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与评价研究开 题 报 告

2022-06-19 来源:汇智旅游网


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与评价研究开 题 报 告

一、课题的提出

1、目前国内政策现状

新一轮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实验已在我省全面启动,目标之一就是要改变传统的应试教育,改变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改变评价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积极实施素质教育,保证学生全面、健康、富有个性地发展。但是,新课程的推进过于匆忙,并未同步发布相应的评价方案,甚至在义务教育阶段信息技术的课程标准都尚未出台。由于缺乏有效导向,令广大教师在实施新课程时感到十分迷茫,对课程知识的重点、难点无法准确定位,也不能十分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评价目标不鲜明,评价手段简单,评价方式单调,评价用语重复、乏味,评价体系传统、僵化,评价是非不分、泛滥,评价注重最终结果,忽视了学生的操作过程、情感取向等等都是我们教师在教学中碰到的困难,同时也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本学科普遍存在的情况。不妥当的评价方式势必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压制了本学科的发展,因此研究并制定一套科学、客观、发展的评价体系有助于新课程实验的顺利实施,同时有利信息技术教育的普及和推广。

2、目前教学评价现状

根据大量的调研和我们现在对信息技术学科评价的实际做法,感受到目前信息技术教学评价中存在的问题主要有:

A、评价认识上的“缺位”

近几年来,信息技术虽然已成为中小学的一门必修课,我省也已将其成为小高考学科(七门参加学业水平测试的必修科目之一),但对信息技术教学评价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事实上信息技术目前还没有成为中小学的一门主课。因此,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未作为一项教学工作进行研究,重视对高考学科等一些主要学科教学的评价,忽视对信息技术课教学的评价。

B、评价方法上的“越位”

所谓越位,就是在评价中忽视了信息技术课的根本特点――实践性,而过多地强调信息技术原理,以传统的考试方式,代替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考试内容大多是有关陈述性知识,偏于记忆,可操作性不强,命题缺乏科学性;过多重视考试的分数、成绩,忽视了考察学生信息素养的提高和全面发展。

C、评价功能上的“不到位”

用考试的方法来评价信息技术教学,对提高教学质量固然有一定的作用,但其弊端越来越显露出来。其主要表现为:(1)关注评价的结果,忽视了评价过程本身的意义;(2)重定量分数鉴定,强调甄别与选拔的功能,轻定性情感分析,忽视改进与激励的功能;(3)关注对结果的评价,忽视了对过程的评价。

教学评价对教学起着导向和质量监控的重要作用。由于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存在以上的“缺位”、“越位”和“不到位”三个方面的问题,影响了评价的科学、也影响了信息技术课的教学质量。

二、课题的界定

1、相关概念

★教学:学校为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所采用的手段和途径。

★评价:在对事物的质与量的描述的基础上形成的价值判断。

★教学质量: 是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完成教育教学任务,实现培养目标的程度水平,是学校办学水平的整体反映。

★教学评价:以教学目标为依据,运用可操作的科学手段,对教学工作诸多方面因素的测量、分析和评定的基础形成的价值判断。教学评价可为评价对象自我完善和有关教学部门科学决策提供依据,是教学活动的重要环节。

★ 信息技术教育: 是指培养教育对象利用计算机、各种通信设备等信息工具,收集、处理和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的教育活动。信息技术教育的内容有很多,主要包括:对信息的认识、信息的作用、信息的存在方式、信息的获取方法、有用信息的过滤方法、信息的处理方法、信息的利用能力等。

2、研究查寻

经过“google谷歌”搜索引擎搜索关键词“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评价”有两条信息,搜索“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与评价研究”没有一条完整包含该关键词的信息,搜索“信息技术 教学评价”近百条信息。绝大多数信息处于意识到信息技术评价的重要性,也有少数文章对信息技术评价提出一些自己的做法,但真正以课题研究的形式来系统研究的极少。

3、研究意义

信息技术作为一门新兴必修学科,对信息技术教学的评价,尚处于探索阶段。我们要力求避免传统评价中的缺陷,使信息技术这门学科为基础教育注入生机和活力。通过本课题的研究,形成一套科学的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学质量评价体系,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发展、促进教师教学水平不断提高和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推动我市中小学信息技术评价工作朝规范化、科学化发展,最终促进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会有很大的意义所在。

三、研究目标

1、制订一套小学、初中、高中评价学生信息素养的体系:

A、学生作品评价标准及操作方法

B、学生信息技术评价量表

C、学生电子成长记录袋评价标准

D、理论考试及实作考试评价标准

2、研究测验试题难度、信度、效度三个指标与试题的合理性。

3、提高教师和学生的评价能力。

4、开发出性能稳定,易操作的、符合学生年龄特点的考试软件。

5、培养一批信息技术骨干教师,带动一批学校信息技术教育的全面提高。

四、研究内容

教学质量和课程评价在课程体系中起着质量监控和激励导向的作用,研究课程评价体系是促进课程改革和发展的需要。因此,建立体现素质教育思想、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激励教师上进和推动信息技术课程不断完善的信息技术评价体系,体现评价内容、主体和方法的多元化,既要关注课堂效益和评价结果,更要关注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个教与学的过程。信息技术评价必须应注重学生信息意识和情感、信息伦理道德修养、信息科学技术常识和信息能力的全面评价。信息技术评价应有助于学生信息素质的全面发展,要改变只关注学生学业成绩的单一总结性的考试评价方式,着眼于充分全面了解学生;帮助学生提高信息意识,认识自我,建立自信,关注个别差异,了解学生发展中的需求,发现和发展学生的潜能,促进学生在已有水平上的发展,发挥评价的教育功能。具体来说,有如下几点:

