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

2024-02-13 来源:汇智旅游网
第36卷第1期 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 Journal of Changchu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Higher Education Study Edition) VoI_36 NO.1 Mal-.2Ol5 2O15年3月 论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 陈芳妹 (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福建福州350007) [摘 要]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是我们党加快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重大部署,事关党和国 家的长治久安。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不仅有助于推进依法治国, 而且有助于推动大学生人格健全发展,使他们更融洽地融入法治社会。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 式,必须在培养大学生的合法性思维、重视程序思维和公正思维上下工夫,通过高校普法教育和校 园法治文化的熏陶,发挥道德与法治的相互促进作用,多方发力,共同推动。 [关键词] 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培养 [作者简介] 陈芳妹(1987一),女,福建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助教,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 育与心理健康教育。 [基金项目] 福建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中心2014年项目“中国梦的人文关怀意涵研 究”(2014C02)。 法治思维方式是按照法律的理念、精神和规定 处理问题的思维习惯和行为方式。法治思维方式不 同于政治思维、道德思维和经济思维,它重视证据、 规已十分丰富,但是这些法律法规可否深入人心,成 为人们社会生活的基本规则,是法治国家建设的关 键。如果说在法制体系已十分完善的背景下,人们 法理和程序,强调以法律作为处理问题的主要依据。 依法治国依赖于全社会养成法治思维方式,以法律 依然对法治视而不见,以自己的标准而不是法律规 定来看待法治建设、处理社会事务,那么法治的实现 作为思考和行事的主要标准。由于法律涉及专业而 又系统的知识,在大学生社会化过程中,接受的法治 教育十分有限,他们的法治思维方式也十分薄弱。 一必然是遥不可及的。传统中国是一个宗族化的社 会,人与人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血缘关系。在这样 的社会中,处理社会关系的首要标准是伦理道德,而 、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意义 不是法律;建国后,在浓厚的领袖崇拜气氛的影响 下,政治思维成了那个年代的印记;在经济市场化的 推进过程中,强调利益得失的经济思维又控制着人 们的思维。道德思维、政治思维和经济思维在特定 十八届四中全会决议指出,“依法治国,是坚持 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和重要保障, 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必然要 求,事关我们党执政兴国,事关人民幸福安康,事关 党和国家长治久安”。l】 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理国家 的基本方略,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是我们党的重 要目标。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无论对大学 领域都有其合法性,但是一旦越界,对大学生法治思 维方式的养成都是不利的。大学生作为年轻且文化 素质较高的群体,他们受传统和市场经济的影响相 对较少,是培养全民法治思维方式的突破口。道德 思维、政治思维和经济思维已成为社会文化的一部 生还是法治国家的建设都意义深远。 (一)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是建设法治国家 的必要条件 分,大学生不可能对它们免疫,但是他们具有一定的 知识储备,经过教育引导能更加理性地看待道德思 维、政治思维、经济思维和法治思维方式的关系。理 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必须使人民认识到法 律既是保障自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 行为规范,增强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 律为人民所掌握、所遵守、所运用”。ll 我国的法律法 性认识法治思维方式,是树立法治信仰的前提。以 大学生为突破口,通过大学生的示范和影响,有助于 带动其他群体树立法治意识。