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林银行案例
(Barings Bank)为何破产巴林银行在20世纪90年代前是英国最大的银行之一,有超过200年的历史。1992-1994年期间,巴林银行新加坡分行总经理里森(Nick Lesson)从事日本大阪及新加坡交易所之间的日经指数期货套期对冲和债券买卖活动,累积亏损超过10亿美元,导致巴林银行于1995年2月破产,最终被荷兰ING收购。
调查中发现:巴林银行的高层对里森在新加坡的业务并不了解,事发3年内居然无人看出里森的问题。其实,巴林银行1994年就已经发现里森在账上有5000多万英镑的差额,并对此进行了几次调查,但都被里森以非常轻易的解释蒙骗过去。
造成巴林银行灾难性厄运的原因是,巴林银行缺乏职责划分的机制,里森身兼巴林新加坡分行的交易员和结算员,这使他有机会伪造存款和其他文件,把期货交易带来的损失瞒天过海,最终造成了不可收拾的局面。
另外一个致命问题是,巴林银行的高层对财务报告不重视。巴林银行董事长Peter Barings曾在1994年说:若以为审视更多资产负债表的数据就可以增加对一个集团的了解,那真是幼稚无知。但如果有人在1995年2月之前,认真看一下巴林银行任何一天的资产负债表,里面都有明显记录,可以看出里森的问题。遗憾的是,巴林银行高层对财务报表的不重视,使之付出了高昂的代价。
新加坡政府在巴林银行调查报告结论中有这样一段话:“如果巴林集团在1995年2月之前能够及时采取行动,那么他们还有可能避免崩溃。截至1995年1月底,即使已发生重大损失,这些损失毕竟也只是最终损失的1/4。如果说巴林的管理层直到破产之
前还对这件事情一无所知,我们只能说他们一直在逃避事实。”
里森在自传中也说:“有一群人本来可以揭穿并阻止我的把戏,但他们没有这么做。我不知道他们在监督上的疏忽与罪犯的疏忽之间的界限何在,也不清楚他们是否对我负有什么责任。”
巴林银行倒台前夕,总部对里森所在的新加坡分部进行过一次内审。内审的报告有点耐人寻味。内审人员发现了里森兼不相容岗位于一身,但是内审做的判断是:在新加坡这么小的分部内,受内部控制的成本约束,这种兼容可能正是经营效率的表现。
这里要注意的是两点:
第一、内审人员已经发现明显的内控漏洞,即岗位不兼容。
第二、内审人员判断这种漏洞是正常的。
请问:
成本与制度 谁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