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城市群地区的城镇化状态与动力机制

2022-01-09 来源:汇智旅游网
第30卷第6期2010年6月经济地理ECONOMICGEOGRAPHYVol.30,No.6Jun.,2010

文章编号:1000-8462(2010)06-0918-08

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城市群地区的

城镇化状态与动力机制

王发曾,程丽丽

(河南大学环境与规划学院,中国河南开封475001)

摘要:省域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城市—区域类型。山东半岛、中原和关中城市群分属我国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省域城市群中有很强的地带代表性,而且位置相连,是我国跨地带、跨省域协作与整东部、

合发展的优良平台。总体看来,三城市群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城镇化速度较快,青岛、济南、郑州、西安等核心城市的综合实力均未进入我国一线的区域中心城市,城市规模序列结构都存在缺陷。通过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以及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分析,发现:我国省域城市群地区城镇化的主要动力是经济发展,城市群发育普遍不够成熟,差异性显著,要真正起到省域核心增长版块的中心带动作用和国家区域发展

除了决策层面和经济层面的原因外,还有社会层面和体制层面的原关键支撑点的作用,还有待时日。究其因,因。为推动我国省域城市群地区的健康城镇化,必须为城镇化培育强大的动力机制,为城镇化搭建多层面的承

载平台,科学组织城市群之间和内部的整合发展,强力推行现有体制创新。关键词:城市群;城镇化;状态;动力;灰色关联度分析F290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A

国内外学术界对于城镇化及城市群的研究可说是浩如烟海、积累丰厚,对于城市群地区的城镇已化研究大多散见于对城市群的整体研究之中[1-2]。有的研究从两个方面对本文有重要的借鉴意义。一是城镇化的动力机制研究[3-11]。美国经济学家兰帕德(LamnpardEE.)在研究城市发展历史时指出,近百年来,美国城市发展与经济增长之间呈现一种非常显著的正相关,经济发展程度与城镇化阶段之间有很大的一致性;美国地理学家贝利(BerryBJL.)选用了95个国家的43个变量进行主成分分析,证明了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的巨大推进作用;周一星、许学强等学者先后对100多个国家的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发展水平进行回归分析,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二是我国省际城镇化的差异研究[12-16]。许学强和叶嘉安在1986年就开始关注我国城镇化的省际差异问题,并分析了其表现与原因;赵群毅、周一星和王茂军运用回归分析技术从空间和时间两个方面分析了198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城镇化发展速度的省区间差异,发现整体上呈现东高西低、南高北低的格局,城镇化水平越高,发展速度的波动性越小;刘耀彬、陈志和杨益明的研究表明,城镇化水平的省际差异是自然条件、经济与社会发展以及技术

进步等综合作用的结果,其中区域经济发展、社会

投资与消费、邮电通讯能力等,是产生差异的最主要因素。

省域城市群是我国城镇化进程中出现的新的城市—区域类型。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群的形成与扩张一方面体现了城镇化快速进展的必然趋势,一方面也体现了区域发展要求实施中心带动战略的客观要求。如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和城镇化水平较高的东部沿海地区,形成了具有全国和国际意义的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城市群三个巨大的区域增长版块;同时,国家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和中部地区崛起战略的实施,一批面貌各异、发育程度不一、综合实力不等的省域城市群陆续涌现。因此,通过科学认识省域城市群地区的城镇化状态,研究不同地区推进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对省域城市群的快速平稳发展和培育推动城镇化的因素等,都是十分必要的[12-14]。

本文之所以将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和关中城市群作为案例,是因为:①三城市群位于我国中部偏北纬度带、黄河流域中下游地区,气温类同,降水有差异,地形的梯级落差明显,开发历史悠久,大河文明和产业基础各具特色,自然环境与人

收稿时间:2010-03-03;修回时间:2010-05-18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编号:40771065)和河南省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专题研究课题(编号:2005004)联合资助。

第6期王发曾,程丽丽: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城市群地区的城镇化状态与动力机制919

文社会条件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可比性较强。②三城

市群均具有对外开放的良好区位,能够在未来国家经济发展版图中发挥重要作用。其中山东半岛城市群向西可以连接沿黄河经济协作带,向东以青岛为出海口可与韩国、日本及东南亚诸国建立便利的联系;中原城市群地处我国东西南北交汇之地,是联系全国各地的枢纽区;关中城市群是我国东部北方地

