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音符难以演奏悦耳的乐章,一种颜色难以绘出美丽的画卷。教育的天空应该是多彩的世界,校园的生活应该是充满七色阳光。超市理念下的学校,课程不再是单一的,活动不再是乏味的,学习不再是单向的,成长的道路不再是单独的。这里的氛围应该是自由自在的,师生可以自由呼吸,自主选择,自我打造,没有心灵的羁绊,没有陈旧的规矩。这里的主人翁,既各具其才,才尽其用、用当其时,又各有所需,需有所供,供而切适,千篇一律、千人一面、千校一格的方法、模式也许在“俯仰之间,已为陈迹”,而“仰观宇宙之大,俯察品类之盛”的景况正当异彩纷呈。学习者亦即消费者面对“开架”展示的教育资源,自由徜徉,自主选择他们感兴趣的成人成才所必需的教育“产品”和教学模式。 (三)它应该是和谐的。
人们置身其中,产生一种琳琅满目的悦愉,更拥有一种身心的和谐和美。这里具有良好的秩序,远离无序、冲突;或者说根本不会失序、失范,也没有失信、失重。这里有良好的人际关系,这里尊重差异,求同存异,各得其所;相互学习,相济相成,相互促进,治而有序,严而有格,严而有度。这里的师生心平气和,精神向上,信奉“成功是那些拥有积极心态的人所取得的,并且由那些具有积极心态、努力不懈的人所保持”的格言,教师甘于贡献,云中有志;学生勤读诗书,汗中有盐,童心童趣,如春常驻。
(四)它应该是温馨的。
教育超市文化,使人温情脉脉,而非严言厉色,没有衙门作派,也没有官商嘴脸。它提供的服务,不仅热情周到,优质高效,而且深入到学生心灵,着眼于学生终生,它强调为学生发展奠基,为学生一生幸福负责。“教育为人民服务”、“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在这演绎为实实在在的教学场景和生动可感的教育情境,也就是说,这里最具吸引力和品牌效应的产品是教育者的育人服务。“人人都是育人形象,事事都为育人资源,处处都是育人阵地”是服务育人的最好写照;“尊重人,理解人,宽容人,激励人,成就人”则是服务育人的基本要求。
二、环境文化
(一)环境建设的基本思路。
校园是学生求知的场所,成长的摇篮,校园环境对学生的健康成长具有重要的作用和影响。在教育超市里,学生得到什么熏陶,得到什么感受,留下什么印象,受到什么启迪,往往是因为“超市”环境的潜移默化。环境服务是隐形的,也是持久的,让学生终生受益的。因此,校园环境建设,需要在研究学生的心理特点,认知规律的基础上整体构思,精心策划,科学运作。 1、绿化赋情。
树绿草青,花香四溢的环境,会使人心灵得以净化,其前提是要“有心播种”,即注重绿化的教育效能,
赋予花草树木以浓郁的情趣,从而让服务对象耳濡目染。
①富有情调。绿化的格调要高雅,场面要开阔、要大气,给人一种清新,自然之感,使人如同置身花园、公园、乐园之中。如上海市一师附小,不仅具有一流的校舍设施,而且在绿化是也独具匠心,漫步校园,一朵朵绚丽的鲜花、一颗颗浓荫的大树、一片片如茵的草地……使学校成为一个优雅舒适的生态空间,一个弘扬个性发展的空间,一个关系和谐的心理空间。孩子们自豪地说:“一师附小——我们美丽童年开始的地方。”
②饱含情感。师生在优美的环境中愉悦身心,涌动热爱自然,热爱校园,热爱生活之情。笔者所在的学校,着力将校门正面的三角广场的绿地,当作学校名片来打造。在视为形象工程,精品工程的同时,也作为爱心工程来实施。取名为爱心园,含有爱祖国、爱家乡、爱学校、爱学习之意,广场中间用红花积栽植祖国版图,四周隔离带用长城图案;正面建设喷泉假山,其状如同砚池笔架,中间是一本展开的日历,其日期为建校纪念日,上刻校徽、校训;地图与喷泉之间,是怀宁文化名人浮雕,陈独秀、邓稼先等圣哲深情地瞩目着桑梓学子……。 2、美化蕴意。
美化校园,不仅要引领学生感受美、领悟美,而且要引领学生欣赏美、创造美,校园的景点的美化设施须具有一定的人文色彩,有其特别的蕴意。也就是说,校园文化要主题鲜明,就象超市环境刺激消费心理一样,校园环境和形象要烘托主体理念、学校特色,实现校园文化环境形象、理念、特色的一体化,形成影响力。这里的主题指体现整个办学理念的总主题,也包括与主题相一致的小主题。校园文化建设中的一条长廊、一个景色、一片花木、一尊雕像等也都应该有明确的主题,诸多的小主题串成一个大主题,如同一个成熟度较高、人气很旺的超市,有关标识、氛围、环境给人一个总体鲜明的印象,各个区域组架又有自己的表征。
校园建筑也是一种文化载体,教育功能也体现其中。有所小学大门设计采用“双手托起幼芽”的图案,喻示学生在教师的培育下茁壮成长;主体教学楼门楼之上,一轮红日在碧波荡漾之中冉冉升起,喻示学生如旭日东升,朝气蓬勃;楼前的雕塑,启示学生要勤于求知,实干创新,不断探索科学奥秘,而“励学亭”、“望远亭”分别置于池塘之中,楼顶之上,“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联刻无不蕴含深远。大池塘中安装喷泉,又在池边植柳、铺路,在草坪里增加主题雕像,校长在校会上,吟诗一首,引起师生共鸣:“细看杨柳披新荫,喜听池中喷泉声。环路通途七彩路,草坪雕像添新景。” 3、文化寓理。
校园文化作为隐性课程,为学生提供自我教育心理氛围和精神世界。这一特有功能主要是通过各种形式寓理其中,寓教于内,育德导行,这需要精心“经营”。具体来说要达到“四性”。
①导向性。学校要善于发挥标牌引领的作用,不仅仅象超市商店先声夺人,抢抓眼球,招徕顾客,而是彰显个性,凸现育人主旨,以求正面导向之功效。笔者原在一所农村中心校工作,悬于楼顶的口号是“做有用人,读古今书”;调到县实验小学工作后,认真研究办学历程和特色,根据时代要求,于校门入口处题写“让每颗星星都耀眼闪亮,让每个孩子都快乐成长”的教育理念和“人生在这里奠基,希望从这里升起”的祝愿之语,在教学楼、综合楼上悬挂“全面发展打基础,培养个性扶特长”的办学思想,“学会做人,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创造”的培养目标。随着县城搬迁,我又调到建校刚逾三载的独秀小学,根据这里的地域特点、人文背景和现代教育思想的召唤,“一枝独秀,枝枝俊秀,满园春秀”
的“广告语”,又指明了学校、教师、学生的努力方向。
②知识性。校园里,不仅有升旗仪式上的“杏坛百家”,而且还要开设一周一次或者经常性的文化午餐;不仅有小主人广播,而且还有校报、墙报、手抄报;不仅有开拓学生视野的图书阅览室、校史室、还有逐个挂牌介绍花木类属等知识的“植物大观园”,有的学校还有“海洋角”、“博览园”……这如同具有多样化的生态系统,也是个性化的学习服务中心。
③激励性。很多学校善于“推销”自己,着力传播“精英人物”,从而努力打造自己的品牌。如建设校外文化墙,临街“展览窗”,展现优秀师生风采,展示教育教学成果,展览优秀作业作品,有的还开放“校园之星”专展,“星光如此灿烂,校园无比辉煌”的题联引人入胜,摧人奋进。
④主体性。小主人广播、墙报、手抄报由学生主持主办。校门口的“行为指示牌”,由学生确定“一周一主题,一日一内容”。校园内景点名称、路名、楼名,由少先队开展活动,征集遴选。学生是学校文化的习染者,也是建设者,他们在文化建设中自主活动,自我锻炼,有利于发挥主体作用和创造精神,更有利用增强明理知行的自觉性和责任感。 (二)几个场所的文化建设
上节所说的环境建设,主要指校园空间或者说是室外场所,本节则着重描述几个专门场所的环境文化建设。因为要想使顾客得到个性化、专业化的服务,仅有店面环境远远不够,还要使商场里的一切空间和场所都能吸引人,调动人。 1、楼层文化
许多学校在楼层文化上“拿来就是”,不是张贴《小学生守则》、《中小学生行为规范》就是悬挂中外名人画像,有的甚至有什么挂什么,交通安全、食品卫生宣传画、心理健康、广播体操图解都贴满走廊、过道,缺少统筹安排,缺少鲜明主题,满目的“大众牌”、“大路货”充斥着货架橱窗,很零乱,很琐碎。
而有底蕴、有品位的学校在楼层文化建设上是别具匠心的。
这里介绍一下山西省榆次区校园路逸夫小学的楼层文化。该校以书香校园为灵魂,不同的楼层有不同的文化主题。一层以“走进童话”为主题。适应低年级学生的特点;二层以“走进诗词”为主题,让中年级学生畅游于古典语词的海洋;三层以“走进名著”为主题,引导高年级孩子与名著交友,与名家握手;艺术楼以“走近科学艺术为主题”,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楼梯间以“走进哲理名言”为主题,让学生在行进间明白人生的意义。
因为学校校舍紧张,不能建起大面积的阅览室,为满足近2000名学生的阅读需要,该校正准备建起楼道图书馆和移动图书架,建设“图书超市”,选聘“小小图书管理员”,让孩子随手能拿到书,随时能阅读,让他们感到阅读在身边,生活中充满阅读,“一切为了学生,随时提供服务”在这一举动中充分体现。 2、教室文化
(1)现状中的教室文化建设
现状中的教室,大部分都是火柴盒式的空间,就是由于寄宿到或半寄宿制甚至活动教学的需要,进行改装重组,也是万变不离其踪。“中国特色”的学校建筑理念的产物,在很短时间内是难以改观的。因此,教室文化建设是要依据这一“端方四正”的空间载体,体现以下几个特征:
①健康性。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孩子在他的周围——在学生走廊的墙壁上、在教室里……经常看到的一切,对于他精神面貌的形成具有重大意义。”这就要求我们要用健康的内容来充实教室,有效地传播优秀文化并发扬光大,营造主旋律鲜明、积极进取、充满正向暗示的环境氛围。一是要突出主题;二是要正面引导;三是要注重品位。为满足学生求真求善的积极心理需要,致力文化品位的提高,集情操美、艺术美、科学美于一体,发挥其独特的育人功能。试想,一个脏乱不堪的教室,哪谈得上育德、益智、促美之功能?