建设法治国家有赖于 每个人法治意识的提升,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 1O8 式,是建设法治国家的必要条件。 【二)法治思维方式是大学生健全人格的构成要 素 二、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内容 与道德思维重视人情与良心、政治思维强调命 人格是一种具有自我意识和自我控制的能力, 令与服从、经济思维倚重高回报率不同,法治思维方 式有它特定的内容所指。对法律从业者和法学大学 生而言,法治思维方式包括“运用术语进行观察、思 考和判断;只在程序中思考,遵循向‘过去看’的习 健全人格是人们的言行举止能够与本真的自我实现 统一,并且以真善美作为努力目标的人格。健全人 格的外延在不同时期迥然不同。现代社会是依法治 理的社会,依法治国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 依法治理不仅仅意味着法律成为现代社会的基本规 则,而且法律也渗透进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成为人 惯;注重缜密的逻辑,慎重地对待情感、情理等因素; 只追求程序中的相对的‘真’;判断结论总是非此即 彼地进行‘一刀切”’。|_2 但是,这种法治思维方式往 往需要通过专业训练才能得以确立,而对非法学专 业的大学生而言,法治思维方式可以概括为以下三 个方面: (一)合法性思维 们须臾不可脱离的规范。在这个意义上讲,现代社 会是一个法律社会,个体不仅是“社会人”,还是“法 律人”。要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需要,就必须具备法 律思维,以法律作为处理社会事务的基本依据。因 此,人格健全的大学生不仅必须具备健康的心智,还 必须具备法治思维方式,能自如地以法律为依据处 理自己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当法治成为社会的 发展趋势,大学生依然固执于拒绝法治的思维方式, 完善的法律体系、被信仰的法律是法治的关键。 依法治国就是要根据正义的法律来治理,以合法与 否来作为基本的判断标准。合法与违法是从法治视 角判断行为的两种分类。合法的行为是遵守法律规 范,受法律保护的行为;违法行为是背离法律规范, 将会受到法律制裁的行为。法律通过区别对待合法 行为与违法行为,引导社会成员的思想和行为。大 必将阻碍其社会实践的展开。法治思维方式与个体 自主、人我平等、义利兼顾、敢于担当、创新奋进一 道,共同勾勒了现代人的健全人格样式。只有具备 了健全人格,大学生才能摆脱束缚,以独立自主的身 份参与社会活动,并且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遵守规 则,提高社会实践的成效。 (三)培养法治思维方式是大学生融入法治社会 的前提 学生要保证自己的行为合法,就必须对法律有基本 的了解。社会生活与法律息息相关,法律已渗透到 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法治思维方式有其自身独特 的内涵与运行规则,对于法律意识不强、社会阅历不 足的大学生而言,很难“从心所欲而不逾矩”。法治 随着社会法治水平的提高,法治思维方式将逐 渐成为主导的思维方式。当然,这并不意味着道德 思维、政治思维和经济思维的退场,它们只是回归到 其本应所在的空间。对其他思维方式而言,对法治 思维方式的强调并不意味着否定它们的价值和调节 功能。法治社会是一个强调规则的社会,在规则面 前,人情和潜规则是被反对的,这是对中国传统“法 不外乎人情”的否定。人情强调的是伦理纲常,而伦 理纲常又是以血缘关系为中心向外拓展的,人情的 中心和边缘由不同的道德约束着。在这种社会环境 下,规则从来都只是用来约束“外人”,而对“自己 人”,则完全可以在人情的掩护下,私下解决。因此, 思维方式重视学法,把它视为守法的前提。当大学 生积累了一定的法律知识,就应当应用法律对行为 进行判断。不同的思维判断行为的结果是不同的, 法治思维方式重点考察行为是否合法,这是保障社 会正常运行的基本要求。虽然道德思维、政治思维、 经济思维也会从各自的视角对行为进行判断,但是 合法与否却是最底线的。法律是保障社会正常运行 的最后一道屏障,大学生在实践中保持对法律的敬 畏之心,把法律作为判断行为正确与否的基本标准, 充分享受法律赋予的权利,自觉履行法律义务,以合 法与否判断行为的目的、内容、手段、程序等,自觉养 成法治优先的好习惯。 (二)重视程序思维 在传统社会,虽然也有各种法令,但从未实现法令的 普适性,更不可能实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选择执 法是对法治的破坏,也不利于大学生规则意识的确 立。公正执法是法治的应有内涵,法律面前人人平 实体和程序对法律而言是同等重要的。“离开 程序也就没有法律制度可言。” 程序,简而言之就 是行为的先后顺序。一个合法的行为不仅行为本身 必须符合法律规范,而且行为也必须根据法律规定 先后做出。一旦违背了程序规定,行为先后顺序发 生了错乱,那么,即使行为所呈现出的结果是一样 的,则行为也可能是非法的。这种重视程序的思维 等也是法治社会的基本规则。大学生只有树立法治 思维方式,破除人情观念对法治的干扰,才能更好地 融入法治社会,客观看待法治发展,理性评价法治建 设,从而更好地适应法治社会的规则。 1O9 是其他思维所不太看重的。比如在我国传统观念 中,摆婚宴是结婚的必经过程,甚至在不少人的观念 中,它成了婚姻事实的最重要证明。然而,从法律程 全社会学法尊法守法用法意识,使法律为人民所掌 握、所遵守、所运用”。