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班就读学生问题探讨与考核原则
作者:陈东
来源:《陕西教育·教学》2018年第07期
在实际工作中,随班就读的学生(以下简称“随生”)往往走着这样的一条道路:入学遭恐惧——进班被推诿——日常就默契——最终不统计。笔者所讲的学校或班级的随生几乎都是“自然而然”的状态:只要不影响正常的教学进程,学多学少学得怎样很少被老师关注。 为什么同样的一个老师可以对其他正常孩子严格要求、认真负责、不教会绝不罢休,独独对随生采取截然不同的态度?又如何改变这样的状态,让随生尽可能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成长起来?本文愿抛砖引玉。 一、现象:随生决定着质量
上文所列的随生在学校的一条道路其实是有其背景的:某实验小学3800名学生,有随生9人,这个数字应当是正常的。就因为有了这些孩子,该校的考试成绩排名落后,学校的办学质量考核已经连续多年处在“末位”上。内行人都知道该校除了考试成绩,办学质量的其他所有指标都在全市全区名列前茅。而在本区的临近某校,只有320名学生,办学质量的所有指标里只有一项考试成绩拿得出手——因为该校没有随生,于是尽管该校办学质量的其他指标都在全区垫底,但是,它每年都理所当然地获得荣誉和实惠。这样的状况让某实验小学的校长这样自嘲:我们付出努力不求荣誉和回报,只当是自己上辈子欠着这些随生的,也当给菩萨烧香吧。听来真是酸酸的。
还有一个近乎绝对的例子。某特级教师一向爱岗敬业,去年接的一个班级有个随生,他不仅对该生一视同仁,而且花费精力时间开展针对性教学。孩子有成长,家长很感动,送锦旗表彰。但是,在年终优秀人才考核时,因为这个特级教师的“教学质量”垫底,被扣发优秀人才奖金数千元。一次,某领导当面对他说:“你自己看看你的考试成绩排名,还特级教师呢!”该教师气不过,回答道:“我不怨这孩子拖累了我的教学名次。他进班时成绩是13分,离开我的时候是43分,我觉得他很了不起。我也心满意足了,因为我对得起孩子,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这样的例子很多。几乎每次考试之前,老师和学校都要动用各种办法让随生不要参加考试或者考试了也不计算成绩。当然,有的学校往往未雨绸缪——在随生进校就读时就和家长咬定“不报学额”“算寄学”“最后的考试不参加”……搞得随生家长很尴尬很无奈很恼火。转走一个随生,学校和老师要兴奋好多天;假如要转进一个随生比登天还难,提出各种条件,其中最低的是:学生家长必须每天陪读,否则能够答应的很少,真的答应下来了,这个家庭该有多大的负担!还有的教师为了让“参加算分”的随生尽可能考出好分数,在平常教学中采用非常规手段迫使他们像正常学生那样掌握知识、赶上学习进度,在考试时甚至教随生采用非诚信手段获得尽可能高的分数。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二、探源:面向全体的考评
是考核扭曲了教师的心理,扭曲了教育的生态,扭曲了随生本应自然、自由随班就读的状态。
作为一项考核方案,一定要遵从国家教育法规、教育方针。其中,“面向全体”就成为最好的参照——所有在班学生都要参加考试,都要作为分母计算分数。在“面向全体”之下,随生接受和正常学生一样的测试。这样的测试看似公正,但是对随生的伤害何其巨大,摧毁的是他们的尊严和信心!这样的测试把教师和随生推到对立面,就因为随生,让教师蒙受荣誉和金钱的损失!接下来的事情会如何发展?这样的考核严重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它否定了随生的特殊性和对教育的特殊需求,它否定了教师付出的爱心和热情,用冰冷的分数告诉教师:只要有了随生,你再好,你再负责,其他孩子教得再好,都是白搭。
