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高考语文-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专题练习(九) (含答案与解析)

2024-04-08 来源:汇智旅游网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九)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

一、语言文字运用

1.在下面一段话空缺处依次填入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传统文化中的各个部分,在其发生的时候,是应运而生的,在历史上起过积极作用。及至________,它们或者与时俱进,________出新的内容与形式;或者抱残守缺,化为明日黄花。也有的播迁他邦,重振雄风;也有的昙花一现,未老而先亡。但是,不管它们内容的深浅、作用的大小、时间的久暂、空间的广狭,________它们存在过,便都是传统文化。 A.物换星移 B.物换星移 C.时过境迁 D.时过境迁

演化 演绎 演绎 演化

如果 只要 如果 只要

2.对下列各句修辞手法的判断,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我知道我是在挖开我的回忆的坟墓。(比喻) B.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对偶) C.你不觉得我们班的学生很努力吗?(设问) D.远寺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拟人)

3.下列各句中,所引诗句最符合语境的一项是( )

A.“天意怜幽草,人间重晚晴。”即使我只是一滴水,也要在生命的旅途中作叮咚的脆响;即使我只是一棵草,也要给大地带来一点绿色。

B.“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宇宙无穷,人生短暂,我无意感叹老之将至,而只想说,岁月无情,我们应当加倍地珍惜人生,珍惜友情。

C.“不畏浮云遮望眼,自缘身在最高层。”只要我们掌握了正确的思维方法,认识达到了一定的高度,便能透过现象看到本质,就不会被假象迷惑。

D.“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不如意事十之八九,眼前这点困难又算得了什么?沧海横流方显英雄本色,满脸愁云,自我可怜,那便是真可怜。 4.下列交际用语使用得体的一项是( )

A.有位师长给他的学生回信说:“此事望你钧裁。” B.刚才那位同学的发言是抛砖引玉,下面大家继续探讨。 C.老先生说得有道理,领教领教!

D.你对我如此真心实意,这礼物我只好笑纳了。

5.下面是旅居台湾的孔子第77代嫡传孙孔德成写给在大陆的二姐的对联中的上联,其对仗工整的下联是( ) 上联:风雨一杯酒 A.天涯共此时

1 / 5

下联:____________

B.羁危万里身 C.江山万里心 D.千里共婵娟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6~9题。

进山东 贾平凹

①第一回进山东,春正发生,出潼关,沿着黄河古道走,同车里有几个和尚——和尚使我们与古代亲近——恍惚里,春秋战国的风云依然演义,我这是去了鲁国之境了。鲁国的土地果然肥沃,人物果然礼仪,狼虎的秦人能被接纳吗?沉沉的胡琴声从那一簇蓝瓦黄墙里传来,声音绵长,和那一条并不知名的河,在暮色苍茫里蜿蜒而去,弥漫着,如麦田上浓得化不开的雾气。我听见了泗水岸上,有着“逝者如斯夫”的声音,从孔子一直说到现在。

②我的祖先,那个秦始皇,在他的生前是曾经焚书坑儒过的,但居山高为秦城,秦城已坏,凿池深为秦坑,自坑其国。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如今,他的后人如我者,却千里迢迢来拜孔子。其实,秦始皇在统一天下后也来过鲁国旧地,他在泰山上祀天。封禅是帝王们举行的,我来山东,除了拜孔,当然也得去登泰山,但只是祈求上天给我以艺术上的想象和力量。接待我的朋友说:“哈,你终于来了!”我是来了,孔门弟子三千,我算不算三千零一呢?我没有给伟大的先师带一束干肉,当年的苏轼可以唱“执瓢从之,忽焉在后”,我带来的唯是一颗头颅,在孔子的墓前叩一个重响。

