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桃花源记练习题及答案

2023-09-06 来源:汇智旅游网
《桃花源记》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悉如外人 悉( ) (2)林尽水源 尽 ( ) ..(3)芳草鲜美 鲜美( ) (4)屋舍俨然 俨然 ( ) .... (7) 便要还家 要 ( ) (8) 处处志之 志 ( ) ..( )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

(1)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不复出焉,遂与外人间隔。

译文: (2)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无论魏晋

译文: (3)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4)村中闻有此人,咸来问讯。

译文: (5)渔人甚异之,复前行,欲穷其林。

译文: (6)此人一一为具言所闻,皆叹惋。

译文: (7)芳草鲜美,落英缤纷

译文: (8)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译文: (9)阡陌交通,鸡犬相闻

译文: (10)寻向所志,遂迷,不复得路

译文: (11)寻病终,后遂无问津者

译文: 三、阅读理解

1、填空

本文以 为线索,写了:发现桃花源→ →做客

译文:

桃花源→离开桃花源→ 这几件事。 2、用原文语句作答:

(1)渔人“欲穷其林“的原因是:

(2)文中描写桃花源中人精神状态的句子是: (3)桃花源中人的祖先定居桃花源的原因是:

答: (4)陶渊明《饮酒(其五)》诗中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描写了自己恬淡、闲适的田园生活,选文中同样能表现桃花源中人这种生活的句子是: 。

(5).陶渊明在《桃花源诗》中有“嬴氏乱天纪,贤者避其世”的诗句,文中哪句话与其表达的意思相近?

答: (6)表现桃花源优美环境的句子是 。 (7)文中能表明桃花源中人听了渔人的话后,虽“叹惋”但仍想继续在桃花源里生活的一句话是 。

(8)文中与陆游诗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这两句有异曲同工之妙的句子是 。? 3、写出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1)、 (2)、 (3)、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5、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能

否得以实现? 6、渔人离开桃源后,“便扶向路”,又“处处志之”,而后来寻找桃源的人“寻向所志”,却“不复得路”。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答:

答:

(4)、

答:

答:

答:

7、如此美好的“世外桃源”,寄托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答: 。

短文两篇阅读理解

一、根据诗文内容填空

1.《陋室铭》处处紧扣 一句来写,最后画龙点睛的句子是 。

2.有一句诗说:“时人莫小池水浅,浅处无妨有卧龙。”《陋室铭》中与这句诗意思相近的句子是 。 3.《陋室铭》中写景色之雅的句是 ;写交往之雅的句子是 ;写情趣之雅的句子 是 。 4.《爱莲说》的结构,我们可以概括为:一条线索,即以 为线索;两个陪衬,即以 为莲的总陪衬,以 和 作为莲的旁衬和反衬;三种类型,即以写三种花来写三种

人: 、 、 。 5.《爱莲说》中用来比喻君子既不与世俗同流合污,又不孤高自傲的句子

是 ;比喻君子通达事理,行为方正,美名远扬的句子是 ;比喻君子志洁行廉,庄重而又令人敬佩的句子是 。

6.《爱莲说》在写作方法上是借助某种事物来抒发情感,我们称这种写法为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译: 2.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译: 3.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

译: 4.中通外直,不蔓不枝。

译: 5、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

译: 6、孔子云:何陋之有?

译: 三、阅读训练 ㈠课内巩固

(一)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1.解释加点的字词。

(1)名: (2)灵: (3)德馨: (4)鸿儒: 2.这篇短文的主旨句是: 。 3.从上文找出3句对偶句。

(1) (2) (3)

(二)

水陆草木之花,可爱者甚蕃。晋陶渊明独爱菊。自李唐来,世人盛爱牡丹。予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噫!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 1.解释加点的字词。

①妖: ②益: ③植:

④鲜: ⑤宜: 3、你能说出莲与君子有哪些相似之处吗? 答:

4、本文主要写作者爱莲,为什么还谈到菊花、牡丹,用意何在? 答:

初中八年级上语文《桃花源记》训练答案

一、解释下列加点的字词:

(1)(全、都) (2) (消失) (3) (鲜艳美丽) (4) (整齐的样子) (5) (沿、顺着) (6) (随即,不久) (7)(同“邀”,邀请) (8 (做标记,名词作动词) (9) 交通:交错相通

(10)妻子:妻子和儿女 (11) 绝境:与世隔绝的地方 (12)无论:不要说 二、用现代汉语翻译下面各句:略 三、阅读理解

1、填空 渔人的行踪 进入桃花源 再寻(复寻)桃花源 2、用原文语句作答:

(1)(忽逢桃花林,夹岸数百步,中无杂树,芳草鲜美,落英缤纷,渔人甚异之。) (2)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 (3) ( 先世避秦时乱 ) (4) 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 自云先世避秦时乱,率妻子邑人来此绝境 (6) 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 (7) 不足为外人道也

(8) 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 3、写出自本文的四个成语并解释其意义:

世外桃源:原指与现实社会隔绝、生活安乐的理想境界。后也指环境幽静生活安

逸的地方。借指一种空想的脱离现实斗争的美好世界。

豁然开朗:一下子出现开阔明朗的境界。也形容一下子领悟某种道理。 无人问津:没人探问渡口。比喻事物已被人冷落。津:渡口

鸡犬相闻:每家鸡和狗的叫声互相听得到,表示很近的距离,也表现一种和睦的景象。

怡然自乐: 怡然,喜悦的样子。形容高兴而满足的样子。

与世隔绝:与社会上的人们隔离,断绝来往。形容隐居或人迹不到的极偏僻地方。 4、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对桃花源中的人们进行描写的?

答:一是活动(往来种作),二是穿戴(男女衣着,悉如外人),三是精神状态(黄发垂髫,并怡然自乐)。

5、作者陶渊明在本文中寄托了怎样的一种社会理想?这种社会理想在当时的条件下

能否得以实现?

答:没有阶级,没有剥削,没有战乱,自给自足,和平恬静的社会。作者这一社会

理想,在客观上反映了广大人民的要求,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但在阶级社会中也只能是一种幻想,是不可能实现的。

6、答: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暗指“桃源”是找不到的。

7、答:寄托了作者对黑暗现实的痛恨和不满以及对自由、幸福的美好生活的追求、向往之情。

短文两篇阅读理解答案

一、1、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何陋之有 2、水不在深,有龙则灵

3、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 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 可以调素琴,阅金经 4、爱莲 草木之花 菊花 牡丹 隐逸者 富贵者 君子

5、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 中通外直,不蔓不枝,香远益清,亭亭净植 亭亭净植,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 6、托物言志,借物抒情 二、略 三、阅读理解

(一)1、(1)名词活用为动词,闻名,出名 (2)灵异 (3)品德高尚 (4)博学的人

2、(1)没有嘈杂的音乐扰乱耳朵,没有成堆的公文劳累身心。 (2)孔子说:“有什么简陋的呢?” 3、斯是陋室,惟吾德馨

4、(1)苔痕上阶绿 草色入帘青 (2)谈笑有鸿儒 往来无白丁 (3)南阳诸葛庐 西蜀子云亭 (二)1、(1)美丽而不端庄

(2)更加 (3)立 (4)很少 (5)应当

2、 “出淤泥而不染,濯清莲而不妖”——不与恶浊的世风同流合污(高洁);“中通外直”——通达事理,行为方正(正直);“不蔓不枝”——不攀附权贵;“香远益清”——大名远扬;“亭亭净直,可远观而不可亵玩焉”志洁廉行,仪态端正,令人敬重(清高)。

3、作者先用众多可爱的花作一般的映衬,再以菊和牡丹作重点映衬。菊,从正面映衬;牡丹,从反面映衬。另外本文还用隐逸者、富贵者映衬君子;用菊之爱、牡丹之爱映衬莲之爱,以此表明作者与众不同,含蓄而突出地表达了文章的主旨,表达了自己的思想感情。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