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分析“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特点,探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思考。增强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他们成为社会栋梁之才。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心理素质 教育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3)04-077-02
研究大学生心理素质是大学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在学生的基本素质中,心理素质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2001年,教育部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培养的学生不仅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专业素质和身体素质,而且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分析“90后”大学生心理素质特点,探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对策的思考,从而进一步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一、“90后”大学生的心理素质特点
“90后”这一代是伴随着中国市场经济迅速发展,竞争日益激烈,环境复杂多变的社会转型这一特殊时期成长起来的,在这种背景下成长的“90后”大学生,他们所接触到的人、事物、观念等各种信息要比其他年代的大学生更多、更复杂。这必然对其心理和行为产生深刻的影响,其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价值观念的深刻变化
价值观念发生的变化主要有:一是价值观念物质化,实用主义盛行。比如:前不久北大钱理群教授应邀出门讲课,介绍他对鲁迅的研究。正讲得激情四溢,有人站起来提问:请你举例说明:你的鲁迅课对学生今后就业有什么作用?钱理群听了大吃一惊,他说:“大学教育已经被实用主义所裹胁,知识的实用化,精神的无操守,这是一种大学本性的丧失,大学教育的堕落。”物质化还表现在一些学生由于社会责任意识淡泊、历史使命感缺失,因此,做起事来不自觉的就表现出自私自利,不考虑别人的利益,一切为我所用,凡不能为我所用一概不作为。二是价值观念功利化,金钱主义盛行。把金钱作为衡量个人价值的主要标准,赶潮流、追时尚、讲享乐、高消费。只注重个人回报,什么奉献精神、集体主义精神、团结协作精神、为人民服务的思想等,在部分“90后”大学生的心目中的地位已明显降低,有的学生甚至把入党直接和就业联系起来,看看入党能给我带来多大的利益,如果入党有助于就业特别有助于经济利益的提升,就想法设法入党,一听说有些外资企业对是否是党员没有要求时就不追求了。这种功利性已经反映出部分“90后”大学生政治信仰的淡漠,政治理论、观念的混乱。 (二)自我意识的显著变化
“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信息飞速发展而出生和成长的一代,随着他们的成人意识逐渐清晰,独立思考和独立行动能力的增强,在思想上自我独立的意识也明显显现,他们对各种信息的要求也越来
越多,信息的来源不满足于学校和家庭,不满足于课堂上的知识灌输,而是更多地关注网络等新闻媒体,他们对社会各种现象敢于评价,表现自己的观点,提出个人的意见,不掩饰个人价值,注重个人作用和专长的发挥。他们以主人翁的态度积极处理学习、生活和工作等各项事务,自我权利保障意识明显增强,敢于拿起法律武器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但他们在自我意识显著的同时,也表现出在一些问题的处理上有片面、幼稚甚至是消极的做法,从而导致挫折和失败。由此可见,这是“90后”大学生自我矛盾的又一体现。 (三)依赖感强,抗压能力弱
虽然“90后”大学生有强烈的独立意识,有着我的青春我做主,我的事情我说的算的想法,不愿意让老师和家长过问和干涉自己的事情。但是由于他们大多数是独生子女,从小就被娇生惯养,特别是他们的家长由于自己的成长环境和经历比较艰苦,基于对下一代的期望,所以对下一辈格外关怀,甚至是溺爱,家长平时在处理事情上采取大包大揽,一是怕影响孩子的学习,二是怕影响孩子的身体,这样就养成了孩子在日常事务的处理和经济上对父母的依赖,这不仅使他们的责任意识下降,而且使他们的心理压力和挫折的承受能力也下降。当他们离开了父母,离开了家庭,开始了集体生活时,面对新的环境、新的老师和新的同学、新的学习问题时发现自己在很多方面不适应,许多事情和原来想象的不一样,特别是对大学的憧憬也不像想的那么美好,现实中复杂的人际关系、繁重的课业负担、加之激烈的就业竞争等。久而久之,由于不会用适当的方
式来缓解和释放压力,最后引起各种心理问题,感觉生活无趣、单调乏味,渐渐产生厌倦情绪,甚至会引起饮食不安,坐卧不宁,这些极可能导致学生出现焦虑、强迫、抑郁等心理疾病。 (四)深陷网络,不能自主学习
人们常说21世纪是信息时代,而信息时代的主要标志就是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现在人们的生活越来越离不开网络,互联网确实给人们带来诸多的利益和实惠。然而,做任何事情都要有个度,把握好这个度是关键,否则就会事与愿违。“90后”大学生是伴随着网络长大的,对网络依赖十分严重。他们会长时间地持续下去而乐此不疲,可一旦离开,又可能失魂落魄、烦躁不安和无所适从,网络中的许多不健康的内容极易影响“90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网络的虚拟和假想的美好诱使他们在心理上不断依赖和探寻,而对现实出现的问题采取逃避,不能冷静客观对待,心理上开始逐渐变异。特别是网络游戏的诱惑更大,深陷其中,不能自拔,有时甚至用虚拟世界的方式来解决现实中的问题,以致酿成悲剧。与此同时,网络的诱惑与大学繁重的课业负担所带来的压力形成强烈的反差,从而使部分学生学习不能自主,学习动力丧失,逃避考试,学习成绩直线下降,对自己的前途感到无望,长此以往不但心理负担越来越重,甚至影响精神健康、身体健康,最终无奈选择中途辍学。 (五)调整自我认知能力差
