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展战略工作方案的通知
文章属性
• 【制定机关】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 • 【公布日期】2016.06
• 【字 号】泉政办〔2016〕87号 • 【施行日期】2016.06
• 【效力等级】地方规范性文件 • 【时效性】现行有效
• 【主题分类】工业和信息化管理综合规定 正文
泉州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泉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
略工作方案的通知
泉政办〔2016〕87号
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政府各部门、各直属机构,各大企业,各高等院校:
为贯彻落实《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的通知》(闽政〔2016〕2号),进一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明确各有关单位的工作职责和任务,经市政府同意,现将《泉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方案》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泉州市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工作方案
为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加快产业创新、技术创新、平台创新、业态创新、模式创新,形成持续创新的能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打造泉州经济升级版,制定本方案。 一、工作目标
把创新驱动摆在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以创建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中国制造2025”试点示范城市、全国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建设为抓手,以加快产业转型升级为主线,以构建充满活力和竞争力的创新生态为主要目标,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产业发展瓶颈,培育新的增长动能,推动“创新泉州、智造泉州”建设取得明显成效。
——自主创新能力显著提升。以创新为主引擎,大力推进产业、技术、管理、模式创新,初步形成适应创新驱动发展要求的制度环境,区域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更趋完善,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力争到2020年,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2%,高新技术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16%,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5.6件。
——产业发展结构质量全面优化。全面落实《泉州制造2025》,加快实施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紧抓智能制造、质量品牌和服务型制造三大行动,促进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现代产业体系逐步形成,产业结构迈向中高端。到2020年,规模以上制造业增加值达到5000亿元,年均增长10%左右,全市建设30个示范性数字化制造、10个示范性智能化制造车间/企业,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25万元/人/年,泉州成为国内同行业有影响力的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制造基地。
——经济持续稳定较快增长。把创新驱动战略融入制度创新、城市转型、要素引进、环境构建等方方面面,强化中心城市创新集聚能力,突出体制环境再造,深化国家级“金改”“民综改”,突出综合创新平台建设,突出人才强市战略,经济
总量保持全省首位,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和城乡居民人均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力争地区生产总值超9000亿元、年均增长8.5%左右,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0万元。 二、工作重点 (一)产业创新
以创新驱动产业转型升级,持续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推动主导产业高端化、特色产业集群化、新兴产业规模化和服务业特色化,促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构建轻重并举、三产繁荣、深度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打造泉州产业升级版。 ——纺织鞋服。围绕建设世界纺织鞋服基地和中国纺织鞋服流行趋势策源地,强化产业链核心竞争力,推动产业高端化、差异化发展,产品个性化、定制化、时尚化、功能化发展。纺织服装业要完善棉纺→化纤→织造→染整→服装→辅料→营销创新链条,开发高科技纺织品,支持高端面料、高性能产业用纺织品研发和产业化,推广应用数控一代先进设备。制鞋业要重点打造鞋成品→鞋机→鞋材→模具→设计→皮革→鞋业化工创新链,支持新型鞋材和鞋产品研发,推广数字化鞋业设计和自动化制鞋设备。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经信委、发改委、商务局、科技局、质监局。
——石油化工。围绕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石化产业基地和海峡西岸石化产业先导区,推动泉港、泉惠石化园区加快开发建设,以联合石化、中化泉州石化为龙头,提升炼化一体化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多元化原料加工和石化深加工产业,突出发展各类化工新材料、专用精细化学品等高端石化产品。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科技局。
——机械装备。加快实施“泉州制造2025”和“数控一代”示范工程,围绕
