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正气”是什么?

2023-09-28 来源:汇智旅游网
“正气”是什么?

推拿宝典 推拿养生宝典 Official Account

正气学说属于中医气学范畴,对中医学中发病、疾病演变、养生、防治等均具指导意义。但时至今天,医学理论己逐渐细化与丰富,原有的正气学说从概念到内涵在解释很多医学现象时时显简单与粗糙,存在一定的充实空间,因此很有必要在原学说疏理的基础上,加以丰富、充实与完善,以便更好的适应中医理论的发展及临床的需要。这部分主要从古代文献着手,对正气的内涵予以疏理。

正气在历代文献的不同语境中分别有真气、元气、精气、一身之气等意思,正气分布到脏腑经络,则为脏腑经络之气;分布到脉之内外,则可为营气和卫气等。现将自《黄帝内经》以来历代医家对正气的各种表达整理与评述如下: 1 正气与真气的关系 在《黄帝内经》中所述真气与正气常是二为一的关系。其中有多处述明真气即正气的描写。《素问·离合真邪论》云:“真气者,经气也”。《太素·真邪补泻》中,在“真气者,经气”下注云“经气者,谓十二经脉正气者也”,在“真气已失,邪独内着”下注云“亡正得邪”。马莳在《灵枢·天年》里“真邪相攻”下注云“真为正气,邪为邪气。”《灵枢·刺节真邪》指出:“真气者,所受于天,与谷气并而充身也。”

可见,在《黄帝内经》所指的“真气”常指人体“正气”,若“真气”布散于经络之中,为经络之气,分布于脏腑,则为脏腑之气,在人体的不同部位可发挥不同的功能和作用。古代各医家又将“真气”作为人体各种气的别称。明代医家张介宾在《类经·疾病类》中说:“真气,即元气……钟于未生之初者;曰先天之气:成于己生之后者;曰后天之气,气在阳分即阳气,在表曰卫气,在里曰营气,在胃曰胃气,在上焦曰宗气,在中焦曰中气,在下焦曰元阴元阳之气,皆非其别名耳。” 可见“真气”即人体各脏腑,经络功能活动及自身各种气的总称,与《黄帝内经》所指的“正气”大体同义。 2 正气与精气的关系 古文献常以精气等同正气,在《素问·通评虚实论》中说:“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这里说的精气、明指即是人体正气。根据人体正气的强弱与致病邪气的盛衰,可以判断疾病性质属虚属实。若邪气亢盛,而正气未亏,正邪激烈对抗,可出现诸如壮热,无汗、烦燥、狂乱、腹痛拒按、便秘、尿赤、痰多气粗、脉大滑实等一系列病邪壅盛的实证。如正气劫夺过多,可出现诸如面色无华、神疲乏力、心悸气短、自汗、盗汗、头晕眼花、脉细弱无力等一系列正气耗散的虚证。

《素问·金匮真言论》亦说:“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精虚则易导致邪气的侵袭,精足则能驱邪外出。明·张介宾《类经.运气类》:“人生之本,精与气耳,精能生气,气亦生精”。

张氏论医治病,尤重人体精气,认为命门所藏之精,能化生元气,而元气为脏腑之气的根本,五脏之气若无精气的滋养与化生,则不能发挥维护机体正常生命活动的功能。张氏在《类经·脏象类》中又说:“气聚则生,气散则死。然而,死生在气,而气本于精。”阐明万物都是由“气”构成,精与气之间是“聚则成形”、“散则为气”的关系,由于元气化生于元精,元精充则元气盛,元气盛则脏腑强,脏腑强则相关的功能亦强,当元气散败时,则生命完结。故如前推论,元气与精气仅是聚散形式的不同,则精气等同正气,实为一体也。 3 正气与一身之气的关系 “正气”是一身之气,一身之气分布到各个脏腑为各个脏腑之气,为一气贯注于不同部位而已。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医方》中说:“人之一身,皆气之所撑悬也,此气在下焦为元气,在中焦为中气,在上焦为大气,区域虽分,而实一气贯注。” 金·李杲《内外伤辨惑论·辨阴证阳证》持相近见解:“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卫气、生发诸阳上升之气,此六者,皆饮食入胃,谷气上行,胃气之异名,其实一也。既脾胃有伤,则中气不足,……是五脏六腑真气皆不足也。”指出如因各种原因内伤脾胃,致令谷气不生,中气不足,最终令正气亏损而抗病能力下降,疾病由此而生。 一身之气,它的生成是由先天之元气、后天之谷气、再加自然之清气相合而成,循三焦而行则为元气,贯心脉、走息道则为宗气,分布于脉中者为营气,分布到脉外者为卫气,分布于各脏腑为各脏腑之气,由于分布部位不同,而有不同的功能。概而言之,一身之气在全身升降出入运行不息,推动和调控机体的生命活动,并发挥保卫机体,抗御病邪,以及祛除病邪,调节失常机能,修复损伤等作用,故又称为“正气”。 4 正气与营卫之气的关系 在正气的范畴中营卫之气的概念可在以下古代医籍中找到:《灵枢·本藏》说:“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又说“卫气和则分肉解利,皮肤柔润,腠理致密矣;”《灵枢·邪客》中说:“卫气者,出其悍气之剽疾,而先行于四末分肉皮肤之间而不休者也。”均说明卫气行于皮肤、分肉、腠理之间,起着防御外邪的屏障作用。更具体的述说则见《素问·疟论》:“卫气之所在与邪气相合则作病。”若外邪侵入皮肤分肉