②丰富性。仅有健康的思想,而没有丰富的内容与形式就无文化可言,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会血肉饱满,鲜明活跃。在表现形态上,要有相对固定的国旗、班训和规律性条文,也要有经常变化的墙报、画刊、手抄报;在空间区域上可分为:以制度条文、日志记载、考核评价为主体的管理角,以悬挂“两操”图解、书画册、学生作品为主体的文化活动角。在活动形式上,可以安排每周一歌,可以组织一月一次文娱表演,而班队活动、科技活动、学科活动更是与文化建设相辅相成,相得益彰。
③针对性。学校环境布置对学校和老师来说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因此,教室文化要达到“不教之境”,目标明确,有的放矢。首先,要针对年段特点,一般小学低年级文化环境要注重直观性、形象性和活泼性,有的老师善于用儿童体文字,美术体拼音和宣传画来布置教室;而中高年级在兼顾活泼性、主动性的同时,要注重知识的丰富性,教育的启迪性和艺术的精湛性。其次,要针对班级特点。优秀的班集体要坚持用更高的目标激励人,用崇高的荣誉鼓舞人;后进班集体要坚持用醒目的提示鞭策人,正面的舆论引导人;纪律松散的班级则要突出规章条文;求新精神不足的班级,在文化建设上要善于“异想天开”、“别出心裁”。再次,抓住时机,有所针对。在刚入学的新生教室里,要形成入学教育的氛围,即将毕业的班级,文化环境则要突出“做合格的毕业生”为主题。
④自主性。教室文化建设要落实素质教育的要求,促进学生主动发展、生动发展,让学生成为文化建设的主体,充分发挥其积极性、创造性。(a)自主组织。学生自愿组成若干小组,如墙报小组、读书演讲小组、小记者组、文娱演出队等。(b)自行设计。班级墙报、班级报刊,应让学生分头设计,再好中选优,或共同设计,集群体智慧,让学生自编自办。(c)自我激励。让学生在文化建设中自我展示的目的,是为了得到自我激励,实现自我超越。如在“班级之星榜”中让“文化之星、艺术之星”脱颖而出,点缀星空;在“我能行展示牌”中,让有品位的作品常领风骚,大放异彩,从而满足学生积极的心理要求。
⑤创新性。教室文化缺乏创新性,就缺乏生命力。在建设过程务必要以新思维、新视角、新举措求得新风貌、新功效。第一,要在方式方法上不断求新求活。有的班级不仅在教室设置“我能行展示牌”,还在室外悬挂“我最行——展示框”,让家长及全校师生体验其成功;有的班级不仅墙报开辟“心语”专栏,而且设置“悄悄话信箱”,以实现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心灵相通。第二,要在内涵实质上重创精神的培育,创新思维的激发。如在墙报中开辟“巧思妙解”、“科技之窗”、“科学家足迹”等栏目,在活动中突出“小发明、小创造、小制作”的主题,在“我能行展示牌”中进行经常性的自然标本展,利用音像设备插入科技节目,以营造多视角、立体化的文化氛围,构建一个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素质的“教育场”。 (2)未来教室的环境特点
2006年3月5日,《中国教育报》在《视点》专栏中,以《什么时候才能拆掉教室的墙》为题,报道
了中国教育学会中小学校建筑设计研究中心,一年多来通过调查、展示、实践等方法,孜孜以求地探索着经济发达地区学校建筑的创新之路的情况,读来令人欣喜,令人鼓舞。 这是一个信号,也是一种趋势。
许多人心目中校舍建设的“超前”、“现代化”只不过是盲目追求楼层越高越好,规模越大越好的“高大全”、“超豪华”、“有气派”,结果出现了一批耗资巨大华而不实的“庞然大物”。
建筑背后是理念。在杭州市一所学校的新校区建筑方案预审会上,人们翻阅设计方案时,蓦然发现这是一所没有普通教室的学校!
没有普通教室,但是,他们需要的是理想的教育所需要的教室。学校建筑是教学的空间,是知识展示的空间,同时,还是情感交流的场所。学校建筑除了为教学设施、为师生的教学活动提供三维空间外,还提供氛围。一种学生与老师之间在学习中建立起来的和谐的氛围,真正一流的校舍就该营造这样的氛围。
椭圆形木桌上摆放着鲜花,带扶手和弧形靠背的木椅,满壁的图书,柔软的地毯和暖色的灯光,这一切都洋溢着家的温馨。
这是美国新泽西州某学校一间教室的布置。
始建于1952年的这所学校,上世纪末被翻修一新,美国建筑评论家将该校誉为“兼备艺术品位和科学功能”:真正的小班化教育,每个教室只容纳13人。在这里,中国中小学普遍实行的秧田式座位已被摒弃,因为,这与现代化教育的平等、主动、合作、研究等要求违背,代之的是马蹄式、圆桌式座位;上课时,师生之间的目光距离被安排在30厘米和300厘米之间,不会太近也不会太远,一切都经过精心设计,恰到好处;校图书馆里摆满了沙发,学生们坐着、靠着、斜着甚至躺着,在中国老师看来也许是坐没坐相,站没站相,可是学生们却感到图书馆真舒服啊,他们是在舒服中学习。
日本有些学校的图书馆甚至特意不设座椅,为了让学生更加随意,可以蹲在地上,甚至躺在地上,怎么舒服怎么来。
学生学习时的舒适度,这正是发达国家学校所普遍追求的。
知觉空间依附于实在空间,“人的建筑”(教育)离不开实物形态建筑,观念的突破往往随着现实环境的改变。
看起来好像都是一些细节,如撤除教室走廊之间的墙、把教室建成马蹄、布置圆桌式座位、图书馆里不设座位等。其实一草一木、一门一窗、一砖一瓦、一桌一椅、每一处小小的改动的背后都凝结着全新的教育理念。总体言之,是为摆脱由来已久、根深蒂固的“教师中心、课堂中心、教材中心”,为了改变“学海就是苦海、愉快就是放纵”的旧学习模式,为了创造一种以生为本、师生平等的教学个性化、民主化氛围,真正实现“活的教育”、“以人为中心的教育”。今天,日新月异的新技术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进入校园,势必将影响校园建筑的格局,这就需要人们顺应变化做出调整。
细心的读者,只要我们浏览以下几幅图片「均发表于《中国教育报》」就会敏锐地发现,外面的世界已经很精彩,这样的教室环境对于我们也许很遥远,但这种发展方向不会变,我们应将做好准备,迎
接这一天的来临。真正等到这一天,教育超市也将如鱼得水,大行其是,你瞧,那种开放式的教室,学生那舒适的神态,那种资源的广泛引进利用,不正是教育超市所追求的吗?开放的教室环境有利于“以人为本,以顾客为导向”的超市理念,提供“以教助学”、“按需取教”的优质教育服务。 3、办公室文化
办公室是指课堂之外教师进行创造性劳动的主要场所。加强办公室的文化建设对于激发教师集体的凝聚力、向心力和创造力,形成健康教育的氛围和优良的教风校风,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单从物质文化层面上,教师办公室的陈设、布置要切合教师工作的特点,以其独有的风格和内涵影响教学行为。有什么样的员工,就有什么样的服务;有什么样的文化,就有什么样的行为。在一个企业,员工生活、工作在粗俗的环境“居鲍鱼之肆,久闻而不知其臭,”他所提供的服务也会可想而知。
(1)环境整洁。教师办公室的环境在优美整洁方面更应具有典范性。一陈阅读架,数格书本框,一面仪表镜,一张净手盆……既简易便利,又透射浓厚的文化气息。在环境维护方面,应提倡教师服务集体,共建“家园”,特别是要做到轮流打扫卫生,自己能做的事自己做,动辙使唤学生代劳,实际是顾了“体面”,很不体面。
(2)格调高雅。文明与高雅紧紧相连。教师办公室的布置要有书卷气息,要有诗情画意。如在门头悬匾、在墙上题联、在桌板上嵌诗。一看下列几幅对联,幽默诙谐之中透射睿智,各科教师的特点一览无余。
圆规直尺三角板,几何代数微积分。(数学教师办公室) 圈圈点点修病句,勾勾抹抹改文章。(语文教师办公室) 天南海北说世界,古今中外论英雄。(史地教师办公室) 一分为二辩证法,等价交换经济学。(政治教师办公室)
而一些“蓝领”阶层,也不甘落后,在办公室门楣上悬牌题写,等于给自己“明码标价”,或表示自己的志愿,或向师生员工承诺、或是一种“经营策略”,或是一种工作宣言。
心灵伴教师飞翔,理想为学生绽放,力量与家长共聚,成功与社会共享。(校长室) 孩子的成长和教师的进步是我们最大心愿。(教导处) 您的需要是我们的职责,你的满意是我们的追求。(总务处)
有的学校以“春风化雨”、“红烛情怀”、“园丁风采”为题,分别在三个楼层的办公室悬匾,别具一格;有的教师办公室经常放置花香四溢的兰草,高洁红艳的梅花和千姿百态的秋菊,寓意深远。
(3)气氛清新。办公室的设施要跟上时代的步伐,教师更应感受信息社会的变迁,让清闲的空气驱散劳累。一组音像设备既能让教师于极度疲倦之时听歌赏舞,又能收看培训讲座,有条件的学校为教师办公室配备电脑,教师课余之时,网上冲浪,“秀才不出门,便知天下事。”试想在网上购物已十分流行的时代,如果教师面对信息网络时代如同盲人骑瞎象,又如何在教育超市里安身立命呢?
