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
作者:张建光
来源:《神州》2011年第35期
摘 要:通过分析当代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历程,来建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导向,增强当代大学生的理想信念教育,提高大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理想信念教育具有终极性,教育方针具有规范性,教育的目标具有阶段性。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政治教育
当前,在各种思想文化相互冲击、不同意识形态之间的斗争日益复杂、尖锐的情况下,如何在大学生中开展富有成效的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化解大学生文化困惑和了解民族文化认同危机,是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要课题,也是人文文化道路上的延续和探求。理想信念是人生哲学中最重要的内容。它是人的自身价值、人生的意义和目的的集中体现,因为人是在确立和实现自己理想的过程中呈现自身的价值和意义的。理想的状况和性质对于人的成长是极端重要的。一个崇高的理想就是人生的航标和灯塔,它在人的一生中始终照耀着人的前进道路。 一、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迷茫历程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我国改革开放进程同步成长起来的,中国社会在理想信念上出现了激烈冲突和深刻变化,同时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在多元文化的背景下出现了迷茫。
第一阶段:鸦片战争时期,中国青年的思想信念还比较稳定,西方人的坚船利炮把中国的国门给打开了,但中国青年面对英国人的坚船利炮的时候,形成了一种很复杂的心态。一方面承认我们落后了,另一方面认为英国是用这样一个坚船利炮去欺负、侵略其他国家,在道德上对他们是深恶痛绝的。所以鸦片战争时期,中国青年的心态是所谓:“师夷之长技以制夷”。学习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反过来克制、抑制西方。
第二阶段:五四运动时期,中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打胜了,取胜了但要割地赔款,于是,中国人特别是中国的大学生心态上出现了一种特别的状况。他们认为造成这样一个状况的最深刻的原因就是以孔子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于是提出了一个非常激烈的口号,叫做“打倒孔家店”。这个口号的提出,对整个中国文明产生了非常深远的影响。五四文化精神是值得肯定的。但“打倒孔家店”对于传统的那样一种激烈批判和否定的态度形成了一个“后五四文化品质”。于是大学生们动不动就回到古希腊那样一个美好的精神家园里去寻找自己的一个精神动力,导致了“理想信念失根”。
第三阶段:在80年代“文化大革命”时期,更走向了一种极端,叫作意识形态中心。彻底颠覆了中国的传统文化,也颠覆了大学生传统的理想信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第四阶段:在现代,文化的主流与非主流的泛滥,更加剧了大学生理想信念的迷茫。随着改革开放,潮水般涌入的各种非主流文化思潮和价值观念不断冲击着大学生的思想认识和理想信念。现实中经济成分和利益的多样化、社会生活的多样化、社会组织形式的多样化以及就业岗位和就业形式的多样化都不同程度地触动着大学生的思想脉络,大学生面临的理想信念困惑也在不断加剧。
然而在“信息时代”的来临给西方国家大肆推行其价值观念、意识形态和社会文化提供了可乘之机,导致少数人不同程度地出现政治信仰迷茫、理想信念模糊,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乏等一系列问题。这些问题,值得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更加严峻和深刻的探讨。 二、 大学生理想信念的“根基”
一般而言,教育目标既有形而上的道的意蕴,即理想的引领性,也有形而下的器的特性,即实践的当下性。因此教育目标具有理想和现实的双重特性。在这个多元的时代,很难提供一个普适性的模式,无论如何建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也都是为了“求根”,这里有二点是肯定的。
第一,对中国人来说,尤其是对大学生来说,文化传统仍然具有文化生命的获得性遗传的意义,并表现为文化基因的力量,必须是以人为主体,并且体现“人化”规律的那些知识及其形态。比如说我们开设人文类的讲堂,邀请名家来讲座,使学生开阔视野。开阔了视野不等于大学生具有了人文素质,要对人的生命、理想信念有一个理解本性和能力,只有那些能够解释自己生命、理想信念的知识,才具有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的意义。只有那些能够帮助人们建构意义世界,以此超越、战胜生存困境的那些知识,才具有人文知识和人文素质的意义。 第二,如果具有把文化知识转变为素质,那么就能应对生命过程中遭遇的一些重大的生存困境,要对人的生命过程有一个理解的本性和能力,只有那些能够解释自己的生命过程的知识,才具有本真的理想信念。对于大学生所学的专业的知识,重要的不是各门学科的那些形式化的知识体系,而是它们的要义和精髓,是它们对大学生思想信念提供直接而深刻的指引,增强大学生对世界和自身的理解和解释能力、能够帮助大学生树立正确的理想信念。当大学生把理想理解成现实的目标和结果时,他们是在向“前”奔跑和为目标奋斗,而当大学生把知识变为素质时,他们是在尝试超越现实生活的形而上思维活动,大学生的理想信念因此而向“上”凝视,胸襟和情怀也因此而向更高更宽更广的空间升华。由此,知识转化素质,文化知识转变为素质,转变为人的理想信念,这才是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根基”。 三、 增强大学生理想信念的导向建构 首先,用科学理论来指导大学生理想信念
