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年级语文现代文阅读训练二
一、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练习。(16分)
树木怎样过冬 [苏联]维塔里·比安基
树木在冬天里会不会冻死?当然会冻死。
如果一棵树整个冻透了,连心儿都冻了冰,那就冻死了。在我们这里,如果冬天特别冷,而且雪下得少,就会冻死不少树木——其中大多数是小树。幸亏树木都有防寒妙策,它们有办法使寒气不致深入自己身体内部,不然所有的树木都将死光了。
吸收营养、生长发育、传播种子,都需要消耗大量的能量,需要消耗大量的热。树木,在一个夏天里,积蓄起(充沛 充分)的能量,到冬天,就不再吸收营养,不再生长发育,不再把能量消耗在繁殖后代上。它们停止活动,进入深沉的睡眼。
树叶呼由大量的热,因此,冬天树木不要树叶!树木抛掉树叶,放弃树叶,就是为了(维护 维持)生命不可成缺的热,把它保藏在自己身体里面。再说,从树枝上脱落的树叶,在地上腐烂了,也会发热,保护娇嫩的树根,不让树根冻坏。
这还不算!每一根树都有一刚甲胄,保护植物的活的“皮肉”不受寒气的侵袭。每年,整个夏天,树木都在它树干和树枝的皮下,储存木检组织——死的间层。木检不透水,也不造空气。空气停滞在它的气孔中,阻挡树木活机体中的热向外散发。树的年龄越大,它的木检层就越厚,因此老树、粗树的抗寒能力比技嫩干细的小树强。 树木有的不仅仅是木栓甲宵。如果严寒竟然穿过了这层甲宵,那它会在植物的活机体中通到一道可靠的化学防御线。冬季前,树木会在树液里积蓄起各种盐类和变为糖的淀粉。盐类和糖的溶液是有很大抗寒能力的。
不过,树木最好的防寒设备,是松软的雪被。大家都知道,细心的园丁们故意把怕冷的小果树弯到地上,用雪把它们埋起来,这样,
小果树就暖和多了。在多雪的冬天,白雪像鸭城被似的,把森林(遮盖 覆盖)起来,那时,不管天气怎样冷,树木也不害怕了。 不管严冬怎样残暴,它也冻不死我们北方的森林! 我们森林中的“王子”们可以抵御一切暴风雪的袭击。 1.在( )中选择合适的词语,并打上“√”。(6分) 2.冬天,树上的叶子落光了,原因是什么?( )(2分) A.防止热量损失。
B.因为这是植物生长的自然规律,到了冬天就这样。 C.这是植物生长的需要。
D.因为叶子害怕寒冷,所以自然会落下。
3.本文介绍的树木防止热量损失的妙招主要有:(4分) ① ② ③ ④ 4.文章最后称树木为“王子”,流露出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4分)
二、阅读《爱丽丝漫游奇境》的片段,完成练习。(14分)
发疯的茶会(节选)
爱丽丝有气无力地叹了一声。“我觉得你可以把时间用在更好的事情上,”她说,“而不要把它浪费在问一些没有谜底的谜语上。”
“如果你像我一样对时间很热悉的话,”那位制帽匠说,“你就不会说什么把’它浪费了。该说’他’才是。” “我不知道你这是什么意思。”爱丽丝说。
“你当然不知道啦!”那位制帽匠说着,轻藏地把头一甩,“我敢说你甚至从来都不曾跟时间谈过话!”
“也许是吧,”爱丽丝小心翼翼地说,“但是我知道我学音乐的时候不得不打拍子(注释:上一段中“时间”的原文是time;这里说“打拍子”的原文是beat time,而感这两个词的字面意思,可以说是“打时间”。作者在此处巧妙地做了文字游戏)。”
“啊,原来如此!”那位制帽匠说,“他不会忍受拍打的。瞧,你只要跟他保持良好的关系,他就会在时钟上做几乎你所喜欢的任何事情。比如说,假定现在是上午九点钟,正式要开始上课的时间,那你只要对时间悄声暗示一下,只一眨眼工夫,时针就会转动!转到一点半,午饭的时间到啦!”
“我就是希望如此呀。”三月里的野兔压低声音对自己说。 “当然啦,那是棒极了,”爱丽丝若有所思地说,“不过,这样的话——你知道,我
肚子却不饿,不想吃午饭呢。”
“开头,也许如此,”那位制帽匠说,“不过,你可以把时间停留在一点半,你喜欢停多久便停多久。” 1.请将下面的词语与词语解释连一连。(8分) 有气无力 轻视,不放在眼里。
轻蔑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 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小心翼翼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若有所思 形容没有气力,无精打采的样子。 2.读文段,你觉得制帽匠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2分) A.傲慢无礼 B.小心谨慎 C.怪诞疯癫 D.斤斤计较
3.制帽匠说,时间可以听从我们的希望而变化那是多好的一件事情啊;爱丽丝说:“不过,这样的话—你知道,我肚子却不饿,不想吃午饭呢。”你觉得如果时间能够听从我们的安排的话,是否是一件好事情呢?请说明你的观点,并阐述理由。(4分,观点1分,理由3分) 我的看法: 理由:
参考答案: 一、
1.充分维持覆盖 2.A
解析由第四自然段中“树木抛掉树叶,放弃树叶,就是为了(维护维持)生命不可或缺的热,把它保藏在自己身体里面”可知,冬天树叶掉落是为了保存热量。 3.①抛掉树叶
②以木栓组织防止热向外散发 ③以树液抗寒
④以雪被防寒
4.喜爱树木、赞美树木的思想感情。 二、 1.
