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徽州茶文化

2024-08-08 来源:汇智旅游网


品一杯香茗——漫谈徽州茶文化

儿时的记忆里,一直有那么一个紫砂壶。盛夏时节,端起茶壶总能感到沉甸甸的重量,当淡青色的茶水沿着壶嘴缓缓倾注于茶杯时,也会有缕缕茶香蔓延开来;寒冬时节,手中握着一杯香茗,静静欣赏氤氲的水汽中,叶片缓缓舒展,像一朵朵青色的茉莉花上下游动,一种幸福感油然而生。

我出生在一个茶的故乡,外公又是一个十足的饮茶爱好者,在这样的熏陶和感染下,对徽州的茶道,我总有一份特殊的感情。

中国有句关于茶的俗语“高山出好茶”。皖南多山的地理环境,潮湿多雨的气候成就了徽茶。黄山毛峰,六安瓜片,太平猴魁,君山针叶等一大批徽茶更是茶文化中的朵朵奇葩,因为有了这些作为前提,才有可能产生并发展徽州茶文化。

安徽的茶文化起源应该追溯到盛唐,历史上茶的起源很早,我们知道,丝绸之路中茶就已经作为一种商品进行贸易出口了。但黄山茶文化真正在民间发展起来应该是在唐朝。说到这里,就不得不提及一个人——陆羽。陆羽从小就是一个弃儿,被一个老和尚发现并收养在庙中直至成人。也许是生长环境的清幽,也许是受到佛教中茶文化的影响,他对茶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之后的许多年,他独自一个人牵着一匹瘦马游历大江南北,寻觅各地名茶并最终著书《茶经》,我一直觉得,这部书在茶文化中的地位可以和中医中的《本草纲目》相媲美。直到今天,当我留意徽州茶艺的整个过程时,还能看到祭茶神这一项,这里的茶神自然就是陆羽。

徽州人常说:“不当家,不知柴米油盐酱醋茶”,可见,在民间,茶已经不再是一种精神性的消费品,而是一种生活必需品,它和柴米油盐一样重要。其中有一个非常有意思的

例子就是,绩溪人生孩子,有外婆端喜报信的习俗,端出茶壶表示生了个男孩,端出酒壶表示生了个女孩,由此可见当地茶文化的独特地位……此外黟县人生孩子,家人则煮上一大锅茶叶蛋,专用于给前来道喜的人吃,有的富庶之家还到村中挨家挨户送茶蛋。婴儿出生三天要洗澡,通常也要用茶水洗。孩子满月要喝满月茶,周岁要喝周岁茶。读书了要喝启蒙茶,当学徒了则要喝拜师茶。只要你留心观察,就会发现徽州人的生活中处处有茶的身影。

我还记得,外公每天早上起床后的第一件事就是烧水泡茶,同时打开老式收音机,一边听着京剧,一边品着清雅的香茗。徽州人喝茶和一日三餐一样,分为“朝茶”、“午茶”、“夜茶”。但这三种茶差别迥异。听外公讲,“朝茶”是早晨洗漱完毕后喝的,一杯香茶,细品满饮,清新的空气与香茶的芬芳沁人心脾,这是健身妙道。有“朝不可食,不可不饮”之说。所以“朝茶”讲究细品。午饭之后要喝“午茶”,浓茶一杯,消食健胃。喝“午茶”与“朝茶”不同,他讲究的是浓。夜幕降临,一杯“夜茶”香茗饮庭院,一天劳作的疲倦顿消,代之逍遥与惬意;冬夜,热茶伴火炉,融融暖意弥心间,“夜茶”讲究的是舒适、随兴。黄山人沏茶,很讲究水,喜取清澈甜美的山泉,河水中,井水次。茶具也用锡壶胆,茶叶放胆中,胆放壶内,但上有细孔,汁出叶不出,便于饮喝。

我一直觉得,从茶中能看出徽州人谦和朴实的性格。每当有客人来访,外公总会慷慨地拿出自己珍藏多年的紫砂茶具,亲手给客人奉上一杯香茗,整个过程在外公熟练的手中变成了一种赋有艺术性的表演。