4、厕所文化。
现代化程度很高的教育超市,文明是没有死角的,文化气息应该浸染每一寸空间。譬如厕所环境,也有不可或缺的文化意义。2001年11月,世界厕所高峰会议在新加坡召开,中国代表团发言中的一句话令人深思:“不注意厕所卫生的国家没有文化和未来”。把厕所文明作为衡量民族素质、生活品质的尺子,是很有见地的。
以传承文化孕育未来的学校,则常常视其为小事,甚至“忽略不计”。其一,成为学校管理的“空白地带”。厕所要么简陋不堪,要么污秽遍地,要么墙壁上脏言秽语不堪入目。其二,成为行为习惯的“盲区”。厕所话题被视为“难言之隐”,难登大雅之堂,如厕所的基本要求不加灌输,不加引导,学生随地方便,随手扔纸,甚至在里面哄闹嬉戏。其三,成为研究领域“被遗忘的角落”。人们热衷于社团文化、活动文化、教室文化的研究,却很少涉及厕所文化。
有鉴于此,厕所文化应纳入学校文化建设的范畴,要在建立教育管理机制,健全规章制度,加强教育训练,加强督查考评的同时,着力进行环境文化建设。
清洁、舒适、雅观的环境是厕所文明的重要标志,也是促进学生养成良好习惯的积极因素。因此,要整体优化,形成氛围,利用宣传画、提示牌、广告语等形式加以教育引导。诸如“前进一小步,文明一大步”、“靠近方便,贴近文明”等真情提示,一定能打动学生心灵,换来一片洁净。 (四)环境文化建设的策略
学校是育人场所,是文明圣殿,是非同于一般商场的高级超市的精神超市。环境文化建设有异于其他公共场所。“让每一扇墙壁都说话”这是苏霍姆斯基的名言,成为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的重点,但在说什么话,怎样说话,用什么方式说话等问题上,需要遵循规律,认真探索,与时俱进的不断完善。 1、说什么话:励志育德 导行
我们服务的对象是成长中的少年儿童,我们服务的目的是使学生成人成才,我们服务的方式是教书育人,管理育人,环境育人,服务育人。这一切决定着我们在环境文化建设上,眼界要高,定位要准,不能等同于公园、道路或购物中心。
(1)励志。人生是船,理想是帆。中小学阶段是孩子走向瑰丽人生的起步时期,也是关键时期,必须让他们胸怀大志,奋发向上。因此像毛泽东手迹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周恩来“为中华崛起而读书”的谆谆教导,邓小平“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殷切希望,无不激发他们勤学报国的志愿,坚定读书成才的决心。
(2)育德。才为德之资,德为才之帅。环境育人对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方面,独具功效,特别是要利用传统文化资源构建一种和谐的教育环境,大力弘扬民族精神,传承中华道德文化,从《论语》名句到“经典道德故事”,从儒家思想精华到饱含时代召唤的“八荣八耻”要求,都应成为学生修身立德的资源。
(3)导行。一步行动比一打纲领都重要,学生在耳闻目睹中见之于行,是校园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要利用多种形式,引导学生入轨入格,如在楼梯口,除了“轻身慢步靠右行”的提示外,有的学校还在
第一个台阶左右两侧嵌入提示方向的脚丫图,既是体认,又是导行。 2、怎样说话:激发 交流 对话
现代商家在研究经营方略时,无不借用中国古代兵法“攻城为下,攻心为上”的计策,采取感情投资,而坚持以人为本的教育超市,更应如此。
校园文化应为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共建共享,离不开情感与情感的激发交融,思想与思想的沟通交流,生命与生命的承接对话。
(1)激发。激发生命的尊严,激发生命的潜能和热情,学生进入校园,进入教室,感受到和美的氛围,平和的语气,和善的面容。校园里的标牌、导语等应以传递生命,激发内心情感为出发点,如自来水龙头旁,学生看到“打开我,给你带来洁净;关上我,谢你一片爱心”的标牌,会倍感亲切,爱心涌动。 (2)交流。环境建设应为师生、生生之间打造交流的平台。如有的学校在给楼馆取名时,争相解读,见仁见智地丰富内涵,在碰撞中达到共识。教育服务具备生产和消费的共性,教与学在同一时空进行的,离不开学生主体的积极参与。
(3)对话。学生是倾听者,更是表达者、诉说者。如果一个超市文化只有经营者的痕迹,而不顾忌顾客的感受,肯定是单调、乏味、死板的,也不可能有生命力。今年我校在布置环境时,用师生自己的格言装点楼道走廊,学生表现非凡,写的格言警句象模象样。如“认认真真地学习,做有教养的人”、“人最美好的样子,就是思考的样子”等语句,虽然稚嫩,但却动心。我们把学生的话和老师的话分类穿插悬挂,交相辉映。
3、用什么方式说话: 灵动 和谐 深沉
(1)灵动。脸若冰霜地和人说话,一定使人心存余悸,心存抵触,唯有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到心里去。如发现毕业班学生忙于复习近考,不愿出去做操,老师在走廊上悬挂告示语“今天比明天更重要,健康比分数更美好”,学生感受到了老师的良苦用心,有位班干还在教室的黑板上写下“我们要在老师目光的照耀下,到操场中、蓝天下展翅飞翔……”并且画上做操的卡通画,诗情画意,童心飞翔。 (2)和谐。教育无痕。润物无声,才是教育的化境。因此让每一扇墙壁都说话,并不是越多越好,越繁越好,更不是越直接越好,而是要宛若天成,恰到好处,匠心独运,点石成金。
(3)深沉。如前所述,校园不是车站、码头,环境建设要有文化含量,这是教育超市文化的特征。必须思想深邃,内涵丰富,值得咀嚼、回味。因此,需要精心构划,精细打造,渐成精品。
三、管理文化
管理既是一种行为,更是一种文化。工商企业界,有一句行话,叫管理出质量,管理出效益。没有管理就没有秩序,没有管理就没有效能。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快,由经验管理到科学管理再到文化管理,已是大道所彰,大势所趋。
当企业家们确定文化发展的战略,作为培养人才、传承文明为主业的教育超市,更应以科学的、先进
的,具有现代化思想理念和管理行为,来孕育文化,生成文化,引领文化,锤炼升华文化。 (一)管理制度培育文化 1、制度比什么都重要
为了说明这个问题,请大家看一段寓言故事。
案例1:三群烤火人
严寒的冬天,有一群人在烤火。“天这么冷,我绝不能离开火”。所有的人都这么想。于是无人去添柴,不久火熄灭了,这群人被冻死。
又有一群人在烤火。“如果大家都只烤火而不添柴,这火迟早是要熄灭的。”所有的人都这么想,于是大家都去检柴,可火不久也熄灭了。因为大家只顾着捡柴,没有烤火,最后都被陆续冻死在路上了。 还有一群人在烤火。他们既没有全部去捡柴,也没有全部来烤火,而是制订了轮流烤火、捡柴的制度:一半人捡柴,一半人烤火。于是人人都去捡柴,也都有机会烤火。这样,生命和大火都得以延续。「《人民教育》2001.9杜时忠《制度比榜样更重要》」
这个故事耐人寻味,积极主动、忘我牺牲,对于一个组织团体来说,是一种难得的精神,但绝不能是生存的根本。靠主动贡献只能维持一时,只有制订了合理的制度,才能维持长久。
试想一下,在现代化的超市里,经理们可以为所欲为地发号施令,员工们可以凭着自己的性情浪漫蒂克,顾客可以不受约束地天马行空,我行我素,那么,它会开张几天呢?同样,一个学校借口改革开放,借口人文关怀,没有一些强制规定,教学常规荡然无存,教育秩序无从谈起,还能说是真正意义上的学校吗? 2、框子哲学的启示
从哲学上说,框子就是一种空间。世界上每一个人都只能在一定的空间内活动。从这个意义上说,法律、制度、规章都属于一定框子。没有框子的事物,事实上是不存在的。我们居住的房子就是框子。问题在于如何走进框子内,把“戏”说得有声有色。京剧大师盖叫天,武功炉火纯青,直到晚年还可以在一张八仙桌下打完一套猴拳,而手脚丝毫不触及桌腿,这真达到了“纵心所欲而不逾矩”的境界。 “纵心所欲而不逾矩”,是圣人孔子说他一生修身养性,到了七十岁所修炼到的境界。他一生在“礼乐崩坏”的现实中,苦苦奔波,拼命挣扎,立德兴仁,但主要的还是“克已复礼”,通过修复完善“周礼”来重建社会秩序,所谓“不知礼,无以立”。
作为教育的基层单位,学校的秩序靠什么来维持,来支撑呢?应该是严密、系统、完整的制度。但是当务之急,是要形成一个制度框架,从而使“教育超市”得以正常运行。从一定角度上说,“教育超市”的管理是一个严密标准、规范、高效的现代组织系统,即包含教育规划、组织架构层面,也包含技术
和服务的层面,是一个功能强大、统一高效、保障先进的服务意识体系。 从实践操作层面,制度框架是由以下四部分构成。
(1)教学教研管理条例。主要是教学流程规定,接近于超市的经营管理或者企业的流水作业规范。尽管教学工作主体是人,服务的对象是人,服务的目的是培养人,与工业、商业的“人——物”管理不同,但制订并实行一个规范是不可或缺的。所谓规矩定方圆,管理定乾坤。教学教研管理条例,一般包括计划管理、课堂管理、教学评价、教学检查与总结、教研活动常规等方面内容。这是教育超市服务过程的规范,也是服务质量标准。
