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西周的封国与夏商时期的封国不同,不是在原部族居地上就地册封,而是把同姓王族或异姓功臣分封到边远的地方或新征服的土地上,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这反映了西周的分封制 A. 对各种政治势力之间的矛盾起着制衡作用 B. 使边远和新征服的地区同内地周文化一致 C. 使封国自主经营的积极性发挥了作用 D. 使夏商以来的血缘族体逐渐走向瓦解 【答案】D
【解析】据材料“这样封国内不仅有不同氏族宗族的居民,而且由外迁人受册封者的氏族统一管理”可以得出,西周的分封制打破了部落分封的体制,使得不同部落的人杂居相处,促进了血缘族体的瓦解,D符合题意;材料没有涉及社会矛盾问题,A不正确;材料做法有利于文化的融合,但“一致”说法不正确,B错误;C与材料无关。
2. 下表是商鞅死因的几种说法,从表中关于商鞅死因的历史研究中,可以得出 西汉司马迁 改革开放前某学商鞅代表新兴地主阶级,变法触犯了奴隶主阶级的利益,遭到他们报复。 者 近年来的最新研商鞅权势太重,行事专断,与当时君主秦惠王的矛盾加剧而被杀。 究
A. 历史研究角度影响历史解释 B. 时间越久远历史研究越失实
商鞅此人刻薄寡恩,用刑太过。 C. 研究者的史观左右历史事实 D. 历史叙述方式决定历史结论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司马迁是从个人性格和变法的特点的角度研究,材料二是从阶级属性的角度研究,材料三则是从君主专制的角度研究,由此得出了不同的结论,由此可知,三者的研究角度不同得出了三个不同的原因,A正确;BCD说法均错误。
点睛:本题考查了史学常识,对于历史研究和史料运用,要求学生明确,历史研究往往带有主观色彩或时代和阶级的烙印,不能直接作为史料加以运用,应该加以考证。
3. 据统计,《宋史》列传中的北宋人物,出身于高官家庭的不过四分之一左右,而出身于布衣的则超过二分之一,时代愈晚,布衣出身的比例也愈高;而布衣官员人仕的途径,在北宋初期以科举出身的约占三分之一,在北宋中期已超过四分之三,到北宋晚期更超过五分之四。这反映了
A. 科举制更能选拔出最优秀的官吏 B. 选官制度的开放和阶层的流动 C. 北宋官僚队伍膨胀问题日益严重 D. 限制世家子弟是科举制的特点 【答案】B
【解析】材料表明在北宋通过科举做官的平民阶层越来越多,与宋代科举制的改革扩大增加选举名额等有关,说明了选官制度更加开放,更有利于推动社会阶层的流动,B正确;材料只是涉及平民官员比重增加,不能得出是否优秀的结论,A不正确;材料没有涉及官员人数的激增,阐述的是官员来源的构成,C不正确;科举制没有对贵族子弟进行限制,D不正确。 点睛:科举制以考试成绩作为选官的依据,打破了贵族垄断官职的局面,使得身份地位比较低下的平民也可以通过参加科举考试当官,有利于社会阶层的流动。
4. 从16世纪40年代开始,来自中国福建、广东、浙江的船只不断到日本九州,以物易银。同时,西班牙在美洲开采的大量白银也经由马来西亚流向中国。这些现象表明当时中国 A. 政府推动白银货币化 B. 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逐渐解体 C. 封建商品经济的发展 D. 成为新航路开辟的最大受益者 【答案】C
【解析】材料体现了当时中国的对外贸易比较发达,是中国商品经济发展的结果,C符合题意;AB均与材料无关;D与史实不符,新航路的开辟最大受益者是西方国家。
5. 1865年李鸿章上书总理衙门主张:“铁路与铜线,事同一律,万难允许”。1875年李鸿章正式提出,铁路电报等西方新式物件,要“酌度时势„„择其至要者,逐渐仿行”。导致李鸿章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是 A. 清政府开始自强求富的改革 B. 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求 C. 西方对中国的侵略逐渐加重 D. 资本输出导致自然经济解体 【答案】C
【解析】结合洋务运动的相关知识加以回答即可得出,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加剧,民族危机日益加深,因此洋务派主张学习西方科技以抵抗外来侵略,C符合题意;材料所述不是清政府的态度,A不正确;民族资本主义主要是在轻工业部门,与材料无关,B不正确;资本输出是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D不正确。
点睛:鸦片战争后列强侵略不断加剧,促使一些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之路,面临内忧外患李鸿章等洋务派的代表人物,主张学习西方的科技,以富国强兵抵御外辱,并兴起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促成了中国近代化的起步。
6. 20世纪初,民国政府颁布了大量发展实业的法律、法规,如《公司条例》商人条例》《矿业条例》等,这种做法
A. 有利于保障民族资本主义的合法地位 B. 有效遏制了外国资本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C. 奠定了近代中国民族工业发展的基础 D. 促使资本主义经济成为中国经济的主体 【答案】A
..................
