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福建省漳州市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Word版含答案

2023-01-30 来源:汇智旅游网
漳州市2019-2020学年下学期期末教学质量检测

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一、现代文阅读 (一)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材料一:

中国人的传统聚会,不论在家中还是在餐馆,如果是享用中餐,一般都是采用围桌会食的方式。这种亲密接触的方式,是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但纵观中国饮食史,会食方式存在的时间也就是1000多年。

分餐制的历史则可上溯到史前时代,它经过了不少于3000年的发展过程。古代中国人分餐进食,一般都是席地而坐;后来所说的“席”,正是这古老分餐制的一个写照。西晋灭亡后,生活在北方的匈奴、鲜卑等族陆续进入中原,先后建立了他们的政权,使得中原地区自殷周以来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礼仪制度等受到了一次次强烈的冲击。正是这种大的历史变革,传统席地而坐的跪姿坐式受到更轻松的垂足坐姿的冲击,及至唐代,各种各样的高足坐具已相当流行,垂足而坐已成为标准姿势。唐代后期,高椅大桌的会食已十分普通,家具的革新直接影响了饮食方式的变化。

(摘编自王仁湘《分餐制在古代中国至少流行了三千年》,《光明日报》2020年4月18日)

材料二:

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影响健康的因素中有60与生活方式和行为有关。“从科学角度来看,合餐极易导致疾病传染。部分通过唾液、呼吸道、消化道传播的疾病,如流感、结核病、幽门螺杆菌等,只要就餐人中有人感染此类疾病,就有可能导致其他就餐者感染。”山西省健康管理师协会专家曹思毅说,在我国,许多人由于过分饮食,高热量食物摄入过多,水果、蔬菜摄入过少,导致肥胖、营养缺乏等问题,从而对健康造成极大的危害。分餐可以根据每人每餐所需的营养,搭配饭菜,保证每餐有适量的维生素、蛋白质、脂肪等,同时控制进食量,保证营养平衡。

(摘编自马黎《“分餐制”,不能再说“不”!》,《山西日报》2020年2月14日)

材料三:

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以来,公筷制、分餐制等倡议再次进入公众视野,就目前各地的推行情况来看,需要加强防范“三个忘了”的举措。

围绕防范“吃着吃着就忘了”,加强就餐过程的提醒与监督。一开始顾客还记得用公筷公勺,但吃着吃着就忘记了。针对这样的现象,餐饮业主要在大堂和餐厅的醒目处张贴提倡使用公筷公勺的海报、标语等,

并在餐桌上放置提示牌引导顾客使用公筷公勺;服务人员也应主动提醒顾客,及时纠正“公筷私用”及“吃着吃着就忘了”的问题。

围绕防范“重视城里忘了农村”,着力解决“一头冷”。从推行情况来看,城市一头热、农村一头冷的现象普遍存在。针对这种“冷热不均”的现象,尽快在乡村发起“餐桌革命”,督促农村群众逐渐养成文明卫生的用餐习。既然农村是推进公筷制和分餐制的薄弱环节,相关部门更要加强健康科普与宣传,可在社区和农村醒目位置张贴海报、标识,提高群众对于分餐和公筷的接受度。

围绕防范“顾了大人忘了孩子”,坚持分餐分筷从娃娃做起。医学常识告诉我们,抵抗力较弱的儿童更易感染细菌和病毒,保障孩子的健康,对每一个家庭来说都是责任重大。因此,分餐分筷要从娃娃抓起,培养孩子良好的用餐习惯。

(摘编自李强《推行分餐公筷制要防范“三个忘了”》,《赣南日报》2020年4月15日)

1.下列对“分餐制”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高足坐具的出现、影响了人们的饮食方式,传统分餐制也随之发生变化。 B.为了解决肥胖问题,专家建议采用分餐制饮食,因为分餐可控制进食量。 C.新冠疫情暴发后,公筷制、分餐制的推行出现城乡“冷热不均”的现象。 D.分餐从小抓起,培养孩子良好的用餐习惯,可以更有效保障他们的健康。 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围桌会食作为中国饮食文化的一个重要传统,其中存在的过分饮食、营养失衡、疾病传染等问题极易被人忽视。

B.“筵席”是古代中国人分餐制的写照,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我国古代所建立的传统习俗、生活秩序和礼仪制度。

C.生活在北方的匈奴、鲜卑等族陆续入主中原,不但冲击了中原地区的传统文化,也使中原的饮食方式产生变化。

D.顾客“吃着吃着就忘了”使用公筷公勺,主要原因是餐饮业主没有宣传引导,因此推行公筷制,餐饮业很重要。

3.分餐制、公筷制为什么难以得到有效推广?请根据材料简要分析。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小题

灯 塔 刘建超

父亲名字叫海,名字叫海的父亲当兵前从来没有见过海。给父亲起名叫海的爷爷也没有见过海。 父亲曾问过爷爷,海是什么?爷爷指着村子里几亩地大的池塘,说,江河湖海都是水,这池塘就是海。

去,下海耍吧。

父亲光着屁股在池塘里扑腾,那时他以为,天下有水的地方就是村里的这一方池塘。 父亲参军,跟着部队南下。 首长问,你们谁能爬山?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从小就上山放羊砍柴,每天翻山越岭如走平地,没啥说的! 首长又问,你们谁会游泳?

