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曾植与佛教
2023-12-14
来源:汇智旅游网
2011年11月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NOg.2011 第18卷第6期 Journal of ShanghN Unive ̄ity(SociN Sciences) Vo1.18 No.6 doi:10.3969/j.issn 1007-6522.201 1.06.009 沈曾植与佛教 张 煜 (上海大学 文学院,上海200444) 摘要:本文以晚清民国同光体浙派代表诗人沈曾植为中心,研究其学术、文学、出处与佛 教之关系。佛教、儒学与中国古典诗歌一样,都面临着现代化的压力。沈曾植其实有意通过 佛教来融合当时东西方文化的冲突,但事实上,他的思想已经落后于时代。在义理方面,他主 张儒释合一,并且对佛教内部各宗派平等对待,开日后太虚法师判教之先声。在考据方面,他 对于禅宗史的考订,远早于日后的胡适。在文学方面,他在诗歌中大量使用佛典,继承发展了 自朱彝尊、钱载以来浙派诗人好用奇字僻典的艺术风格。 . 关键词:沈曾植;佛教;融合;考据;诗歌 中图分类号:122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6522(2011)06-0109-O9 同光体诗人中,对佛教浸润最深的,毫无 《光绪六年庚辰科会试同年齿录》云:“观五 疑问是沈曾植(1851—1922)。其佛学造诣 策,于许书最熟,而于朔方事,历历如数掌纹, 之精深,诗作中佛典使用之繁多,均远超乎同 淹博无匹。合二三场观,知小学、地舆、经史 侪。故欲研究沈曾植之诗歌艺术,不妨先从 无不淹贯,洵是通人。”[ j38则沈曾植之究研 其与佛教之渊源来作一番探讨。 佛教,当在此之后。《沈寐叟年谱》光绪十五 王蘧常《清末沈寐叟先生曾植年谱》日: 年(1889)云:“公早又沉潜有宋诸子之学,久 “初公论学尚实用。于人心世道之隆污,政 之并旁通二氏。案公梵学最深,始业当在四 治之利病,必穷其源委。王《序》”l J33确实, 十前后。……又考公所有梵经序跋皆在戊戌 光绪六年(1880),沈曾植三十一岁,中了贡 (1898)、丁未(1907)间。……录此以见公中 士,同榜李慈铭也虚心推服,在日记中写道: 年学佛之一斑。又案袁爽秋太常,亦湛深梵 “其经文四首,皆博而有要。第五策言西北 学,公必受其影响。庚寅(1890)有和公诗 徼外诸国,钩贯诸史,参证舆图,辨音定方,具 ……”(第25页)考订颇为详尽。 有心得,视余作为精彩矣。”【0j 聚奎堂批 作为一位学者、官员兼文人,沈曾植之于 收稿日期:2011-08—21 作者简介:张煜(1971一),男,江苏无锡人。上海大学文学院中文系博士后,上海外国语大学文学 研究院副研究员。主要研究佛教与中国文学,近代诗学。 ①钱仲联《海日楼札丛》及《海日楼题跋》之《前言》亦云:“沈氏治佛学,开始在四十岁前后。光绪末,游 日本,得‘大藏经’全帙回国,致力益勤。”辽宁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一109—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正 佛教,在义理、考据、辞章方面均有所发明建 入宗门。如金先生及蔡懋德、马世奇、钱启忠 树。在义理方面,他其实有意通过佛教来融 皆是也。然皆以忠义名一世。宗门以无善无 通东西文化冲突,解决各种现实与思想领域 恶为宗,然诸公者,血心未化,乃儒家所谓诚 的矛盾,而这种佛学又是与儒学互为表里的。 不可掩者,在宗门不谓之知性也。”可见儒 他曾这样感慨过:“噫,国其殆哉。夫道器文 学、佛学是他的两大精神支柱。他欣赏自居 质,体用经权,理事神迹,非可二也,而今学士 易的“外袭儒风,内宗梵行”(《杂家言》) 皆二之。道与德,政与教,知与行,定与慧,名 。