③在曲阜,我已经无法寻觅到孔子当年真正生活过的环境。如今以孔庙孔府孔林组合的这个城市,看到的是历朝历代皇帝营造起来的孔家的赫赫然大势。一个文人,生后能达到如此的豪华气派,在整个地球上怕再也没有第二个了。这是文人的骄傲,但看看孔子的身世,他生前凄凄惶惶的形状,又让我们文人感到一份心酸。司马迁是这样,曹雪芹也是这样,文人都是与富贵无缘,都是生前得不到公正的。在济宁,意外地得知,李白竟也在济宁住过二十余年啊!遥想在四川参观杜甫草堂,听那里人说,流离失所的杜甫到成都去拜会他的一位已经做了大官的昔日朋友,门童却怎么也不传禀,好不容易见着了朋友,朋友正宴请上司,只是冷冷地让他先去客栈里住下。杜甫蒙受羞辱,就出城到郊外,仰躺在田埂上对天浩叹。尊诗圣的是因为需要诗圣,做诗圣的只能贫困潦倒。我是多么崇拜英雄豪杰呀,但英雄豪杰辈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孔庙里,我并不感兴趣那些皇帝为孔子树立的大大小小的石碑,独对那面藏书墙钟情,孔老夫子当周之衰则否,属鲁之乱则晦,及秦之暴则废,遇汉之王则兴,乾坤不可久否,日月不可久晦,文籍不可久废啊!

④当我立于藏书墙下留影拍照时,我吟诵的是米芾的赞词:“孔子孔子,大哉孔子!孔子以前,既无孔子;孔子之后,更无孔子。孔子孔子,大哉孔子!”

⑤我在泰山上寻觅我的祖先遇雨而避的山崖和古松,遗憾没有找到这个景点。听导游的人解说,我的祖先毕竟还是登上了山顶,在那里燃起了熊熊大火与天接通,天给了他什么昭示,后人恐怕不可得知。而事实是,秦亡后,就在泰山之下,孔庙孔府孔林如皇宫一样矗起而千万年香火不绝。孔子就是五岳独尊的泰山吗?泰山就是永远的孔子吗?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我站在拱北石下向北面的峰头上看,我许下了我的宏愿,如果我有了完成宿命的能力和机会,我就要在那个峰头上造一个

2 / 5

大庙。我抚摸着拱北石,我以为这块石头是高贵的,坚强的,是一个拳头,是一个冲天的惊叹号。

⑥古人讲:登泰山而一览众山小。周围的山确实是小的,小的不仅仅是周围的山,小的也是天下。我这时懂得了当年孔子登山时的心境,也知道了他之所以惶惶如丧家之犬一样到处游说的那一份自信。

⑦我带回了一块石头,泰山上的石头。过去的皇帝自以为他们是天之骄子,一旦登基了,就来泰山封禅。但有的定都远,他们可以采泰山祀天,也可以自家门前筑一个土丘作为泰山来祀天。而我只带回一块石头——泰山石是敢挡的——泰山就永远属于我,给我拔地通天的信仰了。

(有删改)

6.简要赏析文章第①段中对“胡琴声”描写的妙处及作用。 答:

7.解释文中画直线句子的含意。

(1)江海可以涸竭,乾坤可以倾侧,唯斯文用之不息。 答:

(2)英雄豪杰辈出的朝代,斯文是扫地的。 答:

8.文章第⑤段中说“登泰山者,人多如蚁,而几多人真正配得上登泰山呢”,请简要分析作者认为什么样的人才真正配得上登泰山。 答:

9.结合全文探究作者带回泰山石的用意是什么。 答:

三、名句名篇默写

10.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黄鹤之飞尚不得过,________________。(李白《蜀道难》) (2)________________,初为《霓裳》后《绿腰》。(白居易《琵琶行》) (3)定乎内外之分,________________。(庄子《逍遥游》)

(4)土地平旷,屋舍俨然,________________。(陶渊明《桃花源记》) (5)总角之宴,________________。(《诗经·氓》)

(6)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________________。(苏轼《赤壁赋》) (7)________________,观千剑而后识器。(刘勰《文心雕龙》)

(8)________________,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礼记·学记》)

3 / 5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十四)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

