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2023-06-29 来源:汇智旅游网
积极财政政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

--影响我国外贸出口的主要因素

姓名:田磊

内容摘要:

自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外贸发展的基础日益稳固,进出口贸易增长上了新台阶,国内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所获得的满足世界市场需求结构变动的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同时,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外商投资环境,FDI成为推动贸易增长的重要力量;出口退税等其它鼓励出口的政策对拉动出口增长也起了重要作用。

关键词:

积极财政政策 对外贸易 增长平台 FDI 实证分析

我国从1998年8月开始实行以扩大内需为主的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取得了明显的成效。积极财政政策对保持我国经济一定的增长率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其带动国内相关经济结构的调整、产业结构的升级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也存在诸多问题。与此同时,我国外贸进出口在复杂的国际国内环境下也呈现出新的变化。本文主要就积极财政政策对外贸发展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同时针对近几年对外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作深入阐述,揭示积极财政政策和进出口增长的关联性及外需对我国经济拉动作用的重要性.

一、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进出口增长的实证分析

(一)贸易状况与贸易额增长速度呈正向关联1997年以来国际经济

环境日益复杂多变,从亚洲经济危机到美国经济下滑,世界经济的波动影响我国外贸进出口发生剧烈的变化.从表1反映出,受亚洲金融危机的严重影响,1998年我国外贸进出口呈负增长,出口需求大幅下降。与此同时,我国政府坚持人民币不贬值,进一步加重了出口的困难性。国内处于经济周期的调

整期,国内、国外需求的缩减促使我国政府采取了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后,我国进出口贸易总额逐渐回升到高于世界平均增长速度.其中,增幅最高的2000年,进出口额比上年增长了31。5%。现实状况表明,随着我国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在1998年下半年中央政府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我国的贸易状况与贸易额的增长速度呈现出正向关联的现状(见表1)。

1.贸易差额与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基本呈正向关联趋势根据表1可以看到,我国从1997年~2002年前2季度,除了1998年受亚洲金融危机的影响,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为—0。4%以外,其它年份均呈稳步增长态势.与此同时,我国的贸易差额也呈现出保持平衡增长的顺差态势。近年来,进出口贸易顺差最少的2001年也达225.5亿美元,而同期进出口贸易增长速度只有7。5%。从总体上来看,1997年~2002年前2季度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呈逐年上升趋势,虽然个别年份也出现负增长或增幅减缓的情况,但是,由于经常账户下的货物贸易存在大量顺差,我国的国际收支状况一直呈现良好状态.需要注意的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发展往往会受到国内外不确定因素的影响,而且在相当长一段时期内需不足仍是阻碍进口增加的重要

因素.如1998年进出口总额比1997年下降0。4%,而进出口差额却最高,顺差达434.7亿美元。而2001年12月,在我国正式加入WTO之后,进口关税的大幅降低为扩大进口创造了条件,但2002年1~6月进口额并未大幅度攀升,产生贸易顺差的原因是进出口不均衡,进口增幅只比2001年高出2个百分点,为10.4%。这说明微弱进口增幅与国内市场需求严重不足有着直接关系。

2.贸易额增速同进出口增速呈正向关联,但出口增速与进口增速并

不同步1997年~2002年上半年我国进出口总额增长速度除个别年份外,基本呈上升趋势.其中,进口总额增长速度同外贸增长速度及出口总额增长速度相比,虽然趋同但并不同步,起伏较大,波动剧烈.1997年、1998年我国尚未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前,进口增长速度分别比上年增长2。5%、—1。5%,而同期的出口增长速度分别比上年增长了21%、0·5%.2002年上半年出口增长14.1%,进口增长10.4%。由此可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与加入WTO后的经济国际化程度日益加深,无论是出口贸易还是进口贸易都要受到国内外市场需求变化的深刻影响。

