控手册》的分类标准。

运用工作危害分析法〔JHA〕对作业活动开展危险源辨识时,应在对作业活动划分为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的基础上,系统地辨识危险源。在作业活动划分时,应以生产〔工艺、工作〕流程的阶段划分为主,也可以采取按地理区域划分、按作业任务划分的方法,或几种方法的有机结合。

作业活动划分应遵循的原则:所划分出的每种作业活动既不能太复杂〔如包括多达几十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也不能太简单〔如仅由一、两个作业步骤或作业内容构成〕;划分出的作业活动在功能或目的或性质上相对独立。

运用安全检查表法〔SCL〕对通过工作危害分析法不能覆盖的场所、设备或设施等进行危险源识别。

4、事故类型及后果

危险源造成的事故类别,包括物体打击、车辆伤害、机械伤害、起重伤害、触电、淹溺、灼烫、火灾、高处坠落、坍塌、锅炉爆炸、容器爆炸、其它爆炸、中毒和窒息,以及其它伤害等;

危险源引发的后果,包括人身伤害、伤亡疾病、财产损失、停工、违法、影响商誉、工作环境破坏、环境污染等。

五、风险评价 1、风险评价方法

选择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法〔LEC〕,对风险进行定性、定量评价。评价时,L〔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的取值建立在现有控制措施的基础上,并遵循从严从高的原则。

2、风险评价准则

在对风险点和各类危险源进行风险评价时,明确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严重性和风险度取值标准〔具体参见附件1〕,进行风险评价。风险判定准则确实定应充分考虑以下要求:

有关安全生产法律、法规;设计标准、技术标准;公司的安全管理、技术标准;安全生产方针和目标等;相关方的投诉。

可能性的等级通过现有控制措施与可能性准则比照判定,严重性通过事故类型及后果与严重性准则比照判定,还考虑日常生产过程中暴露在危险环境中的频次,比照频次表判定,最后根据各参数的乘积比照风险度综合判定风险等级。

3、确定重大风险

以下情形为重大风险:

违反法律、法规及国家标准中强制性条款的;

发生过死亡、重伤、职业病、重大财产损失事故,或三次及以上轻伤、一般财产损失事故,且现在发生事故的条件依然存在的;

涉及重大危险源的;

具有中毒、爆炸、火灾等危险的场所,作业人员在10人以上的; 经风险评价确定为最高级别风险的; 相关方投诉涉及事故隐患的。 4、风险点级别确定

按照风险点中各危险源评价出的最高风险级别作为该风险点的级别。

初创“两个体系”建设是,风险评价工作可由公司外聘中介技术服务公司协助进行评价,后续年度评审更新等工作需要公司自行开展。

六、风险控制措施

风险控制措施考虑可行性、可靠性、先进性、安全性、经济合理性、经营运行情况及可靠的技术保证和服务。

从工程技术、安全管理、培训教育、个体防护、应急处置等方面评估现有控制措施的有效性。现有控制措施不足以控制此项风险,应提出建议或改进的控制措施。

设备设施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安全屏护、报警、联锁、限位、安全泄放等工艺设备本身带有的控制措施和检查、检测、维保等常规的管理措施。

作业活动类危险源的控制措施应包括:制度、操作规程的完备性、管理流程合理性、作业环境可控性、作业对象完好状态及作业人员素质能力等方面。

不同级别的风险要结合实际采取一种或多种措施进行控制,对于评价出的不可接受风险,应增加补充建议措施,直至风险可以接受。

七、风险分级管控 1、风险分级

E级\\5级\\蓝色\\稍有危险:属于低风险,班组、岗位管控。 D级\\4级\\蓝色\\轻度危险:属于低风险,班组、岗位管控。 C级\\3级\\黄色\\显著危险:属于一般风险,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需要控制整改。

B级\\2级\\橙色\\高度危险:属于较大风险,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制定建议改进措施进行控制管理。

A级\\1级\\红色\\及其危险:属于重大风险,公司〔厂〕级、部室〔车间级〕、班组、岗位管控,应立即整改,不能继续作业,只有当风险已降至可接受后,才能开始或继续工作。

2、风险分级管控的要求

风险分级管控应遵循风险越高管控层级越高的原则,对于操作难度大、技术含量高、风险等级高、可能导致严重后果的作业活动应重点进行管控。上一级负责管控的风险,下一级必须同时负责管控,并逐级落实具体措施。工贸企业应根据风险分级管控的基本原则和企业组织机构设置情况,合理确定各级风险的管控层级,一般分为公司级、部门级、车间级、班组和岗位级,也可结合本单位机构设置情况,对风险管控层级进行增加或合并。

3、编制风险分级管控清单 应在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后,编制包括全部风险点各类风险信息的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并按规定及时更新。

4、风险告知

风险的告知采取两种形式:风险公告和风险培训。

建立安全风险公告制度,在醒目位置和重点区域分别设置安全风险公告栏,制作岗位安全风险告知卡,标明主要安全风险、可能引发事故隐患类别、事故后果、管控措施、应急措施及报告方式等内容。对存在重大安全风险的工作场所和岗位,要设置明显警示标志,并强化危险源监测和预警。