1、作业、作品分析

A. 评价标准:标准的提出、制定,评价量规。

B. 评价主体:学生自评、互评,教师参评。

C. 评价结果:评语+量化后的分数。

2、技能考核

对学生技能掌握情况的考核如:键盘操作 汉字输入 鼠标操作 复制、粘贴 文件保存等量化考核为主

3、评定量表

评定量表是教育评价中对表现、满意度、没有现成工具可以测量的综合因素等比较抽象的评价对象进行评价时常用的办法。评定量表的实质上是对评价者在价值判断中的感受程度的一种表达方式,它与用语言定性描述判断方法相比,有具有较高的精确性和评价对象个体之间的可比性等优点,但也有不够详细和生动的缺点。

4、学生电子成长记录袋

信息技术课的“成长记录袋”在形式上可采用电脑中的“文件夹”。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优势:信息媒介种类多;具有超连接,便于查询;修改、更新容易;便于分析、处理。

5、测验与考试

(1)上机理论考试:改进和完善现有的理论考试软件,改进考试软件的自动统计系统和分析系统。增加试题的图文混排功能,形象直观,趣味性浓,更符合学生年龄特点。

(2)上机实践考试:以任务驱动式为指导,让学生在规定时间内完成相应任务,发挥教师的自主性,评价中注重学生的创造性,以激励为主。

五、指导思想

本课题研究的主题是《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学科课程教学质量与评价研究》,研究的对象是全市中小学信息技术教师和学生。我们主要围绕信息技术课程改革实验而展开,以教育行动研究法(教学实践)为主要研究方法,解决实际工作过程中遇到的困难。通过实践探索,健全完善现有的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评价体系,并建立一套科学的切实可行的评价标准,指导教师的教学工作开展,转变教师的角色,促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和专业素

质的发展:

1、更新信息技术评价观念,创新信息技术评价思想,探索新课程背景下的有效的评价方式,丰富信息技术评价体系,深化教学改革,为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提供有力保障。

2、注重过程性评价,探索和实践灵活多样、具有开放性的质性评价方法,而不仅仅依靠纸笔作为收集学生发展证据的手段。

3、建立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提高的评价体系,包括评价的内容和标准、评价方法和促进学生发展的改进计划。

4、建立《新课程背景下信息技术学科课程评价体系的研究》专题网站,分享研究成果。

六、研究原则

1、全面性原则。要改变过去以信息技术结果的正确性作为评价的依据一元评价模式,增加对信息技术操作速度、对信息技术课程的态度、操作的规范程度和创新程度等评价指标,从而全面评价学生的信息技术水平。

2、客观性原则。评价要公正确切,实事求是,教师和学生不主观臆断或掺杂个人感情。

3、公开性原则。评价的过程和结果要公开,这样有利于被评价的对象了解自己在一定的范围内所处的位置,了解自己的长处的薄弱环节,形成紧迫感,在一定程度上起到激励作用,从而改进教师教与学生学的方法,提升信息技术课程的整体水平。

七、研究方法

1、行动研究法:在实验过程中不断总结,即时调整研究方向及方法。

2、调查法:采取问卷调查,座谈,即时了解师生动向。

3、对比法:采取实验学校与非实验学校,实验年级与非实验年级对比, 本市与市外对比。

4、经验总结法:注意过程资料积累,树立成果意识,特别是阶段性总结,以更好为后期实验打好基础。

5、文献法:在研究的过程中查阅大量研究资料,用科学的理论导向,特别是网上信息的即时查阅和发布。

八、研究措施

本课题研究拟投入的主要研究措施:

①当前学校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现状调查;

②信息技术教学优质课、优秀教案、优秀论文评选;

③课题组成员定期的教育理论和教育科研知识学习、定期召开课题阶段研究工作总结会;

④分别举行中小学实施信息技术教学的工作交流、研讨活动;

⑤举行初中和高中信息技术考试;

⑥举办教师业务进修培训班;

⑦建设信息技术教学网站;

⑧网络信息收集、研究成果市级以上交流、评奖、发表。

九、研究过程

本课题研究主要通过以课堂为主的实践研究,为此我们将整个课题研究安排为两年,从2007年9月至2009年10月,2009年10月结题。研究拟分四个阶段组织实施:

第一阶段(2007年9~10月)准备阶段

①成立课题领导小组,完成总课题设计方案,申报立项。

②收集省内外信息技术评价研究的理论文献及实践资料。

③制定研究方案及研究计划,培训研究人员,做好实验准备。

第二阶段(2007年11月~2009年6月)实验阶段

①成立小学、初中、高中子课题组,撰写子课题方案,进行实验教师培训,组织实验

人员进一步加强理论学习,并深入实践研究。

②对课题研究计划进行检查,实施中期评估,定期召开课题组成员会议。

③开展案例分析、教学设计、撰写经验小论文、总结性评价命题活动。

第三阶段(2009年7月~2009年10月)总结阶段

①完成课题研究报告。

②进行总结提炼和实验成果的综合评估,撰写结题报告,提交课题组鉴定、验收。

第四阶段(2009年11月起)推广阶段:提升经验,推广应用。

十、人员分工

课题主持:张东明(江都市教育局计算机教研员 中学高级 扬州市学科带头人)

专家指导:赵公明(江都市教育局教科室主任 特级教师)

主研人员:

高中组负责:景国锋(中学信息技术“育花奖”一等奖 中学一级教师)

初中组负责:袁 森(中学信息技术“育花奖”二等奖 中学一级教师)

小学组负责:许 军(小学信息技术“育花奖”一等奖 小学高级教师)

《新课改下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质量与评价研究》课题组

主持人:江都市教育局教研室 张东明 二○○八年三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