区联系西南和西北的主要通道。③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城市群分属我国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在省域

城市群中有很强的地带代表性,而且位置相连,是我国跨地带、跨省域协作与整合发展的优良平台[17]。

1研究方法

1.1城镇化水平的测度

本文采用城镇化率和城镇化弹性指数,以及核心城市实力和城市规模序列构成来衡量城市群地区的城镇化水平,并以此描述城市群地区的城镇化状态。

城镇化率是地区城镇人口占总人口的比值,该指标从人口城镇化的角度刻画了地区城镇化水平,城镇化率越高,地区城镇化水平就越高。城镇化弹性指数是城镇人口增长率与总人口增长率的比值,

是衡量地区城镇化进程速度的重要指标[18],弹性指数越高,地区城镇化进程的速度越快。

核心城市是城市群地区的核心增长极,其实力大小既表明城市群地区城镇化进程的中心带动作用的强弱,也在一定程度上表明城市群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高低。核心城市的实力由三组指标来共同刻画:①规模指标,包括土地面积、人口数、GDP总量和财政收入;②效率指标,包括人均GDP和地均GDP(单位土地面积的GDP产出量);③集聚指标,经济首位度,即城市群内经济总量排序第一位的城市的GDP与第二位的城市的GDP的比值。城市规模序列构成表明了城市群地区城市体系的规模发育程度和城镇化的空间差异状况。可使用两组指标共同刻画:①规模级别比重指标,即小、中、大、特大和超大五个级别城市的数量占城市总数的比例。②人口规模首位度指标,包括两城市指数(规模排序第一城市的人口数与第二城市的人口数的比值)和四城市指数(第一城市的人口数与第二、第三、第四城市人口数之和的比值),前者的均衡值为2,后者的均衡值为1。

1.2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分析

根据灰色关联理论的基本原理与方法,通过计

算关联度,找出影响城镇化的较大的公共因素,有

助于准确认识推动城市群城镇化进程的动力机制。灰色关联理论是灰色系统分析的主要内容之一,以分析系统中主行为序列和相关行为序列曲线的几何相似程度来判断二者的联系是否紧密[19]。所谓关联度即对两个序列之间关联性大小的量度,其计算包括以下步骤:

首先,构造分析矩阵。设有m个影响城镇化的因素Xi为比较序列,n个统计年份的城镇化率为参考序列,据此构造分析矩阵:

{X1(0)(t)},{X2(0)(t)},…{Xi(0)(t)},…,{Xm(0)(t)}(i=1,2,…,m;t=1,2,…,N)

(1)

其次,变换原始数据。为使比较序列中各因素的观测数据能够直接进行比较,须对其进行均值

化、初值化或标准化变换,消除原始数据的不同的量纲。

然后,计算关联系数。关联系数反映了两个序列在某一时刻的紧密(靠近)程度,其计算公式为:ξi(t)=minminy(t)-xi(t)+ρmaxmaxy(t)-xi(t)

y(t)-xi(t)+ρmaxmaxy(t)-xi(t)

(2)

式中:ξi(t)是t时刻比较数列xi(t)与参考数列y(t)的相对差值,称为xi(t)对y(t)在t时刻的关联系数。ρ为

分辨系数,其意义是削弱最大绝对差数值太大引起的失真,提高关联系数之间的差异显著性,ρ∈0,1)。

最后,计算关联度。两个序列n个年份的第i个影响因素Xi的关联系数之平均值便是两序列的关联度Ri,即:

n

Ri=1

ni

t)

(3)

iΣξ(=1

1.3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互关系分析

经济发展是推动城镇化进程动力系统中的主

要动力,科学分析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是在城镇化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分析的基础上,深刻认识城镇化动力机制的关键一步。“经济发展”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社会运行系统,而且随着地域与时间的不同,显现出丰富多彩、千差万别的面貌[20]。但是,根据系统动力学的观点,一个复杂系统最具本质意义且与其它同类系统最具比较意义的指标只有两个,即要素的量和要素存在的秩序。在经济发展系统中,“要素的量”可以具象为国内生产总值GDP),“要素的存在秩序”可以具象为产业结构。GDP总量主要表征经济规模,不能表征经济效率,而人均GDP相对比较准确地刻画了经济发展水