有气无力 轻视,不放在眼里。
轻蔑 原形容严肃虔敬的样子,现用来形容举动 十分谨慎,丝毫不敢疏忽。 小心翼翼 好像在思考着什么。
若有所思 形容没有气力,无精打采的样子。 2.C
3.示例:我觉得不好。
如果时间可以随我们安排的话,那么人们可能更喜欢将时间转动到自己喜欢的活动上,比如吃饭、睡觉、玩游戏等,而不会想要去工 作和学习,这样只会让人们更不珍惜时间,我们将会无法进步。 (如有其他观点,只要言之成理亦可)
一、阅读理解
1.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一折八扣书
一折八扣书盛行于三十年代,学生所买的大都是这种书。一折,而又打八扣,即定价如是一元,实售只是八分钱。当然书后面的定价是预先提高了的,但是经过一折八扣,总还是很便宜的。为什么不把定价压低,实价出售,而用这种一折八扣的办法呢,大概是投合买书人贪便宜的心理:这差不多等于白给了。
一折八扣书多是供人消遣的笔记小说,如《子不语》、《夜雨秋灯录》、《续齐谐》等等。但也有文笔好,内容有意思的,如余谚心的《板桥杂记》、冒辟疆的《影梅庵忆语》,也有旧诗词集。我最初读到的《漱玉词》和《断肠词》就是这种一折八扣本。《断肠词》的样子我到现在还记得,封面是砖红色的,一侧画一枝滴下两
滴墨水的羽毛笔。
一折八扣书都很薄,但也有较厚的,《剑南诗钞》即是相当厚的两本。这书的封面是米黄色的铜版纸,王西神题签。这在一折八扣书中是相当贵的了。
星期天,上午上街,买买东西(毛巾、牙膏、袜子之类),吃一碗脆鳝面或辣油面、几只猪油青韭馅饼,然后到书摊上挑一两本一折八扣书,回校。下午躺在床上吃粉盐豆(江阴的特产),喝白开水,看买的一折八扣的书。这一天实在过得蛮快活。
一折八扣书为什么卖得如此之贱?因为成本低。除了垫出一点纸张油墨,就不须花什么钱。谈不上什么编辑,选一个底本,排印一下就是。大都只是白文,无注释,多数连标点也没有。
我倒希望现在能出这种无前言后记,无注释、评语、考证,只印白文的普及本的书。我不爱读那种塞进长篇大论的前言后记的书,好像被人牵着鼻子走。读了那样板着面孔的前言和哕嗦的后记,常常叫人生气。而且加进这样的东西,书就卖得很责了。
—节选《读廉价书》作者:汪曾祺
(1)请概括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
(2)汪曾祺先生对读廉价书持怎样的态度?请结合此文回答并说明理由。
【答案】 (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一折八扣书,它的内容、成本及人们对它的喜爱。
(2)汪曾祺先生喜爱读这种一折八扣廉价书,因为这种书简洁,无前言后记,无注释、评语、考证,只印白文。读起来省时间,也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价钱又便宜。
【解析】【分析】(1)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2)考查对课文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内容,再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即可。
故答案为:(1)这篇文章主要介绍了什么是一折八扣书,它的内容、成本及人们对它的喜爱。 (2)汪曾祺先生喜爱读这种一折八扣廉价书,因为这种书简洁,无前言后记,无注释、评语、考证,只印白文。读起来省时间,也不会被人牵着鼻子走,价钱又便宜。 【点评】(1)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2)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并加以概括的能力。
2.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①走廊里的声控灯,很早以前就坏了。但谁都没有想起买一个灯泡上来换掉。
②父亲过来,看见我费力地用手机里微弱的光线照明,立刻放下手里的东西,便下了楼,买了一个灯泡上来安装好,轻轻击掌,昔日暗淡无光的走廊瞬间便有了温暖通透的光亮。看父亲脸上淡然的微笑,我便说:“你可真是光明使者呢,一来,这灯就好了。”
③父亲担过身来,正对着我:“其实路过的每一个人,都可以是光明使者,不过是一块五毛钱的灯泡,顺手就捎过来了,何必每次总是感叹世风日下,自己却始终不去动手呢?”我笑着说:“可不是人人都像您这样乐于助人,况且…”父亲没吱声。
④几日后,我突然想起一个借钱的熟人。当时他信誓旦旦,说三个月后肯定一分不少地全都打到我的
账户里来,可是又过去两个月了,他不仅没有打钱,连一个解释的电话都没有。气愤之下,我抄起电话便要质问熟人。父亲得知后将我拦住,说:“钱既然已经借出去了,就不必再催了。”我不解,说:“就让这笔钱白白地给他了不成?这样不守信用的人,你又何必跟他客气?”