ll (一)重视普法教育 序上看,任何未经民政机关登记的婚姻,都是无效 的,订婚、摆婚宴、共同生活、甚至养育子女都不是婚 姻的要件。因此,从法律程序上看,只要经过了婚姻 登记,就是合法婚姻。从这个意义上说,程序有时就 法治思维方式建立在大学生对法律理念、法律 规则、法律程序、法律运行等充分掌握的基础上。对 那些对法律一无所知的人而言,用法律解决问题其 实就是一句空话。培养法治思维方式,普法是基础。 在大学生社会化进程中,法律虽然与他们如影随形, 但是由于它涉及较为专业的知识,因此大学生掌握 的法律知识其实非常有限。加强大学生的普法教 育,必须首先改变观念。在过去,法律教育常常被视 为专业教育,认为只有法律专业的学生才需要学法。 这是一个很大的误区,尤其是在建设法治社会的大 决定了一个行为合法与否。对程序的重视并不意味 着对实体法的忽视,而是强调行为必须根据法定的 程序展开,这样才能更好地维护法律权威。法治思 维方式对程序的重视,要求大学生在分析、思考和解 决问题时,必须重视事情本身的程序,按程序办事, 而不能以“关系”取代程序,扰乱程序。在人情社会, “关系”是对坚持程序的最大威胁。重视程序,就要 求大学生必须将程序置于“关系”之上,养成按程序 办事的好习惯。 (三)公正思维 背景下,这种错误认识将极大地干扰普法进程。其 实,法律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是现代大学生综合素 质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中, 就有法律基础的内容,但是囿于课程的限制,大学生 公正是法治的生命力,是法治最重要的价值。 在思想政治理论课中能获得的法律知识是十分有限 的。高校不仅要利用“国家宪法日”开展法制宣传教 育活动,还应当在日常教学和生活中加大法制宣传 力度。“一般说来,知识越丰富,主体所具备的概念 体系越复杂和完善,相应地在此基础上建立起来的 思维方式也就越复杂和完整,任何思维方式都必须 之所以强调必须以法律取代人情,就在于在人情面 前,行为很难保持客观公正。我们党推进依法治国, 就在于只有法治才能“更好地统筹社会力量、平衡社 会利益、调节社会关系、规范社会行为,使我国社会 在深刻变革中既生机勃勃又井然有序”,口j而法治之 所以具有协调和平衡的作用,正是因为它坚持一视 以一定的知识作为其出发点和基本要素。”【4j( ” 普 法不能一味依赖理论灌输,高校在加强理论普及的 同时,还应加大实践教学力度,通过法律案例分析、 模拟法庭等方式将原本抽象的法律知识具体化,激 发学生学习法律的热情,循序渐进地将法治思维方 式镌刻在大学生意识中。 同仁的公正原则,不厚此薄彼,避免了人们感受到 “被剥夺感”。客观而言,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群众的 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升,但是不少人的幸福感并没 有得到同等提升,重要的原因就在于在与人对比中 感受到了明显的被剥夺感,感觉自己没有得到同等 的待遇。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是依法治国的基本要 (二)营造法治校园文化 求,但它不应该只是一个口号,更要转化为现实的行 为。公正要求法律同等对待所有人,不因个体的自 身差异而有所偏颇。现代社会竞争十分激烈,平均 主义显然已不合时宜,但是如何保证竞争可以激发 社会的活力,而不至于引发“马太效应”,公正的法律 安排显得十分重要。法治的公正思维要求大学生必 须积极争取属于自己的权利,主动承担自己的义务, 高校的精神环境和文化气息对大学生具有潜移 默化的教育作用。大学生在高校中所度过的是他们 人生中最美好的岁月,校园文化以润物细无声的姿 态悄然改造着大学生的心智和情操。校园文化具有 持久的渗透性和选择性,健康、丰富的校园文化有助 于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扩展学生的视野。同样,大 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也离不开法治校园文化 敢于向各种挑战规则的“潜规则”行为作斗争,增强 社会责任感,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的熏陶。建设法治校园文化,高校领导干部必须发 挥好示范作用。领导干部带头学法、模范守法是建 三、培养大学生法治思维方式的路径 推进依法治国,必须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 式,提高大学生的法治意识。法律必须被信仰,否则 设法治校园的关键。高校领导干部掌握着领导制定 高校规章制度的权力,而权力一旦失去限制,他们就 具有突破规则的可能。高校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 立有权力就有责任、有权利就有义务的观念”,_1 自 就是形同虚设。让大学生信仰法律的前提是要让他 们看到法律的价值,让他们“认识到法律既是保障自 身权利的有力武器,也是必须遵守的行为规范,增强 觉接受监督,规范权力行使,发挥好守法的表率作 用。高校要加强依法治校,依靠民主形成的规章制 度管理学校事务,坚持校务公开,保障学生的知情 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为大学生参与高校管理提供便 法治思维方式强调守法、用法,但是在一些法律尚未 利,确保高校公开、公平、公正地处理事务。法治思 覆盖的领域,并不意味着为所欲为,而必须通过心理 维方式的培养离不开法律知识的学习,但更离不开 的戒律确保自己的行为不逾矩,而道德正是这种无 法律的应用,法治思维方式的培养离不开实践。