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清华大学2004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经济学试题

2020-08-06 来源:汇智旅游网
清华大学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经济学 试题编号:807 一、简答题(15分) 1.当消费者的收入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无差异曲线本身是否会发生变化? 2.怎样理解经济学中所说的成本? 3.试论述萨伊定律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二、经济学中经常将商品的需求曲线看作一条直线,这样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15分) 三、为什么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15分) 四、试证明: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为常数当且仅当生产函数具有Cobb-Doulgous的形式αβ 时即F(L,K)=AKL(15分)五、试论述囚徒困境对于经济学的意义。(15分) 六、某人有10万元的存款,存入银行可以获取2%的利率。他可以将一部分钱投入股票市场,现在假设股票市场仅仅存在一种股票,收益率和方差服从正态分布N(0.1,1),他对2于均值和方差的偏好为U(μ,σ)=10μ-σ,他应该将多少钱投放到股票市场上?(15分) 七、某国国内对于某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具有如下形式: 2需求函数:Q=16000/P 2供给函数:Q=P/10 (1)求完全竞争情况下的社会福利。 (2)如果政府对该产品实行P=25元的最低限价,社会福利的损失是多少? (3)假设国际市场上该产品的价格是10元,其生产成本远远低于国内。该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内的生产者,对于进口的每单位产品征收税收5元。与不征收关税相比,社会福利的损失为多少?(15分) 八、经济中达到一般均衡是否意味着充分就业?为什么追求高就业目标会导致通货膨胀?(15分) 九、论述税收和公债的挤出效应。(15分) 十、一国财政支出为8000亿,税收8000亿,出口为7000亿,进口5000亿,边际消费倾向为0.5,自发消费为1000亿,边际投资倾向为0.3,自发投资为1200亿。试求该国的国民收入。(15分) 答案部分 清华大学2004年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经济学 试题编号:807 一、简答题(15分) 1.当消费者的收入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无差异曲线本身是否会发生变化?(15分) 答:⑴无差异曲线是用来表示消费偏好相同的两种商品的所有组合的。或者说它是表示能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或满足程度的两种商品的不同数量的各种组合的。相对应的效x1和x2分别是商品1和商品2的数量。 用函数为:Uf(x1,x2),其中(2)当消费者的收入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无差异曲线本身是不会变化的。因为收入或商品的价格发生变化时,给消费者带来相同效用水平的各种组合并未发生改变,也就