((920经济平。产业结构可以从多个层面上考察,其中最简单又与城镇化密切相关的结构形态是三次产业的构成。因为,只有适当降低第一产业比重,才意味着非农产业有了提升比重的空间,也意味着在保证农产品供应的前提下为城镇化提供充足的农业剩余劳动力;只有提升第二产业的比重,才意味着工业化能够成为城镇化的强有力推手,也意味着第三产业和农业纳入了现代产业链条;只有大幅度提升第三产业的比重,才意味着城镇化获得新型服务业的强有力支持,也意味着农业剩余劳动力在城镇有了更广阔的就业空间[6-7]。

2研究区域与数据

2.1研究区域

2.1.1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的实际范围包括济南、青岛、淄博、东营、烟台、威海、日照8个地级市域,内含22个县级市和14个县,青岛、济南为副省级城市,且为城市群的双核心城市。区内土地面积7.3万km2,人口3966.40万,分别占全省的46.6%和43.5%,人均GDP为30883元,是省人均水平的1.53倍。山东省有20个进入全国百强的县市,其中15个在半岛地区。拥有由

铁路、

公路、水路、航空和管道等多种运输方式相互交织的一体化交通网络。工业较发达,己形成了能源、电子、机械、纺织、冶金、食品、化工等一批支柱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港口口岸、商业、信息技术、科技教育、金融保险和旅游等产业均在全国具有领先水平[21]。是全省外向型经济的集聚地,进出口总额占全省的80%左右。

2.1.2中原城市群地区。中原城市群地区位于河南省中部偏北,以省会郑州市为核心,包括洛阳、开封、新乡、焦作、许昌、漯河、平顶山、济源等共9个省辖(管)市及下辖的14个县级市和34个县。区内土地面积5.8万km2,总人口4027.86万,分别占全省的40.1%和40.51%,人均GDP为14152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30倍。城镇密度高,城市群主要城市距离郑州大都在100km以内,属于一小时经济圈的范围[22]。矿产资源与多种农副产品资源均很丰富,有优良的农业基础,是国家重要的商品粮生产基地。郑州是国家重要的铁路枢纽,多条铁路干线与高速公路交织成网,交通通达度较高。工业基础较为雄厚,是有色金属、能源电力、机械制造、食品与纺织工业的生产基地,农产品加工业是本区的重点产业。教育科技水平较高,劳动力资源丰富,民营

地理第30卷

经济发展速度很快,区域消费市场广阔。

2.1.3关中城市群地区。关中城市群地区位于陕西省中部,欧亚大陆桥陇海—兰新线中段,是以西安为核心,包括咸阳、渭南、宝鸡、铜川等总共5个地级市、3个县级市和32个县,是我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欧亚大陆桥经济带上综合经济实力最强的核心支撑区,并有条件建设成为实施我国经济发展第二步战略的主要支撑主体[23]。区内土地面积5.5万km2,总人口2326.88万人,分别占全省的27.0%和62.84%,人均GDP为10819元,是全省平均水平的1.09倍。关中地区不但是我国目前最大的航空航天和国防科技装备研发与制造基地,而且是我国传统工业最密集的地区,已经形成了纺织、电子、煤炭、石油化工、机械装备、旅游、能源等较为完备的产业体系,其装备工业一直是国家投入的重点区

域。

旅游业得天独厚,对境外游客有很强的吸引力。2.2数据

本文所用数据取自我国1996—2008年正式公布的统计年鉴,包括中国城市统计年鉴、河南省统计年鉴、山东省统计年鉴、陕西省统计年鉴以及这三省的城市统计年鉴等,并运用SPSS软件和MicrosoftExcel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和模型运行。

3城市群地区的城镇化状态

3.1城镇化率

纵观三城市群城镇化率的发展变化(图1),可以看出:①整体上三城市群城镇化水平比较低,除山东半岛基本与全国平均持平外,中原和关中低于全国平均3—15个百分点。②三城市群城镇化率起点不同,1995年,从高到低,山东半岛、关中、中原城市群的城镇化率分别为0.3214、0.2559和0.2231。③三城市群城镇化率都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从高到低,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城市群的年均增长率分别为0.0147、0.0061和0.0043。④三城市群目前的城

