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体构成》 教 案
(2017年-2018年第一学年度)
系 部:应用技术系 编制人: **
1
章节名称 授课方法 和手段 绪论 课堂讲授与视频赏析教学 目的和要求: 1.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2.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3. 了解构成的含义 4. 熟悉构成的源流 5. 形态构成的基础 6.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了解构成教育的重要性 1) 从时代发展分析现代设计的百年变迁 教学目的 与要求 2) 社会发展带来的新行业——现代设计行业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3) 构成教育所需的科学领域 了解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通过问答形式分析形态与形式的不同 问: 形状与形态的区别?形态和形状是否都具有立体感? 答:形状是平面的,形态是立体的。 它们都具有立体感,形状的立体感是通过透视原理创造的虚幻空间或矛盾空间。形态是通过自身的运动变化或观者的位置变化所形成的空间体验。 2
了解构成的含义 构成是只一定材料的形态元素,按照视觉规律、力学原理、心理特性、审美法则进行的创造性的组合。 熟悉构成的源流 1) 20世纪初苏联的构成主义运动. 2) 包豪斯学校(德国 1919~1933) 3) 包豪斯的创造者是沃尔特·格罗皮乌斯 4) 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的贡献 (1)艺术与技术结合 (2)在设计中提倡自由创造,反对模仿抄袭、墨守成规 (3)强调实际动手能力与理论素养并重,开始双轨制教学模式(形象大师、作坊大师)(1925年包豪斯从魏玛迁校到德绍) (4)将学校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 (5)创造基础构成教学模式(三大构成是包豪斯对现代设计教育模式最大的贡献之一) 形态构成的基础 1) 首先是分解的过程,即将复杂的视觉表象彻底分解还原成为单纯的造型元素(点、线、面、体、空间等造型元素) 2) 整合的过程(依据一定的形式法则将造型元素整合为符合视觉传达目的的形态。) 形态构成教育的范围 1) 拓展思维空间,培养空间思维能力 3
2) 培养三维空间的造型能力 3) 提高构思创意能力 4) 提高对材料和工艺的理解和思考 5) 增强造型审美形式的感受能力 欣赏:《工业设计》影片 教学重点 与难点 作业布置 重点:形态与形式的区别; 难点:形态构成的基础。 无 认识立体构成的目的,明确学习方向。 《工业设计》影片 课后小结 参考资料
4
章节名称 形态研究 授课方法 课堂讲授与制作作品 和手段 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 流派的介绍 与要求 2. 了解构成教育的内容 3. 深入研究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流派的介绍 1) 后期印象画派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2) 抽象和简化的荷兰风格派 3) 立体派 5
4) 结构主义 了解构成教育的内容 1) 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2) 对自然形态和经典图式的抽象提取 3) 数理构成的原理与运用 4) 情态构成的原理与运用 5) 形态构成的材料与技法 6) 形态构成的功能要素 7) 形态构成的结构与力象 深入研究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6
1) 绘制一个简单的二维造型 2) 思考空间投影关系 3) 丰富空间造型变化 4) 从简单二维造型转化为三维复杂空间 课题制作教学 1) 绘制石膏体结构图 2) 绘制手机多视图与结构图 教学重点 重点:构成教育的内容; 与难点 难点:深入研究平面空间向立体空间的思维转换。 作业布置 1. 绘制石膏体结构图 绘制手机多视图与结构图 课后小结 通过练习结构绘画,明确三维空间关系。
7
章节名称 形态研究 授课方法 课堂讲授与上机案例教学 和手段 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 形态构成要素 与要求 1. 现实形态与虚拟形态 2. 积极形态与消极形态 3. 立体形态的造型要素 形态构成要素 1) 人的知觉和心理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2) 形态本身固有感受 8
3) 环境因素影响 现实形态与虚拟形态 9
积极形态与消极形态 1) 积极形态是实际可以看到的物体 2) 消极形态是被实体包围或实体的延伸 立体形态的造型要素 1) 形态要素 a) 形状 b) 色彩 c) 肌理 2) 关系要素 1数量,2方位,3光线,4动静 3) 纬度要素 点,线,面,体 10