父亲把手举得高高的,我会。村里的海,我能一口气扑腾几个来回。没啥说的!

父亲的两个没啥说的,就随着部队的改编成了海军。他以为海军就是要上舰艇,开着军舰像开着坦克车一样。

父亲被派去学习航标灯和柴油发电机的维护和保养。他学得很快,成绩也好。学习结束,他被分配到远离大陆的小岛上,岛上只有他一个人,日夜守着航标灯。

排长对父亲说,这个小岛你就是岛长了,所有活着的东西都归你管。岛上活着的东西就是空中的海鸟,海滩上的海龟、螃蟹。

排长说,守护好航标灯就是守护好祖国的领土。能看到航标灯的地方都归你守护,小海,你要自豪呢。 父亲很自豪。父亲每天的日子就是在小岛上巡逻,给航标灯添加柴油。父亲从没有一点儿的失落。 日子单调枯燥,父亲却喜爱上了这座小岛。父亲说,守岛的日子里,他真的学会了游泳,学会了钓鱼,学会了和海鸟说话。

寂寞的时候,父亲就给母亲写信,每周来岛上送给养的船就成了他们传书的鸿雁。父亲的书信封封都是海岛的说明书,岛的静、岛的动、岛的趣、岛的乐,没有半句岛的苦、岛的累。他告诉母亲,坐在礁石上可以看到水中的游鱼,扎个猛子可以捞出红薯大小的海参,晚上睡觉,都会有螃蟹来敲你的柴门。

母亲被父亲的描绘给迷住了,带着红薯干炒花生到了海岛。母亲上岛的日子遇到了风浪,母亲被颠簸得把胆汁都吐出来了,船还是靠不了岛,只是依稀地看到个人影在挥手。母亲没有上岛,她死心塌地要嫁给父亲。母亲说,那么艰苦的日子父亲都乐观地面对着,跟着这样的男人,靠得住。

排长带着送给养的几名战士,为父母亲举办了简单而又热烈的婚礼。母亲留下和父亲相伴在孤岛上守候航标灯,两个人的世界把寂寞过成了快乐。闲暇,父亲教母亲游泳,在滩头捉螃蟹抓海参。他们把钓的鱼晾干,让给养船带回连队的炊事班。

父母最快乐的事就是给未来的孩子起名字。两个人对孩子叫什么名字争执不下,父亲说,周一、三、五,叫我起的名,周二、四、六叫你起的名,星期天咱俩一起带出来玩。

于是经常听到父亲喊着,海星、海带和我一起出操正步走!母亲会说,岛儿、灯儿开始做饭喽。 母亲怀着我的时候,遇到一场特大风暴。

浓雾翻滚,暴雨雷鸣,海天像倒翻过来一样,几十米高的巨浪一排排咆哮着疯了般拍到岛上,航标灯都被震得直摇晃。父母从来没有经历过这么大的阵势,有些不知所措,偏偏柴油机发生了故障。

母亲说,这么大的风浪,不会有啥船只过往,等风浪小了再上塔修理吧。

父亲背上工具包说,上级交给我的任务就是维护好航标灯,首长说过,岛上的灯塔就是国家主权的象征,一分钟也不能灭。

父亲登塔,风浪扑得他站立不住。母亲担心,找来绳子系在父亲的腰间,另一端缠在自己身上,两人就这样守护在机器旁,在咆哮的海浪中坚持到天明。

父亲看着累瘫在身边的母亲,抚着她的秀发说,今天该哪个孩子陪咱出操了?母亲抱着父亲哭了,父亲说母亲上岛就哭过那一次。

部队裁军,灯塔移交给地方政府管理,父亲也脱下军装,可他依然留在岛上。父亲在孤岛上守护灯塔四十年,直到退休。

父亲病重期间,我正带着舰队在波斯湾护航。

母亲说,父亲念念不忘他那座小岛。老海啊,你放心,等我俩都走了以后,让孩子给咱办个海葬,把咱俩的骨灰撒进大海,撒在当年的海岛上,我陪着你一起守护大海。父亲欣慰地笑了,伸出枯瘦的手,抹去母亲的泪痕,自己的眼角却淌下泪水。