(二)出口结构变动与世界贸易变化趋势保持一致目前我国出口商

品结构的变动与世界出口贸易结构变化的趋势是基本一致的,即工业制成品出口在整个出口总额中的比例越来越高。特别是1980年代中期以后,工业品出口量加速增长,用了不到5年的时间,走完了发达国家历经20多年的出口商品结构同步调整优化进程。1990年代,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加快了升级步伐,1990年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首次达到75%,到1996年这一比重攀升到85.5%。我国出口商品结构能否与世界贸易结构变动保持一致,出口生产能否在高附加值、高新技术产品方面稳步增长,这对中国的出口企业来说是一场严峻考验。

根据实证分析表明,我国近年来出口贸易结构变化与实施积极财政

政策所带来的产业结构优化有着某种结构互动效应,但结构优化的空间与潜力仍然很大.分析表2数据,可以得出两点结论:

1。出口贸易结构虽已迈入先进国家行列,但高附加值的机电产品出

口仍有巨大潜力

从1997年~2001年,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初级产品所占的比重一直呈下降趋势,其中,1999年、2000年初级产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一直徘徊在10。2%。从1997年~1999年初级产品出口金额每年都在递减,而2000年~2001年初级产品出口金额又呈回升态势。我国工业制成品出口从1997年~2001年一直呈上升趋势,不仅工业品出口金额大幅增长,而且工业品出口占总出口比重也从1997年的86.9%,攀升到2001年的90。1%。其中,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已从1997年的32.5%,上升到2001年的44.6%,增长了12个百分点。但是,从全球范围来看,我国机电产品出口占出口总额的比重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不小的差距.目前,世界发达国家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一般都在60%~70%,即使是新兴工业化国家这一比重也在50%以上。因此,可以说我国出口贸易结构的升级变动仍带有数量型特征,即主要靠出口数量来拉动出口额的增长.实行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对商品数量的需求是我国进出口贸易的主要推动因素,4年中,我国出口商品出现了一定的高附加值倾向,但结构优化的程度和水平仍然比较低,扩大机电产品出口的潜力仍然很大。

2.受工业化发展阶段因素影响,我国出口贸易结构中垂直型分工特

征明显,结构升级空间较大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越来越多的工业产品成为可贸易品,国际竞争空前激烈。当代国际贸易的一个显著特征就是各国之间广泛进行着同类产业制成品的进出口贸易,在全球竞争中只有具备强大国际竞争力的国家才能占据更大的国际市场份额。这种产业内贸易不断扩张的态势,一方面反映了商品多样化的国际需求和规模经济发展的国际分工需要;另一方面,产业内贸易水平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参与国际化生产过程中由垂直分工向水平分工转化的重要标志.从整体看,我国出口商品结构中工业制成品的比重已上升到2001年的90.1%,应该说这一比重已经不低了。但是,最能反映当代各国产业内贸易水平的机电产品,在出口结构中的比重仍未达到占绝对优势的地位,未达到出口商品结构的一半比重。根据国内学者对中国1999年同世界16类工业制成品经贸研究结果显示,只有7类出口商品的产业内贸易指数在80%,其余的大多数出口产品产业内贸易指数都低于中国对外贸易同类商品的平均水平。这说明我国在全球多边贸易中,传统优势互补,贸易机制仍然发挥着主要作用,与发达国家的双边贸易中水平分工程度仍然较低。尤其是在机电产品中的资本密集型及技术密集型产品领域,国际竞争力不强,水平分工程度低,仍带有典型的垂直分工结构特征。

进一步分析表明,我国具有一定竞争力的出口商品基本是劳动密集

型产业的加工产品,而缺乏竞争力的主要是基础材料和机械设备等资金技术密集型产品。

(三)2002年以来国内外经济环境变化因素对拉动外贸进出口增长

的影响2002年进入了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第5个年份,国内外经济环境发生了新的变化。上半年我国对外贸易形势良好,明显好于预期。据海关统计显示,2002年上半年我国一般贸易出口增长强劲,出口达595.3亿美元,同比增长12.5%.加工贸易成为进口增长的主要来源,上半年我国加工贸易进出口1 323。8亿美元,增长17.5%,其中进口536.6亿美元,增长21.3%,

