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修订原则
1.坚持安全可靠原则。遵循安全第一的原则,设计方案、安装方式选择及设备选型应首先考虑满足人身和设备安全要求,各个方案模块安全可靠,部分方案可通过组合得到的技术方案安全可靠。
2.坚持运检便利原则。充分考虑设备安装、检修、操作、配送的便利性,综合考虑差异化的运维条件,架空线路设计满足带电作业要求,提高供电可靠性。
3.坚持技术连续性原则。以2013版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为基础,保持技术原则的连续性,保留应用成熟的设计方案和技术条件,精简安全风险高、运维困难、可替代设计方案,合并技术参数差别较小的方案,将部分应用率高、适用面广的方案纳入增补方案。
4.坚持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原则。按照公司设备全寿命周期管理要求,适应配电网快速发展需要,根据供电区域负荷性质和未来发展,做到“适度超前谋划、一步到位实施”,线路和通道等设备设施宜一次性设计到位,中压开关站、环网室(箱)、配电室的设备、进出线等应按照目标网架结构要求,确定建设规模和接线方式相对固定的典型方案,避免大拆大建,重复建
1
设。同时,兼顾不同地区供电可靠性要求,满足配电网差异化建设需求,提高设备选型技术标准,降低设备故障率。
5.坚持应用标准物料原则。根据最新发布的《配电网建设改造标准物料目录(2015版)》,调整设计方案中所用物料,确保典设方案采用标准物料。
6.坚持深化典设方案原则。依据公司《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和《配电网技术导则》,进一步深化完善2013版10kV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一次部分达到施工图深度,土建部分达到或超过初设深度,设计范围扩展到二次系统,与配电自动化典型设计做好衔接,架空线路杆头及杆型模块均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
二、修订说明
(一)10千伏配电站台分册修订情况
2013年版《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及2014年典设补充方案(运检三〔2014〕147号)中10kV配电分册包含开关站、环网单元、配电室、箱式变电站、柱上变压器台、电缆分支箱等6类37个设计方案。本次方案分类新增环网室,取消电缆分支箱,通过优化调整、合理归并,精简为17个设计方案,精简率54.05%。同时,大幅度提高设计图纸深度,新增二次及土建部分图纸199张。具体修订情况如下:
2
1. 10kV开关站
按照《配电网技术导则》中对开关站的定义,将原典设中采用环网柜的KB-4至KB-11方案调整至10kV环网室中,原KB-1至KB-3方案合并精简为2个。依据馈出线数量以大替小原则,将电气主接线基本相同的原KB-1和KB-2方案合并为KB-1方案,同时KB-1方案需附设配电变压器时,可参照配电室PB-3或PB-4方案的低压及变压器部分进行设计。原KB-3方案按顺序调整成KB-2方案。
开关站方案划分:
KB-1-A:单母线分段,2回进线,6-12回馈线,全部采用电缆进出线,优先采用金属铠装移开式开关柜,户内双列布置。
KB-1-B:两个独立的单母线,4回进线,6-12回馈线,全部采用电缆进出线,优先采用金属铠装移开式开关柜,户内双列布置。
KB-1-C:单母线分段,2回进线,6-12回馈线,全部采用电缆进出线,采用气体绝缘金属封闭式开关柜,户内双列布置。北京、天津、上海A+、A类供电区域、其他大型供电企业A+供电区域应采用本方案。