7. 七七事变后,日军想在华北范围内,以强大的军事打击,速战速决,迫使中国屈服。因此,
淞沪战役打响后,日方最初仅想以第3、第11师团组成“上海派遣军”应对,但随着对中国军队决心在上海“大打”意图的逐渐明了,而向上海增派兵力。这一材料 A. 说明了中国政府对抗日有充足的准备 B. 证明了日军扩大侵华战争是迫于无奈 C. 反映了凇护会战打乱了日军作战计划 D. 体现了日本在侵华战略上比较被动 【答案】C
【解析】由材料日军被迫向上海增兵可以得出,日军最初的作战计划没有能够顺利完成,C符合题意;A与史实不符;B说法错误;D说对材料的错误解读,淞沪会战最终还是以中国失败告终。
点睛:抗战期间,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组织了一系列的会战,淞沪会战打破了日军企图三个月之内灭亡中国的狂妄计划。国民党正面战场的抗战为敌后抗日根据地的发展壮大起了重要作用。
8. 20世纪90年代,“基本上是摆个地摊就能发财的年代,敢下海就能淘来第一桶金。”大量公务员“下海”经商,社会上出现了“下海潮”。据此可知,这一时期 A. 市场经济体制已经正式确立 B. 国内供需矛盾较为突出 C. 政治体制剧变引发经济变革 D. 计划经济体制开始变革 【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的是市场经济的发展,90十年代许多人下海经商生意火爆,说明社会需求较大,B符合题意;A说法错误;90年代没有明显的政治体制的调整和变革,C不正确;D“开始”说法不正确。
9. 《十二铜表法)冲规定,在进行财产交易时,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这说明当时在罗马 A. 公民法不重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 B. 经济领域容易出现法律漏洞 C. 对法律的随意解释影响司法公正 D. 公民法具有形式主义的特征
【答案】D
【解析】由材料“当事人要说出规定的套语,至于这种套语的言辞是否反映了当事人的真实意思,法律不予过问”可知,当时的罗马法比较注重形式,D符合题意;由材料“只要交易的仪式符合要求,即使当事人的交易协议是在受欺骗情况下达成的,也不影响法律效力”可以得出体现了对私有财产的保护;A不正确;BC均与材料无关。
10. 英国的保尔芒图指出:“工厂制度是机械化的必然结果。一套由若干相依成分所组成的、带有一个总动力的设备,只能安设在一个地方,而它的运转是由一批受过训练的人员操纵的。这个地方就是工厂,工厂是不允许有别的定义的。”这种制度的确立 A. 使劳动力开始集中生产 B. 开创了精细生产分工的模式 C. 推动了机器生产的普及 D. 开启了流水线标准化的生产 【答案】C
【解析】材料所述的是工厂制度的产生,工厂是专门安放机器,从事生产劳动的地方,这种新的生产组织形式的产生有利于机器的推广和普及,C正确;A“开始”说法不正确;社会分工的细化出现于工场手工业时期,B不正确;D与材料无关。
11. 有学者认为,“在美国,有权作出决定的只是总统而不是内阁,美国的内阁仅是一个非正式的总统的咨询机构,即使参加内阁会议的大多数人的意见与总统相左,总统亦可不必采纳。”这一论点
A. 反映美国的内阁没有实际作用 B. 说明总统权力缺乏有效制衡 C. 表明总统与内阁之间权限不明 D. 符合宪法对总统职权的规定 【答案】D
【解析】材料表明美国内阁对总统不能起到限制和约束作用,与宪法规定总统掌握行政权相符,D符合题意;内阁是总统的咨询机构,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A不正确;B总统权力受议会和最高法院的制约,B不正确;C与史实和材料不符。 12. 由表我们可以得出,此时期“亚洲四小龙”
社会保障福利支出在财政总支出中的比重(%) 国家和地区 1985年 1986年 1987年 1988年 20世纪80年代平均经济增长率(%) 9.6 6.6 6.9 7.9 韩国 新加坡 中国香港 中国台湾
5.65 1.61 6.01 6.30 1.57 5.79 6.6 6.44 1.31 5.93 5.8 7.43 2.04 5.98 7.6 A. 民众分享经济发展成果有限 B. 经济高速发展缩小了贫富差距 C. 社会福利政策覆盖面比较窄 D. 政府忽视民众的正当权益 【答案】A
【解析】由材料可知,当时的亚洲四小龙的国家和地区,用于社会福利的财政支出相对较少,说明民众分享经济成果有限,社会福利事业发展相对滞后,A正确;B与材料所述相反;材料没有反映社会福利的覆盖面问题,C不正确;D说法不准确,以偏概全,比较片面。
13.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欧洲的商人行会出现于9世纪,市场狭小并具有地方性,„„早期的城市经济需要一个相应的管理机构,行会由此产生。12、13世纪时,意大利和英国的行会已相当发达。„„从13世纪后期开始,手工业者的人数和力量不断扩大,逐渐实现了生产和销售的分离,手工业行会逐渐取代商人行会成为行会的主体。商人通过市政当局干预行会,包买商逐渐支配了农村家庭手工业,为手工业工场的产生准备了条件。西欧行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支配着城市的经济生活,有权讨论并决定重大问题。有些城市行会组织发展为城市联盟,以团体名义向国王请求给予垄断贸易的特权。
