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7-21题。
瓦浪如海
①老北京四合院的房顸铺的都是鱼鳞瓦。灰色,一片灰色的瓦,紧挨着一片灰色的瓦,连接着一片浩瀚的灰色,铺铺展展,犹如云雾天里翻涌的海浪一样,一波又一波,直涌到天边。
②这种由鱼鳞瓦组成的灰色,和故宫里那一片碧瓦琉璃,做着色彩鲜明的对比。虽不如碧瓦琉璃那般炫目,那般高高在上,但满城沉沉的灰色,低矮着,沉默着,无语沧桑,力量沉稳。它似秤砣一般压住了北京城,铁锚一样将整座城市稳定在蓝天白云之下。在北京胡同长大的建筑师张永和先生,对这样的鱼鳞瓦太熟悉不过,他说:“我成长于一个拥有低矮地平线的城市中。从空中俯瞰,你只能看到单层砖屋顶上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打破这波浪的是院中洋溢着绿色的树木以及城中辉煌的金色。”而只有向天际展开的灰色瓦浪,才会让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拥有力量;只有在这样一片灰色的瓦浪中,那些绿色的树木和城中辉煌的金色才会显示出自己的力量。
③上个世纪50年代,北京的天际线很低,不用站在景山上面,就是站在我家的房顶上,从脚下到天边,一览无余,基本上是被这些起伏的鱼鳞瓦顶所勾勒。那时候成片成片的四合院【甲】(占有/占据)了北京城的空间。这一片如海的瓦浪,它所显示出的色彩和力量,是世界上任何一座城市都没有的。
④那时候,四合院平房没有如今楼房的阳台或露台,鱼鳞状的灰瓦顶,就是各家的阳台和露台,晒的萝卜干、茄子干或白薯干,都会扔在那上面;五月端午节,艾蒿和蒲剑插在门上之后,也要扔到房顶,图个吉利;谁家刚生小孩子,老人讲究要用葱打小孩子的屁股,取“葱”的谐音,说是打打聪明,打完之后,还要把葱扔到房顶,这到底是什么讲究,我就弄不明白了。
⑤那时候对于我们许多孩子而言,鱼鳞瓦的灰色房顶,就是我们的乐园。老北京有句俗话,叫做“三天不打,上房揭瓦”,说的就是我们这样的小孩子,淘得要命,动不动就跑到房顶上揭瓦玩儿,那是司空见惯的儿童游戏。鱼鳞瓦,真的很结实,任我们成天踩在上面那么疯跑,就是一点儿也不坏。单个儿看,每片瓦都不厚,一踩会裂,甚至碎,但一片片的瓦铺在一起,铺成一面坡的房顶,就那么结实。它们是一片瓦压在一片瓦的上面,中间并没有什么泥粘连,像一只小手和另一只小手握在一起,可以有那么大的力量,也真是怪事,常让那时的我好奇而百思不解。
⑥十几年前,听说老院要拆,我特意回去看看,路过长巷上头条,看见那里已经拆光大半条胡同了。一辆外地来的汽车车厢里,装满从房顶上卸下来的鱼鳞瓦。那些鱼鳞瓦,一层层,整整齐齐地码在车上,和铺铺展展在屋顶上的景象完全不一样了,尽管也呈鱼鳞状,却像是案板上待宰的一条条鱼,没有了生气,更没有瓦浪如海,翻涌向天际展开的气势了。
⑦我望着这满满一车的鱼鳞瓦,它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雨雪风霜,还是那样的结实,那样的好看。又有谁知道,那些鱼鳞瓦上,曾经上演过童年那么多的游戏,带给我们那么多的欢乐呢?还曾经上演过比我们的游戏和欢乐更多更沧桑的故事呢?
⑧要说带给我们最大快乐的,一是秋天摘枣,一是国庆节看礼花。那时,院子里是三棵清朝就有的枣树,我们可以轻松地从房顶攀上枣树的树梢,摘到顶端最红的枣儿吃,也可以站在树梢儿上,拼命地摇树枝,让那枣纷纷如红雨落下,噼噼啪啪砸在房顶的瓦上,【乙】(溅落/掉落)在院子里。比我们小的小不点儿,爬不上树,就在地上头碰头地捡枣,大呼小叫,可真的成了我们孩子的节日。
⑨打完了枣,下一个节目就是迎接国庆。国庆节的傍晚,扒拉完两口饭,我们会溜出家门,早早地爬上房顶,占领有利地形,等待礼花腾空。由于那时没有那么多的高楼,一眼就能看到晚霞中的西山脚下。前门楼子和天安门广场都是看得真真的,仿佛就在眼前,连放礼花的大炮都看得很清楚。我们坐在鱼鳞瓦上,心里充满期待,也有些焦急。随着礼花腾空会有好多白色的小降落伞。降落伞飘来的那一刻,我们会立刻大叫着,一下子都跳了起来,伸出早已经准备好的妈妈晾衣服的竹竿,争先恐后去够那些小小的降落伞。有一次,就让我够着了一个,还挺大的个儿,成为我拿到学校【丙】(炫耀/显摆)的战利品。
⑩一直到十几年前,重返我们的老院,又看到童年时爬过的房顶、踩过的鱼鳞瓦,才忽然发现和它们这么久没有相见了,也才发现瓦间长着一簇簇的狗尾巴草,稀疏零落,枯黄枯黄的,像是年纪衰老的鱼鳞瓦长出苍老的胡须,心里不禁一动,有些感喟。其实,这种狗尾巴草一直都是这样长在瓦缝之间,一年又一年,它们的生命力和鱼鳞瓦一样的顽强而持久。 ⑥去年的秋天,我路过草厂胡同一带,那里的几条胡同已经被打理一新,地面重新铺设青砖,四合院重新改造。有老房子的房顶被改造成露台。顺着山墙新搭建的梯子,爬到房顶,楼房遮挡得远处看不到了,但附近胡同四合院房顶的鱼鳞瓦,还能看得很清楚,尽管已经没有了张永和先生说的“灰色的瓦浪向天际展开”的景象,却还是让我感到亲切,仿佛又见到童年时候的伙伴。真的,这和看惯各式各样的楼顶,哪怕是青岛那样漂亮的红色楼顶的感觉,是不一样的,因为这种灰色的鱼鳞瓦,才能带给我老北京实实在在的感觉,是一种家的感觉。 ⑩我还看见眼前不远处屋顶上鱼鳞瓦之间长出的狗尾巴草,迎着瑟瑟秋风,摇曳着枯黄的颜色,和鱼鳞瓦的灰色,吟唱着二重唱。,
(取材于肖复兴的同名散文)
17.依次填人文中甲、乙、丙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项是(2分) A.占据 掉落 炫耀 B.占有 溅落 炫耀 C.占据 溅落 显摆 D. 占有 掉落 显摆
18.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开篇将四合院鱼鳞瓦与故宫琉璃瓦的色彩进行对比,目的在于突出灰色瓦浪的力量。 B.作者重返老院,面对四合院和人们生活的种种变化触景伤怀,悲痛凄凉之情油然而生。 C.文中鱼鳞瓦上的狗尾巴草生命力顽强而持久,其枯黄稀疏的姿态表现出四合院的沧桑。 D.本文语言朴素自然又不乏生动形象,细腻的文笔蕴含浓郁的生活气息,令人回味无穷。 19.文章题目“瓦浪如海”,意丰而情深。综观全文,请解说其丰富的寓意o(6分) 20.一本文以质朴的语言讲述平常而隽永的生活,请结合文章具体内容,赏析这一艺术特色。(6分)
21.在现代化发展进程中,许多事物与文中的老四合院同样面临着“被拆掉”或“被重新改造” 的命运,请联系现实,谈谈你对这类现象的认识o(6分)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17.(2分)C 18.(3分)B