(2)德育管理条例。德育人人,人人育德。德育首位需要制度保证。制订德育工作管理条例,就是将其纳入法治轨道。它一般要规定德育的职责分解,规定网络构成,更主要是明确计划落实、班级管理、班组管理、班队活动、主题教育、社会实践、学生干部、学生表彰、家校联系等方面的规范。 (3)工作考评、验收条例。这既是一种目标,又是一种考核,指向则重于工作绩效,具有明确的指导性、方向性,因此需要慎重对待,掌握尺度。在改进教育过程的基础上,注重教育服务的切实性,提高教育产出的质量和效益。
(4)教育教学奖励条例。一般要明确奖励的对象、奖励的范畴,奖励的标准和奖励的办法以及申报、审核、公示程序。从某种程度上说奖励条例是一支指挥棒,也透射了学校办学思想与管理理念。 上述四个方面的条例,基本上构成了学校管理的框架,如果配之以各类人员的岗位职责,各项具体工作的细则要求,当所有制度都已落实执行时,一所学校的“经营”秩序就会建立起来。 3、常规管理的要求
加强常规管理,不能只停台于条文,要把条文内容真正变为全体师生的内隐规矩。当所有的规定、准则都成为每一个成员行为的时候,制度就变成了真正意义的文化共享。下面,以教学常规管理的角度,谈谈四个方面的要求。
①目标化。目标的导向,激励作用在教学管理中尤为重要。第一,要从战略的高度,全局的角度树立全校长远教学目标和阶段性、年度性的目标,并细化分解到各年级组、教研组,落实到各学科。第二,循而有序,行而有格。根据学校各环节特点,将工作要求定下来,使之既成为客观标准,又成为目标任务,先“定格”,再“入格”,最后达到全员的“合格”。
②科学化。对教师教学能力、态度、绩效进行量化考核,整体评价是科学化管理的重要举措。教师教学评价的结果,要具有“纲性”效能,切实与评优、晋级、晋职相挂钩。制订《教师奖惩条例》,建立机制激励,提高管理效益。
③民主化。根据管理心理学“参与”与“认同”的原则,只有发动教师参与教学管理,才能自觉认同管理,接受管理,才能激发积极性和主动性。制订教学规章,要广泛征求意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重大新决策,应由教代会讨论决定。管理教学,要有“民主意识”。如课堂教学评价,可将“自评、组评、领导评与学生评”结合起来;作业检查,可采取“自查、互查、学校总查”的方式进行;组织质量分析,专题调研,要发动教师共同参与、集体讨论。特别是开展集体备课活动时,应广开“群言堂”忌设“一言
堂”,充分发挥集体的智慧。
④程序化。教学过程是有序的动态过程,教学管理须实行程序控制,阶段把关,做“决策、计划、实行、检查、总结”等环节的工作螺旋上升。开学前,确定整体工作思路,研究重大改革措施;开学初,出台学校教学计划、抓好教研工作、学科计划的制订;期中、期末阶段,组织教学检查、总结工作,特别要抓好教学验收与评估工作,而平时,管理者必须深入实际,善严管,抓主要工作,抓工作的主要方面,把着力点放在“备课”和“上课”上。 (二)管理细节生成文化
细节决定成效。没有细节的管理是空泛的、漂浮的,也是缺少血肉的,注定形成不了气候,更不会具有文化意义。
案例2:一次独特的测试
音乐教室门口,几个废纸团很刺眼地散乱在地上;往门里看:讲台边上倒着椅子、拖布、笤帚……一片狼籍。上课铃响后,前来上课的学生们并未注意到地面的混乱,有的纸团被踢了一下滚到别处,他们都不屑一顾,蹦跳地绕过倒放的椅子上,迈过躺地的拖布、笤帚,坐到自己的位子上。
这是赵余庆校长精心的一次测试。测试的结果令人吃惊,绝大部分学生对面前的一切无动于衷,只有一名学生动手扶起倒地的椅子,还有一名学生觉得倒地的椅子妨碍自己走路,想伸手去扶但环顾左右后,还是提足迈了过去。倒是两位老师不明个中奥妙,三番五次地弯腰拣纸团,摆放凌乱不堪的桌椅和扫除用具。两相对照,学生们的公民意识、环境意识之淡薄,实在令人担忧。
赵校长将测试的效果向全校师生公布,引起全体教师对“养成教育”的深层思考,从此“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习惯”——13个红色大字高高镶嵌在教学楼外墙壁上,而诸如“播放思想收获习惯;播种习惯收获品格;播种品格收获命运”等至理明言分布在教学楼内外,时刻警示着师生们。学校坚持从看书、拿笔姿势等小事抓起,从小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教会学生做人的准则。「《人民教育》2003.20袁丁《大山里有这样一所学校》」
从以上案例中可以看出,“教育就是帮助人培养良好的习惯”这一至理明言,演变成一种教育思想和校园文化,始于许多人都漫不经意的细节,又是从看书、拿笔姿势等细微之处推进的。
很多时候,文化都是细小之处生成的。就象麦当劳公司对全世界各地分公司柜台有多高,烧饼烤制有几遍,每一次温度是多少都有明细规定一样,就象有的公司规定员工微笑待客必须露出四颗牙齿一样,有些小事一旦具有象征意义,则绝对就是大事。如教师在校园里推车行走,和学生谈心时让孩子坐下来说话,出操时站到学生队列,和他们一起翩翩起舞。这不是一种风气,不是一种文化,又是什么呢? (三)管理思想引领文化
1、让校规合情合理
◎大连市经济开发区某小学规定:下课时可以小声说话,在走廊里不许说话。 ◎营口一所高中出台了“课间不许在教室走廊说话”,碰到老师或者熟人可以打手语。
◎抚顺一所学校规定学必须在12时45分听到铃声后才能进入教室,使近300名学生在操场上淋雨20分钟。
象这一类既不合人情,又悖常理的校规,不是规范管理的应有之义。透示出的是管理的陈腐不堪,视人为物,呆板僵硬。试想一下,如果我们去逛一下超市,如果遭遇“选货时只能从左往右看”、“付款时必须备足零钱或者只许有纸币而不许用硬币”之类的规定时,你作何感言呢? 而下面的一段内容,更会使你不可思议,革新管理思想,又是何等重要。
据《南国都市报》报道,琼海嘉积中学“一日常规”中有“一日两便”的规定:每天6:45分,快走或跑至操场,做健体操10分钟,按时大便一次;晚上9:30分做柔软体操,大便一次,刷牙,想一想一日所做的事或写日记。 2、让管理更富有灵性。
1631年英国商人霍布森贩马时,把马匹放出来让顾客挑选,但有一个条件,既只许挑选最靠近门边的那匹马。显然,加上这个条件就等于不让挑选,对这种所谓没有选择余地的挑选。后人讥之为“霍布森选择效应”。
现代人面对的世界,多姿多彩,如果还有这样的店铺,能有几人光顾呢?
但是,在现代的学校管理中,一些落后的条文却被视为传统,不仅在继承,还在“光大”,实在有点不可思议。陷入这样的泥潭,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进取性将被泯灭殆尽。
教育管理必须宽严相济,既严而有格,又严而有度,严而有情。学校工作有计划,有目标,教学有要求,行为有规范,管理有制度,时间有约束,空间有范围。这样学校工作才能有理、有力、有序、有节。没有“严”的刚性,就没有了原则性、制约性、稳定性,一切教育活动便失去依据、准绳和章法。又如果校长一味的“宽”,当“好好先生”,你好我好大家都好,听之任之,势必人心涣散,队伍松垮,组织软弱,甚至导致目标偏离,领导失控,指挥失灵。但是假若没有“宽”的柔性,就失去了可塑性、机动性、灵活性,工作不会产生生机和活力。在学校管理中这种情形不乏其例的,领导者一味地讲“严”又严而无“格”,严而无度,势必造成领导与群众在思想上“断流”,情感上“断裂”,关系上“断线”,人心沉闷,情绪低落,积极性和能动性降低。如果“管人”到如此程度,学校管理当宣告失败。“宽”和“严”是两个不可分割的方面,不能失之偏颇。 3、让校长进入经营角色
江苏省苏州市实验小学曹平认为,校长扮演着多种角色,主要是领导、管理、经营三种角色。「《人民教育》2003年第18期第19——20页」
校长的经营角色,要求他不仅仅是靠用活资金,激活资本,盘活资产,更重要的是用文化去经营学校。一个优秀校长留给学校最宝贵的不是几幢教学楼,几亩土地,几百名教师而是创造一种先进的学校文化。这是学校可持续发展的无形资产。学校文化产仅是一所学校历史的沉淀,更是现实发展的主题。它不是空洞的口号,而是丰富的资源,其中制度文化处于中层状态,也是极其重要的一环,从某种程度上说,它也是整个学校文化的支架。
如前所述,学校文化靠制度培育,反过来,文化又能滋养制度。欲种好树,须要好土,要从根本上解决“有章可循,有规必行”的问题,还要从加强校风建设上下功夫,在提升师生精神境界上做文章,致力于把规章制度的外在要求变成全体成员的内在需求。教育需要宁静致远,办学需要心平气和。 新时期的校长注重投入和产出,但有远见的校长计算的“投入”不囿于学生个体“教育成本”的投入,他们所着眼的“产出”也不单纯是高升学率、高分数或者学校运行成本包括精力时间成本核算上的盈亏,而是为学生成长提供“机会成本”。在教育超市里,“购买”的是未来的机会。
校长一旦在这个层面上苦心经营,理想的教育就会变为现实,素质教育的春天就会真正来临。
四、精神文化
精神文化是学校的核心文化。主要包括办学理念、学校精神、团队风貌、人际关系等等,它是宝贵的文化资源,对师生起着强烈的震撼、感应和召唤作用。一所有生命力的学校真正能长盛不衰,不在于它的历史和资产,最根本的是要一种精神文化扎根于是师生员工的心灵,并以此形成向心力、凝聚力。 超市形态下的校园里,人的精神世界是丰富的,更是和谐的。喷涌着创新热情,更具有开放的情怀;既有个体的进取,更有团队的互助协作;既靠自身奋斗,又要凭借外力;既有创业兴教的理想更有真诚服务的信念。 (一)先进的教育理念
