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国历史的分期与中国文学的分期 (一)中国的历史分期
古代:1840年鸦片战争前,分远古、中古、近古 近代:1840年—1919年 现代:1919年-1949年 当代:1949年后
(二)中国文学分期的几个概念
中国文学:包含古代、近代、现代、当代文学。 结论:文学的发展与历史的发展同步、
近现代文学、现当代文学、晚清以来中国文学、近百年来中国文学、
二十世纪中国文学
二、中国现代文学释义
(一)中国:民族性、传统性。
(二)现代:现代性。时间上的概念,不可逆性;文学中精神和思想的现代性(如对人的本质,人和自然、人和历史的关系等的探寻);语言上使用白话文;文体形式具有多样性和开放性;文学价值上的原创性。
(三)文学:艺术、审美属性,具有艺术的规定性,属于人类的精神的艺术性创造。
关于现代文学性质的两种观点:
其一:用现代文学语言与文学形式,表达现代中国人的思想、情感、心理和现代审美意识的文学。(文学的艺术性质)
其二:无产阶级影响和领导的人民大众的反帝反封建的民族文学。(文学的时代和社会性质)
三、中国现代文学的整体观 (一)历史分期及内容思想: 第一个十年(1917-1927):民主意识、科学精神 第二个十年(1927-1937):阶级、解放意识,左翼革命文学的社会主义意识,民主主义、自由主义、人文主义文学意识并存。
第三个十年(1937-1949):民族解放意识和人民解放意识, (二)创作方法: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现代主义。现实主义为主潮。
(三)代表作家:鲁迅、郭沫若、茅盾、巴金、老舍、曹禺…… 四、中国现代文学课程研究的对象
作家作品的历史,文学和文化思想的历史,中国社会接受和运用现代文学的历史。
五、主要参考教材
黄修己的《中国现代文学简史》 杨义的《中国现代小说史》
钱理群等编撰的《现代文学三十年》 ……
引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发生
一、中国文学现代化的开始(原因) 1、“人”的发现 2、西方观念的影响 易卜生的个人主义 卢梭的忏悔思想 佛洛依德的心理分析 尼采对传统思想的反叛 3、社会变革的促进
1)文学活动和报刊创办有了法律保障, 2)现代出版业逐步兴盛。
3)知识分子传统地位和角色的转换 4)文学接受机制的变化。 4、文学自身发展的需要。
二、文学革命的准备:文学观念的变革 1、晚清“诗界革命”
梁启超是首倡的人物, “旧瓶装新酒” 黄遵宪是主将
2、文界革命——成就最大 梁启超: “新文体”。
3、小说界革命——声誉最著 小说救国论
4、戏剧观念的更新 陈独秀 5白话文运动
最早提出“言文合一”的是黄遵宪, 6、新的文学观念的产生:
黄人:建构进化的中国文学史观
王国维:“文学本体论
三、文体叙述的创新:观念变革的体现 1、政论散文
以梁启超成就最高,“新文体” 2、革命派散文 章太炎
3、翻译小说
林纾的《巴黎茶花女遗事》、《黑奴吁天录》、《迦因小传》等。 周作人兄弟的《域外小说集》等。 4、政治、问题小说 教材p21 梁启超的《新中国未来记》等。 5、谴责小说
刘鹗的《老残游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曾朴的《孽海花》、李宝嘉的《官场现形记》。
6、鸳鸯蝴蝶派小说 《礼拜六》
徐枕亚的《玉梨魂》,张恨水的《啼笑因缘》,平江不肖生的《江湖奇侠传》、李涵秋的《广陵潮》等。
五四文学革命
一、文学革命 1、 新文化运动 《新青年》:1915年9月 陈独秀的《敬告青年》: “自主的而非奴隶的”、“进步的而非保守的”、“进取的而非退隐的”“世界的而非锁国的”,“实利的而非虚伪的”、“科学的而非想象的”六点希望。 这是新文化振聋发聩的宣言书。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端。 1917年1月,《新青年》刊出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八事”(教材p26),可以说,这是五四文学革命的一个“发难”的信号,也是文学革命的第一篇宣言。 1918年1月,又发表了《建设的文学革命论》,提出“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作为文学革命的宗旨。
