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网络舆情诱因信息及预测性研判探析

2020-09-02 来源:汇智旅游网
全媒体时代 All media age 网络舆情诱因信息及预测性研判探析 ◎熊 茵 黄 斐 [摘要】网络舆情的预测性研判是进行有效社会治理的重要前提,而诱因信息则是预测性研 判的主要对象。本文围绕诱因信息开展网络舆情的预测性研判进行了思考和总结.对介入时间 节点、操作流程、研判原则等进行了阐释和梳理 【关键词】网络舆情诱因信息预测性研判 [基金项目】本文为江西省社科规划项目“突发事件信息公开与新闻处置”(12XW09)以及江 西省高校人文课题高校“高校网络社群话语权与舆情引导策略研究”(XW]407)的阶段性成果 毋庸置疑,网络已经成为民众意 能引发的舆情危机降低到最小程度。 难察觉,这也是预测性舆情研判的难 见表达、情绪汇聚和利益诉求重要的 那么,如何对网络舆情进行预测性研 点所在。以笔者的经验而知.当前对 公共领域,现实舆情很大程度上转移 判,现实操作的关键点为何,大体思 诱因信息的获得有两种方法: 上网,演变成激荡汹涌的网络舆情。 路和原则为何,本文将围绕这些方面 第一、基于经验的人工搜索手段。 对管理者而言,识别、研判和应对网络 进行阐释。 它是指舆情监测者依据自身积累的经 舆情已经成为一项重要的日常管理工 验,设定关键词,利用百度、谷歌、必应 ~、作,也是中共十八大提出的“创新社会 预测性研判的启动:诱因 信息的捕捉 等免费搜索引擎对诱因信息进行捕 管理”应有的题中之义。在网络舆情 捉。采用人工搜索获取诱因信息是较 的工作流程中,研判是最为重要的环 战国宋玉的《风赋》云“风生于地, 为传统的~种舆情监测手段,由于受 节。通过准确科学的研判,为有效应 起于青萍之末”。后人多藉此来警示社 到人力有限性的影响.人工搜索诱因 对和处置网络舆情事件奠定客观依 会情绪、思潮乃至变革都是从微细不 信息常效率低下、遗漏率高等弊端;第 据。根据网络舆情演变过程,我们将 易察觉之处源发.例如“风起于青萍之 二,软件检索则是依托专业机构研发 研判工作分为预测性研判、提示性研 末,浪成于微澜之间”。藉此来比喻网 的舆情检测软件(平台)、设定关键词, 判、动态性研判及反思性研判。其中, 络舆情的兴起发展过程可谓十分生动 在全网范围内进行搜索和监测,其指 预测性研判是指管理主体根据一定时 贴切。从预测性研判的介入时机来看, 向性、全面性、实时动态等远远高于前 期网络舆情发生的特点和规律,有针 应该在舆情最初发生阶段进行。这一 者。不足在于,智能分析程度差,容易 对性地进行监控.如在重大政治事件、 阶段的特征是:诱因信息初现,但是模 造成所获信息过载,反成研判的困扰。 重大节日以及相关事件爆发初期,进 糊混沌,较难察觉:网络关注程度很 无论是哪种方式,设定“关键词”直接 行及时的监控与跟踪,从而有效避免 低,尚未引起“意见领袖”关注和推动; 影响到甄别诱因信息的效率和准确 网络舆情重大事件的发生发展,从源 于现实生活中,它未产生思想观点的 度。关键词设置逻辑越严密、表达越清 头上进行规范是网络舆情事件少发 聚合和现实行动的发生,社会能量小、 晰且指向性越强,获得有用信息的效 生的有效手段。[11简言之,预测性研判 破环力弱;从具体操作的要领来看.舆 率就越高,也越精准。当然,关键词的 是要在网络舆情行将发生的非常早 情管理者应对“青萍之末”、“微澜之 设定有赖于舆情人员的软件运用的熟 期且尚未造成大幅度社会影响之阶 间”的这些具有“引爆”潜质的诱因信 悉程度、个人能力素质和实战经验积 段.对之进行快速识别和准确预测趋 息进行准确的识别和捕获。然而.如 累等各方面综合考量。此外,当下学 势,进而制定有效的应对策略,将可 前所言,初显的诱因信息模糊混沌,很 界与业界正在联手推动基于“语义库” 技术的网络舆情监测系统的设计研 发,力图借助机器智能自动识别和判 关 关 断关键词,从而为获得诱因信息提供 注 注 度 度 帮助。 网络舆情诱因信息获得之难不仅 在于其识别捕获之难,更在于诱因信 息总是幻化莫测、变动不居。王国华 图1 时间 时间 教授对网络舆情演变的模式进行了较 新闻前哨 2015年第2期67 I 全媒体时代 A/I media age 全面概括.他指出网络舆情的演变划 信息中的关涉主体距离公权力和社会 的舆情及风险可能性偏弱,强度、热度 分为消解型网络舆情和螺旋型网络 舆情演进两种模型(如图1)。嘲 财富越近,可预估其所引发负面舆情 的风险越大 需要给予特别的关注和 监测。 和时间持续度上偏低。相反,负面信 息多能引起网民的关注,且可能引发 较强的舆情风暴。心理学研究表明, 从图示来看,消解型网络舆情具 有一过性的特点,即单个诱因信息引 发一次舆情发生过程,历经形成、爆 原则二:媒体原则。通过考察信息 的媒体来源和传播路径,可预知该信 息引发舆情(风险)发生的强度和热 度。一般而言,如果信息的首发来源是 个人自媒体渠道(大V除外)、市县级 论坛或者小型网站.