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语文试题
(满分150分,150分钟完成)
注意事项:
1.本试题卷分第Ⅰ卷(阅读题)和第Ⅱ卷(表达题)两部分。
2.考生作答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在本试题卷上答题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题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6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①曲艺是演员以本色身份采用口头语言“说唱”叙述的表演艺术。作为一门表演艺术,和其他一切文艺形式一样,它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社会功用。但是,从历史上曲艺扮演的不同角色及所发挥的特殊作用看,曲艺又不仅仅是一门艺术,而是在自身娱乐大众和化育世风等“本体”功能之外,同时兼有传承历史文化和传播知识观念的“载体”功能,更有孕育文学体裁与戏曲剧种的“母体”功能。
②比如,许多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与文化传统,包括生产和生活知识,都是借助曲艺“说唱”的表演方式,传承下来或传播开来的;当今仅有几千人的赫哲民族,基本上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生产和生活,唯一促使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动因与理由,就是继承和保护伊玛堪的“说唱”表演。再如,古人吟诵的诗歌和俗赋、演唱的宋词与元散曲,均是古代曲艺与文学一体发展的特殊产物;近代以来诸如评剧、越剧、吉剧和北京曲剧等等剧种的形成或创立,无不是在莲花落、嵊州落地唱书、二人转和单弦牌子曲等曲艺形式的基础上,脱胎发展而成的。凡此种种,均使曲艺功用远远超出了自身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娱乐与审美范畴,从而与其他的艺术门类,形成鲜明对照。可谓出类拔萃,卓尔不凡。
③从中国曲艺的自身发展来看,当今内地曲艺的曲本创作与表演实践,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与遗憾,其解决途径,有赖对自身艺术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的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只有真正明白了曲艺是什么,曲艺的艺术优长和表演擅长在哪里,才不致将传统继承搞成抱残守缺,将发展创新弄成南辕北辙;才会远离
戏剧化、歌舞化、杂耍化的迷误,避免“改行”式的“改革”、“创伤”式的“创新”和“革命”式的“革新”;进而改变创作表演“重形式、轻内容,重短段、轻长篇,重表演、轻创作,重技术、轻艺术,重演员、轻伴奏,重数量、轻质量,重包装、轻内涵,重宣传、轻实干”的跑偏路径。最终通过对于自身传统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继承,既返璞归真也返本开新,既礼敬传统也发展繁荣。
④从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去看,要想真正确立起自身的文化自信,首先要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了然于胸。既不妄自尊大,也不妄自菲薄。这就有赖对包括曲艺在内的一切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正确认知和深刻传扬。只有通过对自身历史文化全面系统的学习了解和继承弘扬,将自信建立在自觉、自尊和自豪的基础上,才不会自卑、自虐和自残,才能够自重、自立和自强。
(摘编自吴文科《中华曲艺的文化形象》)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一门表演艺术的曲艺,具有娱乐、审美、认识、教化等多重社会功用,这远远超出了它作为舞台表演艺术的“本体”功能。
B.曲艺演员表演的主要方式是“说唱”且唱词以叙述为主,语言通俗易懂。
C.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其历史文化传统传承或传播都需要借助曲艺的“载体”功能完成。 D.赫哲民族基本上不再使用本民族语言进行生产和生活,这是因为要继承和保护伊玛堪的“说唱”表演。 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先阐明曲艺的功用价值,接着论述对待曲艺乃至传统文化应有的态度和做法,论证层层深入。 B.第②段在论证曲艺具有“载体”和“母体”的功能时,作者运用了举例论证的方法。
C.第③段关于中国曲艺自身发展的论证,既指出问题,又运用举例论证阐明方法,观点富有思辨性。 D.文章最后一段关于中华文化的当代复兴的论证,增加了文章的现实针对性和时代意义。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虽然曲艺具有与其他艺术形式相同的社会功用,但由于它还具有特殊的历史文化功用,因此它的价值比其他艺术门类更为突出。
B.如果想要正确理解和准确把握中国曲艺的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就要以改变中国曲艺发展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创作表演问题,避免曲艺革新中的种种错误为前提。
C.中国曲艺的发展繁荣,离不开对传统曲艺的深入学习和深刻继承,也离不开在此基础上的改革创新,要做到返璞归真和返本开新并重。
D.对自己的文化传统及其价值了然于胸,学习弘扬传统文化,确立自觉、自尊、自豪基础上的自信,才不会自卑、自残和自虐。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 【材料一】
8月22日,“一带一路”主题影片《共同命运》在北京举行国内首映会。影片聚焦“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小人物追寻梦想的故事,展现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
