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选修一历史知识点
选修是新课程标准改革中的一个名词,是课程结构调整中的一种课程类型。和选修相对的是必修。而高二就有选修一的历史知识,下面由店铺为你整理高二选修一历史知识点的相关资料,希望能帮到你。
高二选修一历史知识点一
1、公元前7世纪后期雅典社会的主要矛盾是: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
平民:①“六一汉”②债务奴隶
2、平民与贵族的斗争:①政治上,贵族把持国家政权;②经济上,贵族大肆侵吞平民土地财产;③平民处境恶化,许多平民无力还债,不得不为债主耕种土地;④随着雅典工商业的发展,出现了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他们不满贵族统治,在政治上逐渐与平民站在一起。
3、梭伦改革的背景:① 直接原因:贵族与平民、工商业奴隶主的矛盾尖锐,引发严重的危机;
② 改革的阶级基础:雅典的工商业得到发展,部分人成为工商业奴隶主;
③ 外部因素:萨拉米岛失守,进一步激化社会矛盾;
④ 梭伦担任首席执政官。
5、公元前6世纪初期,雅典的整体政治形势和历史发展趋势是:贵族与平民的矛盾尖锐;趋势:改革势在必行。 ☆6、① 基伦暴动 ②《德拉古法典》特点:严刑峻法。 ③ 萨拉米岛失守
7、梭伦改革后,哪些机构取代了元老院的职能?原因何在?本质上反映了什么问题?
梭伦改革后,恢复了公民大会作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组织了四百人会议,执掌最高统治权,设立公民陪审法庭作为最高司法机关,取代了元老院的职能。 原因:梭伦改革的进行,以及贫民和工商业奴隶主的斗争。 本质上反映了雅典的贵族政治逐渐被民主政治取代。
二、奠定雅典民主基石的政治改革
1、梭伦既不主张对平民无限度地剥削,也不主张彻底剥夺贵族财产。
2、梭伦改革内容;
减负令:①废除所有债务,禁止以人类身体和土地作为债务抵押; ②废除债务奴隶制;
③规定土地占有的最高限额。
发展工商业:①规定父母帮助子女学会一门技艺; ②鼓励外邦手工业者移居雅典,赐予公民权;
③鼓励 进口粮食,限制谷物出口。
平民政治地位的提高:①划分四级公民的权利义务; ②设立四百人会议; ③建立民众法庭。
3、梭伦改革的实质:是奴隶主阶级内部的民主。 梭伦改革的特点:中庸式
4、监督官员制度:“陶片放逐法”
5、梭伦改革的目的: ①缓和社会矛盾,稳定社会秩序; ②根本目的:振兴城邦,维护奴隶主的利益。
6、梭伦改革的影响:①它奠定了雅典民主政治乃至西方民主政治的基础;
②巩固了贵族奴隶主、工商业奴隶主平民三足鼎立的多元社会格局,为雅典民主政治奠定了社会基础;
③改善了雅典的国家制度;
④局限性:下层公民没有享受充分的政治权利;氏族制度残余和贵族势力能然存在;贵族与平民的矛盾没得到根本解决。 7、雅典民主政治对现代民主的启示:①要实现和维护民主必须建立有效的民主机制;
②必须要维护司法公正;
③必须要加强公民的民主参与意识,发挥公民的民主监督作用。
1、梗概:大转折、大发展、大融合 目标:富国强兵的目的
2、根本原因:铁器的使用和牛耕的推广。
3、商鞅变法的内容:
第一次(BC 356):①实行什伍、连坐制度;——作用:使兵源得到可靠的保障;
②奖励耕织,重农抑商;——作用:提高人民生产积极性,稳定收入增强国家实力;
③奖励军功,按军功大小给予赏赐。——作用:提高军队战斗力废除世卿世禄制。
第二次(BC 350)- 侧重中央集权:①废井田,开阡陌;——作用:推动土地经济的发展;
②推广县制;——作用:强化中央集权;
③统一度量衡;——作用:有利于贸易的进行(经济方面的中央集权)
④“塞私门之请”,移风易俗。——作用: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
4、商鞅变法成功的原因:①变法顺应了时代的发展趋势; ②变法措施得当,贯彻有利;
③秦孝公的大力支持; ④商鞅本人既有改革的智慧又有改革的胆识、勇气和决心; ⑤有基础——实践理论。
高二选修一历史知识点二
秦国的崛起
1、商鞅变法的特点及评价?