KB-2:单母线三分段,4回进线,6-12回馈线,全部采用电缆进出线,优先采用金属铠装移开式开关柜,户内双列布置。
主要修订内容:
(1)在附录中明确10kV金属铠装移开式开关柜典型设计
3
方案和一二次接口原则,提高运检安全性、便利性以及设备通用性和互换性。
(2)提高开关站标准化建设水平,在方案中明确开关站建筑尺寸,明确电缆夹层和电缆沟深度,其中电缆沟深度不低于1200mm,优先采用方便电缆敷设、运维管理的电缆夹层结构。
(3)差异化设备选型标准,提高A+、A类供电区域的设备选型与建设标准,明确规定A+、A类供电区域适用的设备的技术参数。
(4)设备短路电流水平按照《配电网技术导则》有关要求进行校核,开关站断路器额定短路开断电流25kA。
(5)考虑到开关站作为变电站母线的延伸,明确电流互感器的二次额定电流选择与变电站保持一致,可选5A或1A。
(6)为统一设备选型,方便施工和备品管理,明确单母线分段开关的联络电缆规格(双拼3×400mm2),满足载流量校核要求。
(7)考虑到中性点不接地或经消弧线圈接地系统中,多台电压互感器一次侧直接接地易引发谐振,在图纸中增补电压互感器采用V-V接线的设计图。
(8)为保持开关站与变电站建设标准一致,明确开关站直流系统额定电压可选DC110V或DC220V,站内设备储能、分合闸电压可选DC110V或DC220V。
4
(9)闭锁回路与照明回路混供易导致“五防”电源失电,将闭锁回路改为由直流系统单独供电。
(10)二次保护装置可配置转接端子,便于整体替换保护装置。
2. 10kV环网室
按照《配电网技术导则》中对环网室的定义,将原典设10kV开关站中用于环进环出的KB-4至KB-11方案移至10kV环网室中。本次修订保留应用成熟的方案,将原典设中8个方案精简为3个方案,并更名为HB-1至HB-3。《配电网技术导则》中明确“环网柜中用于环进环出的开关采用负荷开关,用于分接负荷的开关采用负荷开关或断路器”,取消原KB-4、KB-7全断路器方案;考虑电气主接线和电气布置形式不同,馈出方式采用负荷开关或断路器对方案影响不大,将原KB-5、KB-6方案合并为HB-1方案,原KB-8、KB-9合并为HB-2方案,原KB-10、KB-11方案合并为HB-3方案。
环网室方案划分:
HB-1:单母线分段或两个独立单母线,2进(4进),2~12回馈线,户内单列布置,进线负荷开关,馈线负荷开关或断路器。
HB-2:单母线分段或两个独立单母线,2进(4进),2~12回馈线,户内双列布置,进线负荷开关,馈线负荷开关或断路器。
5
HB-3:单母线三分段,4进,6~12回馈线,户内双列布置,进线负荷开关,馈线负荷开关或断路器。
主要修订内容:
(1)提高环网室标准化建设水平,明确环网室建筑尺寸,明确电缆夹层和电缆沟深度,其中电缆沟深度不低于1200mm,优先采用方便电缆敷设、运维管理的电缆夹层结构。
(2)为降低设备故障率,环网室断路器采用可靠性高、技术成熟的真空断路器,与国网标准物料目录保持一致,明确断路器选用原则。
(3)差异化设备选型标准,提高A+、A类供电区域的设备选型与建设标准,明确规定了A+、A类供电区域适用的设备的技术参数。
(4)设备短路电流水平按照《配电网技术导则》有关要求进行校核,环网柜断路器额定短路开断电流20kA,负荷开关按照20kA/4s的参数配置。
(5)环网室不单独配置直流系统,开关电动操作机构操作电压统一为DC48V,操作电压可由配电自动化终端提供(含后备电源);另外,为满足操作电源从DTU取电的需求,增加对DTU后备蓄电池容量的要求。
(6)由于PT失电会影响环网室操作电源与保护电源取电,明确“站用电、照明系统电源可由站用变低压侧、就近系统0.4 kV
6
电源或电压互感器提供,其中对于站内设备取电可靠性要求高、有空调等大功率设备应用的环网室优先取自站用变低压侧”。
(7)根据《配电网技术导则》有关要求及实际应用需求,规定环网柜柜门关闭时防护等级应在IP41或以上,柜门打开时防护等级达到IP2X或以上,电动操作机构及二次回路封闭装置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5。