增幅高于全国进口总额增幅10。9个百分点。在出口商品中,机电产品继续保持高速增长,上半年累计出口680。7亿美元,增长24%,高出全国出口增幅近10个百分点。传统大宗商品如服装、鞋类等出口增长相对平衡.在进口商品中,大豆、成品油进口大幅下降,而木材、煤炭进口猛增.

与此同时,世界上大多数国家的国内经济也开始反弹。美国一季度

GDP增速达到了5。6%,为近7个季度以来最高点。欧盟委员会预计,欧盟经济在2002年将达到1。5%左右的增幅。据欧洲中央银行发表的6月度报告,一季度欧元区国内生产总值的增长速度也有所加快。但是,由于欧盟构成国家较多,情况复杂,失业率、通货膨胀率比较高等问题长期没有得到解决,内部需求增长速度减缓,整体复苏速度缓慢.日本经济虽然在2002年也看到了回升的势头,但是这种复苏也是微弱的。日本政府宣布2002年首季经济增长较上一季度上升0.7%,较去年同期上升5%左右.2002年前5个月日本国内工业生产、消费市场、工矿业指数、产品库存、失业率等多项经济指标依旧偏低,与GDP的增幅不太相符。这意味着高失业率、消费疲软、不良债权、投资减少等困扰日本经济的不良因素仍然十分突出。韩国、泰国的季度GDP增长甚至高达7%以上。

但是世界经济的升温却伴随着国际贸易的逆向发展,2002年一季

度,绝大多数国家和地区的外贸都出现了负增长。究其原因,主要是各国国内需求的扩张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许多国家也和我国一样实施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同时,全球范围内的发达国家及发展中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有所抬头.至2002年4月底,仅我国就已遭受到国外反倾销和保障措施494起,涉及4 000多种商品,影响出口额高达150亿美元。尽管国际市场变化错综复杂,但深入分析我国外贸出口的亮点,对其增长起支撑作用的因素主要有:其一,人民币汇率的相对贬值。由于人民币采取的是盯住美元的汇率生成机制,在过去的一年里,美联储曾11次降息,美元的贬值客观上导致了

人民币相对其他货币的贬值,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由于人民币坚挺带来的负面影响.其二,出口退税额的大幅增加。2002年一季度我国出口退税达到405亿元,较2001年同期上升197亿元,增长95%。但同期我国工业企业盈亏相抵后实现利润总额为799.2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9。1%。这说明在国内市场利润率下降的情况下,出口退税对企业获取利润至关重要。一季度出口退税已达到同期全部工业企业利润总额的一半和国内及国有控股企业利润的120%。其三,外资企业出口的迅猛增长.2002年1~4月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473亿美元,增长14.9%,对出口总额的贡献率达到63。01%;外商投资企业增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2。9个百分点,占全国出口总值的比重达到46。27%,比去年同期提高4。16个百分点。其四,我国出口产品中,占较大比重的中低档传统产品的消费是刚性的,受国际经济不景气的影响较小。

二、积极财政政策与其它鼓励政策刺激外贸增长的效应分析(一)积极财政政策基本效应分析:外贸增长平台确立积极财政政策的涵义主要是指中央政府大量发行国债,扩大政府投资,同时辅之以适度的货币政策和鼓励出口政策,达到刺激总需求的目的。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路径是单向的政策指向,即没有在减收与增支两个方面同时出台措施,而是偏重于在扩大政府债务,增加政府生产性投资,扩大公共产品供给等方面做文章.经过几年实践,我们有必要对积极财政政策在刺激外贸增长,搭建对外经济发展基础平台上做出客观评价,据此找出下一步外贸发展的关键基础性因素,设计更加科学合理的对内对外经济平衡发展的宏观经济政策。

