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教师的课前准备
作者:罗红霞 蔡咏梅
来源:《七彩语文·教师论坛》2012年第11期
每个教师都知道预习的重要性,说起对学生的预习要求也头头是道,但对自己的教前“预习”,也就是课前准备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笔者认为,教师应该遵循“预则立”的规律,从以下几个方面做好教前准备。 一、预“课标”,胸有丘壑
《语文课程标准》是国家依据课程设置的任务和需要,制定的本课程各学段教学所要实现的教育和教学目标。教师必须认真研读《语文课程标准》,铭记各学段的目标要求,才能成竹在胸,在教学中游刃有余,既不会游离教学文本,也不会对学生束缚得太紧。 二、“预”学生,共享成长
新课程理念的核心是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也就是要求我们教师在备课时,不仅仅要关注教材、教法,更应该关注每位学生,了解他们的认知水平、认知习惯、智商差异、自身优势……走进学生,倾听他们的心声,设想他们在学习过程中需要什么。根据他们现有的知识水平和基本技能,设计教案,选择教法,让学生愉快地接受知识、陶冶情操。一直以来,都说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阵地,其实,课堂是师生共同成长的乐园。“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了解了学生的情况,你就会想方设法地备好教材去适应学生,你就会不断地改进教法,和学生共同享受学与探的快乐,共同体验生命的美好,和学生共同成长。 三、“预”教材,入情入境
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认为,他的成功主要取决于研读教材。他说“千法万法,读懂教材是妙法”。拿到教材,他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教材是编者、作者、学者、教者之间沟通、交流的桥梁。《语文课程标准》也指出教师“应认真钻研教材”,即教师在写教案前,一定要反复研读教材。读到入境时,你就会情到深处,沉浸在文本的意境中,心随文走,与作者共同经历、共同陶醉;同时要品味文本语言,揣摩写法,找准理解积累语言的训练点,以便有效地进行朗读指导;还要细细揣摩课后练习,从中了解作者的写作意图和编者的编写意图。教学艺术来自于对教材的准确研读,这法儿那法儿,不钻研好教材就没有法儿。
研读文本是一个心理过程,是对由视觉输入的语言文字符号的信息进行解码的过程,是对文本由不理解到理解逐步感悟的过程,是对文本知其然且知其所以然的过程。钻研文本的深度决定了课堂教学的厚度。所以,研读教材是教好书的关键。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四、“预”教法,走向高效
教学方法是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手段,它包括教师的教学方法和学生的学习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要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教师在课前必须正确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
笔者发现,有些教师教案设计精细,但课堂教学效果往往并不太好,不但没有提高学生的能力,反而使学生失去了兴趣,甚至产生了畏难情绪。这就是教学不得法。该如何解决这一问题呢?从教学目的和教学任务入手,树立“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的思想,严格遵守教学原则,选择与运用恰当的教学方法,转变教学理念,更新教学模式,探索和采用利于学生开拓创新、个性发展的教学手段、教学方法。同时要改变千篇一律的教学模式,针对不同体裁的文章设计出相应的教学要求,给学生必要的指导,总结出规律性的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五、“预”教具,丰富教学
小学生的思维具有明显的直观形象性,灵活多样地应用各种教具,不仅会激发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还有助于提升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教师课前要充分准备好教具,课堂上才能自如运用,起到教具应有的效果,丰富教学空间,否则只能是画蛇添足。 综上所述,教师只要在课前做到“脑中有‘课标’,心中有课程,眼中有学生,手中有教法”,课堂就会绽放幸福之花,收获甜蜜之果。
(作者单位:淮安市洪泽县教师研修中心、淮安市洪泽县实验小学)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