图1三城市群及全国城镇化率

Fig.1

Urbanizationrateofthethreeurbanagglomerations

andthenation

第6期王发曾,程丽丽: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城市群地区的城镇化状态与动力机制921

镇化水平仍然不高,除山东半岛城市群略高于全国

平均水平外,关中和中原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3.2城镇化弹性指数

三城市群及全国的城镇化弹性指数显示:①从高到低,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城市群城镇化弹性指

4.35和3.01,全国的平均城镇化弹数分别为9.43、

性指数为6.44。②山东半岛城市群最高,高出全国2.99,分别高出中原、关中城市群5.08和6.42,这得益于国家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和开发环渤海大城市圈的宏观战略。③中原城市群高于关中城市群1.34,低于全国平均2.09,而关中城市群低于全国平均达3.43,城镇人口增长速度都比较缓慢。3.3核心城市实力

衡量三城市群核心城市实力的主要指标见表1。可以看出:①市域土地面积从高到低排序为青岛、西安、济南和郑州,总人口排序为西安、青岛、郑州和济南,青岛、西安的人口规模与土地规模略大于郑州和济南。②GDP总量从高到低排序为青岛、济南、郑州和西安,财政收入总量排序为青岛、郑州、济南和西安,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双核心城市经济实力均优于郑州和西安。③人均GDP从高到低排序为青岛、济南、郑州和西安,地均GDP排序也为青岛、济南、郑州和西安,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双核心城市经济效率也优于郑州和西安。④土地面积占城市群地区比重从高到低的排序为西安、青岛、郑州和济南,总人口比重的排序也为西安、青岛、郑州和济南,GDP总量比重的排序为西安、郑州、青岛和

Tab.1

面积/万km2

济南青岛郑州西安

绝对量

区内比重/%绝对量

区内比重/%绝对量

区内比重/%绝对量

区内比重/%

0.8211.191.0914.930.7412.801.0118.23

济南,财政收入总量比重的排序也为西安、郑州、青岛和济南,西安、郑州的比重超过青岛和济南,核心地位较强。⑤经济首位度从高到低的排序为西安(与咸阳的比值)、郑州(与洛阳的比值)和青岛(与济南的比值),关中城市群的单核实力最强,山东半

二位岛城市群的双核实力较均等,中原城市群首、

城市的实力正在逐渐接近。3.4城市规模序列构成

三城市群城市规模序列构成见表2。可以看出:①三个城市群城市规模序列均不完善,城市平均规模较小。②山东半岛城市群无超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小城市所占比例最高。两城市和四城市指数均低,且偏离均衡状态较远,属于典型的低首位度类型,青岛、济南双核牵引的态势很明显。③中原城市群无超大城市,特大和中等城市所占比重偏小,小城市比重偏大。两城市指数和四城市指数均较低,但高于山东半岛城市群,亦属低首位度类型,洛阳市有可能成为副核心城市。④关中城市群城市规模序列结构呈畸形,拥有三城市群唯一的超大城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出现断层,中等城市数量偏少,小城市仅有3座。两城市和四城市指数均高,且偏离均衡状态较远,属典型的高首位度类型,基础薄弱、单城独进的状况限制了西安经由城市体系的中心带动作用。