19.(6分)评分要点:老北京四合院屋顶的鱼鳞瓦连片成海,气势磅礴(1分);灰色的鱼
鳞瓦朴素低调,显示出沉稳的力量,富有历史沧桑感(1分)。鱼鳞瓦下四合院里普通人的生活简单质朴,自在随意,快乐自足(2分)。作者对四合院的生活无限眷恋(1分),对“瓦浪如海”的消逝,伤感无奈(1分)。
20.(6分)评分要点:语言特色1分,举例典型1分,赏析4分(赏析合理2分;情感韵
味2分)。
21.(6分)评分要点:观点明确1分,举例恰当1分,分析合理3分,语言表达1分。
【西城】
四、本大题共6小题,共24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3题。
千年书香落闲花
陈世旭
(1)一千年前的大宋是一个崇拜文化的王朝,而大宋文化的基业在四大书院。
(2)嵩阳书院为四大书院之首,讲经论籍的盛景远在宋明两朝。先后在嵩阳书院讲学的有范仲淹、司马光、程颢、程顾、杨时、朱熹、李纲、范纯仁等,司马光的巨著《资治通鉴》
第9卷至21卷就是在嵩阳书院和崇福宫完成的。“二程”在嵩阳书院讲学凡10余年。嵩阳书院乃成为儒学发展史的丰碑。
(3)自春秋孔子首开私人讲学之风,到汉代“精舍”、“讲堂”,到唐代书院、五代学馆,以至宋代书院,发展为严密的教育模式。其中的起落随着朝代的更选、倍仰的变幻,沉浮于历史潮流。汉唐以来儒学衰败,五代时期佛、道极盛。大宋王朝的名儒精英在圣学日微之际,以捍卫道统自许,决心重整圣德名教,以求孔孟之道的复兴,造就内圣外王的圣人,“拨乱世以返治”,“希圣希贤”遂成为书院宗旨。
(4)嵩阳书院坐落在嵩山之阳,三面环山,两边山峡溪水汩汩而来,在书院门前的书院河汇合东流汇入颍河,远涉入淮。桥边绿树如临水的美人,染得一湾水绿。绿水环绕,锁住一院秋色。
(5)书院匾额为苏东坡书,字体高俊敦厚而悠远散淡,与书院气氛浑然一体。
(6)书院择势颇高,望去如一片台阁,笼入深碧的树色,清幽,深邃,是个读书的好地方。书院初为宗教之所。但今日见到的院中之筑,却少佛寺道观的气味,平屋素室,浮漾着静穆之气。 (7)午后来书院亦颇相宜,书院的意韵都藏在斜阳中。
(8)静气挹住了轻尘,也挹住了喧嚣,令人屏息。书院像一个沉默的老人,在寂然中冷冷看我,目光穿过千年积淀从灵魂深处射出,直抵我的灵魂。讲堂昏暗,先贤无语,只听苍老的石碑,模糊的文字,褪色的匾额和尘封的桌椅,喑哑诉说遥远的故事。静静地立着,缓缓闭上眼睛,气息渐渐平和,万物不复存在。
(9)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但藏书楼还在,典章要旨、经史义理皆有可观。教化的气息在院中飘散。随风上溯千年,开理学之宗的程颢正站在路口,低语苍然,与学生道别,背负理学传承的重任,学生们渐行渐远。又有虔心求取圣王之学的杨时远道请益,“静敬”以候“偶瞑”的大师,“颐既觉,则门外雪深一尺矣”。昨日的程门岁月终成严厉的训诫。
(10)嵩阳书院无可替代地完成了使命,理学使儒家经典的伦理化达到了新的高度,积儒、道、佛三教精华于一身,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却也成为一种思想和制度的桎梏。使人既惊诧于华夏五千年的文明与智慧,又不免感叹千年行走的路途有那样多的无奈和悲哀。 (11)一种祭祀凭吊的心绪,融入悠远宁静的空气。从宋朝至今,经历了多少荣辱兴衰,书院以安详而坚韧的姿态,典雅而淡然的步子走过岁月。院中汉武帝命名的将军柏至今“郁然如山”,“大唐嵩阳观纪盛德感应之颂碑”,连后来的乾隆都认为:“虚夸妙药求方士,何似菁莪育俊英?”碑文出自权臣之笔,书法却姿态横生。
(12)倾听旷野的风啸,凝望天空的云飘,可以沉思可以怀想可以轻叹。忽有“高山流水”的琴音传来,参天古柏下,素手古装的豆蔻少女,正端坐抚琴。曼妙出尘的曲调弥漫着万岁峰的花香,如淡烟袅然。
(13)似乎置身于宋明的山径了。一院青枝,如长衫飘逸;清越的鸟鸣,像是苦读书生的吟唱。枕泉石,醉烟霞,朝夕面对飞泉蔓草、鸟影苔痕,守正的儒风同隐逸的道气浑融。
(14)汉武帝封将军柏,不会想到一千年后这里书香缭绕;司马光埋首案头,未必料到《资治通鉴》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程颢谆谆教诲,应不知座下有多少历史的书写者。见证这一切的,只有书院自身。
(15)时隔千年,程颢、程颐头上明月,范仲淹、司马光眼前草色犹在,程门前的青石板,雪却化去无踪影。山风猎猎,千年沧桑扑面。一个鼎盛的王朝消失在风中。时空轻盈嬗递,学问身后孤寂。书院弥散着怅惘。访客落寞,与左近少林的摩肩接踵适成对照。唯“高山仰.......止”的匾额格外端肃。在所有物质的时世,多少人皓首穷经,满腹经纶,却只能两手空空。书.........中的黄金屋,不过是黄粱一梦;书中的颜如玉,早已纷然离去。即便在少室山下,一个耿介的书生也再回不到遥远的初始。
(16)斜阳清风中飘落香雪似的闲花。任几片秋叶落在肩头,带走千年墨香的回忆,带走千年书院的气韵和千年古柏的灵动苍劲。
(17)嵩阳书院,吸引我们的应该不只是瞻仰者的目光,更多的应该是一种遗落和古朴的珍贵,一道探寻与思考的题目,一个议论与感叹的话题吧。
(有删
改)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摩肩接踵:形容人多拥挤。接:碰。踵:脚后跟。
B.高山仰止:比喻对高尚的品德的仰慕。高山:比喻高尚的品德。 C.皓首穷经:到年老头白之时在学问上仍没有什么成就。穷:贫乏。 D.满腹经纶:形容人极有才干和智谋。经纶:原义是整理丝缕。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者认为,书院气氛与苏东坡的书法一样高俊敦厚而悠远散淡 B.作者认为一个好的读书的地方,应具有清幽、深邃和静穆之气。 C.“不闻‘子曰诗云’的讲诵”,说明现在已失去文化传承的作用。 D.理学撑起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大厦,也阻碍了思想和制度的发展 20.下列文学文化常识表述有误的一项是(3分)
A.嵩阳书院坐落在河南嵩山山麓的北面,是北宋四大书院之首。 B.范仲淹是北宋诗文革新运动的先行者,代表作有《岳阳楼记》 。 C.司马光主持编纂了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编年体通史《资治通鉴》 。 D.朱熹继承“二程”,兼采释、道各家思想,创立了南宋理学。 21.阅读全文,完成下面的问题。(4分) ①请用自己的话,概括嵩阳书院的创办宗旨。 ②第(9)段画线语句中“训诫”的具体内容指什么?
