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散文阅读专题 我

2022-09-12 来源:汇智旅游网
散文阅读专题

【考纲考点透析】

散文是主观地记录作者所经历或体验的某些过程,分为:叙事散文,一般式记录作者在过去一段时间空间里见闻的过程;抒情散文,一般是描述作者感情变化的过程;哲理散文,一般是再现作者对某个问题的思考体验的过程。散文的主要特点是“形散神不散”。散文不像小说,有完整的故事情节循,它的内容广泛,跳跃性很大,可涉及古今中外,天南海北,国计民生,花鸟虫鱼等诸多方面。

“形散”主要表现在:

1.时间跨度大。如秦牧的散文《土地》从今日的土地一片生机,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晋公子重耳狼狈出逃时手捧泥土感谢土地是上苍的恩赐。

2.空间转换广。余光中《听听那冷雨》写雨,一下子写台北的雨,一下子写大陆的雨,一下子写美国的雨,一下子写古人如何听雨,自己童年如何听雨,一下子写现代人如何听雨……

3.事件牵涉多。如袁鹰的散文《井冈翠竹》,写井冈山的竹子做过武器杀伤敌人,做过竹筒盛粥,做过红军的扁担挑着中国革命从井冈山走到延安,走到北京。新中国成立后,竹子又被派上了建设社会主义的新用场……事件多得让人应接不暇。

4.表达方式活。茅盾名篇《白杨礼赞》,就综合地运用了多种表达方式,如文章开头就记叙和描写了汽车在黄土高原上奔驰看到的黄土高原的外貌,用抒情和议论点明了白杨树

的象征意义。

“神不散”就指的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

“形散神不散”的特征增加了散文的阅读难度,有的同学读了一篇散文后,往往不知所云,不得要领,这样硬着头皮去答题,结果自然是答不到要点上去,多为无效答案。“形散神不散”的特征更是命题人设题问题时必须考虑的因素,考生只有依据文体特征分析散文的形式、内容以及主题,才能理解文章,提高答题准确率。

阅读散文首先要区分文章所记录的主要对象的基本特征,即记事、抒情、明理的过程,也就是作者在散文中“写了什么”,其次,应该梳理文章的结构线索,如时空转换过程,情感变化过程,认识与思考推进的过程等,即“怎么呈现的”

《考试说明》中的八个考点

1.理解B

①理解文中重要词语的含义

②理解文中重要句子的含意

2.分析综合C

①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

②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

③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

④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

⑤根据文章内容进行推断和想像

3.鉴赏评价E

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和表达技巧

②评价文章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

【考例精讲】

(2006年高考广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

夕照透入书房

冯骥才

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

此刻,书房已经暗下来。到处堆放的书籍文稿以及艺术品重重叠叠地隐没在阴影里。

暮时的阳光,已经失去了白日里的咄咄逼人;它变得很温和,很红,好像一种橘色的灯光,不管什么东西给它一照,全都分外的美丽。首先是窗台上那盆已经衰败的藤草,此刻像镀了金一样,蓬勃发光;跟着是书桌上的玻璃灯罩,亮闪闪的,仿佛打开了灯;然后,这一大片橙色的夕照带着窗棂和外边的树影,斑斑驳驳投射在东墙那边一排大书架上。阴..影的地方书皆晦暗,光照的地方连书脊上的文字也看得异常分明。《傅雷文集》的书名是烫金的,金灿灿放着光芒,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

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

当夕阳移到我的桌面上时,每件案头物品都变得妙不可言。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但他口含夕阳,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

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这样说来,一声不吭的原来是我们自己。

陈放在桌上的一块四方的镇尺最是离奇。这个镇尺是朋友赠送给我的。它是一块纯净的无色玻璃,一条弯着尾巴的小银鱼被铸在玻璃中央。当阳光彻入时,玻璃非但没有反光,反而由于纯度过高而消失了,只有那银光闪闪的小鱼悬在空中,无所依傍。它瞪圆眼睛,似乎也感到了一种匪夷所思。