⑤父亲拿过我的账本,将还款日期一栏勾掉,才说:“何时你将心里那个还款的日期,也一并改成无期限的时候,就不会像现在这样气愤了。假如人家忙得忘记了,你过去一通责问,那岂不是彼此坏了感情?一笔钱丢掉不要紧,连带地连一个朋友也给弄丢了,那就得不偿失了。”
⑥我依然心里慜:“可是我觉得根本就是故意忘记的,听说他借过别人的钱,每次别人一催,他就推说下个月还,结果是几个月过去了,还是没有丝毫要还的迹象。”
⑦父亲依然不紧不慢地喝一口茶,道:“如果他真是一个常占便宜的人,那你这钱,丢了也没有关系,能够用钱测出一个人的深浅,并在以后的路上尽可能地远离这样的人,不是更好吗?况且,如果他不打算还你,你再怎样地催促,也是得不到这笔钱的,不如心中先放下,这样轻松的是你。”
⑧隔着十几年的光阴看过去,我第一次发觉,硕士毕业的我,从书本中得到的那些东西,在没有读过几本书的父亲面前,原来是如此的苍白且无力。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
(1)请给短文加个合适的标题:________ (2)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短文的主要内容。
(3)第②自然段中的第一句话是对人物________描写,体现了父亲________。 (4)联系上下文选择正确的答案,只填序号。
第②自然段中“光明使者”是指( );第③自然段中“光明使者”是指( ) A.每一个路过的人 B.文中的父亲和“我 C.文中的父亲 D.文中的“我”
(5)读第④自然段画线的句子,你认同文中父亲的说法吗?说说你的看法。
(6)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人生中一切矛盾的化解,并不是拿尖锐的刀子划过,而是那最朴素最温暖的轻轻一放。”这句话的理解。
【答案】 (1)《轻轻一放》或者《父亲的忠告》等。
(2)短文主要讲了父亲买了一个灯泡换掉了走廊上坏了很久的声控灯。在“我”要打电话催朋友还钱时,父亲拿过账本,把还款日期勾掉并改成无期限,面对“我”的抱怨,父亲教育“我”心中先放下。 (3)动作;体现在父亲乐于助人(为人着想)的品质 (4)C;A
(5)答案一:认同。因为催还钱会坏了彼此的感情,甚至会弄丢一个朋友。
答案二:不认同。因为人要守信用,不能纵容欠钱不还的不诚信行为,否则会有损社会公德。
(6)化解矛盾纠纷不要以偏激的方式解决,而应该用真诚、宽容、友善的方式对待,这样做的话自己就会没有烦恼困扰,会轻松自在。
【解析】【分析】(1)考查拟定标题。阅读短文,梳理段落,就可以概括出短文的主要内容,再进一步提炼标题。
(2)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可以掌握一定的技巧,可把整篇文章拆分成几个部分,明确写了哪几方面内容,然后总综和即可。
(3)人物描写方法概括为:外貌描写、语言描写、心理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解答时要结合句子抓住关键词语分析作答。
(4)考查对第②③自然段内容的理解能力。解答时要带着问题细读第②③自然段,就能找到答案。 (5)、(6)谈自己的看法时需注意两点:一要联系文章的主旨,二要结合个人的认识,言之有理,没有语病。
故答案为:(1)《轻轻一放》或者《父亲的忠告》等。
(2)短文主要讲了父亲买了一个灯泡换掉了走廊上坏了很久的声控灯。在“我”要打电话催朋友还钱时,父亲拿过账本,把还款日期勾掉并改成无期限,面对“我”的抱怨,父亲教育“我”心中先放下。 (3)动作、体现在父亲乐于助人(为人着想)的品质 (4)C;A ;
(5)答案一:认同。因为催还钱会坏了彼此的感情,甚至会弄丢一个朋友。答案二:不认同。因为人要守信用,不能纵容欠钱不还的不诚信行为,否则会有损社会公德。
(6)化解矛盾纠纷不要以偏激的方式解决,而应该用真诚、宽容、友善的方式对待,这样做的话自己就会没有烦恼困扰,会轻松自在。
【点评】(1)此题主要考查提炼文章标题的能力。 (2)本题考查概括文章内容的能力。
(3)掌握常用的描写方法。要求平时阅读时会分辨,写作时会应用。 (4)此题考查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筛选相关信息的能力。
(5)、(6)此题属于开放性试题,结合文本内容和个人的认识,表述合理,文通句顺即可。
3.阅读下面选文,完成后面小题
妈妈的额头
①童年的印象里,母亲的额头是最亲切的。那时的我体质弱,常常生病发烧。每次见到我一脸绯红的样子,母亲就觉得不对劲,然后她的额头就会贴在我的额头上,只那么轻轻一贴,母亲就能准确判断出我的健康状况。
②母亲的额头,很多时间都被汗水占据着,劳动着的母亲是美丽的。那时候,年轻的母亲,以光洁而温馨的额头为纸,为这个家,书写着人生的喜怒哀乐。跟我们在一起,有说有笑的日子,母亲是开心的,幸福的,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当我们遇到挫折和磨难,那额头上则会写满忧虑和郁闷。我一度怀疑,多年以后,母亲额头上那一条条清晰的纹路,该是多年担忧留下的记忆档案。 ③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了无数次病痛,而她自己生病的时候,总是悄悄瞒着。好些回,我看见母亲浑身无力地躺在床上,父亲用湿毛巾捂着她的额头,才知道母亲已被病魔折腾多时。每一次,母亲从疲惫中爬起来,第一件事就是揉拍前额,好让自己保持一份清醒,第一时间理清生活的繁琐,解开心头的愁结,为家的未来精打细算。韶华流转中,母亲老了,无论记忆力还是动作气力,已经大不如前,唯一不改的,依然是拍额头的习惯性动作,那手掌在额头上发出的声音,于我而言,更多成了一种带着淡淡咏叹的生活