22.本文题目为“千年书香落闲花”,意蕴丰富,纵观全文,你如何理解其中的寓意?以此为题有怎样的表达效果?(6分)
23.在当今时代,书院已不具备原有的传道授业的功能,但仍具有丰富的文化和审美价值。生活中像“书院”这样的历史遗存还有很多。请任举一例,说说其原有功能和现今作用,并从文化和审美价值角度,简要分析其具有现今作用的原因。(5分)五、本大题共2小题,共60分。
18.(3分)【答案】C 19.(3分)【答案】C 20.(3分)【答案】A 21.(4分)【答案示例】①捍卫和复兴儒学;培养优秀人才。 ②传承理学;尊师重道。
【评分标准】每点2分,合计4分。
22. (6分)【答案要点】
寓意:文章营造了书院的一种钟灵毓秀的优美的环境氛围并具有丰富的寓意,
与“千年书香落闲花”意境相吻合;文章绝大部分笔墨都扣住了嵩阳书院的“千年书香”,写出了嵩阳书院千年的文化积淀及其深厚的文化底蕴;“落闲花”既写出了书院在当下仍有很好的文化传承作用,又可以看出作者看到了书院的落寞的一种伤感。也正如文中所讲书院虽然现在“沉默”“寂然”,但仍时时“穿过千年积淀”给人以灵魂深处的震撼。
效果:既形象又别致,极富诗情画意,凸显书院的文化底蕴和其依然具有的传
承作用,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贯穿全文始终,虚实结合,凸显文本主题。
【评分标准】寓意4分,每点1分;效果2分,每点1分。
23.(5分)【答案示例】圆明园,本为清代皇家园林,是供皇家休闲度假的地方,偶也供 皇帝理政之用。现在是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圆明园在当时是世界上最大的皇家艺术馆,收藏 奇珍异宝无数,集中外建筑精粹于一身,也是一座奇花异木之园,可以说是古代中外文化的 精华,在当时,被誉为“万园之王”,圆明园曾经是中华民族的骄傲。但在英法联军的劫掠 之后,被一把大火毁于一旦,现在的圆明园废墟,无时无刻不在告诫国人,国家羸弱就会被 欺凌,时刻警醒国人勿忘国耻。
【评分标准】列出已不具备原有功能的文化遗存1分,说出其历史功能1分,
从文化和审美角度分析其具有当今作用的原因3分。
【东城】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解读凉州
①离开兰州,我乘上汽车,直奔武威——古称凉州的边塞名城。时值阳春四月,我离开
故城济南时已是春色酽酽、绿意沸腾了,而这里却是一派边塞景象:左边是霸气粗豪的祁连山,白雪冠顶,渗透出一缕缕凛凛寒气;右边是雄浑苍莽的龙首山,呈现出一抹冷漠的灰黄。.....看不见山泉流水,听不见莺歌燕语,稀稀落落的村庄里偶尔传来一两声鸡鸣犬吠,传递出一....缕生命的气息。天地间一片旷达的静寂,一片枯涩的静寂。 .
②汽车穿行在河西走廊,历史的密码从时间隧道里蹦跳出来,扑落在大脑的屏幕上…… ③两千多年前,张骞途经古凉州,出使西域,开辟了举世闻名的“丝绸之路”,以河西走廊为核心的古凉州地带便成为中原通往西域及中亚、西亚的重要通道。在这条历史通道上,作为丝路重镇的武威,见证了丝绸之路上无数的历史变迁和美好梦想的时空流转,而历史变迁中沉淀孕育的凉州文化,成为丝路文化融汇的结晶和典范。
④秦汉之际,匈奴在中国北方崛起,从汉高祖刘邦到汉景帝,数十年间没有力量与匈奴抗衡,只好采取和亲政策,以缓和边境危急。到了汉武帝时,这位有囊括四海之志的一代君王,决心要开疆拓土,疏通丝绸之路,连续派卫青、霍去病、李广出击河西走廊。骠骑将军霍去病首战告捷,一举击垮了匈奴休屠王,占领河西走廊东端。为了纪念这场战争的胜利,此战场被命名为武威。汉武帝在河西走廊开设郡县,武威郡即凉州刺史的治所,这样,武威便有了凉州的别称。
⑤到了唐朝初年,河西走廊先后被匈奴人的后裔突厥和吐蕃、吐谷浑割据。唐王朝建立后一百多年中,与西北少数民族发生了多次战争,大都是以凉州为根据地进行的。整整一个唐朝,在丝绸之路上进行了上百次的大战役,前后三百年,前仆后继,为开拓这条人类文化的运河、中西友谊之路,付出了极大的代价。
⑥在唐朝国力极度强盛时,西域诸国与大唐的关系进入了政治、经济、文化艺术水乳交融的阶段,凉州作为河西走廊的桥头堡,自然也达到了繁华鼎盛时期。那时,凉州的知名度极高,仅次于都城长安。凉州词、凉州乐、凉州伎舞,风靡全国。温子升描述当时凉州的繁华景象:“车马相交错,歌吹日纵横。”由此可见盛唐时期这西北边塞重镇一幅歌吹喧天、文化葱茏的画面。 ..