之间,卫气可立即去将外邪包围,阻止入内,局部则可形成痈疡,正如《素问·痈疽篇》说“寒邪客于经络之中则血泣,……血泣而不行,不行则卫气从之而不通,壅遏而不得行故热。大热不止,热盛则肉腐,肉腐则为脓。”痈疽化脓是邪气与卫气相干的结果。 而营气则主要是与卫气互补而起作用。清·赵晴初《存存斋医话稿·卷一》中说:“营卫之气,出入脏腑,流布经络,本生于谷,复消磨其谷,营卫非谷不能充,谷非营卫不能化。是营卫者,生身之大关键。”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中亦说:“荣卫二者,皆胃中后天之谷气所生。其气之清者为荣,浊者为卫。卫即气中剽悍者也,营即血中精粹者也。以其定位之体而言,则曰气血;以其流行之用而言,则曰营卫。营行脉中,故属于阴也;卫行脉外,故属于阳也。然营卫之所以流行者,皆本乎肾中先天之一气,故又皆以气言,曰营气、卫气也。”清·周学海《读医随笔·证治总论》中说:“卫气者,热气也。凡肌肉之所以能温,水谷之所以能化者,卫气之功也……营气者,湿气也。凡经隧之所以滑利,发肤之所以充润者,营气之功也。” 综合言之,卫气行于脉外,充斥全身上下、内外无处不在,具有温煦、控汗、抵御病邪的作用,而成为正气的重要组成部分,卫气盛几等于正气足。而营气则是正气中起着濡养机体作用的部分,营与卫相互相成、相得益彰,则正气的功能发挥更佳。 5 正气与宗气的关系 宗气,为自然界之清气与水谷精气合于胸中而成,又或称为大气或胸中大气。宗气的主要功能是司呼吸,人体的呼吸运动是有节奏的一呼一吸为一息,此肺叶的舒缩运动全赖宗气。清·吴谦等《医宗金鉴》曰:“大气积于胸中,司呼吸,通内外,周流一身,倾刻无间之宗气是也。”宗气除司呼吸外,另一主要功能就是运输血液。《灵枢·邪客》云:“以贯心脉而行呼吸”指全身血液的输布,皆赖心脏的搏动而输送到全身,这心脏搏动的能力就得仰赖宗气以温煦鼓动。 然若将宗气的功能仅局限为司呼吸与行血脉,则浅视之也。明·孙一奎《医旨绪余·宗气营气卫气》中说明宗气的功能:“宗气者,为言气之宗主也。此气搏于胸中,混混沌沌,人莫得而见其端倪,此其体也。及其行也,肺得之而为呼,肾得之而为吸,营得之而营于中,卫得之而卫于外。”说明了宗气与脏腑及营卫之气的关

系。 《灵枢·刺节其邪》指出:“宗气留于海(气海),其下者,注于气街,走于息道。”其中下注气街者是下资元气。 清·喻昌在《医门法律》云:“大气即擅中之气……大气即宗气之别名。宗者,尊也,祖也,十二经脉奉之为尊主也。”说明了宗气与经气的关系。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刺灸心法要诀》谓:“一身之大气,积于胸中者,有先天之真气,是所受者,即人之肾间动气也;有后天之宗气,是水谷所化者,即人之胃气也。”进一步道出宗气与一身之大气的关系。 近代张锡纯在《医学衷中参西录》明确大气即宗气:“胸中大气亦名宗气,为其实用能斡旋全身,故曰大气,为其为后天生命之宗主,故又曰宗气”。并论述了宗气的功能,“其能撑持全身,为诸气之纲领,包举肺外,司呼吸之枢机”,“振作精神,以及心思脑力、官骸动作,莫不赖乎此气”。 综上所述,宗气功能正常,是保持气血运行流畅的必然条件,其与元气、卫气、营气、脏腑经络之气均有密切关系。对人体生命活动具有重要性,亦正气中重要的一环。 6 正气与脏腑经络之气的关系 气是构成和维持人体生命的基本物质,而脏腑经络之气的主要基础是元气,元气由先天之精化生而来,又得水谷精微的滋养和补充,是宗气、卫气、营气之基,经三焦分布全身,内至五脏六腑,成为脏腑之气,行于经络则为经络之气,至此脏腑经络之气生成而分布于脏腑经络之中,成为脏腑经络功能活动的物质基础。它们相互间有纳气,肝气犯脾等。故明·张介宾《景岳全书·诸气》云:“百病皆生于气,正以气之为用,无所不在,一有不调,则无所不病。”说明人体任何地方之气不调和,就会引致各部位不同的病变。而发病与否,正是正气功用是否失调的主要依据。 《灵枢·本脏篇》说:“经络者,所以行气血者,营阴阳,濡筋骨,利关节也。”因此“经气”在正气中的意义主要是循经络运行,联系各脏腑肢体,沟通上下内外,调节体内各部分的通络,把人体五脏六腑、四肢百骸、五官九窍、皮肉筋脉等组织、器官联结成一个有机整体。而元气、宗气、营卫之气、脏腑之气等要发挥作用,都需依靠经络之气来传输。只有经气畅利,才能卫气充而卫外,营血足而润内,五脏得荣以藏精,如是则脏腑、经络、形体、官窍,各司其常,邪不能害。再如《灵枢·天年篇》所言:“五脏坚固,