1。要素积累:当前中国外贸增长平台的基本判断国内外实践表明,

一国的对外贸易增长离不开国内经济持续稳定的发展。所谓外贸增长平台,即,国内经济实力的变动与国内要素的积累。它应包括国民经济整体素质的提高、优化的经济结构、完善的基础设施、正确的宏观经济政策、合理的制度基础等经济发展必不可少的基础条件。自1998年年初以来,我国的投资需

求、出口增长曾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可以说中国外贸发展的基础受到了严重的挑战,根据凯恩斯功能财政预算政策,运用于国内宏观经济三部门分析,我们发现,当国内经济部门中消费者与厂商的消费需求与投资需求不足时,可以借助于政府部门的赤字预算来刺激总需求的上升,以消除通货紧缩的缺口。

Y=11-b(a+I+G)

我们再进一步利用乘数原理进行分析,由宏观经济三部门模型。

Y=a+bY+I+G(不考虑税收)

其中a为自主消费,bY为引致消费,b为边际消费倾向,I为私人部门投资,G为政府支出,得出Y=(a+I+G)*1/(1—b)。乘数对于Y的影响受制于b,I和G。

在我国边际消费倾向有下降的趋势(由储蓄利率下调而居民存款

余额上升可以看出),同时私人投资也处于不景气状态,这样当b和I下降时,只有通过增加G来维持Y的稳定。积极财政政策的实施,基本上是使G的增长抵消b和I的下滑。由于我国市场化改革没有完全到位,由此导致乘数机制的不健全影响了投资的效果,但通过增发国债扩大政府投资规模,1998年、1999年、2000年仍分别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5%、2%、1.7%,为国内经济稳定增长起到了关键性作用。

我国外贸进出口正是在这一宏观经济背景下,实现了稳步增长。近

年来我国基础设施等公共产品供给压力相对缓解,铁路、公路、交通电力供应改善,西电东输,老工业基地技改的快速发展,都为外贸发展创造了条件。我国经济总量在这4年由世界排名第7位,上升到2001年排名第6位,GDP达9.6万亿元,综合国力及国民经济整体素质有了明显提高,这都为我国外贸持续增长提供了一个健康稳固的发展平台.自积极财政政策实施以来,我国外贸发展的基础日益稳固,进出口贸易增长上了一个新台阶,这已成为国

际社会公认的事实。

2。结构变动:对国内经济结构适应世界市场需求变动的分析从一般

理论分析,由于结构转换往往游离于总量政策之外,积极财政政策的功效定位也只在拉动国内总需求上面。当政府采购制度尚未正式建立之前,可供选择的政策启动手段便是加大政府投资力度,试图以增量投入的方式来改变存量中结构不合理的格局。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客观结果是,再次强化了投融资主体中的政府作用.然而,像我国这样长期实行粗放型发展模式,低效率投入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造成出口产业结构与国际市场需求存在一定错位的发展中大国,当市场化程度尚未达到宏观经济政策正常运行所要求的标准时,能预期的结构转换手段仍旧是政府为主导力量。从实践角度看,我国在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前,也曾采取过关停并转等方式来实施存量结构调整,但由于结构问题及经济过热而掩盖了其尖锐性。然而,历经24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分配格局变化引起了人们收入水平的巨大变化,需求结构也呈现出多元化与高级化趋势。与此同时,新技术的迅猛发展也推动了国际市场需求结构的上移,面对国内外市场需求结构都存在程度不同的上移,供给结构能否随改革进程的推进与之相应的上移,便是转轨时期发展中国家中央政府所遇到的新的干预经济发展的重要问题.从世界经济发展史来看,需求总是由潜在的转化为现实的,潜在市场的开发首先要依赖供给者,因此,增加有效供给应是结构调整的关键。近几年我国国债资金一方面有选择地、大规模地用于基础设施建设,缓解了长期以来经济发展的某些瓶颈的制约;另一方面,也支持了符合产业结构调整方向的重点行业、重点企业的技术改造和高新技术发展,加快了产业结构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步伐。企业效益有了明显提高,2000年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实现利润2 392亿元,达到了改革开放以来的最高水平,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之前1997年的2。9倍.随着积极财政政策实施的推移,国内经济结构与产业结构调整所获得的满足世界市场需求结构变动