[4]卷四又认为“佛理与庄子相通”[4]卷五这 与实,学与业,生与义,非可离也,而今学士皆 些,都可以看作是他在义理方面欲构建一圆 歧视之。自他、心物、真妄、新故、今古、有无、 融世界的努力。 是非、善恶,相待而著,非定有也,而今学士皆 在儒、释相通方面,沈曾植还有一个值得 固执其成见焉。”l j99康有为《赠乙庵尚书四 注意的观点,即认为《易》通于密。他写有这 章》其一云:“尽通文史儒玄学,证人慈悲喜 样的诗句:“《易》教审显密,书禅会波戈。” 舍禅。” 卷八此语庶几得之。 钱仲联先生引李翊灼《海日楼诗补编序》云: 沈曾植主张儒、释、道相通,尤其是儒、 庚戌(1910)访叟嘉兴,偕作西湖游,十 释,不可偏废。毫无疑问,他是主张治学当以 日之中,晴晦、雨雪、风月,几无不备。寂然境 儒学为先的。《沈寐叟年谱》1918年条云: 中,妙现神变,枯木寒岩,顿有生意。予叹日: “公尝云欲复兴亚洲,须兴儒术。欲兴儒术, “乾阳无死,《易》义故不虚耳。”叟日:“余于 须设立经科大学。先当创设亚洲学术研究 是亦悟《易》义惟密,颇觉以密通《易》,应无 会。”但沈曾植同时又批评“儒门刻急”:“儒 不合,子能为我言作证乎?”予日:“可。夫 门澹薄,容不得豪杰。此宋时某师之言也。 《易》之为义,即神变也。神变,即密之大用 今El儒门一味刻急,吾恐天下豪杰,将有望望 也。故《系辞》传谓“君子洗心,退藏于密”。 然去之患也。止为儒者不能摆脱世缘,故风 盖不密宁复能《易》哉?且《乾》,金刚智界 俗愈恶薄,儒者亦愈刻急。(《潜究室制 也;《坤》,胎藏界理也。《乾》、《坤》生六子, 记》)”【4 J卷四又谓“禅令人薄”:“禅令人薄, 两界开四部也。《乾》、《坤》变化而有八卦, 学焉而知所不足可也。(《潜究室刮记》)”认 两界瑜伽而成曼陀罗也。演八卦而为明堂 为“近世禅学不振,由不读儒书之过”:“近三 位,曼陀罗而现三昧耶也。如是义证,不胜枚 十年,缁徒随世转移,重科学,轻儒学。儒学 举。《易》为儒密,又何疑哉?”叟笑日:“诚哉 疏,而佛学亦浸衰矣。有俗谛,而后有真谛。 是言!然而彼之轩轾儒佛者,匪唯不知佛,抑 有世间法,而后有出世间法。所谓转依者,转 亦不知儒已。” 世间心理为出世间心理。瞢不识世间心理, 不仅仅儒、释、道圆融,沈曾植对佛门各 将何从转之。”l J卷五辛亥革命后,沈曾植成 宗派也一视同仁,没有偏颇之见。他认为 为遗民,他取法黄宗羲:“案存南雷说,赞以 “释迦乃否定外道者,非否定《吠陀》者” 知非章。”l4 J卷八钱仲联先生注引彭绍升《居 (《杂记》)。l4 J卷五他融通小乘与大乘,认为 士传》云:“黄宗羲言明季士大夫学道者,多 “罗汉是出世法,菩萨是世间法”(《札记》)。 ①《海日楼诗注》卷三《石钦证刚诗咏斐宣读之有见猎之喜晨兴忍寒复得古体五首》其五。 一110— 第6期 张煜:沈曾植与佛教 对于中国佛教,他认为“禅宗、净土宗、戒律 论三论,若法华、涅菜,若地论,若摄论,若唯 宗,为北方实际的佛教。三论、天台,为南方 识,若华严,若真言,若律,若禅定,若牛头,若 理论的佛教。北华严,为缘起论宗。南法华, 曹溪,若临济、沩仰、曹洞、云门、法眼诸宗,与 为实相论宗。……佛学元与儒学不异”(《札 夫高句丽之所传,日本之所述,南海西洋各邦 记》)。其称引“龙树四教”:“龙树四教(出 之所授受,无不导源于是时者。……其谈心 《华严经随疏演义抄》):‘龙树论师,乃西天 识也,则洞达性源;其示行相也,则备诠万德; 第十三祖。尝立四教,判释经论。(1)有门, 其析物质也,则辨极邻虚;其衍法数也,则引 谓《阿含》小乘等经,说因果。(2)空门,谓 而至于不可说,洵所谓大无外,小无内,穷三 《大品般若》诸经,说真空实相之理。(3)亦 际,遍十方者矣。佛以一圆音演说妙法,历代 有亦空门,谓《深密》诸大乘经,说有说空,互 宗师,绍承申绎,名理奥义,日新不穷。隋、唐 相无碍。四、非有非空门,谓《中论》等说,即 而下,辟途尤众,所以广建法幢,启灵关而膺 空之有,是非有;即有之空,是非空。互泯互 众生之咨求者,殆源源而无已。虽其间各树 融,是第一义。’按:此是三论宗所判教义。 