邓小平非常重视理想教育。他强调一定不能放松共产主义理想的教育和宣传:“我们一定要经常教育我们的人民,尤其是我们的青年,要有理想。为什么我们过去能在非常困难的情况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下奋斗出来,战胜千难万险使革命胜利呢?就是因为我们有理想,有马克思主义信念。我们干的是社会主义事业,最终目的是实现共产主义。这一点,我希望宣传方面任何时候都不要忽略。”
理想信念是方向,是旗帜,对大学生的文化选择具有强大的导向和牵引作用。正确的理想信念不是凭空产生的,而是源于对理论原则的正确把握,大学生在理想信念方面出现问题的主要根源在于对基本理论掌握不够,对历史发展规律和我国社会发展的现实缺乏清醒的认识。因此我们在对大学生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时,要进一步强化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引导,坚持不懈地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来武装学生的头脑,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是同中国革命和建设实践相结合发展了的马克思主义,是指导社会历史发展规律和人生价值的武器,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牢牢把握先进文化前进方向,进一步解放和发展生产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社会主义文化市场,通过多种途径对大学生进行科学的理想信念教育,是切实可行、行之有效的。
其次,以拓展时代教育元素在内容上指导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在多元文化并存的社会中。我们对原有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要进行拓展,增强大学生的民族文化认同和民族意识,正确培养在多元文化碰撞和交融中提升其自觉性,正确接受主流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因此,要通过合理的课程设置、教学内容的充实和更新、教学方式方法的改革创新等,加强先进文化教育,引导大学生继承民族优良传统,同时,要吸收和借鉴世界各民族所创造的一切优秀思想文化成果,树立互相尊重、彼此包容、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文化教育。
再次,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来指导大学生理想信念
社会实践是检验信念坚定与否的唯一标准。理想信念总是随着一个人的认识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生实践的不断深入而逐渐提升,由个人理想信念向社会理想拓展,最后,在这种深厚的认识和实践基础上确立起对理想的信仰。这一过程,实质上是人们的个体心理发展的过程、意志的融合统一过程。高校要积极开展社会实践活动,增强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奉献意识。 1)组织大学生到改革开放的前沿考察或到城市、农村搞调查活动。用社会巨变和改革开放活生生的现实,启发大学生认识社会,了解国情,增强大学生建设国家,振兴中华的责任感。
2)组织大学生参观伟人故居、历史博物馆、烈士纪念馆、革命展览馆,进行爱国主义和优良传统教育。
3)开展志愿者服务,增强大学生的为人民服务的意识,体会自己的人生价值,树立正确的择业观使理想信念得到提升。
最后,通过多种途径进行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理想信念教育要灵活多样,以喜闻乐见的活动使大学生收到教育,在坚持思想政治理论的同时,积极探索,努力形成梁淏的校园文化,充分发挥校园文化的教育功能,利用社团活动、文艺作品、广播电视、网络媒体、参观访问、专题报告的形式,来感染学生,提高理想信念教育的实效性。但也不能无主次、无鉴别、无评价、无取舍地把各种文化凑在一起,应有主次、有秩序、有规律的以先进文化来引导和教育当代大学生。大学非主流文化的构成十分复杂,必须加以科学鉴别和选择,以这种特殊的方式来折射、补充、丰富主流文化。帮助大学生开阔视野,增强社会活动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1]朱志明.正确引导大学生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07(10):
[2]王文利,白向宁.新形势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境遇及方式探求[J].思想教育研究,2006(4):
[3]杨维,刘苍劲.现代社会理想信念的形成和基本特征[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06(8)
作者简介:张建光。(1979- )男,汉族,吉林省长春市人,任职于长春工业大学软件职业技术学院,主要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就业指导研究。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