的政策效应逐渐显现出来.2002年1~6月,我国机电产品出口680.07亿美元,同比增长24%,占总出口的比重上升到47。9%,而1998年机电产品出口占总出口的比重只有36。2%;2002年1~6月出口增量中的75.1%是由机电产品出口实现的,其中高新技术产品2002年1~6月出口283。8亿美元,同比增长38.8%,并占到总出口比重的20%.各种统计资料显示,我国经济结构调整符合世界市场需求变动趋势,正朝着不断优化的方向快速发展.

(二)积极财政政策下的吸引FDI对出口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1。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的实证分析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

我国外贸出口稳步增长,这在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快速增长.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在外贸出口总额中的比重大幅度攀升,显示出积极财政政策不仅在拉动内需、稳定经济增长方面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同时对改善外商投资环境吸引并扩大FDI的流入,增强FDI与当地的经济联系,提高出口产品的国际竞争力也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从表3可以看出,实施积极财政政策4年多以来,外商投资企业进出口额占全国进出口额的比重稳步上升,1998年该比重为48。7%,到2001年上升为50.8%.特别是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更是快速增长,由1998年的44.1%上升到2001年的50。0%。近年来外商投资企业出口每年都高于全国出口增长速度且连年递增。对照表1和表3可以看出,1999年~2001年外商投资企业出口增长分别为9。5%、34.8%和11.6%,

而同期全国外贸出口增长只有6.1%、27。8%和6。8%,分别高出3。4、7和4.8个百分点。同时,由于实施积极财政政策扩大内需,许多内资企业扩大了先进技术设备的进口,使得中资企业出口产品竞争实力大大提高,这也成为支撑全国出口大幅增长的重要因素。从外商投资企业近年进口额占全国进口比重连年下降的状况也可以看出,外商投资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出口竞争实力明显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它与国内各式各样经济部门企业的供应链联系日益紧密,虽然外商投资企业的进口额仍保持增长趋势,但已经进入到良性循环的成熟发展阶段.这也可以从最近几年来外商投资企业的净出口不断大幅增加得到印证,2001年净出口为73。8亿美元,比1997年的28。2亿平均净出口高出1.5倍以上。

2。FDI对促进我国出口增长的相关性分析第一,FDI流入带来国内

经济实力变动,促进了出口增长。我国自1998年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出口稳步增长并不仅仅得益于该项政策,更深层次地看,应归结于改革开放20多年来由于FDI大量流入,导致国内各经济部门因外资流入所带来的国内经济实力的变动,有力地证明了供给决定国际竞争力的客观发展规律.因为从整体上说,一般发展中国家有形资本拥有量比发达国家要低,与出口增长的关联性相对较弱。然而根据一国产品供给弹性大小决定国际贸易的获得可能性理论分析,以及产品周期说的国际直接投资理论来划分,我国目前正处在出口增长较为稳定的发展阶段。第二,FDI所建立的新兴产业部门的规模化生产更具比较优势。改革开放以来,东部沿海地区广泛引进外资,使得有形资本要素的积累和使用大多数集中在家电、移动通讯、计算机等新兴产业部门,经过进口替代型产业规模发展后,又逐渐成长为具备国际竞争优势的出口型产业。按照产品周期理论来分析,FDI流入中国所带来的投资项目,绝大多数的技术规程都在成熟产品和标准产品的生产阶段.即生产技术一般化,不需投入大量资本与技术劳动,此时低廉的熟练技术劳动反倒具有决定