答 案

1~5.BDBCD

6.①写侯家银匠店和杨家香店点明了戴车匠店的位置,写出了传统手工艺曾经的兴盛。②与结尾形成呼应,点明传统手工艺的没落,不只是戴家车店。

7.①具有清雅的生活。②具有创新精神。③具有高超的车床技艺。④诚实、勤奋。⑤疼爱孩子。⑥对社会的变化有一定的担忧。(对这种工艺的失去的担忧)

8.①运用动词“踩”“执刀”“就料”“吐出”,鲜活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在车床上刨木时娴熟的动作。②恰当的比喻、拟人、排比与色彩鲜明的形容词,形象地写出了戴车匠刨木时木花飞舞灵动的景象。③侧面描写(衬托),用小孩子聚精会神,“小傻子似的”的描写,烘托出戴车匠高超的车工技艺。(或:鲜活动词、色彩鲜明的形容词,比喻、拟人、排比的运用,侧面描写等表达技巧,刻画出戴车匠车工技艺的高超)作者这样写,表达了对戴车匠技艺的赞赏。

9.(1)①戴车匠“是东街一景”表达了作者对戴车匠技艺的高超赞美之情,引起了作者的回忆。②“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表达了作者对戴车匠的怀念之情以及对传统手工艺的消失的惋惜之情。

(2)(示例)①戴车匠等的手工艺的消失是一种必然。小说结尾写戴车匠眯着眼睛看儿子在门槛上吃螺蛳,思考儿子将来做什么,“是让他也学车匠,还是另学一门手艺”这种矛盾以及社会的变化,正预示着车匠手艺的消失。同时,随着社会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越来越追求新的生活方式、新的工艺,使古老的工艺走向没落,以至于消失。②应该保护好像戴车匠所继承的这样的手工艺的民间手艺。作者在结尾写到时隔四十年,他回到故乡看到了戴车匠的消失,并发出“也许这是最后一个车匠了”的感慨,流露出作者对手工艺技术消失的忧虑,阐述了保护手工艺技艺代表着保护民族的传统文化,作为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国家,文明应该保护好这些传统文化,使之在新的时代生活中得以延伸。(可以选取任何一个角度作答,言之成理即可)

10.(1)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2)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 (3)赢得仓皇北顾 (4)架梁之椽 (5)可以横绝峨眉巅 (6)梦啼妆泪红阑干 (7)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 (8)浩浩乎如冯虚御风

4 / 5

高考语文专题练习(十四)

语言文字运用+文学类文本阅读+名句名篇默写

解 析

1.解析:①生效:发生效力。奏效:发生预期的效果。根据语境,应用“奏效”。②传承:传授和继承。秉承:承受;接受(旨意或指示)。根据语境,应用“秉承”。③随遇而安:能适应各种环境,在任何环境中都能满足。安之若素:(遇到不顺利情况或反常现象)像平常一样对待,毫不在意。根据语境,应用“安之若素”。

2.解析:D项平仄相对,结构相同。A、C两项中的“门系”“暗起”不合要求;此外,“归”为谓语,B项中的“疏”不充当谓语。

3.解析:A项,诗句与情境、心情不合。C项,诗句与语境的情调不合。D项,时间和所见的景象以及心境不对。

4.解析:“恭候光临”只能用于请对方来,自己等候,是敬辞,不能用于自己到对方家去。

5.解析:D项“读书”与“筑室”对仗,“雪堂”与“东坡”对仗,“著锦绣诗文”与“游壮丽山河”对仗,“明洁操”与“遣愁怀”对仗。A项“被贬”与“筑室”不对仗,“于东坡之上”与“游壮丽山河”不对仗。B项“纵游”与“筑室”不对仗,“胸中”与“壮丽”不对仗;“以自怡”与“遣愁怀”不对仗。C项“作赋”与“东坡”不对仗,“之篇章”与“遣愁怀”不对仗 6.略 7.略 8.略 9.略 10.略

5 / 5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