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鲁迅先生》导学案(师)
设计人:欧婷婷 审核人: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品味学习本文朴实无华而又情感深挚的语言。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体会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课时安排:2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体会本篇深沉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板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谁能说说它的意思?
以前,提起鲁迅,很多人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不是他的全部。在鲁迅显示活着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鲁迅,感受鲁迅。
二、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遒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
- 1 -
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萧红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但她在散文的创作上也有十分突出的成就。她的散文“凭着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胡风语),以细腻的笔触,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深切感受清新、明朗、自然、直率、坦白地吐露出来,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例如,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她的《回忆鲁迅先生》就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也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在本文中,由于作者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崇敬缅怀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显得真实感人。
三、检测预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咳嗽(kãsou) 筵(yán)会 窘(jiǒng) 抽屉(ti) 阖(hã) 踌躇(chóu chú) 虔(qián)诚 抹(mǒ)杀 肋(lâi)膜 紊(wěn)乱 唠叨(láodao) 隔三差(chà)五 (二)词语解释: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筵(yán)会】即“宴会”,指宾主在一起饮酒吃饭的聚会(指比较隆重的)。 【窘(jiǒng)】①贫穷。②为难。③使为难。课文采用的是第二种解释,难堪。 【旷代】当代没有人比得上。
【听子】用镀锡或镀锌的薄铁皮做成的装食品、香烟等的筒子或罐子。 【踌(chóu)躇(chú)】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课文中用的是第一种解释。 【抹(mǒ)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紊(wěn)乱】杂乱;纷乱。 四、默读课文,初步感知。 (一)熟悉文本 1.感受文本的选材特点
明确:鲁迅是伟人故事都是轰轰烈烈的,但本文作者却从另一个方面中入手,即 生活琐事。 2.本文作者萧红选取了哪些生活场景表现鲁迅先生的,用简短的词语概括。 第一部分:笑声明朗 第二部分:走路轻捷
- 2 -
第三部分:休息独特 第四部分:长时待客 第五部分:深夜写作 第六部分:凌晨睡觉 (二)解读文本
语文学习需要沉浸,需要独立阅读、独立思考的时空。让我们在对具体文字段落的品味感悟中,加深理解,表达见解,不断提升能力。
1. 读完本文,鲁迅先生给你留下的总体印象是什么? 明确:爽朗乐观、平易近人、热心待客、忘我工作~~~
2、作者通过女性的细心体察,明锐的捕捉到鲁迅先生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试从文中找到这些细微处加以品析。
(1)“鲁迅先生的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若有人说了什么可笑的话,鲁迅先生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第一段)
明确:通过夸张手法,一个乐观爽朗、心胸开阔、平易近人的鲁迅先生跃然纸上,跟一些人“多愁善感”“冷酷无情”的鲁迅形成鲜明对照。
(2)他刚抓起帽子来就往头上一扣,同时左腿就伸出去了,仿佛不顾一切的走去。(第二段)
明确:通过细节描写,表现了鲁迅动作敏捷,性急。同时也表现出鲁迅一往无前、义无反顾的大无畏精神。勾画出一个鲜灵生动的“活的鲁迅”。