第 1 页 共 8 页

是说,相同效用水平的各种组合中包含的商品1和商品2没有变化,所以无差异曲线不会变化。 2.怎样理解经济学中所说的成本? 答:(1)经济学中的成本与会计中的成本概念是有区别的。会计中的成本是企业对所购买的生产要素的货币支出,通常指显成本(explicit cost),而经济学中的成本除了显成本以外,还包括隐成本(implicit cost),此外,经济学中还引进了机会成本的分析。 (2)显性成本与隐性成本。在经济学里,一个企业的生产成本包含显性成本和隐性成本。显性成本是指厂商为生产一定商品而在要素市场上购买生产要素所支付的实际费用。如给工人支付的工资,为购买原材料所支付的货币,向银行支付的利息。它们可以从企业的会计账簿上得到反映。隐性成本是指厂商在生产过程中使用自身所拥有的那些生产要素的价值总额。如企业所有者自身的薪金,生产中使用自己所拥有的厂房、机器等。在经济学中考察生产成本时,应将隐性成本包含在内。 对于许多小规模工商企业而言,隐性成本所占的比重相当高。例如,自己投入劳动的工资,投入资金的利息,自己的用于经营的房屋的租金等。我国农民在进行生产决策安排的时候,通常都没有计算自己投入劳动的工资,如果考虑农民进行生产的隐性成本,就容易理解民工潮的兴起了。 对于许多大企业而言,最主要的隐性成本是投入资金的利息。如果计算这部分隐性成本,也就容易理解国企改革的迫切性了。 (3)机会成本。机会成本是指将一定的资源用于某项特定用途时,所放弃的该项资源用于其他用途时所能获得的最大收益。机会成本的存在需要三个前提条件。第一,资源是稀缺的;第二,资源具有多种生产用途;第三,资源的投向不受限制。从机会成本的角度来考察生产过程时,厂商需要将生产要素投向收益最大的项目,而避免带来生产的浪费,以达到资源配置的最优。 3.试论述萨伊定律背后的经济学原理。 答:萨伊定律是法国古典经济学家萨伊则在1803年出版的《政治经济学概论》一书中提出的著名论点,即供给会创造自己需求。这一命题的含义是:任何产品的生产除了满足生产者自身的需求外,其余部分总会用来交换其他产品,即形成对其他产品的需求。每个人实际上都是在用自己的产品去购买别人的产品,所以卖者必然也是买者。一种产品的供给增加,实际上也是对其他产品的需求增加;一国供给能力增加1倍,所有商品供给量增加1倍,购买力也同时增加1倍。一个自然而然的结论是:总需求总是且必定是等于总供给,经济总能实现充分就业的均衡。需要指出的是,萨伊定律并不否认局部的供求失衡,他只是否定全面生产过剩的失衡。 萨伊定律以完全竞争市场为前提,认为依靠自然的经济秩序,所有的问题会得到完善的解决,经济总能处于充分就业的均衡状态。在政策主张上,萨伊则主张放任自流的经济政策,减少政府对经济的干预,而凯恩斯主义则主张政府干预。“萨伊定律”的根本错误是把资本流通和简单商品的流通相等同,又把简单商品的流通和物品之间的交易相等同,忽视了存在于简单商品流通和资本流通之间的各种矛盾冲突。 二、经济学中经常将商品的需求曲线看作一条直线,这样做有没有什么理论依据和实践基础?(15分) 答:需求曲线是需求函数的图像表示。在理论上,需求曲线可以是直线型的,也可以是曲线型的,当需求函数为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曲线是一条直线,直线上各点的斜率都是相等的;当需求函数为非线性函数时,相应的需求函数是一条曲线,曲线上各点的斜率是不相等的。而且,在实际的市场中,非线性的需求函数是占大部分的。但是,在实际的微观经济分析中,为了简化分析的过程,在不影响结论的前提下,大多使用线形需求函数。

第 2 页 共 8 页

三、为什么劳动力供给曲线向后弯曲?(15分) 答:劳动力供给曲线(labor supply curve),人们提供的劳动和对劳动所支付的报酬之间的关系表现为劳动供给曲线。假设每一个劳动力的供给都只取决于工资,则劳动供给曲线可用图表示。 此图是向后弯曲的劳动供给曲线。这是因为,当工资较低时,随着工资的上升,消费者为较高的工资所吸引将减少闲暇,增加劳动供给量。在这个阶段,劳动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工资上涨对劳动供给的吸引是有限的。当工资涨到足够高(例如W0)时,消费者的劳动供给量达到最大,此时,如果继续增加工资,劳动供给量不会继续增加,反而会减少,如,当工资从W0提高到W1时,劳动供给则从L0减少到L1。具体理由从以下三方面来阐述: (1)劳动的供给曲线之所以向后弯曲,是劳动工资率产生的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综合影响的结果。劳动者在不同的工资率下愿意供给的劳动数量取决于劳动者对工资收入和闲暇所带来效用的评价。消费者的总效用由收入和闲暇所提供。收入通过消费品的购买为消费者带来满足:收入越多,消费水平越高,效用满足越大。同样,闲暇也是一种特殊的消费,闲暇时间越长,效用水平越高。然而,可供劳动者支配的时间是既定的,所以劳动者的劳动供给行为可以表述为:在既定的时间约束条件下,合理地安排劳动和闲暇时间,以实现最大的效用满足。 (2)一般而论,工资率越高,对牺牲闲暇的补偿也就越大,劳动者宁愿放弃闲暇而提供劳动的数量也就越多。换言之,工资率提高,闲暇的机会成本相应也就越大,劳动者的闲暇时间也就越短。因此,工资率的上升所产生的替代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同时,工资率的提高,使得劳动者收入水平提高。这时,劳动者就需要更多的闲暇时间。也就是说,当工资率提高以后,劳动者不必提供更多的劳动就可提高生活水平。这说明,工资率提供的收入效应使得劳动数量减少。 (3)替代效应和收入效应是工资率上升的两个方面,如果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那么,工资率提高使得劳动数量增加,即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反之,工资率的提高会使劳动数量减少,劳动供给曲线向左上方倾斜。在工资率较低的条件下,劳动者的生活水平较低,闲暇的成本相应也就较低,从而,工资提高的替代效应大于收入效应,劳动的供给曲线向右上方倾斜。但是,随着工资率的进一步提高和劳动时间的增加,闲暇的成本增加,替代效应开始小于收入效应,结果劳动供给数量减少。 基于以上原因,劳动的供给曲线呈现出向后弯曲的形状。 四、试证明: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为常数当且仅当生产函数具有Cobb-Doulgous的形式αβ时即F(L,K)=AKL(15分) QLMPEL证明:已知劳动的产出弹性LQLAPL EK资本的产出弹性F(L,K)AKL(1)由QKMPkKQAPL 可得:

第 3 页 共 8 页

MPLAKL1,APLAKL1 MPKAK1L,APKAK1L MPLAKL1 所以EL1APLAKLMPKAK1LEK 1APLAKL可知:当生产函数具有Cobb-Doulgous的形式时,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为常数。 (2)设EL,EK,其中,均为常数。 MPLMP,K则有APL APk即MPLLAPLLF(L,K) MPKKAPKKF(L,K) 其中F(L,K)APLLAPKK为生产函数。 LMPL所以即LKMPK F(L,K)F(L,K)K LKF(L,K)AK L解此二元微分方程可得:(A为常数) F(L,K)AKL综合(1)、(2),可得劳动和资本的产出弹性为常数当且仅当生产函数具有Cobb-Doulgous的形式时,即。 五、试论述囚徒困境对于经济学的意义。(15分) 答:“囚徒困境”是博弈论的一个经典案例。它是著名经济学家塔克最早修改而提出的一个例子。囚徒困境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故事:警察抓住两个偷窃的嫌疑犯,并分别把他们隔离在两个审讯室中进行审问。警察知道这两个人除此次人赃俱获的偷窃外,还犯有其他罪行,但缺乏足够的证据定罪。于是,警察想就此机会,让嫌疑犯彻底坦白其罪行,其方法是分别私下告诉每一个嫌疑犯如下的出路:如果只有他一人坦白而对方抵赖,那么,坦白者释放,抵赖者被判9年徒刑;如果两人都坦白,各判5年,如果两人都抵赖, 当然就只能以现有证据,各判2年。在这种情况下,每个嫌疑犯都只有“坦白”或“抵赖”两种策略选择,并面临着四种可能的结局。表11—2刻画了这两个嫌疑犯面对的博弈。 其中,每格前一个数字代表A的支付(即被判的刑期),后一个数字代表B的支付。这种

