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学第10课笔记

2022-05-06 来源:汇智旅游网
教育学第10课笔记 第八章:德育

第2页:【梳理】 1.教学的任务: (1)形式教育论:主张发展学生的能力或智力。 (2)实质教育轮:主张传授学生有用的知识。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3.基本规律:“舰长传教” (1)间接+直接; (2)知识+能力; (3)主导+主体; (4)知识+思想。 4.教学原则:口诀“冯巩找阴凉,寻思理直发”。 5.教学方法: (1)语言传递:讲授法的主体是教师,谈话法是师生之间,讨论法是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 (2)直观感知:演示法教师去演示,实验法学生去做实验。 (3)实习作业与所学知识更为紧密。检查与评定: (1)信度的关键词:稳定性、一致性。 (2)效度的关键词:正确性、准确性。 (3)难度:0.5最好。 (4)区分度:鉴别力。 信低效低,效高信高最好。

第5页:【解析】 德育的概述与前面非常相似,我们在前面学到的教育与德育是非常类似的。 1.教育的概念: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2.德育的概念:有目的的、在政治想象道德方面施加影响。 3.教育中提到的“三位一体”有社会德育、学校德育、家庭德育,而德育比教育多加了一个社区德育。

德育的功能: 1.个体性功能:对个体的功能,可以理解为生存功能、发展功能和享用功能(帮助别人会感受到快乐)。 2.社会性功能:对政治、经济、文化、科技的功能。 3.教育性功能:在进行德育的时候,也要对学生进行教学。在这里有一个人,赫尔巴特提出教育性教学。

考查方式单选题居多。 1.狭义的德育:学校德育。 2.德育的功能有个体性功能、社会性功能、教育性功能,其中最基本的是个体发展功能。 3.对政治、经济、文化的促进属于社会性功能。 4.赫尔巴特的教育性教学体现了教育性功能。 5.生存、发展、享用中最高级的是享用功能。

第6页: 我们在进行德育的时候是通过目标还选择内容,通过内容选择方法。德育的内容是指在德育过程中传递的内容。选择德育内容的依据: 1.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我们要考虑到学生的接受程度,其决定了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有效性针对性更强调与时俱进,因此德育所面对的时代特征和学生思想实际决定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我国学校德育内容包括五大方面,主要涉及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教育,作为多选题备考。 1.政

治教育:爱国、爱党。 2.思想教育:马克思、邓小平、毛泽东的思想。 3.道德教育。 4.法制教育:给学生普法的过程。 5.心理健康教育:关注学生的心理健康。 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教育,是最基本最重要的。

【注意】 补充考点: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 1.安全教育。 2.生命教育。 3.生存教育。 4.生活教育。 5.升学就业指导。

【梳理】 1.德育目标:直接决定德育内容。 2.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特征:决定德育内容的深度和广度。 3.德育的永恒主题:爱国主义教育。 4.我国学校德育的内容:政治、思想、道德、法制、心理教育。 5.新时期德育发展的新主题:安全教育、生命教育、生存教育、生活教育、升学就业指导。

第8页:1.德育的永恒主题是

A.爱国主义教育B.理想教育C.集体主义教育D.劳动教育 2.学校德育对政治、经济、文化发生影响的功能是() A.发展性功能B.个体性功能C.教育性功能D.社会性功能 【解析】1.【选A】2.【选D】

第10页:【解析】 德育过程的概念: 1.把社会的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过程。德育过程从本质说就是个体社会化与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2.个体社会化更侧重学的过程,而社会规范个体化更侧重教。 3.我们在生活中经常会出现品德、道德,最好区分的方式是:品德是个体层面的,而道德一般来说是社会的道德规范。因此品德形成的过程更侧重个体品德,德育侧重社会的过程。

(1)主体:品德是学生自我发展的过程,德育既包括教,也包括学,是一个双边活动。 (2)影响:品德形成过程受多种因素影响,德育的过程是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 (3)结果:品德形成过程与个人发展过程可能一致,可能不一致,而德育是老师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一般来说过程与社会要求一致。

第11页:【解析】 我们在学习教育中,会学习教育的基本要素和结构,德育同样也是。 德育过程的结构:1.教育者。 2.受教育者。 3.德育内容和德育方法。

德育过程的矛盾: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比如教师提出的要求是学生要扶老奶奶过马路,但是学生只能做到不闯红灯。大家提到矛盾,就想到这个即可。