根据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将设备设施、作业活动及工艺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风险及应采取的措施通过培训方式告知各岗位人员及相关方,使其掌握躲避风险的措施并落实到位。

八、文件管理

要完整保存表达风险分级管控过程的记录资料,并分类建档管理。应包括风险分级管控制度、风险点统计表、危险源辨识与风险评价记录,以及风险分级管控清单、危险源统计表等内容的文件化成果;涉及重大、较大风险时,其辨识、评价过程记录,风险控制措施及其实施和改进记录等,应单独建档管理。

九、持续改进

每年〔一般12月份〕对风险分级管控体系进行一次系统性评审和更新。根据非常规作业活动、新增功能性区域、装置或设施以及其他变更情况等适时开展危险源辨识和风险评价。根据以下情况变化对风险管控的影响,及时针对变化范围开展风险分析, 更新风险信息:法规、标准等增减、修订变化所引起风险程度

的改变;发生事故后,有对事故、事件或其他信息的新认识,对相关危险源的再评价;组织机构发生重大调整;补充新辨识出的危险源评价;风险程度变化后,需要对风险控制措施的调整。

建立不同职能和层级间的内部沟通和用于与相关方的外部风险管控沟通机制,及时有效传递风险信息,树立内外部风险管控信心,提高风险管控效果和效率。重大风险信息更新后应及时组织相关人员进行培训。

附件1:作业条件危险性分析评价法〔简称LEC〕 L〔likelihood,事故发生的可能性〕、E〔exposure,人员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频繁程度〕和C〔consequence,一旦发生事故可能造成的后果〕。给三种因素的不同等级分别确定不同的分值,再以三个分值的乘积D〔danger,危险性〕来评价作业条件危险性的大小,即:D=L×E×C。D值越大,说明该作业活动危险性大、风险大。

表-1 事故事件发生的可能性〔L〕判定准则 分值 10 6 完全可以预料。 相当可能;或危害的发生不能被发现〔没有监测系统〕;或在现场没有采取防范、监测、保护、控制措施;或在正常情况下经常发生此类事故、事件或偏差 可能,但不经常;或危害的发生不容易被发现;现场没有检测系统或保护措施〔如没有保护装置、没有个人防护用品等〕,也未作过任何监测;或未严格按操作规程执行;或在现场有控制措施,但未有效执行或控制措施不当;或危害在预期情况下发生 可能性小,完全意外;或危害的发生容易被发现;现场有监测系统或曾经作过监测;或过去曾经发生类似事故、事件或偏差;或在异常情况下发生过类似事故、事件或偏差 极不可能;有充分、有效的防范、控制、监测、保护措施;或职工安全卫生意识相当高,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实际不可能 频繁程度 连续暴露 每天工作时间内暴露 每周一次或偶然暴露 分值 2 1 0.5 直接经济损失 频繁程度 每月一次暴露 每年几次暴露 非常罕见地暴露 事故、事件或偏差发生的可能性 3 1 0.5 很不可能,可以设想;危害一旦发生能及时发现,并能定期进行监测 0.2 0.1 分值 10 6 3 表-2 暴露于危险环境的频繁程度〔E〕判定准则 表-3 发生事故事件偏差产生的后果严重性〔C〕判定准则 分值 法律法规 及其他要求 人员伤亡 停工 公司形象 100 40 严重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违反法律法规和标准 潜在违反法规和标准 3人以上死亡,或101000万以上 人以上重伤 1人以上3人以下死亡,或3人以上10500万以上 人以下重伤 1人死亡,或3人以下重伤 100万以上 公司 重大国际、国内影停产 响 装置 行业内、省内影响 停工 部分装置停工 地区影响 15 7 3 1 不符合上级或丧失劳动力、截肢、行业的安全方骨折、听力丧失、慢针、制度、规定性病 等 不符合公司的轻微受伤、间歇不舒安全操作程序、服 规定 完全符合 无伤亡 10万以上 部分设公司及周边范围 备停工 引人关注,不利于1套设5000以上 基本的安全卫生备停工 要求 没有 5000以下 形象没有受损 停工 实施期限 立刻 立即或近期整改 2年内治理 表-4 风险等级判定准则〔D〕及控制措施 风险值 >320 160~320 70~160 20~70 <20

2017年9月1日

风险等级 A/1级 B/2级 C/3级 D/4级 E/5级 极其危险 高度危险 显著危险 轻度危险 应采取的行动/控制措施 在采取措施降低危害前,不能继续作业,对改进措施进行评估 采取紧急措施降低风险,建立运行控制程序,定期检查、测量及评估 可考虑建立目标、建立操作规程,加强培训及沟通 可考虑建立操作规程、作业指导书,但需有条件、有经定期检查 费时治理 / 稍有危险 无需采用控制措施,但需保存记录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