第 4 页 共 8 页

博弈的结果将是:如果每个嫌疑犯都只是想使自己的利益最大化(亦即被判的刑期最短),且无法影响对方的行为,那么,惟一可能的答案就是:两人都坦白交代,各自被判5年徒刑。因为在此案例中,当参与者力图使其损失最小化时,他就只能遵循“最小最大”的决策标准, 即“最大损失中求取最小损失”的决策,参与者将选择那种能使可能的最大损失最小化的策略。对于囚犯A来说,最大损失中求取最小损失的策略是“坦白”,对B来说,同等的策略也是“坦白”,从而建立起一种策略均衡。在这种均衡中,“坦白”是他们每个人的超优策略。 表11-2 囚徒困境 嫌疑犯A 坦白 抵赖 坦白 (5,5) (9,0) 嫌疑犯B 抵赖 (0,9) (2,2) 其实在“囚徒困境”中,最好的结局是都“抵赖”,各判2年徒刑,但这是不可能的。因为不论是嫌疑犯A还是B,只要单独改取“坦白”的策略,就会由2年的徒刑改为释放,因而存在着偷换策略的诱惑,处于不稳定的状态。在右上角,如果B改取“坦白”的策略,刑期就可以从9年减为5年,因而也存在着偷换策略的诱惑,处于不稳定状态。同样的道理,左下角也处于不稳定状态。概言之,“抵赖”是一种劣策略。理性的参与者当然不会选择这种策略。 如果嫌疑犯在决定是否坦白之前可以交流信息,结果不会有差异。假设他们认识到警察已经发现他们的隐瞒之事,但他们在被抓之前有几分钟时间进行理性的讨论。嫌疑犯A一开始就指出,虽然每个人都有一个超优策略,但“坦白”会导致一个帕累托无效率的结果,所以,为什么不一致否认罪行呢?嫌疑犯B也有此思想,并同意这样做。但是,两个小时后,他们最终会背叛同盟,坦白认罪,形成各判5年的结果。因为,虽然有口头协议,但它却不具有约束力。每个囚徒都希望对方抵赖,自己坦白而释放。当他们都这样想并这么做时,就形成(坦白、坦白)的策略组合,(坦白,坦白)的策略组合是一个纳什均衡。 可以从上述讨论中得出一个重要的结论:超优策略均衡虽然是惟一可以预见到的结果,但这种策略组合却不一定是帕累托有效率的策略。在“囚徒困境”中,(坦白、坦白)是帕累托无效率的策略,因为每个人都被判5年徒刑,并不是博弈者共同的最优结果。他们共同的最优结果应该是各判2年,但却是无法实现的。于是乎,“囚徒困境”常常被经济学家作为一个经典案例来说明:自利的个人理性行为并没有导致一个社会的最佳结果,亦即个人理性与集体理性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冲突。 当然,在重复博弈中,囚徒困境可能会出现非合作性的共谋。尽管每个囚犯冒着被其他囚犯出卖的风险,但如果他选择不合作,就会失去获得长期合作收益的可能性,如果博弈重复的次数足够多,未来收益的损失就会超过短期被出卖的损失,因此,可能会出现参与者彼此合作的情况,采取帕累托有效的策略. 六、某人有10万元的存款,存入银行可以获取2%的利率。他可以将一部分钱投入股票市场,现在假设股票市场仅仅存在一种股票,收益率和方差服从正态分布N(0.1,1),他对2于均值和方差的偏好为U(μ,σ)=10μ-σ,他应该将多少钱投放到股票市场上?(15分) 解:设此投资者将X比例的钱投资放到股票市场上,则他存入银行的比例为1-rm10%mX1。 rf2%这样,可以把其投资看成是含有一种风险资产的投资组合。 其中,无风险利率,风险资产的期望收益率,标准差

第 5 页 共 8 页

则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rXxrm(1x)rf x10%(1x)2%0.08x0.02 标准差xnmx 则对投资组合的偏好可表示为: U(rx,x)10(0.08x0.02)x2 x20.8x0.2 投资者追求效用最大化,应满足: U'(rx,x)2x0.80 得:X=0.4 100.44(万)元的钱投放到股票市场上。 即投资者应将七、某国国内对于某产品的需求和供给具有如下形式: 2需求函数:Q=16000/P 2供给函数:Q=P/10 (1)求完全竞争情况下的社会福利。 (2)如果政府对该产品实行P=25元的最低限价,社会福利的损失是多少? (3)假设国际市场上该产品的价格是10元,其生产成本远远低于国内。该国政府为了保护国内的生产者,对于进口的每单位产品征收税收5元。与不征收关税相比,社会福利的损失为多少?(15分)D SQQ解:(1)P2016000P2Q40 得解得 此时 210P 社会福利为 400(16000320010Q)dQQ3 (2)当P25时,Q401600025.6 2521600010Q)dQ60 Q 社会福利损失为25.6 (3)如图所示 (Q 20 15 Q 10 40 D S