1917年2月,陈独秀:《文学革命论》,明确提倡文学“三大主义”作为文学革命的目标和方向。(教材p26),
李大钊《什么是新文学》
瞿秋白《俄罗斯短篇小说序言》
周树人(鲁迅)的文章:《摩罗诗力说》《文化偏至论》《破恶生论》。
周作人《人的文学》,《平民的文学》。
2、文学革命的内容
(1)反对文言文,提倡白话文。
(2)批判封建文学观念,提倡新文学观念 (3)注重吸收外国文学的影响。
(4)提倡以现实主义(写实主义)为主要方法。
3、文学革命的实绩
(1)白话取代文言
(2)新文学观念的建构。
(3)理论建设:提出了新文学创作的新观念。 (4)出现了一批创作成果。
鲁迅1918年5月发表《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开端。
二、文学论争
1、 与复古派的论争:文白之争、新旧文学之争。 林纾 2、与学衡派的论争 吴宓、梅光迪、胡先骕(教材p33) 3、与甲寅派的论争 章士钊 4、问题与主义之争
胡适《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
三、文学社团流派
1、文学研究会:1921年1月4日成立于北京,1932年解体。是五四新文学运动中成立的第一个纯文学社团,也是《新青年》后第一个主张文学革命的团体。
发起人:周作人、郑振铎、叶绍钧、茅盾等12人,会员有200余人。
宗旨:“研究介绍世界文学,整理中国旧文学,创造新文学”。是为人生而艺术。
故人们习惯称之为“人生派”或“为人生”的文学 创作方法上倾向现实主义。 主要刊物:《小说月报》
2、创造社
1921年6月8日于日本东京成立。
发起人:前期郭沫若、张资平、郁达夫、成仿吾、田汉等,后期:冯乃超、杨汉生等。
刊物:(1921-1930)前期《创造(季、月、旬、日)刊》 1925年后,《洪水》、《文化批评》、《流沙》、《星星文艺》等 主张:前期强调为艺术而艺术,后期提倡无产阶级革命文学。
3、新月社
1923年,北京发起人:胡适、徐志摩、闻一多、梁实秋等。倡导新格律诗,推动了新诗形式上的发展与繁荣。
4、语丝社:
语丝社于1924年11月17日在北京成立, “语丝体”散文群
《语丝》是现代文学史上第一个以散文为主的文学刊物 语丝社散文,其成就最高的当数周作人。
20年代小说创作
一、20年代小说概述 1、“为人生”的现实主义小说
文学研究会和未名社、语丝社的一些成员 思想高过于艺术
(1)问题小说 冰心、庐隐、王统照…… (2)乡土小说 许杰、王鲁彦、王任叔……
2、浪漫抒情小说
开拓了现代浪漫抒情的小说创作。
代表作家:如郁达夫、郭沫若、张资平等。
二、从“问题小说”到人生派写实小说 1、问题小说
1918——1920年间,形成风尚,冰心的《斯人独憔悴》 1921年,文学研究会成立,把问题小说的创作引向了高潮 冰心
爱的哲学
《超人》、《烦闷》、《悟》(爱的三部曲) 《超人》
冰心体,——“白话文言化”。 “满蓄着温柔、微带着忧愁”。 2、人生派写实小说 叶绍钧(1894-1988)
文学研究会发起人之一,早期问题小说家。我国最早的童话作家之一。
对小市民灰色人生的表现, 《潘先生在难中》、。 “教育小说家” 《倪焕之》
格调朴实、冷隽、自然 ;结构严谨、匀称(讲究点题、章法、布局和结尾);语言规范、严谨、平实、纯正。
庐隐(1899-1934) “文坛双星”。(冰心、庐隐) “人生是恨” 《海滨故人》、灰色忧郁的色调。与郁达夫同为新文学抒情小说的开山者。
乡土小说
“乡土小说”指的是20年代初、中期,一批寓居北京、上海的青年作家,以自己熟悉的乡村生活为题材,旨在揭示宗法制乡镇生活的愚昧、落后,并借以抒发自己乡愁的小说。
