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精品解析】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生物试题(附解析)

2024-08-15 来源:汇智旅游网


齐市地区普高联谊2018-2019学年度上学期高二期末考试

生物试卷

1. 下列有关细胞器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溶酶体中细胞的“消化车间” C. 液泡能调节植物细胞内的环境 【答案】D 【解析】

试题分析:溶酶体含有多种水解酶,是消化的车间,A正确;中心体分布在低等植物细胞和动物细胞中,水稻属于高等植物,不含有中心体,B正确;液泡是调节细胞内的环境,是植物细胞保持坚挺的细胞器,C正确;线粒体线粒体通过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扩大了内膜的表面积,增加了内膜的代谢效率.叶绿体通过内膜形成类囊体来增大内膜面积,以此为在叶绿体中发生的反应提供场所,D错误。 考点:线粒体、叶绿体的结构和功能;细胞器中其他器官的主要功能

【名师点睛】细胞器分为:线粒体;叶绿体;内质网;高尔基体;核糖体;溶酶体;液泡;中心体;质体,其功能总结:线粒体是细胞进行有氧呼吸的主要场所.又称”动力车间”.细胞生命活动所需的能量,大约95%来自线粒体。叶绿体是绿色植物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含有的细胞器,是植物细胞的“养料制造车间”和“能量转换站”。内质网是由膜连接而成的网状结构,是细胞内蛋白质的合成和加工,以及脂质合成的“车间”。高尔基体对来自内质网的蛋白质加工,分类和包装的“车间”及“发送站”。核糖体是“生产蛋白质的机器”,有的依附在内质网上称为附着核糖体,有的游离分布在细胞质中称为游离核糖体。溶酶体分解衰老,损伤的细胞器,吞噬并杀死入侵的病毒或细菌。液泡是调节细胞内的环境,是植物细胞保持坚挺的细胞器.含有色素(花青素)。中心体与低等植物细胞、动物细胞有丝分裂有关.由两个相互垂直的中心粒构成。质体是植物的细胞器,包括白色体和有色体(有色体的代表就是叶绿体)白色体有淀粉体,造油体,以及蛋白体质体与糖类的合成与储存有关。

2. β-半乳糖苷酶能催化乳糖生成半乳糖和葡萄糖,但不能催化麦芽糖分解为葡萄糖。这表明β-半乳糖苷酶的催化作用具有( ) A. 高效性 【答案】B 【解析】

一种酶只能催化一种或一类化学反应,具有专一性。

B. 中心体不存在与水稻细胞中 D. 线粒体内膜扩展了捕获光能的膜面积

B. 专一性 C. 稳定性 D. 多样性

3. 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据图判断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 B. 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

C. 从a到d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 D. 牵拉骨骼肌时,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 【答案】C 【解析】

由图中突触的结构和神经节所在的位置可知,b为传入神经,当快速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感受器位于骨骼肌中,A正确;传入神经的胞体在灰质以外,d处位于传出神经上,B正确;从a到d没有效应器,不能构成一个完整的反射弧,C错误;牵拉骨骼肌时,会在d处记录到电位变化过程,说明有神经兴奋的传递,c处可检测到神经递质,D正确。

【考点定位】本题考查神经调节的有关问题调节,意在考查考生能运用所学知识与观点,通过比较、分析与综合等方法对某些生物学问题进行解释、推理,做出合理的判断或得出正确的结论的能力。 4.关于人体内水和无机盐平衡调节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血浆渗透压降低时,引起口渴 B. 机体失水时,抗利尿激素分泌减少 C. 抗利尿激素能促进肾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水 D. 只有肾脏才能调节机体水平衡 【答案】C 【解析】 【分析】

人体的水平衡调节过程:

(1)当人体失水过多、饮水不足或吃的食物过咸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增多→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增加→尿量减少。同时大脑皮层产生渴觉(主动饮水)。

(2)体内水过多时→细胞外液渗透压降低→下丘脑渗透压感受器受到刺激→垂体释放抗利尿激素减少→肾小管、集合管对水分的重吸收减少→尿量增加。

【详解】血浆渗透压降低,说明人体饮水过多或盐分丢失过多,因而不会产生渴觉,A错误;当机体失水时,细胞外液渗透压升高,渗透压感受器兴奋,使下丘脑神经分泌细胞合成并由垂体后叶释放的抗利尿激素增加,B错误;抗利尿激素使肾小管和集合管细胞重吸收水分的能力增强,C正确;肾脏排尿是人体排出水分的主要途径,即肾脏是调节机体水平衡的主要器官,除此以外,机体还可以通过排汗等形式排出水分,D错误。 故选C。

5.下图为种群数量增长曲线,有关叙述错误的是

A. 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有望使K值提高

B. BC段种群增长率逐渐下降,生存斗争逐渐减弱 C. A到C变化过程中,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 D. 曲线Y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不能无限增殖 【答案】B 【解析】 【分析】