第 6 页 共 8 页

16000P2)dP454.2 由图可知阴影部分为社会福利的损失:(210P10八、经济中达到一般均衡是否意味着充分就业?为什么追求高就业目标会导致通货膨胀?(15分) 答:(1)经济中达到一般均衡意味着充分就业。失业分为自然性失业和经济性失业,充分就业就是指不存在经济性失业的就业状态。当经济达到一般均衡的时候,意味着工人在愿意接受的工资水平下可以找到工作。这个时候可能还存在自然性失业,但是这并不影响充分就业。 (2)菲利浦斯曲线表明,失业率与通货膨胀率之间存在着此消彼长的替代关系,即要使失业率降低就必然引起通货膨胀率的上升。当追求高的就业目标,即要实现低的失业率时,通货膨胀率就会上升。根据原始的菲利普斯曲线,货币工资增长率与失业率之间存在这此消彼涨的替代关系。因为成本是决定价格的基础。在短期中,工资和价格存在固定比例关系,故可用通货膨胀率代替货币工资增长率。因而,高的就业目标会导致通货膨胀。 九、论述税收和公债的挤出效应。(15分) 答:(1)挤出效应指在政府支出增加时,会引起利率的提高,这样会减少私人支出。所以原财政政策的效果被抵消掉一部分,甚至可能完全不起作用。其发生机制是:①政府支出增加,商品市场上竞争加剧,价格上涨,实际货币供应量减少。因而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②用于投机目的的货币量减少引起债券价格下降,利率上升,结果投资减少。由于存在着货币幻觉,在短期内,将会有产量的增加。但在长期内,如果经济已经处于充分就业状态,那么增加政府支出只能挤占私人支出。在IS—LM模型中,若LM曲线不变,向右移动IS曲线,两种市场同时均衡时会引起利率的上升和国民收入的增加。但是,这一增加的国民收入小于不考虑货币市场的均衡(即LM曲线)或利率不变条件下的国民收入的增量,这两种情况下的国民收入增量之差,就是利率上升而引起的“挤出效应”。但在经济未达到充分就业状态之前,“挤出效应”并不明显,此时政府推行的增加支出的扩张性财政政策仍是有效的。 (2)“挤出效应”的大小取决于支出乘数的大小、货币需求对收入变动的敏感程度、货币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投资需求对利率变动的敏感程度等。其中,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和投资的利率敏感程度是“挤出效应”大小的决定性因素。“挤出效应”与货币的利率敏感程度负相关;与投资的利率敏感性正相关。在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最大,接近于1;在没有实现充分就业时,挤出效应取决于政府开支引起利率上升的大小,此时挤出效应一般在0—1之间。一般来说,从LM、IS曲线的斜率也可以判断挤出效应的大小。 从IS—LM模型看,财政政策效果的大小是政府收支变动(包括变动税率、政府购买和转移交付等)使IS曲线移动,从而对国民收入变动的影响。显然,从IS和LM图形看,这种影响的大小,随IS曲线和LM的斜率不同而有所区别。 在LM曲线不变的情况下,IS曲线越平缓,表示投资对利率敏感度越大,即利率变动一定幅度所引起的投资变动的幅度越大。若投资对利率变动的反映较敏感,一项扩张性财政政策使利率上升时,就会使私人投资下降很多,就是挤出效应较大,因此IS曲线越平坦,实行扩张性财政政策时被挤出的私人投资就越多,从而使得国民收入增加较少。而IS曲线较陡峭,说明私人投资对利率变动不敏感,所以挤出效应较小。 当IS曲线不变时,当LM曲线斜率较大时,表示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较小,这意味着一定的货币需求增加将使利率上升较多,从而对私人部门投资产生较大的“挤出效应”,结果使财政政策效果较小。相反,当货币需求的利率敏感性较大(从而LM曲线较平坦)时,政府由于增加支出,即使向私人借了很多钱(通过出售公债),也不会使利率上升很多,从 15

第 7 页 共 8 页

而不会对私人投资产生很大影响,这样,政府增加支出就会使国民收入增加较多,即财政政策效果较大。 十、一国财政支出为8000亿,税收8000亿,出口为7000亿,进口5000亿,边际消费倾向为0.5,自发消费为1000亿,边际投资倾向为0.3,自发投资为1200亿。试求该国的国民收入。(15分) 解:由题意知: C=1000+0.5(Y-T)I=0.3(Y-T)+1200,G=8000,X=7000,IM=5000 由Y=C+I+G+X-IM知 Y=1000+0.5(Y-8000)+0.3(Y-8000)+1200+2000+7000-5000 解得Y=29000

第 8 页 共 8 页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