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CIENTIFIC MANAGEMENT RESEARCHVol.19 No.6
Dec.2001
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几条途径
李艳芝 孟庆伟
(哈尔滨工业大学人文与社会科学学院 黑龙江 哈尔滨 150001)
Ξ
摘要:企业文化影响企业的技术创新,是通过改善企业的内部环境实现的。人力资源的开发与
管理、企业家精神及R&D管理是企业文化促进技术创新的基本途径。本文在分别讨论这三个因素的文化内涵的基础上,探讨了它们是怎样把企业文化与技术创新联系在一起的。
关键词:企业 技术创新 企业文化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115X(2001)06-0007-04 对于一个企业的发展,最基本的行为是技术创新。但是,技术创新工作的顺利开展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企业内部环境,企业文化建设在内部环境的塑造中则起了基础性作用。通过研究发现,人力资源的开发和管理、企业家精神的塑造以及R&D管理可以起到联系两者的桥梁和纽带作用(严格讲,这三个因素并不处于同一层次上,这里仅为讨论问题方便,不做严格界定),可以认为它们是企业文化促进技术创新的基本途径。
我管理、自我发展。企业管理从“人治”到“法治”再到未来的“文治”,即“文化管理”,力图达到管理的最高境界。文化理念通过人员的招聘到领导、人际沟通、培训等等,植入员工的内心,使其产生归属感和认同感,从而融入企业的发展之中。
企业文化、企业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准则,一方面是由一些特定的、与企业有关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所构成,另一方面也是由个人在社会化过程中带到企业里去的社会文化中的价值观念和思维方式的体现。企业文化是亚社会文化。企业的员工走进企业时,他不是一个抽象的自然人,而是一个社会人,是有一定的信仰、价值观念的人,这正是人力资源区别于物力、财力及自然资源的显著特征,也就是说人力资源管理面对的是社会化了的人。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的开发管理就是要把企业文化的这两个方面有机地融合起来,形成一个更适宜的企业文化,从而有利于人力资源有效地开发和管理。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内在动力和激烈市场竞争的外在压力的双重作用下,必然会加强能使企业赢利增加的两个因素:技术创新和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随着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要求企业不断开发、
1 企业文化与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
人力资源的开发与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与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进入80年代以后,现代企业对于人员的管理已经从简单的人事管理提高到了人力资源管理的高度,而且在工作重心上也主要转向“以人为本”,采用灵活、高效的管理手段,使其管理更趋向于宽松和人性化,并强调企业文化的导向作用,引导知识群体自
Ξ
收稿日期:2001—08—06
作者简介:李艳芝,1973年生,女,黑龙江海伦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主
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孟庆伟,1951年生,男,哈尔滨市人,哈尔滨工业大学科学技术哲学教研室主任,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企业技术创新的理论与实践。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科 学 管 理 研 究 第19卷8
引进和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生产出更多更高性能的产品去参与市场竞争。以联想集团为例,其之所以能在PC市场一再独占鳌头,就是和它的产品创新战略分不开的。企业要发展就必须不断地进行技术创新,没有技术创新不要说发展,就连生存也会受到威胁。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人,最终的竞争还是劳动者技能、智慧、科学知识和管理水平的竞争。因此,要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就要提高科技人员的技术创新能力和管理人员的科学管理水平以及生产工人的知识与技能水平。而这一切的实现,都需要以企业文化为导向的人力资源管理来实现,使企业有能力步步向核心技术创新挺进。
这就要求企业家必须紧扣时代的脉搏,在文化知识与观念转变上处于时代的前列。
可见,企业家精神背后确实有着深刻的文化背景。那么,当这种文化背景“固定”为一种企业文化,它又是怎样影响到企业家精神的呢?