我是舰长,每次出海执行任务,路过那座小岛,我都会行注目礼。在那座小岛上,伫立着一座无形的灯塔。

父亲给我起的名字叫洋。我告诉父亲,我给儿子起的名字叫深蓝。

(摘编自《小小说选刊》2019年第20期)

4.下列对本文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标题“灯塔”的内涵丰富,它是祖国领土的象征,守护灯塔就是守卫祖国领土;它又是父亲形象的象征,指引孩子们的成长方向。

B.母亲被父亲坚守孤岛的精神和海岛美丽的风光所打动,她还没有上岛就认定父亲,并在婚后留在小岛与父亲相伴,守候航标灯。

C.小说中,祖孙三辈的名字依次是“海”“洋”“深蓝”,表现了父亲与“我”对大海的热爱,以及“我”对父亲精神的理解与传承。

D.小说以简洁平实的语言叙述了一个普通军人的家庭故事,洋溢着革命乐观主义精神,赞颂了以岛为家坚守海疆的“老海岛精神”。

5.小说在刻画父亲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6.小说中“我”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

二、戏剧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8题。

(外扮监斩官上,云)下官监斩官是也。今日处决犯人,着做公的把住巷口,休放往来人闲走。(净扮公人,鼓三通、锣三下科。刽子磨旗、提刀,押正旦带枷上。刽子云)行动些,行动些,监斩官去法场上多时了。(正旦唱)

【正宫】【端正好】没来由犯王法,不提防遭刑宪,叫声屈动地惊天。顷刻间游魂先赴森罗殿,怎不将天地也生埋怨。

【滚绣球】有日月朝暮悬,有鬼神掌着生死权。天地也!只合把清浊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盗跖、颜渊?为善的受贫穷更命短,造恶的享富贵又寿延。天地也!做得个怕硬欺软,却原来也这般顺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为地!天也,你错勘贤愚枉做天!哎,只落得两泪涟涟。

(刽子云)快行动些,误了时辰也。

(节选自关汉卿《窦娥冤》)

7.下列对选文相关内容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外、净、正旦等都是元杂剧角色,外是“外末”的简称,扮演青年男子。 B.上、云、唱都是舞台动作提示,如“刽子云”提示下面的话是刽子说的。 C.元杂剧剧本由唱词、念白和舞台说明等组成,用于演出,但又适合阅读。 D.元杂剧唱词按一定宫调、曲牌写成,一本戏一般由正旦或正末一唱到底。 8.“滚绣球”这支曲子中,窦娥是怎样抒发感情的?请简要分析。 三、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0题。

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水成渊,蛟龙生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故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蟹六跪而二螯,非蛇蟮之穴无可寄托者,用心躁也。 .

(节选自《荀子·劝学》)

9.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风雨兴焉 兴:兴起 .B.圣心备焉 备:具备 .

C锲而舍之 锲:刻 .D.用心躁也 躁:急躁 .10.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上食埃土,下饮黄泉,用心一也。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1~14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莫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骑射,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

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载奉令。王许之。

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详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

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城,赵使李牧、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赵王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节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有删改)

11.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B.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C.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D.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1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莫府,即幕府,古代将帅出征的办公地点,后亦泛指地方最高文武官员的官署。 B.乘,文中用做计算车子的量词,意为“辆”;古代一匹马拉的兵车一辆称为一乘。 C.金,古代计算货币的单位,古代或以一斤为一金,或以一镒为一金,因时而异。 D.单于,匈奴君主的称号,意为“广大”,始创于头曼单于,一直沿袭至匈奴灭亡。 1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李牧只守不战,守边有方。匈奴每次侵犯边境,士兵都按他的要求举烽火报警、进入营防守而不应战,因此,多年来他的军队没有什么伤亡。

B.李牧韬光养晦,积极备战。他被重新起用后仍坚守不战,使匈奴人放松了警惕,但暗中却积极准备军需并组织人员进行军事训练,伺机反攻。

C.李牧善于用兵,出奇制胜。他指使百姓在山野放牧,引诱敌人;当匈奴派出大批军队入侵时,他又布下奇特的战阵,两面包抄反击,大败匈奴。

D.李牧不受王命,终遭杀害。赵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派人替代他;他识破秦王的奸计拒交兵权,赵王当场逮捕他并将他杀害,不久赵国灭亡。 14.把文中划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气 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 (二)古代诗歌阅读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15~16题。