3. 10kV环网箱
根据《配电网技术导则》对环网箱的定义,将10kV环网单元方案更名为10kV环网箱方案。根据有/无电压互感器和电动操作机构,将原典设中10kV环网单元的6个方案合并精简为2个。无电压互感器无电操机构情况下,馈线不宜采用断路器,因此取消原HA-1方案,保留原HA-2方案,并按顺序调整为HA-1方案;原HA-3、HA-4方案仅馈出方式不同,其余均相同,合并为HA-2方案。考虑到环网箱长期户外运行,环境条件恶劣,设备故障率较高,可靠性较低,因此取消8间隔方案,保留4间隔、6间隔方案。主要考虑新建工程应用,取消在改造中才使用到的遮蔽卧式配电自动化配置方案(原HA-5和HA-6方案)。
环网箱方案划分:
HA-1:单母线接线,2回进线,2或4回馈线,无电压互感器无电动操作机构,进线负荷开关,馈线负荷开关,单列布置。
7
HA-2:单母线接线,2回进线,2或4回馈线,有电压互感器有电动操作机构,配电自动化为遮蔽立式,进线负荷开关,馈线负荷开关或断路器,单列布置。
主要修订内容:
(1)环网箱的两路进线及电压互感器柜均配置避雷器,已能实现对馈线的过电压保护,满足设备安全运行的要求,出线不再配置避雷器,简化设备结构,减少设备故障率。
(2)按照《配电网技术导则》中“安装于户外箱壳内的环网柜应选择满足环境要求的小型化全绝缘、全封闭共箱型,并预留扩展自动化功能的空间”的要求,环网箱采用共箱式。为提高环网箱标准化水平,便于设备通用互换,本次典设根据前期调研的结果,明确环网箱箱体最大尺寸为:
手动操作机构,4间隔:1800mm;6间隔:2600mm。 电动操作机构,4间隔:3100mm;6间隔:4000mm。 (3)差异化设备选型标准,提高A+、A类供电区域的设备选型与建设标准,明确规定了A+、A类供电区域适用的设备的技术参数。
(4)设备短路电流水平按照《配电网技术导则》有关要求进行校核,环网柜断路器额定短路开断电流20kA,负荷开关按照20kA/4s的参数配置。
(5)由于户外环境条件恶劣,为避免潮湿引起母排连接PT放电造成短路事故,统一采用全绝缘PT。
8
(6)明确遮蔽立式三遥站所终端尺寸为600mm×400mm×1200mm;对于采用光纤通讯的站所,在遮蔽立式三遥站所终端上设置独立的通信箱,尺寸为600mm×400mm×400mm。
(7)环网箱不单独配置直流系统,开关电动操作机构操作电压统一为DC48V,操作电压可由配电自动化终端提供(含后备电源)。
(8)根据《配电网技术导则》有关要求及实际应用需求,规定环网柜柜门关闭时防护等级应在IP41或以上,柜门打开时防护等级达到IP2X或以上,电动操作机构及二次回路封闭装置的防护等级不应低于IP55。
4. 10kV配电室
根据《配电网技术导则》对配电室的定义,保留应用较为成熟的方案,精简可替代方案,将原典设中10kV配电室中9个方案合并精简为5个。考虑到单台变压器可靠性低,使用需求少,取消原PB-1单台油浸式方案和原PB-3单台干式变压器方案;原PB-2、PB-4方案按顺序调整为PB-1、PB-2方案;原PB-5、PB-6、PB-7方案按顺序调整为PB-3、PB-4、PB-5方案。根据《配电网技术导则》中 “配电室供电电源采用双电源时,一般配置两组环网柜,两台变压器”的要求,取消原PB-8、PB-9金属铠装移开式开关柜带配变方案。
配电室方案划分:
PB-1:单母线,油浸式 2×630,2进,2回馈线。
9
PB-2:单母线,干式 2×800,2进,2回馈线。 PB-3:单母线分段或两个独立单母线,油浸式 2×630,2(4)回进线,2-12回馈线。
PB-4:单母线分段或两个独立单母线,干式 2×800,2(4)回进线,2-12回馈线。
PB-5:单母线分段或两个独立单母线,干式 4×800,2(4)回进线,2-12回馈线。
主要修订内容:
(1)高配电室标准化建设水平,明确配电室建筑尺寸,明确电缆夹层和电缆沟深度,其中电缆沟深度不低于1200mm,优先采用方便电缆敷设、运维管理的电缆夹层结构。
(2)取消S11型油浸式变压器,全部选用S13型及以上的高效、节能、环保(低损耗、低噪声)配电变压器,与标准物料目录保持一致。
(3)差异化设备选型标准,提高A+、A类供电区域的设备选型与建设标准,明确规定了A+、A类供电区域适用的设备的技术参数。
(4)设备短路电流水平按照《配电网技术导则》有关要求进行校核,环网柜负荷开关按照20kA/4s的参数配置。
(5)考虑到多回馈出与4台配变组合的方案在实际中应用较少,不具备典型性, PB-5方案取消除接至变压器外的其他
10
馈线,按终端型4台变压器设计,若10kV有多回馈出需求可与环网室方案拼接。
(6)配电室不单独配置直流系统,开关电动操作机构操作电压统一为DC48V,操作电压可由配电自动化终端提供(含后备电源)。
(7) 主流的DTU产品已具备采集熔断器信号功能,在二次图纸中增补熔断器信号节点。
(8)设计图纸进行优化调整:如增加照明系统布置图;在变压器室中增设围栏,确保运行人员的人身安全;明确电流互感器二次额定电流为5A等。
5. 10kV箱式变电站
10kV箱式变电站维持原有的XA-1和XA-2两个方案不变。 箱式变电站方案划分:
XA-1(美式):变压器容量200kVA、400kVA、500kVA,采用S13及以上节能型油浸式变压器;高压侧采用线变组接线方式,1~2回进线,低压侧4~6回出线。
XA-2(欧式):变压器容量400kVA、500kVA、630kVA,采用S13及以上节能型油浸式变压器;高压侧采用单母线接线方式,1~2 回进线,1 回馈线,低压侧4~6回出线。
主要修订内容:
(1)取消S11型变压器,全部选用S13型及以上的高效、节能、环保(低损耗、低噪声)配电变压器。
11
(2)考虑到美变630kVA设备的可靠性差且应用较少,为降低设备故障率,取消美变630kVA方案,必要时可选用630kVA欧变代替。
(3)设备短路电流水平按照《配电网技术导则》要求进行校核,箱式变电站设备短路电流水平为20kA。
(4)在满足实际应用需求的前提下,为方便运维检修管理,提高设备标准化水平,箱式变电站低压出线统一按如下标准配置: 变压器容量 200kVA 400kVA 500/630kVA 低压出线开关配置 2×250A+2×100A 2×400A+2×250A 2×630A+4×400A (5)为提高设备的通用互换性,美变统一按照品字形结构布置,最大尺寸为2300mm×1600mm×1800mm。
(6)为提高设备的通用互换性,欧变可采用品字形或目字形结构布置,目字形布置最大尺寸为3500mm×2400mm×2800mm,品字形布置最大尺寸为3500mm×2100mm×2800mm。采用品字形时,低压开关采用挂接型式;采用目字形时,低压开关采用组屏型式。
6. 10kV柱上变压器台
原典设7个方案,加上一个补充方案共计8个方案,保留原有ZA-2、ZA-3、ZA-5,ZA-6、ZA-7方案。按照“标准化台架、
12
模块化组件”的设计原则,合并ZA-2、ZA-3、ZA-5三相变设计方案,精简不常用的原典设ZA-1、ZA-4、ZA-8方案,取消ZA-2、ZA-3方案中低压配电室模块。经过合并精简后,柱上变压器台共计3个方案,一个三相变,一个单相变,一个线路调压器,编号方案顺序调整。
柱上变压器台方案划分:
ZA-1:采用50~400 kVA三相变,10kV侧采用电缆或架空绝缘线引下,低压综合配电箱采用悬挂式安装,双杆等高。
ZA-2:采用10~100 kVA单相变,选用低损耗、全密闭、油浸式单相节能型变压器,并采取防盗措施;10kV侧采用跌落式熔断器,220V侧采用带空气断路器的低压开关箱,单杆安装。
ZA-3:采用全密封、油浸式调压变,容量为1000-4000 kVA;10kV侧采用柱上真空断路器,台式安装。
7.二次部分修订情况说明