校长是学校的灵魂,也就是师生员工的精神领袖。校长就是学校形象的代言人,是师生精神境界的一面镜子。校长的境界有多高,学校的境界就有多高。而校长的境界决定着他的眼界,他的理念,此所谓理念决定思想,思想决定出路,出路决定前途。在全球经济一体化,信息快捷化、价值多元化的时代,一个既没有世界眼光又没有信念的“老板”,如何能追赶发展的浪潮呢? 1、“三本理念”
有人说,校长有了“校本”、“知本”、“人本”理念,就能生成有丰富内涵的办学思想,即以学校生存、教师生活和学生生命为指导思想,应用现代思维方式来进行辩证的、超前的创新思考。
这种见解是深刻的,是与新课改精神一致的。也是与教育超市的理论相通的。具体可以这样表述,学校文化重建的“校本”理念——建设学校整体发展的核心文化;教师整体重塑的“知本”理念——塑造教师专业发展的优秀群体;学生发展重构的“人本”理念,——构造学生人性、灵性、个性发展的优质教育。 美国最大的公司恩科公司领导集团为了推动网络更大发展,建立了尊重人才,提高客户满意度和发展合作伙伴的理念,并通过一系列举措促使每一个员工学习和认同,长期下来,领导集团的理念就慢慢
形成了文化。
对于一所学校而言,“校本”、“知本”、“人本”的理念也需要得到每一个员工的理解、接受、认同并且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创生,从而演化为教育的旋律,教学的主调。“三本理念”的基础,是为走进教育超市的每一位顾客,提供个性化、多样化、现代化的专业服务,以真正实现人的全面发展、自由发展。 2、“三见”品格
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核心。海尔的文化建设是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典范。海尔集团极具远见,公司对职工的工作给予不断鼓励,使他们对工作保持新鲜感并产生危机意识,责任无形中得到加强,在实现精神与价值观的人格化的过程中达到了“人企合一”。
校长作为学校持续发展的导航者,在学校精神文化,特别是价值观的塑造中处于主导地位,应该有自己的风格和思想,并且首先自己达到“人校合一”。按照李俊英的见解,在办学育人上要有主见、创见、远见的品格。「《人民教育》2002.5第28——29页」
(1)具有理智的主见品格。对教育本质和教育规律要有真知灼见,对教育的应然状态有正确的判断和追求;真正自觉地树立素质教育观念,不做表面文章,不搞花花架子;树立正确的学生观、教育观,相信每个孩子都能成人,成才。校长不能在一般意义上办一所普通学校;而是在一个微型领域实现自己的教育理想。
(2)具有睿智的创见品格。要有敢为人先的志气,不论任职的学校条件如何,基础怎样,却要满腔热情,建功立业,成就学校,成就自我;要有标新立异的勇气,在教育改革和教育创新中要勇于追求与众不同、个性鲜明的办学特色;要有与时共进的锐气,对时代发展的必然走势具有敏锐的洞察力,对机遇与挑战并存的复杂情况具有敏锐的分辨力,审时度势,主动出击,抢占“商机”。
(3)具有明智的远见品格。要为民族未来着想,具有高瞻远瞩的眼界和深谋远虑的胸怀,以提高民族素质为终极目的;要为学生的前途着想,使学校教育能为每个学生将来报效祖国、实现人生价值和幸福地度过一生奠定良好的基础;要为学校发展着想,不仅成为学校发展蓝图的总设计师,而且成为学校发展前景的象征。 (二)良好的团队风貌
全球第一CEO杰克·韦尔奇的名言是:管理越少,公司越好。达到这种境界,关键是拥有一支精神风貌良好、综合素质很高的团队。 1、领导团队奋发有为
要经营好学校,必须首先经营好领导团队,因为领导集体的风貌在学校文化中起着导引、示范、标志的作用。加强班子建设,提升管理文化层次实为当务之急。 (1)加强两大建设
加强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是形成坚强的领导集体的重要举措,按照“有一股正气,有一番抱负,有一
腔热情,有一种闯劲”的要求,在思想建设和作风建设上从严从实,紧抓不舍。
①思想建设。较高的思想境界、良好的精神风貌是学校领导必须具备的。在这方面,要求班子成员要做到“严一等,高一格”,为全校师生树立榜样,如笔者对班子成员提出了以下具体要求:其一是树立远大的理想。我们提倡领导班子成员要志存高远,进行自身教育生涯长远规划。其二是树立振兴教育信念。有了执着的信念就会人心齐、韧力大,始终保持着改革发展一住无前的喜人景象,校兴人和,人心思进,前景越发看好。其三是树立敬业奉献的风范。在班子建设上,倡行“爱校如爱家,立校如立身”,把教育工作者敬业奉献的传统不断发扬光大。一方面在领导成员中形成“比实绩、比贡献”的良好风尚,做到勤勤恳恳地工作,无怨无悔地贡献,使学校领导班子成员努力达到“己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坚持自省自律、自尊自重、廉洁治校、负重前行,在物质奖励、福利等方面克已谦让,培养自己的无私情怀和高尚人格。
②作风建设。在作风建设上,坚持在“从小处着眼,从细处入手,从实处着力”。从小处着眼,就是以小见大,以小带大。从细处入手,就是把力气用在抓过程抓细节上,教育皆细微,细微皆根本。在校园中,一个松劲的窗户玻璃,一声突如其来的鞭炮燃放……这些细枝末节,都关系到学生身体安全和校园秩序,绝不可一带而过,充耳不闻,视而不见。学校领导只有树立这种见微知著的作风,才能保证学校工作的正常运行。从实处着力,就是在管理工作要有实招,见实效。“多一点实际,少一点空谈;多一点深入,少一点漂浮;多一点勤勉,少一点散漫”,真正扑下身子,弯下腰杆,在教育园地里辛勤耕种,决不当“甩手掌柜”。 (2)树立“三个意识”
①发展创新意识。唯一不变的是变化。学校领导要在兴校兴教上奋发有为,就必须高扬发展的主旋律,奏响创新的最强音。找到学校所处的历史方位,把握住学校前进的方向,从而勾勒出学校发展的蓝图。用远大的目标振奋人心,用共同的愿景凝聚人心。同时在办学思路、办学模式等方面,进行大胆创新,以促进学校向既定目标迅速发展。
②专业引领意识。克服服务非专业化现象,关键是服务人员专业化。教师专业化是教师发展的趋势。以过去的那种行政命令的方式来促进教师履行职责,是不利于教师发展的,也是不适应教育形势发展需要的。成熟度较高的学校领导在专业化组织中采取的是参与式的领导方法,在参与中为教师服务,在参与中引领教师发展。领导班子成员,特别主管教学的领导成员应该是科研的排头兵、教改的急先锋、教学的顶梁柱。
③团结合作意识。合作精神、协作能力,是现代社会中每一个人都需要具备的素质,而作为领导集体中的成员,更需要具备这样的素质。“像爱护自己的眼睛一样爱护集体的形象和团结”,应成为每个领导成员的自觉行为。“管生产的”、“管供给的”、“管营销的”,都要共敲一面锣,共唱一台戏。一是坚持求同存异。把思想统一到办学立教上来,用共同的事业来成就个人,成就集体,把自己的全部心智和注意力都用到开创学校明天上来,让班子成员之间在风格特点、个性和才能等方面的差异成为互补的资源而不是矛盾的起源。二是提倡坦诚相见。“君子磨事,小人磨人”,在班子内部的人际关系上删繁就简,不人为地的复杂化、庸俗化,注重成员之间多沟通、多交流,提倡当面善意的批评和提醒,反对背后议论。三是要求做到胸怀全局。要求领导班子成员要处理好自身教学与学校管理的关系、分管工作与整体工作的关系、突击任务和中心工作的关系。班子成员必须做到既要自身过硬,立德立功立言,又要胸怀大局,撑台搭台补台。领导成员不只是“部门经理”,要以全局的、动态的眼光,把每一项工作放在更大的范围内去系统思考,而不是只专注于自己职责所在,只考虑分管部门利益。
2、教师团队志于服务
从本质上说,教育是一种服务性事业,教师是服务者,学生是服务对象,教育超市的理念,就是要求教师必须真心实意,全心全意为学生服务,牢固树立服务意识。
①要改善服务态度。服务态度的优劣主要表现为对学生的关爱和尊重。教师要关爱学生,不仅要关心学生的学习,还要关心他们的身体、思想、情感。不能只喜爱那些品学兼优的学生,更要关心那些学习有因难,品行有缺点的学生,非但不能漠视、排斥他们,而且要满腔热情千方百计地帮助他们超越障碍,使他们不断进步。
②要恪尽服务职责。学校教师应当干些什么,心里要十分明确,该做的事自己必须做,决不推诿。以种种借口把学习或表现不好学生推出校门,让家长请家庭教师,要家长给孩子布置、检查、批改作业等,都是一种不负责任的失职行为。还要清楚服务的内容,为学生服务,总的来说就是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持续发展。要保证学生健康成长,那种为追求升学率而加班补课,剥夺学生参加文体活动和休息时间,损害学生健康的作法必须停止。要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养成良好的品德,特别是高尚的情趣、健全的人格。不仅要让学生掌握应该掌握的知识,更要培养他们获取和运用知识的实践能力,尤其要重视培养学生的自主意识的创新精神。