⑦我知道,凡是文化名城,街巷里总是要飘曳着文化人的衣袂。王之涣、王维、高适、岑参、李益……多少诗人钟情凉州,用生命和卓越才华写下了中国文化史上流韵千古的凉州词,让凉州这座边塞小城在唐诗中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形象。
⑧在凉州活动时间最长的是高适和岑参。高适二十岁时在长安求仕不遇,经人举荐混了个县尉,是官吏中最低的一级。 “拜迎长官心欲碎,鞭挞黎庶令人悲”,他毅然辞职,投奔河西节度使哥舒翰幕府做掌书记,驻守凉州。凉州虽然没有江南的杏花春雨、烟柳画舫,但这里边风浩浩,大漠茫茫,山岭峻拔,戈壁旷大,他在这里度过一段充满审美体验的浪漫人生。无独有偶,岑参也是二十岁时到长安求仕不遇,“诗赋满书囊,胡为在战场?” 满腹诗书,经天纬地,在京都却不能施展,只好另辟蹊径,投笔从戎,仗剑出塞。“风萧萧兮夜漫....漫,琵琶一曲肠堪断”,“一生大笑能几回,斗酒相逢须醉倒”。这首《凉州馆中与诸判官夜集》写出了凉州的繁华,胡人云集,琵琶声喧。书剑飘零的诗人,在前线与老友相会,热酒冷梦,吟诵如潮。这不是江南才子的浅斟低吟,而是军旅诗人的狂饮浪醉。也只有边塞重邑凉州,那边月凄清、风沙萧萧、战马嘶鸣的大景象,大氛围,才能酿就这一腔豪迈悲壮的诗情!
⑨我在武威的街巷里寻寻觅觅。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
【1】
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
【2】
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边塞古城仍
保留着一角静谧和肃穆,展示着这片土地的厚重。漫步街头,触目所及,更多的是高楼、绿树、宽街、阔路,一爿爿商店、酒肆、咖啡馆、网吧、舞厅,人影飘动,熙熙攘攘。流行歌曲在大街小巷横冲直撞,却不闻胡人的琵琶羌笛;舞厅里传来舞曲强烈刺人的节奏,却不见凉州乐伎婀娜优雅的舞姿,没有凉州曲的悲怨苍凉,没有凉州词的雄沉宏阔,更没有“此时秋月满关山,何处关山无此曲”的场景。一切远去了。
⑩造物主早把一段盛世的历史撕下来深深地埋葬在时间的泥土里,它还能萌发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吗?
⑾我走向郊野。高邈深邃的夜空,满天晶莹闪烁的星斗,裹着寂寞裹着孤独的祁连山,依然呈现出狂飙卷澜般的雄姿,庄严、沉郁,每一座山峰都高贵地矗立着,平静而肃穆,从..容而大度。望着远处隐隐的长城、烽燧、垛堞,还有身后的边城,我肃然起敬。感谢武威,感谢古凉州,我应该脱帽叩首。是凉州这个伟大的支撑点,支撑着汉唐历史的一页苍穹,支撑起中华民族一个辉煌的时代。凉州,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史中,有谁能像你一样既有镞矢如雨、战马长啸的战争画卷,又有汹涌的诗情、滂沛的乐章以及那充塞天地之间的至大至刚的浪漫主义情怀呢! ....
(取材于郭保林同名散文)
注释:【1】鸠摩罗什:东晋时期后秦高僧,生于西域龟兹国,曾在凉州生活17年,弘扬佛法。【2】西夏碑:即“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是迄今所见保存最完整、内容最丰富、西夏文和汉文对照字数最多的西夏碑刻,原置凉州大云寺。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葱茏:文中指蓬勃繁盛。“茏”也可写作“笼”。 B. 经天纬地:谋划天下事,形容人志向很高。 C. 狂飙:指急骤的暴风。“飙”读作“biāo”。 D.浪漫主义:指用夸张和丰富的想象去创作。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 汉唐时同西北民族的征战,护卫了国家西北边境,也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凉州文化的发展。
B. 鼎盛时期的凉州知名度极高,既是有“桥头堡”作用的边塞重镇,又是瑰丽的诗词歌舞之城。
C. 诗人们钟爱凉州,因为这里景致雄浑阔大,激发他们吟咏出大境界、大悲壮,一吐胸中块垒。
D. 时代的变迁已经改变了凉州的面貌,作者认为武威已经很难再创造出新的故事、新的传奇。
20.请结合第①段加点的词语,赏析文章开头部分景物描写的作用。(5分)
21.第⑨段中,作者说武威的街巷里有“青砖斑驳的鸠摩罗什古塔,古色古香的城门钟楼,出土铜奔马的擂台,气宇轩昂古树千章的孔庙,还有稀世珍宝的西夏碑”,又说“一切远去了”,你认为这样说矛盾吗?作者这样写的意图是什么?(6分) 22.请结合全文内容,概括“凉州文化”的内涵并做简要解说。(6分) 18.(3分)C 19.(3分)D
20.(5分)“一缕缕”突出寒气袭人,“一抹”写出龙首山的雄浑辽远,“一两声”“一缕”写出人烟稀少,描绘了边塞肃穆苍凉之景,(1分)与济南的绿意沸腾形成鲜明的对比(1分),营造了雄浑苍凉的氛围(1分),为下文写凉州的历史变迁、文化交融、抒发思古之幽情作了铺垫(2分)。 21.(6分)
不矛盾(1分)。文中写到武威的街巷里保留了“古塔”“城门”“钟楼”等历史遗迹(1分),但是古凉州苍凉雄浑的意境、英雄主义的气质和多姿多彩的文化艺术却早已远去(2分)。作者用这种看似矛盾的写法,表达了对古凉州文化即将沉寂的惋惜和忧思(2分)。 22.(6分)答案要点:
凉州文化内涵:①开拓进取、英雄无畏的精神 ②融合荟萃、包容共举的心胸 ③建功立业、悲壮豪迈的诗情(3分)
结合文章相关内容解说,如:汉武帝夺取河西走廊、唐代多次战役,打通、开拓丝绸之路;与西域少数民族在政治、经济、文化艺术等方面的交融,至今保留多种文化共存的遗迹;凉州词是诗人们用生命和心血创作的诗篇,在中国文化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3分)
【朝阳】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3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八千粟
①我对世界的真正认知,是从抓起一把敖汉的小米开始的。
②秋季的阳光如梦般照耀在我摊开的手掌上,掌中的小米颜色澄黄,米粒极小,却颗颗饱满。《说文解字》中说:“米,粟实也。像禾实之形。”《诗经·小雅》说:“交交桑扈,率场啄粟。哀我填寡,宜岸宜狱。握粟出卜,自何能谷?”在文字中探寻,在《诗经》中追索,粟米在大地上的旅程,一走就是8O00年。
③我是在敖汉第一村民俗博物馆里看到的8000年前的粟米,这就是“八千粟”,一个经过8000年岁月洗礼的生命个体。经专家鉴定,敖汉旗兴隆洼遗址出土的“八千粟”,是中国北方旱作农业谷物的唯一实证,比中欧地区发现的粟米早2000多年。这再一次印证了中华文明的起源,印证了全球范围内粟起源于中国北部。
④我站在大地上仰望苍穹,天空浩瀚无际,日月交互辉映。我站在山巅上俯瞰大地,大地广阔无边,田畴河流阡陌纵横。原来,辉煌的中华文明不仅仅建立在两河之上,更是建立在种植着粟米的千里沃野之上。我忽然感到一种阔大无边的孤独席卷而来。80O0年,对我来说太过久远,久远到我的视野无法触及,眼前只剩下一天、一地、一沃野,沃野上只生长着一望无际的粟米……长江、黄河孕育的中华文明最初在中原大地上闪烁时,敖汉,这片北方苍茫的大地上,业已闪现出人类文明的身影。苍穹何其浩瀚,天地何其大也!即使在古代文明层层堆积的中原,又有多少生灵在与自然的搏击中早已灰飞烟灭,无迹可觅。敖汉的粟米,却以弱小的生命形态,傲然地在天地之间屹立了8000年。 ..