11
课堂作品 1) 用橡皮泥制作有趣正负立体型 2) 用橡皮泥制作一位同学头像 教学重点 重点:复合对象建模; 与难点 难点:形态构成要素。 作业布置 用橡皮泥制作有趣正负立体型 用橡皮泥制作一位同学头像 课后小结 学习立体形态的组成要素。
12
章节名称 构成的法则 授课方法 课堂讲授与课堂制作教学 和手段 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 构成的法则介绍 与要求 2. 审美法则的变迁 3. 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构成的法则介绍 1) 自然秩序存在于形态构成的组织原则中 2) 立构造型过程,把素材或材料,用形式的法则给以合理的组织、安排,形成新的样式 3) 形式法则是解释或创作美感的形式的依据 审美法则的变迁 1) “和谐”之美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2) “冲突”之美 13
3) “非理”之美 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1) “构成”的法则 a) 对称与均衡 b) 对比与调和 c) 节奏与韵律 d) 比例与尺寸 14
15
2) “解构”的法则 课堂作品教学 1) 完成三个小泥塑,分别体现“和谐”、“冲突”、“非理”。 2) 完成有次序的纸张构成 教学重点 重点:形态构成的形式美法则 与难点 难点:审美法则的变迁 作业布置 完成三个小泥塑,分别体现“和谐”、“冲突”、“非理”。 完成有次序的纸张构成 课后小结 通过构成的法则明确制作手法
16
章节名称 构成的逻辑 授课方法 课堂欣赏与上机案例教学 和手段 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 从平面到立体 与要求 2. 制作半立体构成 3. 构成的逻辑 4. 制作立体构成的科学步骤 从平面到立体 1) 由平面投影想象立体 2) 半立体的浮雕构成 3) 设计可以切割掀起的平面图形 4) 走向立体 制作半立体构成 1) 浮雕构成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17
2) 切割掀起的构成 3) 综合半立体构成 18
构成的逻辑 1) 确立主题或限定条件 2) 获取题材 3) 分析造型要素 4) 将要素按数学规律作排列组合这样可以产生多种创造性设想 5) 将排列组合的结果视觉化为形体组合 6) 从众多的形态方案中进行优选 7) 对优选出来的方案作深入发展 课题制作 完成一个半立体浮雕和切割立体图形的纸面立体构成。 教学重点 重点:构成的逻辑 与难点 难点:构成的逻辑 作业布置 完成一个半立体浮雕和切割立体图形的纸面立体构成 课后小结 构成的逻辑是获得创造性方案的有效途径。
19
章节名称 深入进行构成逻辑的训练,通过课堂综合制作来实践。 授课方法 课堂讲授与上机案例教学 和手段 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 深入进行构成逻辑的训练 与要求 2. 明确构成逻辑的步骤 3. 认识科学的创作流程重要性。 深入进行构成逻辑的训练 1) 根据“海浪”、“树林”、“都市”,完成三个纸面立体构成。 2) 分析三个主题的特点 3) 根据特点寻找相应的题材 4) 造型分析与优化 5) 针对一种题材,用多种表现手法去比较 6) 通过组合丰富结构造型 教学基本内课堂制作 容纲要 1) 根据“海浪”、“树林”、“都市”,完成三个纸面立体构成。根据三个作品分析构成的逻辑重要性。 2) 完成平面构思到立体形态转化的苹果作品。 教学重点 重点:深入进行构成逻辑的训练 与难点 难点:深入进行构成逻辑的训练。 教学过程 复习 分钟,授新课 30 分钟,安排讨论 5 分钟, 设计 布置作业 5 分钟,上机练习 170 分钟 作业布置 根据“海浪”、“树林”、“都市”,完成三个纸面立体构成。 完成平面构思到立体形态转化的苹果作品。 课后小结 通过作品来巩固立体构成的逻辑,完善制作流程。 参考资料
20
章节名称 元素性立体形态构成——点 授课方法 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 和手段 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 元素性立体形态构成 与要求 2. 点的立体形态构成 点的立体形态构成 1) 点的立体形态构成介绍 2) 点的特征 a) 与环境相比体积较小 b) 长度、宽度、高度近似 c) 可感知的外轮廓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3) 点的作用 a) 起某种稳定作用 b) 创造视觉焦点 c) 创造运动感 21
4) 点的立体形态构成 课堂制作 点构成作品——《春》 教学重点 重点:点的特征 与难点 难点:点的作用 作业布置 点构成作品——《春》 课后小结 用好点的特性
22