义宗,或正授,或别传,或显或密,有种种之殊 发端龙树,时代最先。”(《东轩手鉴》)颇为留 态,迹其大权妙用,异派分流,要无非趣入一 意于龙树的判教思想。他的这种各宗派平等 佛教诲,圣智出世,应众生根而为说法,亦各 以及判教意识,对于此后太虚法师的佛教改 因其时耳。 革,可以说不无启迪意义。 其中对于中国佛教有相当高的评价,即 他所作的《频伽精舍校刊大藏经序》,剖 使对于今日之学术界也甚有启迪。汉传佛教 析中国佛教发展源流,亦甚为详备。其文云: 相较于印藏、日本乃至欧美佛教,不管是在教 洪惟我国佛教之隆,莫先于晋。士大夫 义还是研究方面,本来就应有其殊胜与无可 好学深思,穷研心理,感彼西哲,联袂偕来。 取代之处,不可因为清末佛法、国运衰微,而 学泯町畦,情忘畛域。尔乃图澄密行,扬觉华 妄自菲薄也。 于戈戟之林;道安清范,植慧根于饥歉之世。 沈曾植在佛教考订方面,也是多发前人 逮夫罗什诸德,振锡渭滨,开方等,出《楞 所未发,最有成就。对于上座部佛教、禅宗、 严》,显菩提,宏《般若》,绎三论,颁五禅,敷 密宗的研究,都给今人以视野开阔、孤明先发 《妙莲》,陈《梵网》,左挹《成实》,右领《婆 的鲜明印象,远早于胡适后来对于禅宗史的 沙》,耀文殊之珠,表普贤之相,彰慈氏之受 考索与质疑。葛兆光先生《世间原未有斯人 诀,赞弥陀之度生。于时昙影疏其中观,道生 ——沈曾植与学术史的遗忘》, 对此类问题 申其顿悟,东林则专修安养,青眼则严护毗 已有详尽论述。 尼,华藏教诲,觉贤译其文,涅架地持,昙摩发 沈曾植在晚清民国,虽然是第一流的大 其秘。溯彼法流,汪洋泓演,历宋、齐、梁、陈、 学者,但作为一个传统意义的知识分子,他恪 魏、周、齐、隋、唐,迄吴越、辽、宋、元、明,以至 守传统儒家的纲常信条,效忠于大清。他早 于清。若成实,若俱舍,若净土,若般若,若智 年虽有维新思想,但到了清政府晚期,与当时 ①《读书))1995年第3期。高山杉先生的不同意见,亦可参《佛学艰深海日楼》一文,载《东方早报))2010 年2月28日。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不断前进的时代潮流,常常有扦格不入之处。 地黑风吹海去,世间原未有斯人。”(卷九)著 1908年,“闻九年立宪之诏下,公叹日:‘乾坤 语沉痛,是他当时心态的真实写照。至如 之毁,一成而不可变。’于是更号日‘睡翁’, 《倚装答石遗杂言》其七:“思是无明思,怒亦 渭不忍见不能醒也。”l1]521909年,“与某公 无明怒。身到鹫峰头,那不解佛语?”(卷十) 书云:‘财政岌岌,官司解体,中外相疑。举 《和庸庵韵》其二之:“事去只如梦,心空无所 海上妄人之说,一切悉纳诸宪政之中,作茧自 为。”(卷十)《七月廿七日为檗宦百日礼忏于 缠,背水阵更无躲闪,波土覆辙,可为寒心。” 清凉下院病不能兴哭不成声诗不成句魂兮归 【1 J55人民国后,他成了一位遗老,楼居上海: 来哀此病叟》其九之“万古原无续命汤,百年 “若与人世间隔,常以途人为鱼鸟,阑阅为峰 臧谷等亡羊。”(卷十二)《小除夕有感》之: 崎,广衢为大川,而高囱为率堵波。据《海日 “世间路已尽,天界路休迷。”晚年心境之凄 楼文集》卷下《余尧衢古希偕老图序》。” 凉,可见一斑。 l1 J弱其后1917年张勋复辟,也积极北上参 沈曾植作诗的一大特点是喜欢用典,经 与,且抱定必死之志。《沈寐叟年谱》云:“案 史子集,经常是信手拈来,而且用典的密度大 公此行亦自知其难为,特一心忠耿,生死利 得让人透不过气来。这些典故中,当然也包 钝,乃所不顾,有可藉手,即投袂而起耳。 含了大量的佛典。钱仲联先生《近百年诗坛 ……盖殉国之志,身后之谋,早决也。其后事 点将录》称他“学人为诗,佛藏道笈,僻典奇 未成而志未遂,天也,非人也。时代不同,见 字,层见叠出。盖硕儒大师,出其绪余,一弄 解亦因之而异。后之人,敬其志,哀其遇,可 狡狯,而见者则惊为西藏之曼荼罗画 也。”[ ]6849了解了他在现实生活中的这些 也。”[ ] 其实沈曾植并不仅是在诗中有意 困境与矛盾,我们就更能看清佛教对于他维 炫博,他是有自己完整的诗学体系的。