4城市群地区城镇化的动力机制

4.1城镇化的影响因素

表1三城市群核心城市经济实力

Coreurbaneconomystrengthofthethreeurbanagglomerations

人口/万人597.4415.06740.9118.68679.7016.87741.7331.88

GDP/亿元1876.6115.322695.8222.011660.6027.951270.1450.45

人均GDP/元31606-33188-25474-15940-地均GDP/万元/km2

2288.55-2473.23-2244.05-1257.66-财政收入/亿元

106.1517.25176.4128.67136.1340.3773.0567.14

经济首位度

--1.44-1.49-2.93-

表2三城市群城市人口规模序列构成

Tab.2Urbanpopulationscalesequenceconstitutionofthethreeurbanagglomerations

规模级别

超大城市(>200万)特大城市(100—200万人)大城市(50—100万人)中等城市(20—50万人)小城市(<20万人)人口首位度

山东半岛城市群城市个数0

62022两城市1.0272

%020.006.67073.33四城市0.5107

中原城市群城市个数024215两城市1.7681

%08.7017.388.7065.22四城市0.7570

10133两城市5.8438

关中城市群城市个数

%12.50012.5037.5037.50四城市2.1466

922经济4.1.1城镇化影响因素灰色关联度的计算结果。从指标选取的代表性、可操作性和数据的可获取性等原则出发,兼顾考虑三城市群的具体情况,本文选取了19个指标作为城镇化的影响因素评价指标(表3)。选用三城市群1995、1998、2001、2004和2005年各指标的观测数据为比较序列,以三城市群这5年的城镇化率为参考序列,经数据的初值化变换后,运用公式(2)、(3)分别计算三城市群的关联系数和关联度,(2)式中ρ取0.5。结果见表3。

表3三城市群城镇化影响因素关联度

Tab.3

Urbanizationinfluencefactorinterrelatednessthree

urbanagglomerations

指标

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城市群

二产占GDP比重0.97610.98800.9899医生数

0.97370.97680.9892工业产值/工农业总产值0.96850.88590.9926三产占GDP比重0.96570.98630.9888人口密度

0.96460.90710.9963人均生活用水量0.96200.79500.9700人均耕地面积

0.94890.62700.9822人均拥有道路面积0.94010.97960.8921人均粮食产量0.92090.98150.9957一产占GDP比重0.89240.75500.9662人均GDP

0.81710.99120.9277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0.79790.93960.9279交通能力指数0.79640.97850.9555外向度指数

0.73940.85900.9027人均地方财政收入0.71260.98270.8546人均公共绿地面积

0.69800.87880.9458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0.67510.91000.8281大学生数

0.67100.95830.6342人均邮电业务总额

0.6148

0.8411

0.6431

注:交通能力指数为客运周转量和货运周转量的乘积开平方。

根据表3,将三城市群影响城镇化的因素与城镇化率的关联度分为四个层次:①1.000>Ri>0.

9500;

②0.9500>Ri>0.9000;③0.9000>Ri>0.8000;④0.8000>Ri>0.6000。

4.1.2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该城市群地区关联度四个层次所包含的指标有:①二产占GDP比重、医生数、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三产占GDP比重、人口密度、人均生活用水量,说明第二产业、医疗卫生、工业化、第三产业、人口集聚和用水等因素对城镇化的支撑、促进作用最强,尤其是工业化、医疗卫生和第三产业的作用最为显著,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已进入良性循环。②人均耕地面积、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人均粮食产量,说明耕地、粮食生产以

及道路等基础设施对城镇化的制约仍然较强。

③一产占GDP比重、人均GDP,说明农业对城镇化的促进作用较弱,人均经济实力的拉动作用一般。④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交通能力指数、外向度经济、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社会

地理第30卷

固定资产投资、

大学生数、人均邮电业务总额,说明商业、交通、外向经济、财政收入、环境、投资、科教、信息化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最弱。

4.1.3中原城市群地区。该城市群地区关联度四个层次所包含的指标有:①人均GDP、二产占GDP比重、三产占GDP比重、人均地方财政收入、人均粮食产量、人均拥有道路面积、交通能力指数、医生数,说明人均经济实力、第二产业、第三产业、财政收入、粮食生产、交通、医疗卫生等因素对城镇化的支撑、促进作用最强,尤其是人均经济实力和二、三产业的作用最为显著,城镇化的动力机制已进入良性循环。②大学生数、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人均社会固定资产投资、人口密度等指标,说明科教、商业、投资和人口集聚等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较强。③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人均公共绿地面积、外向度指数、人均邮电业务总量,表明工业化、环境、外向经济、信息等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较弱。④人均生活用水量、一产占GDP比重、人均耕地面积,表明用水、农业和耕地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最弱。

4.1.4关中城市群地区。该城市群地区关联度四个层次所包含的指标有:①人口密度、人均粮食产量、工业产值占工农业总产值比重、二产占GDP比重、医生数、三产占GDP比重、人均耕地面积、人均生活用水量、一产占GDP比重、交通能力指数。说明人口集聚、粮食生产、工业化、第二产业、医疗卫生、第三产业、耕地、用水、农业和交通等因素对城镇化