⑤在这片土地上行走时,我猛然想到了一个词:历史长河。在敖汉这片土地上,分布着
小河西、兴隆洼、赵宝沟、红山、小河沿、夏家店下层、夏家店上层等七种考古学文化,其中有四种为首次发现并以敖汉旗的地名命名。历史的长河,从古至今在这片土地上缓缓地流淌着,从未干涸。而以往的经验告诉我,古迹众多之地,往往都变成大漠孤烟、残石枯......
树,昔日的辉煌早已化为烟尘散尽。因此,对于有着近万年史前文明的敖汉,我不曾有任何期待。然而,当我的脚步踏上敖汉大地,眼前却是一派勃勃生机。每一处我要寻访的古迹周边,都是由谷子、玉米交织而成的茫茫青纱帐,致使载我的越野车迷失在一人多高的庄稼地里,如一头失去了方向的野牛,东一头西一头乱闯乱撞。“是这条路啊!我常开车带人来看的。”开车的小伙子不停地转动着手中的方向盘,越野车在茂密的庄稼地里如船划行着。我打开车窗伸出手去,让沉甸甸的谷穗掠过掌心。我不由得深深感叹,这是怎样一片神奇的土地啊!8000年前,生长在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就已经开始在这里播种谷物了,8000年过去了,这片土地上的谷物还是如浪翻涌,一阵阵秋风把谷米的芬芳,散播到广阔无际的田野上。原野上袅袅升起的炊烟,是古老村庄的生命延续,而能使得村庄生命延续了8000年的,应该就是这体量极其微小的粟米了。
⑥在这个追求快速致富的时代,我们似乎早已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的土地,忘记了如何守住我们赖以生存的粮食。我们所到之处,豪华的建筑占据了越来越大的空间,如潮的车流淹没了缓缓流淌的河流。敖汉却是现代与古老并存的城镇。豪华汽车穿行在田野中的柏油公路上,从毛驴车边疾驶而过,毛驴却不惊不躁,悠然自得地拉着平板车,用它的四蹄敲打着铺满树荫的路面。从石头到青铜到牛拉马耕,再到现代化机械,农人的耕作模式随着历史的推进在演变,敖汉的农耕却似乎遗世独立,仍旧把毛驴当作主要的农耕用具,沿用着古老的....驴拉犁、手播撒种的原始耕作模式,沿用着古老的谷物保存模式。因此,敖汉已被列为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候选地。
⑦中华,以农立国。《管子·轻重乙》说:“故五谷粟米者,民之司命也。”粟,亦称稷,以其耐旱、耐瘠、耐贮存等特性,被称为百谷之长,古代掌管农业之神也就被尊称为稷神。古人祭祀,稷神与社神是不能分割的,“社稷”成为国家的象征。
⑧我恍然明白了,为什么那些古老的村镇祠堂里,神像前供奉着的并非是寺庙里的香烛,而是由斗笠盛着的五谷;为什么在一些传统节日里,庄户们总要在门前挂上拴着红布条的谷穗。无论是宗庙祭祀还是民间风俗中的祭祀,都是中华文明的载体,都代表着人们心中的祈愿。原始的民间文化,抒写的是漫长的农耕记忆。从春到冬,一年四季,阳光普照大地,粟米才得以丰收,人类才得以代代繁衍。
⑨即将离开一望无际的田野时,我想折几枝谷穗带回城去,我想告诉我的孩子粟米在人类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的意义。可是,采摘谷穗时,我才发现不得不哈下腰去,因为成熟的谷穗垂得极低极低。当我蹲下去与低垂着头的谷穗形成等高时,我猛地意识到,作为国家象征的粟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的谦逊、忍耐、包容。正是因为有了这样的精神气质,中华这个古老的民族气脉才能历久不衰。
⑩粟米以弱小的姿态与天地同辉,它的伟大不言而喻。
(取材于孙桂芳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2分) ...
A.傲然地在天地之间屹立了8000年 屹立:形容顽强的生存姿态。 ..B.从未干涸 干涸:比喻文明中断或消失。 ..