其一 持心理平衡所起到的特别作用,这些在他的 即是“雅人深致”说。他在《瞿文慎公止庵诗 诗歌中表现得尤为集中。 集序》中说: 1900年在武昌,沈曾植即作有《病僧 昔者曾植与涛园论诗于公,植标举谢文 行》,自注云:“诗作于庚子(1900)竞起,卧病 靖之“哥谟定命,远犹辰告”,所谓“雅人深 江潭,有感而作。” 卷二此诗因为多用佛典, 致”者,为诗家第一义谛;而车骑所称“昔我 邃于佛学,受到了陈衍的称赞。1910年,又 往矣,杨柳依依”者,为胜义谛。非独以是正 作《自题僧服小影》,自注:“尔时著僧衣,同 宋、明论诗者之祖师禅而已,有圣证焉。夫所 摄者:证刚、端士、石钦也。庚戌七月。”王遽 谓雅人者,非即班孟坚鲁诗义“小雅之材七 常《沈寐叟年谱》:“宣统元年己酉(1909),公 十二,大雅之材三十二”之雅材乎?夫所谓 六十岁。时国事日非,公尝作僧服以欧法摄 雅材者,非夫九能之士,三代之英,博文强识 景寄朋侪题咏以寄意。明年自题云云。”其 而让,敦善行而不怠之君子乎?夫其所谓深 诗日:“了此宰官身,即是菩萨道。无佛无众 致者,非夫涵雅故,通古今,明得失之迹,达人 生,灵源同一照。”(卷三)1918年所作《病起 伦政刑之事变,文道管而光一是者乎?五至 自寿诗》其三云:“亦元亦史亦畸民,亦宰官 之道,诗与礼乐俱,准迹熄王降之义,雅体尊, 身长者身。成住坏空看已尽,黄农虞夏没焉 风体卑,正乐雅颂得所,不言风,有较四国之 陈。平生师友多仙佛,至竟形神孰主宾。蓦 徽言,固未可与架涧寤歌等类观之而次列之。 一112— 第6期 张煜:沈曾植与佛教 自四家诗说略同。诗教衰而五言作,才性于 体,镂金错采,元理固无人能会得些子也。其 汉魏之交,清言于晋,新变于梁陈,风降歌谣, 镂画者殆不识雅为何字?至于唐之行卷,宋 实两晋元言,两宋理学,看得牛皮穿时,亦只 是时节因缘之异,名文句身之异,世间法异, 以出世法观之,良无一无异也。 之江湖,声义胥湮,而陋者复淆以宗门幻语, 诗终为小道而已。尝发此意于《渔洋生日 就色而言,亦不能无抉择,李、何不用唐 诗》,公不余非也。L6 J 后书,何尝非一法门,观刘后村集,可反证。 一方面是以禅喻诗,其实很难说清楚第 无如目前境事,无唐以前人智理名句运用之, 一义谛和胜义谛有什么区别,几乎就是一回 打发不开。真与俗不融,理与事相隔,遂被人 事,说明沈曾植对于两谢之论诗,并无优劣之 呼伪体。其实非伪,只是呆六朝,非活六朝 判,而是同等重视;一方面其实仍然是宋诗派 耳。凡诸学古不成者,诸病皆可以呆字统之。 以学问为诗诗论的延续,不过更加强调了诗 在今日学人,当寻杜、韩树骨之本,当尽心于 歌的儒学内涵,增强了内容上的时代性。 康乐、光禄二家。所谓字重光坚者。康乐善 沈曾植更完整的诗学理论的表述是在 用《易》,光禄长于《诗》。兼经纬。…… 《与金甸丞太守论诗书》 7J中。金蓉镜学诗 ……谢傅“远犹辰告”,固是廊庙徽言; 于沈曾植,也是同光体浙派的代表人物。此 车骑“杨柳依依”,何尝非师贞深语。鄙近尝 文为众多研究者所引用,因为内容重要,今不 引此旨序止庵诗,异时当录副奉教。 惮烦,复征引如下: 此文作于1918年。[ ]469一钾。文中相对于 吾尝谓诗有元祜、元和、元嘉三关,公于 陈衍的“三元”说而提出“三关”说,体现出了 前两关均已通过,但著意通第三关,自有解脱 沈曾植除了唐宋诗歌外,对于六朝诗歌的同 月在。元嘉关如何通法?但将右军兰亭诗与 样重视。又其中对于刘勰“庄老告退,而山 康乐山水诗,打并一气读。刘彦和言:“庄老 水方滋”的批评,极其值得玩味。因为在沈 告退,而山水方滋。”意存轩轾,此二语便堕 曾植的诗学体系中,庄老(玄理)与山水(色、 齐、梁人身份。须知以来书意、笔、色三语判 事)原本就应该打并作一气而不可割裂。并 之,山水即是色,庄老即是意;色即是境,意即 以佛教的三谛、三性理论来证成此说。法相 是智;色即是事,意即是理;笔则空、假、中三 宗以遍计所执性为妄情,故判为空;以依他所 谛之中,亦即遍计、依他、圆成三性之圆成实 起性为众缘和合,故判为假有;以圆成实性为 性也。