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名: 无耳空空学习日记 ISBN: 978-7-100-06483-5 作者: 蔡志忠 文/图 开本: 24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32.00 出版日期: 2009-01-01 序: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一亿年前, 蜘蛛一生下来便会吐丝织网„„ 一亿年后,蜘蛛还是只会吐丝织网。 人的小孩刚生下时, 什么都不会„„ 但通过不同的学习, 农夫的小孩便可能成为电脑博士、 太空人或爱因斯坦、牛顿。 孔子说:“性相近,习相远。” 学习使我们出类拔萃、与众不同! 过去如此, 现在更是绝对如此。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无耳空空 发现自己 学习的要领 努力要有方法 自我教育的目的 记忆的方法 记忆的秘招 实现自己 观念 智慧 思考的方法 想象力 人生学习 教育自己 作者简介: 蔡志忠 台湾彰化人。一九四八年二月出生, 十五岁开始从事漫画创作, 当兵退伍后进入光启社从事电视美术指导工作。 一九七六年成立龙卡通公司, 拍摄《老夫子》、《乌龙院》等长篇动画电影, 曾获一九八一年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 一九八三年开始画四格漫画, 发表了《漫画儒家思想》、《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佛学思想》等中国古籍经典漫画, 及《无耳空空学习日记》、《猫科宣言》等作品, 迄今已达一百多部。 作品在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总销量逾三千余万册。 目前正从事物理、数学等科学研究, 并将陆续发表新作。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猫科宣言 ISBN: 978-7-100-06484-2 作者: 蔡志忠 文/图 开本: 24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28.00 出版日期: 2009-01-01 序: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21世纪是发挥个人能力的世纪! 一个人通过计算机、互联网, 自我学习、自我化育, 不必依附团体便可以使自己变得很能干。 从前,人处在团体中努力、服从、 听命行事,便可以安身立命、平静地过一生, 而今天这便会成为被裁员的第一人选。 在文化创意的数字时代的规则是: 除非我们的资源能成为别人的资源, 别人的资源才可能成为我们的资源。 未来社会的新丛林法则是: 一切以个人的真正能力为优先。 除非我们的能力能高人一等, 否则不能确保一生能过得平顺。 在数字时代里, 一个人必须真正做到冷静、 专注、精准、全力以赴,以及 有效率地将自己的专业发挥到极致。 这便是猫科时代的“猫科宣言”!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1 缘起 2 天堂之旅 3 猫科宣言 4 自信 5 了解自己 6 美丽 7 不凡 8 成功 9 了解变化 10 自省 11 效率 12 慈悲 13 学习 14 自信 15 自立 16 孤独 17 失败 18 快乐 19 猫科哲学 20 忍耐 21 以巧克力 22 装睡的人叫不醒 23 天堂 24 敌意 25 猫的最后叮咛 作者简介: 蔡志忠 台湾彰化人。一九四八年二月出生, 十五岁开始从事漫画创作, 当兵退伍后进入光启社从事电视美术指导工作。 一九七六年成立龙卡通公司, 拍摄《老夫子》、《乌龙院》等长篇动画电影, 曾获一九八一年金马奖最佳卡通片奖。 一九八三年开始画四格漫画, 发表了《漫画儒家思想》、《漫画道家思想》、 《漫画佛学思想》等中国古籍经典漫画, 及《无耳空空学习日记》、《猫科宣言》等作品, 迄今已达一百多部。 作品在三十一个国家和地区出版, 总销量逾三千余万册。 目前正从事物理、数学等科学研究, 并将陆续发表新作。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漫画儒家思想(上册) ISBN: 978-7-100-06475-0 作者: 蔡志忠 编绘 开本: 20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22.00 出版日期: 2009-01-01 序: 孔子这个人和他的时代 汤一介 孔子名丘字仲尼,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周灵王二十一年,鲁襄公二十二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周敬王四十一年,鲁哀公十六年)。他的祖先是宋国贵族,大约在孔子前几世就没落了,失掉了贵族的地位,《史记》称「孔子贫且贱」,孔子自己也说:「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论语·子罕》)他年轻的时候做过几任小官,中年时曾做过三个月的鲁国的司寇,但他一生大部分时间是从事教育,教出不少有知识、有才能的学生。 生活在春秋末期的孔子并不像后来我国封建社会的统治者所吹捧、神化的那样,是什么不食人间烟火的「文宣王」、「大成至圣先师」等等,他也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现实社会中的人。孔子很喜欢音乐,他在齐国听相传是虞舜时的「韶」乐,很长的时间尝不出肉味(《论语·述而》);他同别人一道唱歌,如果人家唱得好, 一定请人家再唱一遍,然后他自己又和一遍(《论语,述而》)。他对诗也有浓厚的兴趣,他说:「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并多次和他的弟子讨论诗的内容与形式问题。孔子热心地学习过各种礼仪,「入太庙,每事问」(《论语·八佾》)。他赞 美颜回安于贫困,他说:「颜回真是个贤人呀!一筐饭, 一瓢水,住在小巷子里,别人都受不了那样贫苦的生活所带来的忧愁,颜回却不改变他自有的快乐。」(《论语·雍也》)他又汲汲于追求富贵,甚至奔走于权贵之门,国君召唤他,他等不及驾好车马,就赶快跑了去。他喜欢「食不厌精,脍不厌细」(《论语·乡党》),但有时也能把这些看得很淡,他说:「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孔子说过许多很有道理的话,今天仍可作为格言,如「学而不厌,诲人不倦」(《论语·述而》),「过而不改,是谓过矣」(《论语·卫灵公》)等等;但他也说过一些不正确的话,是我们今天必须批判的,如「民可使由之,不可使知之」(《论语·泰伯》),「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等等。孔子对他的学生很严厉,批评起来不讲情面,他批评「宰予昼寝」说:「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朽也。」(《论语·公冶长》)而有时对他的学生也很亲切,他说颜回「我只看到他不断进步,而没见到他停止不前」,当子贡对《诗》的一句话有正确了解时,孔子就称赞他说:「子贡呀,现在可以和你讨论《诗经》了,告诉你一点,你能有所发挥,而推知另一点。」孔子为人,有时很豪放,他说他自己是「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的人;可是有时又很拘谨,循规蹈矩不敢超越古代的礼仪一步,他走进朝廷的门,那种谨慎的样子,好像自己没有容身之地一般。孔子的学生虽然都对他很尊敬,但他的学生如有意见也敢对他提出批评。如卫灵公的夫人南子名声不好,有一次孔子要去见她,子路很不满,逼得孔子发誓赌咒说:「如果我有什么邪念,老天爷厌弃我吧!」孔子常常和他的学生一起讨论问题,有一次他把几个得意的学生召在一起谈各自的志向,子路说他的志向是「愿意让自己的车马衣服和朋友共同享用,就是用坏了也并不遗憾」;颜回说他的志向是「不夸耀自己的长处,不表白自己的功劳」;孔子则说他愿意让「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论语·公冶长》)。孔子的这番话,常常被后世进步的思想家所引用。 „„ 孔夫子也是人 ——我画《孔子说——仁者的叮咛》 蔡志忠 孔子是中国的「圣人」,《论语》可说是中国的「圣经」。既然着手画历代经典,《孔子说》当然是一部非画不可的作品。事实上,从读者写来的书单中,《论语》也是被指名最多的,很多读者还叮咛着希望能在大学联考前出版呢! 《论语》的字句非常优美,例如: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第一) 「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第二) 「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雍也第六)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子罕第九) 「唯女子与小人为难养也,近之则不孙,远之则怨。」(阳货第十七) 这些文句,从古至今,都曾被文人墨客或贩夫走卒大量引用。 孔子讲的道理,两千多年来,放诸四海都非常适用,例如他说:「要真的知道才说知道,不知道要说不知道,这才算是真知啊!」他之所以会对子路这样说,大概因为子路常犯这个错,但今天不也是有很多人还常犯这个错——对事实并不真切知道,而强做知道,甚而发表谬论呢! 孔子也是人,人最可爱的地方就是它有人性,有喜怒哀乐,孔子他高兴了就唱歌,生气了就表现出来,伤心了就痛哭,有时也会开开玩笑,看不顺眼时也会当场骂人,使人难堪;他做事有时成功,也会失败,并不是像「神」一样永远不会出错,当您看了这本书,了解到孔子也跟您我一样,也是「人」,您将会更亲近他的学说了。 有一点必须说明的是,从画《庄子说》开始,我就考虑过考据上的问题,例如春秋战国时代并没有纸笔,用的货币也不是元宝,但如果据实画他们用刀刻竹简,可能读者会以为他们是在雕刻而不是写字,画他们拿着钱刀,可能读者会以为拿着的是刀而不是钱,衡量得失,我还是选用大家容易一看就明白的象征画法,因为画这些书的目的是要简化古书,写其中的「意」,而不是考据,请读者了解和原谅。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本书的目的是让读者亲近儒家经典,倾听先贤们的叮咛;因材施教,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做最好的自己。 上册包括:孔子说、论语。下册包括孟子说、大学、中庸。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孔子说——仁者的叮咛 孔子这个人和他的时代 汤一介 孔夫子也是人 蔡志忠 【孔子的一生】 【论语】 学而第一 为政第二 八佾第三 里仁第四 公冶长第五 雍也第六 述而第七 泰伯第八 子罕第九 乡党第十 先进第十一 颜渊第十二 子路第十三 宪问第十四 卫灵公第十五 季氏第十六 阳货第十七 微子第十八 子张第十九 【孔子的弟子】 颜回 闵损 冉雍 仲由 宰予 端木赐 卜商 澹台灭明 曾参 有若 南宫括 公西赤 „„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漫画儒家思想(下册) ISBN: 978-7-100-06476-7 作者: 蔡志忠 编绘 开本: 20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25.00 出版日期: 2009-01-01 序: 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 杨伯峻 孟子名轲,邹国人。关于他的父母,我们知道得很少。西汉韩婴的《韩诗外传》载有他母亲「断织」、「买东家豚肉」以及「不敢去妇」等故事,刘向的《列女传》还载有他母亲「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可见他很得力于母亲的教导。 孟子的生卒年月不详,古今有各种推断。用《孟子》原书来核对,我们认为他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公元前385年)前后一说比较合理,卒年当在周赧王十一年(公元前304年)前后。当孟子出生的时候,孔子已经死了将近一百年;孔门弟子没有一位还活着。《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都说孔子的孙子子思是他的老师。这种说法是不可靠的。孟子自己说:「予未得为孔子徒也,予私淑诸人也。」他所谓私淑的是什么人,他不曾说出,可见未必是很有名望的人,也未必是孔子的嫡系子孙。《荀子·非十二子篇》把子思、孟轲列为一派,则孟子的学说一定出于子思。《史记·孟荀列传》说他「受业子思之门人」,这是合理的。 范文澜同志在《中国通史简编》中说:「士大体分为四类:一类是学士,如儒、墨、道、名、法、农等专门家,著书立说,反映当时社会各阶级的思想,提出各种政治主张,在文化上有巨大贡献。这一类人声名大,待遇优,如儒家大师孟子,后车数十乘,侍从数百人,往来各国间,凭他的声名,所到国家,国君们都得馈赠黄金,供给衣食,听取孟子的议论。」孟子晚年不再出游,和「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史记·孟荀列传》)。 关于《孟子》的作者,古今有三种不同看法。第一种看法认为《孟子》是孟轲自己著的。持此说者有赵岐、焦循、朱熹等等。第二种说法则正好和这相反,认为《孟子》是孟轲死后他的门弟子万章、公孙丑之徒共同记述的。最初发表这种议论的是唐代韩愈和张籍。附和这种议论的有唐人林慎思,宋人苏辙、晁公武等等。第三种看法是太史公在《史记·孟荀列传》中所说的:「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以上三种说法,我们认为,太史公的话是可信的。他的时代较早,当时所见到的史料,所听到的传闻,比后人多而且确实;尤其是验以《孟子》本书,考之孟子生卒,其余两种说法所持的理由都是不充分的。 „„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本书的目的是让读者亲近儒家经典,倾听先贤们的叮咛;因材施教,引发学生独立思考,帮助学生发挥自己的专长,做最好的自己。 上册包括:孔子说、论语。下册包括孟子说、大学、中庸。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孟子说——乱世的哲思 孟子其人和《孟子》一书 杨伯峻 【孟子】 【梁惠王篇】 (上)第一章 (上)第三章 (上)第七章 (下)第三章 (下)第五章 (下)第八章 【公孙丑篇】 (上)第二章 (上)第三章 (上)第六章 (上)第八章 【滕文公篇】 (上)第一章 (下)第一章 (下)第二章 (下)第八章 【离娄篇】 (上)第二章 (上)第四章 (上)第五章 (上)第八章 (上)第十一章 (上)第十五章 (上)第十七章 (上)第二十三章 (上)第二十六章 (下)第二章 (下)第三章 (下)第四章 (下)第六章 „„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汉语图解词典(法语版) ISBN: 978-7-100-06400-2 作者: [美]吴月梅 主编 开本: 16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298.00 出版日期: 2009-01-01 序: 前言: 长期以来,外国朋友对汉语学习有一种观念,认为汉语难学。本词典用语义关联的模式,将词语按主题进行分类,用图解的方式解释词语,帮助学习者轻松地达到学习效果,为消除汉语难学的传统观念提供了全方位的解决方案。 本词典包括15个主题,主题单元下又细化出142个话题,共收录约4200个常用词语。主题主要根据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划分,覆盖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话题则采用大场景或连续小图的方式展现真实生活情景,让学习者在较短的时间内,以轻松有趣的方式理解词义,快速掌握词语。