最早开始乡土小说的创作并证实其艺术魅力的是鲁迅。 冯文炳的《竹林的故事》《桥》等
乡土小说的基本特色:
A、以批判的眼光审视故乡风习
B、哀其不幸,怒其不争,悲喜剧相交融的美学风格 C、浓郁的地方特色,忧郁的抒情调子
三、浪漫派抒情小说
浪漫小说的两个审美空间:
一是主情主义:作家主观情绪的直接宣泄。 二是感伤倾向:作品弥漫着忧郁和哀怨情调
创作主干是创造社的作家,主要有郁达夫、郭沫若、叶灵凤、张
资平等。
创作的主要体式是“自叙传”抒情小说
张资平
客籍作家,早期作品有一定的客家特色,如《梅岭之春》等 长篇小说《冲击期化石》是现代文学第一部长篇小说 “恋爱小说家”
冯沅君(淦女士) 善于写袒露内心小说:《隔绝》、《隔绝之后》、《慈母》、《旅行》、《春痕》等。主要写青春期女性的爱情生活。以抒情独白和大胆袒露内心的手法,表现五四退潮后女性的情感状态。
郁达夫(1896—1945) 小说处女作:《银灰色的死》
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部短篇小说集《沉沦》 刻画“零余者形象“
“性的苦闷“——1922年——生的苦闷 感伤美和病态美
成名作、早期代表作《沉沦》
《沉沦》只是“不端方”而非不道德,是艺术而非淫书。
——周作人 《沉沦》大胆的自我暴露,“对于深藏在千年万年的背甲里面的士大夫的虚伪,完全是一种暴风雨的闪击”,“使他们感受着作假的困难”。
——郭沫若郁达夫小说的特点:
1塑造了一个“零余者”人物形象系列
2自我写真(大胆的自我暴露,感情率真、诚挚 “赤裸裸地把我的心境写出来” 3感伤的抒情
作品大胆而着力地揭示“零余者”(生则于世无补 死则于世无损)的病态人格及苦闷心理, “哭性”(哭诉性的压抑)和“哭穷”(哭诉生活的潦倒)基本上是郁达夫作品的情绪及话语基调
4结构的散文化,小说善于创造风景画,呈现出强烈的诗情画意,用瞬间万变的自然景物来创造和渲染气氛;
5流丽、清新的文笔。
《迟桂花》折射出作者人生跌宕中的身心疲惫和对自然纯净境界的神往,是郁达夫后期小说的代表。
文学贡献:
1、从道德观念上对传统意识进行了解构
2、将一种完全不同于传统的小说叙述方式带进了新文学小说创作中,开创了“自叙传”的浪漫抒情小说形式
鲁迅
一、主要生平
1、家道中落(1881-1898)——“看见世人的真面目”
三味书屋 “读经,味同稻粱,读史,味同肴馔,诸子百家,味如醯醢”
‘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
2、南京求学(1898—1902)——接受进化论 3、日本求学(1902—1909)——立人思想的形成 现代中国当务之急,“首在立人”,即树立个人独立自由的精神,以此发展社会群体。
“立人”的“第一要著”为文艺。 文学起于个体的“心声”“内曜” ,而这正是一切 文明的“本根”。
这种以“立人”为核心的现代化思考,是鲁迅区别于其他近现代思想家的极其重要所在。 弃医从文
4、痛苦与彷徨中孵化思想( 1909-1918)——思考和形成自己思想观
5、文艺创作阶段(1918——1936)
主要从事小说、杂文创作和社会文化活动。 二、作为思想家的鲁迅
(一)鲁迅的历史感和使命感
(二)鲁迅的孤独感、矛盾感、愤世感和悲剧感。 三、作为文学家的鲁迅
(一)小说创作——《呐喊》《彷徨》——中国现代白话小说开端与成熟的标志:
《我怎样做起小说来》中谈到:做小说“以为必须是为人生,而且是改良人生,我的取材都来自于病态社会的不幸的人们,意在揭出病苦,目的在于引起疗救者的注意。”
《呐喊》:1923年初版,收1918-1922年小说15篇。(其中《不周山》,后改《奔月》,收入《故事新编》) 《彷徨》:1924-1925年小说11篇
《狂人日记》是中国现代小说伟大的开端,划时代意义的第一篇白话小说。 《呐喊》、《彷徨》小说集的出版是中国现代小说成熟的标志。
中国现代小说在鲁迅手中开始,又在其手中成熟,这在历史上是一种并不多见的现象。 1、表现的深切 (1)独特的题材
“表现农民和知识分子” 《阿Q正传》、《故乡》、《祥林嫂》