据了解,该影片制作历时两年,跨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行程约30万公里。在首映会现场,导演邓斐解读片名时说,影片旨在用梦想将不同地域、不同文化背景的普通人联结在一起。因为对梦想的共同追寻,就有了共同的命运。“中国元素正在帮助‘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普通人,让他们在实现梦想的过程中走得更加顺畅。”导演曲江涛说。影片主创团队由来自中国、美国、英国的资深电影、纪录片创作者组成,摄制团队总计300余人。本片编剧盖伊·希伯特曾担任电影《天空之眼》的编剧。他在首映会上表示,“人文交流非常重要”,正如影片中西班牙造纸匠人的故事所展现的,中国古代丝绸之路对世界文化产生了巨大影响。
如今“一带一路”也会给全世界带来有利影响,助力沿线各国人民摆脱贫困,同时推动科技和文化交流。据介绍,《共同命运》影片将于8月30日在全国院线上映。
(摘编自新华网,2019年8月23日)
【材料二】
2019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70年间,在中国共产党带领下,中国人民不懈探索和奋斗,走出了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现代化之路。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道路的建设思路愈发清晰,而十九大擘画的蓝图,让世界更加看好中国未来。
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和发展经验受到海外智库和专家的高度关注,他们对此开展了深入研究和评析,普遍认为中国道路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并基于实践成功实现了创新;中国道路探索积累的发展经验,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中国道路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
(摘编自新华社,2019年10月14日)
【材料三】
“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实现更大力度、更高水平的对外开放。”“中国始终是全球共同开放的重要推动者、各国拓展商机的活力大市场。”《新时代的中国与世界》白皮书里的相关阐述,
让国际社会再次看到了中国真诚拥抱世界的决心和信心。
“更大规模‘走出去’惠及更多国家。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更深更广地开展全球贸易投资活动,为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扩大当地就业作贡献。”白皮书中短短几句话背后,是中国携手世界同行的动人故事。伴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的脚步,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中国红利。
(摘编自《人民日报》海外版,2019年10月15日)
4.下列对材料中《共同命运》这部影片的相关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讲述了沿线国家普通人物追寻梦想的故事,展现了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 B.旨在展现跨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这些不同地域约30万公里的文化。 C.让全球观众了解“一带一路”倡议带给世界的改变,感受属于中国的别样魅力。 D.西班牙造纸匠人的故事展现了:古丝绸之路在对外文化交流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国企业为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扩大当地就业作出了贡献,并获得掌控权。 B.截至目前,“一带一路”给全世界带来了积极影响,帮助沿线各国人民摆脱了贫困。 C.实践证明,中国道路是适合本国国情的成功之路,世界也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 D.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就在于它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并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 6.为什么说“中国道路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请结合材料简要分析。(6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5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7~9题。
救人 侯发山
随着楼上的灯火渐次熄灭,夜,一点儿一点儿深了。直到四楼那一家的灯光消失,整个楼都沉寂下来,他才松了口气。这是他初出茅庐,千万不能失手。他在工地上干了几个月,工钱没要到,身上只有两百块钱,回家的路费都不够,实在没有别的办法。他打算,弄够回家的盘缠,便回家过年。
在公园里藏了几个小时,身子骨都麻木了,再不动手,他就要被冻僵了。这是栋老式的六层住宅楼,没有大门,没有门卫,他如入无人之境,很轻松地进入了楼道。
起风了,呜呜的声响把楼道里的路灯弄得忽明忽暗。他轻手蹑脚来到二楼。白天他已经踩好点了,东户住着老两口儿,没有其他人。他不会开锁,也没有撬门的本事,正在他发愁怎么把门弄开的时候,不料,他轻轻一拉,外边的防盗门,开了,再轻轻一推里面的木门,竟然也开了!有那么好大一会儿,他以为是在梦中。他不知道,老两口儿的儿子在外打工,他们担心儿子突然回来进不到家里,多年来,门从来都没锁过。
推开屋门的那一刹那,一股浓重的煤气味儿迎面袭来。他忙退了出来,本想打道回府,又想不对,若是两个老人煤气中毒了怎么办?见死不救,可是一场大罪啊。不行,得进去看看。
他把门完全推开,稍等片刻,他进去了,同时“有人吗?有人吗?”地问着。没有人回应!他打开手机的照明四下扫射,屋内陈设简单,不像是富有的人家。走到卧室门口,果然看到两个老人躺在床上“熟睡”,他大声叫道:“大伯!大娘!”两个老人没有丝毫反应。他上前推了推他们,还是没有反应! 他来不及想那么多,掏出手机拨打了120急救电话。打过电话,他心里略微轻松了一些。他想离开现场,又感觉不妥,老人身边没有子女,自己不能离开。
120来的同时,110也来了。原来,他在打120的时候,说话紧张语无伦次,这让医生起了疑心,挂断电话后,医生拨打了110。煤气中毒,除正常因素外,还有两种解释,一种是自杀,另一种是他杀。因此,医生多了个心眼。
120走的时候,他把身上仅有的二百块钱交给了医生,说是医药费。医生迟疑了一下,还是收下了。 他被一高一矮两个警察带走了,任凭他们问什么,他一句话也不说。有什么可说的呢?
