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探讨新时期中国体育文化的现状与对策

2020-06-20 来源:汇智旅游网


探讨新时期中国体育文化的现状与对策

我国新时期体育文化需要在弘扬体育精神的同时又深深打上了中华民族文化的烙印。如何有效利用东方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的精粹,针对两种体育文化的内在统一因素,寻找两者发展的最佳结合点,取长补短这将有利于消除或减少东方与西方冲突所产生的负面因素,使中国体育文化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标签:新时期 体育文化 现状 发展对策

一、导论

1978年12月18日~22日,中国共产党召开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改革开放历史新时期。新时期最鲜明的特点是改革开放,最显著的成就是快速发展,新时期最突出的标志是与时俱进 。新时期体育文化具有兴趣性、人本性、健身性、积极性、自主性、延展性、娱乐性等特征。并朝着体育环境建设硬件功能齐全、绿色环保、健康安全向科学化、国际化趋势发展。研究新时期中国体育文化的现状提出相应对策对发展新时期体育文化和促进当前我国体育事业的深入改革有着积极重要的意义。

二、中国体育文化发展现状

体育文化总是与体育生活紧密联系在一起。反映本民族的、传统的体育特征,这些传统的体育文化规范着本民族的体育行为,也影响着人们不同的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文化又总是和一个地域或民族的社会文明、物质文明以及自身的素质发展产生具有互动发展的关系。

1.群众体育文化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全民健身计划纲要》颁布实施后,全民健身工程建设有计划、规模化、系列化地蓬勃开展起来。全民健身工程包括全民健身路径工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全民健身户外活动基地和为公共体育设施严重短缺地方建设的“雪炭工程”等。1997年~2007年间,国家体育总局共计资助建设全民健身工程项目13919个。国家体育总局和各地共计投资227172.7万元。2004年,我国7岁~70岁人群中经常参加体育锻炼的人数占该年龄段总人口的37.1%,比2000年提高了3.2个百分点。地、县、乡运动会是城乡群众体育基础竞赛活动。1985年,全国共举办了地、县、乡运动会111350次,参加运动会的城乡运动员为2293.7万人。10年后颁布《全民健身计划纲要》的1995年,全国共举办地、县、乡运动会162815次,相当于1985年的1.5倍;参加运动会的城乡运动员4472.4万人,比1985年翻了一番。2007年,全国共举办地、县、乡运动会116310次,参加运动会的运动员6438.8万人,相当于1985年的2.5倍。事实证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群众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辉煌成就。

2006年以来,国家体育总局、国家发改委等部门开始启动的“农民体育健身工程”建设,成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统筹城乡体育发展的重要举措。

2.学校体育发展现状

2006年9月,由国家体育总局、教育部等10个部门联合进行的全国第二次国民体质检测结果对外公布。结果显示,在我国学生身高、体重、胸围增长的同时,超重与肥胖检出率也继续增加。青少年学生体质主要指标,如爆发力、心血管耐力连续下降。调研结果还表明,学生课业负担过重,仍然未能有效扭转,青少年学生长时间迷恋网络,无暇参加课余体育活动使参加体育活动学生减少。

2006年12月23日,宣布启动了“全国亿万学生阳光体育运动”,号召全国亿万学生走出教室,走进操场,走向大自然,积极参加课余体育活动。2007年5月7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青少年体育增强青少年体质的意见》的颁布,对深化中国学校体育改革、广泛开展参加课余体育活动、落实每天一小时锻炼和增强学生体质提出了明确要求。

3.竞技体育发展现状

竞技体育不断取得新的辉煌成就,截至2007年,中国运动员参加各类世界大赛,共获世界冠军2163个,其中改革开放以后获得2137个,占总数的99%;创超世界纪录1175次,其中改革开放以后创超1001次,占90总数的85%。在北京奥运会上,中国体育健儿再塑辉煌,共获得51枚金牌、21枚银牌、28枚铜牌,创10项世界纪录,创造了中国参加奥运会以来的最佳成绩,首次名列奥运会金牌榜第一,得到全国人民的赞扬和欢笑。

三、新时期中国体育文化发展对策

1.突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所具有的价值、内涵、文化特征和鲜明历史与时代精神特征