1、“J”型曲线:指数增长函数,描述在食物充足,无限空间,无天敌的理想条件下生物无限增长的情况。 2、自然界的资源和空间总是有限的,当种群密度增大时,种内竞争就会加剧,以该种群为食的动物的数量也会增加,这就使种群的出生率降低,死亡率增高,有时会稳定在一定的水平,形成“S”型增长曲线。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为K值。

【详解】受空间和资源条件限制,“S”型种群数量增长曲线存在K值,改善空间和资源条件可使K值提高,A正确;BC段种群增长速率逐渐下降,但种群数量仍增加,随着种群数量的增加种内斗争加剧,B错误;A到C变化过程中,种群数量增加,其天敌捕食成功率将会变大,C正确;曲线Y存在最大值,表明自然状态下种群不能无限增殖,D正确。 故选B。

6.下列关于遗传实验和遗传规律的叙述,正确的是 A. F2的3: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 B. 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性状表现也不同

C. 非等位基因之间是自由组合的,不存在相互作用 D. 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只能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 【答案】A 【解析】

F2的3:1性状分离比依赖于雌雄配子的随机结合,A正确;杂合子与纯合子基因组成不同,但是表现型可能相同,如DD与Dd都表现为高茎,B错误;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不是自由组合的,C错误;孟德尔巧妙设计的测交方法,可以用于检测F1的基因型,也可以检测其产生的配子的种类及其比例,D错误。 7.下图为处于不同分裂时期的某个动物的细胞示意图,下列叙述正确的是

A. 能够发生基因重组的是乙和丙 B. 性腺中不可能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 C. 该动物正常的细胞中最多含有8条染色体 D. 该动物的一个原始生殖细胞只能产生四种生殖细胞 【答案】C 【解析】

图乙所示是同源染色体分离,细胞质不均等分开,表明是初级卵母细胞处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发生基因重组,丙图所示是着丝点分裂,细胞质不均等分开,表明是次级卵母细胞处在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不会发生基因重组,A错误;图甲所示含有同源染色体,着色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有丝分裂中期,性腺中既能进行减数分裂也能进行有丝分裂,可以同时出现这三种细胞,B错误;该动物正常的细胞中含有4条染色体,最多时是有丝分裂后期含有8条染色体,C正确;由图乙和丙说明该动物是雌性动物,一个卵原细胞只能产生1个1种成熟的卵细胞,D错误,所以选C。

8. 下列生物变异或遗传病,与细胞有丝分裂异常或减数分裂异常无关的是( ) A. 21三体综合征 C. 人工诱导多倍体 【答案】B 【解析】

21三体综合征是减数分裂过程中21号染色体未分离,移向一个细胞,属于染色体异常遗传病;人工诱导多倍体是利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是有丝分裂异常所致;因缺少X染色体产生的性腺发育不良是

B. 花药离体培养获得单倍体植株 D. 缺少X染色体而性腺发育不良

减数分裂形成配子过程中,X染色体未分离移向细胞一极,形成的配子中无X染色体与正常配子结合所致。 【考点定位】人类遗传病

9.在一个随机交配的中等大小的种群中,经调查发现控制某性状的基因型只有两种:AA基因型的百分比为20%,Aa基因型的百分比为80%,aa基因型(致死型)的百分比为0,那么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AA基因型的个体占 A. 1/4 【答案】D 【解析】

由题意可知,因AA基因型的百分比为20%,Aa基因型的百分比为80%,故A的基因频率为60%,a的基因频率为40%,根据遗传平衡定律,其随机交配繁殖一代后,理论上AA基因型频率=60%×60%=36%,Aa的基因型频率=2×60%×40%=48%,aa的基因型频率=40%×40%=16%,其中aa为致死型,因此AA基因型的个体占36%÷(36%+48%)=3/7,A、B、C错误,D正确,所以选D。

10.已知某个体基因型为AaBb(两对基因自由组合),据此作出的下列推断中,错误的是 A. 如果该个体只有一个亲本,其基因型一定也是AaBb B. 如果该个体有两个亲本,其基因型一定分别是aabb和AABB C. 该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肯定是4种

D. 该个体自交产生的后代中一定存在着aabb基因型个体 【答案】B 【解析】 【分析】

如果AaBb有两个亲本,其基因型可能是aabb和AABB,也可能是AAbb和aaBB;AaBb自交产生的后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据此答题。

【详解】如果AaBb只有一个亲本,说明是无性生殖,其基因型肯定也是AaBb,A正确;如果AaBb有两个亲本,其基因型可能是aabb和AABB,也可能是AAbb和aaBB,B错误;已知两对基因自由组合,所以该个体产生的配子类型及比例肯定是4种,各占25%,C正确;AaBb自交产生的后代中基因型及比例为A_B_:A_bb:aaB_:aabb=9:3:3:1,故后代中存在着aabb基因型个体,D正确。 故选B。

11.某种鼠中,黄色基因A对灰色基因a为显性,短尾基因B对长尾基因b为显性,且基因A或b在纯合时胚胎致死,这两对基因独立遗传。现有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交配,理论上所生的子代性状分离比为 A. 2:1 【答案】A