看着他瑟缩发抖的样子,高个儿警察给他拿了一件军大衣,让他裹上。其实,他不仅是因为冷,还有害怕。
矮个儿警察看了他一眼,对高个儿警察说:“是不是小偷啊?”
他大声辩解道:“我不是小偷!我不是小偷!”说罢,眼泪几乎要流出来。 矮个儿警察说:“那你怎么出现在现场呢?跟这家人什么关系?”
他又闭上了嘴巴。他知道,捉奸捉双,捉贼捉赃。他们没有抓到证据,不会对自己怎么样。 不管矮个儿警察怎么问,他还是不开口。
高个儿警察说:“不像。现场咱们也看了,门没有被破坏的痕迹啊?” 矮个儿警察说:“现在的人能着呢,不能小瞧了。” 高个儿警察说:“是老人的亲戚也说不准。”
矮个儿警察在网上搜了一遍,然后对高个儿警察摆了摆手。高个儿警察明白,他不是惯偷,先前也没
有不良记录。
两位老人终于醒了。
他被两个警察带到了老人面前,问他们认识不。此时,两位老人已经知道是他救了他们。 老大娘看了半天,茫然地摇摇头。
他本来就紧张,这下子更紧张了,额头上渗出了汗。
老大爷白了老伴儿一眼,对两个警察说:“是我一个远房亲戚,论辈分该叫我叔。” 高个儿警察的脸上溢出不易察觉的笑容。 矮个儿警察问老大爷说:“真的?” “真的,真的。”老大爷用力点点头。
“没咱啥事,走。”高个儿警察扯上矮个儿警察走了。
待两个警察走后,他“扑通”一声给老人跪下,眼泪也哗哗流出来。
(摘自《微型小说选刊》,有删改)
7.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小说开头交待了故事的起因,“弄够回家的盘缠”的想法让“他”滋生入室盗窃的心思。 B.“老大爷白了老伴儿一眼”这一细节描写,表明老大爷心思细腻,也是小说情节的转折。 C.小说环境描写传神,风声让路灯忽明忽暗,既渲染紧张气氛,又烘托了“他”忐忑的心情。 D.小说叙述方式多样,除了运用顺叙,还运用倒叙,如对110到来的原因叙述就是倒叙。
8.从入室盗窃起,小说中“他”的心态变化便跌宕起伏。请简述“他”心态变化的原因及过程。(6分)
9.题目“救人”有哪些含义,请结合小说简要分析。(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8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4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李牧者,赵之北边良将也。常居代雁门,备匈奴。以便宜置吏,市租皆输入幕府,为士卒费。日击数牛..飨士,习射骑,谨烽火,多间谍,厚遇战士。为约曰:“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匈奴每入,..烽火谨,辄入收保,不敢战。如是数岁,亦不亡失。
然匈奴以李牧为怯,虽赵边兵亦以为吾将怯。赵王让李牧,李牧如故。赵王怒,召之,使他人代将。岁余,匈奴每来,出战。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赵王乃复强起使将兵。牧曰:“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王许之。李牧至,如故约。匈奴数岁无所得。终以为怯。
边士日得赏赐而不用,皆愿一战。于是乃具选车得千三百乘,选骑得万三千匹,百金之士五万人,彀者.