一只蚂蚁从阴影里爬出来,它走到桌面一块阳光前,迟疑不前,几次刚把脑袋伸进夕

阳里,又赶紧缩回来。它究竟畏惧这奇异的光明,还是习惯了黑暗?黑暗总是给人一半恐惧,一半安全。

人在黑暗外边感到恐惧,在黑暗里边反倒觉得安全。

夕阳的生命是有限的。它在天边一点点沉落下去,它的光却在我的书房里渐渐升高。短暂的夕照大概知道自己大限在即,它最后抛给人间的光芒最依恋也最夺目。此时,连我.的书房的空气也是金红的。定睛细看,空气里浮动的尘埃竟然被它照亮。这些小得肉眼刚刚能看见的颗粒竟被夕阳照得极亮极美,它们在半空中自由、无声和缓缓地游曳着,好像徜徉在宇宙里的星辰。这是惟夕阳才能创造的境象——它能使最平凡的事物变得无比神奇。

在日落前的一瞬,夕阳残照已经挪到我书架最上边的一格。满室皆暗,只有书架上边.无限明媚。那里摆着一只河北省白沟的泥公鸡。雪白的身子,彩色翅膀,特大的黑眼睛,威武又神气。这个北方著名的泥玩具之乡,至少有千年的历史,但如今这里已经变为日用小商品的集散地,昔日那些浑朴又迷人的泥狗泥鸡泥人全都了无踪影。可是此刻,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他凄厉的哀鸣。这叫声似乎也感动了夕阳。一瞬间,高高站在书架上端的泥公鸡竟被这最后的阳光照耀得夺目和通红,好似燃烧了起来。

1.本文具体描写了夕照中的许多事物,请按空间位置分类列出。(4分)

2.文中加点的词语形象地描写了夕照的动态,请从中任选两个予以赏析。(4分)

3.文中出现了三次与“说”相关的描写。试结合文章内容,回答下面的问题。(7分)

⑴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5分)

⑵“这个幸存下来的泥公鸡,不知何故,对着行将熄灭的夕阳张嘴大叫。我的心已经听到它凄厉的哀鸣。”联系上下文,你怎样理解这句话的内涵?(2分)

4.文章开头说:“我常常在黄昏时分,坐在书房里,享受夕照穿窗而入带来的那一种异样的神奇。”从全文看,这里所说的“神奇”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2分)

【解题技巧】

散文阅读的解题技巧

散文得分率普遍较低,不外有两个方面:一是散文阅读题的测试要求,学生并不完全明确,以致训练无的放矢;一是散文阅读题的解题技巧,学生未能熟练掌握,以致解题跟着感觉。若能抓住散文自身的特点来思考有关的测试要求,散文阅读题的解答还是有技巧可言的。

一、阅读技巧

1.树立主题意识

把握主题是整体理解文章的前提。一篇文章,主题是灵魂,其它的诸如内容、结构、表现手法等等都是为主题服务的。由此,产生高考现代文阅读的一个重要的命题原则――主题辐射,一切现代文阅读的设题,都是从彰显主题的角度提出问题。

散文“形散神不散”,“神不散”就是文章的主题集中明确,而“形散”又加大了考生把握散文主题的难度。散文的文体特征,使得散文阅读的高考命题更是强化了主题辐射的原则。

因此,拿起一篇散文开始阅读前就树立主题意识,在阅读中,把握文章的中心内容、主要写法(形),理解文章的中心思想(神)。

2.树立整体意识

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部分总是与整体联系着,确认某一语言单位所负载的信息,准确地理解它们,离不开对整体的把握。不少试题,往往明确要求“联系全文”加以回答。比如