按照深化典设方案的原则,进一步深化完善2013版10kV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设计范围扩展到二次系统,与配电自动化典型设计做好衔接。根据不同供电区域可靠性、《配电自动化规划设计技术导则》中对配电自动化的要求,明确开关站、环网室、环网箱、配电室保护及配电自动化配置原则,补充配电自动化规划及实施区域电动操作机构等一次配套改造要求,本次修订共新增二次图纸121张。
13
(1)开关站定义为变电站母线的延伸,本次典设按照变电站建设标准执行,开关站内不设置配电自动化终端,配置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通过通信管理机实现信息上传,电源由直流电源系统提供。
(2)对有配电自动化需求的环网室、环网箱、配电室方案,配置配电自动化远方终端(DTU装置)或预留其安装位置,统一布置。
(3)环网室、环网箱、配电室方案中,二遥”标准型、“二遥”动作型宜采用航空插头,“三遥”组屏式宜采用端子排。二遥”标准型和“二遥”动作型采用航空插头便于设备安装以及接口标准化,“三遥”组屏式采用端子排便于后续运维检修。
(4)环网室和环网箱方案中进线采用负荷开关,不配置保护;出线可选用负荷开关或断路器,根据需要可配置“二遥”动作型DTU或保护装置实现故障隔离。
(5)因箱式变电站通常位于负荷末端,箱式变电站及终端型配电室不配置配电自动化终端,不配置电操机构,环网型配电室10kV及配电自动化部分参照环网室设计。
(6)深化开关站二次回路设计,增加交直流系统、控制、信号回路图、端子排图和二次原理图等。
(7)为指导实施配电自动化的站室建设,配电自动化图纸包括电源回路、遥信、遥测、遥控原理示意图及端子排、航空插头、通信接口示意图等。
14
8. 关于土建部分修订情况的说明
进一步深化典设方案,土建专业达到或超过初设深度,增加照明系统布置图,同时根据电气专业调整、备选和增加的方案重新绘制了大部分建筑图及设备基础平面图,补充了部分方案建筑立面图,使方案更加完整,本次共新增修改土建图纸78张。
(二)10千伏架空线路分册修订情况
2013年版《配电网工程典设》及2014年典设补充方案(运检三〔2014〕147号)中10kV架空线路分册包含48种杆头子模块、130种杆型子模块,外加拟新增的双回拉线转角水泥杆11种杆型子模块,合计杆型子模块为141个。通过归并优化,杆头子模块精简至31种(精简率约35%)、杆型子模块精简至72种(精简率约49%),全面提高设计深度,同时充分考虑带电作业需求。具体修订情况如下:
1.细化章节内容,提高图纸设计深度。一是补充直线水泥杆、无拉线转角水泥单杆、拉线转角水泥单杆及拉线水泥双杆使用的各种不同规格横担及爬梯加工图,使杆头和杆型模块均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二是出具直线钢管杆、耐张钢管杆杆身加工图,使钢管杆模块达到施工图设计深度;三是对架空线路涉及的配电自动化分类、实现方式与结构组成、操作电源等做详细阐述,并对主要通信方式及信息安全防护要求、接线、接地及安装要求进行阐述,增加在线监测装置相关内容,使柱上
15
配电自动化终端及配套装置达到初步设计深度。四是柱上开关增加PT安装示意图和控制器安装的说明,增加单独电缆引下、单独柱上开关安装图,增加隔离开关水平安装、柱上开关座式安装等的设计图纸,实现典设实用化应用。
2.优化杆塔选型,提升安全可靠性。一是删减2种预应力杆模块和3种低强度的k级非预应力杆模块,这些电杆强度低、抗外力破坏能力较差,绝大多省份已不再使用,可采用已有的M级较高强度水泥杆替代,使水泥杆杆型得以简化,杆塔结构安全得以提升;二是非预应力电杆有较高的强度、抗冲击性能好,较普遍应用于单回路以及双回路受力较小的直线水泥单杆,强度等级有I级、M级、N级3种。部分预应力电杆既有强度高的优势,又有良好的抗裂性能,应用于受力较大的双回路及多回路直线水泥单杆,同时在受地形条件限制无法设置拉线的城镇地区可用于无拉线转角水泥单杆,在一定范围内减少了钢管杆的使用,其强度等级有O级、T级、U2级3种。三是杆头增加三角和垂直排列紧凑型横担排列方式,该排列方式仅限于绝缘导线使用,以满足沿街敷设、靠近楼宇等特殊环境条件的使用需求,在不新增杆头子模块数量前提下,提高导线与建筑物的安全距离,使供电安全可靠性得以提升。