以茶立德,以茶陶情,以茶会友,以茶敬宾;注重环境、气氛,追求汤清、气清、心清,和境雅、器雅、人雅。

首先,是要“静气”,好像在做一件十分庄严的事情之前要排除心中一切杂念一样。这

时候屋子仿佛一下子安静了下来,就只能听见水翻腾的声音,如果主人更有雅致的话,可以选择轻柔舒缓的民乐做背景音乐,那就真有一种锦上添花的味道了。

接下来,就是要“蒸汤”,这里头选水是很有讲究的,陆羽茶经里说“泉水为上,江水为中,井水为下。”泉水因为其特有的纯净甘甜,很好地衬托了茶叶的清香醇鲜成为历来沏茶的首选。

下一个环节是“焚香”,上面我们提到,焚香就是祭茶神,即对陆羽的一种祭奠和缅怀。

然后是“涤器”和“烫盏”,选择茶具时,我更偏爱白瓷材质的,因为白色很好地衬托了茶叶和茶水的色泽,使品茗的过程更具观赏性。“烫盏”的目的是给茶具预热,这样更易于加热,也可以在茶叶投入器具中散发出清香。

下面一步是整个过程中的重要环节——“赏茶”。主人从茶盒中拿出茶叶,但并不立刻将它散于茶具中,而是察茶色、观茶形、闻茶香。现在很多茶艺表演中这一步显得虚假而又多余,其实是一种很可惜的遗失。

接下来开始“投茶”,很多人一直有一个误区,那就是“投茶”之后就开始煮茶了,煮完了开始品茶,其实刚刚放入器皿中的茶是要经过“洗茶”这一步的。就是用刚冒泡的初沸水少许浸润茶叶,后将汤汁弃去。这么做能够去除像黄山毛峰这样的叶芽上密布的细茸白毫。

洗完茶后,就真正开始煮茶,也就是“注汤”。主人需要做的最后一步是“敬茶”,在注汤完成后,将茶水分别注入几个茶器中,稍稍欠身,双手奉上给宾客。

接下来的所有步骤,需要宾客和主人共同参与,宾客拿到茶,不是立即品尝,而要先闻香,观色,最后才是品味。之后,主人可以“上食”。即奉上豆干丝、水果等食品,以佐品茶。

最后一个环节“论茶”,也就实现了主人和宾客交流的目的。当然,主人和宾客的聊天的话题并不一定围绕着茶,可以将话题引向生活工作的各个方面。

当我慢慢长大,再回顾这整个过程,我忽然领悟到这过程里面其实蕴涵了很多情感。

我们面对茶叶,不仅仅是面对一种无生命力的生活物品,而是满怀着一种对天地对自然感恩之情,如果说天地给了茶叶第一次生命,茶叶是一种自然精华的高度浓缩,那么水则成就了茶叶的第二次生命。正因为有那么一种情感,我们才会“赏茶”,察茶色、观茶形、闻茶香。我们向杯中倾注热水时,才会像牵起爱人的手那样小心翼翼,尽可能不去扰动杯中的茶叶。我们才会静静欣赏杯中的茶叶在沸水中慢慢舒展开来,像获得新生的那一种优美的姿态。

我们面对友人,同样满怀感恩和真诚,外公欠身双手奉茶的一幕在我脑海中成为永恒。那不再是一种简单的礼仪,而是一种做人的姿态,一种满怀真挚,谦和的待人姿态。

我们面对自己,又该是怎样的一种心态呢?是选择在灯红酒绿,繁华躁动的大都市里废寝忘食,忘了自己追求什么,忘记自己的初衷?还是会偶尔放慢自己的脚步,为自己斟一杯清茗,在徽州的青山绿水中寻求一份属于自己内心的安宁?茶给了我们另一种生活的体验,给了我们一个可以静心独处的机会,留给我们一个叩问心灵的思考。

感谢那个紫砂壶,感谢慈祥谦和的外公,让我在童年留下了一段那么美好的记忆,让

我曾经那么接近一种优秀的徽州民俗文化。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