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有贤母 家齐国治
作者:王亮
来源:《醒狮国学》2016年第11期
《诗经》中最喜欢这一首《桃夭》,因为它蕴含了家人们对一个新婚女子所有美丽的期许。很多人在解读它的时候会说这个女子容貌艳若桃花,很快就会像桃树结出桃子一样为这个家族绵延后嗣,使这个家族人丁兴旺,因而就会宜其室家了。但我更愿意把它理解为是一位母亲在女儿出嫁前教育她要以女德修己,用良好的涵养使家族和睦,子弟成器。
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 桃之夭夭,有蕡其实。之子于归,宜其家室。 桃之夭夭,其叶蓁蓁。之子于归,宜其家人。 ——《诗经·桃夭》
汉字“安”是一位女子跪坐在屋子里,实在是很妙的表达。当一位成年男子把新娘娶回来,就意味着真正地成家了。而家就意味着能使人心安,心安之处即是家。女性之德具有一种温润的美学风格,尤其是女子为人母之后,所有你能想到的温暖的词汇都可以用在母亲身上,或许这是因为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襁褓时对母亲怀抱的一种眷恋吧。所以,中国传统文化中对父母的教育方式进行了精准的概括:严父慈母。父亲就要像父亲,母亲就要像母亲。惟其如此,家族子孙方有出息,如果反过来了,子孙多半懦弱。严父并不是指棍棒教育,它指的是父亲就是家德、家风、家训、家教最主要的传承者和维护者。我常常会想到这样一个场景:你在原野上玩耍,走远了,走到了悬崖边,父亲严厉的一声呼唤让你立即返回,避免了危险。所以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严”代表的是对道德的坚守。而母亲的教育多是春风化雨式的,如一双温暖的手始终牵着你,不让你走向黑暗。《弟子规》讲:“父母呼,应勿缓。”父母这一呼,呼唤回的是孩子的良知。今天,我来和大家探讨一下我们中华文明教育中最重要的一个环节:母教。 贤母使子贤
中国有着悠久的母教传统,历来重视母亲对子女的养育作用,《韩诗外传》卷九说“贤母使子贤也”,说的是贤良的母亲重视教育,使孩子长大成为德才兼备的人。中华民族历史上出现过许多贤母名母,她们深明“妇道”,教子有方,培养出众多的杰出人才,充分显示了母亲教育的力量。
在远古的周朝,三太(周朝“三母”:太姜、太妊、太姒)的德行照耀古今,母仪天下,为天下女子所效法。孟母三迁,培养出了儒家的“亚圣”孟子。孔子、岳飞、寇准、柳宗元、欧阳修以及元太祖忽必烈等等著名的英雄大德都是在年少时就主要受到母亲的教育和影响。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在人类文明史上,女性的作用和贡献是不可替代也不可忽视的。近代著名的佛门大德印光法师曰:“盖以世少贤人,由于世少贤母。有贤女,则有贤妻贤母。有贤妻贤母。而其夫与子之不为贤人者,盖亦鲜矣。其有欲挽世道而正人心者,当致力于此焉。”可见作为一个母亲,最重要的天职就是教育好自己的儿女。当代的女性既要担负社会职责,又要承担家庭事务,还要挑起教育子女和孝敬老人的重担,在家庭中的地位既重要又特殊,她们时刻用贤淑端庄的气质为子女做榜样,用优秀的人格魅力感染孩子,是孩子心目中女子的典范。母亲的综合素质与教养方式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发展。德国教育家福禄培尔说过:“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是操在当权者手中,不如说是握在母亲手中。” 孤独的母亲们
母教实际上是母系氏族社会的遗存。太古之时,母氏当道,婴儿出生,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教养子女的义务和责任,就理所当然地落在母亲身上。进入父系社会以后,家庭表面上是父亲当家,但男性由于社会分工不同,要么公务缠身,要么游学赶考,要么塞外征战,要么行走经商,长年在外漂泊已成生活常态。所以唐诗宋词中有那么多的思乡诗,家中的母亲常常是玉枕纱橱,半夜凉初透。或是玉户帘中卷不去,捣衣砧上拂还来。即使是平民百姓,也有劳役、徭役在身,经年不顾家。教养子女的重任就不得不压在女子的肩膀上。诸如: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儿子启的教诲赖启的母亲涂山氏得成。文王生十子,然治国理政无暇,十子皆赖妻子大姒得以成教。苏轼十岁时,父亲苏洵游学四方,母亲程氏亲授苏轼、苏辙二子以书。而一旦父亲早逝,那些勇敢的母亲坚志守节,继承夫君遗志,抚训遗胤,修理家业,继续维持家庭的稳定兴旺。历朝历代,这样志坚德高的母亲不胜枚举。当我们去观赏明清以来以家庭课子、教子为题材创作的绘画、瓷器、绸缎、玉器、插屏等艺术品时,就会惊讶地发现,主角无一例外都是母亲和孩子。因此,我们可以说,在中国古代家庭中,亲自承担教子任务的多为母亲,子女一生品性的形成,全赖幼年时母亲的言传身教。 母教的内容
母亲的素质决定子女的素质,子女的素质决定家族的兴继。《女范捷录》有云:“上古贤明之女有孕娠,胎教之方必慎。故母仪先于父训,慈教严于义方。”可见,母教始于胎教。子女出生后到十岁之前,教育的责任主要是由母亲亲自承担。从吃饭的基本礼仪、男女相处之道、忠孝信义廉勤等品性的养成、诗书经史的基础等,均由母亲亲自教诲。当子女为人父母、为官做宦之后依然有母教伴随,史籍所载,数不胜数。诸如孟子娶妻,母亲仍教之何为“礼”;田稷为齐相,孟仁为吴司空,田、孟二母以“廉”教;东汉严延年为河南太守,隽不疑为京兆尹,严、隽二母以“仁”教;颜之推说南朝梁大司马王僧辩为三千人将,年逾四十,母亲依然“少不如意,犹捶挞之”。上述这些儿子们之所以能成其功业,全赖他们一都有母教相随。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世人皆知教子重要,其实,教女远比教子切要。因为正如《陈宏谋》于《教女遗规序》中所说:“有贤女然后有贤妇,有贤妇然后又贤母,有贤母然后又贤子孙。王化始于闺门,家人利在女贞。女教之所系,盖綦重矣。”今日之人女,即日后之人母,今日有贤女,日后方有贤母,贤母之儿女,皆能教以为贤子孙。所以对女子的教育更加重要。
齐家、治国、平天下,母教是决定家齐与否的关键,母贤而后子孙贤,子孙贤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养而不教等于未养,教养相随,但教远比养重要,母德在教,故明代的吕坤在《闺范》“母道”篇中有言:“母不取其慈,而取其教。”为了我们的人生少走弯路,为了我们教育孩子时少犯错误,让我们循着古圣先贤老祖宗的智慧去寻找正确的方法,理智地去追求幸福的生活。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