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受不同民族母体文化的孕育,表现了不同民族社会的思想和要求,但是经过漫长的历史发展,逐渐成为了一个完整的文化体系,蕴含了文化科学所认同的各个层面的文化特征和价值内涵。其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就成为中华民族对传统体育所形成的价值判断和思想共识。中国传统体育都是围绕“养生”为主开展的,人与自然的结合再通过与自然的交换排除身体内部的浊气、吸取真气、五脏通达、六腑调和,并认为决定健康和长寿的根本在于人体的内部而不在于外部;中国传统体育文化在体育形态上强调整体观和意念感受、动作简单而内涵深刻,很少有强烈的肌肉运动,因此缺少激进和冒险行为。中国体育文化的任务由感性深入到理性,从形体美深入到心灵美、和谐美。体育文化的理性任务要求锻炼者在身体健美、均衡和体态端正的基础上达到品质高尚、身心善美的境地,并与艺术相结合,这种深入的心灵美,是一种更高层次的体育文化的理性

价值。随着东西方文化的交往,中国传统体育文化这种整体修炼和内在和谐之美,正在和现代科学相结合,形成新的独特风格而走向市场。

2.继承传统体育文化,树立新时期体育文化发展理念

社会发展决定了体育文化发展。继承传统体育文化,要以新时期体育文化发展的理念来指导。面对世界体育全球化的发展趋势,注重中西方体育文化比较和研究,在世界体育文化发展的大格局中确定基本定位,建设既可以融合世界体育发展脉络,又富有中国特色的传统体育文化对我们加快中国体育文化的现代化步伐,和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可持续发展,以及对传统体育文化内涵、发展形式等的研究外,还要注重扩充新的成分的研究,才能赋予它新的生命力,使它在完善现代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中发挥应有的积极作用。目前,中国体育文化的整体研究不仅在研究内容、研究方法上不能满足学科发展的需要,在研究深度方面也尚有大量的工作要做。因此,要进一步充实和完善体育文化的科学理论,构建体育文化的理论体系,更好地为新时期中国体育文化发展服务。

3.对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比较研究促进发展

中国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是世界文化中两个根本不同的体系。在1840年鸦片战争以前,两者是独立发展的,没有明显的冲突和融合。随着现代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科学技术的进步和国际间文化体育交流的频繁,特别是西方列强在近代对外侵略和扩张,使两种文化开始正面交锋,开始发生冲突。中国体育文化植根于“天人合一”、阴阳、八卦、五行等理论之中,而西方体育文化在西方哲学重外在、分析,重与自然的斗争等观念的指导下形成和发展;中国体育文化整体观重人体自身的统一性及与自然界的和谐,带有某种经验、直觉、模糊的性质,而西方体育文化是科学实验、解剖学、生理学、现代医学等的综合运用。中国体育文化向着娱乐、表演、礼仪方向发展,注重个人修养,追求“健”和“寿”,融进了以身心合一、动静结合的养生、武技的发展,从而忽视了体育的竞争性;西方体育文化始终向着竞争、惊险、健美、超味方向发展,并使体育运动形成体系,注重身体全面发展,削弱了体育竞争中的道德教育,团结和友谊。

4.调节中国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的平衡与发展

由于自然地理条件以及社会经济发展的差异使得世界体育文化发展形成不平衡状况。各国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对于调节这种状况有着积极的意义。各国体育文化之间的对立统一的调节作用主要体现在交流的各方吸引对方精华,吸取对方的经验,互相补充。中国传统体育文化与西方体育文化有着对立统一,才有其相互影响的可能,这一东方与西方的体育文化对话不仅可以丰富世界体育运动的手段与形式,而且可以完善世界体育科学思想体系,还可以拓展人类体育功能结构的外延。由于文化新血液的进入和文化生存空间的不断扩大,中国体育文化和西方体育文化的互相渗入必将走可持续发展之路。

四、结论

在新时期中国群众体育文化需要坚持以增强人民体质,以全民族身体素质和生活质量为目标,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文化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中国学校体育文化需要加强以科学发展观为导向,坚持体育与文化、教育等各项事业协调发展,实施我国体育文化事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竞技体育文化需要加强提高以竞技体育核心竞争力为中心,通过体制改革和结构优化,实现后奥运时期竞技体育文化的全面、可持续发展。发扬优势项目,研究和发展滞后的项目,力争更加全面发展扩大更强竞技体育,创造更好的竞技体育成绩。实现群众体育、学校体育、竞技体育协调发展,进一步推动我国由体育大国向体育强国迈进。

参考文献:

[1]国家体育总局.改革开放30年的中国体育[M].人民体育出版社,2008,(12):67-68

[2]苏华.高校体育文化发展初探[J].体育文化导刊,2011.(1):111-11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