在词汇选择标准上,本着既重词频又重实用的原则,参照了中国媒体 和各有关国家汉语教材的词频统计结果。除了名词、动词、形容词以外,还收录了大量词组,以方便学习者了解词语的搭配关系。 本词典具有两个特点:一是词汇的收录不局限于表现单一文化,在强调突出中国文化元素的同时,也兼顾文化的多元性。学习者不仅可以加深对中国文化的了解,提高汉语水平,还可以利用书中词汇描述其他文化现象;二是兼顾中国传统与现代两个方面,通过相关话题介绍传统文化,同时又与当代中国人生活紧密联系,为读者提供全景式的中国体验。 本词典每个词条包括简体汉字、拼音和英语释义,并在图中相应的位置标出序号。拼音以《现代汉语词典》(第5版)和《新华拼写词典》为标准。书后附有中文和英文索引,中文索引中还特别标出简体和繁体不同的词条。 根据学习者需求,本词典还配有网络版,通过趣味动漫和人机互动,为学习者提供了词语听读、跟读、汉字书写和词语查询等多种多媒体辅助学习方式。学习者还可以根据个人需要,进行游戏化的词汇练习,以巩固已学知识。 孔子学院总部(国家汉办)对本词典的编写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认真细致的指导,国内外许多专家、在华工作的外籍人士和留学生都为本书的编写提供了很好的意见,在此一并表示诚挚的谢意! 编者 2009年1月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汉语图解词典》系国家汉办项目,是商务印书馆倾力打造的一本供外国人学习汉语用的工具书。本词典利用语义关联的模式,将汉语词语按主题分类,以大量直观的图片来解释词语,帮助汉语学习者达到学习效果。 本词典的15个主题主要根据国家汉办《国际汉语教学通用课程大纲》划分,涉及生活方方面面;主题单元下共分142个话题,展现真实生活场景,使学习者身临其境,快速掌握词语。共收常用词语4200余条,在图中相应的位置标出序号,配以简体汉字、拼音和英语释义。词汇选择上兼顾词频和实用性,参照中国媒体和海外汉语教材的词频统计结果,涵盖社会生活真实场景中的常见元素。除名词、动词、形容词外,还收录大量词组,方便学习者全方位掌握汉语词汇。附中英文索引,中文索引中标出繁体字,方便不同地区的汉语学习者使用。 本词典具有如下特点: 一、收录的词汇不局限于表现单一文化,既突出中国文化元素,也兼顾西方文化元素; 二、兼顾中国传统与现代两个方面,既介绍传统文化,又与当代中国人生活紧密联系,生动展现活的中国文化,为外国读者提供全景式的中国体验。 三、图解词汇,直观、高效、实用、有趣。 根据学习者需求,本词典还配有网络版,通过趣味动漫和人机互动,为学习者提供了词语听说、跟读、汉字收发室和词语查询等多种多媒体辅助学习方式。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汉语的形式与功能研究 ISBN: 978-7-100-05952-7 作者: 程工 刘丹青 主编 开本: 大32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33.00 出版日期: 2009-01-01 序: 前言: 2006年4月22—24日,春色正浓的郑州迎来了汉语语言学界的一件盛事:首届汉语形式与功能问题国际研讨会在此隆重举行。这次大会创意特别、立意深远。其特别之处在于,这是为庆贺我国著名语言学家徐烈炯先生七十寿辰而召开的大会。众所周知,虽然徐先生的大部分研究都根植于形式语言学理论,但他本人在功能语言学研究方面也颇有心得,并且提出了两大学派之间不但没有不可调和的矛盾,而且可以相互借鉴、共同进步的观点。 鉴于此,本届研讨会旨在作出一些尝试,为两派学者构筑一个沟通平台,使其消除“门户之见”,共同促进汉语语言学研究的健康发展。 徐烈炯先生自上世纪70年代从事语言学的研究和教学工作至今已有四十余年,在此期间,徐先生为语言学特别是形式语言学在我国的发展作出了杰出贡献。徐先生在科学研究中始终发挥着学术中坚和学科带头人的作用,是较早学习和借鉴现代西方语言学理论的国内学者之一,在引介生成语法理论以及现代语义学理论方面更是走在了国内其他学者的前面。他在语言学研究中取得了令人赞羡的成果,先后出版了《生成语法理论》、《语义学》和《当代国外语言学:学科综述》三部颇具影响力的语言学专著,独立或与他人合作编写了《共性与个性:汉语语言学中的争议》、《上海方言语法研究》、《话题的结构与功能》等十余部举足轻重的著作。不但在《中国语文》、《当代语言学》(原名《国外语言学》)、《外语教学与研究》、《外国语》等国内语言学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五十余篇,更有二十多篇学术论文见诸Language、Linguistic Inquiry、Linguistics、Lingua等国际一流语言学期刊或学术文集。除此之外,徐先生还有大量译作、书评等问世,甚至对外国小说、诗歌、戏剧、文学批评的译注、校订等工作都有涉猎,是当之无愧的集大成者。 徐先生先后在上海外国语学院、复旦大学、香港城市大学、湖南大学、加拿大多伦多大学任职,还曾在美国麻省理工学院、纽约州立大学等多所世界知名院校担任访问学者,现任加拿大多伦多大学名誉教授。徐先生长期从事教书育人的工作,培养和造就了一批又一批的语言学研究人才。虽然身在海外,却时刻心系国内语言学的发展和人才梯队的培养,经常到香港、湖南等地的院校讲学,把自己的语言学知识和独到见解毫无保留地与他人分享。徐先生的这种无私奉献精神必将成为激励年青一代语言学人投身语言学研究的动力。 作为当今语言学界的两大流派,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之间的纷争由来已久,其分歧主要集中在是否承认语言或语法系统的自治性上。形式主义认为,语言系统具有自主性,独立于意义和功能系统而存在;功能主义则认为,语言研究不能脱离意义和功能,需要考虑语用、语境和认知等非语法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影响。简言之,形式主义提倡自主的语言观,而功能主义则对此持否定态度。两派之间的这种对立曾被认为是不可调和的。然而近年来,这种对立出现了缓和的趋势:一方面,形式主义阵营中的一些学者开始尝试运用功能学派的方法来研究语言现象中的例外情况;而功能主义学派中也有研究者开始借助形式化手段来探讨语言结构。诚如徐先生在《功能主义与形式主义》(《外国语》2002年第2期)一文中所指出的那样,形式主义与功能主义之间的分歧并不是绝对的,两个学派之间应该相互学习、互补长短。可见,增进两大学派之间的沟通与交流既是徐先生本人的一大夙愿,也顺应了汉语语言学的发展趋势。 我们欣喜地看到,由解放军外国语学院发起并承办的这次大会受到了广大专家学者的鼎力支持。会议不但收到学术论文五十余篇,更迎来了形式与功能两大学派的七十多位海内外知名学者。大家齐聚一堂,探讨学术问题、交流研究心得,为两派之间的互解与交流作出了有益的探索。为使这种交流和沟通得以延续,为了纪念这次盛会,我们特地从参会论文中遴选出三十篇,刊印成论文集,以飨广大读者。 巧合的是,研讨会的举行正值谷雨时节,而谷雨正是播种的季节。希望这次研讨会播下的种子能在中国语言学界生根发芽、茁壮成长并结出累累硕果。 论文的征集和编辑工作由我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刘丹青先生合作主持完成,参加编辑工作的有我的几名博士生安丰存、杨大然、熊建国和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的唐正大博士、陈玉洁博士(现在浙江大学)和博士生强星娜。徐烈炯先生本人参与了论文的审阅。会议的举办和论文集的出版得到了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资助,我向参加会议、提交论文及为论文集的成功出版而付出辛勤劳动的所有人表示衷心的感谢,并向编辑和出版本书的商务印书馆深切致谢! 程 工 于2007年9月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本书是一部论文集,共三十篇文章,选自2006年首届汉语形式与功能问题国际研讨会。作为当今语言学界的两大流派,形式主义和功能主义之间的纷争由来已久,其分歧主要集中在是否承认语言或语法系统的自治性上。形式主义认为,语言系统具有自主性,独立于意义和功能系统而存在;功能主义则认为,语言研究不能脱离意义和功能,需要考虑语用、语境和认知等非语法因素对语言结构的影响。两派之间的这种对立曾被认为是不可调和的。然而近年来,这种对立出现了缓和的趋势,首届汉语形式与功能问题国际研讨会使众多专家学者齐聚一堂,探讨学术问题、交流研究心得,为两派之间的互解与交流作出了有益的探索。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中国与东亚的语言和基因 贝罗贝(Alain Peyraube) 儿童语言发展按照提示强度之模型: 普通话、粤语和日语之专用量词发展(英文) Mary S.Erbaugh(艾玛丽) 话题句的形成 邓思颖 话题优先的句法后果 刘丹青 新加坡英语主题句 包智明 焦点与量化 胡建华 复数名词短语的指称和“都”量化 郭 锐 罗琼鹏 “每NP的分布限制及其语义解释 潘海华 胡建华 黄瓒辉 梯级模型与“都”的语义刻画 蒋 严 LF复制途径与汉语截省句的意义重建 刘丽萍 方 立 长短“被”字句之争 石定栩 再论小句补语句的结构及语法意义 张 璐 用构式的理念来透视V十NP等结构 熊学亮 复杂名词短语(不)可接受性语义析因 杨彩梅 汉语不定名词关联结构与驴子句 文卫平 英语假部分结构与汉语量词结构的句法同一性 程 工 梁 燕 程度副词修饰名词现象的语感调查 王培光 生成语法中空语类原则的发展及汉语中的空语类 邢 欣 最简探索框架下寄生语缺的生成研究(英文) 姚淑超 李白清 汉语提升动词初探 阎 勇 汉语对空间静止位置关系的两类虚拟运动 张旺熹 姚京晶 “时”“体”范畴的本质及其蕴涵共性 金立鑫 “不”的使用和情态的关系 沈 园 普通话基本语气词的主要特点 左思民 网上实时聊天的篇章分析 徐赳赳 许家金 WH构词范式、反片段性,及汉语“任何”的二语习得 花东帆 曾 莉 普通话名词性“的”的儿童语言习得 吉孙菁 杨小璐 汉语动结式复合词的语言习得 徐艳琴 杨小璐 汉语的部分重叠和完全重叠 李 兵 隋妍妍 汉语浊塞音声母清化的优选论分析 王茂林 宫 齐 * * * “王冕死了父亲”的生成机制 ——兼说汉语“糅合”造句 沈家煊 领有名词移位与偏正结构切分的层次和方向 徐 杰 汉语话题研究与对外汉语教学 范开泰 “是„„的”的构件分析 熊仲儒 从状中结构看汉语的自然焦点结构化 玄 玥 结果补语小句分析和补语小句的内部结构 Rint Sybesma 沈 阳 反指零形主语小句的篇章地位和句法属性 方 梅 无定主语句的篇章解释 张伯江 刘安春 “动+介+宾”结构的语义模式及认知场景 邵敬敏 周 娟 关系化对象与关系从句的位置 ——基于真实语料和类型分析 唐正大 “如果说„„”和“与其说„„” 张宝胜 接应代词的约束问题 顾 钢 联系项原则与“里”的定语标记作用 陈玉洁 论吴语宁波方言和苏州方言的前高元音的区别特征 ——兼谈高元音继续高化现象 胡 方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唐史识见录 ISBN: 978-7-100-05793-6 作者: 宁欣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26.00 出版日期: 2009-01-01 序: 在中国历史发展的长河中,唐代是中国的文艺复兴时代。这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城市经济的复兴; 二、劳动人民身份走解放; 三、走出宗教神权的分配,回到人间。 战国秦汉时期,城市经济发达,全国人口大部分集中在城市和城郊区。魏晋南北朝时期,城市衰落,很多秦汉时期繁荣兴盛的城市变成空无人居。有一时期,北方有些地区,钱币已不通行,以布帛为币。出门在外,要带着布匹做旅费。隋唐时,城市和城市经济,又得到恢复。人口慢慢向城市转移,城市经济又发展起来。 两汉时代,郡县管领下的五千万左右的人民,都是自由民。“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佃耕农民,也是自由民。魏晋南北朝时期的部曲、客,都是“身系于主”的半自由人。隋唐时期,“或耕豪民之田,见税什五”的租佃关系又复出现。租佃关系是经济关系,契约关系,而不是人身依附关系。这是人身依附关系、隶属关系的解放。 南北朝时期是宗教(佛教)在中国历史上鼎盛的时期,国家户口只有一二千万的时候,佛家的僧尼却有一二百万,几乎到十分之一的比例。在街上的 行人中,十个人中,就可能有一个是和尚、尼姑。隋唐时代,佛教还是比较盛的,但比起南北朝来,它是逐渐走出宗教的时代。从佛寺走回人间。人文时代代替了宗教时代。唐代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重要的时代。它承前启后,是中国历史走出中世纪走向近代的时代,尽管中国的近代却迟迟就是不来。 宁欣教授完成大作《唐史识见录》征序于我。谨以素来积存于胸中的一个问题——唐代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加以应征。是为序。 何兹全 2008年2月15日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读者对象: 历史系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 内容简介: 著名历史学家何兹全先生指出唐代是中国文艺复兴时代,在中国历史发展中具有重要地位。该书收录了作者关于唐代社会历史各个方面探索和研究的论文。分为上下两编。上编是选举与政治社会流动,下编是社会经济变化的诸方面。作者宁欣自1986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任教,现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主要研究隋唐五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和中国古代城市史。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上编 选举与政治社会 中国古代选举的制度演变与观念更新 唐科举制研究百年考量 唐代官吏管理体制述略 唐代举士与选官的分合 唐代的选人与官阙 唐代门荫制与选官 唐朝铨选制的完善及流弊 唐代的荐举 中央官学的演变与社会流动 考试舞弊所折射的社会变化——以唐宋时代为中心 “官民交接之枢纽”——以吏为中心的考察 赀选的历史演变及在唐五代时期的发展 东亚世界与隋唐科举制度的文化考察 下编 经济视野下的城乡社会 唐后期经济监察职能的强化——以巡院为中心 唐朝的“江贼”与“江路” 唐代流动人口探析(一)——以长安举选人为中心 唐代流动人口探析(二)——以幽州地区为中心 唐代朝贡使析论 隋唐五代的城市与交通 城市与城墙 唐代农田水利法规与实践——以敦煌地区《灌溉用水章程》为个案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宁欣 女,北京大学历史学学士;历史学硕士,导师王永兴教授;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博士,导师何兹全教授。 自1986年起在北京师范大学历史系任教,现任中国古代史教研室主任、国家重点学科中国古代史研究中心副主任,教授,博士研究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隋唐五代史、中国古代经济史和中国古代城市史。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中国经济史研究》、《学术月刊》、《人文杂志》、《中国文化研究》、《唐研究》、《光明日报》、《中国历史文物》等报刊上发表论文数十篇。代表性著作有:《唐代选官研究》、《中华文化通志·选举志》、《唐代奇相李泌》等。 书 评: 后 记: 本书由上下编两个部分组成,上编是选举与政治社会流动,下编是社会经济变化的诸方面。这是我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研究的两个主要领域。