十万人,悉勒习战。大纵畜牧,人民满野。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李牧多为奇陈,张左右翼击之,大破杀匈奴十余万骑。灭襜褴,破东胡,降林胡,单于奔走。其后十余岁,匈奴不敢近赵边城。
赵悼襄王十七年,秦破杀赵将扈辄于武遂,斩首十万。赵乃以李牧为大将军,击秦军于宜安,大破秦军。封李牧为武安君。居三年,秦攻番吾,李牧击破秦军,南距韩、魏。赵王迁七年,秦使王翦攻赵,赵使李牧、...
司马尚御之。秦多与赵王宠臣郭开金,为反间,言李牧,司马尚欲反。乃使赵葱及齐将颜聚代李牧。李牧不受命。赵使人微捕得李牧,斩之。废司马尚。后三月,王翦因急击赵,大破杀赵葱,虏赵王迁及其将颜聚,遂灭赵。
(选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10.下列对文中画被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B.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C.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D.出战数/不利/失亡多边/不得田畜/复请李牧/牧杜门不出/固称疾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幕府,旧时将帅办公的地方,因将帅出征时住帐幕,故名。后世将地方军政大吏的府署也称作幕府。 B.烽火,也叫烽燧,是古代边防报警的信号,遇敌情发生则点燃烟火传递重要消息。白天放烟叫“燧”,夜间举火叫“烽”。
C.乘,古代称四马一车的兵车为一乘车。战车的数量往往是衡量军事实力的主要标准,军事强国常被称为“千乘之国”。
D.武安君,是李牧的谥号。历朝历代国之能安邦胜敌者均号“武安”,武安者,以武功治世、威信安邦誉名。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李牧是位优秀的将领,在驻兵雁门时巧用谋略,面对匈奴他并不急于出战,致使匈奴认为他胆小怕事,最终因轻敌而败。
B.李牧擅于鼓舞人心,经常犒赏守边将士,将士在心中都希望与匈奴一战。李牧正是借这股气势,精妙布局,大败匈奴。
C.赵悼襄王十七年,秦军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李牧临危受命,在宜安和秦军交战,最终击败了秦军。
D.赵王迁七年,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施行反间计,赵王派人逮捕并杀害了李牧和司马尚,赵亦随之灭亡。
1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匈奴小入,佯北不胜,以数千人委之。单于闻之,大率众来入。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4、15题。
秦中感秋寄远上人①
孟浩然
一丘②常欲卧,三径苦无资。 北土③非吾愿,东林怀我师。 黄金燃桂 尽,壮志逐年衰。 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
【注】①秦中:此指长安。远上人:上人是对僧人的敬称,远是法号。事迹未详。②一丘:即一丘一壑,意指隐居山林。语出《晋书·谢鲲传》。③北土:指秦中。④燃桂:《战国策·楚策三》谓“楚国之食贵于玉,薪贵于桂”。燃桂,烧贵如桂枝的柴。 14.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此诗为寄赠远方友人之作,感秋伤怀,诗中充满了失意、悲哀与追求归隐的情绪,含蓄且兼有直白。
④
B.首联中诗人心怀“一丘”“三径”,却苦于无资经营庭院,表现他渴盼隐逸却又不甘隐逸的矛盾心情。 C.颈联“黄金燃桂尽”写出了诗人经济上的窘迫,“壮志逐年衰”写出了诗人因为年华逝去而意志消沉。 D.“凉风”“蝉鸣”等既表现出秋天一派萧瑟的景象,又回扣诗题“感秋”,诗人“益悲”之情油然而生。 15.此诗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10分) 16.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10分)
(1)荀子在《劝学》中,通过“木”与“金”的变化来进一步说明客观事物经过人工改造可以改变原来状况的两句是“ , ”。
(2)韩愈《师说》中,士大夫们不能相互为师的根本原因在于他们“年相若”“道相似”,自认为如果彼此为师,就会出现“ , ”的尴尬状况。
(3)李白《蜀道难》中写水石激荡,山谷空鸣的场景的诗句是“ , ”。 (4)白居易在《<琵琶行>并序》中音乐由“冷涩”到“凝绝”,是一个“声渐歇”的过程,诗人运用“ , ”的佳句描绘了余音袅袅、余意无穷的艺术境界,令人拍案叫绝。
(5)往事不堪回首,纵回首已是惘然,这是人类共同的情感。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表达这种感受的诗句是“ , ”。
第Ⅱ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7~19题。