3.树立思路意识

“形散”加大了散文的阅读难度,如何在阅读中迅速地从总体上把握文章结构,理解文章中心?我们的办法是,树立思路意识。

山有山脉,文有文脉,文脉就是文章脉络,就是文章思路。叶圣陶先生说:“思想是有一条路的,一句一句、一段一段都是有路的,好文章的作者是绝不乱走的。”叶圣陶先生强调思路在语文教学中的重要地位,其实,思路在高考阅读理解中同样也有重要的作用。抓住了文脉就能准确迅速地理解全文。文章的起承转合都是遵循一定的规律的,往往有一定的语言标志,如承上启下的过渡句段,领起句或总括句。

一般地说,以写人为主的散文,要先把握写了什么人,该人做了什么事,这些事有什

么共同点和意义。以记事为主的散文在阅读中要先搞清是什么人,做了什么事,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是怎样的,这件事情蕴含的深层意义是什么。写景状物的散文,在阅读中要理清作者借了什么景或物,抒了什么情,这个情是怎么抒发出来的。

4.树立问题意识

带着问题去读书能大大提高阅读的实效性。高考中的散文阅读是为了回答问题的,而绝非平时的含英咀华。树立问题意识就是为了提高阅读的针对性,在最短的时间内捕获最有用的信息。

问题意识分两个层面:第一,初读文章时,要时刻想着这些问题:本文的中心内容是什么?中心思想是什么?线索结构是什么?主要表现手法是什么?带着这些问题去阅读,争取在短时间内总体把握文章。

第二,再读文章时,认真审题,明确题干的设问,心系这些问题,迅速阅读文本,在整体把握的基础上,争取在短时间内寻找到有效的答题区域。

例如2006年广东卷(选文为冯骥才的《夕照透入书房》)第17题第(1)小题是:“为什么在作者笔下,《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苏格拉底小雕像却‘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要答好此题,一定要回归原文,在领会主旨的前提下,根据语境加以理解。比如作者之所以写《傅雷文集》好像在骄傲地说“我可以永存”,解答依据就在下文——“怎样的事物才能真正永存?阿房宫和华清池都已片瓦不留,李杜的名句和老庄的格言却一字不误地镌刻在每个华人的心里。世上延绵最久的还是非物质的——思想与精神。能够准确地记忆思想的只有文字。所以说,文字是我们的生命”。而之所以写苏格拉底小雕像“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答题时应兼顾上下文:上文写“一尊苏格拉底的小雕像

隐在暗中,一束细细的光芒从一丛笔杆的缝隙中穿过,停在他的嘴唇之间,似乎想撬开他的嘴巴,听一听这位古希腊的哲人对如今这个商品世界的醒世之言”,下文则写“昨天的哲人只能解释昨天,今天的答案还得来自今人”。只要准确锁定了答题方位,就会明确此题要点:“我可以永存”,答题时应突出文字能够准确记忆思想和精神,具有不朽的生命力;“紧闭着嘴巴,一声不吭”,应突出哲人只能解释昨天,而不能对我们今天的商品世界提出醒世之言。

5.其它小技巧

(1)阅读的“度”。许多考生只读一遍就急于做题,甚至是囫囵吞枣读完后凭着印象去做题,这是做阅读题的大忌。对文章的理解越透彻,答题的准确率越高。“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但是,考试时间有限,我们不可能“读百遍”,如何把握“读”的“度”?我们认为,只要基本做到下面三点就可以答题了:把握了文章的中心内容,理解了文章的中心思想,理清了文章的结构层次。

(2)阅读的顺序。首先,看一遍全文,不是浏览,而是仔细阅读,从总体上理解文章。 第二步是大体浏览一下题目,明确需要解决的问题,这一条也是帮助你理解把握全文的最好提示。第三步阅读的任务是“定位”,带着题目所给的问题再次阅读文本,给答题的有效区域准确定位,这一步阅读,是以段落为单位的,而不是逐字逐句的推敲理解。