B. 1/5 C. 11/21 D. 3/7

B. 3:l:l C. 4:2:2:1 D. 9:3:3:1

【解析】

根据题意分析可知,控制老鼠体色和尾的这两对基因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符合孟德尔的自由组合定律。两只双杂合的黄色短尾鼠的基因型是AaBb,交配时会产生9种基因型的个体,即:A_B_、A_bb、aaB_、aabb,但是由于基因A或b在纯合时使胚胎致死,所以只有AaBB(2/16)、AaBb(4/16)、aaBB(1/16)、aaBb(2/16)四种基因型个体能够生存下来,其中AaBB(2/16)、AaBb(4/16)为黄色短尾;aaBB(1/16)、aaBb(2/16)为灰色短尾,所以理论上正常出生的子代表现型比例为(2/16+4/16)∶(1/16+2/16)=2∶1。故A项正确,B、C、D项错误。

12. 某研究人员模拟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进行了以下4个实验: ①S型菌的DNA+DNA酶→加入R型菌→注射入小鼠 ②R型菌的DNA+DNA酶→加入S型菌→注射入小鼠

③R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S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④S型菌+DNA酶→高温加热后冷却→加入R型菌的DNA→注射入小鼠 以上4个实验中小鼠存活的情况依次是( ) A. 存活、存活、存活、死亡 C. 死亡、死亡、存活、存活 【答案】D 【解析】

考查肺炎双球菌转化实验。R型菌无毒,不使小鼠致死,S型菌有毒,可使小鼠致死。①中DNA被DNA酶破坏,R型菌不转化;②中仍有部分S型菌未转化;③中高温加热后R型菌已死,不能再转化;④中同③。 13.某个DNA片段由1000对碱基组成,A+T占碱基总数的54%,若该DNA片段复制2次,共需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个数为 A. 460个 【答案】C 【解析】

该DNA片段有1000对碱基,即2000个碱基组成,G+C=2000-2000×54%=920个,G=C=460个;该DNA片段复制2次形成的DNA分子数是2=4个,增加了3个DNA分子,因此该过程中需要游离的胞嘧啶脱氧核苷酸分子是:460×3=1380个,A、B、D错误,C正确,所以选C。

14.孟德尔一对相对性状的豌豆杂交实验和摩尔根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实验在F2代结果有差异,原因是 A. 前者有基因分离过程,后者没有 B. 前者相对性状差异明显,后者不明显 C. 前者使用了假说演绎法,后者没使用

2

B. 存活、死亡、存活、死亡 D. 存活、死亡、存活、存活

B. 920个 C. 1380个 D. 1620个

D. 前者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后者不一定 【答案】D 【解析】

孟德尔和摩尔根的实验都是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实验,都遵循基因的分离定律,A错误;两者的相对性状都比较明显,B错误;两者都运用了假说演绎法,C错误;摩尔根的实验中白眼基因仅在X染色体上,雄性只有一个基因,D正确。

【考点定位】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试验

【名师点睛】孟德尔以豌豆为实验材料,运用假说演绎法得出两大遗传定律,即基因的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萨顿运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的假说,摩尔根运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 15.下列对甲、乙两图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甲图中共有5种核苷酸 B. 甲、乙中都含有腺嘌呤

C. 乙图所示化合物中有2个高能磷酸键 D. 甲图所示物质含有的单糖不只有核糖 【答案】A 【解析】 【分析】

甲图中含有DNA和RNA两条链,DNA中含有A、T、G、C四种碱基,RNA中含有A、U、G、C四种碱基,乙图为ATP的结构简式,含有两个高能磷酸键。

【详解】甲图中含有A、T、G、C组成的四种脱氧核糖核苷酸和A、U、G、C组成的四种核糖核苷酸,共有8种核苷酸,A错误;DNA和RNA中都含有腺嘌呤,ATP中的腺苷是由一分子腺嘌呤和一分子核糖组成的,所以甲、乙中都含有腺嘌呤,B正确;乙图所示化合物为ATP,含有2个高能磷酸键,C正确;甲图的DNA中含有脱氧核糖,RNA中含有核糖,D正确。 故选A。

16.用纯系的黄果蝇和灰果蝇杂交得到下表结果,请指出下列选项中正确的是

A. 黄色基因是常染色体隐性基因

B. 黄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

C. 灰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 【答案】D 【解析】 【分析】

D. 灰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

本题是根据后代的表现型判断伴性遗传方式的题目,伴性遗传的概念是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其遗传总是与性别相连。分析表格数据可知,灰雌性×黄雄性→全是灰色,说明灰色是显性;黄雌性×灰雄性→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说明果蝇的这种体色遗传与性别相关联,为伴性遗传。