第13页:【解析】 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单选题、多选题、简答题备考。在四条之中,单选题集中考查在第一条。

1.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互动提高的过程。 (1)知、情、意、行:考试中出例子来选择,或者通过地位考查。 (2)知是核心和基础,情是内部动机、催化剂,意是精神力量、道德意志,行是衡量一个人品德水平的重要标志。 (3)王婷老师的妈妈一直和她说不能抢别人的男朋友,妈妈给老师讲道理,这属于道德认知。之后王婷老师看到一部剧,其中有一个女生抢闺蜜的男朋友,产生了厌恶,这属于道德情感。有一天老师看到了刘新老师的男朋友,深深的爱上了他,但是压抑住自己,在家挠墙,这属于道德意志。4)德育过程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是不一定的,但是德育过程一般以知为开端,行为终结是可以的。在德育过程中具有全面性、多端性,在培养过程中可以以任何一个为开端都可以。

德育过程是促使学生思想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过程。我们听过一句话,“外因是通过内因来作用的”,因此在决定德育的时候主要是其内部矛盾的转化。比如某个学员从小就不喜欢当老师,这时候妈妈说给买个车、买个房可能并不是很有用,因为自己并不是想考上老师的。

3.德育过程是组织学生的活动和交往,统一多方面的教育影响的过程。 (1)我们在进行德育,主要是通过活动和交往进行的。 (2)注意区分: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认识,而德育过程的基础是活动和交往。 (3)多方面的教育影响:家庭、学校、社会三位一体。

4.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程。 (1)长期:教育就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2)反复:学生是发展过程中的人,要允许学生犯错误。 (3)逐步提高的过程。

【梳理】 单选题考点: 1.知情意行的反选。比如老师领着学生去观看爱国主义电影,激起对祖国的热爱,这属于道德情感。 2.知情意行的顺序:多种开端。 3.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与交往;品德形成的基础是道德认识。 4.多方面的教育影响:三位一体,即家、学校、社会。 5.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反复的、逐步提高的过

程。 多选题考点: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解析】 德育过程: 1.概念:社会道德与个人品德。 2.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3.基本矛盾:教育者提出的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4.规律:德育过程是具有多种开端的对学生知、情、意、行互动提高的过程。

第15页:1.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体现了德育过程中的哪一条规律() 2.德育过程要“反复抓、抓反复”所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3.寓德育于教学之中,寓德育于活动之中,寓德育于学校管理之中,体现的德育规律是()

4.通过角色扮演,激发学生自觉地对外在道德要求作出能动反映,这种教育方式所依据的德育规律是() A.知情意行统一发展规律B.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C.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D.在活动交往中形成品德规律

【解析】1.【选A】2.德育过程是长期、反复、逐步形成的过程。【选B】3.【选D】4.德育内部矛盾积极转化的规律。【选C】52:38

第17页:【解析】 德育原则:是我们在进行的基本要求。德育原则在考试中非常好理解,标题已经把内容说出来了。 1.单选题考查通过例子反选,大家能够把关键词掌握即可。 2.简答题要求大家背诵疏导原则、知行统一、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的要求。 3.材料分析题。

1.导向性原则:有一定的理想性和方向性,要求老师给学生正确的导向。在考试中考查的并不多。 2.疏导性原则:循循善诱,以理服人,即老师在进行德育的时候一定要循循善诱,以理服人。比如《大话西游》里的唐僧一直给予以理服人的教育。 (1)古文:“夫子循循善诱,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欲罢不能”。 (2)要求:以表扬激励为主,坚持正面教育。

3.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又叫做严慈

相济的原则。 (1)在进行教育的过程中,既要尊重信赖学生,也要严格要求学生。 (2)马卡连柯:“我们要尽可能的多去要求一个人,也要尽可能的多去尊重一个人。” (3)两段的核心内容:在教学中既要尊重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开心的学习,同时也要严格要求。 (4)贯彻要求:尊重、严格要求。

4.知行统一原则: (1)关键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2)通过教育阐释能够反选。

5.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对学生进行教育的时候既要正面教育,又要与纪律约束相结合。考试中比较不常见。

6.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就是长善救失,扬长避短的原则。大家要记住教育阐示出自《学记》,反映的是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

7.教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贯性原则:一致性指的是学校、家庭和社会三方面要一致。连贯性强调的是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要连贯。考试出题例子比较多。比如给学生进行安全教育,可以请警察来学校。“5+2=0”指的是学校教育5天,周末2天家庭教育,强调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不一致。