③要提高服务能力。教师要努力学习教育理论,更新教育观念,掌握教育规律,拓展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增强业务技能,继承传统教育精华,吸收先进的教育经验,积极进取,勇于创新,不断追求教育教学的新路子、新策略、新方法,提高办学水平,提高教育教学质量,把学生培养成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富有创新精神的和实践能力的适应未来社会需要的一代新人。
为了提高服务质量,一定要树立一种资源共享的合作意识,教师要在团队中寻求合作互补的伙伴。这也是美国著名的麦肯齐咨询公司提出的21世纪企业发展新战略——“结盟反胜,实现双赢”的企业文化的具体体现,无论是志同道合的,还是有知识能力性格差异的,只要处于一种真实的合作状态,达到同伴互助。每一个成员的心胸会变得更加宽阔。所从事的工作会更加出色,所提供的服务会更加优质。 (一)和谐的人际关系 1、领导与教师心灵相通。
案例3:手机短信,架设心灵桥梁。
飞驰的列车,且行且远。
打开手机,一则短信飞入眼帘:“谢谢你的谅解与宽容!所有的老师听了您的这番话都会为之动容,没有理由不去恪尽职守。有一位对老师充满人文关怀的校长,是独小人的幸运和骄傲,谢谢!” 这情动于衷的言语,象一泓清水,给正在旅途的我无比凉爽和快意。
昨天临行前,我照例到教学楼转一转,发现三年级办公室里三三两两的学生围在几个教师的办公桌旁。正是第三节课的时间,几个班级的位子都空着,哦,又是那些作业未完成的,新课没弄懂的学生被老
师“拎去”补缺补差了。已经强调过多次,语数老师不要占用艺体常识课的时间,让学生失去学习每一门功课的机会,怎么又出现这种状况呢?我本来想直接地批评指正,
但转了一圈后还是改变了策略,心平气和地叫学生回到了教室,很谦和地坐到老师的旁边,以闲聊的口气和大家“探讨”如何进行学困生的辅导。虽然没有形成高策妙论,但象这样让学生两头失落的做法不是好方法,也不应该的观点被教师们所认同,随后我也就没有多想地离开了办公室。
晚上,已经上了火车,却接到一则信息:“校长,您好!首先向您检讨,今天下午的行为是不对的,尽管你没指责我,但此处无声胜有声,让我无地自容,以后在如何对待学困生上,我会做些思考,再不会发生今天这样的事了。祝你旅途愉快!” 我连读两遍,不禁感慨万千,我们的老师真是太纯朴,太可贵了。稍作沉吟,也敲打出以下文字:“××老师:读了你的来信,我颇感不安,我应该首先肯定您和老师们的敬业精神和爱生情怀。学困生问题确实很头痛,我也一时想不出什么高招。只能是着眼长远,面对现实,承认差异,循序渐进,希望老师们多多珍重,善待学生,也要善待自己。” 不知是信号原因,还是她已关机,信息发出当时没有接收。大概是早晨开机,读了我的回复,触发思绪,写了开始的那段给我欣慰也让我激励的话语。
这是笔者亲历的一件事情,也是我办学历程里动人乐章中的一个音符。由此,我想到在创建和谐社会这一时代背景中,教育应该是播种和谐的园地,传播和谐的源流,以人为本不是空洞的时髦饰词而应该是无时不在的氛围,是切切实实、可触可感的交往环境,领导和老师,老师和学生应在平等、民主、宽容、互谅中共进。民主播种民主,和谐构筑和谐。如果我看到那并不很和谐的一幕,就大动肝火,必然带来心理冲突,其效果也一定没有以上信息来往中“如乐之和,无所不谐”了。如果一个当家人与员工之间缺乏信任,感情格格不入,不管管理制度多么先进,其效益也不会长久的。 2、教师间心理相融
案例4:一次空气紧张的评选
二○○年年初,市县部署教坛新星评选,三至六月份,各单位组织评选,九月份上报,十月份市县竞赛评比。
根据这一总体安排,我校将教坛新星初赛与优质课评选结合起来,上半年各备课组推选一人参加学科组课堂教学评比,语文、数学、综合三大学科组织共产生5名选手,准备与教学能手、县创新课一等奖获得者参加下半年的校级决赛。到了九月份,教研室下达了评比细则,内容包括师德水平、工作态度、教案设计、考试成绩、论文发表、公开教学等各个环节。为了体现评比内容的综合性,增强在县级竞赛中的竞争力,学校又重新发动、号召教师自我对照,符合条件的还可以报名参赛。开始报名者不多,后来,教研室又补充说明,各单位推荐名额由2人增加到5人,称号层次由教坛新星延伸到教坛新秀,这样一来,许多人跃跃欲试。
教师参赛的热情高涨,校园空气也煞时紧张起来。上期进入圈子的老师强调“竞赛程序”,认为后报名者没有资格,而后者认为报名参赛是响应学校号召,况且评比的类别内容、条件发生了变化,不应有
先后之分。学校为此成立领导小组,召开会议专题研究,决定“一次性竞赛评比,分批次确定人选”,即凡报名者都参加竞赛,接受考评,在上期末拟定决赛者中确定首次分配的2个指标,再在剩下的人员中增补的3个指标。这一方案公布后,双方都不满意,特别是“圈内派”反应更强烈,自己较为稳固的地位爱到挑战,眼看机遇失之交臂,断不能接受眼下的“群雄逐鹿”的现实。以至出现上下联动,纵向披阖的纷杂局面,不仅推敲程序,而且质疑细则,继而到教育局质问、争辩评分标准,参赛者之间也情绪对立,以至相互攻讦……一时间,评选工作牵动全局,影响上下,校内外纷纷扬扬。 与此同时,教研室也收集到各乡镇不同的意见,拟对细则进行修订,形成正式方案。我们当即决定,暂停运作,等待文件。如此,评选风波告一段落,有关争论也暂时搁置……
当我拟定本书文稿,重新整理这则案例时,似乎还心有余悸。之所以出现诸多尴尬的局面,除了运作不规范,评价机制不完善之外,重要的原因是教师心理浮躁,师德修养不高,陷入一种无序竞争,造成一种人际关系的冲突。
由此,我想到,一个企业,当职工没有安全感、归属感,为了一时之利而沉浸于“窝里斗”时,再大再好的商机都会遗失殆尽的。当这种状态在一个学校弥漫时,想要兴教兴校,也只能是妄谈而已。 教师之间的和谐,首先来源于师德境界。学校要用共同的事业凝聚人,用先进的思想武装人,用崇高的精神激励人,引导教师守住精神家园,保持心灵的纯净,把教学竞赛之类的活动作为提高自身素养,实现教育理想的途径,而不是当作提高身价,改善境遇的台阶。
教师之间的和谐有赖于浓厚的人文气息。首先管理者要目中有人,不仅关注教师的专业水准,更要走进教师心灵,不仅为他们搭建教学成长平台,更要致力建设精神家园。其次是要引导教师多一点儒雅,少一点低俗,增加底气,养育大气。再次就是要以诚为本,以和为贵,以自我超越的心态而不是以战胜对手的心态实现专业发展,在竞争中共赢,“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 3、师生之间民主平等
案例5:“家长长制”不如“民主制”
初当班主任时,受传统教育观念的约束,我采用了师徒如父子“家长制”管理方法。对凡是违反纪律的学生,不分青红皂白严加训斥,要么做检讨,要么向家长告状。在我的强制管理下,只要我在学校,学生就象温顺的小绵羊一样。一学期下来,学校班级综合考核,没想到我班竟然是倒数第一!想想平时,我查班、家访甚至暗访,整天忙的焦头烂额,可到头来却栽了一个大跟头。这个结果令我百思不得其解,深感苦恼不堪。
一个偶然的事件让我茅塞顿开。那是我外出培训学习两周后回到学校,所有科任老师都纷纷向我告状,某某上课扰乱课堂纪律,顶撞教师;班内卫生不打扫,黑板也没有擦;自习课时一些学生随便外出,一些学生在教室内打扑克……听完告状后我真是怒发冲冠,心情难以平静,心想:仅仅两周的时间,因为我不在,班里竟然闹翻了天,我非得弄个水落石出不可。
冷静过后,我决定改变一下教育的方式,变以住的“家长制”为“民主制”。我没有采取批评训斥的方式,而是放下架子,用温和的态度,围绕班里的管理和生活情况,召开了一次题为“实话实说”的讨论会,让大家畅所欲言。学生们你一言我一语,踊跃地发表了意见。 “我们生活得很累,处处被人监督和管束。” “我们不是奴隶,我们需要民主的管理。” “我们已经长大了,希望老师尊重我们的人格。”
一句句慷慨激昂的话语,猛烈地撞击着我的心灵,让我从陈旧观念的束缚中挣脱出来,清醒地重新审视自己。
经过一番深刻的思考后,我决定改革班级管理制度,把职权放下来,采用“班长轮岗制”,让学生进行自我管理、自我约束,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这一决定宣布后,全班学生情不自禁地欢呼起来。说真的,看到学生那股高兴劲儿,我心里有种说不出的喜悦。
在我的精心指导和组织下,学生自主管理班级的能力逐日提高,班内的秩序井然。我也改变了以往处理问题急躁、简单的做法,遇到问题时先和学生们商量,征求大家的意见,以多数同学认同的最佳方法解决问题,赢得了学生们的满意。学期末,学校班级考评,我班终于名列榜首,并被光荣地评为了县级优秀班集体。「《人民教育》2001.3作者范承勤」
这则案例描述的情景,在我们日常工作中是经常发生的。之所以“家长制”盛行,是因为教师对自己的角色定位仍然限于在“教导者”、“管理者”、“控制者”,而没有真正进入合作关系、同伴关系、朋友关系。当企业的老板、员工以顾客为上帝之时,教育者却在视学生为“奴仆”,对服务对象动辙斥责动粗,从思想到行为都必定会被时代所淘汰的。 新型的师生关系,应该怎样呢?