(1)特点
①变法核心内容为“农战”和“法治”。
②变法地位:商鞅变法是战国时期最彻底,对旧贵族打击最沉重,变法措施最全面,为期最长,影响最深的改革。
③手段:变法以法律形式废除奴隶主贵族的特权,发展封建经济,增加政府收入,富国强兵,建立新型地主阶级的统治。 ④影响:变法的许多措施,为秦国完成统一奠定雄厚的经济基础和国家政治基础,对日后中国历史的法张也有重大影响。
(2)评价
①积极作用:使秦国实现了富国强兵的目的,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
局限性:①严刑苛政,导致社会矛盾激化; ②重农抑商政策成为以后商品经济发展的阻力。
2、商鞅变法的启示
①大凡改革都会遇到阻力; ②改革有时要付出生命; ③改革家的精神令后人敬佩; ④执政者的态度影响到改革的成效。
3、成为“虎狼之国”
(1)原因:①商鞅变法后,秦综合国力大增,政治威望日高;②秦鼓励军功的政策,形成了全国唯军为荣的尚武精神。
(2)表现:①BC 341 – 340大举代魏国,迫使魏国割地求和;②秦从落后的边陲之国,一跃而为军事强国;③对外征战取得一系列军事胜利。
(3)东方各国应对策:
①对策:“合纵”运动;②说明问题:东方六国中没有一国能够单独与秦相抗衡,秦完成统一的趋势已势不可挡。
1、背景:①阶级矛盾激化:A 、基层统治实行宗主督护制 B、赋税制度混乱
②名族矛盾激化;实行民族歧视和压迫; ③社会动荡不安,各地起义不断,沉重打击北魏统治;
④冯太后积极推动北魏学习先进文化; ⑤孝文帝受过良好的汉族文化教育。
2、根本目的:维护鲜卑族的统治。 实质: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汉化)过程。
3、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内容:
Ⅰ、均田制:(露田、桑田)
(1)前提:①政府要掌握大批无主的荒田;②不触动封建土地所有制。
(2)为什么要推行均田制:为了保障政府的收入。
(3)作用:①使统治阶级的利益得到了保障; ②限制了土地兼并,有利于调动人民的生产积极性;
③保证了统治政权的财政收入和劳役需要,促进了北魏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④局限性:土地不均依然存在;随人口增多,人地矛盾突出;政府剥削、掠夺农民的劳动成果。
Ⅱ、整治吏治:(任期考核制、下令正式给百官分发俸禄——俸禄制)
俸禄制实行的作用:俸禄制的实行,减轻了官吏对百姓的掠夺,对巩固北魏政权的稳定具有积极意义。
Ⅲ、迁都洛阳(平城 → 洛阳)
(1)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改革的进行。
(2)迁都的意义:①使洛阳再次成为北方的政治经济中心;
②保证了改革的深入发展;
③有利于胡汉民族文化融合促进中华文化的发展。
Ⅳ、革除旧俗(鲜卑族汉化)
(1)内容:①孝文帝仿效汉族的典章制度和生活习俗,重新修订官制礼仪;②下令禁止士族穿胡服,一律改穿汉服;
③改汉姓;④提倡皇族、鲜卑贵族与汉族的主要士族通婚。
(2)意义:它促进了鲜卑人对汉族文化的认同争取到汉族对北魏朝廷的支持,有力地推动了政权向汉族王朝统治模式转化。 4、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影响:
①促进了北方经济的恢复和发展,缓和了民族矛盾,巩固了北魏的统治;
②加速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封建化进程;
③促进民族的交流与融合为国家统一奠定了重要基础;
局限性:①军事上没有进行改革;②全盘吸收汉族文化,没有发挥鲜卑族文化,甚至让鲜卑族消亡。
5、北魏孝文帝改革成功的原因:
①改革顺应了历史的潮流,这是成功的根本原因; ②从整治吏治入手,使改革有一个良好的前提环境; ③内容全面,措施得力; ④民族融合趋势的推动;
⑤冯太后的支持和孝文帝本人以身作则,信心坚定; ⑥关键的原因在于改革能从实际出发,确实可行;。
1、背景:①“冗官”、“冗兵”、“冗费”——财政危机;