《阿Q正传》——国民性批判与改造的力作,最早被译介到世界的中国现代小说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类型:
A、封建余孽型:不学无术、虚伪凶狠 完全否定
B、迂腐的旧文人:深受封建科举之毒,充满旧文人的的酸腐气味 鞭挞的同时表现出一定的同情
C、现代知识分子 表现他们的革命性和动摇性,揭示他们的性格弱点
(2)独特的视角
如他自己所说,时刻关注着“病态社会”里人(知识分子和农民)的精神“病苦”。
封建社会吃人 “绝望的反抗” (3)独特的结构模式 “看/被看”(互看)结构模式 《中国现代文学三十年》P40~41
2、格式的独特——“创造新形式的先锋”(茅盾) (1)艺术风格 (2)小说格式 (3)表现手法
选材要严,开掘要深。
“杂取种种人,合成一个”, “画眼睛,写灵魂”
(二)小说创作——《故事新编》——现代历史小说的开山之作 (三)散文及散文诗
1、精神的桃花源——《朝花夕拾》——开创现代“闲话风”散文的
创作潮流与传统
10篇散文 “旧事重提” “从纷扰中寻出一点闲静来”,表现的多是青少年时期的生活,包蕴的则是中年人的思考与见识。 “闲话”
(1)平等开放的品格
作者与读者,既是说话(故事)者,又是听话(故事)者,他们处于平等的地位,在进行着平等的精神对话(非启蒙性质), 精神世界的柔和与悲怆互为表里 (2)内容题材的自在 “任心闲谈”。 “漫”无边际 (3)行文结构的随意性 (4)“原生味”的语言趣味 “听闲谈而去其散漫”
2、自我拯救的心灵炼狱——《野草》——开创现代““独语体””散文的创作潮流与传统
——开中国现代散文诗的先河 《野草·题辞》:
“当我沉默着的时候,我觉得充实;我将开口,同时感到空虚。” ——《野草·题辞》
内敛的抒情的倾向
(四)杂文创作——创造新文学的新形式 在所有体裁的创作中,创作数量最多 1、分期
鲁迅的杂文创作以1927年为界分成两个时期。
1918-1926年:对带有落后封建意识的社会现象和文化心理进行剖析和批判。
1927—1936年杂文:主要集中于政治批评、社会批评和思想文化战线上理论斗争性建设。
鲁迅的杂文是中国社会思想和社会生活的艺术记录,是20、30年代中国的百科全书。
2、主要思想内容: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精神 3、鲁迅杂文的特点
(1)形象性、情感性、逻辑性、政论性的完美结合 (2)以个含类
(3)语言幽默诙谐,曲折冷峭。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四、 《伤逝》
1、《伤逝》悲剧的原因
(1)封建势力的强大社会压力 精神毒害(子君) (2)资产阶级个性解放思想的狭隘性 2、《伤逝》的时代意义
把沉溺于爱情的青年男女引领出来,去思索爱情的真谛和人生的内涵,去着眼社会的改革,在广阔的视野中去探索人生的道路。 3、子君、涓生形象分析
都是“五四”时期接受过新思想影响的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开始都有着叛逆封建专制的精神。
子君不自觉地认同了传统女性的角色,由一个勇敢、娴静、纤弱的姑娘变成了一个麻木、怯弱的庸俗女性。
涓生是一个敢于大胆地追求新思想但又摆脱不了自私自利思想的现代知识分子。 4、《伤逝》艺术特色
(1)用手记的形式,淋漓尽致抒发人物的内心活动 (2)浓烈的抒情色彩 (3)象征手法的运用 (4)多样的修辞手法
20年代新诗
一、新诗的诞生——五四新诗运动 1、诗界革命
2、西方诗歌的翻译
二、新诗的尝试——胡适的《尝试集》
胡适:中国新诗最初的倡导者和探索者 《尝试集》 1920年 最早出版的新诗集
“胡适之体”——通俗明白 三、新诗的发展
1、郭沫若的《女神》——一代诗风的开创 诗=(直觉+情调+想象)+适当的文字
1921年《女神》 20世纪中国新诗的奠基之作 2、小诗派
以“小杂感”的形式灵活表达诗人的“零碎的思想” 冰心《繁星》《春水》 宗白华《流云》 3、湖畔诗人
汪静之、冯雪峰、潘漠年、应修人 《湖畔》(1922)(合著) “湖畔四诗人”、“爱情诗派” 汪静之《蕙的风》