(3)鲁迅先生的书桌整整齐齐的,写好的文章压在书下边,毛笔在烧瓷的小龟背上站着。 通过细节描写,特别是“整整齐齐”“压”“站”等动词,形象传神地将鲁迅先生对工作的认真,一丝不苟的态度刻画得淋漓尽致,使鲁迅先生油然而生肃敬之情。
(4)人家都起来了,鲁迅先生才睡下。海婴从三楼下来了,背着书包,保姆送他到学校去,经过鲁迅先生的门前,保姆总是吩咐他说:“轻一点走,轻一点走。”
明确:第一句话,采用了对比的写法,突出鲁迅先生忘我的工作习惯,话虽平淡,情感却十分深挚,一个“才”字透露了玄机。
第二句话,主要是写保姆对海婴的吩咐,却也从侧面突出了鲁迅的人格魅力。海婴年幼,孩子蹦蹦跳跳是特性,但保姆总是要吩咐他“轻一点走”,因为怕吵醒了彻夜工作、刚刚才睡下的鲁迅先生。一个“总是”表现了这已经成为一种习惯,同时也是鲁迅长期不顾身体健康忘我工作的侧面表现。
(5)鲁迅先生刚一睡下,太阳就高起来了,太阳照着隔院子的人家,明亮亮的;照着鲁迅
- 3 -
先生花园的夹竹桃,明亮亮的。
明确:这是本篇中比较少见的景物的描写。虽然十分简单,但却很有象征意味。太阳是明亮的,照着隔院子的人家,照着夹竹桃,也是明亮亮的,景色朴实平常而又十分温馨和谐,成为鲁迅先生的“睡”的背景和衬托。
从本文的“回忆”和“悼念”的特点看,这样的景物描写又别有深意:在奋斗终身的鲁迅先生身后,我们一定会有光明的世界,一定会有明亮亮的未来。 3、写作启迪:
一滴水能反映出太阳的光辉,一片枯叶能显现萧瑟的清秋,窥一斑而知“全豹”。 《回忆鲁迅先生》中最有表现力的细节给读者留下极其深刻印象的也是细节。 这就是细节之魅力所在。细节描写是塑造人物,达到典型化的重要手段。细节描写力求真实、生动,并服从于主题表现的需要。为此,我们要学会在写作时运用细节。
第二课时
一 研读文本
本文除了写鲁迅之外,还写了其他的什么人?写这些人有什么作用?作用一样吗? (引导学生理解侧面描写的手法及其作用。) 明确:还写了“我”(作者萧红)、海婴、许广平。
作用:是从侧面烘托鲁迅,起到烘云托月的表达效果。但由于三个人的身份不同,所以作用也不一样。
本文是回忆性散文,写“我”的亲见、亲闻,一是使所叙之事更为真实,二是使情感的抒发更有感人的力量(抒情的张力)。例如平静的叙述中饱含的深刻的情感,尤其是“悲”感。
写海婴,主要是通过海婴的年幼无知,童言无忌,从侧面表现鲁迅对孩子的慈爱;而且,海婴的无知、无忌,也与大人的内心的担忧形成对比。
写许广平,是更典型的侧面烘托。例如,鲁迅病危时,她“很镇静,没有紊乱的神色”,虽然也曾“当着人哭过一次”,但“该做什么,人是做什么”,她的坚强,有力地衬托出鲁迅的坚强。
(板书:侧面描写 烘云托月)
二 升化文本
- 4 -
阅读鲁迅的著作,读者可以感受到作为思想家、文学家的鲁迅:今天我们又通过萧红的回忆,展现在眼前的事一个生活化真实化的鲁迅,鲁迅是人非神,那么如何看待伟人呢? 明确:
1.伟人首先是人,活生生的,具有人的一般优点和缺点。伟人的伟大之处,在于他的社会化进行的比一般人要好要快,他们在关键时候能够克服人性的弱点,更好地为人类做贡献。
2.为人的成长过程就是社会培养自己优秀品质的过程:鲁迅冷酷、严肃的一面就是他深刻思索社会,思索人生,关注社会底层人民的写照。 启示:了解一个人需要全面深入的理解。 三 作业布置(二选一)
1、通过对本篇文章的学习,你对鲁迅先生有没有新的认识?请将自己的新认识写成一篇随笔,500字左右。
2、写身边熟悉的人,选取生活琐事,运用多种表达方式。600字左右 四 检测反馈 (一) 活在人类的心里
在千万个悲伤的面孔和哀痛的心灵的围绕中,鲁迅先生安 静地躺下了,——正当黄昏朦胧地掩上大地,新月投着凄凄的光的时候。
我们听见了人类的有声或无声的欷觑,看见了有形和无形的眼泪。没有谁的死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哀伤;而同时,也没有谁活的时候曾经激动过这样广大的群众的欢笑。
只有鲁迅先生。
每次每次,当鲁迅先生仰着冷静的苍白的面孔,走进北大的教室时,教室里两人一排的座位上总是挤坐着四五个人,连门边连走道都站满了校内的 和校外的正式的和非正式的学生。教室里主宰着极大的喧闹。但当鲁迅先生一进门立刻安静得只剩下呼吸的声音。他站住在讲桌边,用着锐利的目光望了一下听众,就开始了《中国小说史》那一课题。 他的身材并不高 大,常穿着一件黑色的、短 短的旧长袍。不常修理的粗长的头发下露出方正的前额和长厚的耳朵,两条粗浓方长的眉毛躺在高出的眉棱骨上,眼窝是下陷着
- 5 -
的,眼角微朝下垂着,农密的上唇上的短须掩着他阔的上唇,——这种种看不出来有什么奇特,既不威严,也似乎不慈和。说起话来,声音是严缓的,既不抑扬顿挫,也无慷慨激昂的音调。他那拿着粉笔和讲义的两手,从来没有表情的姿势,帮助着他的语言。 他叙述着极平常的中国小说史实,用极平常的语句,既不赞誉,也不贬毁。
然而,教室里却突然爆发笑声了。他的每句极平常的话几乎都须被迫地停顿下来,中断下来。每个听众的眼前赤裸裸地显示了美与丑,善与恶,真实与虚伪,光明与黑暗,过去、现在和未来。大家在听他的中国小说史的讲述,却仿佛听到了全人类的灵魂 的历史,每一件事态的甚至是人心的重重叠叠的外套都给他连根撕掉了。于是教室里的人全笑了起来。笑声里混杂着欢乐与悲哀,爱恋与憎恨,羞惭与愤怒„„于是大家的眼前浮露出来了一盏光耀的明灯,灯光下映出了一条宽阔无边的大道„„大家抬起头来,见到鲁迅先生苍白冷静的脸上始终不曾流露出过一丝的微笑。 他沉着地继续着他的工作,直至 他不得不安静地休息的时候。
还没有见过谁将自己的一生献给全人类,做着刺穿现实的黑暗和显示未来光明的伟大的工作,使那广大的群众欢笑,又使那广大的群众哀伤。 只有鲁迅先生。
他将永远活在现在的和未来的人类的心灵里。
1.文章第1段破折号后面的语句传达出哪些方面的信息?