其中部分研究,起点是在我的学士论文、硕士论文和博士论文基础上的回顾与延伸;还有一部分是我近年关注唐宋城市变化的部分研究心得,其中,下编的《唐代流动人口探析——以幽州地区为中心》,第一作者是我的研究生李凤先。本书大部分篇章已陆续发表过,这次加以修订、重新整合成书。因成文时间不一,引用史籍和今人著作所取版本也不尽相同,这次没有做统一改动。“从业”二十多年,衷心感谢我的两位授业导师王永兴教授和何兹全教授。如今,他们虽年事已高,仍在学术上孜孜以求。 感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为本书的出版做出的努力。我的研究生张天虹、张春兰、李红梅、张海威、胡平等同学做了书稿的部分校对工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浅陋之识见,请专家学者批评指正。 作者 谨识 2006年3月2日一稿 2007年4月3日修订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公正德性论——亚历士多德公正思想研究 ISBN: 978-7-100-05872-8 作者: 黄显中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26.00 出版日期: 2009-01-01 序: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读者对象: 哲学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 内容简介: 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在长期研究中被忽略了。该书以亚里士多德的文本为依据,以丰富详实的研究资料为基础,以当代西方公正理论为参照,专门探讨亚里士多德的公正德性。并以此为切入点,探究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和政治学思想。该书对文本的剖析较为细腻,剖析中运用了现代分析哲学的方法,渗透着浓厚的思辨哲学的底色。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序 言 导 论 1.公正理论的时代背景 2.公正理论的一般特征 3.正义研究的主要意义 4.正义研究的基本方法 第一章 公正的目的 第一节 希腊城邦 1.伦理实体 2.伦理关系 3.伦理秩序 第二节 幸福生活 1.涵盖论的幸福 2.理智论的幸福 3.辩证论的幸福 第三节 城邦公民 1.政治论的公民 2.德性论的公民 3.伦理论的公民 第二章 公正的德性 第一节 公正的伦理类型 1.公正非德性伦理范围 2.德性伦理的基本结构 3.公正归属于德性伦理 第二节 公正作为德性 1.公正德性的概念 2.公正德性的本质 3.公正德性的挑战 第三节 公正德性的地位 1.公正德性的完全特性 2.公正德性与大度德性 3.公正德性与友爱德性 第三章 公正的理念 第一节 合法即公正 1.良法论的观点 2.目的论的观点 3.德性论的观点 第二节 公平即公正 1.平等论的观点[总] 2.平等论的观点[分]——公平的形态 3.目的论的观点 4.德性论的观点 第三节 合法与公平 1.隶属与种属 2.积极与消极 3.自为与自在 第四章 公正的秉性 第一节 中道 1.公正德性即中庸之道 2.公正德性的两个极端 3.德性中道与伦理中道 第二节 应得 1.斯城哲人的应得秉性 2.罗尔斯应得观念批判 3.公正德性与应得秉性 第三节 相互性 1.公正德性的相互性秉性 2.相互性秉性的现代探索 3.相互性秉性与相互善意 第五章 公正的德行 第一节 公正德行的自愿 1.公正德行的意愿 2.公正德行的自愿 3.公正德行的自由 第二节 公正德行的明智 1.公正相伴明智 2.公正合乎明智 3.公正对应明智 第三节 公正德行的自制 1.自制的坚持 2.意志的软弱 3.责任的分担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黄显中,男,1972年出生,湖南桂东人,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博士。现任湘潭大学社科处副处长,公共管理学院副教授,行政管理、公共管理(MPA)专业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道德哲学、政治哲学、行政哲学等的研究。主持和参与省部级项目十余项。参著《西方伦理思想史》、《西方伦理学思想史》、《现代行政管理新探》等多部著作和教材。在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光明日报》、《文史哲》、《中国人民大学学报》、《道德与文明》等全国知名刊物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 书 评: 后 记: 拙作的写作就此画上了句号,此时内心感到无比满足充实。这种自我主观体验对于硕果累累的学者来说,已经不能再掀起任何波澜。然而对于初次著书立说的我,则完全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成就感。追溯这种无以名状的充实,它来自历史悠久的古希腊,来自伟大的亚里士多德,来自无数思想上的导师;他们教育我应该如何行动,应该成就什么德性,应该如何生活。因此书稿的完成本身不值得庆贺,思想用文字表达出来本身亦非目的。本书写作的这种有限目的,决定了所谓的满足不过是自我安慰,而客观的幸福唯有爱智者才有资格配享。 人生需要不断安慰调适自己,然而安慰之后产生的还是不安,而且这种不安远远超过原先所谓的满足和充实。本书的不完善导致了不安,但它又是极其有限的不安。不安产生于书稿的写作过程,在此期间接二连三的问题爆发出来,故而书稿的完成与其说是对付出的安慰,不如说是新的更多更大的不安。不安还来自亚里士多德等思想伟人,因为大度是伟人的专有德性,而非人人应该想望的。可是不安毕竟因拙作的出台而得到了安慰,而且思想的锐利工具得到了磨炼。于是所谓的不安顿时消失殆尽,自信和自主又占住了自己的心灵。 不过不安的实存永远无法抹去,而自信和自主将带来更大的不安。是故主观的自我满足必须抓住,而客观的不安恒存心间。因为每当自己回首反顾的时候,心中的愧疚总是油然而生。可知为了这样一本专著,多少人在关心和关注。首先我应该感谢的是导师宋希仁教授,多年来我取得的所有成绩,都与他对我的关怀和严格要求分不开。正是由于尊敬的宋老师的谆谆教导,我才初步了解了何谓伦理,何谓道德,何谓伦理学者的神圣责任。也正是由于受宋老师潜移默化的影响,我逐渐懂得了什么是学术,应该如何对待学术,应该如何从事学术。宋老师追求真理、严谨求实、勇于创新的学术精神使我终身受益。所以,每次与宋老师进行学术交流,与宋老师一起进行学术研究,我都感到无比的愉悦和幸福。 感谢中国人民大学伦理学基地的罗国杰教授、焦国成教授、龚群教授、吴潜涛教授、葛晨虹教授、夏伟东教授、姚新中教授、肖群忠教授、曹刚教授。他们对我的教育和关心,促进了我的成长和进步。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的李萍教授,她从生活上给予了我大量的关怀,在学术上鼓舞了我的勇气和信心,对本书稿的写作做了建设性的指导,提出了宝贵的意见。感谢中国人民大学哲学院苏越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张康之教授、中国人民大学复印资料中心的魏开琼博士,他们时时在鼓励和帮助我。感谢师兄师姐师弟师妹以及所有的同学,与他们的切磋我终生难忘。 在湘潭大学这片人杰地灵之地,在这片我一直身处其中的共同体,许许多多的良师益友更需要我用一辈子去感激。感谢我的硕士生导师彭国甫教授、颜佳华教授,他们时常鞭策我奋勇前进,鼓励我形成自己的学术风格。感谢出版社社长章育良教授,长期以来他为我的学术发展提供了优良的条件,创造了良好的人文环境。感谢原社科处处长杨力研究员,她对我的关心和帮助,使拙作更加顺利地出版。还有更多的老师、学友、同事,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爱妻程琼女士,多年来独自肩负着管理家庭、抚养孩子的重任,她默默地做出的奉献和牺牲,使我感激与内疚交加。我的岳母多年来照管我家,耐心细致地照看幼子,她的仁慈和厚爱我终生铭记在心。我的儿子黄韵泽,在我就读博士之前出生,而今将近六岁。近六年来我与他相处太少,未负起身为人父的责任,我深感愧疚和不安。 不安既然无法消除,也就不必刻意把它赶走。我让不安存留心间,把不安系于我的心弦,并用海德格尔的诗文勉励自己: 歧路与思量, 踏阶与慎想, 在幽径之路上相随。 勇敢前行莫停留, 困惑与试错, 在你独行之道上碰撞。 2007年4月28日 于湘潭大学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社科术语工作的原则与方法 ISBN: 978-7-100-05866-7 作者: 龚益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29.00 出版日期: 2009-01-01 序: 总 序 审定科技术语,搞好术语学建设,实现科技术语规范化,对于一个国家的科技发展和文化传承是一项重要的基础工作,是实现科技现代化的一项支撑性的系统工程。 这项工作包括两个方面:术语统一工作实践和术语学理论研究。两者紧密结合,为我国科技术语规范工作的持续发展提供了重要的保证。术语学理论研究为实践工作提供理论上的支持和方向上的保障。特别是在当今术语规范工作越来越紧迫和重要的形势下,术语学理论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愈来愈明显。可以这样说,理论研究和实践工作对术语规范工作同等重要。 我国古代的科学技术高度发达,伴随科技发展产生的科技术语,自古以来就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尽管当时没有成立专门机构开展术语规范 工作,但我们的祖先在科学技术活动中,重视并从事着对科技概念的解释和命名。因此,我们能在我国悠久而浩瀚的文化宝库中找到许多堪称术语实践与理论的光辉典范。战国时期的《墨经》,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科学著作,书中对一批科学概念进行了解释,如,“力,刑之所以奋也”、“圆,一中同长也”。两千多年前的《尔雅》是我国第一种辞书性质的著作,它整理了一大批百科术语。在我国古代哲学思想史上也早已有关于术语问题的论述。春秋末年,孔子提出了“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的观点;战国末年荀子的《正名篇》是有关语言理论的著作,其中很多观点都与术语问题有关。在近代“西学东渐”过程中,为解决汉语译名统一问题,很多专家学者为此进行了讨论。特别是进入民国后,不少报刊杂志组织专家讨论术语规范问题,如《科学》杂志于1916年发起了名词论坛,至新中国建国前夕,参与讨论的文章达六七十篇之多。 1985年,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了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现更名为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简称全国科技名词委),我国科技术语规范工作进入了快速发展时期。自成立至今,全国科技名词委已经成立了70个学科的名词审定分委员会,审定公布了近80部名词书,初步建立了我国现代科技术语体系。同期,我国术语学研究也得到快速发展。一方面,国内学者走出国门,与西方术语学家对话,并不断引进、研究国外术语学理论。另一方面,国内学者对我国术语实践工作进行理论上的探讨。目前,我国的术语学研究已经取得了不少可喜的成绩,仅《中国科技术语》等专业刊物就刊载了大量相关论文,特别是已有术语学专著和译著问世。但是从我国的术语学研究工作来看,与我国术语规范实践工作所取得的成果相比还相对滞后,且落后于国际先进水平。因此,中国迫切需要加强术语学研究,很多问题需要进行学术上的系统探讨并得到学理上的解决。比如,《科学技术名词审定的原则与方法》的修订,规范术语的推广,科技新词工作的开展,术语规范工作的协调,术语的自动识别,术语规范工作中的法律问题等。这些问题的解决,不但能直接推进术语学研究,还能直接促进术语规范实践工作。要解决这些问题,应从多方面入手,比如,引进国外成熟的术语学成果,发掘我国已有的术语学成果,从我国术语规范实践工作历史与现实中总结规律,借鉴语言学研究成果等。 为了加强我国术语学理论研究和学科建设,全国科技名词委与商务印书馆联合推出中国术语学建设书系,计划陆续出版一系列的术语学专著和译著。希望这一系列的术语学著作的出版,不但能给那些有志于术语学研究的人士提供丰富的学术食粮,同时也能引起更多的人来关注、参与和推进我国的术语学研究。 值此书系出版之际,特作此序。谨祝中国的术语学建设事业取得更大的发展并获得越来越多的成就。 路甬祥 2008-10-28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读者对象: 社会科学研究人员。 内容简介: 社会科学术语规范工作对与社会科学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该书就社科术语工作的原则和方法进行了系统研究。全书包括是十一章。第一章,绪论;第二章,术语、术语学和术语标准化;第三章,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历史沿革;第四章,术语规范工作是社会的晴雨表;第五章,新世纪的科学术语工作;第六章,实现术语规范是祖国统一的需要;第七章,从社会政治角度看术语规范工作;第八章,社科术语规范的社会意义;第九章,WTO术语;第十章,规范术语是学科建设的主要内容;第十一章,术语规范的具体原则。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前 言:关于术语的思考 第一章 绪论 §1.1 上帝不喜欢通天塔 §1.2 语言是人类的生活 §1.3 新时代关于社会科学术语的需求 第二章 术语、术语学和术语标准化 §2.1 术语和术语工作 §2.2 术语学 §2.3 术语标准化 第三章 汉语术语规范工作的历史沿革 §3.1 科学文明与术语传统相伴而生 §3.2 荀子《正名》思想的现代意义 §3.3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名词和术语 §3.4 中国历史上的科学名词审定机构 §3.5 术语定名工作的延续性 第四章 术语规范工作是社会进步的晴雨表 §4.1 应运而生的新中国术语统一事业 §4.2 科学技术名词审定机构的恢复 §4.3 全国自然科学名词审定委员会 §4.4 全国科学技术名词审定委员会 §4.5 术语学术期刊 第五章 新世纪的科学术语工作 §5.1 关于“科学”的含义与界定 §5.2 新世纪社科术语工作的兴起 §5.3 术语规范是社会科学进步的必然 §5.4 社会科学究竟包括哪些内容 §5.5 中国社会科学的研究机构 第六章 实现术语规范是祖国统一的需要 §6.1 欧洲走向统一的启示 §6.2 存在差异的语言往往是误会之源 §6.3 两岸四地科学术语规范意义重大 §6.4 汉语拼音方案成为两岸共同标准 第七章 从社会政治角度看术语规范工作 §7.1 科学发达需要社会安定的支持 §7.2 规范术语是学术民主和政治民主的基础 §7.3 从一药多名看术语规范的社会价值 §7.4 学术行政化、官僚化是术语工作的大敌 第八章 社科术语规范的社会意义 §8.1 术语是思想与行为准则的浓缩 §8.2 术语失范导致社会思想混乱 §8.3 译名表达混乱浪费智力资源 §8.4 术语探讨增加学术趣味 §8.5 术语规范与教育和研究 §8.6 术语规范水平代表国家形象 第九章 WTO术语 §9.1 WTO背景下的reasonable:合理 §9.2 WTO背景下的policy:政策 §9.3 WTO背景下的subsidy:补贴 第十章 规范术语是学科建设的重要内容 §10.1 经济计量学与计量经济学 §10.2 宿罪不是原罪 §10.3 同源的生态与经济 §10.4 关于数量经济学学科的术语定义 §10.5 社科术语规范的未来 第十一章 术语规范的具体原则 §11.1 科学术语的基本特征 §11.2 科学术语的命名规则 §11.3 一般术语形成的过程及其特点 §11.4 科学术语规范的基本原则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语言研究探索 ISBN: 978-7-100-05854-4 作者: 徐思益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32.00 出版日期: 2009-01-01 序: 前言: 这本论文集是应商务印书馆之约,将我半个世纪教学之余撰写的100余篇文章中筛选出30篇辑成的,定名《语言研究探索》(以下简称《探索》)。