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评述
作者:景岭
来源:《体育时空·上半月》2017年第03期
中图分类号:G804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17)03-000-01
摘 要 为了使更多的体育教育工作者更加广泛、更加深入的了解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本文通过文献资料法和逻辑分析法及数理统计法对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的发展及其应用领域进行分析、总结,希望可以在体育的教学和训练中得到更广泛的应用,为体育教学和训练提供新的方法。
关键词 足底压力测试系统 体育教学 训练 一、研究方法
本文主要采用的研究方法为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数理统计法。 二、结果与分析
(一)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功能简介
足底压力的大小和分布能够反映出人体腿、足结构、功能以及整体身体姿态控制等信息,测试、分析足底压力及其应用,对于临床的诊断等有着重要的意义。
足底压力系统,顾名思义我们就知道是测试我们足底压力的一种系统,但是它不仅仅可以测试出我们的压力,还可以测试出一些其他的东西。
在足底压力测试分析软件中,将我们的足底压力分为10个区域,分别为大脚趾(Toe1),第二到五脚趾为一个区域(Toe2-5),还有第一跖骨到第五跖骨分别为一个区域(Meta1-5),还有足中部(Midfoot)和足后跟内侧(Medial)和足后跟外侧(Lateral)分别为一个区域,通过这些区域的划分,我们可以更清晰的看到足底压力的分布的状态。 (二)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在国内的应用现状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本人通过知网对足底压力测试的研究结果进行分析,运用高级搜索的方式搜索,共检索到关于足底压力测试系统文献200篇,这其中主要分布在生物力学领域、临床医学、体育教学、体育训练以及康复医学等领域。如表1所示,其中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的总文章数为200,我们可以很明显的看出来,在这些文章中,其中生物力学领域的文章数有69篇,占到了总文章数的34.5%,体育教育的文章书共3篇,占总文章数的1.5%,运动训练的文章数总共为30篇,占到了总文章数的15%,康复医学的文章为22篇,占到总数的11%,临床医学的文章为2篇7,占到了文章总数的13.5%,信用校检度的文章为1篇,占总文章数的0.5%,其它文章总共48篇,占总数的24%。
我们不难看出,在我们的现阶段的关于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的文章中,占据总比重最大的为生物力学领域和临床医学领域,占到了总共文章数的50%左右,而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领域的文章总共只占到了16%左右,由此可见,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在我们的正常的体育教育和运动训练当中的文章相对较少,还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 (三)足底压力测试系统体育教学和训练中的应用
根据我们发现的文章我们可以知道,体育教学和运动训练中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的应用现在运用还较少,占了总文章数的16%左右,平板还可以广泛的应用于体育的教学以及训练当中,其中以跳跃类运动为主,从而为体育的教学还有训练提供更好的参考,更多的数据分析,就有些学者的研究,例如针对跳远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的足底压力的分析,在张佳的文章中针对跳远出现的问题提出自己的建议,在训练过程中要注重下蹲阶段的时候,将重心放在脚跟部位,为跳远技术训练提供了很好的参考价值。
又譬如在体育教学方面,贾金钢在他的论文中将太极拳的拳法和足底压力的测量结合在一起,从而可以更加及时有效的指导健身,预防损伤的发生,还可以对太极拳的教学起到积极的作用。
在篮球运动中,高瀑涵所写的关于篮球的足底压力的文章中通过对比有损伤和没有损伤的篮球运动员的足底压力的情况,发现有损伤的篮球运动员的和有损伤的篮球运动员在步态上没有什么明显的区别,但是支撑的相应的百分比却有所减少,而且足底压力出现明显的差异,总的来说就是,有损伤的运动员的足内侧足底压力峰值减小,外侧峰值增大,重心的轨迹外移。 综上所述,我们可以发现,其实足底压力系统在体育教学方面,不可以发现问题还可以解决问题,有利于更好的教学训练。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三、结论与建议
(一)在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的文章中,关于教学和训练的文章和实践相对较少,所占比重也相对较少,所以我觉得我们可以在教学训练过程中,增加一些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的应用,为教学和训练提供更多的可参考的数据。
(二)足底压力测试系统在教学和训练中以跳的项目居多,可以向跑或者投方面进行实验探究。
(三)足底压力测试系统的重复性和可靠性,是可以用来在体育教学和训练中进行运用的,我们应该加以考虑。 参考文献:
[1] 贾金钢.对陈氏太极拳足底压力的实验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1. [2] 张佳.跳远助跑最后一步和起跳的足底压力及运动学分析[D].2010.
[3] 张昊华,刘志成,闫松华.footscanSCSI高频平板测试不同膝骨关节炎患者自然行走步态的生物力学分析[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10.43(14):8019-8023.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