8.因材施教:德育原则与教学原则唯一一个重复的原则。根据学生的差异,因材施教。教育阐示需要大家重点掌握,要能够反选出因材施教即可。

9.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平行教育原则。集体和个别是两条平行线,要相互影响。

马卡流诗集:马卡:马卡连柯;流:流浪儿;诗:他的著作《教育诗》;集:强调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口诀:“陶行知集体疏导一连学生,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 德育原则

口诀:“陶行知集体疏导一连学生,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陶行知:知行统一原则;集体: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的原则;疏导:疏导原则和导向性原则;一连:一致性与连贯性;积极:依靠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

素;纪律:正面教育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才:因材施教原则;尊严: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学生相结合原则。.第18页:3.诸言的巨人,行动的矮子,违背德育的()原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B.知行统一C.因材施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4.体现马克思“一分为二”辩证认识学生观念的德育原则是()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B.知行统一C.因材施教D.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5.针对目前学校与家庭中对品德培养出现差异的现象,要遵循德育()原则

A.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B.知行统一C.因材施教D.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解析】1.【选C】 2.口诀“马卡流诗集”。【选C】3.【选B】 4.【选D】 5.【选D】

第22页:【解析】 讲德育方法的步骤:(1)关键词;(2)没有争议的习题;(3)解决有争议的习题。 德育方法即包括教师教的方法,还包括学生学的方法。1.说理教育法:又叫说服教育法。关键词是摆事实、讲道理,是中小学老师最常见的德育方法。基本方式有:(1)语言说服:用语言的方式跟你说话、讨论。(2)事实说服:通过一个事实进行说服。考试中最常见的是参观。

2.榜样示范法:包括榜样人物高尚的思想、模范的行为、优异的成就来影响学生。常见的有“桃李不言,下自成蹊”。除了老师、伟人等榜样之外,学生之间优秀的学生也是学习的榜样,比如三好生、“别人家的孩子”。

3.实际锻炼法:关键词是指导参加实践活动。强调去锻炼,主要包括(1)常规训练:按照学校的规章守则进行训练。(2)实践训练:扫墓等。实际锻炼法更侧重实践活动。

4.情感陶冶法:关键词是无形,无形之中给予情感陶冶,包括(1)人格感化(2)环境陶冶:孟母三迁等。(3)艺术陶冶。

5.道德修养法:道德指导法,自我指导修养法。关键词是自我反省。写座右铭、用小笔记本写励志的话语都是属于道德修养法。

6.品德评价法:又称为奖惩法。评价的方式包括(1)给学生进行奖励。(2)惩罚。(3)给大家做评比和操行评定:在期末的时候老师用评语给学生做操行评定。关键词是奖励、惩罚、评比和操行评定。

7.角色扮演法:扮演他人角色。8.合作学习法:考试中不太常见。让学生分小组进行学习。 第23页:【梳理】单选题:1.说服教育法:摆事实、讲道理。2.榜样示范法:人物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绩。3.实际锻炼法:实践活动、做。4.情感陶冶法:无形。5.道德修养法:反省、自我教育。6.品德评价:奖、惩、评比、操行评定。

多选题:1.说服教育:语言和事实。2.榜样示范法: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优异成绩。3.情感陶冶法:无形、环境、艺术。4.品德评价:奖惩、评比、操行评定。

第24页:1.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向学生讲述道理,使学生明辨是非的方式属于说服教育方式中的()A.语言说服教育B.事实说服教育C.常规锻炼法D.实践锻炼法

2.许多中学都组织学生从事义工活动,鼓励学生参加“大手牵小手活动”,让学生在这些活动中自己去感受、去体验。这种做法属于()A.情感陶冶法B.实践锻炼法C.说服教育法D.榜样示范法

3.学生选择有针对性的格言、箴言作为座右铭,以自励、自警、自律,使其获得教育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环境陶冶法C.个人修养法D.品德评价法

4.班主任通过操行评定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这种德育方法属于()A.说服教育法B.品德评价法C.指导实践法D.情感陶冶法