四、新诗的规范化——闻一多、徐志摩及前期新月派——现代追求的古典回归
1、诗歌主张
“本质的醇正” “情感的节制”
“格律的谨严” ——“三美”:音乐美、绘画美、建筑美 音乐美:音节和韵脚的和谐 音尺理论
绘画美:主要是指诗的词藻的选用, 即诗歌语言要求富 有色彩,讲究诗的视觉形象和直观性 建筑美:节的匀称和句的均齐 “豆腐干”状 2、闻一多 《红烛》《死水》 3、徐志摩
“志摩是蝴蝶,而不是蜜蜂,女人好处就得不着,女人的坏处就使他牺牲了。”
——冰心 徐志摩诗歌特点:
(1)单纯化人生的表现
他的人生观真是一种“单纯”的信仰,这里面只有三个大字:一个是爱,一个是自由,一个是美。
——胡适
(2)构思精巧,意象新颖 (3)韵律和谐,富于音乐美。 (4)章法整饬,灵活多样 (5)词藻华美,风格明丽 五、早期象征派诗歌的试验者——李金发 《微雨》、《食客与凶年》、《为幸福而歌》 “东方的波德莱尔” “诗怪”
李金发的诗“没有寻常的章法,一部分一部分可以懂,合起来却没有意思。他要表现的不是意思而是感觉或感情,仿佛大大小小红红绿绿一串珠子,他却藏起那串儿,你得自己穿着瞧。” ——朱自清 六、早期无产阶级诗歌
蒋光慈《新梦》开创了无产阶级诗歌的起点 《哀中国》,其中多为政治抒情诗。 郭沫若的《恢复》
殷夫的“红色鼓动诗”
郭沫若及其《女神》
一、生平与思想
中国现代文学家、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
家
泛神论思想
“泛神便是无神,一切自然都是神的表现。人到无我的时候,与神合体,超越时空,而等齐生死。”
“我即是神,一切自然都是我的表现”。 二、文化成就
1.《女神》——五四时代狂飚突进精神的文学再现 • 《女神》(1921)郭沫若的第一部诗集,具有开一代诗风的意义 2. 其他诗作 • 《星空》(1923,诗歌散文集) 《瓶》(1925) • 《前茅》(1928) 《恢复》(1928,诗风转变的标志) 3、历史剧创作——另一座高峰
• 提出并实践“失事求似”的历史剧创作原则
• “剧作家的任务是把握历史的精神而不必为历史的事实所束缚”。
• “大真小虚”
• 《三个叛逆的女性》(《卓文君》《王昭君》《聂莹》) • 《棠棣之花》、《屈原》、《虎符》、《高渐离》、《孔雀胆》、《南冠草》
• 代表作《屈原》
• 散文、杂文、史论、小说,译作…… 三、《女神》
1、集中表现“五四”狂飙突进的时代精神 郭沫若在《浮士德简论》中说:“大体上男性的象征可以认为是独立自主,其流弊是专制独裁;女性的象征是慈爱宽恕,其极致是民主和平。以男性从属于女性,即是以慈爱宽恕存心的独立自主,反专制独裁的民主和平。”可见,在郭沫若笔下,“女神”是反抗专制独裁,创造和平自由的圣洁形象的象征。《女神》表现了“五四”时代反抗黑暗、追求自由和创造光明的革命精神。
(1)塑造一个彻底破坏、大胆创造的抒情主人公形象——“自我”形象
“大我”—“五四”时期觉醒的中华民族的象征 “小我”—诗人自我灵魂的真实袒露 《凤凰涅槃》
(2)表达对祖国的热爱与眷念之情 (3)表现了泛神论的哲学思想
※ 以歌颂宇宙的本体和人的创造精神,显示打倒偶像权威、推动社会进步的革命力量。如《立在地球边上放号》:
※ 塑造物我无间的“自我”形象,使个性主义思想得以夸张的表现。《凤凰涅槃·凤凰和鸣》:
(4)以赞美自然的进化,显示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如《梅花树下醉歌》:
2、开创现代中国新诗浪漫主义的创作源头 ※ 奇特的想象 ※ 大胆的夸张
3、暴躁凌厉的主导风格 4、“绝端的自由,绝对的自主”的诗歌形式
“形式方面我主张绝端的自由,绝端的自主” “诗无定节,节无定句,句无定字” 一切服从感情的倾泻
30年代文学思潮
一、人文主义文学思潮 1、主张
“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梁实秋) 2、代表人物:梁实秋、沈从文、朱光潜…… ※ 梁实秋的文艺观:
一是注意感情的节制; 二是注重题材的选择。