在这之前,已先后于1994年和2006年由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过由国际数学大师苏步青先生题签的《徐思益语言学论文选》(以下简称《文选》)、《徐思益语言学论文选》(续集)[以下简称《文选》(续集)],这本《探索》绝大部分文章又是从《文选》和《文选》(续集)中选辑出来的。由于新疆大学出版社出版的《文选》和《文选》(续集)时有错讹,且印数很少,流通有限,至今还有国内外学人索求皆无书奉献。现从中再经筛选辑成的《探索》由商务印书馆出版,或可弥补缺陷,并能广泛听取批评意见。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我在广阔深邃的语言世界里,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摸索前行了50个春秋,尚未接近彼岸。学海无涯,继承不易,创新更难。我这本《探索》实是沿着业师、中国南派语言学缔造者方光焘教授为我指引的道路,继承弘扬他的学术思想进行的。诚如胡裕树教授所说:“要具体评介思益兄《语言学论文选》的学术观点,必须同著名语言学家方光焘教授的学术思想联系起来考察。”(《徐思益语言学论文选》序)方光焘学术思想又是批判改造继承发展现代语言学之父德·索绪尔(F.de Saussure)语言学说的中国化,方光焘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者。胡明扬教授说:“由于种种原因,方光焘先生这方面的论著生前语言学界很少能见到„„这样,继承方光焘先生的遗愿,在国内传播和引介索绪尔的现代语言学思想和理论的任务就落在了方光焘先生亲自教导的弟子徐思益教授的肩上。”(《现代语言学理论的忠实传播者——理论语言学家徐思益教授》,《新疆大学学报》2005年第1期)如果说我的这些文章还有一点新理论、新观 点,那是继承业师的,我只作了一些拾遗发微罢了。 我常说,在中国研究语言学必须结合中国语言,特别是汉语实际,解决本民族语言的疑难问题,便于有效地应用语言;引进不能生搬硬套,切忌空谈理论。我就是本着这种思想辑成的《探索》。这里选辑的30篇文章,或是针对国人研究汉语的时弊予以辩难,或是引进国外理论加以改造,为我所用,或是对语言应用拟构模型,都有一定的针对性。《探索》根据文章的内容大体分为三大块:语法研究解蔽、语言理论发微、语言应用说难。现就这三大块内容再作一点解说,算是提要吧。 语法研究解蔽共有16篇文章,我认为语法是语言的本质特征,广义地说研究语法就是研究语言。我根据方光焘先生的广义形态学说,结合索绪尔的语言价值系统理论,认为语言是一套表义的形式系统,解除传统语法学划分形态学和句法学的藩篱,为汉语词类划分和句法分析探索新路。语言理论发微共有8篇文章。依据方光焘先生改造和发展索绪尔学说的语言观和方法论思想,具体提出了语言系统构成理论,即语言系统是由语言的层级关系、类聚关系和组合关系构成的从有限到无限、纵横交错的网络结构体,构成语言系统的各种要素、单位都是常体和变体的辩证统一体。根据我们调查新疆维吾尔、哈萨克族使用汉语的情况,提出了语言民族变体理论,并开发出未被学人重视的副语言成分在交际中的作用的新思路。语言应用说难共6篇文章。我认为无论对语言工具研究得多么精透,仍无法解释语言应用过程中的诸多实际问题。如何有效地应用语言?语言应用有规律吗?这似乎成为无人问津的一大难题。因此我提出语用场设想,即从交际着眼。从话语结构入手,把二者统一于语用场;并发掘出“空白”(即通常说的“半截话”)在交际中的重要作用,解释了语言应用的原则性和灵活性问题。 借此机会我还想说一点教导、帮助我的师友。我在新疆工作已经50年,相对来说,新疆文教科技滞后,学术氛围淡薄,我能在语言研究方面做些工作,全靠良师益友。 首先是我的业师方光焘,他对我耳提面命、严格教导,比严父要求还严。我跟他学习四年,几乎没有度过寒暑假和其他节假日,努力按照他制订的计划读书、学习、研究、写笔记。他对我每次写的读书笔记仔细审阅、认真修改,然后叫到他的书房,谆谆指点教诲,有如业师教育蒙童,最后一顿狠批,说我这也不行、那也不懂,不留情面,从未当面表扬过我一句,这使我终身受益。 还要谢吕叔湘先生。我在南京大学学习期间,方光焘就指定精读吕先生的论著,吕先生是我最崇敬的老师。记得吕先生对我亲身教诲的一次是1986年10月在北京八大处第四次现代汉语语法学术讨论会上。那是第一天讨论会后晚上9时,一般说是就寝的时候了,年过80高龄的吕先生到我住处看我,使我汗颜,无所措手足。吕先生亲切问我跟随方先生学习的情况:方先生是怎么指导的,学了什么课程,读了哪些书,研究过什么问题,等等。随后他殷切鼓励我继续努力前进,整个交谈大约持续了40分钟,等于给我上了一堂专题课。在闭幕照相时,吕先生又把我从后排拉到他身边合影。这使我终身铭记:吕先生一夕教诲,胜读十年书。 还有,在我的师友中,如胡裕树、朱德熙、胡明扬、石安石、陈章太、伍铁平、李临定、赵世开、廖秋忠、陆俭明、邢福义、王维贤、詹伯慧等等,以及比我年轻的诸多同仁,都很关心我,鼓励我,或赠我研究新著,或通报学术信息,才使我免于闭目塞听,进入语言学界。如果说我的《探索》还有一些创意,这是借鉴汲取了众多师友的研究成果,这其中有些师友作古了,谨此纪念和鸣谢。 最后,权借胡裕树先生为我的《徐思益语言学论文选》写的序言作为《探索》的代序,以便读者了解我的学术背景。《探索》文章按三大块组合,再按发表的时序排列,以便读者了解我一贯始终的研究道路。 再次校订了原载书刊的一些错讹遗漏字句。 徐思益 2007年8月于新疆大学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本书是从著名语言学家徐思益先生近半个世纪撰写的一百余篇论文中精选出30篇辑成的。全书内容共分成三大部分:语法研究解蔽、语言理论发微、语言应用说难。其中,语法研究解蔽共有十六篇文章。语言理论发微共八篇文章。语言应用说难共六篇文章。涉及到语法研究、语言系统和实际应用。提出了不少新观点新见解,可以说书中的每篇文章都是值得一读的。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语法研究解蔽 论语法学的对象与汉语词类区分问题 谈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语法研究原则 语法结构的同一性和差别性 ——从动补句式说起 语法分析与语义表达 形态、功能和结构关系 ——论方光焘语法学说 从空语类说开去 关于“自己”的指代问题 ——谈约束理论 语法修辞结合的面面观 “(在)X上”的语法特点 ——兼论方光焘划分词类的思想 语法在语文教学中的地位 原则性和灵活性 ——简谈移位和省略 再谈意义和形式相结合的语法研究原则 ——兼论语法研究三个平面 谈隐含 关于汉语流水句的语义表达问题 现象与规律 ——漫谈语言研究 汉语的特点及其研究方法 语言理论发微 略论词及其变体 论语言的共时性和历时性 论句子的语义结构 重视语言应用和理论研究结合 ——也谈重新认识语言问题 试论语言的民族变体 方光焘与中国现代语言学 副语言成分刍议 论语言价值系统 语言应用说难 重视语言应用的研究 在一定语境中产生的歧义现象 空白及其标记语词 略说懂话 诗词的语言艺术 ——试说语用场 重谈语用场 作者简介: 徐思益,1927年生于四川。1958年于南京大学中文系理论语言学研究生毕业,受业于著名语言学家方光焘教授。1958年至今,先后执教于新疆师范学院、新疆大学,曾任中国语言学会一至六届理事。代表作有:《描写语法学初探》、《语言学导论》(与李兆同合作)、《语言学简明教程》、《徐思益语言学论文选》、《徐思益语言学论文选》(续集)、《语言的接触与影响》。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瓜饭集 ISBN: 978-7-100-06225-1 作者: 冯其庸 开本: 大24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39.00 出版日期: 2009-01-01 序: 自 序 ——永不忘却的记忆 我家老屋的西墙下,有一片空地,长满了杂草,面积不大,倒有个名字,叫“和尚园”。每到秋天,大人在这里种的南瓜就会丰收,那硕大的金黄色的南瓜,一个个在南瓜叶底下露出来,它就是我们一家秋天的粮食。 尽管我儿时的生活贫困到了极点,但我的精神生活却觉得非常丰富。我因抗战开始,小学五年级就失学,在家种地。当时我有个同伴,与我年纪一样大,小名叫“阿桐”。我们自己摸索到了一个办法,就是读书。起先我们读《三国》、《水浒》一类的书,后来像《唐诗三百首》、《古诗源》这类的书也读,而且我们还一起讨论,不懂的句子还一起揣摩,特别是唐诗。我们还一起背诵,连《古诗源》上的一些诗也背。这样的日子我们延续了有二三年,自觉其乐无穷。但有一天,阿桐却告诉我,他妈妈给他找到了工作,到很远的地方去当学徒,这样,我们就不得不依依分手了。临别时,我居然还写了一首五言古诗送给他,反正都是孩子,像不像诗也没有考虑,诗较长,我一直能背诵。后来,我读完农村初中,到无锡读高一,我还把这首诗抄给顾钦伯老师看,不料竟得到他大大的夸奖。我疑心是老师哄我,我给顾老师说,这是我好多年前小学五年级失学后在农村时瞎写的,不是现在写的。哪知顾老师反而更加夸奖,说我十多岁就写出这样的诗来,真了不起,他没有瞎夸奖;他特别指出诗中“簇上春蚕老,垄头麦油油”等好几处的诗句,说确是极好的古诗格调。我每想到儿时的这一段生活,总是要让我为之神往。所以至今我虽然86岁了,但我终觉得自己还是一个农民。 上初中时,丁约斋老师告诫我们,写好了作文自己必须读三遍到五遍,才许交上去,最好能背诵。每到交作文时,他都要问你读了几遍。这对我来说,一点也不是难事,因为我与阿桐一起读书时,就经常背诵古诗,自己学写了诗,也反复背诵,所以丁老师的这个要求,非但不难,我还很乐意这样做。由此养成了我的一个习惯,无论写什么,写完后总要读好多遍,即使是后来写很长的论文,我也坚持反复读。我自己想,自己写的文章如果连自己都不想再读,那别人是一定不会感兴趣的。后来我读鲁迅的书,才得知鲁迅 先生也是这样谆谆嘱咐青年们的。 1954年我到北京时是30岁,实在是知识贫乏得很,我感到北京是一个大学校,我要不到北京来,我肯定不是现在这个样子。我刚到北京时就担任了大一的国文,那时压力真大。生怕讲不好课,就拼命读书,认真备课,天天总要到深夜一二点甚至二三点才睡。我当时孤身一人到北京来,背着这么重的压力,真有些凄然的感觉。那时我在西郊人民大学,为赶头班校车进城上课,早上5点必须起来。上校车时天还黑着,深秋的北京已经很凉了,头顶上的月亮却很亮。我有一首诗说: 一别故乡三万里,归心常逐白云飞。 酒酣始觉旧朋少,梦冷正怜骨肉微。 月上高城添瘦影,风来塞北薄秋衣。 茫茫南国秋风起, 日暮高堂望子归。 这首诗,正是我当时孤凄心情的写照。 在重重的课程压力下,我克服了凄清的心情,勤奋读书,每天到深夜,数十年如一日。1959年国庆节,我写的剧评在《戏剧报》发表,得到了田汉老的赞赏,为此而请我吃饭,还有吴晗、翦伯赞等几位老专家同席,这对我是极大的鼓励。之后,我主编的《历代文选》又得到毛主席的赞扬,吴玉章校长为此而专门找我谈话,把他的书送给我,给我鼓励,更使我觉得要自觉的奋勉谨慎。后来,郭沫若院长因为讨论《再生缘》作者陈云贞的事,约我见面,我直说了我的疑点,他反而签名送给我书。还在他的文章里提到了我,特别是“文革”最艰危的时刻,郭老让人带信向我问好。他是知道了我已在受批斗的消息后才让人带话给我的,这当然含着很深的厚意。记得上世纪60年代初,周扬有一次召集了一个小型座谈会,与会的有张光年、何其芳、蔡仪、王朝闻和我,还有一位我记不起了,连周扬一共只有七个人。会议是讨论文风问题,他批评了当时的文章连篇累牍地引马克思、恩格斯等人的话而没有自己的意见,说这种文风要改革。说着说着,他却转过身来指着我说:你的文章好,写得畅快。这使我非常紧张,觉得当着这么多大家的面,怎么好这么说呢?会议是一次轻松的座谈,与会专家也各抒己见,都是赞成他改革文风的意见的。 我最难忘的是“文革”后期,社科院的李新、黎澍两位老人下决心要把我调到社科院历史所去,而且终于调成了,我也去上班了一段时间,后来因为人大被“四人帮”解散的事,又把我扯了回去,但两位老人对我的拳拳爱护之心,我是永远铭记在心头的。 所以,我每到夜深不寐的时候,想想前尘往事,觉得当时重大的课程压力和社会上许多专家领导的爱护关怀,是使我奋发努力的一种巨大力量。直到今天,我依然不敢懈怠。 几十年来,我还有一种乐趣,是与学界的好友论学,早些时候是杨廷福、江辛眉、祝肇年等几位,还有戏曲界的不少朋友,稍后又得到启功、周绍良、许麐庐、周怀民、刘海粟、朱屺瞻、唐云、谢雅柳、徐邦达、杨仁恺诸老的交游,特别是启先生还专程到我家里来聊天作客,在学问和艺事上不断给我鼓励,使我在生活中,又展开了另一个领域,我至今还仍旧乐此不疲。 上世纪80年代中,我开始了中国大西部的考察,从1986年到2005年,20年间,我十次去新疆,三次上帕米尔高原红其拉甫和明铁盖达坂,其海拔高度是4900米和4700米。两次穿越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并积数年之功,绕塔里木盆地走了一圈。还穿过原始胡杨林到了塔里木河边,同去的人还在塔里木河里洗澡。特别是2005年我已83岁,我于8月15日到明铁盖达坂,为玄奘立东归之路的碑记,并且终于到了玄奘记载的公主堡,弄清了玄奘下明铁盖后确切的路线。同年9月27日,我又从米兰进入罗布泊,穿过罗布泊到达了楼兰,然后又从楼兰再穿罗布泊到龙城、土垠、LE遗址,再到白龙堆、三陇沙,入玉门关到敦煌。全程历时17天。在罗布泊、楼兰、龙城宿营7天。这是我最为快意的一次考察,也是收获最大的一次考察。这20年,在我的学术领域里,真正开辟了一个新的天地。 我对《红楼梦》的研究,从1975年开始至今已历30多年,始终没有间断,这当然有更多的学术知友和同好,因为这个领域可说的人和事太多了,不是短短的篇幅可以尽其大概的,所以这里只好暂时不谈。 总之,我30岁到北京,今年86岁,在北京半个多世纪,是北京培育了我,是北京老一代的和同代的学者们教育了我,是这半个多世纪以来的风云激荡了我,风雨洗涤了我,我收在这本书里的一些人和事,应该说都是助我成长的力量,当然还有更多的无法收进书里的人和事,有的已在另外的书里铭记了,有的是永远藏在我的心头,譬如我幼年的书伴阿桐,我那长满南瓜的和尚园,我的好多位启蒙老师,这一切,我是永远不会忘记的。 2008年9月13日于瓜饭楼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读者对象: 适合大众阅读。 内容简介: 作者冯其庸先生,名迟,字其庸,斋名瓜饭楼。现任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汉画学会名誉会长。长期以来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化艺术史以及中国大西部历史文化的研究,尤以《红楼梦》研究著名于世;他的书画与摄影作品亦独具风格,为世所重。该书是作者的散文作品集,内容包括童年生活回忆,游历考察散记以及对师友的眷念。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自序 ——永不忘却的记忆 我的母亲 大块假我以文章 ——往事回忆 我的读书 稻香家世 乡思 访青藤书屋 绿杨城郭忆扬州 秋游扬州 锡州大楼赋 扬州散记 梅村四记 颐和园之美 ——《颐和园长廊彩画故事全集》序 西域纪行 我与刘海粟大师 回忆郭沫若同志 文章尚未报白头 ——怀念苏局仙、谢无量、张伯驹、顾廷龙、沈裕君先生 哭钱仲联师 先生之风 山高水长 ——送别启功先生 从大医裘沛然想到施叔范和秦伯未 旷世奇人张伯驹 ——丛碧老人诞辰一百一十周年纪念 怀念默涵 怀念冯牧 忆光年 云鹤其姿 松筠其品 ——我所认识的杨仁恺先生 记杨廷福、江辛眉二三事 无限沧桑哭慧良 ——我与“武生泰斗”厉慧良的四十年交往 陈从周《园林谈丛》 序 无尽的怀念 ——《漱石集》后记 《瀚海劫尘》序 《阮堂诗词选》序 此情成追忆 ——《八家评批红楼梦》重校后记 庄生晓梦迷蝴蝶 ——读杜世禄画的感受 四十年梨园忆旧 乾坤清气一鸿儒 ——《饶宗颐先生书画集》序 清气满人间 ——读《马凯诗词存稿》 问苍茫大地 浩劫几千秋 ——丁和西域摄影集《流沙梦痕》序 铁马金戈入梦来 ——《屈全绳将军诗集》序 我读懂了《天书》 长沙八老书画展序 书天遗老人法书后 学人之书 格高韵古 ——读张颔老《侯马盟书》及其书法 附录:翰墨结缘 诗书名家 (李经国) 后 记 作者简介: 冯其庸,名迟,字其庸,号宽堂,斋名瓜饭楼。