5.某学校通过组织学生演课本剧,引发学生的内心价值思考,发展学生的同情心和移情能力。该学校所运用的德育方法是()A.说服教育法B.榜样示范法

1.语言说服。【选A】 2.“大手牵小手活动”是实践活动。【选B】 3.自律、自省。【选C】4.操行评定属于品德评价法。【选B】5.课本剧属于角色扮演。【选C】

1.宋宝独自照顾妈妈的事迹感动了社会,最近,学校开展了向宋宝学习的活动,该种德育方法是()A.情感陶冶法B.实践锻炼法C.说服教育法D.榜样示范法

2.学生在课堂上无形中感受到教师的品格力量属于()A.榜样示范法B.自我教育法C.说服教育法D.情感陶冶法

【解析】1.宋小宝是一个榜样人物,属于榜样示范法。【选D】2.题干中“无形”属于情感陶冶法。【选D】【注意】榜样示范法是有目的的,以外显的方式呈现出来的。情感陶冶法是内隐、无形的方式。

1.老师带领学生参观天安门,接受革命传统教育,这里使用的德育方法()。 A.陶冶法B.锻炼法C.说服法D.榜样法

2.老师带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培养爱国情感,属于什么德育方法()A.陶冶法B.榜样法C.说服法D.锻炼法 3.利用校园的花坛、草坪影响学生的品德,这种德育方法是()A.品德评价法B.榜样示范法C.情感陶冶法D.说服教育法

【解析】1.参观天安门是指看天安门,事实说服,属于说服法。【选C】2.【选C】3.花坛是一种无形的印象,因此是情感陶冶法。【选C】

【注意】1.情感陶冶更强调无形的陶冶,对学生潜移默化的熏陶。“参观”的是属于说服教育法。2.学习电影里的人物是榜样示范法。如果只是受电影人物的熏陶,属于情感陶冶法。要注意看题干。

1.每年清明节,果校都要组织字生到单命烈士段园举行清明祭扫活动。该校采用的德育方法属于()。 A.榜样法B.锻炼法C.陶冶法D.情境法

2.利用美好的事物、优美的环境感染和熏陶学生,所运用的德育方法是()A.榜样示范法B.说服教育法C.情感陶治法D.奖励与惩霸法

1.扫墓是干活,去做。【选B】2.熏陶是情感陶冶法。【选C】

第29页:【解析】德育的途径包括六个方面:1.德育的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与其他学科教学。思想品德课是德育的直接途径,其他学科教学是德育的间接途径。2.社会实践活动。3.课外、校外活动。4.共青团及少先队组织的活动。5.班会、校会、周会、晨会。6.班主任工作:班主任对学生进行的教导。班主任进行德育重要且特殊的途径。

单选题掌握:德育的基本途径、直接途径、间接途径、重要且特殊的途径。 简答题:口诀“一教二班三活”。 第31页:【解析】德育包括四种模式:认知模式、体谅模式、社会模仿模式和价值澄清模式。四种模式需要大家掌握单选题考点,掌握人物和思想。1.认知模式的代表人物有皮亚杰和科尔伯格。认知模式主要是培养学生的道德判断力。认知模式是当代流行最广发、占主导地位的德育模式。

体谅模式代表人物是麦克费尔,主要培养的是情,把道德情感置于中心地位,让学生学会体谅。引导学生通过问题情境学会关心、学会体谅。坚持“性善论”。

社会模仿模式代表人物是班杜拉。班杜拉强调学习主要是通过观察、模仿来实现的。

价值澄清模式代表人物是拉斯、哈明。主张价值观教育,不是给学生灌输价值观,而是要澄清学生的价值观。 第33页:1.在品德发展过程中个体主要通过社会榜样、观察学习等替代强化习得道德行为的模式成为()

A.体谅模式B.价值澄清模式C.社会学习模式D.道德认知发展模式

2.认为道德教育的目的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并强调道德两难问题的运用的德育模式是()A.体谅模式B.道德认知模式C.价值澄清模式D.社会学习模式

1.榜样观察学习是社会模仿模式。【选C】2.判断力、道德两难是认知模式。【选B】

第34页:【解析】1.德育的概念:包括广义和狭义。狭义是指学校教育。2.德育的功能:个体、社会、教育。3.德育内容的永恒主题是爱国主义教育。4.德育的矛盾是教师提出的要求与学生已有水平的矛盾。

5.德育过程的基础是活动与交往。思想品德的基础是道德认识。6.德育原则:陶行知疏导一连学生,积极守纪律,才有尊严。7.德育方法:说实情、评世道。8.德育途径:基本途径是思想品德课和其他各学科的教学。9.德育模式:认知模式:知。体谅模式:情。社会模仿模式:行。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