章节名称 授课方法 和手段 VR渲染器基础2 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 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 线的立体形态构成介绍 与要求 2. 了解线的视觉心理特性 3. 了解线的节点方式 4. 了解线的立体形态构成方法 线的立体形态构成介绍 1) 线的视觉心理特性 a) 线的形态 b) 线的断面 c) 线的质感 d) 线的性格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2) 线的节点方式 a) 滑节点 b) 铰节点 c) 刚节点 23
3) 线的立体形态构成 a) 线框构造 b) 线层构造 c) 拉伸构造 d) 线群构造 e) 量感化 24
25
26
课堂制作: 利用骨架线框与内部结构线结合,制作有节奏感的线型作品,作品创意主题明确,形式感优美。 教学重点 重点:线的立体形态构成 与难点 难点:线的视觉心理特性 作业布置 利用骨架线框与内部结构线结合,制作有节奏感的线型作品,作品创意主题明确,形式感优美。 课后小结 线的特点针对性强,容易塑造造型。
27
章节名称 授课方法 和手段 面的立体形态构成 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 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 面的立体形态构成介绍 与要求 2. 了解面的视觉心理特性 3. 了解面的立体形态构成方法 面材印象 1) 轻薄感 2) 延伸感 3) 轻快感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面的立体形态构成 1) 层面排出 a) 面型变化 b) 排列方式 c) 构造技巧
28
2) “切割折叠与翻转”构造 a) 折叠造型 b) 切割造型 c) “切割折叠与翻转”构造 3) 薄壳构造 a) 球形壳体制作 b) 筒形壳体制作 4) 插接构造 5) 可展开的立体形态 29
课堂制作 制作纸面插接结构 教学重点 重点:面的立体形态构成 与难点 难点:面材印象 作业布置 制作纸面插接结构 课后小结 面的特色介于线与体之间
30
章节名称 块的立体形态构成 授课方法 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 和手段 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1. 块的立体形态构成介绍 与要求 2. 单体研究 3. 块的集聚构形 块的立体形态构成介绍 1) 立体感 2) 空间感 3) 量实感 4) 稳重感 5) 力度感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单体研究 1) 基本几何形体 2) 形态的派生与发展 a) 变形 b) 减法创造 c) 加法创造 31
块的集聚构形 1) 集合:成对、三个单元、若干、多数、无限 2) 组合:单体组合与群体组合 32
课堂制作 完成正20面体,并用纸面浮雕装饰 教学重点 重点:面的立体形态构成 与难点 难点:面材印象 作业布置 完成正20面体,并用纸面浮雕装饰 课后小结 块的特色完整性强
33
章节名称 综合立体形态构成 授课方法 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 和手段 目的和要求: 1. 综合立体形态构成介绍 教学目的 2. 强调形式的构成 与要求 3. 强调意象的构成 4. 立体构成与现代雕塑关系 5. 立体构成与装置艺术的联系 6. 综合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 综合立体形态构成介绍 强调形式的构成 1. 组织规律 2. 力象表现 强调意象的构成 3. 情态表现 4. 隐喻与象征 立体构成与现代雕塑关系 超现实主义 :强调表现人的潜意识,认为只有在潜意识状态里,在梦境里,才是最真实的,推崇弗洛伊德的理念。 立体构成与装置艺术的联系 ▪ 装置艺术(Instal Art)又称“环境艺术” 教学基本内▪ 它不受艺术门类限制,拥抱兼容造型之外,去表明人类的思容纲要 想观念,已成为后现代艺术的象征。 ▪ 它是多媒介、多维度和多形态的艺术样式。综合取用雕塑、建筑、政治、音乐、电视等各个不同的文化领域,去进行解构、挪用、重建。 综合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 立体单元组合 ▪ 先设计出一个单元 ▪ 对其进行复制若干个的复制 ▪ 通过疏密 大小 重叠等手段进行组合 近似单体组合 ▪ 构成中的每一个单体形状彼此不同,但却很相似或有着共同的因素。 ▪ 使单体之间相互协调,达到完整、呼应默契的效果 正”与“负”的结合运用 ▪ 空间即“负体”,同样也可以参与“正体”(实体)的造型活动
34