笔者曾经就此做过调查。在教育主管部门的考评制度是否适应随生的学习问题时,得到这样的信息:没有一个教师认为当前的考评制度适合随生的学习和发展,34%的教师觉得考评制度比较伤害随生的学习,而有66%的教师认为考评制度不适合随生在校学习和发展。同时,在对随生的访谈中,80%的随生觉得学校对自己的考评方式不公平,他们觉得普通学校的教学和测试对他们要求太高了,一些综合性的考评项目不适合他们,比如运动会的竞技项目。 面向全体的考评,是基于这样的前提:每个孩子都一样重要,教师必须一视同仁。但是,事实上这样的考评没有达到促进全面发展的目的,制定考评制度的人心中没有“随生”存在,大概只有他自己的孩子成为随生之后才会感同身受。为了随生的健康成长,我们必须改变这所谓的面向全体的考核制度。
三、策略:基于随生的考评原则
1.生态性原则。生态系统理论是指人与环境之间存在着持续的交流和互动,也就是说,人们与所处的环境是相互依赖、彼此补充的整体。生态系统理论突出对环境的重视,运用到残疾人工作方面,是指残障儿童生存在社会环境中,周围的环境对他们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在考核随班就读工作时,要考虑家庭、社区、学校、国家的因素,不能只考核教师的工作。 2.赋权性原则。赋权理论是赋予案主权利,让他们认识到自己的能力,认识到自己的人生价值。赋权理论让残障儿童认识到自己与普通人一样有权利选择自己的人生,像正常人一样生活,实现自己应有的人生价值。赋权理论还启示我们对残障人士要采用“优势视角”,即忽视残障人士固有的、不可弥补的缺陷,挖掘残障儿童的潜能,增强各方面的素质,提高各方面的能力。当一个随生是智障儿童,我们就不必对其智力方面有什么要求,而要在其他方面,比如运动、劳动等方面加以考核。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支持性原则。支持性原则是指对弱势群体提供无偿救助和服务,也就是说,对随生要提供尽可能的支持帮助,而不是提出一些让他们力不能及的要求和目标,让他们感到自己无能、没有脸面。最大的支持就是让他们在就读的班级里感到存在感,班级和同学不嫌弃他、需要他。
4.特殊性原则。残障学生相对于普通学生就是特殊的一类。对随班就读工作进行考核时,要按照特殊性原则:将考核方案分成两种,一是普通方案,是对没有随生的班级的考核方案;一种是特殊方案,是对有随生的班级的考核方案。一般在普通方案基础上增加专门的随班就读工作考核方案,以“奖励分”形式计入总分。
5.简便性原则。不少地方的随班就读工作考核主要仿照“资源教师的职责”(resource room teacher,即RRT)进行考核。这样的评估比较专业,涉及6个方面30多种工作。而对负责随班就读教师的工作绩效评估要从学生能力的发展、教育教学、常规管理、课堂展示等方面展开,这对于教师的压力很大,因为,毕竟他们不是专业的专门的特教教师。他们主要负责大多数普通学生,仅仅普通学生教育教学方面的检查考核就足以让他们心力交瘁了,加上随生这一块,就更加难以承担,最终会放弃随班就读工作的责任。因此对随班就读工作的考核要简便些。
6.增值性原则。增值考核激发教师投入更多精力,帮助残疾学生进步。没有比较特殊的情况,凡是智力障碍的学生学科成绩基本是班级和年级垫底的。我们在考核时,不妨本着实事求是、鼓励增值的原则来对学科教师的教学成绩进行考核——主要看随生的能力增长,以进班的成绩为基础,保持不变不计分,有进步就把增值部分直接加入总分。这样,有进步的学科老师一定感到一分耕耘一分收获的喜悦。
7.按比例原则。根据2006年第二次全国残障人士抽样调查数据推算,我国各类残障人士总数为8296万人,按国家统计局2005年公布的年末总人口推算,这意味着我国平均16个人中就有1个是残障人士。如果上文的某实验小学生总人数3800人,就可能有随生237人,这部分孩子按比例折算到班级,由特殊教学中心学校进行认定,这部分孩子在考核时采用增值性考核。而上文提到的那个临近某校,只有320个学生,按比例随生数是20人,这20人就按照增值性考核。这样就确保了校际之间的均衡。 作者单位 江苏省如皋特殊教育学校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