C.往往都变成大漠孤烟、残石枯树 大漠孤烟:突显壮阔雄奇的景象。 ....D.敖汉的农耕却似乎遗世独立 遗世独立:不与时代同步,独自存在。 ....19.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作者立足于考古实证,从八千粟引发了种种感怀,见微知著,充满哲思。 B.文章多次引用古籍的记载,佐证了粟米的历史悠久,体现了粟的重要性。 C.望着沃野上的粟米,作者觉得北方大地上的文明被忽视,顿生孤独之感。 D.村镇祠堂供奉五谷、在传统节日里悬挂谷穗,都是人们美好愿望的寄托。 20.文章第⑤段写了作者迷路的经历,有何作用?请结合上下文,简要分析。(6分) 21.请简要赏析文中画横线的语句。(6分)
豪华汽车穿行在田野中的柏油公路上,从毛驴车边疾驶而过,毛驴却不惊不躁,悠
然自得地拉着平板车,用它的四蹄敲打着铺满树荫的路面。 22.作者为什么说粟米的伟大不言而喻?请结合全文,概括说明。(6分)
18.(2分)C
19.(3分)C(“作者觉得北方大地上的文明被忽视”有误)
20.(6分)作者迷路是因为要寻访的古迹周边到处都是茂盛的庄稼,表明了有万年史前文
明的敖汉至今仍有发达的农业,这与印象中古迹众多之地往往辉煌不再形成对比,引发了作者的感叹:农业种植历经8000年不衰,使得生命与文明延续至今。 【评分标准】迷路原因2分,对比手法分析2分,情感主旨2分。意思对即可。
21.(6分)用比拟的手法生动形象地写出毛驴缓慢、自在行走的样子,与疾驰而过的豪华
汽车形成对比,二者巨大的反差却构成一幅和谐的画面,呈现出敖汉是现代与古老并存的城镇,肯定了敖汉在快速致富的年代对传统农业文化的坚守。 【评分标准】比拟手法分析2分,对比手法分析2分,含义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22.(6分)【答案要点】①生命力顽强;孕育了中华文明。
②养育了一代又一代中国人;至今仍延续文明。
③体现了中华民族特有谦逊、忍耐、包容的精神;是国家的象征。
【评分参考】每层2分。意思对即可。
【丰台】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人在山水间
一
①我的第一次富有生命意义的山行,是在下乡的路上。那时刚刚从高中生变身为下乡知青,下乡的地点是二十公里开外的村子。因为交通落后,只能步行前往,在距离那个村子的
几公里处,必须翻越一座有近千个石阶的高山,站在山脚举目仰望,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历经了几个小时的跋涉,拾级而上的每一步都异乎寻常的艰难,感觉整个生命几乎达到崩溃的极限。而很多年后,当我在批阅一个学生的散文习作,看到文中细述他上初中后便每周都要两度翻越三座壁立千仞、陡峭险峻的高山才能抵达那所乡镇中学时,才顿觉惭怍---我的那次所谓的艰难山行,完全是小巫见大巫。
②我灵魂意义上的第一次山行,则源于那次偶然的听山经历。那是在大学读书时一个孟春的黄昏,淅沥的春雨刚刚停歇,平时叽叽喳喳的鸟儿仿佛被雨水严重洇湿得噤声了,整个山间脱透出一片安详和宁静。那时正值青春,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一次的..听山经历便以为山不过是一群哑然的孤独者,不过是一种寂静生命的缩写。
③大学毕业后,我所分配的工作单位在远郊并建于山上,被崇山峻岭围绕。经年累月地在山中来来回回、上上下下,久而久之便滋生出听山的嗜好。记忆中最为深刻的是一个中秋深夜的听山。当深重的夜幕降临,鸟儿纷纷归巢,人们徐徐入梦,整个世界都仿佛陷入一片宁谧。如果不是远方的城市上空被一束束强力的灯光映照着,人的感觉就像是被置入一种黑暗的时光隧道。在越来越浓厚的秋凉的包裹下,人的整个身体在缓缓地收缩,但大脑深处似乎有一股力量在如潮般地涌动,至于这股力量能够喷发出什么,其实自己并不太清楚,但有一点却是了然于心的:虽然夜色笼盖的天空没有溶溶月华的照耀,人的内心却有了一种宽阔的澄澈;尽管远方被黑幕阻挡得模糊不清,人的灵魂却有了一种透明的洞见。于是,一座座已然熟知的和非常陌生的、躬身力行的和尚未涉足的、声名远播的和湮没无闻的、生命高扬的和灵魂低调的山纷至沓来,令人顿觉抵达了世界上所有的山,也悟出了山的特有的内涵和品格:沉默不过是外表,内在的丰盈和激情才是本性。从沉沉的深夜中抽身出来,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 ..
二
④第一次领略到迥异于一般江河并富于多元形态的水美和水的魂灵,是二十世纪八十年
代中期,在被人们盛赞为人间瑶池的黄龙寺和童话世界的九寨沟。登上黄龙之巅,散发出冷意的展阔坦然的五彩池便夺眶而入,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内心更是迸射出..一声惊呼:简直就是水美的绝唱,是最为璀璨的水的精魂。九寨沟里的五彩池,显得没有那么冷艳,更多了些许柔美和梦幻的韵致。高原的阳光穿过浓密的树丛一束束地投射在由碧蓝、天蓝、橄榄绿、橙红合成的池中,光影、水影、色影、树影融为一体,盈盈地闪烁出极为梦幻的水的美感,令人仿佛置身于水的仙境一般。
⑤作为水的色彩美的一种经典存在,无论是黄龙寺的还是九寨沟的五彩池,无疑都是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的所在。除此而外,就是这两个自然风景区所呈现出的那种由海子、瀑布、溪流、水滩共构的多样态的水美特质和水魂内涵,或是张扬出宽阔与深邃,或是挥洒出豪迈与激情,或者是流溢着宁静与温婉,或者是蕴含着庄重与冷傲。然而,有一种水美或者水的灵魂,却在我们的有意无意之中被忽略或漠视。在原始森林下面的不远处,有一个毫不起眼的小水潭,一群身体几近透明的鱼在里面悠然自得地游来游去,我将手伸入水中,试图同这些小生灵做一个小小的游戏,彻骨的寒冷便迅疾地浸透了整条胳膊。一个当地人说:只需再有几分钟,你的这只手就可能报废了。内心顿生几分莫名的恐惧,看来人是必须有所惧怕的,有惧怕的人才会生长出敬畏之心。注视着小水潭,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也是其灵魂抵达的深度。 ..
三
⑥饮水而生是人类的第一选择,人类自其诞生以来就无法抗拒水的巨大诱惑,所以人类只能臣服于水的定律。正是因为有了水的这个无时无刻不在的重要角色,以及有了同水的各种剪不断理还乱的本质关联,人类才具有了存活的可能及其生命的丰富性和多样化,才最终一步步地实现了人丁的愈发兴旺、族群的更加壮大,以及对于人类生命历史进程的文明缔造。逐水而居是人类的又一重大选择,大凡具有丰沛水资源的地方,常常是人类社会早期文明开始的所在,许许多多的古代城郭和古代村落,莫不是因为有了水的缘故才固定下来,并在漫
长历史岁月的反复洗礼后成为现代意义的都市文明和乡村文明。
⑦作为与水同在也与水同行的山,是人类社会的另一种重要依附。从某种意义上讲,最初的人类大多是山民,他们不仅选择山上的洞穴居身,而且以山里的林木果实为食。或许是为了彻底摆脱猛兽们的袭扰和威胁,也或许是因为山上有限的食物不足以供养生命的存在,不知从何时何地开始,人类主动选择了对于山的群体性撤离。人类的身体虽然离开了山,但他们的内心仍然常常牵挂着山,并怀揣着不同的情感和心理重回山中,或者是探访那些隐藏在深山的自然秘境,或者是展开一段寻找内心宁静的旅程。
⑧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
(取材于冯源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思想的目光总是朝着无尽的远方眺望 ..B.整个身心仿佛已被彻底地洗濯了一遍 ..C.突兀的刺激不仅使人的眼睛一阵错愕 ..D.脑海里禁不住闪出这样的生命憬悟 ..