3.调整线间距离,满足带电作业要求。根据《配电网技术导则》对带电作业的有关要求,调整绝缘导线水平、三角线间距离不小于800mm、转角0°~45°转角杆线间距离不小于
16
900mm、转角45°~90°转角杆线间距离不小于1135mm,全面考虑差异化的运维要求,为带电作业创造有利条件。
4.完善模块应用,扩大典设适用范围。一是根据GB4623-2014《环形混凝土电杆》,无拉线转角杆模块增加梢径430mm、强度等级U2级的高强度水泥杆,使无拉线转角的水泥杆适用范围进一步加大,替代部分钢管杆的使用,提高经济性;二是补充四回线垂直排列的杆头模块,以满足线路走廊受限,但对地距离足够的应用场景需求。三是考虑提高电能质量,降低电网损耗及线路侧高压计量需求,柱上设备模块增加柱上无功补偿装置及柱上高压计量装置的安装示意图,适用不同设计场景的应用需求。四是增加JKLGYJ钢芯铝绞线芯交联聚乙烯绝缘架空电缆和JKLHYJ/Q铝合金芯轻型交联聚乙烯绝缘架空电缆的使用说明,满足差异化建设需要。
5.更新物料选型,确保标准体系一致。一是根据2015版标准物料目录,明确典设选用的钢绞线,除100mm2截面外,其余均按抗拉强度1270MPa进行选用及校验;二是金具和绝缘子根据标准物料进行归类整理,并紧扣标准物料重新编排10kV配电线路常用金具表、10kV配电线路常用绝缘子表,方便设计人员进行相关设施选型;三是对于绝缘导线防雷物料根据《配电网技术导则》的4种防雷措施进行选用,并增加架空地线防雷措施的说明,同时补充架空线路接地装置的型式、材质、规格、敷设方式和应用场景等进行详细的文字表述,确保标准体
17
系的一致性。
6.修正技术参数,满足规程规范要求。一是根据Q/GDW 13001-2014《高海拔外绝缘配置技术规范》对绝缘子及绝缘串的选型进行修正,明确对不同海拔条件下导线线间距离和带电体对地距离的要求;二是根据GB 50061-2010《66kV及以下架空电力线路设计规范》,将典设中A类气象区中的安装工况温度由0℃调整至-5℃,满足规程规范要求。
7.增加使用说明,指导典型设计应用。对微气象区(超大风速、超低温、重冰区)内典设杆型的使用提出指导意见;对双杆间距、根部法兰杆、插入式钢管杆等方面内容做进一步明确;对多回路杆头布置型式、紧凑型横担等设计场景提出限定使用条件;对档距、拉线设置等超出典设设计条件的情况,强调自行校验修正,以正确指导典设应用。
8.增加超大风速区、台风区、超重覆冰区处理措施。为进一步提高典型设计的适用性,提高供电可靠性,避免架空配电线路在极端恶劣气象条件下遭受破坏,典型设计针对超大风速区、台风区、超重覆冰区提出明确的处理措施,如:提升杆塔强度,使用高强度杆塔;适度加大铁附件规格,加大横担等铁附件强度;适当增大导线安全系数,放松导线弧垂;提高拉线规格;适当缩短使用档距及耐张段长度;控制转角度数,避免出现大转角等;指导设计人员在极端恶劣气象条件下安全合理地设计架空配电线路,增强架空配电线路抵抗自然灾害的能力,
18
减少经济损失。
(三)10千伏电缆分册修订情况
配电网工程典型设计10kV电缆分册修订工作,主要针对电缆直埋、排管、电缆沟、电缆隧道和电缆井5个模块13个子模块进行了深化完善,增加E-5八角形四通井子模块。设计深度全部达到施工图深度,修改图纸及说明158张,新增图纸48张。本次修订主要是对原有技术原则进行了细化完善,对各模块方案进行了补充深化,并根据《配电网建设改造标准物料目录(2015版)》调整相应模块方案所用物料,主要从安全提升、功能应用拓展、设计深化、优化精简四方面着手修订,具体修订情况如下:
1. 完善设计内容,提升安全水平
(1)完善了电缆构筑物防水、防火、排水、通风措施的相关内容,明确了关于火灾监控报警和固定灭火装置的规定。明确站室电缆沟槽(夹层)、竖井、隧道、管沟等非直埋敷设的电缆应选用阻燃电缆。
(2)明确了D模块(电缆隧道)照明的具体要求,完善电缆隧道内照明相关设计原则,修改D模块配电箱系统图和照明系统接线图共2张。
(3)统一了电缆路径沿途设置的警示带、标识牌、标识桩、标志块等电力标志。根据《配电网技术导则》的相关规定,标志桩、标志砖的间距调整为:敷设路径起、终点及转弯处,以
19
及直线段每隔20m应设置一处,当电缆路径在绿化隔离带、灌木丛等位置时可延至每隔50m设置一处。
(4)安全孔要求直径不小于800mm,并在安全孔内设置爬梯,安全孔井盖应采用双层结构,材质应满足载荷及环境要求,以及防盗、防水、防滑、防位移、防坠落等要求,同一地区的井盖尺寸、外观标识等应保持一致。
2. 拓展功能应用,提高适用性
(1)根据《配电网规划设计技术导则》(Q/GDW 1738-2012),在技术原则概述中增加电缆线路的使用范围。
(2)明确了电缆通道选择时可利用地下综合管廊建设:根据国家相关政策,为适应政府中长期规划,在第4.2.3条增加了“根据发展趋势及统一规划,有条件的地区可考虑政府主导的地下综合管廊”。
3. 深化设计,提高实用性
(1)优化了城市及供电区电力电缆通道选型原则:根据《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电力电缆通道选型与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将原有“二线城市电缆通道选型原则”和“三线城市电缆通道选型原则”合并为“二线及以下城市电缆通道选型原则”,并根据供电区域对选型原则进行重新划分,使电缆通道选型原则更加清晰合理。
(2)明确规定了电缆截面的选择应考虑“一步到位”原则,增加了中压电缆线路电缆截面推荐表。
20
(3)增加了E-5(八角形四通井)子模块,新增图纸10张。在征求各网省公司意见的基础上,增补了E-5子模块,应用于电缆通道转角且施工场地尺寸受限制处。
(4)完善B-2(非开挖拉管、顶管)子模块,新增顶管方案图纸15张。很多实际工程建设中,城市规划、铁路、高速、水利等部门不允许明开挖施工,可以根据工程现场情况选择拉管或顶管设计方案。在广泛征求各单位意见基础上,在原有B-2子模块补充顶管施工方式,不增加子模块数量,深化完善子模块图纸15张。
(5)C模块(电缆沟)电缆支架间通道宽度标注尺寸(≥700)修改为实际尺寸,满足施工图深度应用需求。
(6)为方便E模块(电缆井)与B模块(排管)、C模块(电缆沟)组合应用,增加了组合使用说明,并增加相应的通用计算公式。
(7)完善补充了排管模块中管枕的相关配置原则,在典型设计7.3.1 B-1子模块说明中增加以下要求:电缆排管设计应考虑设置管枕,管枕配置跨距宜按管路底部未均匀夯实时满足抗弯矩条件确定。
(8)补充电缆井内电缆交叉情况,完善四通井内支架布置图纸11张。同时增加了电缆井图纸21张,满足电缆井与所有排管和电缆沟对接应用的需求。
4. 优化精简,提升标准化水平
21
(1)根据标准物料目录调整,增加了电缆附件选择中预制型电缆终端类型,电缆截面(芯数×截面mm2)由3×35~400修改为3×70~400。
(2)优化排管模块根数序列,删减了B-1(排管)子模块不常用的B-1-3(2×4)和B-1-6(3×5)排管断面形式。
(3)优化了排管模块的保护方式,按照《国家电网公司关于印发电力电缆通道选型与建设指导意见的通知》(国家电网运检〔2014〕 354号)要求,18孔及20孔的排管方式采取(钢筋)混凝土全包封防护,删除原土回填保护方式。
2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