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吸氧术

2022-09-03 来源:汇智旅游网
吸氧术

对弥漫性肺间质性肺炎、间质性肺纤维化、肺间质水肿、肺泡细胞癌及癌性淋巴管炎的患者,主要表现为弥散损害、通气/血流比例失调所致的缺氧,并刺激颈动脉窦、主动脉体化学感受器引起通气过度,PaCO2偏低,可给予吸较高氧流量浓度(35%一45%),纠正缺氧,通气随之改善。但晚期患者吸高浓度氧效果较差。对于慢性阻塞性肺病低氧血症患者来说,为了取得较好的氧疗效果,每日至少吸氧15小时以上;如果每日吸氧24小时,效果更好。重症缺氧病人应24小时持续给氧。这些病人应在监测下进行氧疗,避免发生氧中毒。 【目的】

纠正各种原因造成的缺氧状态,提高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氧饱和度,增加动脉血氧含量,促进组织的新陈代谢,维持机体生命活动。 【适应证】

1.呼吸系统肺源性心脏病、哮喘、重症肺炎、肺水肿、气胸等。 2.心血管系统心源性休克、心力衰竭、心肌梗死、严重心律失常等。 3.中枢神经系统颅脑外伤、各种原因引起的昏迷等。

4.其他严重的贫血、出血性休克、一氧化碳中毒、麻醉药物及氰化物中毒、大手术后、产程过长等。 目录

用品 操作方法 (氧气筒装置、中心供氧装置) 注意事项 吸氧术-介绍 吸氧术-注意问题 【物品准备】

中心供氧氧气装置、一次性吸氧管、蒸馏水、治疗碗内盛温开水、棉签、弯盘、手电筒、用氧记录单、笔。 【操作步骤】

操作者洗手,将所用物品携至床旁,核对病人,向病人解释操作目的.取得病人同意,戴口罩,协助病人取舒适卧位。用手电筒检查病人鼻腔,用湿棉签清洁两侧鼻孔,

安装氧气表并检查是否漏气,连接吸氧管.调节氧流量,润滑吸氧管并检查是否通畅,将吸氧管轻轻插入两侧鼻孔内并妥善固定。记录给氧时间、氧流量,并向病人及家属变待注意事项。清洁病人面部及整理床位。

1. 用品

氧气装置一套、鼻导管、棉签、胶布、或用氧气面罩、扳钳、止血钳、漏斗各一。 操作方法

① 先检查流量表开关是否关紧。打开总开关,再慢慢打开流量表开关,连接鼻导管,观察氧气流出是否通畅,然后关闭流量表开关。

② 将氧气筒推至床旁,使流量表开关向着便于操作的方向。 ③ 向病人解释,以便取得合作。 (-)鼻导管法:

1.用湿棉签清洁鼻腔。

2.打开流量表先调节氧流量,后连接鼻导管,将鼻导管用水沿润后,自一侧鼻孔轻轻插入至鼻咽部,长度约为鼻尖至耳垂的2/3。 3.用胶布将鼻导管固定于鼻翼或鼻背及面颊部。

4.调节流量。缺氧伴有严重二氧化碳潴留者,1 ~2 L/分钟,无二氧化碳潴留患者,2~4L/分钟;心脏病、肺水肿患者,可用4~6L/分钟。(一般成人氧流量2-4L/min。严重缺氧者4-6L/min,小儿1-2L/min。)观察吸氧情况并记录吸氧时间。

5. 停用氧气时,先分离鼻导管和玻璃接头,后关流量表小开关,取下鼻导管置于弯盘内,清洁面部并去除胶布痕迹,关闭总开关,重开小开关,放余氧关小开关,记录停氧时间。

此法节省氧气,但可刺激鼻腔粘膜,长时间应用,病人感觉不适。 (二)口罩法:

以漏斗代替鼻导管,多用于婴幼儿。将漏斗罩于患儿口鼻处,距离皮肤约l~3cm。也可用绷带适当固定,以防移动。一般流量4~5L/分钟。 (三)面罩法:

1.检查面罩各部功能是否良好。

2.放上面罩,使与患者面部密合,以橡皮带固定。

3.调节流量:一般3~4L/分钟,严重缺氧者7~8L/分钟。 4.本法适用于无二氧化碳潴留的患者。 (四)鼻塞法:

适用于较长时间用氧者,无导管刺激粘膜缺点,患者舒适,使用方便。 1.试净鼻腔,将鼻塞塞入一只鼻孔,鼻塞大小以恰能塞严鼻孔为宜,勿深塞入鼻腔。

2.调节流量同鼻导管法。

注意事项

(一)切实做到防火、防油、防震、防热。氧气筒存放阴凉处,周围严禁烟火或放置易燃物品,禁止在简的螺旋处涂油。

(二)治疗过程中,经常观察患者缺氧情况有无改善,氧气装置有无漏气,流量表指示与流量是否正确。调节流量时,应充分离导管或移动面罩后进行。以防高压氧冲入呼吸道损伤粘膜。

(三)持续用氧者,应经常检查鼻导管是否通畅,每 8~ 12h更换鼻导管一次,并更换鼻孔插入,以减少对鼻粘膜的刺激与压迫。

(四)简内氧气切勿用尽,至少保留493.3kPa(5kg/cm2)压力,以防外界空气及杂质进入简内,于再充气时引起爆炸。

(五)氧气筒要有标志,注明“满”或“空”字,以便于使用时鉴别。各班交接班时,应检查氧气装置是否有缺损、漏气、氧气量是否够用,如有缺损、漏气应及时补充及修理,以免影响急救和治疗。

吸氧常见并发症的预防与处理规范

并发症1:呼吸道分泌物干燥

预防与处理:从供氧装置出来的氧气是干燥的,吸入后可使呼吸道黏膜干燥,分泌物干燥,不容易排出。因此,氧气吸入前一定要先湿化,以预防呼吸道黏膜和分泌物干结。 并发症2:呼吸抑制

预防与处理:低氧血症时,PaO2的降低可刺激周围化学感受器,反射性兴奋呼吸中枢,增加肺部通气。如果患者长期是靠这一反射性兴奋维持呼吸时,(如肺源性心脏病、Ⅱ型呼衰的患者),吸入高浓度氧后,PaO2的升高可使这一反射机制消除,抑制患者的自主呼吸,甚至出现呼吸停止。因此,对这类患者需进行低流量、低浓度的控制性给氧,并监测PaO2的变化,维持患者的PaO2在60mmHg即可。 并发症3:吸收性肺不张

预防与处理:患者吸入高浓度的氧气后,肺泡内氮气被大量置换,一旦支气管阻塞,肺泡内的氧气可被循环的血流迅速吸收,导致肺泡塌陷,引起肺不张。预防呼吸道阻塞是防止吸收性肺不张的关键,预防措施包括鼓励患者深呼吸和咳嗽、加强痰液的排出、常改变体位、降低给氧浓度(<60%)等。使用呼吸机的患者可加用呼气末正压通气(PEEP)来预防。

并发症4: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

预防与处理:使用高浓度氧后,过高的动脉氧分压(PaO2达到140mmHg以上)是引起新

生儿(特别是早产儿)晶状体后纤维组织增生的主要危险因素。因此新生儿给氧浓度应严格控制在40%以下,并控制吸氧时间。

并发症5:氧中毒,分为肺型氧中毒、脑型氧中毒

预防与处理:预防氧中毒的主要措施是通过控制氧吸入的浓度和时间。在常压下,吸入60%以下浓度的氧是安全的,60%~80%的氧吸入时间不能超过24h,100%的氧吸入时间不能超过4~12h。应尽量避免长时间使用高浓度的氧气,给氧期间应经常监测动脉血液中的氧分压和氧饱和度,密切观察给氧的效果和副作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