强调人性的普遍性,否认文学的阶级性 提倡天才论 ※ 朱光潜的文艺观
“自由生发,自由讨论” 强调文学的表现人生和怡情悦性作用 二、左翼革命文学思潮左联
“左联”的成立 “中国左翼作家联盟” 1930、3、2 上海
1936年为服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根据中共的指示而解散 鲁迅《关于左翼作家联盟的意见》,是建设我国无产阶级文学的重要指导性文献。
“左联”主要文学活动 教材p150 三、文艺论争
1、革命文学派对鲁迅、茅盾等人的批判
后期创造社和太阳社 “五四”时期作家(鲁迅、茅盾、郁达夫、叶圣陶等)
焦点:革命文学的本质
李初梨——把文学“当作组织的革命的工具去使用”
鲁迅——“一切文艺固是宣传,而一切宣传却并非全是文艺,这正如一切花皆有色,而凡颜色未必都是花一样”、文艺“是时代人生的
记录”。
茅盾——文艺应“凝视现实”、“揭露现实”。 2、左翼作家与新月派的论争 新月派(梁实秋): “人性论”、 “天才论” 梁实秋《文学与革命》:“一切的文明,都是极少数的天才的创造”。 “人性是测量文学的唯一标准”
3、与“自由人”和“第三种人”的论争 “自由人”:胡秋原 坚持“文艺自由论” “第三种人”:苏汶(杜衡) 支持胡秋原 争论的焦点:文艺与政治的关系 4、对“性灵文学”的批评
发生在左翼作家与自由主义作家和论语派之间
林语堂的“性灵文学”观:一是强调对内面灵魂的自我审视与表现;二是要求文艺摆脱社会的“约束”,回到“自然”——本能的生物的人——自然本性的自然流露。 5、左翼作家同京派”作家的论争
沈从文 朱光潜 “和平静穆” “距离说” 6、关于“大众语文”的论争
汪懋祖、许梦因 “文言复兴运动”
30年代小说
一、以左联为首的无产阶级革命文(左翼小说) 要求文学更自觉地为无产阶级斗争服务 强调革命现实主义 “革命+恋爱” 1、蒋光慈
“革命+恋爱”题材与创作方法小说倡导者
第一部中篇《少年漂泊者》 代表作《咆哮了的土地》 2、柔石
短篇《人鬼和他的妻的故事》《为奴隶的母亲》 中篇《二月》 3、艾芜
《南行记•三峡中》 “野猫子” “中国的吉卜赛女郎” 4、叶紫
代表作《丰收》 5、丁玲
《莎菲女士的日记》——“女性的《沉沦》”
“心灵上负着时代苦闷创伤的青年女性叛逆的绝叫”——茅盾
《太阳照在桑乾河上》(获1951年斯大林文学奖) 《莎菲女士的日记》与《沉沦》” 相同点:
(1)以自叙传的形式表现真实的生命体验
(2)透析现代自然人性,张扬个性、表现自我 (3)孤独与苦闷的情感内核 不同点:
(1)不同内涵的“灵肉”冲突 《沉沦》:“他”挣扎在传统束缚与个性觉醒的夹缝间 《莎菲……》:情欲与情爱理想之间的矛盾 (2)不同的个性解放诉求
郁达夫:正视和尊重人的自然本性
丁玲:性爱是现代人的一种神圣的自然权利,现代爱情必须是性与爱、灵与肉完美统 一的爱情。 (3)不同的生命选择 “死”与“走 6、张天翼
讽刺小说家和文体作家 代表作有《华威先生》《包氏父子》 “灰色”人物系列,主要有两类:一是伪善、狡诈的上层社会人物;二是庸俗可鄙的小市民等。
讽刺因素:针对有缺陷的人;具有漫画性质;戏剧化的情节。 二、京派文学
主要指30年代以《骆驼草》、《大公报•文艺副刊》为主要阵地在北京、天津形成的北方作家群的创作。 主要的理论代表:朱光潜、沈从文 主张:纯文学本体论
美学观念:和谐、淳朴、节制 美学追求:和平静穆
沈从文及其代表作《边城》 1、沈从文的“两个世界”:
“湘西世界”和“现代都市世界”
湘西世界:作家以主人翁的身份在进行回忆和憧憬,表现湘西人原始,自然的生命形式,赞美人性美,充满热情和理想。
现代都市世界:作家则总也忘不了自己“乡下人”身份,以此观照都市生活的腐化堕落,揭示都市自然人性的丧失,并予以冷嘲热讽甚至鄙视。
两者相互对比:后者使前者更具有理想化
的状态,前者使后者真正呈现出病态 2、沈从文的湘西世界及其意义
“我要表现的本是一种‘人生形式”。一种 “优美、健康、自然,而又不悖乎人性的人生形式”。 ——沈从文 为我们的“文明古国”提供一个在精神上回 复自然人性和活泼童心的文学桃园。 3、《边城》等小说的特点