首先,企业文化使企业家精神得以延续。某一企业富有特色的企业家精神是企业的传统,它具有代代相传的特征,而企业家精神的代代相继和企业固有的企业文化有密切关系。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在其公司中倡导七大精神:产业报国、光明正大、友好一致、力争向上、顺应同化、感谢报恩和礼貌谦让。这七大精神既是一种文化,也体现了企业精神。在松下逝世之后,这些精神依然影响着、激励着一届又一届的员工,并成为他们行为的基本规范,成为经久不衰的闻名的“松下精神”。企业家固定了企业文化,企业文化又使企业家精神在企业中伴随着企业的发展而生生不息、不断延续。
其次,企业文化使企业家精神不断发展。企业文化不仅能使企业家精神得以延续,而且还能促进企业家精神的不断发展。
一个企业在创业初期形成的企业家精神,如果只是停留在一个水平上,也很难适应不断发展的形势,企业也很难谈到不断发展。而企业家精神的不断升华和固定了的、并且也在不断升华的企业文化有着密切关系。一个企业的特定的企业文化一旦形成,就会约束和激励着企业家个人素质的不断完善和提高,使企业家精神由萌芽阶段不断地成长为参天大树,并鼓舞和激励着企业内的员工,使之成为企业整体的精神,进而这种精神又推动了企业文化的建设,使企业家在企业的每一步发展中,不断地认知自我,挖掘内在的潜能,并通过学习和实践不断地提升自身的综合素质,企业家精神也随之更加突出和完善。
在企业家精神中,强烈的创新意识始终占据主导地位。企业家强烈的创新意识不断推动着企业技术创新的自觉实施,使之成为企业的一种规范化行为。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企业家则是技术创新的发起者、组织者、推动者和责任者。因而,企业家精神的精髓———技术创新精神就成了企业技术创新的动力之源。
企业家从企业实践和群体精神中汲取养料,经过“内化”而形成为企业家精神,然后再通过宣传、教育和灌输,将企业家精神“外化”为企业的群体意识,成为企业精神。因此,一个企业家的创新精神必然
2 企业文化与企业家精神的塑造
目前对于什么是企业家,如何理解企业家精神,学术界有着不同的看法,仍是一个尚需进一步探讨的理论问题。其中较为趋于一致的看法是,认为企业家精神是企业家在长期生产实践经营活动中形成的经营信念、价值取向、事业追求和文化的定势总和。在这种对企业家精神的理解中,实际上也包含了文化因素在内。企业家精神的内涵可以从不同角度分析,但不管是从哪个角度研究,都不能忽视其文化方面的内涵,我国学者曾鲜明地指出:以企业精神为核心的企业文化,是企业家的人格化。
那么,我们究竟应如何认识两者之间的内在联系呢?企业家的基本职能是通过创新不断促进企业发展。在这一实践过程中,必须具备关于如何搞好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的一系列理念和文化精神。而且这一系列理念和文化精神的源头是企业家所处的外在环境及自身素质双重作用的产物。可以说,企业家精神就是企业家综合素质的体现。
尽管一些学者在谈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和技术创新的关系时,更多地看到其保守性的一面,但是,本着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精神,可以看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确有许多有利于技术创新的东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其中有许多东西可以成为培养企业家精神的丰富营养:积极进取、自强不息的创新精神有利于企业家创新精神的形成;重视人伦的思想有助于企业家在管理中重视“以人为本”;重视道德教化的思想有助于企业家在管理中重视道德教化的作用,并有利于在企业中确立良好的企业道德规范。但是,作为一个企业家,仅仅承继中华民族文化中的优秀传统是不够的,只有不断吸取新的文化营养,才能更好地融于当代企业发展的大潮中。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第6期 企业文化促进企业技术创新的几条途径 9也会影响到全体员工的创新精神,从而在企业中形成一种有利于创新的文化氛围,并把这种精神“内化”为员工的行为准则,从而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的步步推进。