的支撑、

促进作用最强,尤其是人口集聚和粮食生产的作用最为显著,城镇化的动力机制仍停留在初

级阶段。②人均公共绿地面积、人均社会消费品零售额、人均GDP、外向度指数,说明环境、商业、人均经济实力、外向经济等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较强。③人均拥有道路面积、地方财政收入、人均固定资产投资,说明道路、财政收入、投资等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较弱。④人均邮电业务量和大学生数,说明信息化、科教等因素对城镇化的影响作用最弱。4.2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

4.2.1城镇化与经济发展相关分析结果。上述影响城镇化的19种因素中,有11项属于经济类因素,有4项与经济有直接关系,有4项与经济有间接关系,经济发展是推动城镇化进程动力系统中的主要动力。运用SPSS13.0软件对三城市群城镇化与经济发展水平做相关性分析,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城市群二者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945、0.991和0.986,显

第6期王发曾,程丽丽: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城市群地区的城镇化状态与动力机制923

著水平为1%并且都通过双尾检验,说明呈高度相

关关系。同时运用此软件对三城市群人口城镇化率(因变量Y)和人均国内生产总值(自变量X)进行线性回归,得出以下3个方程:

山东半岛城市群:Y=-0.671+0.107lnX(4)R2=0.894F=75.538SIG=0.000中原城市群:Y=-0.221+0.052lnX(5)

R2=0.988

F=715.722

SIG=0.000

关中城市群:Y=-0.096+0.043lnX(6)R2=0.971F=304.835SIG=0.000

3个方程都可以通过检验,说明其城镇化率与人均GDP确实存在对数关系。

运用Excel可以绘出一产、二产、三产各占GDP比重和城镇化率的变化曲线(图2、3、4),以对比分析三城市群城镇化与产业构成的关系。

图2山东半岛城市群

Tab.2TheShandongPeninsulaurbanagglomeration

图3中原城市群

Tab.3

TheZhongyuanurbanagglomeration

图4关中城市群

Tab.4TheGuanzhongurbanagglomeration

4.2.2山东半岛城市群地区。据公式(4)分析,山东半岛城市群经济发展解释了城镇化水平的89.4%,

尽管在三城市群中属最低,但其标准回归系数最高为0.107,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城市群人均GDP的自然对数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率的自然对数将增长0.107个百分点,整体上城市群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最大。图3表明,该城市群属“二、三、一”型产业结构。一产GDP比重持续下降,二产GDP比重不断上升,三产GDP比重是先上升后下降,而城镇化率一直在上升。2001年是一个显性拐点,此后伴随着二产GDP比重的大幅上升,城镇化速度明显加快,而三产受二产的强势挤压,GDP比重有所下降。总体看来,该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产业构成的互动关系已进入良性循环状态,工业化是城镇化的强劲推手,第三产业还未在城镇化进程中充分释放能量,产业结构的调整仍处于过渡期。

4.2.3中原城市群地区。据公式(5)分析,中原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解释了城镇化水平的99.1%,在三个城市群中最高,但其标准回归系数居中为0.0520,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城市群人均GDP的自然对数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城镇化水平的自然对数将增长0.052个百分点,整体上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居中。图4表明,该城市群属

二、三、一”型产业结构。一产GDP比重持续下降,二产GDP比重先下降后上升,三产GDP比重先上升后微降,而城镇化率一直在上升。显性拐点也在2001年,此后二产GDP比重大幅上升,城镇化速度随之加快,而三产受二产的强势挤压,GDP比重有所下降。总体看来,该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产业构成的互动关系已进入良性循环状态,2001年前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推动强于工业化,之后工业化开始强势推进。第三产业还未在城镇化进程中充分释放能量,产业结构的调整仍处于过渡期。4.2.4关中城市群地区。据公式(6)分析,关中城市群的经济发展解释了城镇化水平的97.1%,在三个城市群中居中,但其标准回归系数最低为0.043,意味着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该城市群人均GDP的自然对数每增长一个百分点,城镇化率的自然对数仅增长0.043个百分点,整体上经济发展对城镇化的拉动作用最小。图5表明,该城市群属“二、三、一”型产业结构,二、三产业GDP比重差别不大。一