【详解】由表格中的实验结果:灰雌性×黄雄性→全是灰色,说明灰色是显性,黄色是隐性;又根据:黄雌性×灰雄性→所有雄性为黄色,所有雌性为灰色,子代雌雄的表现型不同,说明该基因的遗传为伴性遗传,且灰色基因是伴x的显性基因,黄色基因是伴x的隐性基因,综上分析,D正确,ABC错误。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伴X的隐性遗传,根据后代的表现型推测遗传方式,对与伴性遗传最基础知识的掌握是解题的关键,解题的方法总结是:先根据实验结果判断显隐性,然后再根据后代中不同性别间的表现型差别判断基因的位置。

17.DNA聚合酶有两种方式保证复制的准确性,即选择性添加正确的核苷酸和校读(移除错配的核苷酸)。某些突变的DNA聚合酶(突变酶)比正常的DNA聚合酶精确度更高。下列有关叙述正确的是 A. 突变酶中的氨基酸序列没有发生改变 C. 突变酶大大提高了DNA复制的速度 【答案】D 【解析】

突变酶中的氨基酸序列发生了改变,A错误;突变酶作用的底物是四种脱氧核苷酸,B错误;突变酶大大提高了DNA复制的精确度,C错误;突变酶降低了基因突变频率,而基因突变可以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因此不利于进化,D正确。

18.下图为真核细胞中多聚核糖体合成蛋白质的示意图,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B. 突变酶作用的底物是四种核糖核苷酸 D. 突变酶降低了基因突变频率不利于进化

A. ①在真核细胞中合成的场所只有细胞核 C. ①上的一个密码子最多决定一种氨基酸 【答案】A 【解析】

B. ①只有与⑥结合后才能发挥它的作用 D. ②③④⑤最终合成后的氨基酸序列相同

【分析】

分析题图:图示为多聚核糖体,其中mRNA是翻译的直接模板,一条mRNA上同时连接多个核糖体进行翻译,这样可以提高翻译的速率,加快蛋白质的合成。其中①是mRNA,②③④⑤是翻译形成的肽链,⑥是核糖体。 【详解】①是mRNA,在真核细胞中主要在细胞核内合成,也可以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形成,A错误;⑥是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①mRNA只有与⑥核糖体结合后才能发挥它的作用,B正确;mRNA上的一个密码子最多决定一种氨基酸,也可能是终止密码子,不对应氨基酸,C正确;图示表示一条mRNA可以同时结合多个核糖体,由于翻译所用的模板是相同的,所以它们最终合成的②③④⑤中的氨基酸序列是相同的,D正确。 故选A。

19.下列关于单倍体、二倍体和多倍体的叙述中错误的是

A. 单倍体不一定含一个染色体组,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是单倍体 B. 多倍体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果实和种子较大且都可用种子繁殖后代 C. 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D. 可采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的方法人工诱导获得多倍体 【答案】B 【解析】

含有四个或四个以上偶数个染色体组的多倍体物种产生的单倍体,含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染色体组,含一个染色体组的个体一定是单倍体,A正确;多倍体植株常常是茎秆粗壮、果实和种子较大,营养物质含量有所增加,但含有奇数个染色体组的多倍体,联会紊乱,不能产生正常配子,就没有种子,不能用种子繁殖,B错误;凡是由受精卵发育成的个体,不是单倍体,体细胞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C正确;人工诱导获得多倍体最常用而且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作用于正在进行分裂的细胞时,能够抑制纺锤体的形成,导致染色体不能移向细胞两极,从而引起细胞内染色体数目加倍,染色体数目加倍的细胞继续进行有丝分裂,将来就可能发育多倍体植株,D正确,所以选B。

【点睛】学生容易误认为单倍体只含一个染色体组,错选A;误认为多倍体都能产生种子,以为B正确。 20.如图为某家族遗传病系谱图(阴影表示患者),下列有关分析正确的是

A. 致病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B. Ⅰ-2与Ⅱ-6基因型一定相同 C. 该遗传病在男、女群体中发病率不同

D. 若Ⅲ-7与Ⅲ-8结婚,则子女患病的概率为1/2 【答案】B 【解析】

据图分析,有病的双亲生出了正常的女儿,说明该病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A错误;Ⅰ-2与Ⅱ-6都有正常的后代,因此两者的基因型是相同的,但是携带者,B正确;常染色体遗传病在男、女群体中发病率相同,C错误;Ⅲ-7是隐性个体,Ⅲ-8是杂合子的概率是2/3,则他们的后代发病率=1-2/3×1/2=2/3,D错误。 【点睛】解答本题的关键根据图中“有中生无病的女儿”的特点判断遗传病的遗传方式,进而判断相关个体的进行,并进行概率计算。

21.甲、乙两只果蝇为亲子代关系,下图为这两只果蝇的其中一个染色体组,其中个体乙发生了 变异。下列叙述错误的是

A. 甲→乙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 B. 乙中的1号染色体来源于染色体变异 C. 甲、乙的1号染色体上存在等位基因 D. 乙与正常果蝇杂交的子代成活率相同 【答案】D 【解析】 【分析】

1、染色体变异是指染色体结构和数目的改变。染色体结构的变异主要有缺失、重复、倒位、易位四种类型。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