“细致,然而绝不琐碎;真实,然而绝不教训;风韵,然而绝弄姿;美丽,然而绝不做作。这不是一个大东西,然而这是一颗千古不磨的珠玉。在现代大都市病了的男女,我保险这是一付可口的良药。” ——李健吾 (1)建构特异的“湘西世界”
※ 描写古朴浑厚的湘西风情风俗,反衬现代都市的污浊。 ※ 描写自然、健康、和谐的人性,探讨理想健全的“生命形式” ,抨击现代异化的人性。
《边城》是支撑他所构筑的湘西世界的柱石 翠翠——乡村人情美和人性美的化身
“拟将‘过去’和‘当前’对照,所谓民族品德的消失与重造,可能从什么方面着手”
——沈从文 (2)牧歌田园诗风格
牧歌(pastoral)——文学品种
实质:在与复杂、败坏的城市生活的对比中 表现淳朴、自然的乡村生活。
《边城》的牧歌属性,为落后国家回应被动
现代化,提供了经典的样式和意绪。 (3)融诗、游记、散文与抒情幻想于一体
三、海派文学
20年代 第一代 张资平(“三角多角恋爱小说家”) 叶灵凤 30年代 第二代 施蛰存 穆时英(“新感觉派的圣手”、“鬼才”) 刘呐鸥 新感觉派 承上启下 四、东北作家群
开现代抗日文学的先河 萧红《生死场》、《呼兰河传》
鲁迅称赞《生死场》力透纸背地表现出了“北方人民对于生的坚强,对于死的挣扎”。
巴金
一、生平及其思想
无政府主义思想 俄国巴枯宁、克鲁泡特金 波兰作家廖·抗夫《夜未央》
二、前期主要的小说创作:青春的赞歌 青春、家庭、激情
“有将近20个长辈,有30个以上的兄弟姐妹,有四五十个男女仆人”,“从小就爱和下人在一起,我是在下人中间长大的”。 “每一篇小说都混合了我的血和泪,每一篇小说都给唤醒了一段痛苦的回忆,每一篇小说都给我叫出了一声追求光明的呼号。光明,这就是许多年来我在暗夜里叫喊的目标。它带着一幅美丽的图画在面前引诱我,同时受苦的、惨痛的景象又像一根鞭子那样在后面鞭打我。为任何时候都只有向前走的一条路。” 1、《灭亡》《新生》《死去的太阳》(“青春三部曲”) 带有早期无产阶级革命文学的模式:革命+爱情 2、《爱情三部曲》——《雾》《雨》《电》
“我不过借用恋爱的关系来表现主人公的性格”。 3、《家》 三、《家》
“文学是什么?我不知道,而且我始终就不曾想知道……我不曾读过一本文学的书。”
“我不是为做作家才来写小说,是过去的生活逼着我拿起笔来。”
“生活并不是一个悲剧。它是一个‘搏斗’。”
“我不是一个说教者,所以我不能够明确地指出一条路来,但是读者自己可以在里面去找它。”
“我还提说一样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信念。……它使我更有勇气来宣告一个不合理的制度的死刑。我要向一个垂死的制度叫出我的Iaccuse(我控诉)。……所以我要写一部《家》来作为一代青年的呼吁。我要为过去那些无数的无名的牺牲者‘喊冤’!我要从恶魔的爪牙下救出那些失掉了青春的青年。” 1、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家庭的罪恶 2、塑造鲜明的人物群像
(1)封建专制主义统治者(以高老太爷为代表) (2)封建专制主义叛逆者(觉慧为代表) 青年“应当这样走”
(3)封建专制主义牺牲者(觉新为代表)
青年“不该那么做
3、感情浓烈:充满了激情的青春色彩 四、后期主要小说:人生世相中的悲剧 1、《春》《秋》 2、《抗战三部曲》(《火》三部曲) 3、《憩园》《第四病室》《寒夜》(汪文宣和曾树生)(小人小事之作,“人生三部曲”)
老舍
一、生平及其创作
老舍(1899、2、3 ~1966、8、24)现、当代著名作家、人民艺术家、杰出语言大师
在英国完成的三部长篇小说: 《老张的哲学》(1926) 《赵子曰》(1927) 《二马》(1929) 回国后的主要作品: 《猫城记》(1932) 《离婚》(1933) 《骆驼祥子》(1936) 《四世同堂》(1944——1948) 《茶馆》(1958) 《正红旗下》(1961-1962 未完成) 《月牙儿》《断魂枪》等大量的中短篇小说市民生活 文化思考 “京味”
二、老舍小说的“市民世界”形象及其文化反思 1、“老派市民”形象系列 如老马、祈天佑