2.第2段第一句话应如何理解?
3.指出文中画横线句子的作用。
4.在认真阅读全文的基础上填空回答问题。
(1)第4段对鲁迅先生的( ) 和( )进行了描写,这些描写既突出了鲁迅先生的( ),也写出了北大莘莘学子和作者对鲁迅先生的( )之情。 (2)第5.6段对鲁迅先生的外貌、讲课声音及语调、语言进行了描写,突出了
“( ) ”这一特点。作者这样写,意在用( )的写法,表现鲁迅( )的特点,突出鲁迅所作的工作是( )的伟大工作。 (二) 怀鲁迅
- 6 -
⑴真是晴天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鲁迅的死。
⑵发了几通电报,荟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 ⑶二十二日上午八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了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
⑷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
⑸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的、更猛烈的寂光。
⑹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晨钟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之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
⑺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进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 5.第⑴段中的“晴天霹雳”形容什么?
6.第⑵⑶中哪些词语表现出作者急切而又悲痛的心情?
7.怎样理解第⑶段中所遇见的“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 的心肺”?
8.第⑷段用了怎样的修辞手法?有什么作用?
9.对第⑹段理解最恰当的一项 是( )
A.表达了作者因鲁迅之死而产生的对当时社会的不满和忧虑。 B.我们能出现鲁迅这样的伟大的人物,说明我们的民族是很有希望的。 C.鲁迅这样伟大的人物死了,预示着我们的民族没有希望。 D.表达了作者对鲁迅之死的无比痛惜和对奴隶性很浓的社会的憎恨。 10.对结尾“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点明时间,照应前文。
B.渲染悲凉的气氛,烘托人们的悲愤之情。
- 7 -
C.表达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让人们在悲愤中看到光明和希望。 D.微红的新月是胜利之光,鼓舞人们去迎接美好的明天。 11.这篇短文运用了哪些表达方式?
参考答案:
1、①交代了鲁迅逝世的时间;②写出了当时社会的黑暗;③写出鲁迅的逝世不仅使千万人从心灵深处感到哀痛,也使天地为之动容。
2.鲁迅的逝世引起了无比广大的人民群众的哀伤,人们用各种方式表达着对鲁迅的沉痛悼念。鲁迅的逝世是全人类的损失。
3.在结构上有承上启下的作用,同时也提示了全文的写作思路。
4.(1)神态外貌;北大教室听课学子的反应;沉静敏锐、为中国的文学事业所做的贡献以及高质量的讲课水平;敬仰与热爱(2)“极平常”;反衬;性格沉稳,思想敏锐 深邃,话语平常却富于透彻的剖析力、幽默感及强大的感染力;对青年具有巨大的激励、引导作用
5.形容鲁迅逝世太突然,是巨大的损失,像晴天打霹雷。 6.匆匆、跳、吞、跑
7.这是作者从千万个参加葬礼的人们的表情中感受到的人们因鲁迅逝世而产生的悲愤心情。
8.比喻。形象地表现了人们把鲁迅的逝世看成是最大的不幸,表达了人们极度悲愤、极度惋惜的心情。 9.A 10.C
11.记叙、描写、议论
- 8 -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