2、交叉互换发生在同源染色体的非姐妹染色单体之间,易位发生在非同源染色体之间。

3、可遗传变异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可遗传变异的来源有三种:基因突变、染色体变异和基因重组。 4、图甲、乙所示分别表示两种果蝇的一个染色体组,图丙中①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倒位,②表示染色体结构变异中的缺失。

【详解】据题意,甲、乙两只果蝇为亲子代关系,在由甲形成乙时需要经过减数分裂产生配子,在减数分裂过

程中可发生基因重组,故甲→乙过程中发生了基因重组,A正确;与甲图相比,乙图中X染色体发生了染色体片段位置颠倒,即发生了染色体结构变异,B正确;甲、乙的1号染色体是X染色体,存在等位基因或者相同基因,C正确;乙中的1号染色体异常,减数分裂联会配对时会发生异常,产生异常配子,与正常果蝇杂交,子代存活率不同,D错误。 故选D。

22.下列关于人类遗传病的叙述,错误的是 A. 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个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B. 冠心病可能是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C. 猫叫综合征患者第5号染色体发生部分缺失 D. 21三体综合征患者,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 【答案】A 【解析】

单基因遗传病是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A错误;冠心病是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多基因遗传病,B正确;猫叫综合征是人的第5号染色体部分缺失引起的遗传病,C正确;21三体综合征患者,比正常人多了一条21号染色体,D正确,所以选A。

23.现有两个非常大的某昆虫种群,个体间随机交配,没有迁入和迁出,无突变,自然选择对A和a基因控制的性状没有作用。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假设这两个种群大小相等,地理隔离不再存在,两个种群完全合并为一个可随机交配的种群,则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是( ) A. 75% 【答案】C 【解析】 【分析】

根据题干信息分析,已知两个种群一样大,且种群1的A基因频率为80%,a基因频率为20%;种群2的A基因频率为60%,a基因频率为40%,则两个种群合并后A的基因频率=(80%+60%)÷2=70%,a的基因频率=(20%+40%)÷2=30%。

【详解】根据以上分析已知,合并后的种群中,A的基因频率为70%,a的基因频率为30%,让该种群的个体随机交配,根据遵循遗传平衡定律,下一代中Aa的基因型频率=2×70%×30%=42%,故选C。

【点睛】解答该题的基本思路是先计算出两个种群合并成一个种群后的基因频率,然后根据遗传平衡定律计算自由交配后代特定的基因型频率。

24.明朝张谦德的《朱砂鱼谱》记载:“蓄类贵广,而选择贵精,须每年夏间市取数千头,分数缸饲养,逐日去其

B. 50% C. 42% D. 21%

不佳者,百存一二,并作两三缸蓄之,加意培养,自然奇品悉具。”其中“逐日去其不佳者”和“分数缸饲养”的作用分别是 A. 自然选择,地理隔离 C. 自然选择,生殖隔离 【答案】D 【解析】 【分析】

本题考查人工选择及其意义。人工选择是在不同的饲养条件下,原始祖先产生了许多变异,人们根据各自的爱好对不同的变异个体进行选择。经过若干年的选择,使所选择的形状积累加强,最后选育出不同的品种。 【详解】根据题干信息“逐日去其不佳者,”可知这种育种方法属于选择育种,是人为选择去除生长状态不好的个体,属于人工选择;在育种中,采取隔离措施,可防止基因间相互交配而混杂,对新品种的形成具有重要作用,“分数缸饲养”的作用是采取了地理隔离。综上所述,ABC错误,D正确。 故选D。

【点睛】本题的知识点是生物的变异与育种,现代生物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正确区分自然选择和人工选择,对于相关知识点的综合理解和应用是解题的关键。

25.从起源上看,狗是人类在1万多年前,将捕到的狼长期驯化培育得到的。瑞典进化遗传学家Erik Axelsson和同事将狗的DNA与狼的DNA进行了对比,发现狗体内消化淀粉的基因比狼体内的相同基因活跃28倍。有关该现象的叙述错误的是

A. 该现象说明了狗与狼的饮食结构有很大的差异 B. 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与人类的饮食共同进化 C. 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消化淀粉的基因发生了定向变异 D. 在狗的驯化过程中,消化淀粉的基因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答案】C 【解析】

狗是杂食性动物,而狼是肉食性动物,狗体内消化淀粉的基因比狼体内的相同基因活跃28倍,说明狗的食物中含有较多的淀粉,进而说明了狗与狼的饮食结构有很大的不同,A正确;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与人类以及人类的饮食发生了协同进化,B正确;由于基因突变是不定向的,在长期驯化过程中,狗的消化淀粉的基因发生了不定向变异,C错误;在狗的驯化过程中,消化淀粉的基因发生了变异,起到了重要作用,D正确。 26.下图甲曲线表示某植物在恒温30℃时光合速率与光照强度的关系,图乙是某同学 “探究影响植物光合速率的因素”的实验装置图。请据图回答:

B. 人工选择,生殖隔离 D. 人工选择,地理隔离

(1)图甲曲线中,当光照强度为b点时,叶肉细胞进行暗反应的场所是 _________

(2)已知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甲曲线中a点将向____(填“上”或“下”)移动,b点将向______ (填“左”或“右”)移动。 (3)若实验中每隔5min改变一次试管与玻璃柱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气泡产生速率下降,产生这一结果的主要原因是由于 _________导致光合作用产生的02减少。

(4)图乙装置中隔在灯与试管之间盛水玻璃柱的作用是吸收灯光的热量,避免光照对试管内 _________的影响。

【答案】 (1). 叶绿体基质 (2). 上 (3). 左 (4). 光照减弱和水中CO2的含量逐渐下降 (5). 水温 【解析】 【分析】

据图分析:图甲中,a点时植物只进行呼吸作用,因此a点对应的值可表示呼吸速率;b点时,二氧化碳的净吸收量为0,表明此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c点时达到光饱和点。乙图装置中,试管与玻璃柱之间的距离可代表光照强度,因此随着距离的增大,光照强度逐渐减弱,光合速率也逐渐减弱,以及植物光合作用消耗水中的CO2,随着光照时间的延长,水中CO2的含量下降,影响暗反应,进而影响光反应,使产生O2的量减少。 【详解】(1)图甲中b点时光合速率等于呼吸速率,叶肉细胞暗反应的场所是叶绿体基质。

(2)上述实验是在30℃的条件下测得的相关数值,而该植物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最适温度分别为25℃和30℃,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将温度调节到25℃,光合速率升高,呼吸速率降低,此时图甲曲线中a点将向上移动,光补偿点降低,b点将向左移动。

(3)实验中每隔5min改变一次试管与玻璃柱之间的距离,随着距离的增加,光照强度逐渐减小,光合速率逐渐下降,以及随着光合作用的进行,水中二氧化碳的含量降低,二氧化碳含量降低可影响暗反应,进而影响光反应,使产生O2的量减少,从而使气泡产生速率下降。

(4)图乙为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速率影响的实验装置,自变量为光照强度,温度为无关变量,装置中隔在灯与试管之间的盛水玻璃柱可以吸收灯光的热量,避免光照对试管内水温的影响。

【点睛】本题考查考生对呼吸作用、光合作用过程、影响因素的理解。根据图甲的纵坐标可判断曲线代表实际光合速率还是表观光合速率,进而判断各点代表的含义。

27.莲藕是一种水生蔬菜。近年来,南方地区兴起的“藕一鱼”共同种养模式不仅可以提高经济效益,而且可以有效地降低污染。下图为莲藕田中部分生物间存在的食物网。回答 下列问题:

(1)图中缺少的生态系统组成成分有_________ 。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_________ 。

(2)该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 _________调节机制。上图中蜘蛛与瓢虫的种间关系是_________ 。 (3)流入该莲藕田中的能量,主要是莲藕通过_________过程进入生物群落;该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的特点是 _________。

(4)科研小组对该莲藕田中某种鱼的能量流动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如下表。数字为能量值,单位是kJ/(cm·a)。

据表结果分析,该鱼同化量为 _____kJ/(cm2·a)

【答案】 (1). 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 (2). 蜘蛛、瓢虫 (3). 负反馈 (4). 捕食和竞争 (5). 光合作用 (6). 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7). 51.2 【解析】 【分析】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摄入量=同化量+粪便量。同化量中除了自身呼吸消耗,还有就是用于生长、发育和繁殖的能量。

【详解】(1)生态系统的成分包括生产者、消费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分解者,图中构成食物链的只有生产者和消费者,缺少分解者、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由图可知,处于第三营养级的生物有蜘蛛、瓢虫。 (2)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是负反馈调节机制。图中蜘蛛捕食瓢虫,且蜘蛛和瓢虫都捕食斜纹夜蛾,故蜘蛛与瓢虫的种间关系是捕食和竞争。

(3)流入该莲藕田中的能量,主要是通过莲藕的光合作用过程进入生物群落的。能量流动的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能量流动的特点是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该鱼的同化量=该鱼的摄入量-粪便中的能量=51.6-0.4=51.2kJ/(cm2·a)。

【点睛】本题主要考查生物种间关系、生态系统的结构和能量流动等相关知识,意在考查考生理解知识要点,把握知识间内在联系的能力和识图分析能力。

28.下列图示分别表示某雌性动物(2n=4)体内细胞正常分裂过程中不同时期细胞分裂图像以及细胞内染色体、染色单体和DNA含量的关系。分析回答问题:

2

(1)图1中甲表示细胞分裂的方式和时期是_________ ,图2中表示DNA的是_________ (填字母)。 (2)图1中丙所示的细胞是_________ ,图2中Ⅲ的数量关系对应于图1中的 _________。

(3)图2中的细胞类型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_______;由Ⅱ-Ⅲ过程,相当于图1中的_________过程。