(1)民主:让学生找回失去的尊严。充分尊重学生的人格和劳动成果,倾听学生的声音,关注他们的思想,真正弯下腰来和他们交谈。
(2)融洽:拉近和学生的情感距离。“建立亲密的人际关系的必要前提是经验开放,而不需要防御机制”。连商家都要热情待客,教师还有什么理由吝啬微笑,吝啬热情呢?更何况,在“教育超市”里,服务理念是最重要的,也是最革命性的意识。学生不再是无夸的被动的制造者,而是享有权益的“消费者”。 (3)信任:架设师生沟通的桥梁。教师不能越俎代庖,要相信学生各有所长。他们中间具有无限的创造力,最大限度地给他们提供施展才华的机会,使他们在属于自己的舞台上各尽所能。
(4)和谐:提高学习效率的催化剂。要想方设法地营造轻松愉快的教学氛围,激发学习兴趣,让学生好学、乐学、会学,变“要我学”为“我要学”。一旦学生在和谐愉快中享受到学习的乐趣,其效果和在约束控制中度日如年相比,是有天壤之别的。
五、活动文化
如果说环境是校园文化的外壳,制度是校园文化的骨架,精神是校园文化的灵魂的话。那么,活动则是校园文化流淌的血液,流动的风景。无论是企业,还是学校,各种各样的活动展现的是组织的内在,是组织的全部。 (一)文化传播活动
熟悉经营的人都知道,企业界、商业界是非常注重广告宣传,它既是产品推销的策略,也是企业文化的传播。就学校而言,为了使教育消费者(主要指家长、学生)得到适合于自己的教育,并且明明白白。着力进行学校文化传播,是十分必要的,更多的时候,在文化传播活动中,还使学生得到陶冶,得到锻炼。 1、学校标识
这主要是学校视觉识别系统,既指向外界传达的、反映学校下理念与行为规范要求的学校全部视觉形象的总和。一般主要包括:
(1)校训。校训是学校精神文化的高度凝结,表明了学校价值、追求和信念。北大“兼容并蓄,科学民主”的校训开一代新风;清华“厚德载物,自强不息”的校训,掷地有声,熠熠生辉。一些名校的校训就是学校的魂魄,不仅立于学校醒目之处,还嵌在校旗上,还有的印在纪念册上。
(2)校徽。校徽是学校形象的浓缩,也是办学理念的艺术化,如上海市一师附小,以愉快的教育为特色,其校徽由“一师”两字的第一个字母变形组合而成,其中“S”形象化为一只快乐的小鸟。
除了校训、校徽之外,校报、请柬、礼品、信封等物种也是学校特定标识的组成部分。视觉形象需要策划,也需要多种形式的传播,要体现统一性,使各视觉要求统一整合,做到简明、冲击力强,且有时代感和深厚的文化底蕴,给公众留下强烈印象。 2、校园广播
校园广播是学校听觉识别的载体,也是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把校园广播办出品位,办出特色,要做到以下几点。
(1)实现内容、形式和机制的创新。放眼世界风云,关注国家大事,反映社会生活,报道校园新闻。开辟“轻松驿站”、“童年趣味”、“快乐鸟屿”、“回音壁”、“连心桥”等栏目。以班级为单位,轮流主持,逐步“一站多频”,进行“四小”即优秀小记者、小听众、小播音员、小评论员的评选。
(2)加强队伍、制度、阵地建设。分级分段举办小记者、小编辑、小播音员培训班,“专职”与“兼职”相结合。建设规范的编辑室、播音室,成立小记者俱乐部,设立主持人信箱。 (3)校园广播与校园网站、校园电视有机结合,资源共享,各显其能,相互辉映。 3、校园报刊
自办校报校刊,对于拓展学科活动,开展实践体验活动,提升校园生活质量,浓郁校园文化氛围,对于育德益智,增知育能具有积极的作用。
(1)积极运用知识。无论是板报、班级墙报,还是手抄报,无论是宣传专栏还是知识橱窗,都离不开知识的支撑。学生在办报过程中对知识整合运用,内在为素养,外化为能力。
(2)孕育合作精神。报刊策划,组织协调的过程就是集思广益的过程。报刊编辑、排印需要统筹工作,分工合作。各个报社之间要横向联系,取长补短,资源互通。
(3)强化创新意识。采编人员的组成可以采用自愿组合与公开竞聘相结合,鼓励把报刊办好办活办出风格,调动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创造性,在办学形式、内容上大胆创新。 4、校园提示语
提示语是校园文化的点睛之笔。其主要作用是通过提示、提醒、警示的方式给师生以教育引导。一些恰到好处,恰逢其时、恰如其分的提示语,会使校园文化变得鲜活起来。 校园提示语的类型多种多样,具有不同的针对性。
从对象上看,有针对教师的,针对学生的,还有针对家长的。如“请蹲下来和孩子交谈”、“珍惜为集体服务的机会,做好每一次值日”、“为了孩子自立,请不要代劳打扫卫生”这三种类型的提示语就是分别写给教师、学生和家长的。
从时效上看,有长期的,也有暂时的。如楼梯过道旁悬挂“轻走、慢走、靠右行”的标牌就具有较长期的提示作用;而在雨雪天出现在校门口“雪大、冰滑、请小心”的标牌,其提示作用则具暂时性。 从内容上看,有的具较为宽泛的要求,如“从我做起,从现在做起,让文明之风吹遍校园”;有的则有具体的指向,如“请您使用普通话”;有的是喻事明理,如“春风缘于二月,文明始于你我”;有的则直点主旨,如“请不要摇曳树枝。”
如同任何文化因素一样,提示语能让人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其功能是多维度多层次全方位的。实践告诉我们,提示语虽属小巧之举,但却能对培育、弘扬校园文化,对扶植文化发挥出重要的作用。 (二)实践体验活动
实践体验的过程,是文化生成过程,也是自我教育的过程,是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把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内化健康的心理品格。转化为良好的行为习惯的过程,这是一个道德认知的过程、道德情感升华的过程、道德实践的过程、人的社会化过程。
实践体验活动,着力点是实践的过程性,着眼点是体验的深刻性。学生在亲力亲为中以身体之,以心验之,得到浸染,促进内化。
如在案例6中,绿化养护是许多中小学的管理难题,如果单纯地靠“禁”靠“堵”,外在的约束难以变成内心的需求,一旦学生乐在其中,成为校园环境、校园文化建设的主体时,纪律就变成了道德自觉,同时他们的道德实践又成为一道校园文化的景观。
案例6:绿色心灵更美丽
过去,我们把三、四月份定为校园环境“严管月”。开校会,写禁令牌、拉网防护、领导分片督查、教师来回巡视。而事实上,冷不丁花池里又留下一片散乱的脚印,道路旁扔下拆断的花枝…… 严防也好,死守也罢,如果总难尽人意。今年开春,教师们提议,由管变导,由他律变自律,分班分片开展护绿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体验中培养环保意识。
这个提议好!少先队立即行动,开展起“争当校园护绿小天使”活动,首先,一改原先由学校出示“几不准、几禁止”的规定性标语的做法,倡议广大队员设计、制作小标牌,分班分点插放,全校组织评比。各种制作精美、内容丰富的标示牌雨后春笋般地冒出来了,树冠状、心字状、手形状的各种标牌上,写下的句子令人怦然心动:“我还很弱小,请您别踩我,好吗?”、“让小树苗和我们一起成长”、“绿色天堂,需要我们爱心呵护”……要不是眼见为实,哪里会想到这些富有诗意和哲理的语言,竟然是小学生的杰作!紧接着,每个班级建一个绿色小队,申请一个保护区域,在养护过程中探究一种文化。一个多月的时间里,孩子沉浸在一片绿色的境界里,除草、浇水、松土、写观察日记、办主题板报,开设“绿色大观园”专题广播。令人惊奇的是,学校没有煞费苦心地建规立矩,学生在无拘无束之中,折花踩草的恶习几乎绝迹。
由此,我感触颇深。育行始于育心,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思想品德的外现形态。一味让学生循规蹈矩,不准其越雷池半步,却往往事与愿违;只有让纪律约束变成他们心灵的呼唤,才能实现道德的自觉。育心养性,是在活动体验、实践感受中完成的,当看到学生不仅自制标牌,让人欣赏其得意之作,甚至拿出笔随处采集摘录时,我就深深觉得,学生写下的不仅仅是优美的语言、生动的词句,而是心灵写诗;当学生象爱护自己的家园一样为花木松土浇水时,我更深深地觉得,爱心、责任心的种子已在精神的沃土上发芽、绽放。
芳草萋萋,树翠花妍,阳光少年,逢勃向上,一片春意盎然。绿色的校园真漂亮,绿色的心灵更美丽。「《少先队活动》2005.5作者蒋曹斌」
(三)开放观摩活动
开放的观摩活动,指学校组织的主要向校外展示教育教学实验过程、办学特色、经验成果等相关内容的活动。经常性开展这一活动,对于凸现学校文化形象,加强学校之间交流,密切学校与学校的联系,对于提升办学层次,提高学校影响力,具有积极的作用。
开放观摩活动,能训练队伍,优化环境,形成凝聚力,从某种程度上如同企业的推介会、展览会、促销会,需要全力打造,精心实施。 1、组织活动的原则。
一是导向性原则,要立足于贯彻教育方针,推进素质教育,深化教育研究;二是全面性原则,一般要以教学活动为主体,以校园文化和常规管理为背景,既重点突出,又整体展示;三是开放性原则,以开放的胸怀与同仁沟通交汇,与家长社会融为一体,海纳百川地吸纳意见和建议。
2、实施的方法与措施
首先要进行宣传动员,全校一体,众人一心,人人肩上有压力,个个胸中有全局。统一思想,形成合力;其次是精心策划运作,有总体方案,有单项计划,注意环节衔接,保证时序、空序和秩序;再次是总结反馈,在总结中积累经验,在回顾中找到新的起点,广泛收集反馈信息,深入进行研究分析。 3、值得注意的几个问题
一是要坚持实事求是,反对形式主义,重结果更重过程,重形式更重内容。敢于亮真底,出真格,求真经;二是打出品牌,强化特色,实施精品战略,充分张扬办学特色,打出“拳手产品”,在较高的层次上进行办学理念、教育思想的交流;三是防止偏颇,整体推进,把开放观摩活动与校园环境建设、校纪校风教育、教学专题研究相结合,以观摩活动带动整体工作。 (四)社区共建活动