②土地兼并、苛捐杂税——阶级矛盾尖锐;
③西夏、辽进犯——民族矛盾;
④统治阶级内部矛盾;
⑤“庆历新政”
2、“庆历新政”的作用:它揭开了北宋革新除弊、变法改革的序幕。
高二选修一历史知识点三
王安石变法
目的:为了改变积贫积弱的局面,实现富国强兵,巩固统治。
1、富国——作用:
①均输法——北宋政府的物资需要和供应得到了较好的配合,纳税户的负担有所减轻,政府的财政收入也比以前增多了。 ②市易法——市易法限制了豪商大贾对市场的控制和操纵,也使政府从中增加了财政收入。
③青苗法——使农户免受高利贷的剥削,官府也收入了大量利息。
④募役(免役)法——募役法的推行,使原来轮班充役的农民回乡务农,扩大了生产。
⑤农田水利法——灌溉了土地,大量的薄地变成了良田。
⑥方田均税法——规范了田税,减轻农民负担。
2、强兵——作用:
①将兵法——(将兵法)改变了更戍法中兵将脱节、战斗力薄弱的局面,提高了军队的战斗力。
②保甲法——使各地壮丁受到了军事训练,并和正规军相参为用,这样国家养兵费用日渐减少,北宋王朝的财政负担有所减轻。
③保马法——(保马法的推行,)节约了朝廷的大量开支,同时还大大降低了马匹的死亡率。
④军器监——军器的制造逐步改善,(而且数量之多足够数十年征战之用)。
☆3、育才:①科举改革;②改革学校制度 作用:为改革选拔了一批人才。
4、变法失败的原因:
①王安石偏重于谋求开辟财源,违背了客观经济规律;
②变法过于激进;
③变法触犯了豪强地主的利益;
④用人不当,导致新法危害人民。
5、评价王安石变法:
①一定程度上抑制了豪强地主的兼并势力;
②改革有利于农业生产发展,使财政收入增加,改变积贫的局面;
③使军队战斗力增强,改善了积弱的局面;
局限:题4 变法失败的原因
6、商鞅变法与王安石变法各自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什么?
商鞅变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新兴地主阶级与奴隶主贵族之间的矛盾,封建生产力、生产关系与奴隶制的矛盾。 王安石变法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是封建国家与部分地主阶级的矛盾,主要为了解决政府的财政困难问题。
1、宗教改革的背景:
①经济:资本主义经济的萌芽和发展;
②政治:资产阶级、市民反对天主教会的政治腐朽、经济盘剥;
③思想: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思想的影响;
④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⑤根本原因:欧洲天主教会的统治阻碍了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
2、14-16世纪,欧洲历史的发展呈现出怎样的阶级特征?此后的欧洲发生了那些重要的历史事件?在经济、政治、思想文化、对外关系方面各有哪些重要表现?结合史实加以说明。
(1)阶级特征:资本主义在欧洲的兴起和封建制度的日趋衰败。
(2)历史事件:资本主义萌芽在欧洲的产生和发展;新航线的开辟;早期殖民扩张;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
(3)重要表现:①经济:资本主义萌芽产生,资本主义手工工场出现;
②思想文化领域:文艺复兴运动出现,诞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③社会政治领域:出现了宗教改革,发生了资产阶级革命;
④对外关系:新航线的开辟,打破了世界各地区之间的相互隔绝状态,欧洲人开始走上了早期殖民扩张的
道路。
3、欧洲宗教改革的实质:是继文艺复兴后的一场思想解放运动;是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反封建的运动。
4、文艺复兴和宗教改革发生的根本原因: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发展。
5、宗教改革的意义:
①政治:沉重打击了天主教会的神权统治,促进了欧洲民族意识高涨和民族国家的发展;
②经济:剥夺大量原属于教会的财产,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
③思想:否定了天主教会的权威,解放了人们的思想,为早期资产阶级革命提供思想武器(如:卡尔文教、尼德兰革命、
清教——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高二选修一历史知识点四
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
马丁·路德改革(德国——正确:德意志)
1、导火线:罗马教皇在德意志出售“赎罪券”。
2、主张:①认为信徒得救只能靠终生“忏悔”; ②提出“因信称义”学说; ③认为全体信徒皆教士;
④信仰的唯一根据是《圣经》; ⑤主张简化圣礼,神职人员可以娶妻;
⑥世俗权利应高于教权并支配教权,建立民族教会。
3、实践:①公布《九十五条论纲》; ②翻译《圣经》成德文;
③蔑视教皇权威,焚烧教皇令,并娶妻; ④创立路德教。
4、意义:①揭开欧洲宗教改革的序幕; ②推动了新教的形成;
③促进德国确立“教随国定”原则; ④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经济观念和追求地位平等的政治要求。
卡尔文改革(日内瓦)
1、主张:①认为《圣经》的权威至高无上,主张信仰得救;②提出“先定论”学说。
2、先定论是作用:卡尔文的先定论为资产阶级的剥削提供了理论辩护,符合新兴资产阶级的利益,同时又是劳动人民的精神鸦片。
亨利八世改革 / 清教运动(英国)
1、导火线:亨利八世离婚案。
2、内容:①1534年,英国议会通过《至尊法案》; ②英国教会与罗马教廷断绝关系,英国民族教会产生;
③英语取代拉丁语成为做礼拜时使用的语言。
尼德兰宗教改革(荷兰——带来民族独立的改革)
天主教会的改革
1、原因:欧洲各国的宗教改革,使罗马天主教会的社会政治地位受到严重威胁。
2、内容:①清除内部积弊,重新审定教义、教规;
②继续强化异端裁判所;
③网罗各种信徒,组建反对新教改革的团体,千方百计地破坏宗教改革,提升教皇声威。
一、等待拯救的文明古国 / 二、中兴埃及的改革
1、目的:为了维护自己的统治,抵御未来侵略,建立一个强大的帝国。
2、背景:①奥斯曼帝国的镇压、马木鲁克集团内部争权夺利,不断发动内战,社会动荡不安;
②对外奉行闭关政策,即理排斥西方先进的思想文化与科学技术;
③生产落后; ④军事薄弱; ⑤面临外来入侵。
3、性质:封建性质的改革。
4、改革内容:
(1)大力发展经济:①废除包税制;②发展农业生产、军事工业;③对外贸易;④技术人员。
(2)加强中央集权
(3)促进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5、萨拉丁城堡屠杀案
6、评价穆罕默德·阿里改革
积极影响:①强化了中央集权,形成以阿里为首的新兴地主阶级统治集团;
②保证了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带动了文化教育事业的繁荣;
③加强了同西方的交流,带来了近代化的曙光;
④拥有了中东地区最强大的武装力量;
⑤埃及实际上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家。
局限性:①不断对外扩张,耗尽了全国的人力和物力;
②封建专制的加强和封建统治的残暴,把广大人民推向痛苦的深渊。
(自上而下的改革——沙皇亚历山大二世)1、俄国农奴制改革的背景:
①政治:农民起义不断,社会矛盾尖锐;
②经济:农奴制阻碍俄国农业和资本主义工业的发展;
③军事:克里米亚战争失败暴露了农奴制的落后(直接原因、导火线);
④思想:十二月党人起义和新的知识分子群体变革思想的推动;
⑤沙皇:亚历山大二世认识到惟有变革才能自救。
2、代表人物:赫尔岑、车尔尼雪夫斯基
3、《1861年2月19日宣言 / 二一九法令》、《农民改革法令》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