(4)符合图2中Ⅳ所示数量关系的某细胞名称是_________ 。图2中所对应的细胞内可存在同源染色体的有 _________(填编号)。

【答案】 (1). 有丝分裂中期 (2). c (3). 初级卵母细胞 (4). 乙 (5). 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 (6). 丙→乙 (7). 卵细胞或(第二)极体 (8). I和II 【解析】 【分析】

图1中,甲细胞染色体的着丝点全部排列在赤道板上,含有同源染色体,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乙细胞没有同源染色体,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处于减数第二次分裂中期;丙细胞的同源染色体发生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据图2分析可知,b在Ⅰ和IV时期没有,可以判断为染色单体,a为染色体,c为DNA含量。 【详解】(1)图1中甲细胞含有同源染色体,所有染色体的着丝点排列在赤道板上,为有丝分裂中期图像。根据上述分析可知,图乙中b代表染色单体,存在染色单体时,核DNA含量与染色单体数量相同,故a代表染色体,c代表DNA。

(2)图1中丙细胞的同源染色体正在发生分离,处于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且细胞质不均等分裂,故该细胞名称为初级卵母细胞。图2中Ⅲ的数量关系为:染色体数量为2,是体细胞中染色体数量的一半,且含有染色单体,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期、中期,所以图2中Ⅲ的数量关系可对应于图1中的乙图。 (3)图2中的细胞类型由Ⅰ变化为Ⅱ的过程中DNA含量发生了加倍,且出现了染色单体,故细胞核内发生的分子水平的变化是DNA复制(和有关蛋白质合成);由Ⅱ-Ⅲ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但仍然含有染色单体,应为减数第一次分裂形成子细胞的过程,可相当于图1中的丙→乙过程。

(4)图2中Ⅳ染色体数是体细胞的一半,且不含染色单体,可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结束形成的子细胞中的数量关系,雌性动物体内可表示卵细胞或(第二)极体。根据图2中染色体数和DNA数、染色单体数的数量关系可判断Ⅰ可表示卵原细胞、Ⅱ可表示初级卵母细胞,也可表示有丝分裂的前期、中期;Ⅲ可表示次级卵母

细胞(或第一极体)、Ⅳ可表示卵细胞或第二极体,其中卵原细胞和初级卵母细胞中可存在同源染色体,所以I和II可含有同源染色体。

【点睛】本题结合柱形图和细胞分裂图,考查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的相关知识,要求考生识记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掌握有丝分裂和减数分裂过程中DNA含量、染色体数目和染色单体数目变化规律,能准确判断图2中各柱形代表的时期和图1中各细胞的分裂方式及所处时期。

29.下图甲是某白化病(用A或a表示)家系的遗传系谱图(其中3号无白化病基因),图乙是白化病基因的部分片段。回答下列问题:

(1)白化病是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的__________遗传病。

(2)图甲中,6号的基因型是____________。若9号与12号(近亲)结婚,生下一男孩,该男孩患白化病的概率是_____________。

(3)图乙中2表示__________。若3为腺嘌呤,则4为_________(填中文名称)。像3与4这种——对应关系叫做_________。

【答案】 (1). 常 (2). 隐性 (3). Aa (4). 1/18 (5). 脱氧核糖 (6). 胸腺嘧啶 (7). 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白化病遗传方式及DNA结构的有关知识。 (1)白化病是位于常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控制的遗传病;

(2)图甲中,6号正常,其女儿11号患病,故6号的基因型为Aa;3号无白化病基因,基因型为AA,又1和2号正常,5号患病,则1和2号为Aa,故4号为2/3Aa和1/3AA,则9号为Aa的概率为2/3×1/2=1/3,因11号患病,6和7号正常,其基因型均为Aa,故12号为2/3Aa,,9号和12号生下一男孩,该男孩患白化病的概率是1/3×1/2×2/3×1/2=1/18;

(3)图乙中2表示脱氧核糖;若3为腺嘌呤,4与之配对,为胸腺嘧啶;A与T配对,G与C配对,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点睛】第(2)小题的第2问,是确定生下了男孩,不用考虑生男生女的概率。

30.某种鼠的毛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A和B同时存在时鼠表现为黑色,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褐色,其余情况为黄色。回答下列问题:

(1)鼠的基因A、a位于_________染色体上,黑色雌性个体的基因型共__________种。 (2)—只褐色纯合个体与一只黄色个体杂交,F1全为黑色个体。

①亲代雄性个体的基因型为_________,F1雌性个体能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②将F1代雌雄个体随机交配,F2褐色中雄雌比例为_________,在F2黑色雌性个体中杂合子的比例为_______。 (3)一只黑色雌性个体与一只褐色雄性个体杂交,F1有三种体色,则亲本的基因型为__________。

【答案】 (1). 常 (2). 4 (3). AAXY (4). AX、AX、aX、aX (5). 1:2 (6). 5/6 (7). AaXBXb、aaXBY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及伴性遗传应用的有关知识。