康乐总山水庄老之大成,开其先支道 真实如常,故判为真空妙有,而与中道相契 林。此秘密平生未尝为人道,为公激发,不觉 合。所以在沈曾植看来,一首好的诗歌,山水 忍俊不禁,勿为外人道,又添多少公案也。尤 与庄老、色与意、境与智、事与理,应该是相统 须时时玩味《论语》皇疏,与紫阳注止是时代 一的。所以“谢傅‘远犹辰告’,固是廊庙徽 之异耳。……湘绮虽语妙天下,湘中《选》 言;车骑‘杨柳依依’,何尝非师贞深语”,两 ①详参李瑞明博士论文《雅人深致——沈曾植诗学略论稿》,2003年。但他《沈曾植的诗学观:“雅人深 致”说》一文,将胜义谛理解为俗谛,则明显有误。文载《文艺理论研究》1999年第6期。又他在文中认 为沈曾植的《渔洋生日诗》批评严羽只知妙悟,及王士祯虽然晚年视野有所放宽,但仍有所缺憾,则言之 成理。 一113—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者没有优劣之分,是同等地重要。只有两者 破四天下,不共诸师诤王舍。波涛浩涌龙宫 相结合,既有文学形象,又有思想内涵,写出 迁,世界无尽慈无缘。不瓶不钵不袈裟,非报 来的才是一首好诗。他觉得自己的诗之所以 非应非昙摩。梁皇殿前一语多,少室十年禅 强于湖湘派的王问运,正是因为自己的诗中 则那。”(卷三)《为伦叔题文待诏画册》其五 有玄理,而不仅仅是“缘情绮靡”。 之:“佛如优钵昙,常在人世间。古寺晚钟 其实对于我们今天的读者,在叹服沈曾 声,分明识喳字。“(卷四)《题画》之“先生 植诗歌深博奥衍的同时,可能更加能够欣赏 非有画是有,世界法华能转无。”(卷六)感怀 的,还是他的那些相对比较清通而又富于理 之作如《听歌》其一:“子野闻歌复奈何,江城 趣的作品,其中不乏多用佛典者。正如陈衍 只是落花多。金刚香篁人天眼,回向维摩一 在《石遗室诗话续编》卷一所言:“乙庵诗虽 忏摩。”(卷二)《西园绝句》其三之:“但得心 多诘屈聱牙,而俊爽迈往处,正复不少。” 如境自如,方塘鉴影我知鱼。拈花一笑三禅 其赠人之作如《寄苏庵》之:“一椎开法席,九 喜,恰有回风与忏除。”《晓起》其一之“当时 变计民功。丈六身光在,超然镜影中。”(卷 尽作缠绵意,直下难为露电身”,其二之“龙 一)《答散原》其二之“君苦不能禅,我苦不能 荒已无干净土,大旱冥随金石焦”(卷五)。 醉。醉乡无町畦,仙佛会一致。”(卷四)《同 《玄夜》:“玄夜万缘寂,真符豁开呈。一花一 伯有悼亡之感久无音问怀抱可知辄寄短章用 世界,一尘一香城。”(卷九)皆隽永有味,不 广其意》之:“情澜一决爱河干,湖水鸳鸯咽 同凡俗。《石遗室诗话》卷三十云:“昔沈子 不喧。香火缘深成眷属,冤亲尽处到泥洹。” 培论诗,以烂熳为最佳境。” 信然。沈曾植 《易实甫过谈》其一之:“虫沙变化朱颜在,服 的很多诗歌,正是将学问、玄理与深挚的情感 食从容素女俱。世界是空还是色,先生非有 打并作一气,难怪钱仲联先生赞之为五彩斑 且非无。”《散原六十寿诗》其二之:“名山无 斓的曼荼罗画。 量寿,沧海有情痴。”《云门偕子勤过谈归后 其实在诗中用佛典,是历代文人惯技。 贻诗次答》之:“诗怀淡欲味无味,物态静观 沈曾植倡“三元”说,“三元”的大诗人如谢灵 生不生。”(卷五)《十月望日超社第十二集完 运、韩愈、自居易、苏轼、黄庭坚等的诗歌,均 巢招集樊园分韵得五物各赋七言古体》之: 多有受到佛教影响之处。 如果要说有什么 “报施直为通三有,生灭聊须观八不。”《和完 不同,则唐代诗人受影响多体现在诗歌意境 巢自寿》之:“与君且作须臾计,露电光中寿 方面,宋代诗人受禅宗影响,更多体现在“夺 者身。”《伯严诸君探梅邓尉归庸庵尚书觞诸 胎换骨”等作诗技法上。即使到了清代、近 花近楼唱诗竟日》之:“若阿字观真言宗,一 代,这些文学现象仍然大范围地存在着。辛 相兼存空假中。”(卷八)《奉和西岩相国病起 亥后,当时与沈曾植唱和的超社、逸社诗人 简同社韵》:“一念炽无明,千生堕无间。”《题 中,诗作中就多有用佛典的。如梁鼎芬《癸 苍虬情仲落花诗后》:“花落春焉在,凭君善 丑(1913)浴佛日伯严于樊园招饯林侍郎游 巧观。