竞争力的决定作用。中国作为新兴市场经济国家,在由FDI大量流入所建立的新兴产业部门的规模化生产过程中,许多产品比发达国家更具有比较优势。第三,FDI与当地的关联有助于提高出口竞争力。中国出口发展的实践表明,具有竞争力的出口在可持续工业化战略中起到了关键作用。同许多新兴工业化发展中国家的历程一样,成功地发展外向型经济,同时利用FDI作为资本和技术的来源,密切与跨国公司的经济合作,是保持出口稳步增长的基础。然而,深入分析可以看出,FDI与东道国当地的关联是实现促进经济增长和出口增长目标的重要因素.因为外国跨国公司及其子公司与当地企业之间通过市场交换关系形成一种长期供给契约,通过这种关联,大量的知识、技术、管理经验可以从外国子公司转移到发展中国家的企业。经过与跨国公司的合作,可以逐步形成并提高当地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第四,FDI引入的先进技术扩散,有利于国内企业采用新技术标准。外商投资企业对于协作的关联企业提供技术培训和技术援助等技术转移扩散,大大提高了相关企业的技术进步。这对增强我国企业的国际竞争力,采用国际化的新的技术标准,依靠国际知名品牌,输出中国制造的产品,发挥了重要作用。总之,中央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来,大大提高了国内经济发展水平,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也极大地改善了外商投资环境。中国近几年平均每年以400亿美元以上的FDI流入规模,使其在全球吸引FDI总量排名中位居第一.与此同时,以跨国公司为主导的外商投资企业每年也以两位数出口增长速度连续递增,并已成为中国出口增长的主要推动力量。

(三)出口退税等其它鼓励出口政策对拉动出口增长的效应分析 1.加大出口退税政策力度,促进出口增长1999年我国政府对积极

财政政策做出了调整,为扩大出口,进一步提高了一些在国际市场上具有竞争潜力和产业关联度较高的产业的出口退税率。

税收政策调整的主要内容有:(1)在1999年年初和7月1日先后

两次提高出口商品退税率,使出口商品的综合退税率达到了15%以上,有效地促进了出口的增加。(2)就增值税、营业税、进出口税收、企业所得税、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及科研机构转制等有关税收政策做出明确的规定,促进了技术创新和高新技术的发展.(3)对涉外税收政策作了适当的调整,以鼓励外商投资。这一政策措施的实施,极大的支撑了我国工业企业的出口,使2000年和2001年进出口额都有了较大的增长。

2002年上半年,出口增长明显好于预期,在继续努力扩大出口的同

时,政府更应该加强其管理、导向作用,如采取有效措施阻止企业间的恶性竞争,在企业应诉反倾销上给予有力的支持,加强外贸出口企业的监管,对那些肆意压低价格、扰乱外贸出口秩序的行为加大惩罚力度,以保护我国产品的出口竞争力。

另一方面,2002年上半年外需的明显回升又拉动了国内经济的增

长,若将乘数效应考虑进去,外贸出口对国内最终需求的贡献率在60%以上。这样外需的增长又促进了积极财政政策效应的发挥。

2。出台制度层面供给政策,启动民营经济促进出口增长我国在

1998实施积极财政政策的同时,也全面启动扶持中小企业、加快民营经济发展的供给方面的政策.政策作用力是指向推动以多种实现形式的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出口的供给制度层面改革。具体政策体现为,把私营、民营经济作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重要组成部分写进宪法,放宽私营、民营企业经营进出口的权限.实践证明,我国经济制度层面的供给方面政策的启用,发挥了包括民营、私企在内各种供给者(企业)的活力,出口增长有了制度保障(见表4)。