网络并不是文学经典遭遇尴尬的罪魁祸首,但网络________的癖性,确实将文学经典本来就脆弱的存在又推到了一个更加感伤的历史时空。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在精神需求多元化的现代社会中还有没有统领群雄的 呢?这个问题本应该交给厚重的文学史去裁决,( )。文学原来固有的对象(客观世界)和功能(审美教化)已经 ,文学经典名著的价值取向也不再显得那么冷艳而高傲了。“高处不胜寒”的姿态在百草丛生的网络文学社区里只剩下了没落后的哀怨和叹息,________的世界正在数字化媒介的包围中变成一个众声喧哗的群欢空间。文学经典名著,在平民起义般的网络革命中,露出无奈的眼神。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而且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专职作家大量“死亡”,网络写手应运而生。一个高傲,一个时髦,文学经典名著遭遇时尚网络:一声叹息…… 17.依次填入文中横线上的成语,全都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无孔不入 权威性 退化 孤芳自赏 B.无孔不入 规范性 退化 顾影自怜 C.无所不至 规范性 蜕化 孤芳自赏 D.无所不至 权威性 蜕化 顾影自怜 18.下列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B.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已经由不得“权威”的文学史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C.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权威”的文学史已经由不得慢悠悠地来回答了。 D.但在网络符号浪潮汹涌澎湃的面前,已经由不得慢悠悠的“权威”的文学史来回答了。 19.文中画横线的句子有语病,下列修改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文学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而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 B.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指尖玩意,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专属品。 C.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已不再是文学,而是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D.文学已不再是文学大师们的专属品,也已成为平民大众的指尖玩意。 20.请选出下列课文中的句子翻译正确的一句(3分)
A.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石钟山记》) 译文:尽了自己的努力却未能达到,便可以无所悔恨,他怎能讥笑别人呢? B.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兰亭集序》) 译文:抬头看宇宙的广阔,低头看万物的繁盛。
C.圣人之所以为圣,愚人之所以为愚,其皆出于此乎?(《师说》)
译文:圣人之所以能成为圣人,愚人之所以能成为愚人,他们都是因为这个原因吗? D. 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而行无过矣。(《劝学》)
译文:君子广泛地学习,并且经常把学到的东西拿来检查自己的言行,(遇到事情)就可以不糊涂,行为也就没有过失。
21.文化名联是哺育中华民族的精神文化瑰宝。下面是一副已经打乱了顺序的文化名联,请按照对联的规律
进行重组。(只填序号)(4分)
①独宗变雅开新格 ②三百篇中 ③怀沙沉此地 ④唯有滩声似旧时
⑤哀郢矢孤忠 ⑥二千年后
上联: , , ; 下联: , , 。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今年的春天很特别。春天是让人觉悟的季节,也是给人信心的季节。这个觉悟和信心就是:野火吹不尽,春风吹又生。
请谈谈你对此的思考,要求选好角度,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文体不限,诗歌除外;不少于800字。
重庆外国语学校 高2022届高一下半期考试
语文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1. B【解析】 A项“超出了它……的‘本体’功能”错,这些都是曲艺的“本体”功能。C项说法绝对,原文中是“许多只有语言而没有文字的少数民族”。D项强加因果,原文:当今仅有几千人的赫哲民族,基本上不再使用本民族的语言进行生产和生活,唯一促使学习和使用本民族语言的动因与理由,就是继承和保护伊玛堪的“说唱”表演。