如果说开放观摩活动是“请进来”的话,那么,社区共建活动则是“走出去”,两者都是打开校门,开放办学的文化形态。
1、主动参与社区的各项活动。如政治活动:社会主义荣辱观教育活动,普法宣传活动等;文化活动:节日庆祝集会、文体活动等;在参与过程中,学校领导和师生要主动积极,为社区社会发展服务,为社区经济建设服务,与和谐小区、文明小区、平安小区建设服务;要有表率意识,在活动中表现出良好的精神风貌,做到榜样作用;要展现艺术才华、素质特长,出主意、提思路、定对策。
2、与社区协作共建文化。建立校外教育基地,包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传统教育基地,提供各种义务劳动、公益劳动基地,提供各种业余爱好、特长培训基地等等。应邀参加社区主办的有关活动。在充分利用资源的同时,学校也要向社区开放,开学典礼、校运动会,节日联欢会,校园文化艺术节等,正式邀请社区领导、群众代表来校参观。另外,要与有关单位形成结对协议,如与武警中队联合举办“少年警校”,感受军营文化。
3、社区小队活动。由学校与社区一起成立的少先队组织,并且按照社区特点的队员志愿组成各种活动小队,既丰富队员的假日生活,又活跃社区文化。下面是我校一个社区小队参加全国特色小队评选的申报材料。从中可以感觉到特色小队活动的掠影,也感受到校园文化正在向社区弥漫。
案例7:阳光小队,永远明媚
在我们美丽的新县城,有个著名的酒店叫阳光假日,附近
小区的居民都是新近进城的,有的务工,有的经商,有的在机关、学校工作,虽然成份复杂,但是人们却和谐相处。我们在这洒满阳光的社区里生活,特别幸福。当辅导员老师号召我们组建社队小队时,我们走到一起,不约而同地想到了这个动听而又温暖的名字:“阳光假日小队”。 阳光每一天都应该是新的,阳光下的一切都应该是美好
的,可是社队的公共卫生却不尽人意,楼梯走道、垃圾堆放点等长期无人打扫。我们队员一起商议,开展“今天我值日”活动,每到星期日轮流打扫。小队有两名心灵手巧的队员,在社区的草坪、花坛上分别做了两块提示牌,上面写着:“草色入眼帘,珍爱毋须言”、“手上有情花如云,脚下留青草如茵”。第二天一早,许多人都来观赏这个艺术品,纷纷赞扬我们是“环保小卫士”、“社区小天使”。说来也怪,从此花池里少了脚印,草坪上也很少有丢弃的杂物。
阳光普照万物,更照耀人们的心灵。我们队员非常尊重那些为社区作出贡献的居民,共同制作的小小贺卡,成了珍重的礼品。教师节到了,1201室的张老师就收到“老师:祝您节日快乐”的祝福;护士节到了,2302室的王阿姨也会接到画有“白衣天使”的卡通,而为革命工作了一辈子的爷爷、奶奶们都会“吃”到我们奉上的块块“蛋糕”……看到他们灿烂的笑脸,我们心里也阳光灿烂。
阳光不会舍弃弱小,更不会舍弃贫贱。社区里有几位低年级同学,爸爸、妈妈长期在外地打工、经商,他们在祖父祖母的照顾下生活,我们就两三人的“对口支援”,假日里邀他们一起游玩,晚上还当起“小先生”,检查他们的家庭作业……张悦的奶奶身体不好,我们每周派两名队员去做家务。张悦远在外省务工的父母,听到消息后,特别感动,给学校寄来了一封感谢信,信的最后一句是这样写的:“阳光小队,永远明媚”!「《辅导员》2006.4作者陶满梅」
(五)课外超市活动 1、特征与作用 (1)双向选择
课外超市活动,是超市文化的最好折射。它充分体现双向选择,要求教师据自身优势提出活动内容形式,征求学生意见,了解学生需求,在“市场调查”的基础上进行课程开发,并申报“准入”。接着按照“顾客至上”的理念。把本应属于“顾客”选择“商品”的自主权还给他们,实行“开放式经营”,一是选择课程;二是选择教师,打破班级、教室界限,做自己真正的主人。 (2)规范程序
为了便于“双选”,定期组织活动超市。开市前评定通过课程目录,予以公示;超市上,教师设立展位,进行广告宣传,积极向学生推荐课程,接受学生挑选,“供不应求”的,由学校协调开铺摊设点,“供过于求”的,酌情“转行”或“下市”。 (3)作用变化
一是学生兴趣爱好的多样化得到尊重,学校丰富多彩的活动课程为他们个性发展提供了可能;二是利用学校教师教育观念变化增强服务意识,提供适合于“顾客”的服务才是最佳服务;三是促进教师的学习意识的提高,没有滑水功夫就不能到海上冲浪,“培训”是最大的“福利”,不学就会“失业”成为需求和共识。
在活动超市方面,马鞍山市许多学校形成了区域性特色,而珍珠园小学尤为突出。
2、组织与管理 (1)活动组织
一体化。坚持全校一体,多方配合,全员协调,实现活动的整体优化。根据师资状况和基础条件,确定活动项目,根据学情需求,下达指导计划。
社会化。课外超市活动不限于校园,更不限于教室,而面向社会,拓展时空。师资力量方面,在充分利用校内优势的基础上,也可外聘。基地建设方面,广开渠道,到厂矿到乡村,到文化馆、艺术团,到烈士陵园、开发新区,形成固定联系;活动组织方面,最大限度地体现开放性,到街头闹市展示作品,到公园广场举行现场书画,到文化场所举行文艺演出,到相邻学校取长补短,以最开放的活动过程实现最佳的社会效益,让校园文化景致在社会流光溢彩。
制度化。在坚持分类分组活动体制的前提下,活动时间、场地、设备必须先统一;在根据活动内容确定活动形式的前提下,活动组织、指导过程必具规范性;在愉悦学生身心、提高活动成效的前提下,活动纪律秩序须具严肃性;在促进个性发展,素质提高的前提下,必须坚持活动的活泼性,绝不能变相加重学生课业负担。 (2)活动管理
计划管理。首先制订好整体规划,明确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实施原则和方法步骤,各类别的指导小组也讨论制订相应的实施方案,从而保证工作的系统性。其次,制订阶段计划,根据整体方案,学校制定第一学年(期)活动计划,安排活动内容;指导小组确立工作重点,落实活动任务;指导教师再订立具体计划安排,特别是要强调搞好每一次的活动设计。再次制定专项计划,在开展社会活动或专题活动时,都将周密计划作为首要的环节,强调“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
过程管理。优化活动过程是活动管理的核心所在。一方面高度注重环节督查,组织阶段验收,在活动组织过程中给学生以充分的自由性,但在活动管理上对指导教师却具有较强的规定性。另一方面,把加强研究作为优化过程的关键,指导小组应定期举行常规研讨活动,为提高教师指导水平,组织经常性培训,条件允许可到外地名校取经,不断增强后劲。
绩效管理。为提高活动成效,坚持把竞争激励手段引入社队管理。一是开展评比,如在“争先创优”的基础上,评选最佳学员;在交流最佳活动设计基础上,评选先进社队集体等。二是展示成效,每学期让学员在校园艺术节中尽展风采,还定期举行智能竞赛、表演赛、作品展览等活动,提供最经常的展示机遇。三是成果奖励。除对各类竞赛中获奖的学生进行奖励外还可编印《荣誉册》,同时实行“成果分享,双向奖励”,即对指导教师的相关科类的授课教师授予指导奖等。 3、活动的文化功能
课外超市活动不仅能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其爱好特长,而且能成为校风学风的孕育点,学校精神的生长点和办学特色的折射点。丰富多彩的兴趣活动,是校园文化中一道生动鲜活而斑澜的风景线。 (1)在组织管理中发挥文化功能。
严密而又科学的组织网络,严格而又灵活的秩序管理,成为一种特有的文化力量,使学生受到教育内
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a)自主性。从某种程度上说,兴趣活动是一种开放的课堂,参加何种类别的活动由学生自我权衡、自由选择。有的学校采取社团(队)(如文学社、合唱团、器乐队)的组织形式,并让学生自议章程,自定制度,自选干部,在自我管理中开展民主活动。(b)自律性。自主活动并不是自由散漫,建立规范的活动秩序有利于学生自律精神的培养。 (2)在活动内容上提高文化品位。
超市兴趣活动如果缺乏丰富多彩的具有文化张力的内容,就失去了旺盛的生机和活力,也就难以奏鸣校园文化的美妙乐章。(a)知识性。知识是人类文化的结晶和载体,没有知识的含量,再有新意的活动也没有长久的吸引力,因此,兴趣活动要立足于学知、益智、增能。只不过学习方式不同课堂教授,而是在玩中学,学中玩。(b)趣味性。兴趣活动要以“趣”为本,适趣而存,激趣而兴,只有生动活泼,才能趣味盎然。(C)发展性。课余及假日的校园,琴声悠扬,舞姿翩跹,书墨飘香……这些生动的文化场景,难道不在构筑学生终生发展的起点吗?(d)新颖性。如果说知识性和趣味性就是活动的生命,那么新颖性就是其灵魂,这就要求辅导员教师要多动脑筋,多用点子,使学生的每一次活动都有新尝试、新感受、新体验。同时,要跟上时代前进的步伐,吸收先进的科技文化成果,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开启新窗口、增加新视野。在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中,渗透创新教育,且深入到文化心理层面,其功能效果与其他形式的教育不可同日而语。 (3)在阵地建设上形成文化氛围
超市课外活动的持效性和实效性,决定于组织严密和管理得力,还有赖于活动途径的开辟、活动阵地的建设。一是固定化,即活动的阵地也要相对固定,如每个班级设置“我能行”展示牌,让有兴趣有特长的同学展示自己的得意之作;举办红领巾广播站,让文学社的学员及演唱类的学员展露才华。二是经常化。即用阵地经常性地开展活动,每周一次的升旗仪式上,都举行“文化早餐”,让合唱团、器乐队、舞蹈队等艺术类兴趣活动的学员登台汇报演出。三是多样化。既通过多途径、多渠道加强阵地建设,如文学社既要有墙刊专栏,又要创建文学报社,还要设立小记者俱乐部、小作家沙龙……当学生真正感到活动的乐趣,各有所得乐此不疲时,这一生动的文化景象就会使人流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