深受封建宗法思想影响 保守落后 传统文化的落后面 既批判又惋惜 2、“新派市民”形象系列 如张天真
受新潮文化影响 新潮浅薄
反思西方文化包括“五四”后引进的“新思潮” 鄙夷排据 3、 “正派市民”(理想市民)形象系列 如赵四、天佑太太
民族精神(民族性格的积极影响)——坚韧不屈,勇于自我牺牲
探索文化转型的出路 赞赏肯定 4、“城市贫民”形象系列 如祥子、小福子
展现下层市民的生存状态,探索城市文明病和人性的关系 批判排斥西方文明,体现了作者倾向传统的道德观及对下层劳动人民的的关注和同情。
三、对于病态城市文明和人性关系的探讨 《骆驼祥子》 祥子买车三起三落 祥子悲剧内因——
不正视现实、自欺欺人的幻想,小生产者的狭隘眼光、苟且忍让、自私……——人性的污浊 祥子悲剧的主要外因—— “逃匪”、“侦探”——社会的动荡——社会悲剧—— 社会批判的价值
人和车厂(刘四爷、虎妞)——“贪欲” (“物欲”和“情欲”)——人性的被扭曲——社会、命运悲剧——文化批判的价值 小福子——“情欲”、“钱欲” ”——人性的被扭曲——命运悲剧
失范的文明一步步地引发了“人心所藏的污浊与兽性” 深深忧虑病态的城市文明给人性带来的伤害 四、老舍“京味”小说的艺术风格
(1)表现北京文化特色(包括风俗的描写) (2)揭示北京社会文化心理结构
(3)带有北京市民文化烙印的幽默与趣味
(4)创造性的运用北京市民俗白浅易的口语
跑得也怪“麻利”的、到这里来“鼓逗”钱、刘四是个“放屁崩坑儿的人”……
茅盾
一、生平及创作 “茅盾文学奖”
1、1916年-1926年 理论探索期 “二十世纪的别林斯基”
2、1927年-1937年 文学创作活跃期 1928年《蚀》三部曲(《幻灭》《动摇》《追求》)
第一部小说《幻灭》 三部曲形式的首创者 《蚀》三部曲反映了多层次的矛盾现象: (1)时代的病象和矛盾;
(2)青年知识分子追求与自身的矛盾; (3)作家内心世界的苦闷与矛盾。 1933年《子夜》 代表作(第一高峰)
“中国第一部写实主义的成功的长篇小说” ——瞿秋白 开启了中国现代文学都市小说之先河 《林家铺子》 《农村三部曲》(《春蚕》《秋收》《残冬》)
这三部作品既显示了左翼文学的实绩,也确立了 左翼文学的范式——社会剖析小说
3、1937-1949年 文艺性、政治性紧密结合期 1941年 《腐蚀》 又一高峰
反映抗战时期的复杂多变的政治风云和社会关系 填补现代文学人物画廊的空白
二、茅盾小说的艺术成就 1、题材选择上:史诗性
◎ “史诗”就是就是历史和诗的融合,历史价值与文学价值的完美结合
◎史诗性作品,就是那种即反映了社会本质又具有很高文学价值的作品。
◎史诗——结构宏大——全景式结构 ◎ 中国现代革命史的书记和传记作者 ◎ 时代性 2、人物形象塑造上:注重表现人物性格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追求“立体化”的油画效果
◎ 将人物置于错综复杂的社会关系尤其是经济关系及描写其经济地位的变化
◎ 进行“人物形象系列”的自觉创造
两个形象系列:民族资本家 时代新女性 3、在结构安排上:宏大而严谨的布局 ◎ 首创“三部曲”形式 ◎ 蛛网式的密集结构
4、在艺术表现上:精雕细镂般的心理描写 三、开创新的文学范式
1、开创左翼文学的创作范式——社会剖析小说
(1)定义
指20世纪30年代,作家依靠理性分析来开拓形象思维的深广度,在典型环境中塑造典型人物,在戏剧冲突强烈的情节中突现人物性格及其成长史的一类小
说,突出代表是茅盾的创作。这种小说模式逐渐成为“左翼”文学公认的主流,因而影响深远。 (2)特点
◎ 鲜明的理性色彩 ◎ 历史性的巨大内容
全景式地反映正在发生的社会现实 ◎ 人物大多具有典型性和阶级性
◎ 故事情节的发展与当时社会的矛盾有直接关系 2、创建了现代都市文学
第一次提出“都市文学”的概念
20世纪30年代中国都 市文学的发轫者和杰出代表 都市文学——“现代”性格——紧张的“动态”
(传达现代都市社会的每一律动)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