1924年2月生,江苏无锡县前洲镇人。曾任中国人民大学教授、中国艺术研究院副院长,现为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名誉院长、中国红楼梦学会名誉会长、中国汉画学会名誉会长、中华炎黄文化学会副会长、《红楼梦学刊》名誉主编、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顾问。冯其庸长期以来从事中国古代文学、文化艺术史以及中国大西部历史文化的研究,尤以《红楼梦》研究著名于世;他的书画和摄影作品亦独具风格,为当世所重。已出专著有《曹雪芹家世新考》、《论庚辰本》、《石头记脂本研究》、《梦边集》、《秋风集》、《剪烛集》、《墨缘集》、《瀚海劫尘》、《瓜饭楼重校评批红楼梦》、《冯其庸书画集》、《冯其庸山水画集》等28种,并主编《红楼梦》新校注本和《红楼梦大辞典》、《八家评批红楼梦》、《脂砚斋重评石头记汇校汇评》、《中国艺术百科辞典》等大型图书38种。 书 评: 后 记: 收在这本集子里的文章有三个内容,一是我童年生活的回忆,二是我对游历过的地方的怀念,三是我对师友的眷念。这些文章,都是用散文写的。我国传统的散文概念是很宽泛的。除了诗、词、赋之类的韵文和特殊的文体外,都可以称之为散文,辞赋到了后来,也发生了变化,如苏东坡的前后《赤壁赋》、欧阳修的《秋声赋》都已经是散文了。 我上述三方面内容的文章,并非尽在于此,这只是一部分,特别我对师友怀念的文章,还有很多,已收入《师友集》了。谢谢老友柴剑虹先生为我编辑了这本书,谢谢海英、海风为我检搜这些文章,我现在记忆力衰退,视力也模糊,要编这本书实在太困难了,如果没有他们的帮助是编不起来的。 我还要谢谢商务印书馆和江远同志,能为我出这本小书。 2008年9月14日旧历中秋节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公允价值计量理论与实务 ISBN: 978-7-100-05634-2 作者: 徐玉德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25.00 出版日期: 2009-01-01 序: 前言: 会计作为一个开放的系统,其存在、运行和发展与整个市场经济环境及科学技术的发展有着密切的联系,并随着生产的发展、经济环境的变化以及企业管理发展的需要而不断发展和完善。随着资本市场尤其是证券市场的深入发展,关注企业发展并与企业有利害关系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演变成数量众多、地域分散、流动迅速的庞大群体。数量众多的企业投资者和债权人遍布世界各地,委托代理关系变得不像从前那样清晰、明确。这种经济背景要求财务会计面向资本市场提供信息,不但向现实的投资者和债权人提供信息,而且应提供给潜在的投资者和债权人。这些利益相关者不仅关注企业过去和现在的经营业绩,而且更关注企业未来的经营情况,尤其是企业创造未来现金流量的能力。在这种状况下,财务报告目标转向决策有用观也就顺理成章。 社会经济环境的变化与财务报告目标的革新对传统会计提出了以下要求:一是从面向过去到兼顾未来;二是从重视成本到兼顾价值;三是从货币计量到兼顾其他量度。上述需求是历史成本会计所不能满足的。公允价值会计体现了社会经济环境变化及财务报告目标转变的这一要求,代表财务会计未来发展方向,标志着会计正从成本计量走向价值计量。从IASC/IASB和FASB的努力动向和财务会计的发展方向看,准则制定机构在很多具体准则的制定上也都体现了历史成本计量向公允价值计量的变迁。从国际上应用的领域来看,公允价值呈现出从金融工具向其他领域延伸的发展趋势。公允价值在理论界和实务界研究与运用范围的逐渐扩大,表明公允价值计量已经进入运用阶段而超越了争论阶段。经济越发达,资本市场越完善,财务会计信息 服务于经济决策的目标就越明确,财务会计对公允价值的依赖性也就越强。 为促进我国会计准则的国际协调,并使按照会计准则编制的财务报表能够更加真实、公允地反映企业的价值,财政部于2006年2月在京发布中国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该体系在坚持历史成本基础的前提下,强化了为投资者和社会公众提供决策有用会计信息的新理念,在企业合并、投资性房地产、生物资产、股份支付、债务重组、非货币性交易、金融工具确认和计量等准则中采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或计量方法,成为一大亮点。与国际财务报告准则相比,我国新准则体系在确定公允价值的应用范围时,严格规范了运用公允价值的前提条件,即公允价值应当能够可靠计量。 新会计审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再次引入既是会计国际趋同的需要,也是市场经济发展和全球经济一体化基础加速的必然结果。但是公允价值在提高会计信息相关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损害了其可靠性。如果不对其进行合理的规范,公允价值很容易成为企业调节利润的工具。尤其是在上市公司经营管理不善或因外部因素的影响致使其财务状况发生严重困难,产权及生产要素等市场又不活跃的情况下。面对现实,如何解决公允价值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公允价值会计方法的可操作性如何?对此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本专著即是作者近年来对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作者以FASB和IASB的现行会计准则及最新研究成果和《中华人民共和国会计法》、《企业财务会计报告条例》、《公司法》、《证券法》、中国最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等国家有关法律法规以及资产评估准则体系与规范指南等行业规范为依据,基于经济全球化与会计国际趋同这一特定的背景,在对现有研究成果系统梳理和借鉴的基础上,以财务报告目标革新与会计计量属性的变迁为出发点,通过对公允价值的内涵及其确定途径的分析,阐明了公允价值兼具相关性与可靠性的质量特征。新会计审计准则对公允价值的再次引入为我国评估业既带来了发展的机遇,同时也必将加大资产评估师及审计师的执业风险。最后对我国新会计审计准则中再次引入公允价值后的动因及可能面临的现实困境进行了分析,并就如何提高公允价值信息质量提出了自己的见解。作者对公允价值理论基础及在实践中的使用情况的见解未必成熟和全面,仅以资商榷。倘若能对我国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研究和实务应用有所裨益,则是作者莫大的欣慰。 本书的出版得到了中国资产评估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刘萍、副秘书长岳公侠的大力支持,财政部科研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王世定提出了诸多中肯修改意见。同时商务印书馆也对本书的出版提供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表示感谢。由于时间仓促及作者水平所限,书中不当之处,敬请专家和读者批评指正。 作 者 2008年4月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读者对象: 会计专业师生及相关从业人员。 内容简介: 公允价值亦称公允价格,是熟悉情况的买卖双方在公平交易的条件下所确定的价格。财政部于2006年2月发布中国新会计审计准则体系,其中采用了公允价值的概念和计量方法,成为一大亮点。该书是作者近年来对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阶段性成果。包括七章。第一章,财务报告目标革新与公允价值计量;第二章,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与确定方法选择;第三章,公允价值计量的国际应用及研究进展;第四章,CAS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及国际比较;第五章,公允价值计量与专业评估的融合与衔接互动;第六章,公允价值计量和披露的审计;第七章,公允价值运用:影响、现实障碍及未来展望。 作者徐玉德现为财政部科研所财务会计研究室副主任。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第1章 财务报告目标革新与公允价值计量 1.1 会计计量是会计系统的核心职能 1.1.1会计计量是会计管理职能的核心体现 1.1.2会计计量在财务会计运行系统中处于核心地位 1.2 会计计量模式及其选择 1.2.1会计计量模式的构成要素 1.2.2会计计量模式选择的影响因素 1.3 财务报告目标革新与公允价值的引入 1.3.1财务报告目标:受托责任观与决策有用观的有机融合 1.3.2会计信息质量与财务报告目标的交叉相关性 l .3.3财务报告目标革新与历史成本计量属性的冲突 1.3.4会计计量属性:从历史成本到公允价值 1.4 本章小结 第2章 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与确定方法选择 2.1 公允价值计量的理论基础 2.1.1现代产权理沦奠定了公允价值计量的制度基础 2.1.2资本保全理论是选择公允价值计量属性的重要原因 2.1.3财务报告目标革新引致了公允价值计量的现实需求 2.1.4资产计价模式转变及资产负债观的确立扫清了公允价值运用的理论障碍 2.2 公允价值的内涵及其本质特征 2.2.1公允价值的内涵及特点 2.2.2公允价值本质的多维透视 2.3 公允价值确定的基本途径分析和方法选择 2.3.1公允价值确定的基本途径 2.3.2三种确定模式的利弊分析与选择 2.4 公允价值计量:基于会计信息质量的理论分析 2.4.1会计信息质量:相关性与可靠性的权衡 2.4.2公允价值兼具相关性与可靠性质量特征 2.5 本章小结 第3章 公允价值计量的国际应用及研究进展 3.1 F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实务应用及研究进展 3.1.1美国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实务应用 3.1.2 FASB关于公允价值研究的最新进展及主要内容 3.1.3 SFASl57的主要贡献 3.2 I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及其国际推广 3.2.1 I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的实务应用 3.2.2 IASB关于公允价值计量研究的最新进展 3.2.3公允价值会计的国际推广——以欧盟为例 3.3 本章小结 第4章 CAS中公允价值计量的应用及国际比较 4.1 公允价值在CAS中应用的变迁分析 4.1.1公允价值在CAS中应用的变迁历程 „„ 作者简介: 徐玉德,江苏连云港人。博士。现为财政部科研所财务会计研究室副主任,副研究员、高级会计师、硕士生导师,兼任中国资产评估协会会计与评估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国会计学会财务成本分会理事。主要从事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财务管理、纳税筹划、企业价值分析及评估等领域研究。先后在《会计研究》《财政研究》《中国证券报》等报刊发表论文70余篇,主编、参编、翻译著作15部。先后参加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财政部、科技部等多项科研项目。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分工、信任与企业成长 ISBN: 978-7-100-06064-6 作者: 周文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22.00 出版日期: 2009-01-01 序: 企业是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成长是经济繁荣的基础。因此,研究企业成长是理解经济成长的关键。但是正如彭罗斯所言:“据我所知,至今还没有一位经济学家尝试过研究企业成长的系统理论。这让我觉得非常奇怪,所以我确信任何作这个尝试的人都应当谨慎地进行每一步研究。” 而之所以需要“谨慎”地进行每一步研究,是因为企业成长是一个综合性的问题,涉及企业制度变革、结构调整以及竞争力、战略和管理行为研究等诸多方面。也正因为如此,有关企业成长的问题既是一个热门话题,也是一个争论不休的话题。 企业成长的思想可以追溯到古典经济学。斯密认为,分工是企业成长的主要诱因——生产的分工和专业化促进了劳动生产效率的提高,从而导致企业生产规模的扩大。反过来,扩大的生产规模又深化了企业的分工协作。这种循环累进,带来了企业的规模经济,也就实现了企业成长。继斯密之后,约翰·穆勒和马歇尔重点探讨了企业规模和企业成长的关系,至此,始于分工视角的企业成长演变成了简单的规模经济理论。真正系统地从理论上研究企业成长的是彭罗斯,她第一次将企业成长作为分析对象,认为企业是一个资源的集合体,强调管理和协调对企业成长的作用,主张用成长经济来替代传统的规模经济。 但是主流经济学仅仅将企业看做是一个生产函数,形成了企业的“黑箱”理论,这严重制约了企业以及企业成长理论的推进。作为对这种“黑板经济学”的强烈反对的理论成果,科斯以交易成本的概念,重新开启了企业研究的大门。由此,形成了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研究的蔚为大观的成果。然而,新制度经济学更多强调的是市场与企业的替代性,而忽视了企业产生和成长的历史和逻辑观。事实上,在市场出现之前,早已出现了为交换而生产的组织形式。因此,分工无论是从历史和逻辑上都是企业产生的起点。这一起点毫无疑问意味着对企业、企业成长研究的古典回归。 分工意味着人们必须通过交换来满足自己的欲望,而交换没有信任是无法完成的。交换无法完成,分工就不可能继续深化和扩展,企业也就难以实现成长,由此,信任与企业成长也紧密地联系起来。基于这样的思路,本文作者构建了一个分工、信任与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在这一分析框架中,企业被定义为以人为主体、人与人关系为中心的一系列关系的组合体,企业的治理结构主要是围绕企业成长来不断地动态调整不同主体利益的协调机制;企业成长的实质是企业社会关系的复杂化、契约化和制度化的过程;从信任的视角来看,企业成长必须经历从特殊信任到普遍信任、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的演化。因此,企业成长,一方面是源于分工的演进;另一方面得益于信任半径的扩展。本书更多地把信任视为影响企业成长的一种社会资本,嵌入企业成长的路径中。因此,能否拥有和扩展信任,是企业成长的关键。 作为一种回归古典的尝试,以及将“经济人”嵌入社会关系中,从而将信任纳入企业成长分析框架,本书的主要贡献在于将企业定义为以信任为黏 合剂的分工协作性的要素集合体,分工协作中依靠亲缘、血缘信任向依靠制度信任的转变,是企业实现成长的关键;而从人际信任向制度信任的演进,同时也是分工深化的过程,分工深化不仅有助于企业成长,而且促成了产业集群的发展;根据成长的不同阶段,提出了动态的企业家概念:在企业创立时期,企业家应具有“冒险”和“洞察力”,在企业成长阶段,因为分工和专业化的趋势,企业家应具有创新和协调力;相应地,还提出了从制度化角度去理解市场的观点,把市场看成是一个动态的演进过程,这样,交易的扩大与信任的扩展是相互推动和相互促进的。