2. C【解析】 并未运用举例论证阐明方法。
3. B 【解析】 关系倒置,原文是说当今内地曲艺的曲本创作与表演实践,存在着太多的问题与遗憾,其解决途径,有赖对自身艺术独有特征和多样功能的正确理解与准确把握。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
4. B 【解析】 B项,“旨在展现跨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这些不同地域约30万公里的文化”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一段“影片聚焦……展现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第二段“该影片制作历时两年,跨越亚洲、非洲、欧洲、南美洲,行程约30万公里”可知,该影片为了拍摄而行程约30万公里,展现的是“人类对美好未来的共同追求”,故选B。
5. C 【解析】 A项,“获得掌控权”错误,依据材料三第二段“中国企业积极参与国际竞争与合作……为促进东道国经济增长、扩大当地就业作贡献”可知,“获得掌控权”无中生有;B项,“给全世界带来了积极影响,使沿线各国人民摆脱了贫困”错误,依据材料一第三段“如今‘一带一路’也会给全世界带来有利影响,助力沿线各国人民摆脱贫困”可知,选项将“会给”说成“带来了”将“助力……摆脱”说成“摆脱了”,变未然为已然;D项,“就在于它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并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错误,依据材料二第二段“普遍认为中国道路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并基于实践成功实现了创新”可知,D项忽略了“普遍认为”(太过绝对)和“并基于实践成功实现了创新”(遗漏条件)。 6.【参考答案】①中国道路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坚持了社会主义性质,并基于实践成功实现了创新。②中国道路探索积累的发展经验,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③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道路既造福中国,也惠及世界。(一点2分,三点共6分)
【解析】 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本题要求分析“中国道路不仅属于中国,更属于世界”的原因,筛选原文,考生容易找到材料二第二段“普遍认为中国道路既遵循现代化的一般规律,又坚持了
社会主义性质,并基于实践成功实现了创新”;材料二第二段“中国道路探索积累的发展经验,为世界提供了中国智慧和中国方案”;同时分析材料三可以看到,中国坚定不移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后,不仅自己,而且“越来越多的国家和地区将享受到实实在在的中国红利。”还可概括出一个答案:中国奉行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中国道路既造福中国,也惠及世界。
(三)7.D【解析】 :“对110到来的原因叙述”属于插叙,而非倒叙。
8.(6分)【参考答案】①因为看到老两口煤气中毒,不能见死不救,所以心生恻隐之心。 ②因为被警察带走,所以感到紧张、害怕,还有些许委屈。 ③因为得到老人和警察的宽容,所以心生感激。 (给分标准:每点2分。如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9.【参考答案】①“救人”是指“他”良心未泯,拯救煤气中毒的老年夫妇。 ②“救人”是指老年夫妇与警察宽容“他”的罪行,希望他迷途知返。 ③“救人”,既是“他”救别人,也是“他”心存善意,对自己的救赎。 ④“救人”,是本文主旨,作者期待社会能充满温情,别轻易让一个好人堕落。 (给分标准:每点2分,答对任意3点给6分。如言之成理,酌情给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10. A
11.D 【解析】 :文中“君”是卿大夫的一种新爵号。
12.D 【解析】 :原文赵王派人逮捕并杀害了李牧并废除了司马尚的职位,并未杀害司马尚 13.(1)匈奴小股兵力入侵,李牧率军假装败逃,把几千人丢弃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小”,“佯北”“委”“大”各一分,句子逻辑通顺一分。)
(2)何况我和你在江岸边捕鱼打柴,以鱼虾为伴侣,以麋鹿为朋友;驾着一只小船,举杯互相劝酒。(“渔”,“樵”,“侣”“友”各一分,句子逻辑通顺一分。)
参考译文:
李牧是赵国北部边境的优秀将领。常年驻扎在代地雁门郡,防御匈奴。根据实际需要任命官吏,城市的税收都送进将军幕府中,作为士兵的费用。每天杀几头牛犒劳士兵,操练射箭、骑马,谨慎地把守烽火台,多派侦察人员,优待战士。制定规章说:“匈奴如果侵入边境来抢掠,立即进入营垒坚守,有胆敢捕捉俘虏的处斩刑。”匈奴每次入侵,烽火台就严谨地举烽火报警,随即进入营垒防守,不敢应战。这样过了好几年,也没有什么伤亡和损失。