——摘编自代轩宇《西欧行会组织的发展与演进》
材料二
中国行会有中国的特色,这些组织都是奉政府之命成立。它是在专制统治高度强化,宗法等级极其森严和富商大贾畸形膨胀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即使非完全同样,几乎也都是在早期出现,它们互相保护和互为保证。商业行会组织占有主导地位,是当时工商不分的表现。„„鸦片战争后,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传统行会日趋没落。
——摘编自唐力行《商人与中国近世社会》
材料三
商会是中国近代以商人为主体的最为普遍的资产阶级社团,„„在市政建设、民政管理、公监事业管理、社会治安乃至工商、文教、卫生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言权。1905年,中国第一个由商人自己组织的商会——上海商务总会召开各业商董大会,声援“抵制美货运动”。1907年,上海商务总会提出了筹办华商联合会和中国华商银行的动议。在1909年的第二次国会请愿运动中,华商联合会办事处即承担了动员和组织海内外华商参加这一政治运动的重任。
——摘编自朱英《近代中国商人与社会》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行会与中国传统行会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清末商会与传统行会相比发生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出现的原因及对中国社会产生的影响。
【答案】(1)不同之处:
a.欧洲行会产生时城市自主性较强,市场狭小;
中国行会产生于专制性较强、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的社会。 b.欧洲行会主要是民间自发产生; 中国行会是奉政府之命成立。
c.欧洲的商业行会与手工业行会存在较大矛盾,有着较为激烈的行业竞争; 中国的商业行会与手工业行会关系相对融洽,共生性较强。
d.欧洲行会的自主和自治明显,在城市管理中的地位较高或作用较大; 中国行会的自主性和独立性较差,在城市管理中的作用有限。
e.欧洲行会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或推动了欧洲社会转型; 中国行会对近代中国社会转型方面的推动作用有限。
(2)变化:在地方和城市中享有较大的自治权(或参与城市管理);以独立社会力量的身份积极参与社会政治活动。
原因: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力量壮大;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清政府调整了
经济政策;实业救国思潮的推动;西方社会文化的影响;清末新政的推行。
影响:推动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壮大;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发展和近代化进程;为新文化运动提供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推动了一系列政治运动的发生(辛亥革命、五四运动等);为以后的城市管理、地方建设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解析】(1)由材料“市场狭小并具有地方性”、“早期的城市经济需要一个相应的管理机构,行会由此产生”、“手工业行会逐渐取代商人行会成为行会的主体”、“西欧行会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支配着城市的经济生活”、“有些城市行会组织发展为城市联盟,以团体名义向国王请求给予垄断贸易的特权。”、“为手工业工场的产生准备了条件”加以归纳概括即可得出欧洲行会的特点。据材料“这些组织都是奉政府之命成立。它是在专制统治高度强化,宗法等级极其森严和富商大贾畸形膨胀的基础之上产生的。„„商人行会和手工业行会即使非完全同样,几乎也都是在早期出现,它们互相保护和互为保证。商业行会组织占有主导地位,是当时工商不分的表现”即可得出中国行会的特点。
(2)第一问变化,据材料“在市政建设、民政管理、公监事业管理、社会治安乃至工商、文教、卫生等方面都有较大的发言权。”、“华商联合会办事处即承担了动员和组织海内外华商参加这一政治运动的重任。”加以归纳即可。第二问原因,结合当时所处的时代背景,从政治、经济、思想和外在影响等方面加以回答即可。第三问,从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国的近代化和城市发展,以及近代民主革命的影响等方面回答。