满着求稳不变的保守思想,不鼓励创造、求变,那么整个机构就会弥漫着不求进取、人浮于事的风气,就会对创新者、求异者持怀疑、否定的态度,使大胆创新的人难以立足。相反,研究机构中造成不断创新、固步自封没有立足之地的氛围,创新者就会受到鼓励,受到尊敬,从而鼓励大家都去努力创新。以联想集团为例,联想文化中强调的“每一年、每一天,我们都在进步”的思维方式,就在企业中营造了日日求新、天天进步的氛围,从而也对员工的思维起了一个导向的作用。这种鼓励思变、刻意求新的环境有利于企业R&D部门在技术创新上的突破。同时,在一项R&D项目成功之后,企业取得佳绩也会使企业形成一种不断创新的文化,使员工为之自豪,使整个团队更加团结,富有内聚力,从而产生一种集聚效应,使R&D行为者创新更有信心,也更易取得成功。这种鼓励创新的企业文化导向,就会使企业不断地取得佳绩,拥有高质量的创新成果。在联想集团推出一系列新产品中,我们看到了R&D部门的骄人战绩,如基于液晶显示、主机与显示器一体化设计的超薄型台式电脑“问天”“、应用电脑”商博士、网博士、电子教室和税控专用机以及最新的家用电脑天鹤系列和天鹭系列,还成功地开发出了我国第一台中文掌上电脑。同时,我们也看到了企业文化在其中所起的导向作用。
其次是整合作用。前已提及,在不同的创新角色中,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个体差异。尽管这种差异有助于个性化的发挥,但也易造成不必要的摩擦,企业文化在整合这些差异中也起到了重要作用。
众所周知,R&D项目的成败除了技术因素和外部环境之外,人的因素也很重要。R&D项目中人的因素包括激励项目参加人的创造性和工作热情;包括获得职能部门对项目的理解和支持,使项目组与职能部门很好地协调工作;还包括争取上层领导对项目的重视和支持等。而所有这些因素的核心即在于是否拥有一个全员认同的价值观。当企业文化的价值理念得到各部门人员的认同时,就会“内在地整合”这些差异,从而在异中求同,减少了由文化差异、部门差异而带来的内耗,使R&D部门不仅内部环境气氛融洽、上下一心、团结一致,而且外部环境也有一个宽松、支持、理解的氛围,各部门之间互动互助,从而提高了R&D的效率。
开放、创新、合作的文化氛围使创新者如鱼得水、心情舒畅地从事研究工作,因此,也便促进了企业技术创新能力的跃升,由量变到(下转第50页)
3 企业文化与R&D管理
在企业的技术创新活动中,无论是进行R&D工作还是对R&D的管理,都需要人的参与,即各类创新角色积极性和创造性的发挥。罗伯特指出,在R&D项目的实施中需要六种关键角色:创新思想家、技术看门人、市场看门人、项目拥护人、项目管理者和协调者。他们在R&D过程中各司其职,共同发挥作用。
由于各类创新角色职责不同,其文化激励的方式也不尽一致。这样,就要既考虑到企业共同的文化基础,又兼顾个体的特点,从文化方面进行鼓励,充分调动R&D人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创造性,保证R&D项目的顺利实施。有利于R&D的企业文化氛围就在于价值观念、行为规范的协调。这种文化上的协同主要就是在企业内部造成一个开放、创新、合作的文化氛围。
———开放的文化氛围有利于R&D人员和其他部门的沟通,广泛收集大量的信息,促进R&D项目立项的可行性确立。同时,开放的文化氛围有利于和其它部门的沟通,获得其它部门的支持,如信息支持、资源支持和人事支持,从而使R&D工作不仅有的放矢,而且顺利实施。
———创新的文化氛围有利于R&D人员大胆创新,不怕失败。由于技术创新的不确定性和高风险性,使R&D人员难免会顾虑重重。而创新的文化氛围则可消除或减弱R&D人员的这种心理压力,使他们竭力挖掘自己内在的潜能,积极主动地承担R&D项目。
———合作的文化氛围是保证R&D项目成功的整合剂。在高科技企业中,由于技术本身的复杂性,技术创新完全依靠个人的创造发明的情形是很少的,这里更需要的是团队和集体的合作。一项创新成果往往是集体智慧的结晶。可以说,没有良好的团队合作,也就不会有高效率、高质量的R&D成果。因而,合作的氛围,在此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企业文化对R&D管理的作用方式主要体现在以下两方面:
首先是导向作用。假若企业中的R&D机构充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科 学 管 理 研 究 第19卷50