打造全国重要的机械装备制造中心,强化基础研发平台作用,全面提升机械装备自主研发能力,完善毛坯铸锻→零部件生产→整机装配→产业服务创新链,提升纺织服装机械、制鞋机械、建材机械、食品机械、卫生用品机械等产业机械、数控机床、新型消防装备、输配电设备、工程机械等产业智能化、大型化、特色化、高端化水平,加快推动汽车制造、海工装备、轨道客车等重大项目创新发展。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国土资源局、金融工作局、质监局。
——建材家居。围绕建设全国建材(装饰)产业现代化基地,推动石材、建陶、水暖厨卫、水泥、墙体材料等建材产业向节能环保、高科技绿色材料及新材料转型、智能家居发展。石材产业要发展精加工、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产品,推进产品高端化、精细化、工艺化、薄型化、保温型发展。建陶行业要打造原材料加工→坯土制造→色釉料生产→机械模具制造→物料配送产业链,推动产品向薄型化、功能性和工业陶瓷发展,向产品研发、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延伸。水暖厨卫行业要开发面向新生代的个性定制、数字化、智能化、节水轻量型、健康环保型、厨卫一体化产品。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住建局、质监局。
——食品产业。围绕建设全国休闲食品饮料基地,坚定走差异化战略,开发适应国内外需求的时尚、高端产品,发展高附加值营养健康食品饮料、功能性食品、海洋食品、地方特色食品、保健食品,推动现代先进加工技术装备应用,建立食品质量可追溯系统和食品安全体系,加快建设集材料贸易、创新研发、检测、培训等于一体的综合性平台。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经信委、科技局、农业局、海洋渔业局、粮食局、食品药品监管局。
——工艺制品。围绕建设全国特色工艺品基地,保护和传承传统工艺美术产业,加快工艺制品产业和文化创意产业融合,以陶瓷、石雕、藤铁及木根雕、树脂、香品等为主,完善集设计、生产、原辅料配套、创新培训、销售展示、旅游观光等于一体的专业化产业链,打响“世界陶瓷之都”“世界石雕之都”“中国香都”品牌。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城镇集体工业联合社,市发改委、科技局。
——纸业印刷。围绕建设全国纸业印刷基地,加快调整纸制品产品结构,延长生活用纸、产业用纸、文化用纸等产业链条,提升集群化发展水平。印刷业重点发展创意印刷、绿色印刷、数字印刷以及纺织、电子、装饰装潢、智能制造印刷。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经信委、文广新局、科技局、质监局。
——新一代信息技术。抢抓当前“互联网+”和促进信息消费的有利时机,加快产业技术、产品、管理创新,重点发展集成电路、移动通讯、数字对讲机、数字视听、北斗卫星应用设备、智能安防监控、LED、新型元器件、软件等,培育一批在国内外具有影响力的重点骨干企业和名牌产品,加快做大产业规模。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经信委、科技局,市通信发展管理办。
——新材料。加强产业自主创新,推进技术攻关突破,重点发展先进高分子材料、高端精细专用化学品、功能性纤维、功能性非晶材料、功能性薄膜、石墨烯、特种陶瓷、功能性纸品、光伏新材料等。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局。
——新能源。以优化能源利用方式、提高能源利用率为核心,发挥资源优势和
产业基础,提高技术水平,重点发展光伏发电、新型环保电池、风能等。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发改委、科技局。
——节能环保。抓住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机遇,坚持能源节约、资源综合利用和环境治理并重的清洁生产模式,重点发展大气、水污染防治和节能新技术、新装备、新产品,加快形成节能和环保装备、材料及技术服务产业链。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环保局、发改委、经信委、科技局、住建局、市政公用事业局、交通运输委。 ——生物与新医药。以产业集聚区、产业园、产业链为抓手,以重大项目为支撑,带动产业规模化发展,重点发展培育药用天然植物、现代中药、功能性食品以及新型海洋医药等。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经信委、卫计委、科技局。
——现代服务业。发展壮大电子商务、第三方物流、检验检测认证、服务外包、融资租赁、人力资源服务等生产性服务业,提高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支撑能力。推动生活性服务业向精细化和高品质转变,培育一批大型旅游、健康、养老产业集团和产业联盟。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发展,推进文化创意服务专业化、集约化、品牌化,促进工业设计、文化软件服务、建筑设计服务、专业设计服务、广告服务等创新发展。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交通运输委,市邮政管理局、泉州港口管理局,泉州晋江机场公司。
——现代特色农业。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规模化、产业化、信息
化、标准化水平。全面提升现代农业技术装备水平,加强农业“五新”推广,建设农业科技信息资源共享与服务平台,发展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推进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深化泉台农业对接,加快推进泉州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安溪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台湾农业技术交流推广中心、惠安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园区建设。着力提升设施及农业智能化装备水平,创建农业物联网基础信息传输平台、存储平台和分析平台,推动农业生产过程的数字化采集、科学化管理、智能化控制和精准化服务。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农业局、科技局。 (二)技术创新