(3)阅读的原则。阅读理解题的设题点比较细小,需要仔细领会和核对。因此,现代文阅读,很多情况下是考我们的精读,尤其是对某一段某一节的深入理解。文学作品考查分析综合、鉴赏探究能力,这也要求必须精读。精读的原则基本表现在:第一,点面结合,整体把握。既要利用对每一文段理解的基础来形成对整个文章的总体把握,又要利用对文章的整体把握来加强对每一文段的准确深入的理解。材料丰富,思路灵活是散文的主要特

点之一,阅读时一定要着眼于文章的整体,注意理清内部的相互关系,从宏观上驾驭文章,体察作者寄寓其中的意,倾注其中的情。第二,瞻前顾后,分析句段关系。注意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前后勾连。

(4)阅读的习惯。平时要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注意文章的标题、副标题。绝大多数文章的标题及副标题起到了概括文章主旨、表达作者观点的作用。

第二,注意注释。它或提示写作背景,或揭示主要内容,或表明人物关系,或指明出处、注音释义,作用不一而足。但有时对理解文章、解答问题却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

第三,关注文中的显性指代语,思考它们的指代内容。在文章中为了简洁往往用指代语。例如:这样、那样、这些、那些、既然这样、总之、它们、此、因此、因为这些、其、其实等等。

第四,利用中心句以及标志性的词语来提高考场阅读的速度。

第五,确定区域,圈点勾画。用精读的方法,逐段逐句推敲揣摩,故平时练习要养成圈点勾画、多做记号的习惯。阅读时反复琢磨题干,圈画与之相关的内容,答题时就不需要再从头至尾搜寻,可节省不少宝贵时间。

二、 审题技巧

1.树立“赋分”意识

根据试题的分数来合理的分配答题时间,确定答案文字的长度,甚至大胆推断答案大体上可分为几点来表述,如4分的题一般可分为两条来表述,6分的题可分为三条来表述,事实上,标准答案也是按照两条或三条来确定答案要点的。赋分的多少常常也暗示了试题的难易度,对于小分值的试题,考生的思考应该简洁。

2.树立“提示”意识

现代文阅读试题题干的设置,为了让考生能写出正确答题,常常煞费苦心,在题干中安排提示性的语言,指导考生准确答题。这些提示性的语言分“明示”和“暗示”两种。“明示”如“联系全文”“在第三段”等明确提示考生有效的答题区域。又如,2000年高考《长城》第21题:“这篇散文中,(1)作者对历史上的长城的评价是什么?(2)又是如何看待长城的现实的?”这道试题的题干中有两个信息十分重要:“历史上的长城”、“长城的现实”,根据这两个信息我们思考文章从那里到那里是写“历史上的长城”,从那里到那里是写“长城的现实”。“定位”准确是答题准确的前提。“暗示”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读懂暗示是取胜的一大法宝。

如2003年高考第21题:“本文第四段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请你结合乡土情结,分析这样写的作用和好处。”如果考生忽视了“这样写”3个字,答题势必陷入盲目。考生首先应该思考的问题是:“这样写”是怎样写?“这样写”是怎样写呢?题干中“写了一代又一代的炎黄子孙浮海远游的潮流,并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这段文字暗示你“这样写”就是举例。如果知道“这样写”的实质就是“举例”,那么,写出“举例”的“作用和好处”就容易多了。题干中第二个重要的暗示是“请你结合乡土情结”,这句话暗示了答题方向,“乡土情结”是这篇散文中心内容,体会了作者的思想感情,“请你结合乡土情结”是在暗示你结合本文的主题来答题。本文的主题又是什么呢?题干中第三

个重要的暗示是“赞颂他们不忘桑梓之情,慷慨奉献,与祖国休戚相关”,不能狭隘的把本文的“乡土情结”理解为“爱家乡”,而是要升华到“爱祖国”的高度。

特别提示:“这样写”的考法几乎每年都出现,大家务必小心。

3.树立“意图”意识

题干的设置通常包含三个方面的内容:创设情境、设问角度和命题意图。前两者是显性的,后者是隐性的,但却是最为关键的,它直接关系到答题的方向。任何一道题,命题人都有鲜明的命题意图。审题中明确了命题意图,就猜中了命题人想考我们什么,就能准确答题,避免了答非所问。

例如,2000年高考《长城》第23题:最后一段写道:“但人们告诉我:外层空间能看到的地球上惟一的人工痕迹,就是你呵,长城!”联系全文看,这段文字表达的意思是什么?