最后,作者从历史视角、运用本书的理论框架考察了企业成长问题,为作者提出的分工、信任与企业成长理论框架作出了经验意义上的诠释。 当然,本书作为一项尝试性的研究,难免存在有待商榷和进一步探讨的地方,需要作者继续探索,不懈努力。同时,作为对探索性研究的鼓励,我恳切地希望该书的出版,能够点燃企业理论古典回归的“星星之火”,引起更多学者对该问题的关注,并最终形成我国学界企业理论研究的“燎原”之势! 丁任重 2008年9月1日 前言: 企业是经济的微观主体,企业成长是经济繁荣的基础。因此,研究企业成长是理解经济成长的关键。但是,长期以来,在主流经济学的框架中,却一直把企业视为“黑箱”,不能将企业纳入到正统分析的视野,只是简单地认定企业仅仅是一个投入产出的函数,从而导致理论越来越偏离现实。后来,科斯以交易成本的概念,重新开启了企业研究的大门。由此,形成了新制度经济学对企业研究的蔚为大观的成果。然而,新制度经济学更多地强调市场与企业的替代性,而忽视了企业产生和成长的历史和逻辑观。事实上,在市场出现之前,早已出现了为交换而生产的组织形式。我们的基本判断是,分工无论是从历史和逻辑上都是企业产生的起点。 本文的研究在于强调现代经济学对古典经济学的回归,以分工为起点探讨企业的成长,将分工纳入到企业成长的分析框架。企业是在分工中产生,并随着分工的演进和深化不断成长;而分工又受市场规模的限制,没有市场的扩大,就不可能有分工的深化。另一方面,信任又是交易的基础。交易的扩张依赖于信任的扩展,没有信任的扩展就不可能有交易和市场的扩大。越是缺乏信任,人们之间的分工就越不发达,并且交易成本越高。当信任关系微弱到使交易成本高于分工与交换所能得到的好处时,分工就会陷入停滞困境。传统交易和市场向现代交易和市场的拓展就主要得力于信任从人格化向非人格化的扩展。因此,企业成长,一方面是源于分工的深化;另一方面是得益于信任半径的扩大。总的来看,信任是影响分工的一种深化机制,并为个人和企业参与分工提供长期化的、稳定的预期,从而保证交易的连续性和进一步扩展。从企业制度角度看,家族企业和合伙企业不能向现代企业转轨,主要是不能摆脱信任的约束困境,信任不能从血缘信任扩展到社会信任,这种信任“瓶颈”也就制约了企业的成长。 正是在上述意义上,本文的研究更多地把信任视为影响企业成长的一种社会资本,它嵌入于企业成长的路径中。如果一个社会整体的信任水平比较低,企业就无力承担分工的深化和拓展,企业成长的空间就有限。因此,促进企业成长的关键是如何推进信任的扩展。 周 文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读者对象: 企业管理研究人员。 内容简介: 该书以分工为起点探讨企业的成长。包括七章。第一章,导论;第二章,文献评述和相关问题;第三章,企业的本质和成长:一个新的审视角度;第四章,分工演进、市场深化与企业成长;第五章,信任扩展、交易扩张与企业成长;第六章,企业内分工、信任与企业成长;第七章,企业成长:一个历史视角的考察。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序言 前言 第1章 导论 1.1 理论背景与问题的提出 1.1.1 理论背景 1.1.2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的基本思路和研究方法 1.2.1 基本思路 1.2.2 研究方法 1.3 本文的主要观点和存在的不足 1.3.1 主要观点 1.3.2存在的不足 1.4 本文研究的结构安排 第2章 文献述评和相关问题 2.1 企业成长理论研究的渊源与演进 2.1.1 古典经济学框架下的企业成长 2.1.2 新古典理论框架中的企业成长 2.1.3 新制度经济学中的企业成长 2.2 信任研究的缘起和发展 2.3 信任研究的不同视角 2.3.1 信任研究的社会学路径 2.3.2 经济学中的信任研究 2.3.3 本文对信任研究的取向 2.3.4 企业成长中的社会资本问题 2.4 小结 第3章 企业的本质和成长: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3.1 企业的产生与成长 3.1.1 企业的契约性质 3.1.2 企业的不完全合约 3.1.3 企业的专业化与分工 3.1.4 企业性质新解:一个新的审视角度 3.2 企业成长:界定与综合 3.2.1 同质性假定与企业外生性成长 3.2.2 异质性假定与企业内生性成长 3.3 企业家与企业成长 3.3.1 企业家概念的论争 3.3.2 企业家与企业成长 3.3.3 分工与企业家 3.3.4 企业家与社会资本 3.4 企业规模和企业成长 3.5 小结 第4章 分工演进、市场深化与企业成长 4.1 分工演进与企业成长 4.2 斯密定理与杨格定理 4.2.1 斯密定理 4.2.2 斯密困境与杨格定理 4.2.3 巴泽尔定律:市场范围扩张的另一种解释 4.3 分工演进与交易效率 4.3.1 分工与交易效率 4.3.2 交易技术、交易组织与交易制度 4.3.3 分工深化与企业成长:一个简单模型 4.4 分工、集群与企业成长 4.4.1 集群的偶然性与分工 4.4.2 集群中的企业成长 4.4.3 企业集群:分工与交易成本的整合 4.4.4 集群中企业成长的信任机制变迁 4.5 小结 第5章 信任扩展、交易扩张与企业成长 5.1 市场、货币与信任 5.1.1 市场概念的拓展 5.1.2 市场演进的历程 5.1.3 信任对货币、商人和商业的影响 5.2 信任扩展与交易扩张 5.2.1 从人际信任到制度信任 5.2.2 从人格化交易到非人格化交易 5.2.3 交易扩展与信任扩张 5.3 信任、信誉与企业成长 5.3.1 人际信任与交易成本 5.3.2 人际信任与企业成长 5.3.3 组织创新与企业成长:人际信任和制度信任 5.3.4 企业信誉与企业成长 5.4 小结 第6章 企业内分工、信任与企业成长 6.1 企业内分工与合作剩余分享 6.1.1 市场分工与企业内分工 6.1.2 企业分工及合作剩余 6.1.3 要素稀缺与合作剩余的分享 6.2 企业成长中的内部治理 6.2.1 分工与代理制的形成及发展 6.2.2 委托代理理论与激励监督机制 6.2.3 雇主与雇员的关系:权威和管理参与制 6.2.4 分享激励与信任强化的机制 6.3 分工、信任与企业层级制 6.3.1 分工、企业层级制与企业成长 6.3.2 分工、协作与企业层级制演变 6.3.3 信任与企业层级制 6.4 小结 第7章 企业成长:一个历史视角的考察 7.1 分工、信任与家族企业成长 7.1.1 家族企业的孵化与成长中的问题 7.1.2 信任扩展与家族企业成长 7.2 分工、信任与合伙制企业 7.2.1 合伙制企业的进步:分工与信任的拓展 7.2.2 合伙制企业的局限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7.3 分工、信任与公司制企业 7.3.1 公司制企业的超越和资本合作 7.3.2 公司制企业中的分工和代理人问题 7.4 小结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本书是在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当初的选题源于福山《信任》的启发,由此,我开始关注中国的企业成长问题。在思路形成中,我不断大量阅读中外文献,在博士生导师丁任重的精心指导下,完成了博士论文。作为本书的最后成形,原有的框架作了许多调整和修改,特别在第4章、第5章和第6章都作了大的修改,以至于交稿时间一再拖延。在此,我要特别感谢责任编辑张胜纪老师对我的宽容和厚爱,并同时对张胜纪老师的认真和敬业表达敬意。 正如任何学术成果都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完成的一样,本书的最终成果也吸收了大量前人的研究文献。在此,我谨向这些经济学前辈表达自己深深的谢意。 我还要感谢云南大学杨先明对我成长的关心和本书完成的催促,书中一些重要观点,多次与他商榷。北京大学曹和平教授;中国人民大学李义平教授;四川大学周春教授、邓翔教授、蒋永穆教授;西南财经大学杨继瑞教授、程民选教授、刘崇仪教授、何永芳教授对本书观点的肯定也使我获益匪浅。贵州大学的李晓红博士对本书的完成提供了许多帮助。在此,一并表达真诚谢意。 当然,本书的完成不意味着研究的“大功告成”。学无止境,未来的路还很长,我期待着更多专家学者的批评指正。 周文 谨识 2008年9月1日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经济地理学指南 ISBN: 978-7-100-05835-3 作者: [美]埃里克·谢泼德 [加拿大]特雷弗·J.巴恩斯 主编 开本: 大16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68.00 出版日期: 2009-01-01 序: 商务印书馆已经同意在中国翻译并出版《经济地理学指南》,对此我们深感荣幸。自我们在约翰·戴维[John Davey,当时在布莱克韦尔出版公司(Blackwell)工作]的鼓励下开始计划《经济地理学指南》以来,大约已经有10个年头了,而且我们中间的一位(埃里克·谢泼德)第一次踏上中国大地也已经快十年了。在过去十年间,英美经济地理学发生了显著的知识变迁,但与中国物质经济地理上发生的变化相比,却相形见绌。这一纪念给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来反思《经济地理学指南》一向的目的是什么,以及我们对它 在中国的出现所寄予的希望。 在规划《经济地理学指南》时,我们的初衷是,试图在一本书中展示对英美经济地理学家所实践的当代经济地理学领域的感知。无论就所追求的理论方法、哲学方法和方法论途径而言,还是就主题素材而言,英美经济地理学已经非常多样化了。实际上,关于英美经济地理学是否已经变得如此多样化,以致不再具有一个一致的、为分支学科所共享的观念,存在某些重要的争论。与此同时,英美经济学家却迷恋于某种在地理学家之间不再流行的经济地理学,而地理学家自身却对这种经济地理学的可能终结进行了推测。相反,我们的希望是,通过传达在《经济地理学指南》中所表现出的多样性(至少是某些多样性),我们就能展示经济地理学如何才能从这一多样性中再次获取力量。 《经济地理学指南》的结构设计时刻牢记这一目标。第一篇总结流行的理论方法和哲学方法的多样性。第二篇的文章聚焦于空间中的经济生产、劳动力和增长的不同层面——这是1960年代至1980年代英美经济地理学居于支配地位的焦点。第三篇突出了经济地理与环境之间的关系——这是在1990年代多少有些垂死,但在过去十年间却极大繁荣的一个学术领域。第四篇是要展示与大多数英美经济学家不同的经济地理学家的信念:要研究经济过程,就不能将它与社会的其他方面截然分开。通过反思经济地理学中过去所称的文化转向之所指,这些文章探讨了文化、性别、社会阶层和国家等是如何建构经济地理过程的。第五篇试图突出经济地理学家对将世界连在一起的各种流的兴趣。 我们征召了我们所能发现的最好的29位英美经济地理学家,他们已经促成了1980年代和1990年代英美经济地理学的成形。由于将《经济地理学指南》设想为英美经济地理将走向何处去而不是它过去状况的陈述,我们不无偏见地选择了那些中青年学者。他们就像我们一样,大多不到50岁。 自2000年《经济地理学指南》出版以来,英美经济地理学朝气蓬勃,对此我们一直相当满足。在这一阶段,与经济地理学关系密切的团体的会员人数已经增长,新的经济地理杂志得以创刊,两年一次的年轻学者经济地理学夏令营已经上路,而且展现分支学科成就的教科书、文集和文选有了爆炸性增长。还有两次世界经济地理学大会,最近的一次是2007年7月在北京举行的。我们并不认为,这种增长是由于《经济地理学指南》的出版,但我们的确想说,我们从多样性中获取力量的预言是正确的。 自从我们开始规划《经济地理学指南》以来,英美经济地理学已经更为多样了。新的知识观念不断涌现,而另一些则被迫退出了。最新的趋势包括:对网络和行为者网络理论、地理尺度和空间性的相当大的兴趣;“关联”转向和后殖民转向;有关全球化的学术更加充实;对新自由主义地理以及向市场导向的社会系统转型的巨大兴趣;对消费的研究;对资源及围绕其生产的冲突的探讨;以及许多女性主义和认同导向的经济地理研究。在经济地理学不同方法的提倡者之间,仍然存在不同意见,而且不时很强烈。然而,我们仍然相信,通过不同方法倡导者之间的思想开放和建设性交锋,这一分支学科将得到强化。这种多样性将是持续繁荣和改进创造性的源泉。 尽管有这些学术风潮之变和英美经济地理学家的成功,但我们坚信,甚至在10年后《经济地理学指南》仍能提供对英美经济地理学家的实践与信仰的感知。例如,在本书作者之间,存在一种明显的有助于将学科团结在一起的政治共识。如今,大多数英美经济地理学家都把自己看做是对源自未经调节的资本主义而来的政治的、社会的和文化的差异的批评者。从这个意义上讲,他们把自己看做是“激进学者”:怀疑第一世界资本主义民主政治中的经济(也包括社会的和政治的)现状,而且寻找经济组织的改进方式。 然而,在目前,我们对我们所理解的经济地理学的地方性不大清楚,我们仅仅假定英美经济地理学是前沿,是所有重要经济地理研究的源泉。那么,如今,英美经济地理学家在理解世界上其他地方的经济地理实践上几乎未作努力,而且几乎不愿意质疑英美经济地理学在其他地方的适用性。对我们每一个人而言,在过去10年间,对中国的访问使我们注意到未曾被英美经济地理研究所展现的关键要素和事件。当埃里克·谢泼德1997年访问中国,面对中国经济及其地理变化的步伐和程度,他惊得目瞪口呆;而特雷弗·J.巴恩斯则这样描述他2004年的首次上海之行: 上海是我曾经访问的所有现代城市中最现代的一个,这是勒〃柯布西耶(Le Corbusier)只能在他的绘图板上想象的一个地方,但在这里现在却成为他的现代主义建筑的现实。在上海的第一个晚上,我去了一家是迄今为止我在世界任何地方用过餐的餐馆中最亮丽、最地道、最酷的餐馆:玻璃砖和裸露水泥极为现代,有一个宽阔的自动滑行大门,女雇员身着短燕尾服,男雇员身着无可挑剔的无尾半正式晚礼服,所有这些都是以带有国内装饰的颜色来分类的。我们是那个餐馆的仅有的白人,比任何其他的顾客年长20多岁,而且当然比那里的任何其他人,特别是女服务生和男服务生要寒酸。我们就像不幸误解了场合的典型北美旅行者……作为一个反映,当我回到温哥华,做了一件在给加拿大本科生讲课25年中从未做过的事:我用整整一节课来讲中国。这是一个骇人听闻和不可原谅的忽视。 我们都参加了在北京举行的第二届全球经济地理学大会。我们再次被中国变化发生的方式惊呆了,而且从那里遇到的中国同行以及来自世界其他地方的同行那里,受益匪浅。在北京以及埃里克·谢泼德到南京师范大学的访问,我们发现中国经济地理学家的实践与英美经济地理学家的实践似乎极为不同。一方面,我们的中国同行为响应中国政府对精确地理知识的需求和对空间规划(由于中国令人眼花缭乱的经济变化步伐,这是一项关键且富有挑战性的工作)的咨询,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用英美的表述,我们更愿意认为我们的中国同行是为政府从事应用和政策导向的研究,而不是从事对现状进行激进批评的理论研究(当然,部分或许多中国同行也可能享有我们对自由资本主义的批判性观点。而且,英美经济地理学家的学术是由他们所生活的社会的工作重点所塑造的——在我们国家,研究经费也遵循这样的重点)。另一方面,而且相关的是,中国的经济地理学比我们的经济地理学更加计量化。英美经济地理学已经远离计量方法,而且其兴趣又回到混合方法,即计量方法和定性方法的互补性。 当然,可能还存在许多其他差别,但英美经济地理学家和中国经济地理学家还没有足够的互动,以便交流这些差异是什么;并决定每一个团体如何从对方学习一些东西。我们并未把中文版《经济地理学指南》的出版看做是在告诉中国经济地理学家应当如何做他们的研究。在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中,对知识生产的实践和发展轨迹而言,地方极为要紧,而且中国与北美和西欧极为不同。然而,我们希望,《经济地理学指南》的出版以及商务印书馆出版的相关图书,将向中国经济地理学家传达英美经济地理学的特征,并将它看做增进相互对话和系统性相互接触的第一步。 我们感谢约翰·戴维、布莱克韦尔出版有限公司(Blackwell Publishing Ltd.)、我们的家人,特别感谢本书各章的作者们,他们使《经济地理学指南》成为可能。我们也将永远感激汤茂林博士,因为他小心翼翼地将本书翻译成中文。 埃里克·谢泼德 特雷弗·J.巴恩斯 2007年8月于温哥华和明尼阿波尼斯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读者对象: 地理学专业师生及研究者。 