1.加快掌握核心关键技术。围绕产业重大技术需求和17个重点产业转型升级路线图,明确技术创新的战略目标、共性关键技术和攻关路径。组织实施科技创新促进产业转型升级“燎原计划”,推动关键领域核心技术、行业共性关键性技术、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等重大专项的实施,在数控技术、智能装备、新一代信息技术、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率先取得突破。支持企业采用先进适用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和新标准实施技改,加快新技术产业化,支持企业加快研发一批关键基础材料和核心基础零部件(元器件)。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科技局、经信委、发改委。
2.有效推动技术成果转化。完善科技成果转化的运行机制、激励机制和协同推进机制,提升科技成果链接转化能力,拓展提升“泉州科技云”、海峡(泉州)技术转移中心的平台功能,吸引境内外创新资源来泉聚集。依托“6·18”科技创新平台,深化产学研合作,推进企业技术需求和科研院所科技成果有效对接,形成技术、资本、人才与项目、产业对接的长效机制。提高从新技术到新产品的转化效
率,加强首台(套)重大装备认定工作,优化整合科技中介服务机构,健全技术成果转化服务体系,支持民营资本建设网上技术交易市场,定期发布企业技术需求目录、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转化目录。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科技局、经信委、发改委、教育局。
3.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标准制定。实施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水平,完善社会化专利服务体系,提升企业专利转化能力。鼓励、引导高新技术企业、知识产权示范、优势企业组织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提升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能力。实施专利导航工程,引导专利布局。健全知识产权保护机制,完善知识产权行政执法体系。支持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行业和地方标准的制定。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知识产权局,市质监局。 (三)平台创新
1.强化科技自主研发平台。加快中科院海西研究院泉州装备所、泉州智能制造研究院、哈工大泉州工程技术研究院等科研院所建设,充分发挥其支撑全市科技创新、制造业装备提升、机器换工、产业转型升级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方面的“智库”作用。引导各县(市、区)围绕支柱产业,建设一批产业针对性强、专业领域细分的“专精特”科研院所和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对接国内外一流大学、科研院所、世界500强企业和央属企业,引进设立重大研发机构。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科技局、经信委、发改委。
2.搭建产业协同创新平台。积极发展由产业需求拉动、产学研合作的新型研发机构和创新组织。鼓励企业与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与企业共建各级各类企业技术中心、工程研究中心、重点实验室、研究所。重点支持国内外高校、科研院所在泉建
设的虚拟研究院所,支持本市企业与高校院所共建“实体办院、投管分离、市场化运营”的新型科研机构。支持行业领军企业联合科研院所、高校等组建区域性制造业创新中心,主动融入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网络,以前沿技术和关键共性技术的研究开发、转移扩散、首次商业化为重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整体解决方案。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科技局、经信委、教育局。
3.完善创新创业支撑平台。利用存量厂房、仓库、商务楼宇以及传统文化街区等,改造建设一批资源集聚、服务专业、特色鲜明的众创空间;整合高校教学资源、产学研合作基地和创业孵化载体,建设一批大学生创业基地;改造提升现有各类产业园区中的孵化器,鼓励与上市公司、创投机构和专业团队开展合作孵化,拓展孵化功能。延长园区创新链,鼓励园区与高校院所的创新创业平台开展合作,共享创新资源与优惠政策,提升创新创业服务功能。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科技局、教育局、经信委、商务局。
4.拓展技术交流合作平台。支持优势企业融入全球创新网络,在欧美等国家设立研究中心、技术转移平台、创业孵化平台,兼并重组境外优势科技型企业,链接优势创新资源。加强与国内创新发达地区合作。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科技局、发改委、经信委、商务局。 (四)业态创新
1.培育“互联网+”新业态。大力发展互联网经济,围绕建设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和争创中国(泉州)跨境电子商务综合试验区,加快发展移动电子商务、跨境电子商务和农村电子商务,重点规划建设电子商务园区(基地),发展电子商务公共服务平台、代理运营服务、数据基础服务、咨询教育等产业,做大做强“泉州
购”综合大平台。在制造、能源、服务、媒体等领域引入互联网要素,培育工业互联网、智能电网、数字营销、互联网教育、个性化诊疗、社区O2O、互联网金融等新业态。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商务局、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工商局。
2.推进服务型制造。鼓励制造企业通过管理创新和业务流程再造实现主辅分离,设立面向细分行业的技术研发、信息化支撑、市场拓展、品牌运作的新型服务企业。鼓励制造企业向提供咨询设计、工程施工、仓储物流、系统维护和管理运营等系统集成总承包服务商转型。支持发展提供大型制造设备、生产线等融资租赁服务的专业化类金融服务企业。发展面向智能制造的信息技术服务业,为企业提供制造过程信息物理系统(CPS)方案的设计、开发和系统集成服务。壮大面向研发设计、技术转移、知识产权、科技资讯等的科技服务业。培育市场化运营、融入全球服务外包网络的平台型工业设计企业。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商务局。