南山无相佛,篱下举头看。”(卷九)题 泰山题诗何诗孙图上》:“死生聚散海一沤, 画之作如《题沈云画渡海达摩像》:“眼光烁 不如登岱瞻鲁邹。”[ ]卷五《逸社第一集止庵 ①详参拙著《北宋文人与佛教论稿》,即出。 一114— 第6期 张煜:沈曾植与佛教 相国觞同社诸公于敝斋相国与庸庵尚书诗先 其较偏于说理者,如《渐西村人初 成曾植继作》吴庆坻同作其三“闭门学枯禅, 集》[12]卷四之《刘石庵相国有谈禅杂咏戏和 出门求友声。”(卷七)《玉胎羹以晚香玉花瀹 其八题》之《观我诗》,论生、老、病、死:“生非 竹孙汤清隽有味散原命此名》王乃徵同作: 汝有物常撄,脆似甘蕉只暂荣。知否诸天方 “惟诵西方教,须究六尘灭。贪着色香味,毋 便力,坚牢须向止观生。生”“雪里山看绀发 乃有习结。”瞿鸿褛《重九日同集乙庵海日楼 皤,风来面皱亦观河。如何驻景丹丘诀,偏说 完巢病起即次其近作五首韵》其五:“人生自 收功一溉多。老”“道人示病即无衣,日减支 古爱重九,佛法于今悲大干。”皆可视作同声 离旧带围。到底蒙庄能作达,柳生肘喜客将 相求,遗老们在易代之变后,通过佛教来获取 归。病”“怪见壶邱似湿灰,月逢纳乙亦轮 心理平衡在诗歌中的一种表现。 回。友人庄中白言:易气最重消息。《参同》 浙派另一位重要诗人袁昶(1846— 云:节尽相禅与,继体复生龙。悄剥人川,息 1900),也一样喜欢在诗中用佛典。如前所 复出震。观此似大转四轮之说,良非无因。 述,王蘧常《年谱》甚至认为沈曾植的耽于内 三番多事鸠摩咒,笑荷刘生一锸来。死”多 学,是受到了袁的影响。不管怎么说,袁接触 有融通释道之语。又如《至人》:“世缘常有 佛教,应该比沈要更早一些,这从各自的诗集 焚和厄,道术便于断际归。莫误千金磐作散, 中可以看得出来。不过两人的交往,其实远 勿为五技鼠张机。何须辟谷追黄石,不待穿 早于庚寅(1890)。《沈曾植年谱长编》光绪 云人翠微。但守至人真诀在,非真非俗两无 七年辛巳(1881),“十月二十三日(12月14 讥。”[ ]卷七《戏题扑不倒翁》其一:“是翁造 日),袁昶来访。”并引是日《袁昶日记》:“暮 请应不妄,荣辱都将物论齐。谁谓眼前行路 访沈子培、子丰兄弟,此亦今之王逢原、深父 窄,充然试隐一丸泥。”l¨门《夜读寒山大士 也。”金天翮《再答苏堪先生书》,称袁诗“能 集》:“得道者如麻竹苇,经声汹涌波涛中。 从山谷溯太白,而得蒙庄之神。凡艺事有独 亦有奔蜂化藿蝎,试拈弦索送归鸿。道人手 至,必真率互见,乔松怪石,不掩其丑。渐西 未人麈尾,倦仆头已触屏风。块然粲特亡一 好用道藏佛典,乃为累耳。”l J卷十其实袁昶 句,灯花爆落荼毗融。”l¨J巳 的诗歌造诣很深,陈衍《石遗室诗话》卷三以 至于那些“写萧寥独往之趣,寄虚己游世 为“樊榭、定庵两派,樊榭幽秀,本在太初之 之指”[13]自题词的诗作,更多是情、景、理交融 前;定庵瑰奇,不落子尹之后。然一则喜用冷 之作。如《西湖杂诗时居孤山下诂经精舍》其 僻故实,而出笔不广,近人惟写经斋、渐西村 十之:“日荡云成水,湖明艇接天。兴来成独 舍近焉;一则丽而不质,谐而不涩,才多意广 往,佳处辄参禅。”[12]卷二《游烟雨楼三首》其 者,人境庐、樊山、琴志诸君时乐为之。”袁昶 二:“垒空出天籁,圆灵纳虚镜。动摇青颇黎, 的佛理诗,意境幽寒,清新脱俗,真实地体现 一水含一性。”[12]卷五《邻寺》:“梦回月淡树 出他在仕与隐之间徘徊的矛盾心态。_l0j而 阴移,微钟忽度青松枝。苍茫危坐不肯曙,兔 “法不孤起,仗境方生”,l¨j自序可以说一直 角焦芽何所思?”[12j卷十《夜起》:“欲知兀兀 是他的诗学祈向,与沈曾植的意、笔、色之论, 腾腾趣,只在萧萧黯黯间。寒角鸣陴鸡唱卯, 正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在用典方面,则又不 梦回一枕富春山。”又如《独游华严寺》:“衰王 如沈诗那么密集,而多了一份清静与流利。 不常嗤桔梗,世身皆脆悟芭蕉。独寻疏磬穿林 ・---——115・---—— 上海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至,小住芒鞋远市嚣。