题干中的关键暗示有三处:“最后一段”“联系全文”“表达的意思是什么”。联系全文来理解文章最后一段的表达的意思,我们就自然而然的想起一个词语:“卒章显志”。原来,命题人是想让考生通过对这一句的理解来体会本文的主题,于是可知,本题的答题方向无疑是本文的主题。

又如:2006年浙江卷19题: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含义,完成下面的题目。(1)四个动作分别指: 。(2)“秘密”是指: 。(3)使用“普遍”一词的原因是 。从题干中可知:本题是考查对重要语句的理解。第2问“秘密”是指?则明了命题者是欲考查学生对重要语句

关键词语的理解,题干中“结合全文,理解‘我还发现了人类普遍的相互对照的四个动作的秘密’”一句的“结合全文,理解”则进一步明确了答题的方向,就是要结合全文的主旨谈作者使用这个词的深层含义。明确了命题意图和答题方向,根据题目的内容很快就能找出回答本题应关注此句话所在的段落并紧扣全文主旨来理解,这样就会得出“秘密是指平面生活和立体生活的对立”这样正确的答案了。

4.树立“整体”意识

在读懂读通文章的基础上,把几个试题作为一个整体放在一起读、一起研究。散文阅读都是简答题,一般不要看一道题目,研究一通文章,形成一个答案。为什么强调阅读全部试题呢?第一,文章的阅读题并不是互不相干、各自独立的个体,而是由分而总,由局部到全局的相对完整的测试系统。为了减缓设题的坡度,也为了考查不同等级的阅读理解能力,高考命题者常常利用环环相扣的提问方式将考生对文章的理解逐层渐进式地引向深入。第二,全部试题一齐读,把握这一测试系统后,再读文章时,就可以综合考虑所有题目涉及的文章的区间,同时考虑几道题的答案在文中的分布;第三,便于寻找各题的联系,在答题时获得重要启示。可以从几个相互关联的题干及答案中揣摩文章内容方面的内在联系和结构方面的逻辑关系,以利于解答后面问题时获得帮助和借鉴。

例如2005年高考广东卷散文阅读题《壶口的黄河》,设置了5个问题:

(1)文章开头从“中国的水”写到黄河,再写到“壶口的黄河”,这样安排有什么作用?

(2)第四段中通过主观感受来写壶口的黄河,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怎样理解第六段“黄河站立起来也是—个飞跃”这句话的含义?

(4)为什么说壶口的黄河“才是中国的河”? 请联系全文作答。

(5)文章结尾强调“该有人为黄河作传的,那应是中国人的自传”,这句话有什么含义?

这5个问题的答案分别涉及到:

(1)凸显主题

(2)烘托壶口黄河的气势与生命力

(3)体现出自由生命的淋漓尽致的活力、黄河从此便无法阻拦一往无前

(4)有中国人强大的生命力、有中国人的自信与决心;

(5)黄河体现了中国的历史与中国人的精神、中国人通过为黄河作传来表现中国人的历史和精神

如果我们把上述参考答案当作一个整体,从头至尾地看一遍就会发现:5个试题全都是围绕着本文的主题而设置的,5个试题有一个明显的从易到难的坡度。命题人似乎让考生通过回答这5个题目,一步一步地深入理解散文的主题。考生如果把这5个试题当作一个整体,头脑中有了“主题”“生命力”这些概念,答题思路就清晰了。