3.发展大数据和云计算产业。加快中国国际信息技术(福建)产业园、泉州软件园等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广大数据在城市管理、民生服务等领域的全面应用。鼓励发展政务、交通、医疗、教育、文化、旅游等行业性大数据云平台,培育大数据龙头企业。深化云计算在重点行业推广典型应用示范,推进政务云、制造云、教育云、医疗云等云平台建设。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 (五)模式创新
1.推广开放式研发设计模式。借助互联网等手段,汇聚各类创新资源,提升研
发设计效率和水平。引导消费电子、家电、制鞋、服装、食品等消费类企业建立开放式创新交互平台、在线设计中心,对接用户需求,发展客户深度参与的研发设计模式。支持机械、建材等企业加快构建产业链协同研发体系,集聚各类优势研发设计能力,发展基于互联网的协同设计。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
2.推行网络化制造模式。鼓励龙头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上下游紧密协同,促进生产、质量控制、运营管理等系统全面互联,向关联企业“溢出”技术优势、管理优势和资源优势。鼓励优势制造企业发展云制造模式,通过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推进生产制造、检验检测、数据管理、技术标准、工程服务的开放共享,打造制造资源“池”,实现制造能力的优化配置。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
3.发展个性化定制生产模式。鼓励纺织鞋服等行业龙头企业提供满足客户个性化需求的产品,提升产品附加值和客户满意度。在设计、制造、物流、服务等环节植入客户参与界面,实现客户深度参与的定制化生产。通过先进制造技术与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集成创新,推行模块化产品设计、柔性制造系统、智能化生产控制与调度技术,实现以大批量生产的成本和效率提供定制化产品。率先在纺织、服装、制鞋、家具、建材等行业开展个性化定制试点示范。
责任单位: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经信委、发改委、科技局。 三、保障措施
(一)加强统筹协调。建立市创新发展联席会议制度,统筹协调全市创新发展相关工作,持续优化创新政策体系和发展环境。市政府分管领导担任总召集人,联
席会议办公室设在市科技局,市直有关单位作为成员单位。其中,市科技局重点抓重大关键技术攻关、研发平台建设、科技小巨人培育、“双创”项目推进等;市发改委重点抓创新驱动战略规划、重大创新项目引进和组织实施等;市经信委重点抓推动产业创新发展、发展服务型制造、培育新兴产业、企业技术改造等;市教育局重点抓高校高水平科研机构(平台)建设等。联席会议建立“一月一协调,一季一调度”的定期协调机制,将创新发展工作作为市政府重大项目调度会的重要内容,及时解决创新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经信委、发改委、教育局。
(二)聚集创新资源。统筹财政资源,优先保障重点科技项目资金需求,加大对科技创新专项、应用试点示范、行业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公共平台等的扶持力度。进一步落实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政策和高新技术企业税收优惠政策,对研发经费实行专账管理,实行固定资产加速折旧、企业购进或自制机器设备等固定资产所发生的进项税额抵扣等政策。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发挥产业股权投资基金和高新技术发展基金的作用,加大对创新创业的信贷支持,推进专利权质押融资、科技保险、科技创投等融资方式创新。完善专项资金管理和资金绩效评价,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切实发挥财政政策的杠杆作用和引导效应。
责任单位:市科技局、财政局、金融工作局、经信委,市国税局、地税局。 (三)加强人才引进和培养。紧紧围绕我市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深入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五个一百”人才计划和八项重点人才工程,加大高端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引进和培育力度,实现每个千亿以上产业集群必须有100个以上的高端人才,每个500~1000亿产业集群必须有50个以上的高端人才。鼓励各驻泉研究院所、新型科研机构、科技孵化器等公共技术服务平台引进、聚集各类优秀人才。支持本地高校和职业院校开展人才培养体系建设,与企业合作开展“订单教育”、设立实训机构,开展职工在岗、转岗技能培训,为产业创新发展培育专
业技术人才和熟练工人,创建民营企业人才聚集区。 责任单位:市人社局、科技局、经信委、教育局。
(四)优化创新创业生态。全面落实好国务院、省政府、市政府出台的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政策措施,完善有利于自主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的激励分配机制,推动科技成果使用、处置和收益权改革政策的落实,调动科研人员和创业者的积极性。推进科研人员双向流动,允许国有企事业单位科研人员离岗创业,支持在职科研人员在完成本职工作、不损害单位利益的基础上,采取兼职兼薪方式创业或服务企业创新。加快推进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准入、金融创新等改革,构建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进一步简政放权,完善创新管理体制,清理调整与创业创新相关的审批、认证、收费等事项,降低创业创新门槛。加强创新创业宣传,积极营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浓厚氛围,倡导敢为人先、敢冒风险的新风尚。
责任单位:市发改委、科技局、教育局、审改办、质监局、工商局,市行政服务中心管委会、知识产权局,市国税局、地税局。
(五)强化督查评估。进一步建立健全实施创新驱动战略与推进企业自主创新目标责任制,明确各级各部门的目标任务,建立健全考核体系和奖惩机制,把开展创新驱动相关目标完成情况纳入年度绩效考核。每年对各县(市、区)人民政府,泉州开发区、泉州台商投资区管委会,市直各有关单位等进行考核,并给予综合评价,将考核评价结果以一定形式予以通报,切实落实各级各部门推动创新驱动战略实施的责任,确保取得实效。
责任单位:市创新发展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