产GDP比重持续下降,二产GDP比重先下降后上升,三产GDP比重先上升后微降,而城镇化率一直在上升。显性拐点出现在2004年,当年及此后二产GDP比重回升,三产GDP比重有所下降,城镇化速

“924经济度随之放缓。总体看来,该城市群地区城镇化与产业构成的互动关系正在进入良性循环状态,第三产业对城镇化的推动强于工业化,后者对城镇化的推动能量还有较大释放空间,产业结构的调整处于过渡期的初始阶段。

5结论

总体看来,三城市群地区城镇化水平较低,除山东半岛城市群的城镇化率稍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外,中原、关中城市群城镇化率一直低于全国平均

水平且差距有进一步扩大的趋势。在过去的10多年里,三城市群城镇化速度均比较快,山东半岛城市群发展速度最快。4个核心城市的土地与人口规模相差无几,综合实力均未进入我国一线的区域中

心城市,青岛、

济南的经济实力明显强于郑州和西安。西安的经济首位度和人口首位度均远远高于青岛和郑州,山东半岛城市群已进入双核牵引状态,中原城市群已具备双核牵引的实力,关中城市群仅依靠西安的单核心极化效应带动,牵引力明显较弱。城市规模序列结构都存在缺陷,山东半岛、中原城市群都没有超大城市,中等城市偏少,小城市所占比重较大。关中城市群无特大城市,大城市和中等城市偏少,尤其缺少小城市。这说明三城市群的组建缺乏区域城市体系的支撑,人为因素较强。

三城市群19个城镇化影响因素的灰色关联度均在0.6000以上,说明城镇化影响因素有多源性特点。三城市群关联度均超出0.9000的因子是它们的公共影响因子和主导影响因子,计有二产占GDP比重、三产占GDP比重、人口密度、人均粮食产量和医生数等5项指标,而其它指标对城镇化的影响差别较大。这说明经济发展、人口集聚、农业生产水平和医疗卫生条件是推进城镇化的主要动力,尤其经济发展因素起着关键性的作用,强力推动经济发展并挖掘其它因素的潜势是培育城镇化动力机制的主要内容。

在经济发展因素中,城镇化率与人均GDP高度相关,后者对前者的拉动作用以山东半岛城市群最为强劲,其次是中原和关中城市群。产业结构调整与城镇化进程有明显的互动关系,第一产业比重下降、二三产业比重上升、城镇化率提高是二者良性循环的的必然结果。相比之下,山东半岛城市群良性循环的程度高于中原城市群,后者又高于关中城市群。提高农业产业化水平、继续推进新型工业

地理第30卷

化以及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是三城市群调整产业结构,进而强化城镇化动力机制的有效途径。参考文献:

[1]刘荣增.城镇密集区发展演化机制与整合[M].北京:经济科学

出版社,2003:14-30.

[2]王发曾,刘静玉,等.中原城市群整合研究[M].北京:科学出版

社,2007:65-90.[3]

NorthamRM.UrbanGeography[M].NewYork:JohnWiley&Sons,1979:5-66.

[4]BerryBJL.Citysizedistributionsandeconomicdevelopment[J].

EconomicDevelopmentandCulturalChanges,1973(9):573-587.

[5]王发曾.21世纪发展中国家城市化的深层次发展[J].经济地理,

2003,23(6):772-776.

[6]李诚固,

郑文升,王晓芳.我国城市化与产业结构演变的互动变化趋势研究[J].人文地理,2004,19(4):50-54.

[7]蔡建明.中国城市化发展动力及发展战略研究[J].地理科学进

展,

1997,16(2):9-14.[8]赵新平,周一星.改革以来中国城市化道路及城市化理论研究

述评[J].中国社会科学,2002(2):132-137.

[9]宁越敏.新城市化进程———90年代中国城市化动力机制和特

点探讨[J].地理学报,

1998,53(5):470-477.[10]崔功豪,马润潮.中国自下而上城市化的发展及其机制[J].地

理学报,1999,54(2):106-115.

[11]宁登.21世纪中国城市化机制研究[J].城市规划汇刊,2000(3):

41-46.

[12]许学强,

叶嘉安.我国城市化的省际差异[J].地理学报,1986,41(1):8-22.