14.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大事年表 家 1802年,颁布《工厂法》 英国 1832年,议会改革,工业资产阶级获得更多席位 1836年,工人阶级发动宪章运动争取普选权 1840年,发动鸦片战争侵略中国 美国 19世纪50年代,两党制最终形成 1879年,爱迪生发明电灯 1886年,芝加哥工人大罢工,争取八小时工作制 1898年,美西战争后势力侵入菲律宾、古巴等地 1804年,拿破仑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法国 1850年,巴尔扎克完成《人间喜剧》 1871年,巴黎公社建立 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颁布 1844年,普鲁士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德国 1866年,西门子制成发电机 1871年,德国统一并确立了二元制君主立宪制 1882年,德、奥、意三国建立军事同盟
上表为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历史大事年表。从表中提取相互关联的历史信息,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写明论题,相互关联,史论结合。)
【答案】答案示例:
论题: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工业化进程不断发展
阐述:1840年前后,英国大机器工业基本取代工场手工业,率先完成了工业革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工业国家;法、美、德等国受英国影响也相继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西方国家进入蒸汽时代。19世纪中后期,随着科学研究的进步,很多研究成果运用于生产,各种新技术、新发明层出不穷,极大地推动了生产力的进步。其中,以电的广泛使用和内燃机的创制与使用为核心,第二次工业革命迅猛进行,德国、美国扮演了重要角色,工业化进程超越英法后来居上,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西方工业化进程在19世纪实现了巨大飞跃。 其它参考论题:
19世纪西方主要国家资产阶级代议制不断完善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不断进行对外扩张 19世纪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工人运动不断发展
【解析】本题属于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的基础之上,寻找材料之间的共性,由材料可知,涉及到了西方工业革命、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对外扩张及国际工人运动的相关
知识,以此立论,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学生做到史论结合,言之有理。
请考生在第45、46、47三道历史题中任选一题做答,如果多做,则按所做的第一题计分。
做答时用2B铅笔在答题卡上把所做题目的题号涂黑。
15.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随着农村经济体制改革的开展,政府特别重视农村多边经营的一个环节——乡镇企业的发展。截至1985年,乡镇企业除数量之外,所有的项目基本上都是增加的趋势,特别是1984年急剧增加。但是,每一个企业的职工平均人数,1983年时30人左右,到1984年时减少8人,1985年时又减少5人。乡镇企业的主要行业,除了纺织、建材外,还有食品加工、矿山采掘、肥料、农具、农药等多种类型,其中主要的行业有25种以上。
——摘编自滨下武志《近代中国的国际契机》
材料二
长期以来,城乡分离的二元经济格局,使农村单纯搞农业,城市搞工业,这种做法使城乡差距进一步扩大。而乡镇企业既接受了城市的辐射,又扩大向城市反射,开创“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对于中国的乡镇企业,英国路透社说,“中国在乡镇工厂利用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在发展中国家是独树一帜”。
——摘编自应佳洁《乡镇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的地位与作用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乡镇企业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发展乡镇企业的意义。
【答案】(1)特点:发展速度快;企业规模小、人数少;涉及的行业类型多;产品主要面向农村。