由于“90后”大学生受所生长的社会环境、经济环境、家庭环境等因素的影响,使其对现实自我与理想自我的认识差距较大,从小
对大学的憧憬,认为大学是理想的摇篮,多姿多彩的生活,令人心旷神怡。可是踏入大学的校门以后,由于对学校的客观事实认识不足,不能客观分析和冷静思考,面对接踵而来的各种现实问题,比如生活习惯的转变、学习方式方法的转变,人际关系的复杂多变等就会引起认知上的矛盾,并对自我评价产生影响,自我认知也会出现两极振荡。当取得一点进步时容易产生自负,而遇到一些挫折时极易自卑,而此时调整自我认知的能力又较差,就会出现自满、骄傲、放纵、盲目乐观或出现消沉、苦闷、抑郁等心态,逃避与现实的矛盾冲突,想方设法来麻痹自己,甚至出现有自杀倾向的严重心理问题。
二、“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影响因素分析
影响“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除了与个体自身已有的心理素质有关外,也同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密切相关。具体影响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
一个人的成长离不开他所处的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的变化必然对大学生的心理和行为产生影响,我国从1978年改革开放以来,无论政治环境、经济环境、还是人文环境等均发生了重大变化,90年代后正是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重要时期,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由此带来的利益关系调整、社会价值观的急速转变,一些负面的东西也随之而来。特别是人文环境主体内容的变化——态度、观念、信仰系统、认知环境的变化,对“90后”大学生的影响更是
突出。他们求知欲强但辨别力弱、崇尚科学但欠辩证思维,竞争意识强但缺少竞争毅力和韧劲,由此可见,他们内心矛盾、困惑、迷茫,久而久之严重阻碍了大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面对客观现实的挑战,大学生们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困惑也就不可避免的,总之,社会环境的深刻变化,成为影响“90后”大学生心理行为特点的根本因素。
(二)学校教育环境的影响
目前,无论初等教育还是高等教育均把素质教育、创新能力的培养作为教育工作的重点在积极的推进。但推进素质教育不是一蹴而就,“90后”的成长和所受的教育多数还是应试教育,教育的重点都放在了文化课的学习上,过分地追求高分,很少顾及学生心理素质培养、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的教育。繁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很少参加有意义的课外活动,单调乏味的学习和生活使学生的心理压力与日俱增,学生感到生活压抑、缺少情趣和浪漫,整天忧心忡忡,一些学生进入大学后,对老师和家长的依赖仍然很强,不适应大学自主学习的模式,加上在人际交往方面也存在一定的问题等。都对学生造成了一定的心理障碍。 (三)家庭环境的影响
良好和谐的家庭氛围是健康心理素质形成的前提、父母对孩子的教育态度和教育方法直接影响着孩子的行为和心理,父母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都直接影响着孩子心理的成长,左右着孩子人格的塑造。特别是“90后”成长在我国社会急剧变革的时期,虽然
人民生活水平明显改善,但也不能否认,竞争的加剧和贫富差距的加大,一些家长由于工作竞争压力过大,忽略了对孩子的教育,还有些家长下岗失业,家庭经济状况急转直下,他们为学费、生活费发愁,省吃俭用使身体严重营养不良,从而不能很好学习和工作。这些都对“90后”大学生的成长产生很大的影响。他们对于收入差距扩大、公平与效率失衡等社会问题极其敏感,困惑和矛盾也明显增多。那些家庭富裕的大学生,在他们追求享乐的同时,无形中也给那些家庭贫困的大学生带来了巨大经济和精神方面的压力,总之,由于家庭环境带来的学生心理问题其影响是深远而且是长久的。
三、加强“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对策思考 (一)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
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既有区别也有联系,我们应使心理健康教育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首先,是教育内容的结合,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经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矛盾和问题,而且许多矛盾和问题复杂交织在一起,很难简单分清是思想问题,还是心理问题,如果只是简单从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来解决,恐怕不会有好的效果,因为通常是长时间的心理问题没有得到解决,压抑很久,使思想和行为发生了变化。所以,要从心理健康教育方面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既有助于学生心理健康,同时也深化了思想政治教育。其次,是教育方法和手段的结合,过去人们总感觉心理问题不能公开,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甚至是比较严重时才去帮助解决,而且方法手段