[13]赵群毅,周一星,王茂军.近20年来我国城市化发展速度的省

区间比较[J].经济地理,2005,25(5):632-637.

[14]刘耀彬,陈志,杨益明.中国省区城市化水平差异原因分析[J].

城市问题,2005(1):16-20.

[15]刘盛和.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的成因探析[J].长江流域资

源与环境,2004,13(6):530-535.

[16]李震.中国城市化水平省际差异与因素分析[J].云南地理环境

研究,2007,19(1):85-91.

[17]李学鑫,苗长虹.关中中原山东半岛三城市群产业结构与分工

的比较研究[J].人文地理,

2006,21(5):94-98.[18]陈爽,姚士谋,章以本.中国城市化水平的综合思考[J].经济地

理,1999,19(2):111-116.

[19]杨魁孚,田雪原.人口资源环境可持续发展[M].杭州:浙江人

民出版社,2001,212-216.[20]

CookeP.Modernurbantheoryinquestion.TransactionsoftheInstituteofBritishGeographers[J].NewSeries,1990(15):331-343.

[21]杜军.山东半岛城市群模型分析方法研究[D].山东师范大学,

2007.

[22]刘静玉.当代城市化背景下的中原城市群经济整合研究[D].河

南大学博士论文,2006.

[23]张小宁.关中城市群产业协调与布局发展[D].西安理工大学硕

士论文,2006.

第6期王发曾,程丽丽:山东半岛、中原、关中城市群地区的城镇化状态与动力机制925

THEURBANIZATIONCONDITIONANDITSPOWERMECHANISMIN

THESHANDONGPENINSULA,THEZHONGYUANANDTHE

GUANZHONGAGGLOMERATIONAREAS

WANGFa-zeng,CHENGLi-li

(CollegeofEnvironmentandPlanning,HenanUniversity,Kaifeng475001,Henan,China)

Abstract:Urbanagglomerationofprovinceterritoryisanewcity-regiontype,whichappearsinChineseurbanizationadvancement.TheShandongPeninsula,theZhongyuanandtheGuanzhongurbanagglomerationbelongsrespectivelytheeast,themiddleandthewesternpartofChina,hasthestrongregionrepresentationinurbanagglomerationsofprovinceterritory.Moreover,thelocationpositionsofthethreeurbanagglomerationsareconnected,andtheyformafineplatformforthecooperationandconformitydevelopmentcrossregionandprovinceterritory.Theoveralllookedlikethat,theurbanizationlevelislowinthreeurbanagglomerationsareas,theurbanizationspeedisquick,thecomprehensivestrengthsoftheircorecitis,Qingdao,Jinan,ZhengzhouandXi'an,havenotenteredtheforefrontregionkeycityofChina,and,theircityscalesequencestructuresallhavetheflaw.Throughthepessimisticinterrelatednessanalysisofurbanizationinfluencefactorsaswellasthereciprocityanalysisbetweenurbanizationandeconomicaldevelopment,discoveredthat,theurbanizationmainpoweroftheprovinceterritoryurbanagglomerationsareasistheeconomicaldevelopment,urbanagglomerationgrowthinsufficientlyisgenerallymatureandtheirdifferenceisremarkable.Theurbanagglomerationsmustplaytrulythecentralimpetusrolesofprovinceterritorycoregrowthversionblock,andtheessentialcentralimpetusrolesofnationalregiondevelopment,butalsowaitforthedateandtime.Investigatingitsreason,besidespolicy-makingstratificationplaneandeconomicalstratificationplanereason,butalsohasthesocialstratificationplaneandthesystemstratificationplanereason.Inordertoimpelthehealthurbanizationoftheprovinceterritoryurbanagglomerationareas,wemustcultivateformidablepowermechanismandbuildlistmulti-stratificationplaneloadbearingplatformfortheurbanization,organizerationallytheconformitydevelopmentbetweentheurbanagglomerations,orinanurbanagglomeration,and,carryoutvigorouslytheexistingsysteminnovation.

Keywords:urbanagglomeration;urbanization;condition;powermechanism;pessimisticinterrelatednessanalysis

作者简介:王发曾(1947—),男,河南开封人,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城市—区域综合发展、城市规划与设计、城市生态。E-mail:fzwang0306@sina.c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