三、 解题技巧

1.答案在文中

张建华先生说:“现代文阅读的答案就在原文中,不要凭空去想。”离开了原材料恐怕谁也答不准,答不全。因此,准确解答阅读题最重要最有效的方法是在原文中找答案。当然,找出的语句不一定能够直接使用,还必须根据题目要求进行加工,具体方法:

(1)中心主旨句移用法

命题人常常围绕文章主旨制题,中心主旨句移用法是既省时又准确的好方法。

(2)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

高考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既要求能够筛选并提取文中的信息,还要求能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归纳、概括能力是一种较高的能力,而许多文章自身,作者都会对要点和主题作必要的归纳和概括。要答好这类高考题,如果运用关键语句、中心词组合法,就可事半功倍。

(3)综合分析,条分缕述法

散文阅读不但要考查考生的分析能力,更要考查其综合能力,而且还要在此基础上考查表述能力。因此,我们在回答高考主观试题的时候,就要在综合分析之后,条分缕析地表述出来。从阅卷的角度看,分条答题显得条理清晰,更能阅卷人的好感。

2.主题在心中

答题时也要有主题意识,心中时时想着文章的主题,想着能否从主题的角度解答本题。

许多难题就会迎刃而解。

同时,还要有“文体意识”,从文体基本特征与表现手法的角度思考问题,避免答题不得要领。

3.方法在胸中

既然“现代文阅读题的答案在原文之中,不要凭空去想”,我们要善于利用原文词句来组织答案。做阅读主观题能抄原文答题是上策,事实上,许多高考主观题的评分参考答案,都是直接抄自原文;能概括原文答题是中策,或摘取词语连缀,或压缩主干调整,或抽取要点组合;离开原文答题是下策,即使有些题目找不出原词句组成答案,也要弄通语境,得其要旨,不能自由生发,离“题”万里。

四、答题技巧

1.问什么答什么,切忌答非所问。语言准确到位,表述规范,简明扼要。

2.分条回答,条理清晰,字迹清楚,便于阅卷,更易得分。

3.主观题的高考阅卷是“踩点”给分,因此,不怕你多答,就怕你不答。遇到拿不准的问题,如不限定字数可尽可能多陈述自己的感觉可能拿分的点,但不是多多益善,把不相干的都写上,错的多了反而淹没了对的,阅卷人不易发现又反感。

4.文通字顺也是提高答题得分率的关键,许多时候甚至直接作为“得分点”。考生先拟草稿,组织好语言,再正式作答。

5.除非有明确要求,否则作答时不能用描写或比喻、拟人的句子作为答案。因为这种语言的表意是间接的甚至是模糊的,不能直接准确地回答问题。

6.阐释、概括具有一定文学色彩的词、句的意思,要努力探求其本义:是比喻的,要透过喻体看到本体;是象征的,要透过象征体看到象征意义,等等。只有探本、返本,才算从根本上理解、掌握了实质性的东西,同时也可进一步看出文章的行文之妙。

友情提示:熟习游戏规则

为什么堂堂的大学中文系教授面对高考试题竟然束手无策,“头脑一片空白”?为什么著名作家写起高考作文竟然被人讥讽为不及格?答案只有一个:如果把高考当做一场游戏,这些著名作家、知名教授根本不懂游戏规则。

提倡学生研究高考题、做高考题的一个重要目的就是“熟习游戏规则”。所谓“游戏规则”就是命题规律和解题方法。许多学生做错了题,总是找出种种理由为自己辩护,倒退一万步说,即使你的说法有道理,但是,这游戏规则不是你定的,你要做的只能是“熟习游戏规则”,使自己的解题习惯符合游戏规则。

【练习】

一、(2008年高考安徽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17题。

我与地坛①(节选)