在项目实施的各阶段要注意数据初始化、数据维护和数据的安全控制。
数据初始化是ERP实施的重要环节,其准确性会影响到整个项目实施的效果。为此,必须注意以下问题:第一,系统参数应由项目小组成员负责,先形成文档,经审核后再输入系统。每次修改时注意关联影响并做好更改记录。第二,基础数据的收集和整理工作量大,涉及面广。对于基础数据不完整的企业,必须规定格式进行收集。对于已有基础数据的企业,要按照ERP软件要求重新整理,尽可能利用企业现有系统的数据,对不同存储形式的资料提供相应的转换、录入工具。第三,期初数据处理时要考虑期初数据的截数点和时间差,如应收、应付的结帐日期可能与库存的结帐日期差异。
系统运作是以数据为载体的,因此数据的及时和正确维护尤其重要。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第一,基础数据的维护。对物料/供应商/客户的编码、各种统计分类代码等的增改应该遵循最当初设立时的规范,不可任意编设。第二,业务数据的更新。如订单的输入更新、库存交易、车间日常统计业务,其数据必须及时、准确。第三,系统参数的调整。系统参数规定了系统运行的规则,调整时必须谨慎。
系统的安全管理包括操作系统授权、网络设备权限、应用系统功能权限、数据访问权限、病毒的预防、非法入侵的监督、数据更改的追踪、数据的安全备份与已存主机房的安全管理规章、系统管理员的监督等内容。ERP系统内部也要加强安全控制设置。例如:每个登录者有明确的操作权限,操作权限由系统管理员统一管理,每个登录者都有登录的回令和密码。数据库管理机制应该能避免误操作和非(上接第9页)质变、一步步向更高层次的技术创新
法删除数据,且每一笔操作记录都可以追溯到原始
操作记录。216 加强相关人员的培训
实施ERP系统几乎牵涉到企业所有的活动,项目能否成功实施与相关人员观念的转变是相辅相成的。培训工作将贯穿于整个ERP系统的实施和应用过程,并且对不同类型的人员培训的侧重点不同。
参考文献
1 王泽彬,李大威1电子商务时代企业ERP系统
的建立1中国软科学,2000(6)2 齐二石,霍艳芳等1CIMS环境下的ERP管理模式1工业工程,2000(1)3 曲非非,企业管理控制一体化中的ERP1微计算机信息,2000(1)4 朱树人,李伟琴1ERP体系结构研究1系统工
程,2000(2)5 郑名扬,张鸿雁1中小型ERP软件的开发研究1吉林电力,2000(6)6 张国峰1管理信息系统1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112
7 芮明杰,钱平凡1再造流程1浙江人民出版社,
1997
8 [美]JayHeizer、BarryRender1潘洁夫等译1生
产与作业管理教程1华夏出版社,1999
9 左美云,李东等1信息系统建设需要项目管理1计算机世界,2001(22)10 沈力钧1长城ERP进行时1计算机世界,2001
(2)
4 刘光明1企业文化1经济管理出版社,19995 张仁德,霍洪喜1企业文化概论1南开大学出版
领域迈进。
参考文献
1 梅燕京1人力资源开发与管理1华文出版社,
1999 (6)2 EdsArchieKleingartneretal.HumanResource
ManagementinHighTechnologyFirmsD・CHeathandCompanyGayle,M・B・Hanson.AynRandInspiredhigh-techCapitalism.Insightonthenews,sep22,1997
3 吕德雄1现代企业文化导论1南京出版社,1995
社,2001
6 冯之浚1技术创新与文化传统1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0(1)7 松下幸之助1实践经营哲学1中国社会科学出
版社,19898 R・G・Rhodes.E・RobertsandA・Fusfeld:ACorre2lationofR&DLaboratoryPerformancewithcriti2calFunctionsAnalysis.R&DManagement1978,(9):103~104
© 1994-2007 China Academic Journal Electronic Publishing House. All rights reserved. http://www.cnki.net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