可是匈奴认为李牧是胆小怕事,就连赵国的边防兵也认为“我们将军胆小怕事”。赵王责备李牧,李牧仍像以前一样。赵王发怒,调他回京,派别人替代他边将的职务。一年多,匈奴每次来侵犯,出战。多次失利,伤亡损失很多,边境上不能耕种、放牧。又请李牧出山,李牧闭门不出,坚持说自己有病。赵王就又强迫起用他去统率军队。李牧说:“大王一定要任用我,我像以前那样做,我才敢接受命令。”赵王答应了他。李牧到任,按照原来的规章。匈奴好几年一无所得,始终认为李牧胆怯。
守边将士每日得到奖赏却不被任用,都希望与匈奴一战。这时就准备了经过挑选的兵车一千三百辆,精选的战马一万三千匹,百金的勇干五万人,弓弩手十万人,全部组织起来进行军事演习。大张旗鼓地允许放牧,人民布满山野。匈奴小股兵力入侵,假装败逃,把几千人丢给匈奴。匈奴单于听到这个消息,率领大批军队入侵,李牧大量布下奇特的战阵,拉开左右战线包抄反击匈奴,大败匈奴十几万人马。消灭褴,打败东胡,迫使林胡投降,单于逃跑。这以后十几年,匈奴不敢接近赵国边境城邑。
赵悼襄王十七年,秦国在武遂打败并杀死赵将扈辄,杀了十万。赵王就任命李牧做大将军,在宜安攻打秦军,大败秦军。封李牧为武安君。过了三年,秦国攻打番吾,李牧打败秦军,向南拒敌韩、魏。赵王迁七年,秦国派遣王翦攻打赵国,赵王派李牧、司马尚抵抗秦军。秦国给赵王的宠臣郭开大笔金钱,施行反间计,说李牧、司马尚想要谋反。赵王便派赵葱和齐将颜聚代替李牧。李牧不接受命令,赵王派人秘密逮捕了李牧,杀了他,撤销了司马尚的职务。这以后三个月,王翦乘势急速攻打赵国,大败并杀死赵葱,俘虏了赵王迁和齐将颜聚,最终灭亡了赵国。
(二)诗词鉴赏(9分)
14.【参考答案】B 【解析】:B没有表达出不甘隐逸的心情
15.【参考答案】①用典,作者借“一丘”“三径”的典故表达了归隐的思想。
②对比,颔联用“北土”以对“东林”,用“非吾愿”以对“怀我师”,正反相对,突出作者厌恶仕途、向往隐逸的思想感情。
③直抒胸臆,诗人用“苦无资”直说自己想隐居而无力隐居的困苦;用“非吾愿”直说自己不愿意做官;用“黄金尽”直接表达自己此时困居长安,穷困潦倒的窘迫。
④借景抒情,傍晚时分,凉风吹来,秋蝉哀鸣,营造了悲凉的意境,表现诗人内心的悲苦之情。(每点2分,任答三点给满分) (三)名句默写(10分) 16.【参考答案】
(1)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 (2)位卑则足羞,官盛则近谀
(3) 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 (4)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 (5)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参考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辨析近义词(含成语)的能力。辨析的关键要仔细分辨它们的细微差别。首先阅读语境,把握语境含义,做到“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从而避免了脱离文本随意分析的错误方法。然后抓住相异语素,分析其意义差异,同时可联系日常习惯用语,推断词语意义及用法。
“无所不至”指什么坏事都干得出来,也指没有达不到的地方。此词强调范围。“无孔不入”比喻有空子就钻。符合语境。“权威性”指具有使人信服的力量和威望的性质,让人对其不产生怀疑。符合上下文语境。“规范性”指具有指导人言行或事物发展的规矩与标准使之河湖规范的性质。“蜕化”指虫类脱皮,借指事物向坏的方面变化。比喻变质、变坏,腐化堕落。“退化”指生物体在进化过程中某一部分器官变小,构造简化,功能减退甚至完全消失;也泛指事物由优变劣,由好变坏。“退化”相较于“蜕化”,程度轻,一般指事物退步、减退但并没有发生质的变化。符合上下文语境。“孤芳自赏”泛指自命清高,自我欣赏的人。也指脱离群众,自以为了不起。符合语境。“顾影自怜”:意为回头看看自己的影子,怜惜起自己来。多用于形容女子孤独失意的样子。
18.【参考答案】B 【解析】:本题考查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的能力。答题时注意前后文的照应,以及语意的提示。此题关键点在前半句,由原文“文学经典名著在各种符号纷争的网络版图上”说明前半句中心词为“网络符号浪潮”,故选“但在汹涌澎湃的网络符号浪潮面前”,排除A、D;C项后半句语序错。 19.【参考答案】D 【解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语病的能力。按照一般的习惯用语,应先否定后肯定,所以排除A项;C项前后句式不对应;“指尖玩意”应指大众文学,“专属品”应指大师之作,排除 B项。 20.【参考答案】D翻译和句式正确 【解析】: A.其,难道;B.定语后置,广阔的天地,繁盛的万物,C.其,难道。
21.上联⑤,②,①;下联③,⑥,④。 四、写作(60分)略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