血脉和调,肌肉解利,皮肤致密,营卫之行,不失其常,呼吸微徐,气以度行,六腑化谷,津液布扬,各如其常,故能长久。”说明正气之于脏腑经络互为因果,五脏坚固,血脉和调,营卫之行不失其常,使机体处于阴平阳秘的稳定状态,即是正气充盛的体现。所以脏腑之气与正气的关系密切,不可分割,实为一体。 以元气为基的一身之气分布到各脏腑经络,则为脏腑经络之气,而体现为不同的脏腑经络功能,这些功能也包括防御、适应、调节等作用,故脏腑经络之气实属正气的一部分。 7 正气与精、气、神统一体的关系 中医学所说的精、气、神,三者是互根互生,三位一体。《灵枢·本藏》云:“人之血气精神者,所以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其中“奉生而周于性命者也”一句已为精、气、神与正气的关系定调。 明·汪绮石《理虚元鉴.心肾论))就说:“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广义的精,泛指构成人体和维持生命活动的基本物质,包括先天之精与后天之精,先天之精禀于父母,后天之精由脾胃等脏腑所化生,肾为藏精之所,肾精的充盈与否与人体生长壮虚关系密切,此条文的精,主要是指肾精,而这里所指的气包括有肾中精气、脾胃转输的水谷精气和肺吸入的自然界清气,具有温煦、固摄、卫外、促进生化等多方面的作用。 神包括主宰人体生命活动与精神意识思维活动在内的人体生命活动。可以生命活动是否协调,精神意识是否正常,外观的得神、失神来观察。神由精气所生,具有调节控制精气活动的功能,精充则气足,气足则神旺,神气旺盛,则能调控精气,进而调节机能。 清.石莆南《医原·内伤大要论》说:“精也,气也,人身之一阴一阳也;神者,又贯乎阴阳之中,相为交纽者也。”对精、气、神的关系作了进一步的说明:人身中维持生命活动最基本的物质,以阴阳来分,即阴精与阳气,精与气,两者互根互用,相互资生,精与气实是有形与无形相互化生的关系,无阴精即无化生阳气的物质基础,而阴精的生成,又是阳气作用的结果。两者相互化生,维持着相对的动态平衡。而精气是生成神的物质基础,神植根于精气,又作用于精气、协调一身之生理、心理活动。 明·袁黄((摄生三要·存神》说:“聚精在于养气,养气在于存神。”阐明了精、气、神的转化及相互作用关系,并强调了存神的重要

性。 更具体的阐述还有:《灵枢·本神》谓:“故生之来谓之精,两精相搏谓之神。”指出神由先天之精而生。《灵枢·平人绝谷》谓:“神者,水谷之精气也。”指神是水谷精所化生,并能体现水谷精气的充盛与否。 神虽无形,在正气中的地位并不低,《灵枢·小针解》谓:“神者,正气也。”直接指明了正气即是神。其一是说神是人体生命活动的主宰者,元神对生命活动具有自主调控的作用,故《灵枢·邪客》称主神明之心为“五脏六腑之大主”。其二精神状态对正气的影响也是很大。“情志舒畅,精神愉快,则气体畅通,气血和调,脏腑功能和调,正气旺盛”《素问·上古天真论》对此说得更到位:“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综上所论,我们可以确知道正气与真气、精气、一身之气、营卫之气、宗气、脏腑经络之气,在不少语境下是等同的,只是不同来源之气处在人体内不同部分具有不同的正气功能,而有不同的名称而己。更广义的看,正气更是精、气、神的统一体,精充气足神旺,则正气旺盛,反之精亏气弱神疲,即是正气不足的表现。人身三宝、互根互生,从来三位一体也。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