眺望:探寻,追求。 洗濯:净化,滋润。 突兀:突然,出乎意外。 憬悟:憧憬,向往。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文章第①段的“逐级上扬的石阶就仿佛是一架通往太空深处的天梯”,形象地突出
作者面对高山的畏难心理。
B.文章第②段的“灵魂意义”,在这里指对自然世界中的一座座高山生发出的作者独有的审美理解和精神领悟。
C.文章第④段中的“错愕”“惊呼”等反应,源于黄龙之巅的五彩池彻底颠覆了作者对于水的柔美的惯性认知。
D.文章第⑥段中的“饮水而生”“逐水而居”表明,人的生命离不开水,人类的历史其实就是人与水的亲近史。
20.作者行走在山水间,对山水的认知及感悟发生了哪些变化?请结合本文第一、二部分简
要概括。(6分)
21.本文结尾写道:步山水而幽远,枕山水以抵达,我缱绻这种幸福。请谈谈你对这句话的
理解。(4分)
22.本文分为三部分,请从谋篇布局的角度分析这三部分之间的内在关联。(6分) 18.(3分)D【醒悟】 19.(3分)C【“柔美”错,应是“色彩”】 20.(6分)答案示例:
山:①生活路途上的山行,有时感觉最艰难,其实艰难是相对的,自己所亲历的和体验到的未必就是最艰难的。②先是以为山只是哑然、寂静, 后感悟到沉默外表下有着内在的丰盈和激情;山的这种品质深深地影响了“我”的身心。
水:先是认识到,水美和水的魂灵在于多元形态(多样态),如色彩、柔美和梦幻的韵
致以及宽阔与深邃、豪迈与激情、宁静与温婉、庄重与冷傲等,这最吸引游人聚集和生发惊叹与赞美;后醒悟到被忽略或漠视的单一的“极寒”是另一种水美的高度,这种美往往深深地影响人的灵魂。
【评分标准:6分,山、水各占3分;意思符合即可】 21.(4分)答案示例:
行走在山水间,“我”会开阔视野,引发对山水深远的思考,获得深远的认知;沉浸在山水间,“我”的灵魂会与山的内涵、品质,水的美丽、精魂融为一体。“我”与山水难舍难分,“我”沉迷于这种幸福中。
【评分标准:4分,每答出一点得1分】 22.(6分)答案示例:
①第一部分与第二部分是并列关系。第一部分写山行,第二部分写对水的探寻。②第三部分是对第一、二部分的拓展与深化。第一、二部分写我“在山水间”,第三部分写人类“在山水间”。由个体到整个人类,丰富了文章内容,深化了文章主题。③第一、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相互呼应,是有机的整体。第三部分说人类早期“在山水间”是为基本的生存,是物质层面的依附;现在“在山水间”是内心、精神的需要,而第一、二部分正是这种重返山水、寻找内心宁静的具体展示。
【评分标准:6分。每条2分;意思符合即可】
【石景山】
四、本大题共5小题,共22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8~22题。
赏梅,在梅花谢了的时候
①岭南的梅花,正月十五就已经谢了。或许梅知道春节假期过完,人们不再有暇殷勤探望,它不必在眼光和镜头的追逐中秀丽影了。
②偏偏我在这个时候想去探访梅的消息。
③广州著名的赏梅去处是萝岗,据说从宋代开始,萝岗的农民就开始大面积种植青梅,至今已有800年历史。20世纪60年代,萝岗的梅花以“萝岗香雪”为名,成为“羊城八景”之一。有资料说,到萝岗赏梅的人有过一天16万的纪录。可是上世纪90年代初,我慕名去萝岗寻找这一片香雪,却失望而归。
④记得当时刚刚立春,来到这块梅花栖息多年的传统领地,只见两道山梁如巨大的双臂伸展,怀中一片葱茏。我以为春风已老,梅花谢尽,香雪全消,剩下的全是绿叶。走近才知道,那些根本就不是梅树,而是橙树。橙树个头比梅树略小,但是叶片更厚大更茂密。一棵棵橙树趾高气扬地列成方阵,在春风中不断地延伸,神气地向我这种不合时宜的寻梅者炫耀....自己的风采。
⑤跟一位正给橙树培土的老农闲聊了几句。他告诉我,这一片原先确实都是梅树。但橙树的经济效益高于梅树数倍,大多数人家都伐梅种橙,梅树日益减少,橙树迅速蔚为大观。 ....⑥返程之际总算遇见梅树,零星散布在橙树林的边缘。这些刀斧下余生的“君子”,孤独无奈地望着奔涌的橙树绿浪,徒然回味旧时代的盛荣。
⑦花开花落,近30年光阴过去,如今萝岗花事如何?