乐章。
④母亲是爱美的,也许从她懂事时起,就用那些粉膏,每天在额头上涂抹。然而岁月匆匆,雨霜重重,谁也无法挽留青春饱满的脚步。一道道皱纹,在一个个不经意的夜晚,悄悄爬上了母亲的额头。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⑤母亲七十大寿那天,女儿忽然说头晕,母亲的额头,又习惯性地跟她贴在一起。那是怎样的两张额头啊,一张沧桑遍布,饱经风霜;一张青春饱满,一如母亲当年。母亲仔细端详着孙女,不由感慨万千:“奶奶老了,瞧这额头上的皱纹,多深!”我伸过手,轻抚母亲的额头:“妈,谁说您老呀。瞧您的额头,还是当年那样温暖。在我心里,您有一张永远年轻的脸。” ⑥是啊,母亲的额头是不老的,那里面,写满了永恒的母爱。
(文/蒋平原文有删改)
(1) 文中写了有关“妈妈的额头”的几个生活片断,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结合语境,解释第二段画线句子加点词语的意思,并说明其表达作用。 这些开心和幸福,在她的额头上表现得阳光灿烂。
(3)结合文章内容,从品味语言的角度赏析第四段画线的句子。
如果说母亲是一棵树,那额头上的纹路,就像一圈圈年轮,圈满了昨日的记忆。而我更感觉那纹路如林,是一种写在额头上的不变情怀,仿佛漫山遍野的秀木,永远葱绿绵长。
(4)生活中我们都拥有亲人们的关爱,请你把感受最深的写下来和大家分享。
【答案】 (1)①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②答案示例: 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③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④答案示例: 母亲额头的皱绞;⑤答案示例: 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
(2)“阳光灿烂”原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在这里生动形缘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3)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颓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妈妈的爱或感恩之情)
(4)示例:父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尤其是他厚实的背给了我安全感和幸福感。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尽情欢笑;现在,父亲仍然用他厚实的背为我遮风挡雨。能围绕所感受到的亲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解析】【分析】(1)按先后顺序文章分别写了: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概括文章的内容,一定要围绕具体描写的事件来概括,比如本题,学生应围绕“妈妈的额头”。在概括时,还要注意语言的简洁性。
(2)“阳光灿烂”本义指天气晴朗,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在这里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3)此句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额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以及“我”对妈妈的爱。
(4)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写出自己对亲人关爱感受最深的一个片段即可。比如:母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早起一杯热牛奶,出门千叮咛万嘱咐,目送你远去,晚上回家摆满丰盛的饭菜等你一同共进晚餐,夹块肉到你的碗中,看着你吃露出开心的笑容,睡前打来热热的洗脚水,关掉你卧室的灯,熟睡中帮你把
被子盖好。
故答案为:⑴ ①母亲用额头为我诊断病痛;②答案示例: 母亲的额头布满汗水、喜悦、忧伤;③母亲揉拍前额缓解劳累;④答案示例: 母亲额头的皱绞;⑤答案示例: 母亲用额头为孙女诊断病痛 。 ⑵ “阳光灿烂”原指阳光光彩夺目的样子,在这里生动形缘地写出了母亲开心快乐、幸福的神态。 ⑶ 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妈妈额头上的皱纹比作年轮,比作树林,生动形象地写出妈妈的颓头记录下了她对子女的疼爱,为家庭生活辛劳的付出,以及“我”对妈妈的爱或感恩之情) 。
⑷ 示例:父亲的关爱让我感受最深。父亲是家中的顶梁柱,尤其是他厚实的背给了我安全感和幸福感。小时候,我在父亲的背上尽情欢笑;现在,父亲仍然用他厚实的背为我遮风挡雨。能围绕所感受到的亲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点评】⑴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文章材料的组织,分析文章②③④段可以提取答案。 ⑵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语言的鉴赏。结合重点句子的理解体会突出的人物神态。