亮点: 该书尽显经济地理学发展的前沿,是当代经济地理学经典性的指南,也是社会科学文献中的必读之物。 内容简介: 该书精选一系列有关英美经济地理学当前主要争论和问题的文章,不仅回顾了已经建立的框架,而且展望未来,探讨了正在出现的全球经济和新的研究方法。书中精彩的辩论,深入的分析和充满激情的探索将帮助读者获得对经济地理学的全景透视。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中文版序 作 者 图表索引 致 谢 第一章 导言:经济地理学的艺术 特雷弗·J.巴恩斯、埃里克·谢泼德 第一篇 经济地理学的世界 第二章 “发明”英美经济地理学,1889~1960年 特雷弗·J.巴恩斯 第三章 建模传统 保罗·S.普卢默 第四章 马克思主义者的选择:历史—地理唯物主义和资本主义政治经济 埃里克·史维泽多 第五章 女性主义和经济地理:性别化职业和职业性别 安·M.奥伯霍尔泽 第六章 经济地理学中的制度方法 罗恩·马丁 第七章 后结构干预 J.K.吉布森-格雷厄姆 第二篇 生产的领域 第八章 生产地理 理查德·A.沃克 第九章 工作场所 杰米·佩克 第十章 产业区 阿什·阿明 第十一章 空间、地区间的竞争 埃里克·谢泼德 第十二章 城市和区域增长 彼得·森利 第十三章 地理学与技术变化 大卫.L.里格比 第三篇 资源的世界 第十四章 资源 迪安·M.哈宁克 第十五章 农业 布赖恩·佩奇 第十六章 政治生态 迈克尔·沃茨 第十七章 自然的生产 诺埃尔·卡斯特瑞 第十八章 单一工业资源城镇 罗杰·海特 第四篇 社会的世界 第十九章 家庭、工作和消费:勾勒经济地理学的边界 尼基·格雷格森 第二十章 当代经济地理学中的阶级概念 大卫·萨德勒 第二十一章 工会与经济地理学 安德鲁·赫尔德 第二十二章 国家与管治 乔·佩因特 第二十三章 创造共同的世界:战略和文化、时间和空间 埃里卡·舍恩博格 第二十四章 族裔网络 凯瑟琳·米切尔 第五篇 循环的空间 第二十五章 全球贸易经济地理 理查德·格兰特 第二十六章 货币和金融 安德鲁·莱申 第二十七章 国际劳动力迁移的政治经济 海尔格·雷特纳 第二十八章 交通运输:追求速度,关注可持续性 苏珊·汉森 第二十九章 电信与经济空间 巴尼·沃夫 第三十章 国际政治经济 迈克尔·韦伯 索引 译者后记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转型期珠江三角洲金融服务业空间格局变动 ISBN: 978-7-100-05695-3 作者: 林彰平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23.00 出版日期: 2009-01-01 序: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读者对象: 该书可供经济地理、城市地理、城市经济与城市规划等专业研究人员及企业、政府部门等相关人员阅读参考。 内容简介: 该书以世界经济演化趋势和中国经济体制转型为背景,选择珠江三角洲经济区这一快速城市化地区作为典型研究区,对区域金融服务业发展的体制、产业基础、区位和业务创新等方面进行了理论和实证研究。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总 序 前 言 第一章 总论 第一节 研究意义和目标 第二节 基本概念 第三节 研究构架和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区域和资料评估 第二章 国内外货币金融地理研究进展 第一节 国外关于货币金融地理研究的综述 第二节 对国外关于货币金融地理研究的简要评论 第三节 中国关于金融空间维度的研究述评 第三章 转型期珠江三角洲金融服务业发展的宏观背景 第一节 世界经济“服务化” 第二节 金融自由化 第三节 金融全球化 第四节 金融电子化 第五节 中国改革开放和经济市场化 第四章 珠江三角洲城市空间层级及经济地位变化与金融服务业空间格局演化 第一节 城市空间层级控制下的珠江三角洲金融服务业的优势地位 第二节 城市空间层级及经济地位变化下的珠江三角洲内部金融服务业空间差异变动 第五章 珠江三角洲高层级城市空间发展与金融服务业空间运动——以广州市为例 第一节 金融服务业整体空间格局演进 第二节 城市空间扩展与金融服务业空间扩散 第三节 办公活动空间及金融服务业发展环境分异与金融机构空间集聚 第四节 广州市城市空间更新与金融服务机构微区位变化——以逢源街道为例 第六章 区域次高层级城市空间发展与区域金融服务业空间集聚与扩散——以东莞市为例 第一节 城乡空间一体化与金融服务业城乡空间差异 第二节 东莞市城乡空间一体化与金融服务业空间格局变动 第七章 城市空间“全球—地方化”与区域金融服务业空间格局变动 第一节 城市空间“全球—地方化”概念内涵 第二节 城市空间“全球—地方化”影响区域金融服务业空间差异的机制 第三节 珠江三角洲城市空间“全球—地方化”与金融服务业发展的香港因素 第四节 城市空间“全球—地方化”与银行卡服务的空间扩展 第八章 结论、讨论和展望 第一节 基本结论 第二节 进一步的讨论 第三节 中国金融服务业地理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后记 作者简介: 闫小培,女,重庆人,人文地理学博士。中山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深圳市人民政府副市长。从事城市地理学研究,研究兴趣为产业与城市发展、巨型城市、城市内部空间结构、区域发展与城市规划。2001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近10年来还主持国家和省部级科学基金项目6项、国际合作项目3项,已发表成果150余件。 林彰平,男,湖南省武冈市人,人文地理学博士,教授。香港大学、日本明治大学访问学者。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专业委员会、农业地理与乡村发展专业委员会委员。目前主要从事服务业地理、城市和区域发展等方面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广东省哲学社会科学“十一五”规划项目以及广东省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各1项,发表学术论文近20篇,出版专著1部。 书 评: 后 记: 1999年冬天,在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附近的科技书店,一本新书——《信息产业与城市发展》吸引了我的目光,我深深地钦佩作者敏锐的学术眼光,闫小培教授的名字因此成为了我大脑里永远也抹不掉的储存。待进一步透过媒体了解她的知青和留学经历后,敬意油然而生。2002年,我考取了闫小培教授的博士研究生,开始了服务业地理领域的研究。 本书是在我2005年6月提交中山大学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从确定选题到完成书稿并纳入“服务业与城市发展”系列丛书出版计划,整个过程都凝聚着闫小培教授的心血。但是,我工作岗位变动所引致的诸多烦扰几次中断了书稿修改,这令我担心研究成果的新意将不复存在,从而愧对闫小培教授的指导。所幸商务印书馆科技室颜廷真博士颇具耐心,他卓有成效的帮助使我终于将几年来的劳动成果展现在了大家面前,有了向更多专家学者求教的机会。 感谢闫小培教授引导我进入了服务业地理研究领域。在研究金融服务业地理的过程中,闫老师耐心地指导拟定、调整研究选题和博士论文提纲,多次审阅、修改博士论文,专门抽时间指导调查问卷设计,亲自联系访谈对象。闫老师还慷慨资助我多次参加国际国内学术交流,开阔视野,活跃思维。闫老师既严格要求,又让我不惮于阐发自己的陋见,鼓励我增强前进的信心,不断克服研究过程中遇到的困难。绵绵师恩,终生难忘! 感谢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老师们的指导和帮助。许学强教授、司徒尚纪教授、魏清泉教授、王爱民副教授在我博士论文开题报告会上提出了许多宝贵的指导意见;李玲、彭华、周春山、薛德升、李立勋、吴晓松和林琳等老师的人文地理专题讲座(课堂教学)使我受益匪浅;曹小曙、林耿和周素红等老师主持(组织)的科研项目使我加深了对研究区域的认识;李郇老师为我提供了他的作品《珠江三角洲研究文献指引》。旅游规划与发展研究中心保继刚和朱竑老师的人文地理专题讲座让我开阔了学术视野。中山大学地理科学与规划学院、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办公室及图书分馆的老师们为本书的写作提供了便利。 感谢香港大学师友给予我的指导和帮助。攻读博士学位期间,我有幸获得中山大学凯思奖学金资助赴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访问,合作导师叶嘉安教授指导我阅读国外相关研究文献,并匡正了本研究的理论框架和技术路线。与林初昇教授、赵晓斌副教授、徐江博士的讨论和交流开阔了我的学术视野,鼓舞了我的创新勇气。杨帆、王坦、易虹、胡志勇、郑艳婷等学友在文献获取和阅读方面曾给予我无私的帮助。 感谢博士论文评阅人和答辩委员。华东师范大学曾刚、王铮教授和广州地理研究所许自策教授,中山大学许学强、魏清泉、司徒尚纪和周春山教授,广州大学吕拉昌教授以及广州地理研究所张虹欧研究员富有启发的意见和提问为本书的修改提供了指导。 感谢中山大学城市与区域研究中心的学友。作为“服务业地理的理论与方法研究”课题组的成员,易峥、钟韵、方远平、普军、刘筱、魏立华、王云璇、刘蓉、周锐波、胡敏、王芳和陈再齐等学友曾给予我许多帮助,本书研究选题的确定,调研方案的形成,甚至于一些数据和参考文献的获取都离不开跟他们的讨论、交流与合作。 感谢中学同窗好友刘祚秋、严奉强、曾亮兵、曾清蓉、邱一江、邓文锋、王清明、段铁钢和毛超群等,他们不仅慷慨地给予我实实在在的生活上的关照和学业上的帮助,而且以各自的奋斗经历鼓舞我前行,让我倍觉温馨。 感谢中国人民银行梅州分行刘云生行长、中国工商银行珠海市分行张俊军副行长、深圳外资金融机构同业公会贺平秘书长、深圳市人民政府金融发展服务办公室庄睿宁副处长、东莞市城市规划局叶伟南副局长、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管理委员会政策研究室综合调研处陈永品处长、广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崔鸣文副局长、广州市天河区城市规划编研中心王欣博士、东莞市石龙镇人民政府科技信息办郭淑莹女士,以及配合我完成野外调查工作的众多金融机构和其他公司的经理们(由于事先约定,他们的身份在此不便公开),他们为本研究提供的文献资料和调研便利使书中的论述言之有据。 长期异地学习,把清苦和辛苦留给了家人,把牵挂和等待留给了亲人,没有他们的理解、支持与无私奉献,我的求学路不会如此通畅。感激之情,铭记在心! 最后,感谢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中山大学凯思奖学金对本研究的资助! 感激之余,需要指出的是,书中存在的缺点与错误将由作者负责。 林彰平 2007年8月31日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时间概念史导论 ISBN: 978-7-100-05797-4 作者: [德]马丁·海德格尔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29.00 出版日期: 2009-01-01 序: 前言: 本书德文版的主要文本来源是马丁·海德格尔1925年夏季学期的马堡大学讲课稿(由海德格尔本人手书但尚未按音标抄写)以及经过海德格尔授权同 意并增补的西蒙·摩塞尔(Simon Moser)的听课笔记,由佩特拉·耶格尔(Petra Jaeger)负责整理、编辑并于1979年初版问世(本译本所依据的是1994年的第三版)。本书是海德格尔划时代巨著《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稿,同时又被认为是海氏的一部完全独立的代表作。 相对于《存在与时间》而言,《时间概念史导论》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性。而该书的最为研究者所看重的特色,就在于其中有五分之二篇幅的内容(即它的“准备性部分”)是《存在与时间》中所完全没有的。这部分内容基本上就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若干重要论题的讨论,并从中开掘出了经过海氏重新表达的关于“存在本身”的问题。这是一种以比现象学本身更为现象学的方式来彻底地廓清现象学的内在趋向与问题的探析,而这些探析向我们显出了海氏本人的“现象学的本体论”得以生成的最重要的思想来源和准备。通过这个部分,我们可以看到海德格尔对胡塞尔现象学方法的积极推介与辩护,也可以看到他的娴熟而精到的现象学分析的范例,同时更能够见出他对现象学的不满、批评与超越之处;此外,这部分还涉及对与现象学大有关系的两人即布伦塔诺和狄尔泰的评介,包含了对属于现象学内部的另一位重要人物马克斯·舍勒的有关讨论。鉴于海德格尔思想与胡塞尔现象学方法所具有的亲缘性,在很大程度上,这个部分构成了我们依据海氏本人的思想踪迹来理解《存在与时间》及其他著作的必须的前提(而这个部分却刚好是后者所缺失的);与此同时,这部分内容还应该是我们进一步澄清“胡塞尔-海德格尔关系”这一现代哲学史悬案的第一手重要文献。该书另五分之三的内容(即它的“主干部分”),就是海德格尔从自己特有的问题和方法出发,对时间现象所作出的独到的解释。这一部分内容就属于《存在与时间》的直接前身,但其表达方式则比《存在与时间》更为朴拙,所讨论的主题也更为集中。 在此还需提到的是:根据本书英译者的检校,在其原始手稿与后来正式出版的文本之间,存在着为数很少但并非不重要的差异:出版物中约有10处所出现的用语“生存”(Existenz)和“生存的-本体论的”(existential-ontological),其实是海德格尔后来(主要是在修订《存在与时间》的手稿期间)所加上的。有鉴于此,英译者认为海德格尔由其早年的用语向《存在与时间》的用语的过渡原本是十分谨慎的,而《时间概念史导论》的1925年文本实际上就证实了海氏后来的反复辩称:走向《存在与时间》之路与其说是存在主义的,还不如说是现象学的。 为使读者能对中译本与德文本之间的对应关系有一个了解,有必要将本书所遵循的译文“凡例”专门介绍如下(这些凡例的主要用意就在于尽量保持德文本的形式上的原貌): 一、对原著中的重要词语和用法特别的词语,对那些具有富含意味的词根联系的相关词以及其他需要注明的词语,在译文中用小括号附上原文,例如:现成可见的(vorhanden),现成可用的(zuhanden);惶然失所(Unheimlichkeit)。 二、原著中使用了若干古希腊语、拉丁语等语种的词语和文句。对于这些“外来语”,中译本分三类情况加以处理: 原著给出了这些词句的德文译文时,中译文一般就采用作者自己的译文,在这种情况下,采取先给出外来语原文、再以通用字体译出对这些外来语的德文翻译的办法处理,例如:substantia quae nulla plane re indigeat,unica tantum potest intelligi,nempe Deus.唯一地满足以上所说的那种实体性的意义的存在者,只有上帝。而在作者自己的译文与通常的泽法有明显差别的情况下,则先用括号内的楷体给出一般的译法,再用通用字体给出对作者的德译文的中文翻译(如果遇上完整的句子,则通常要用破折号表示后面的文句是作者自己所译出的内容),例如:nulla ejus nominis significatio potest distincte intelligi,quae Deo et creatures sit communis.(我们不可能清楚地理解,“存在”这一名称竟然具有一种相对于上帝和受造物的共同的含义。)——当人们作出这两个存在陈述时,他们不能清楚地看到:这样的陈述所指的是两个相同的东西。 原著中紧跟着外来语又并列地使用了德文的同义词时,中译本(为避免重复)就不再专门给出这些外来语的中文翻译,在这种情况下中译本的字体不变,只是通常要在外来词后加上一个“即”字,以示后面的词是与前面的词相对应的同义词。例如:proprietas即属性。 