史铁生

要是有些事我没说,地坛,你别以为是我忘了,我什么也没忘,但是有些事只适合收藏。不能说,也不能想,却又不能忘。它们不能变成语言,它们无法变成语言,一旦变成语言就不再是它们了。它们是一片朦胧的温馨与寂寥,是一片成熟的希望与绝望,它们的领地只有两处:心与坟墓。比如说邮票,有些是用于寄信的,有些仅仅是为了收藏。

如今我摇着车在这园子里慢慢走,常常有一种感觉,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有一天我整理我的旧相册,看见一张十几年前我在这园子里照的照片——那个年轻人坐在轮椅上,背后是一棵老柏树,再远处就是那座古祭坛。我便到园子里去找那棵树。我按着照片上的背景找很快就找到了它,按着照片上它枝干的形状找,肯定那就是它。但是它已经死了,而且在它身上缠绕着一条碗口粗的藤萝。有一天我在这园子里碰见一个老太太,她说:“哟,你还在这儿哪?”她问我:“你母亲还好吗?”“您是谁?”“你不记得我,我可记得你。有一回你母亲来这儿找你,她问我您看没看见一个摇轮椅的孩子?……”我忽然觉得,我一个人跑到这世界上来玩真是玩得太久了。有一天夜晚,我独自坐在祭坛边的路灯下看书,忽然从那漆黑的祭坛里传出一阵阵唢呐声,四周都是参天古树,方形祭坛占地几百平米空旷坦荡独对苍天,我看不见那个吹唢呐的人,惟唢呐声在星光寥寥的夜空里低吟高唱,时而悲怆时而欢快,时而缠绵时而苍凉,或许这几个词都不足以形容它,我清清醒醒地听出它响在过去,响在现在,响在未末,回旋飘转亘古不散。

必有一天,我会听见喊我回去。

那时您可以想像一个孩子,他玩累了可他还没玩够呢,心里好些新奇的念头甚至等不及到明天。也可以想像是一个老人,无可置疑地走向他的安息地,走得任劳任怨。还可以想像一对热恋中的情人,互相一次次说“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又互相一次次说“时间已经不早了”,时间不早了可我一刻也不想离开你,一刻也不想离开你可时间毕竟是不早了。

我说不好我想不想回去。我说不好是想还是不想,还是无所谓。我说不好我是像那个孩子,还是像那个老人,还是像一个热恋中的情人。很可能是这样:我同时是他们三个。我来的时候是个孩子,他有那么多孩子气的念头所以才哭着喊着闹着要来,他一来一见到这个世界便立刻成了不要命的情人,而对一个情人来说,不管多么漫长的时光也是稍纵即逝,那时他便明白,每一步每一步,其实一步步都是走在回去的路上。当牵牛花初开的时节,葬礼的号角就已吹响。

但是太阳,他每时每刻都是夕阳也都是旭日。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上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那一天,我也将沉静着走下山去,扶着我的拐杖。有一天,在某一处山洼里,势必会跑上来一个欢蹦的孩子,抱着他的玩具。

当然,那不是我。

但是,那不是我吗?

宇宙以其不息的欲望将一个歌舞炼为永恒。这欲望有怎样一个人间的姓名,大可忽略不计。

[注]①《我与地坛》是史铁生的散文名篇,文章描述了“我”瘫痪以后的心路历程,包括对生命的感悟,对母亲的追怀,对地坛中人事景物的深沉思考等。全文共七个部分,这里选的是第七部分,略有删改。

14.文章第二段从哪三个方面表现“觉得我一个人跑出来已经玩得太久了”?请简要说明。(6分)

15.文章四、五两段中,“孩子”“老人”“热恋中的情人”分别体现了什么样的人生态度?(6分)

(1)孩子:____ _(2)老人:______(3)热恋中的情人:

16.从语言表达的角度赏析下面的句子。(4分)

他熄灭着走下山去收尽苍凉残照之际,正是他在另一面燃烧着爬山巅布散烈烈朝晖之时。

17.综观全文,作者对生命的感悟是什么?请简要概括。(6分)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