⑶此题考查的知识点是细节描写的鉴赏,明确运用的描写方法,分析写出的内容,揣摩表达的感情。 ⑷本题考查写作内容,注意能围绕所感受到的亲人们的关爱来答题,符合题意,言之有理即可。
4.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小题。
柿红秋意浓 宫凤华
徐志摩曾说“庭院是一片静,看当头月好”,一种恬静安谧,如深山小溪,在心头潺潺流淌。
早年间,母亲在庭院里栽种的柿子树,如今已枝繁叶茂、亭亭如盖。它斜立在清亮的卤汀河边,筛风弄月,自在妩媚。夏天枝叶遮天蔽日,秋天,青绿的柿子变成了金黄色,霜降时分由橘黄变成通红。满树的红柿子灿烂地微笑着,一盏盏红灯笼照耀着农家小院,秋天被它们渲染得分外妖娆。
每年此时,母亲总会摘下半熟的柿子焐得透熟,然后以一种秋天的姿势送给四邻亲友,余下的再让家人品尝。母亲总是笑盈盈地看着柿子树,如同凝望自己的儿孙,眼里射出奇异的光彩。
我们欣喜地剥开柿子皮,放在嘴边,轻轻一吸,柿汁就进入口中,满嘴的软甜、绵润、滑滋在舌蕾上绽开;那深藏腹中的软核,光润酥软,嚼起来是美滋滋、滑嫩嫩,味蕾立时陷入鲜美的沼泽中。
秋雨潇潇,满地卷积的红黄柿叶,仿佛是一幅秋天的写意。柿树叶子愈见稀疏,但所剩无几的柿子却更加红艳光鲜,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
“白露打核桃,霜降摘柿子”。有些柿子结在很高的枝头上,倔强地翘首于枝巅,色彩灼灼如火,格外抢眼,如吉祥的灯盏,照亮秋末的寂寞和萧索。刘禹锡《咏红柿子》诗曰“晓连星影出,晚带日光悬。本因遗采掇,翻自保天年”,把这种情状描绘得惟妙惟肖。
母亲做的柿饼特甜特香。先选色泽金黄、萼尖薄黄的柿子,用刨子刨净外围硬皮,保留接近柿子萼盘和果梗的梗皮。然后将刨净外皮的柿果摊放在院子里曝晒,再用手轻轻地捏成扁圆形。霜降前后,将柿饼摊放在凉爽的地方,使柿饼糖分外溢,其表面出现白霜即成。尝一口,肉肥而甜润。
每当晚霞染红天际的时候,暮色清凉而欢悦。一家人围坐在小院里的桑木桌旁,剥食着鲜嫩的菱角和芡实,品尝着母亲做的柿饼,整个院子,都氤氲着柿子淡淡的香味儿。小院的秋夜格外静美,那密密的柿叶滤着月光映在地上,是清简的素描。小院里的那份亲切、那份温馨,静静地弥漫开来,笛声一样悠远。
而今妻子擅做软炸柿子。将柿子去皮,捣碎,成柿子果酱。然后加入面粉混合均匀,搅拌成橙黄色湿性面团。将枣泥、果仁、黑芝麻粉混合,作为馅料。最后将馅料包入面团中压扁,放到油锅里炸成金黄色即可。我们吃得齿颊生香,不忍卒筷。
柿子,色艳味美,博得了历代文人雅士的厚爱:唐代白居易有“柿树绿阴合,王家庭院宽”之赞叹;唐代李益留下“柿叶翻红霜景秋,碧天如水倚红楼”的佳句;清代查慎行钟情柿饼,赞其“齿疏宜软美,喉润觉清空”。
国画大师齐白石喜画柿子,因其与事、世、市等字谐音,寓意吉祥。柿子以没骨画出,叶筋和枝杈勾勒较淡,凸显叶片中的柿子。画作构图饱满,色彩热烈,显示出一种喜庆、乐观的情绪。
喜欢老树画中题诗:“空山绝人迹,柿子挂枝头。秋风一过耳,无喜亦无愁。”柿子红艳在庸常的平民生活里,姿态温婉清美,在月光小院里,在清浅时光里,恣意安然,自在妖娆。如一盏盏红灯笼,灵动了恬淡而喧嚣的日子。让我们的乡愁汩汩流淌,让我们重拾遗落在岁月深处的诗性和唯美、淳朴和恬淡。 (1)围绕柿子,母亲做了哪些事情?请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2)结合文章语境,完成下面的对话。
(3)文中说柿子“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结合全文内容谈谈你的理解。 (4)文本中多次出现“月光小院”,在文中有什么作用?请结合具体内容进行分析。 【答案】 (1)种柿子树;将焐得熟透的柿子送人;做柿饼。
(2)示例: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柿子以喜悦的情感,同时把“满树的红柿子”比作“一盏盏红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红柿子的映衬下,秋天变得分外美丽,小院里到处是温馨的,喜气洋洋的,表达了“我”对柿子及柿子映衬下小院的、秋天的喜爱之情。
(3)示例:柿子到了秋天,它的叶子稀疏,如其他树木一样质朴、平凡,但挂在枝头“红艳光鲜”的柿子却在无私奉献,带给人们以美好、温馨的感受。文中的母亲种柿树,将焐熟的柿子先送给乡邻,再分给家人,虽质朴、平凡,但以自己的默默付出带给人以美好和温暖。所以说柿子“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
(4)示例:月光映照下的小院营造了恬静、亲切、温馨的氛围;月光映照下的小院承载了“我”浓浓的乡愁和对过去美好、温馨生活的回忆;月光映照的小院蕴含着“我”对质朴、温馨、默默奉献的母亲的思念;月光小院是本文的一条暗线,从贯穿全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升华了文章主旨。 【解析】【分析】(1)阅读文本,理清故事情节,根据题目要求找到答题区间,筛选相关的词句概括作答。第二自然段“母亲在庭院里栽种的柿子树”;第三自然段“每年此时,母亲总会摘下半熟的柿子焐得透熟,然后以一种秋天的姿势送给四邻亲友,余下的再让家人品尝。”第七自然段“母亲做的柿饼特甜特香。”结合以上语句概括即可。
(2) “满树的红柿子灿烂地微笑着,一盏盏红灯笼照耀着农家小院”中“灿烂地微笑着”运用拟人修辞手法,赋予柿子以人的情感,“一盏盏红灯笼”运用比喻修辞手法,把满树的红柿子比作红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红柿子熟透的情景,表达了作者对柿子的喜爱和对秋天的喜爱。