经叶蠹穿僧废律,花光 硬句接朱翁谓竹坨,不怕新来火雨攻。未到 凌乱客攀条。呼僮沽酒日西去,绿荔支携春一 昆仑谁信及,中天原有化人宫。乙庵师论诗, 瓢。”[11j丙《爰居》:“爰居真话避风乡,截鹤 不取一法,不坏一法,此为得髓。即竹坨诗不 怜凫孰短长。用事军中非葛亮,为工柱下有 入名家意同一关捩。”[14 J卷二又有《和乙庵师 东方。无端造化小儿困,何处波罗提木参。 自寿诗》其三云:“推情合性是玄关,无得无 一刹那间心土净,侯封蚁穴两俱忘。”ll1j厌 名心地闲。佛法眼前观自在,先生胸次没遮 《答和子培》:“入春禅病皆诗病,客慧顽空总 拦。”lM J卷 评述乙庵诗法,称颂乃师,亦浙 未删。忽枉新篇动寥廓,入唏家行得原颜。 派之后劲也。 眼花已废钞书课,足茧浑无作吏闲。只欲低 头拜东野,逃虚伐翳藉追扳。”及《九月十二 参考文献: 日又至皖口》:“枞阳江畔清可怜,何处射蛟 [1]王蘧常.清末沈寐叟先生曾植年谱[M].台 台屹然。浮空楚岫不断碧,映水吴枫无数鲜。 北:台湾商务印书馆,1982. 腐儒谁请尚方剑,学佛犹赊离欲天。自恨持 [2]许全胜.沈曾植年谱长编[M].北京:中华 戒律太浅,不办了界内因果,何敢更望出界外 书局,2007. 因果。风尘球碌插手版,夜望北斗阑干悬。” [3]钱仲联.沈曾植集校注[M].北京:中华书 [ ]卷三玄理、佛理,忧世之心、出世之心,打 局,2001. 并作一气也。 [4]钱仲联.海日楼札丛[M].沈阳:辽宁教育 浙派另一位代表诗人金蓉镜(1856— 出版社。1998. 1929),学诗于沈曾植,也邃于佛学。其《潜 [5]钱仲联.当代学者自选文库・钱仲联卷 书・说佛》三篇, 期于打通儒佛,而达到世 [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1999. 界大同。中且多有谈论佛教与科学的,可谓 [6]钱仲联.沈曾植海日楼佚序:下[J].文献. 用现代思维来观照佛教之较早者:“其言天 1991,(1):175—185. 眼也,能辨水中微生物,即今之显微镜。佛以 [7]钱仲联.沈曾植未刊遗文:续[J].学术集 林,1995,(3):116-117. 专精炼目,西人以专精炼镜,其理一也。其言 [8]钱仲联.陈衍诗论合集[M].福州:福建人 处胎也,穷尽一千九节,八万户虫,今之图生 民出版社,1999. 殖器合。信氏以剖解得之,佛以炼性明之。 [9]金天翮.天放楼文集[M].上海:上海古籍 其言四天下,即今之五大洲,详于邹衍之谈。 出版社,2007. 其言百亿世界,即今之言行星天、恒星天,工 [10]孙之梅.袁昶的仕隐困境与“玄又玄”诗歌 于璇机之察。悬断于千载之上,而千载下应 风貌[J].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之,非圣能之乎?”(《说佛上》)沈曾植曾叮嘱 2009,(4):134-138. 金蓉镜除元韦占、元和外,要努力打通元嘉一 [11]袁昶.安般籍诗续钞[M]..续修四库全 关,可见沈认为金除了学习宋诗派的学人之 书,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诗外,于晋宋之玄理、山水诗,还要更加著力。 [12]袁昶.渐西村人初集[M].续修四库全书, 金蓉镜《论诗绝句寄李审言》其九云:“乙翁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①此书刻于光绪三十四年戊申(1908),《四库未收书辑刊》,第八辑第十五册,北京出版社1997年影印。 一116— 第6期 张煜:沈曾植与佛教 [13]袁昶.于湖小集[M]//续修四库全书.上 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2. [14]金蓉镜.漉湖遗老集[M].