(1)据题意可知,由于鼠的毛色由两对独立遗传的基因(A、a和B、b)控制,其中B、b仅位于X染色体上,故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因A和B同时存在时鼠表现为黑色,故黑色雌性个体的基因型有AAXX、AaXX、AAXX、AaXBX,共4种;

(2)①褐色纯合个体与黄色个体杂交,F1全为黑色个体,结合题意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褐色,其余情况为黄色,推断亲本褐色纯合个体的与黄色个体的基因型依次为aaXBXB(褐色雌性)、AAXbY(黄色雄性);F1的基因型为AaXBY、AaXBXb,其雌性个体AaXBXb能产生配子的基因型为AXB、AXb、aXB、aXb;

②将F1代AaXBY和AaXBXb交配,F2表现为褐色的基因型有1/16aaXBXB、1/16aaXBXb、1/16aaXBY,其雄雌比例为1:2;F2中黑色个体的基因型有1/16AAXBXB、1/16AAXBXb、1/8AaXBXB、1/8AaXBXb、1/16AAXBY、1/8AaXBY,其中黑色雌性个体有6/16,杂合子有5/16,所以在F2黑色雌性个体中杂合子的比例为5/6;

(3)由于F1有三种体色,说明F1中基因型:黑色A XB 、褐色aaXB 、黄色aaXb 或 A X ,结合亲本的表现型为黑色雌性(A X )与褐色雄性(aaXY)个体,推断出 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

【点睛】关键是要据题意B、b仅位于X染色体上,得出基因A、a位于常染色体上,然后根据“A和B同时存在时鼠表现为黑色,B存在而A不存在时为褐色,其余情况为黄色”这一信息,正确推出相关个体基因型。 31.已知玉米的黄粒(D)对紫粒(d)为显性,抗病(R)对不抗病(r)为显性,控制上述两对性状的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选择纯种紫粒抗病与黄粒不抗病植株为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从而获取黄粒抗病植株进行深入研究。请根据材料分析回答: (1)上述育种过程所依据的原理是__________。

(2)正常情况下,在F2的黄粒抗病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例为__________。

(3)我国科学家应用X射线对玉米进行处理,从经处理的后代中选育并成功获得抗病性强的优良个体。该过程中,要进行“选育”的根本原因是____________。 (4)某研究小组以F1获得的一组自交及测交结果如下表:

b

B

B

Bb

b

BB

BB

b

B

b

B

b

表现型 黄粒抗病 相交方式 自交(后代) 测交(后代)

898 210 305 207 138 139 紫粒抗病 黄粒不抗病 紫粒不抗病 65 131 对以上结果,甲、乙两同学作出了自己的判断。甲同学认为是基因重组的结果,乙同学认为玉米在种植过程中发生了染色体变异。

①你认为________同学的判断正确,理由是F1的自交和测交后代中均出现了_________的个体,而后代表现型的数据偏离理论值的现象可能是由__________引起的。

②为探究该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你的思路是___________,并在实验过程中严格控制______________。 【答案】 (1). 基因重组 (2). 1/9 (3). 基因突变是多方向性的(不定向的),并且有利变异少 (4). 甲 (5). 紫粒不抗病类型 (6). 病虫害 (7). 设置多组F1自交及测交(或重复实验) (8). 影响因素(或病虫害) 【解析】

【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及生物变异应用的有关知识。

(1)由题意可知,两纯种亲本杂交得F1,F1自交得F2,从而获取黄粒抗病植株,这种育种方式是杂交育种,利用的遗传学原理是基因重组;

(2)由题意可知,纯种紫粒抗病的基因型是ddRR,黄粒不抗病的基因型是DDrr,杂交得到F1的基因型是DdRr,F1自交得F2,其基因型及表现型的比例是D_R_(黄粒抗病):D_rr(黄粒不抗病):ddR_(紫粒抗病):ddrr(紫粒不抗病)=9:3:3:1,其中黄粒抗病的个体占9/16,能稳定遗传的个体DDRR占1/16,所以在F2代的黄粒抗病类型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所占比率为1/9;

(3)由于基因突变具有不定向性,所以用X射线对玉米进行处理,玉米发生基因突变,其后代中有不抗病的、抗病能力弱的和抗病能力强的等多种类型,需要选育获得抗病性强的优良个体;

(4)①分析表格中自交及测交结果,F1黄粒抗病(DdRr)植株自交和测交均出现了性状分离,后代中都出现了紫粒不抗病类型的个体,可能是基因重组的结果,甲同学的判断正确;自交后代没有出现9:3:3:1,测交没有出现1:1:1:1,不抗病的个体偏少,可能是病虫害引起不抗病个体的死亡造成的;

②若要探究甲同学的判断是否正确,可以进行重复实验,即让黄粒抗病植株自交和测交,同时要严格消除病虫害的影响,统计实验结果看是否符合正常的分离比,若符合,说明表格中出现的性状分离现象是由基因重组造成的。

【点睛】本题关键是要看出表格中不抗病的个体明显偏少,与理论的分离比有出入,推测是由于病虫害引起不抗病个体的死亡造成的。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