(3) “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这句话出现在第五自然段末尾,结合上下句理解句意。质朴:是指秋天到了,柿树叶子愈见稀疏,温馨:指所剩无几的柿子更加红艳光鲜,带给人们新鲜红艳,丰硕果实让人们享受,这是一种无私奉献精神。而母亲身上有着柿子树的品质,母亲慷慨热情,质朴温馨,如“母亲总会摘下半熟的柿子焐得透熟,然后以一种秋天的姿势送给四邻亲友,余下的再让家人品尝。”母亲心灵手巧,聪明能干。如“母亲做的柿饼特甜特香。”
(4)解答此题首先找到出现“月光小院”段落,结合上下文和文章主旨理解其作用。阅读全文可知,文章以柿子为明线贯穿全文,以月光小院为暗线,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第一段引用徐志摩的诗句,营造,一种恬静安谧的氛围;第八自然段又一次出现“月光小院”,写一家人围坐在小院,品尝着母亲做的柿饼,这是作者对过去美好、温馨生活的回忆,“小院里的那份亲切、那份温馨,静静地弥漫开来,笛声一样悠远。”表达了作者对母亲深深的思念之情。最后一段 “在月光小院里,在清浅时光里,恣意安然,自在妖娆。”“让我们的乡愁汩汩流淌,让我们重拾遗落在岁月深处的诗性和唯美、淳朴和恬淡。”点明主旨,升华感情,表达了作者浓浓的乡愁,对过去美好的回忆和对亲情的思念。 故答案为:⑴ 种柿子树;将焐得熟透的柿子送人;做柿饼。
⑵ 示例:运用拟人和比喻的修辞手法,赋予柿子以喜悦的情感,同时把“满树的红柿子”比作“一盏盏红灯笼”,生动形象地写出了在红柿子的映衬下,秋天变得分外美丽,小院里到处是温馨的,喜气洋洋的,表达了“我”对柿子及柿子映衬下小院的、秋天的喜爱之情。
⑶ 示例:柿子到了秋天,它的叶子稀疏,如其他树木一样质朴、平凡,但挂在枝头“红艳光鲜”的柿子却在无私奉献,带给人们以美好、温馨的感受。文中的母亲种柿树,将焐熟的柿子先送给乡邻,再分给家人,虽质朴、平凡,但以自己的默默付出带给人以美好和温暖。所以说柿子“透着质朴而温馨的气息,一如母亲的气息。”
⑷ 示例:月光映照下的小院营造了恬静、亲切、温馨的氛围;月光映照下的小院承载了“我”浓浓的乡愁和对过去美好、温馨生活的回忆;月光映照的小院蕴含着“我”对质朴、温馨、默默奉献的母亲的思念;月光小院是本文的一条暗线,从贯穿全文,首尾呼应,使文章结构更加严谨,升华了文章主旨。 【点评】⑴本题考查事件的归纳与概括。解答此题在整体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理清作者写作思路,找出有关母亲的事件,按题干给出的提示,对相关事件进行概括即可。 ⑵本题考查赏析句子,可从修辞和人物描写的角度入手。
⑶本题考查句子含义的理解。解答时,要注意在理解文章内容和把握主题的基础上,联系实际生活写写自己的想法,能对句子的意思进行拓展即可。
⑷本题考查内容的理解与结构的分析。解答此题关键要整体感知文章内容,根据上下文内容及文章主旨去判断。
5.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父爱的高度
①好多年都没有看过露天电影了。
②记得小时候,家在农村,那时电视、碟机这类玩意在乡下压根儿就没见过,更别说是享用了。所以要是逢有哪个村子放电影,周围十里八村的人就都赶着去。在那露天地里,黑压压的一片,煞是壮观。 ③那时父亲还年轻,也是个电影迷。每遇此等好事,就蹬着他那辆已不可能再永久下去的老“永久”,带着我摸黑去赶热闹。
④到了电影场,父亲把车子在身边一撑,就远远地站在人群后边。我那时还没有别人坐的板凳腿高,父亲就每每把我驾在他的脖子上,直至电影结束才放下。记得有一次,看《白蛇传》,我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父亲拍拍我的屁股,笑着说:“嗨!嗨!醒醒,都‘水漫金山’了!” ⑤一晃好多年就过去了,我已长得比父亲还高,在人多的地方,再也不用靠父亲的肩头撑高了。 ⑥春节回家,一天听说邻村有人结婚,晚上放电影,儿时的几个玩伴就邀我一同去凑热闹。我对父亲说:“爸,我去看电影了!”
⑦父亲说:“去就去嘛,还说什么,又不是小孩子了!” ⑧“你不去?”
⑨“你自个去吧,我都六十几的人了,凑什么热闹!”
⑩来到电影场,人不算多,找个位置站定。过了不大一会,身边来了一对父子,小孩直嚷嚷自己看不见。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有你的位置好”,一边托着孩子骑在了自己脖子上,孩子在高处格格的笑着。
⑪我不知怎么搞的,眼一下子就湿润了。这么多年了,我一直在寻找一个能准确代表父爱的动作,眼前这一幕不就是我找寻的结果吗?
⑫想起了许多往事,再也无心看电影。独自回家。
⑬敲门。父母已睡了,父亲披着上衣来开门:“怎么这么早就回来了,电影不好?”
⑭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我的泪一下子涌了出来,什么也没回答,只是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
⑮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腰,老了。
⑯我知道,这一生,无论我人生的坐标有多高,都高不出那份父爱的高度,虽然它是无形的,可我心中有把尺啊。
(1)选文①—④自然段叙述了一件事情,请概括出来。(12字内)
(2)选文第④自然段中“父亲”所说的“水漫金山”是什么意思?表达了父亲怎样的情意?
(3)文中第⑭段中,“把自己身上那件刚才出门时父亲给披上的大衣又披到了他单薄的身上”,通过这个简单的动作,你能看到作者怎样的心思?