西江月·江行采石岸戏作渔父词 辛弃疾

千丈悬崖削翠,一川落日镕金。白鸥来往本无心,选甚风波一任。 别浦鱼肥堪脍,前村酒美重斟。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

【注】①淳熙五年(1178),作者虽深受朝廷赏识,由临安赴任湖北转运使,然朝廷内部主战派与主和派矛盾重重。这首词是船行长江采石矶时所作。②别浦:河流人江海之处。 15.下列对这首词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削翠”以江中仰视的景象表现采石矶壁立如削、草木葱茏的壮美,极具形象性。 B.上阕描绘了山林苍翠、落日铺江、白鸥闲飞景象,为下文抒发内心的感慨张本。 C.“别浦鱼肥堪脍”与《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休说鲈鱼堪脍”表达的情感相同。 D.本词运用多种抒情手法,既有借景抒情,又以反问直抒胸臆,情感表达富有层次。 16.“千年往事已沉沉,闲管兴亡则甚”两句,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三)名篇名句默写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 , ”两句,体现了刘裕挥师北伐、收回失地的威猛气势。

(2)白居易《琵琶行》中“ , ”两句,以宁静的江景烘托琵琶女演奏的艺术效果。

(3)韩愈《师说》中“ , ”两句,引述士大夫之族的话语,揭示他们以地位

高低作为不从师学习理由的错误认识。 四、语言文字应用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春雨惊春清谷天,夏满芒夏暑相连,秋处露秋寒霜降,冬雪雪冬小大寒。”古时,作为国家行政的时间准绳,二十四节气是农业生产的指南针、民俗文化的风向标。它的使用可以到 夏朝,因此也被称为“夏历”。先民通过观察天体运行,认知一岁中时令、气候、物候等变化规律,从而形成了 的节气知识体系。( )可见节气的使用价值背后, 着丰富的生活经验和深厚的思维积淀。而随着城市化、信息化的迅猛发展,农耕文明离我们渐渐远去。当更多人久居城市,难免会丧失对土地的情感和对自然的体悟,变得神经“粗糙”,麻木起来。然而,通过对天文、气象和物候的观察中,使我们置身于“天、地、人、物”共在的语境,从而建造了多情的诗意世界。从这个意义上说,只有让二十四节气扎根人心,回归生产生活,才能让二十四节气在当代呈现出 的生命力。 g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词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 A.回溯 一脉相承 承担 生机勃勃 B.追溯 一脉相通 承载 生机勃勃 C.追溯 一脉相承 承载 生生不息 D.回溯 一脉相通 承担 生生不息 19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

A.不仅人们赋予农业生活高度的形象性,节气也饱含人与天道合一的智慧。 B.节气不仅赋予农业生活高度的形象性,也饱含人与天道合一的智慧。 C.不仅节气饱含人与天道合一的智慧,人们也赋予农业生活高度的形象性。 D.节气不仅饱含人与天道合一的智慧,也赋予农业生活高度的形象性。 20.文中划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

A.通过对天文、气象和物候的观察,让我们置身于“天、地、人、物”共在的语境,从而建造了多情的诗意世界。

B.通过对天文、气象和物候的观察,我们置身于“天、地、人、物”共在的语境,从而构建了多情的诗意世界。

C.我们通过对天文、气象和物候的观察,置身于“天、地、人、物”共在的语境,从而建造了多情的诗意世界。

D.我们通过在天文、气象和物候的观察中,置身于“天、地、人、物”共在的语境,从而构建了多情的诗意世界。

21.下面是一位毕业生应邀回母校作报告的片段内容,其中有五处用语不得体,请找出并修改。

此次能拨冗回母校汇报我的学习生活,不胜荣幸。我校积淀了深厚的人文底蕴,培养了无数英才。校史名人录中,许多事业有成的校友列其中,他们都是我继续前进的榜样。作为一名高足,老师的教导之恩让我难以忘怀。学生不才,恰有几幅墨宝参加省里的书法比赛获得金奖,奉送给学校,敬请珍藏。

22.王华同学2020年6月6日因扭伤了脚到医院就诊。经诊断,医生建议他在家休养3天。请以王华同学的身份给班主任陈老师写一张请假条。 五、作文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期中考结束后,年段改变过去把所有学生的成绩、名次全部张榜公布的做法,采用短信私发个人的成绩、排名。此举引发了同学们的议论,有的认为不张榜公布所有人的成绩缺少鞭策的力量,有的则认为这样可以保护自己的隐私。

为此,学校决定召开座谈会具体了解学生的想法。请结合材料内容,以学生代表的身份,写一篇发言稿,阐述你的观点与理由,并提出希望与建议。

要求:自拟标题,自选角度,确定立意;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800字左右。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