仿形 ▪ 指摹仿具体的形象进行造型,类似于图案艺术中的写生变化。 ▪ 这种摹仿不是指写实而言,是针对抽象而言 。 混合运用 ▪ 将点、线、面、体等多种构成方式互相结合,互相补充 ▪ 在同一空间中运用两种以上形式,会使空间形态更丰富。 ▪ 混合运用时,当以一种形式为主,如各种形式所占量平均等,会造成混乱感。 解构(反构成) ▪ 拒绝综合 强调分析 分解 ▪ 强调碎裂、叠合及组合摧毁或突破传统界限。 课堂制作 雕塑设计:首先确立主题,其次分析作品放置环境,之后寻找造型,再利用构成的法则,制作校园雕塑。分析文案:1000字(内容包括主题,环境,造型等分析),作品尺寸:不小于5厘米。 教学重点 重点:综合立体构成的创作方法 与难点 难点:综合立体形态构成 雕塑设计:首先确立主题,其次分析作品放置环境,之后寻找造型,作业布置 再利用构成的法则,制作校园雕塑。分析文案:1000字(内容包括主题,环境,造型等分析),作品尺寸:不小于5厘米。 课后小结 雕塑设计包含立体构成课程大部分知识点,难度大。
35
章节名称 授课方法 和手段 空间形态认识 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 目的和要求: 1. 认识空间 教学目的 2. 了解空间的功能与载体 与要求 3. 了解空间的限度与围闭 4. 熟悉空间力象的塑造 5. 了解空间的序列要素和时间的序列要素——动线 认识空间 1. 哲学定义 2. 物理空间 3. 心理空间 了解空间的功能与载体 1. 功能对单一空间形式的界定 a) 空间尺度 容量的界定 b) 空间形状的界定 c) 空间质的界定 2. 功能对多空间形式的界定 a) 狭长的空间 b) 垂直交通构件 c) 辐射状连通 d) 相互联通 e) 主空间与辅助空间 了解空间的限度与围闭 教学基本内1. 空间限定的基础 容纲要 a) 中心限定与分隔限定 b) 天覆,地载 c) 围闭 2. 空间限定的具体化 熟悉空间力象的塑造 1. 限定面空间状态定的变化 a) 地载的空间状态变化分类 b) 天覆的空间状态变化分类 c) 围闭的空间状态变化分类 2. 限定要素的形状和比例的变化 3. 限定空间的大小和数量的变化 4. 限定程度的变化 了解空间的序列要素和时间的序列要素——动线 1. 动线定义:指人在室内室外移动的点,连合起来成为就成为动线。 2. 动线的力象特征
36
3. 动线空间 a) 在视觉中容易组合构形,并能够维持其个体的统一 b) 在构成整体视觉力象时个体构筑为新的视觉整体 课堂制作 家庭室内布置:根据所给结构图,安排体现室内功能为主的家具摆放。 教学重点 重点:动线 与难点 难点:空间的功能与载体 作业布置 家庭室内布置:根据所给结构图,安排体现室内功能为主的家具摆放。 课后小结 空间形态的认识需要从人体工程学出发。
37
章节名称 空间形态构成 授课方法 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 和手段 目的和要求: 1. 了解内空间的构成 教学目的 2. 了解外空间的构成 与要求 3. 空间集合 4. 空间与光影 内空间的构成 1. 内空间的基本型 2. 内空间的分隔 3. 内空间的组合 4. 内空间构成的艺术法则 外空间的构成 1. 外空间的基本型 2. 构筑外空间的空间体 3. 外空间构成的艺术手法 空间集合 教学基本内1. 空间单体与虚空间的主次转换 容纲要 2. 以虚空间为主的集合 3. 以空间体为主的集合 4. 以地载为主的集合 空间与光影 1. 光影与空间感 2. 光影在空间设计中的运用 a) 光照类型 b) 照射光的作用 c) 运用光影营造空间氛围 课堂制作 根据上周布置的室内设计图,利用数字电脑完成真实效果再现。 教学重点 重点:空间与光影 与难点 难点:空间与光影 作业布置 根据上周布置的室内设计图,利用数字电脑完成真实效果再现。 课后小结 空间形态的认识需要从人体工程学出发。
38
章节名称 授课方法 和手段 形态构成的心理效应 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 目的和要求: 1. 心理效应的产生原因 2. 平衡感 教学目的 3. 量感 与要求 4. 空间感 5. 视觉质感 6. 错觉 心理效应的产生原因 平衡感 1. 物理平衡与视觉平衡 2. 视觉平衡的塑造 a) 形状 b) 色彩 c) 材质与肌理 d) 方向与距离 量感 1. 物理量与心理量 2. 量感的创造——内心的创造 a) 结构的塑造 b) 张力的塑造 c) 创造运动感 教学基本内 容纲要 空间感 1. 几何空间与视觉空间 2. 物理空间与心理空间 a) “势”的属性 b) “势”的创造 视觉质感 1. 质地与肌理 2. 光感与触感 3. 肌理的作用、形态、特征与组织形式 a) 肌理的作用 b) 肌理的形态特征 c) 肌理的组织形式 错觉 1. 错觉的内容 a) 平面图形的错觉
39
b) 立体与空间错觉 c) 运动的错觉 2. 错觉的利用与矫正 a) 视觉选择 b) 形态调整 c) 关系调整 沉浸感 课堂制作 利用错觉制作空间特殊效果。 教学重点 重点:心理效应的产生 与难点 难点:心理效应的效果 作业布置 利用错觉制作空间特殊效果。 课后小结 利用错觉制作空间特殊效果。
40
章节名称 综合练习——橱窗制作 授课方法 课堂讲授与案例教学 和手段 目的和要求: 教学目的 通过制作商业橱窗整合与实践知识点 与要求 复习全书内容 通过制作商业橱窗整合与实践知识点 复习全书内容 课堂制作 制作橱窗。 教学基本内容纲要 教学重点 重点:综合应用 与难点 难点:商业化水平要求 作业布置 课后小结 实践重要性再次体现。
41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