(4)文中写了“我”两次流泪,试比较两次流泪的不同原因。 【答案】 (1)小时候父亲带“我”看露天电影。 (2)尿了父亲一身。表达了父亲对孩子伟大的爱。
(3)作者借此表现对父亲那浓浓的敬意,一份难以言状的亲情也就在那细微的动作中淋漓尽致的流露出来。(或作者借此表达对父亲的关爱,对父亲的报答。)
(4)第一次流泪的原因:勾起对有关父爱往事的回忆。第二次流泪的原因:看到父亲因为子女而操劳的衰老,感到疼惜父亲。
【解析】【分析】(1)①—④自然段写小时候父亲带“我”看露天电影,把我驾在他的脖子上直到电影结束才放下。
(2) “水漫金山”本是电影《白蛇传》的一个情节,在这里父亲所说应指前文“我骑在父亲的脖子上睡着了,竟尿了父亲一身”一事。“父亲拍拍我的屁股,笑着说”“醒醒,都‘水漫金山’了!”可见父亲对孩子的爱。 (3)本句抓住“披”这个动词和“他单薄的身上”这个细节赏析,“他单薄的身上”让儿子更感心疼,“披”是儿子心疼的行动,表现儿子对父亲那浓浓的敬意和关爱。
(4) “如多年前父亲的动作一样,那位父亲一边说着:“这里谁也没有你的位置好”,一边托着孩子骑在了自己脖子上,孩子在高处格格的笑着。”据此概括第一次流泪的原因;“看着昏黄灯光里父亲花白的头发和那已明显驼下去的脊背”“是啊,父亲一生都在为儿子做着基石,把儿子使劲向最理想的高度托,托着托着,不知不觉间自己就累弯了腰,老了。”据此概括第二次流泪的原因。 故答案为:⑴ 小时候父亲带“我”看露天电影。 ⑵ 尿了父亲一身。表达了父亲对孩子伟大的爱。
⑶ 作者借此表现对父亲那浓浓的敬意,一份难以言状的亲情也就在那细微的动作中淋漓尽致的流露出来。(或作者借此表达对父亲的关爱,对父亲的报答。)
⑷ 第一次流泪的原因:勾起对有关父爱往事的回忆。第二次流泪的原因:看到父亲因为子女而操劳的衰老,感到疼惜父亲。
【点评】⑴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概括能力。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答题格式的运用。
⑵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理解和情感的分析。要求考生结合语段内容,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作者情感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对文章整体感悟,结合上下文的内容和语句的内容、情感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解答此题要求考生读懂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感悟作者的情感,要结合具体的语境进行分析。
6.阅读下文,回答问题。
种花 丁立梅
①我在我妈屋门前种花。
②花的种子是我从网上买来的。花十多块钱,就能买上一小把。我乱七八糟地买了很多。包装上标注的是“小野花”。好,就它。因为野,好长,合我的性子。
③我妈听说我要种花,乐得眉开眼笑,一叠声答应:“好啊好啊,家里有的是地方。”她早早就把门前的一块地收拾出来。我携着我的花种子回家。我妈高兴,屋里屋外不停地来回转,一会儿找铁锹,说要把地再整一整,一会儿又说要去地里挑蔬菜,中午给我炒着吃。她的嘴一直咧着,合不拢了。她说:“你一到家,家里的门檐都变高了,变亮堂了。”
④这话说得我既开心又黯然。我们兄妹大了,各自有了家庭牵绊,难得回老家;家里只剩我妈、我爸两位老人,暮气笼罩之下,都是冷清。
⑤我爸也忙活开了。他给那块地追加了底肥,还用钉耙给划拉出漂亮的垄沟。
⑥种子刚种下,我妈就浇了一遍水。然后她天天向我汇报门前地里的情形。有鸟来啄食,我妈又多了一项任务——赶鸟,整天忙得不可开交。
⑦十八天后,种子终于出芽了。我妈不时就跑去看一会儿,说:“啊,那些小芽儿,像些小虫子在爬。”我在心里面笑着。
⑧芽儿疯长起来,很快密密地长了一堆,你挤我我挤你的。原先的地方不够它们生长了,我妈忙着把它们移栽到别处,把屋后也栽上了。抽枝了,打花苞了,这都是大事,我妈很细致地向我汇报。平时少言寡语的老太太,变得碎嘴起来,语调里,多带着笑。
⑨又一些天后,花终于开了,居然是漂亮的格桑花和波斯菊。红的,粉的,黄的,白的,不一而足。我妈的屋前屋后,像来了一群穿着鲜艳衣裳的幼童,整日里喧喧嚷嚷,跳跳蹦蹦,好不热闹。
⑩蝴蝶们也来了,恋慕地绕着花飞。我妈说:“没魂的蝴蝶啊。”她那是形容蝴蝶多。那景象我不用想,也知道是怎样的绚丽。
⑪村里人没见过这些花,又好奇又羡慕,有事没事,爱转到我妈门前来看。孩子们更是频频相顾,跟我妈讨得几朵回去,开心得不得了。
⑫于是乎,我妈门前总有人去讨花种子。我回去,我妈告状似的说:“烦死了。”我看到她说这话时,是多么口不对心。她脸上的笑容里,分明写着快乐,那种给予的快乐。
⑬今天我妈又告诉我,隔壁村子里的谁谁谁,也跑来跟她要花种子。格桑花开过了,我妈专门弄了个罐儿,收藏这些花种子。她把那罐儿看得比金镯子还贵重,看得可紧了。