(2)历史意义:增加了农民收入;有利于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缩小城乡差距;吸纳了农村大量剩余劳动力;解放了农村的生产力,促进了农村商品经发展;调整了农村经济结构。 【解析】(1)据材料“特别是1984年急剧增加”、“每一个企业的职工平均人数,1983年时30人左右,到1984年时减少8人,1985年时又减少5人。”、“除了纺织、建材外,还有食品加工、矿山采掘、肥料、农具、农药等多种类型,其中主要的行业有25种以上。”加以归纳概括即可。
(2)据材料“开创‘城中有我,我中有城’的局面”、“中国在乡镇工厂利用剩余劳动力的办法,在发展中国家是独树一帜”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16.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一应该根据各国对美国利益构成威胁的可能性来确定重点关注国家。他们对美国安全构成威胁程度各不相同,威胁并不是单单来自一个潜在的匹敌的竞争对手。„„这个目标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资源价值,执掌这个地区的政权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
——乔治·理博伊《国家利益》(2002年)
材料二2003年3月20日,美国以伊拉克藏有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由,绕开联合国安理会,单方面对伊拉克实施军事打击。2003年4月15日,美军已控制伊拉克全境。2010年8月美国战斗部队撤出伊拉克,历时七年多,美方并没有找到所谓的大规模杀伤性武器。由于伊拉克战争使用了大量美国现代化新式武器,这场战争被美国人民称为“浪费钱的战争”。伊拉克战争的胜利虽然使美国向“新帝国梦”迈向了一步,却跌进伊战后的泥潭。伊拉克的反美游击战和国际恐怖主义合流,成为新的国际感怖中心。
——摘编自李荣《伊拉克战争的影响》
(1)根据材料一,概括美国发动伊拉克战争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伊拉克战争的实质及影响。
【答案】(1)原因:伊拉克威胁到美国在中东地区的政治利益;伊拉克影响了美国在中东地区的军事布局;伊拉克威胁到美国在中东地区的经济利益;伊拉克成为美国推行全球霸权主义的障碍。
(2)实质:推行美国的全球霸权。
影响:加重了美国的财政负担;影响了美国国家安全;加剧了伊拉克和中东地区的动荡局势;激化了恐怖主义,使国际安全形势恶化;影响了国际格局。
【解析】(1)据材料“是否具有地缘政治的战略地位和战略价值,是否具有市场价值和资源价值,执掌这个地区的政权对美国威胁程度,其他国际主要力量是否具有控制这一地区的战略意图,以及美国是否有合适的时机和条件来消除这种威胁。”并结合伊拉克的地理位置,资源等知识加以回答即可。
(2)据材料“伊拉克战争的胜利虽然使美国向‘新帝国梦’迈向了一步”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其实质在于称霸世界。第二问影响,据材料“这场战争被美国人民称为‘浪费钱的战争’”、“却跌进伊战后的泥潭。伊拉克的反美游击战和国际恐怖主义合流,成为新的国际恐怖中心”,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即可。
17.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钱镠(852年~932年),五代十国时期吴越国的创建者。唐末,他靠跟随董昌保护乡里、抵御乱军起家,曾多次用计击败对手,有勇有谋,逐渐占据以杭州为首的两浙十三州。因吴越地区地域狭小,三面强敌环绕,钱镠始终依靠中原王朝。他在位期间,采取保境安民的政策,兴修水利,修建钱塘江捍海石塘,百姓都非常爱戴尊敬他,称其为“海龙王”。钱镠修身治家也十分谨严,两度订立治家家训。遵循钱镠的遗训,末代国王钱弘俶“纳土归宋”,使国家“不被干戈”,因此宋代所编《百家姓》钱姓被排在第二位。其后人始终一脉书香绵延,代有人才涌现。清乾隆帝御赐“清芬世守”匾额。近代更是人才“井嗿”。明代冯梦龙所著的《喻世明言》第二十一卷讲述了钱镠发家,最终封王建国的故事。至今,杭州还有很多他的传说,如“钱王射潮”等。
——摘编自白寿彝《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钱镠建立昊越国的时代背景与个人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钱镠在后世受到尊崇的原因。 【答案】(1)时代背景:唐末五代藩镇割据,社会动乱。 个人原因:其个人有勇有谋的才能;能顺应时势采取高明的政治策略。
(2)原因:钱镠保境安民、修建海塘的政策和功绩;订立治家家训,使钱氏后人人才辈出;统治者的推崇;小说及民间传说等的广泛传播。
【解析】(1)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所处的时代环境为藩镇割据,社会动荡;由材料所述钱镠的策略和治家原则等可以得出其个人原因。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