其引爆舆情及风 由于人们对外部信息安全的天然禀 赋,人们对外部世界可能影响信息安 全的负面性信息具有天然的接近性 和高关注度。在喻国明教授的实证调 查中发现,在全年(2009)网络舆情热 发、高峰、减弱和消散的单向式演变。 相应的,预测性研判就相对简单,只需 捕获单个诱因信息.分析研判即可。 然而.随着新媒体语境日益复杂,以舆 情热度反复高企为特征的螺旋型舆情 逐渐成为舆情发生的常态。螺旋型网 点事件中,“争议”、“官员”、“最牛”、 “死亡”等词的频次最高.主要涉及的 险可能性偏低.舆情的规模和强度也 相对较小,较为可控.在这种情况下, 是一些争议性话题和负面性新闻信 络舆情发生过程中,诱因信息往往不 是单一的,而是多重诱因反复出现,导 管理主体需要抓紧时机,迅速处理,消 除影响;相反,如果信息的首发来源是 媒体网站,大V微博、主流论坛和全 国性论坛等较高平台的传播渠道.该 信息则可能瞬间引爆舆情及风险,其 强度和热度难以预估.影响超出可控 息。{ 那么.负面舆情信息如何界定 呢?通常而言,舆情工作人员以信息 文本是否包含的负面性词语来界定 致舆情热度反复高企,引发多次舆情 高潮.正是所谓的“一波未平一波又 起”。因此,对螺旋型舆情的诱因捕捉 其性质。例如,针对涉政府部门的舆 情信息监测中.如果信息包含了“腐 化”、“牟利”、“贪污”、“贿赂”、“强 应该是一个保持高度敏感和警觉的动 态性监测过程,任何懈怠和放松都可 能会造成诱因信息的遗漏从而酿成 舆情风险。 范围。尤其值得管理者关注的是,当 下舆情信息的流动形成了某种固定传 播模式,即由“意见领袖”转发、扩散一 拆”、“不作为”、“乱作为”、“权钱交 易”、“权色交易”、“野蛮执法”等具有 明显负面指向的词语,可以预估该信 息可能将在后期持续发酵.引发较大 的舆情风险。 二、预测性研判的关键:诱因 般性渠道的信息,使其影响放大,形成 较大舆情。喻国明将之称为信息差序 流动和主流化过程。例如在舆情信息 信息的预见性解读 舆情的诱因信息捕获之后,对之 进行严谨分析的基础同时开展富有 原则四:发散性原则。从现实的 经验可知.由于各种力量的作用以及 网络舆情自身的运动,突发事件网络 在论坛的传播路径,大体这样实现:市 级以下论坛——网络搬运工——天涯 等主流论坛——网络搬运工——各类 预见性的意义解读.预估起可能引发 的舆情风险,是预测性研判最为关键 的步骤。从经验来看,诱因信息的预 见性解读应因循以下几个原则: 舆情在演变过程中会出现明显的变 换。[61换言之.网络舆情的发展和走向 是变动不居。舆情所指可能从最初的 论坛。[41在微博舆情也如是进行主流 化传播:个人微博爆料——微博大V 关注、转发——更多微博用户转发及 扩散;或者个人微博爆料——认证媒 体微博关注、转发——更多微博用户 转发及扩散。在这里.无论是“网络搬 A转换为B,网民情绪可能由愤怒转 变为宽容等。这当中,当然有其它不 可预知的新动因或者推力发生作用, 也有这极其复杂的演变机制。但是, 原则一:关涉主体原则。信息所关 涉主体将会影响舆情发生风险的高 低。多份舆情调查报告显示。公检法 系统(城管)、职能部委、市县级政府官 员、文娱名人等是网络舆情的主要关 涉主体,也是引发负面舆情乃至现实 运工”、微博大V、或者是媒体和媒体 微博,他们都扮演者“意见领袖”的重 仅从信息文本所涉及内容分析,是可 以得到些许线索。当然,这其中需要 一要角色。因此,在进行网络舆情的预 测性研判时,除了关注信息首发来源 的平台高低之外.还需要注意其藉由 “意见领袖”进入主流视野的速度和路 点基于实践经验的发散性合理联 社会风险的高危群体。换言之,涉这 部分特殊群体的信息,不论正负褒贬, 激发引起负面舆情的风险较大。以涉 “城管”舆情为例,匡文波教授的研究 指出,无论是对城管群体的正面报道 还是负面报道,微博评论中舆论态度 并无大的差别,都以负面为主。嘲又如 “欺实马”、“我爸是李刚”.“李天一强 想的勇气和能力。以2013年的“气功 大师王林”事件为例,涉王林事件的最 早舆情信息来自一则“马云、赵薇和李 连杰拜访王林”娱乐报道。从信息文 径,其被主流论坛、大V、或强势传统 媒体的介入和干预越快.则其越容易 引发舆情及风险。 原则三:性质原则。性质分析是 本分析来看,其内容仅仅涉及名人的 娱乐新闻,并无它意;从信息的性质分 类上看,属于中性信息。然而,该信息 却迅速引发网民热议,舆情迅速指向 王林所居地萍乡市政府及其相关单 位,如市旅游局、民政局等单位皆卷入 舆情风潮之中,并造成了相当负面的 指,通过对信息文本意义的解读,对其 正负褒贬的客观定性。在舆情研判的 实操中,工作人员常常需要将舆情信 息进行正面、中性、负面的标签归纳。 奸案”等舆情事件中的关涉的主体为 分别为“富二代”、“官二代”以及“星二 代”.正是因为他们的特殊身份使得负 面舆情放大 从以上经验可知,诱因 通常而言,正面信息和中性信息引发 影响。反思这个案 (下转第73页) I 68新闻前哨 2015年第2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