⑭我问我妈:“给她了吗?”老太太端起架子来, 狡黠地笑着说:“她来要了三回,我才抓了一丁点儿给她。要的人多哩,我要省着点。”她计划着,明年把门口的路边也都给种起来。
⑮我笑她,说:“那不是谁都可以采了吗?”我妈被我点破了心事,嘿嘿两声,讪讪地笑着,有些不好意思。
⑯我很高兴,一个村庄都将因一把花种子而花开沸沸了。
(1)梳理妈妈种花的几个主要阶段和事件,根据提示写在下面横线上。 ①种子刚种下,(妈妈)________。 ②________,(妈妈)忙着移栽、屋后栽。 ③再一些天后,花开了,(妈妈)________。
(2)结合语境,说说第④段“这话说得我既开心又黯然”的含义。 (3)从修辞手法的角度赏析第⑨段中画线的句子。
我妈的屋前屋后,像来了一群穿着鲜艳衣裳的幼童,整日里喧喧嚷嚷,跳跳蹦蹦,好不热闹。 (4)根据文章第⑥-⑫段的内容,说说“种花”给“我妈”带来了哪些变化。 【答案】 (1)浇水、赶鸟、看芽儿;芽儿疯长起来;赠花和种子,收藏花种子
(2)爸爸妈妈因“我”回家而高兴着,忙碌着,但我们兄妹大了,由于家庭的牵绊难得回家,家中冷清,老人孤独,“我”心里难过。
(3)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格桑花和波斯菊”比作“一群穿着鲜艳衣裳的幼童”,同时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种出的花鲜艳,数量多,长势喜人,富有生机。衬托出了妈妈精心呵护花儿的快乐心情。
(4)给花浇水、赶鸟充实了“我妈”的日子,让她不再感到孤独和冷清;汇报门前地里的情形,让平时少言寡语的老太太变得碎嘴起来,快乐起来;和村里人分享成果时,收获给予的快乐。
【解析】【分析】(1)通读全文,整体感知,了解文章的内容,“我”买花种子在我妈屋门前种花,妈妈知道后开心的忙前忙后的收拾门前的一块地,爸爸也来帮忙。花种上后,第六段“我妈就浇了一遍水。然后她天天向我汇报门前地里的情形。有鸟来啄食,我妈又多了一项任务——赶鸟,整天忙得不可开交。”提炼为“浇水、赶鸟、看芽儿”;第八段“芽儿疯长起来,很快密密地长了一堆,……我妈忙着把它们移栽到别处,把屋后也栽上了。”提取“芽儿疯长起来”;第十三段“今天我妈又告诉我,隔壁村子里的谁谁谁,也跑来跟她要花种子。格桑花开过了,我妈专门弄了个罐儿,收藏这些花种子。”提炼为“赠花和种子,收藏花种子” (2)结合文章第四段的语境来看,看到“我”回家后爸妈是如此的高兴,不由得想到我们兄妹长大后,各自有了家庭,有了小家的牵绊,都难得回老家,家里只剩我妈、我爸两位老人,看到家里冷清凄凉时而伤心难过。
(3)本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格桑花和波斯菊”比作“一群穿着鲜艳衣裳的幼童”,同时赋予“花”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的写出了母亲种出的花鲜艳,数量多,长势喜人,富有生机。突出种花给“老妈”带来的快乐。
(4)本细读文章第⑥-⑫段内容,寻找关键的词语,提取关键的信息来组织表达。“种花”给“我妈”带来了的变化是:第六段“我妈”忙着给花浇水、赶鸟充实了“我妈”日子,不再感到孤独和冷清;第八段“我妈”汇报门前地里的情形,让平时少言寡语的老太太变得碎嘴起来,快乐起来;第十一、十二段“我妈”和村里人分享成果时,收获给予的快乐。
故答案为:⑴浇水、赶鸟、看芽儿;芽儿疯长起来;赠花和种子,收藏花种子
⑵ 爸爸妈妈因“我”回家而高兴着,忙碌着,但我们兄妹大了,由于家庭的牵绊难得回家,家中冷清,老人孤独,“我”心里难过。
⑶ 这句话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手法,将“格桑花和波斯菊”比作“一群穿着鲜艳衣裳的幼童”,同时赋予它们以人的情态,生动形象地写出了母亲种出的花鲜艳,数量多,长势喜人,富有生机。衬托出了妈妈精心呵护花儿的快乐心情。
⑷ 给花浇水、赶鸟充实了“我妈”的日子,让她不再感到孤独和冷清;汇报门前地里的情形,让平时少言寡语的老太太变得碎嘴起来,快乐起来;和村里人分享成果时,收获给予的快乐。
【点评】⑴本题考查文章事件的概括,解答此题关键在于对文章内容的整体感知,理清文章的思路,根据人物及事件内容概括出切题的答案。要结合题干的提示进行归纳,尽量用文中的语言回答。
⑵本题看考生对语句的理解和分析。要求考生要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主题思想,要结合上下文进行分析。
⑶本题考查考生对语句的赏析能力。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按照要求进行,选取好角度,从内容和情感方面进行分析。
⑷本题考查考生对文章内容的理解和分析。解答此题要求考生整体感知文章,理解文章的内容。注意对
关键信息的筛选和整合。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