⑧早就看过有关报道,说梅花又回来了。2005年,广州开始着手恢复“萝岗香雪”景
观,那一大片已经果实累累的橙树林被毫不顾惜地抛弃,梅树犹如一个被放逐的落魄贵族高调归来,重新拥有了自己被褫夺的庄园。不过我相信,不是时代重拾了对“疏影横斜”的留恋,不是社会再次兴起关于“暗香浮动”的喜爱,而是在近年各地大兴旅游业的浪潮中,人们另有衡量与选择。
⑨去萝岗前一晚,我上网查询梅的确切消息,满眼是假日花盛之时的赞语。人们纷纷歌颂梅花的美丽,竞相晒自己与梅花的合影。当然也看到这样的抱怨:“说是去看梅花,其实是去挤人和吃东西。”网上看不到梅的近况描绘,没有听到一声关于梅花凋谢的感叹。我由此知道:梅花定然已经衰败。游人只注目于绚丽浪漫,花一衰败,人就星散,无人再有兴趣来说三道四了。
⑩但我还是到萝岗看梅去了。
⑪梅花确是谢了,连树下也不见一瓣落英。地上只有细绒般的浅草,铺开一抹抹淡淡的鹅黄。枝头景象全换成“腮边红褪青梅小”,一捧捧绿叶簇拥着一粒粒小小青梅。
⑫我的眼光从枝头滑落,投向梅树的枝干。梅树的精彩在树枝。它没有独领风骚的主干,几乎是刚冒出地面就开始分叉,枝条各呈个性,形成了旁枝逸出、曲欹疏朗的梅树风格,历来受到中国文人推崇。站在梅树林一眼望去,无数梅树的枝条构成错综蔓延的透视空间。一根根颜色深沉的枝条曲折有致,远近映衬,展开了一幅中国传统的水墨画。那些在阳光衬托下的梅枝,似也有西方炭笔画的风采。
⑬这样的体会和感受,若是早十天八天来,在拥挤的人群、嘈杂的声浪中大约是无法拾取的吧?它们属于在宁静和舒缓中才能打捞到的享受,像喝一杯好茶需要独自慢慢品咂。比起在花树下拥挤不堪,我还是愿意冷冷清清地在花瓣落尽的梅树林中徜徉,仔细体验心灵的漫游。
⑭我也有过为看花而陷入人潮的经历,恰恰也是因为梅花。
⑮那一年春天到南京,正是国际梅花节的最后一天,朋友坚持要陪我去赶节日的一个尾声。是周六,天气晴朗,游人如织。好些市民全家出动来欣赏梅花,一波波欢声笑语在树间滚动,非常热闹。但确实也很是嘈杂拥挤,梅树密集的地方人更密集,说是摩肩接踵,并不为过。
⑯公园里的园圃与平岗满是梅树,可惜它们无力为梅花节的门面坚持这最后一天。大多数梅花已经在和暖春风的反复抚弄中败了,残花坠落一地。有的树依然留有勉力攀附在枝..上的花朵,但是花容发黑,花瓣没有了青春张力,无奈地露出一副憔悴模样。好在游客们并不嫌弃,他们的热情眼光全部集中交付给了手机。只要有花,无论容颜如何,总见到有人伫立树下高举起自拍杆,自然流泻或努力挤出灿烂的笑容。
⑰我没挤来挤去凑趣,不只因为残花似无欣赏意味可言,更是担心梅有感知,不免会自惭形秽,不愿以如此面目示人。我实在难以相信,孤高洁净如冰雪的梅花,会甘愿在游人的镜头里留下这样一种尴尬的“倩影”。
⑱置身于这说不清是快乐还是忧郁的梅花节末章,我不由感慨:当赏花成为一种节庆活动,而终极目的又不是为了赏花的时候,各种花卉便共同沦为了欢乐场景的吹鼓手。在娱...乐化的洪流中,在好看、欢腾和热闹的统一要求下,桃花的灼灼和梅花的冷艳已经没有多大区别,也似乎没有了区别的意义。寒风中绽放的梅花“不须檀板共金樽”的孤芳自赏,“梅妻鹤子”的布衣闲适而不甘流俗,以无数个春秋酿造、提炼而成的文化醇厚,如今似乎并没有伴随梅花进入大多数赏花人的视野。我们在关于梅的节日里,看到的是物理的彩色,闻到的是化学的香味。
⑲从萝岗回来不几天,应邀去参加一次书法界的雅集。
⑳活动安排在一个傍着公园的会所。我去得稍早,就在公园里漫步,又有了一次亲近
春花的机会。过年的热烈气氛还没有消散。公园里那些费了不少财力工夫的节日装扮没有撤去,依然夺人眼球。梅花自然是没有的,本要两个月后开放的郁金香,在花工的精心安排下开得正艳。花丛中还擎起几支巨大的郁金香造型,与真花一起用红黄两色张扬着喜感。花径的每一级台阶都刷成大红或紫红。让我惊异的是,与三角梅的火红花带蜿蜒并行的黄色树丛带,是街边见惯的冬青树修剪出来的。在这热烈的合唱中,绿色声部似乎不受待见,因而也设法改成了黄色盛装。
㉑放眼望去,整个公园的色彩统一在鲜艳和欢快之中。我突然觉得视觉有些疲倦。我知道,公园一心要迎候和欢娱孩子,而孩子需要抢眼的色彩,夸张的造型,喧闹的刺激。但是,他们成长着的生命不需要点别的什么昭示?
㉒那天雅集结束时,会所的一个工作人员拉着我,希望给她写一幅字。
㉓纸墨笔砚都是现成的,我问她想写什么。她说孩子今年高考,鼓励一下吧,就写“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㉔我给她写了,心里却一直在问—— ㉕你的孩子真懂得梅花吗?
㉖他知道“苦寒”是什么感受,知道“香如故”表达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操吗?
(取材于徐南铁的同名散文)
18.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不合时宜的寻梅者 不合时宜:不符合时代潮流。 ....B.橙树迅速蔚为大观 蔚为大观:发展成盛大的景象。 ....C.勉力攀附在枝上 攀附:依附巴结。 ..D.欢乐场景的吹鼓手 吹鼓手:捧场助阵者。 ...19.下列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历史悠久的“萝岗香雪”景观的命运变化,折射出时代大潮下人们价值观的变化。 B.作者第二次到萝岗赏梅时错过了花期,但曲折疏朗的梅枝风韵令作者稍解遗憾。 C.第⑳段描绘的公园景象,反映出一种社会流行的审美情趣,作者对此心怀忧虑。 D.文章善用比拟、比喻手法为梅摹形绘神,传递出作者对其际遇的复杂情感与思考。 20.联系上下文,解释第⑱段画线句的含义。(4分)
21.文章题为“赏梅,在梅花谢了的时候”,但全文所写四次赏花经历中,只有第二次与题目内容吻合。请结合四次赏花经历,说说作者这样拟题有怎样的作用。(6分)
22.第⑬段写道:“它们属于在宁静和舒缓中才能打捞到的享受,像喝一杯好茶需要独自慢慢品咂。”结合你的经历,谈谈你对这类“享受”的体会。要求:写出具体的“享受”内容以及获得的体验和感悟。(6分) 18.C 19.B 20.答案要点:
很多人来赏梅是被梅花节的热闹活动吸引而来,他们关注的是梅花的颜色、气味等
自然属性,而忽视了梅花高洁孤傲的文化品格、清逸深沉的审美意趣,忽视了梅花所承载的深厚文化意蕴。 21.答案要点:
作者四次赏花,第一次因梅花经济效益不佳被砍伐而失望返回,第三次在梅花节看到的只是喧闹跟风的人群和残败的梅花,第四次在公园看到的是色彩浓艳、造型夸张的春花;只有第二次,由于梅谢人散,作者得以在宁静舒缓的氛围中领略到梅清逸深沉的独特美感,获得了精神享受。标题点出“赏梅”主题及“花谢”背景,不但能够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更营造出一种宁静氛围,意在启发读者体察、对比第二次赏花与其他三次赏花经历的不同之处,感受、关注梅独特的文化品格与审美意趣,进而领会作者对功利浮躁的社会心态和艳俗夸饰的审美趣味的忧虑与批评,对高洁、沉静、含蓄等人文品
格的期待与呼唤,暗示、烘托了主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