也过于保守,只是采取个别辅导且要保密的方法,这样难免对大众的普遍心理健康教育的需求有疏漏。因此,我们应主动采取课堂教学、学生讨论、个别咨询、重点辅导以及结合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社团活动,变被动为主动,只有心理问题解决了,才有助于思想政治观念的接受,而正确的思想政治观念又能使大学生保持良好的心理素质。因此,我们应该把两者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大学生保持健康的心态。
(二)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
在学校人们经常说要培养“德、才”兼备的学生,而且德是排在第一位的,德的核心内容体现在一个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制观念,它将持续有力地指导人们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所以有什么样的价值观,就有什么样的人生方向。目前,我国正处于社会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在引进外资、技术、发展经济的同时,西方文化、思想、价值观也涌入到学校,因此,如何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是我们教育工作的首要任务,学校要充分发挥党校、团校的作用,加强政治学习和思想教育,用积极的思想引导他们,大胆地控制和抵制社会生活中消极价值观对学生的影响,开展丰富多彩、健康有意义的活动来教育和引导学生,同时要扎扎实实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用科学发展的理论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来影响他们,使他们积极、乐观、有追求、有理想、有抱负,提高广大学生的政治理论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
(三)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提高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首先,要转变观念,提高认识。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高等学校的教职工,特别是教师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意识,科学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而目前许多高校的专任教师只注重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的教学,认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专职辅导员该做的事情,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没有给予充分的重视。学生心理健康的问题是随时随地发生,而且还在不断的变化,如果只靠辅导员来做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恐怕既被动、又不及时,也不全面,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针发现的问题,可以及时调查了解,查找原因,正面疏导,对症下药,这样对于解决学生心理问题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因此,作为高校教师都有责任和义务做好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其次,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门培训。目前在高校从事专职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人员比较少,辅导员虽然是专职做学生管理工作的,但他们所学的专业也五花八门,其他专任教师更是如此,而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具备一定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这样才能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有效性。因此,要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的专门培训,提高他们的理论水平、专业知识和技能。
总之,关注“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对他们的心理问题进行研究和教育引导,科学有效的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成长,使他们成长为社会栋梁之才。 参考文献:
1.夏江敬.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及引导措施分析[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7(5)
2.刘艳艳.90后大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分析[j].成功(教育版),2010(2)
3.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
4.中国青年报,2012.5.3
5.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实施纲要.2002
(作者单位:吉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 吉林四平 136000) (责编:贾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