在 形的戒律。“以道德滋养法治精神、强化道德对法治 实践中培养大学生的法治思维方式,高校应当指导 文化的支撑作用,实现法律和道德相辅相成、法治和 学生社团开展自我管理,提高建规立制和自治能力; 德治相得益彰。”『l 虽然德治和法治的运作机制不 鼓励大学生参与模拟法庭、法律案例讨论等虚拟法 同,但是二者的指向是一致的,都是致力于社会的和 律实践,培养大学生应用法律的习惯和意识。 谐稳定。高校必须改变大学生关于法治社会道德无 (三)重视道德对法治的促进作用 用的错误观念,在重视法制教育的同时加强道德教 道德与法律是相辅相成的,互为补充的。一些 育,提升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发挥道德对法治思维方 大学生误认为法律与道德是相互冲突的,讲法律就 式的促进作用。 不需要道德。实际上,从人类历史进程看,道德的出 现远早于法律,而且道德的生命力也比法律更长久。 参考文献: 法律与道德都可以用来规范人的行为,但是道德不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 仅可以约束人,还可以弘扬高尚、传播正能量。法律 日报,2014—10—29. [2]孙笑侠.法律人思维的规律[A].法律方法与法律思维[c].北京: 的制定具有一定时滞,执行成本也较高,而且往往只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2. 能起到惩罚的作用;道德虽然不诉诸强制力,但是它 [3]郑成良.论法治理念与法律思维[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通过社会舆论、个人良心、传统习俗的软约束,一样 2000,(4). 可以规范人们的行为。在法律尚无法调节的领域, [4]陈中立,等.思维方式与社会发展[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 通过道德的扬善抑恶,可以有效弥补法律的缺陷。 社,200I. (上接102页)而生命教育要求教育管理的核心理念 3.提高管理者的素质。管理者与教育者要热爱 是“以人为本”。“这标志着‘人的时代’对于‘物的时 生命、尊重生命、敬畏生命,最大限度地彰显生命本 代’超越的努力性结果”o[8](P269-270)大学要以此核心 身的魅力之光,以生命引导、感化生命。管理者还需 理念制定具有人性化特征的柔性管理制度。这个制 具备实行柔性管理的素质,在教育制度制定中充分 度要“以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学习成效的持续改善为 融合生命教化的思想,要以人性化制度取代枷锁式 导向”,lg 把个体差异融在其中,鼓励学生发展个性, 制度。在学校文化和社会文明建设中创造生命依托 这样才能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要尽力拉近师 要素,使生命教育在日常生活中潜移默化地发挥作 生的距离,让他们无形中彼此激励,达到青胜于蓝的 用,在和教育对象打交道的过程中不断更正生命教 最终目标。 育中的弱势项。 2.遵循教育管理“人化”原则。首先,需重视人 本性原则。管理者要把学生视为洋洒青春活力的典 参考文献: 型生命群,要注重他们的感受,会欣赏他们,保护他 Eli刘恩允,等.大学生生命教育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 社,2012. 们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要让学生参与到教育管理中 E2]阮书云.当前高职院校生命教育的困境与对策[J].高教论坛, 来。其次,要发挥主体性原则。要突出学生在教学 2O15,(1). 管理中的主人翁地位,要有自己的主张和见解,不要 [3]王北生等.生命的畅想——生命教育视域拓展[M].北京:中国社 被动地遵守“物”化的规则。这样学生才能真正享有 会科学出版社,2004. 作为管理的主体的权利,形成能适应这一主体性要 [4]颜伟红。孔志学.论生命教育的理论渊源及启示[J].重庆交通大 求的、和谐的文化氛围。再次,要张扬个性化原则。 学学报,2015,(2). [5]徐会艳.大学生生命教育探究口].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 人与人的个性特点、能力特长不同,教学管理需要因 [6]薛春艳.加强大学生生命教育的探索与思考[J].思想政治工作 材施教,利用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想办法调动出 研究,2014,(9). 学生内心潜藏的创造性,引发他们的主动性,激发个 [7]毛卓圣.就业困境下生命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 性潜能,形成一种自主、和谐、不同于他人的独立人 育,2014,(12). 格。最后,要注重情感性原则。管理的模式化抑制 E8]刘铁芳.生命与教化——现代性道德教化问题审理[M].长沙:湖 南大学出版社,2004. 了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性,以情感的方式进行管理 [9]孙建中.当代大学生生命教育路径探索E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可以激发学生主动积极地参与到自我管理中。 2014,(1]). 11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