从全国范围看,上海、浙江、江苏、广东四省的出口增长速度大大

超过了全国出口平均增长速度,达两位数以上.尤其是浙江省外贸出口,从亚洲金融危机以来的5年多时间里,始终保持在两位数以上的增幅,几年迈上了一个新台阶。目前浙江省国有经济占GDP的比重不到15%,而民营及外商投资企业对GDP增长的贡献超过80%.2001年浙江省进出口总额327。99亿美元,比2000年进出口总额278。34亿美元增长17。8%。其中出口229.76亿美元,比2000年出口194.44亿美元增长18。2%.现在浙江外贸出口居全国第4位,出口增长速度居全国第1位.分析浙江等省进出口贸易快速增长的重要原因,我们可以看出,除了宏观上实施积极财政政策以外,东部和沿海部分省市适时启动并加大了改善供给的政策,充分发挥、提高和释放了供给方面的活力。比如从1998年开始实行的扶持民营中小型企业的政策中,有一项就是允许私营、民营企业经营进出口物资,因此,浙江民营企业的出口增长最快,尽管一部分民营企业打着国营牌子,但这主要是为了充分利用国营外贸早期开拓的贸易渠道,并且能享受部分国家优惠扶持政策的体制变通。随着加入WTO后,我国大量修改出台一系列对国营、民营企业一视同仁的国民待遇政策,使民营企业与国有、外商投资企业站在同一起跑线上参与竞争,由制度层面为外贸出口增长提供的活力将进一步释放出来.

注释:

1. 贸易顺差:所谓贸易顺差是指在特定年度一国出口贸易总额大于进口贸

易总额,又称 “ 出超 ”.表示该国当年对外贸易处于有利地位。贸易顺差的大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一国在特定年份对外贸易活动状况。通常情况下,一国不宜长期大量出现对外贸易顺差,因为此举很容易引起与有关贸易伙伴国的摩擦。例如,美、日两国双边关系市场发生波动,主要原因之一就是日方长期处于巨额顺差状况。与此同时,大量外汇盈余通常会致使一国市场上本币投放量随之增长,因而很可能引起通货膨胀压力,不利于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

2. 贸易逆差:一国在一定时期内(如一年、半年、一个季度、一个月等)出口贸易总值小于进口贸易总值,即贸易逆差。又称“入超\"、“贸易赤字”。反映的是国与国之间的商品贸易状况,也是判断宏观经济运行状况的重要指标。2011年一季度,中国六年来首现季度贸易逆差,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民币升值的压力。

3. 通货紧缩:当市场上流通货币减少,人民的货币所得减少,购买力下降,影响物价之下跌,造成通货紧缩.长期的货币紧缩会抑制投资与生产,导致失业率升高及经济衰退。对于其概念的理解,仍然存在争议。但经济学者普遍认为,当消费者价格指数(cpi)连跌三个月,即表示已出现通货紧缩。通货紧缩就是产能过剩或需求不足导致物价、工资、利率、粮食、能源等各类价格持续下跌。

4. FDI: 即对外直接投资。是一国的投资者(自然人或法人)跨国境投入资本或其他生产要素,以获取或控制相应的企业经营管理权为核心,以获得利润或稀缺生产要素为目的的投资活动.

5. 实证分析:是指只对经济现象、经济行为或经济活动及其发展趋势进行客观分析,得出一些规律性的结论。其特点为:回答 “是什么”的问题;分析问题具有客观性;得出的结论可以通过经验事实进行验证。其中实证分析是重要的.

参考文献:

[1]刘晓鹏.我国进出口与经济增长实证分析[J].中国经济问题,2001,(4):15。

[2]篮新田。我国贸易结构变化与经济增长转型的实证分析及现状研究[J].株州工学院学报,2002,(2):23.

[3]江小涓.中国出口增长与结构变化:外商投资企业的贡献[J]。南开经济研究,2002,(2):40。

[4]高辉清。三大因素支撑我国外贸出口[EB/OL].国研网,2002-07-02。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