民国17年 (1928)刻本. Shen Zengzhi and Buddhism ZHANG YU (Department 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Shanghai University,Shanghai 200444.) Abstract:Centering on Shen Zengzhi who was a representative poet of the Zhejiang school with the Tong- Guang style in the periods of the late Qing Dynasty and the Republic of China,this essay makes a research for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his academics,literature,sources and Buddhism.Just like China S classic poetry, Buddhism and Confucianism also face the pressure of modernization.He advocates Buddhism because he wants to blend the conflict of the Eastern and Western cultures through Buddhism,which,actually,after the 191 1 revolution,lagged behind the times due to the traditional Confucian idea of loyalty to sovereign.In the aspect of understanding Buddhist doctrines,he upholds the unity of Confucianism and Buddhism,and treats equally dif- ferent sects of Buddhism,which lays a foundation for Master Taixu S discrimination and criticism later.And in the textual research,he has a wide view,not only caring about the Chinese Buddhism,but also being interest— ed in the Indian Buddhism,especially the history of Zen,for the study of which he is far earlier than Hu Shi. And in the aspect of literature,he uses a lot of Buddhist allusions in the creation of poety,inherriting and de- veloping the artistic style of the Zhejiang—school poets such as Zhu Yizun and Qian Zai who have a fancy ofr rre awords and allusions.For him,Buddhism isn t only a kind of spiritual sustenance that can settle down his dis- turbed soul but also a means for literary creation. Key words:Shen Zengzhi;Buddhism;blending;textual research;poetry (责任编辑:梁临川) 一1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