原著中单独使用外来词时(既没有给出这些词句的德语译文,也没有与之并列使用的德语同义词),中译本才会专门附上它们的中文译文。在这种情况下,中译本用括号内的楷体字予以处理。例如:θωνη ηεηα θανηαζια(后于视像的声音)。 三、为了标示出原文中隐含的省略和不易看出的指代关系,中译本加上了一些补足文句和语气的词。在这种情况下,译本用括号内的楷体字予以表示,例如:人们会说,(在上面关于幻觉的例子中)汽车事实上完全不是现成可见的。 四、原著使用斜体字来表示强调,中译本则使用着重符号来标示这些得到强调的地方。例如:“众人”刚好就是那永远不死和永远无能去死的东西。 五、对于那些非一般用法的、大多为作者所铸造的词或词组,中译文有时要加上引号,以示那是一个专门的和完整的用语,例如:“要有良知”(Gewissenhabenwollen)、“在-已经-寓于某物-存在-之际-先行于-自身-存在”。 最后,建议读者在阅读正文之前,先行参看书末由中译者所编制的附录“德-汉术语对照表”、“古希腊语-汉语词语对照表”和“拉丁语-汉语词语对照表”以及正文之后的“编者后记”。对于某些新用的和新铸的译名,德汉词语对照表中给出了若干必要的注解。 至少对于海德格尔早期著作的翻译而言,由熊伟先生校、陈嘉映及王庆节合译的《存在与时间》中译本实已提供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设若没有这一先行的津梁之便,本书的翻译势将极难设想。此外,本译本或直接或间接地领受张祥龙师的启示甚多。而在遇到德文本的太过难解的文句之时,本人在首先试译出德文之后还参考过T.克兹尔先生的英译本,为此特地致谢。思想如行远道,对思想的翻译如临深渊。本人诚请读者尽量指出拙译的任何错误、不当与不善之处,以利于来日进一步加以修正。 欧东明 于四川大学望江校区 2007年11月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读者对象: 哲学系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 亮点: 该书作者马丁·海德格尔被誉为二十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 内容简介: 该书源于马丁·海德格尔1925年夏季学期的马堡大学讲课稿,以及经过海德格尔授权同意并增补的西蒙·摩塞尔的听课笔记,是海德格尔划时代巨著《存在与时间》的第二稿,同时又被认为是海氏的一部完全独立的代表作。 相对于《存在与时间》,该书具有其独特的重要性。书中五分之二的篇幅是《存在与时间》中完全没有的。这部分内容基本上就是对胡塞尔现象学的若干重要论题的讨论,并从中挖掘出了经过海氏重新表达的关于“存在本身”的问题。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导言 讲座的课题及其探索方式 第一节 作为科学对象域的自然和历史 第二节 以时间概念史为线索的关于历史和自然的现象学引论 第三节 讲座的大纲 准备性部分 现象学研究的意义和任务 第一章 现象学研究的兴起与初步突破 第四节 十九世纪下半叶哲学的形势。哲学与科学 a)实证主义的立场 b)新康德主义——从科学论立场重新发现康德 c)对实证主义的批判——狄尔泰对于人文科学独立方法的探求 d)文德尔班和李凯尔特对狄尔泰问题的肤浅化处理 e)哲学作为“科学的哲学”——作为哲学基础科学的心理学(关于意识的学说) α)弗兰茨·布伦塔诺 β)埃德蒙德·胡塞尔 第二章 现象学的基本发现,它的原则和对其名称的阐明 第五节 意向性 a)作为体验之结构的意向性:对此的揭示和初步阐明 b)李凯尔特对现象学与意向性的误解 c)意向性本身的根本枢机 α)感知中的被感知者:自在自足的存在者(寰世物、自然物、物性) β)感知中的被感知者:被意向状态的方式(存在者的被感知状态,亲身具体的-在此之特征) γ)关于意向性基本性向之为Intentio(意向行为)与Intentum(意向对象)之共属一体的初步阐明 第六节 范畴直观 a)意向式意指与意向式充实 α)自证作为呈示性的充实 β)明见作为自证性的充实 γ)真理作为呈示性的自证 δ)真理与存在 b)直观与表达 α)感知的表达 β)简捷的和多层的行为 c)综合行为 d)观念直观行为 α)防止各种误解 β)这一发现的意义 第七节 先天的原初含义 第八节 现象学的原则 a)“朝向事情本身”这一座右铭的意义 b)现象学自我理解为对先天的意向性的分析性描述 第九节 对“现象学”这一名称的阐明 a)对这个名称各构成成分源本含义的阐明 α)θαινομενον(现象)的源本含义 β)λογοζ(逻各斯)的源本含义[λογοζ αποθανηικοζ(陈示性逻各斯)与λογοζ ζημανηικοζ(意会性逻各斯)] b)关于“现象学”的意义整体的规定和与之相切合的研究 c)排除几种对于现象学的典型误解——这些误解就产生于“现象学”这个名称 第三章 现象学研究的最初成型和对现象学的一种既深入其里又超出其外的彻底思考的必要性 第十节 课题域的厘定:关于意向性的基本规定 a)解释胡塞尔和舍勒对现象学课题域的界划和对现象学研究视域的限定 b)关于课题域之本源结构的基本思考:将纯粹意识看作独立的存在领域加以廓清 第十一节 现象学研究的内在批判:有关纯粹意识四个规定的批判性讨论 a)意识是内在的存在 b)意识是在绝对的被给予性意义上的绝对的存在 c)意识是在“nulla re indiget ad existendum”(无需存在者也可达到存在)意义上的绝对既与的存在 d)意识是纯粹的存在 第十二节 现象学耽误了对作为现象学研究基本领域的意向式存在者之存在的追问 第十三节 现象学耽误了对存在的意义本身和对人的存在的追问 a)与自然主义心理学相对,关于现象学的必要的界定以及对这种心理学的克服 „„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经济增长理论探索 ISBN: 978-7-100-05909-1 作者: 毛健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21.00 出版日期: 2009-01-01 序: 经济增长既是理论问题,更是实践问题。经济增长对于一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作用,引起了东西方经济学家的普遍关注,始终是经济理论研究的热点问题。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深刻剖析了生产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本质,提出了剥夺剥夺者的政治结论,为无产阶级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而马克思的分析,尽管有其明确的指向,但却是以经济增长为前提展开的,并大量论述了经济增长问题,蕴涵着丰富的经济增长思想。西方经济学家则把经济增长、财富增加作为研究的主题,从各个侧面探讨了经济增长问题,尽管有其美化资本主义制度的动机,但却对经济增长机理做了较为系统深入的分析,对实际经济增长有重要的操作意义。特别是二战后,一大批民族国家取得了政治独立,纷纷把发展民族经济、摆脱旧经济秩序的束缚、增强国力作为首要目标,对经济增长的追求更为强烈,从而强化了经济增长理论对经济增长实践的指导作用,又为经济增长理论的创新和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经济增长经历了曲折的过程。在建国初期医治战争创伤、三年国民经济恢复和发展的基础上,实施了第一个五年计划,兴建 了一批大型项目,使国家走上了经济增长的正常轨道。但随之而来的各种政治运动以及三年自然灾害等等,使经济增长这一最基本的社会发展目标逐渐被人们淡忘,不仅完全偏离了发展经济、增强国力的方向,而且将经济增长的既有基础基本消耗殆尽。也正是在此期间,第二次科技革命的浪潮席卷全球,发达国家,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应声而起,多个国家同时进入持续高速经济增长期,一批国家和地区,如韩国、新加坡、中国台湾、中国香港等实现了经济跳跃发展,迈入了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的行列。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在这一时期经济增长上采取的截然相反的动作,拉大了我国与其他国家的差距,我国经济增长被远远甩在了后面,并进而影响到国内经济和国际地位,形势愈加严峻。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中央审时度势,果断地把全党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随着思想上的拨乱反正,澄清了对发展生产力、推进经济增长的模糊认识,明确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根本任务是发展生产力,是在一部分人先富起来后实现共同富裕,提出了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模式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和经济运行中起基础性作用。关于我国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理论和关于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理论,揭示了我国现阶段最大的实际和最本质的特征,揭示了我国现阶段经济增长的基本规律,从而为我国新阶段的经济增长奠定了理论基础。二十多年来,我们“聚精会神搞建设,一心一意谋发展”,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取得了令世人瞩目的成就。2006年,我国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8.3万亿元,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达14040元,已经成为世界第四大经济体。我国的综合国力明显增强,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而随着经济增长的快速推进,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结构问题、效益问题等逐渐显现,如何保持适度增长,如何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如何在经济增长中不断节能降耗减排,如何实现可持续发展,成为理论上和实践上需要切实解决的紧迫课题。我国正面临着一个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的、生产和技术发生着革命性变革的经济增长的新时期。我国经济增长的丰富经历,为经济增长理论研究提供了多姿多彩的实践场景;我国经济增长的强劲势头,为经济增长理论探索开拓了富有想象力的研究视野;我国经济增长中出现的新情况、新问题,也为经济增长理论的发展提供了创新动力。 我的研究方向是发展经济学,对经济发展的浓厚兴趣,使我始终围绕这一主题展开经济学研究,并不断取得新的成果。在南开大学经济研究所读博士期间,我被20世纪70年代以亚洲“四小龙”为代表的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令人炫目的经济快速增长所吸引,下决心深入研究经济增长的规律性问题,把研究的重点聚焦在经济增长的路径上,通过对亚洲“四小龙”等经济跳跃发展轨迹的剖析,揭示了经济增长中的跳跃发展规律,创新了经济增长理论。而经济增长总是伴随着结构变化,经济跳跃发展以主导产业的联系带动为前提,由主导产业的不断更替所引起的产业结构不断优化,是经济增长的又一关键环节。因此,我进入吉林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后,把研究的重点又聚焦在经济增长的结构问题上,通过理论分析和对典型国家经济增长中结构变化的系统考察,揭示了经济增长中结构变化的规律,丰富了经济增长理论。 我从事经济增长理论研究的得天独厚的条件,是我亲历了80年代末90年代初以来中国经济发展和体制改革的进程,特别是亲身投入到中国经济快速增长的实践中,直接进行了操作。近年来,我先后任吉林省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地级市副市长、省教育厅副厅长、省政府体改办主任、省长科教助理、省信息产业厅厅长等职„„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读者对象: 经济学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 内容简介: 该书结合我国近二十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实际,系统探讨了经济增长理论。包括九章。第一章,经济增长基本理论;第二章,经济增长中的跳跃发展规律;第三章,经济增长因素分析;第四章,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第五章,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第六章,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发展;第七章,经济增长与体制创新;第八章,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第九章,区域经济增长: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作者毛健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兼职教授。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序言 第一章 经济增长基本理论 1.1 经济增长的模式 1.2 经济增长的阶段 1.3 经济发展的管理 1.4 经济增长的路径 第二章 经济增长中的跳跃发展规律 2.1 经济跳跃的实证分析 2.2 经济跳跃的基本内涵 2.3 经济跳跃的偶然性和必然性 2.4 经济跳跃的效应 2.5 经济跳跃中的协调 2.5.1 不平衡增长与协调 2.5.2 局部协调和整体协调 2.5.3 短期协调和长期协调 2.5.4 协调形式的相对意义 2.5.5 约束界限 第三章 经济增长要素分析 3.1 资本投入 3.1.1 资本投入的必要性 3.1.2 国内储蓄 3.1.3 国外资金流入 3.1.4 投资的配置效益 3.2 科技进步 3.2.1 科学技术的特性 3.2.2 科技基础和转化能力 3.2.3 科技进步的指向 3.3 人力资本 3.3.1 人力资本的作用 3.3.2 人力资本的积聚 3.3.3 南非经验 3.4 对外经济贸易 3.4.1 理论概述 3.4.2 直接利益 3.4.3 间接利益 3.4.4 中国实践 3.5 农业发展 3.5.1 农业发展的重要性 3.5.2 农业发展要义 第四章 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 4.1 经济增长质量的内涵 4.2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基本标志 4.2.1 增长速度与协调推进 4.2.2 新建项目与原有生产能力 4.2.3 总量与结构 4.2.4 增长速度与经济效益 4.3 提高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的总体要求 4.4 依靠科技进步推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4.4.1 科技进步是经济增长方式的转换器 4.4.2 强化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 第五章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优化 5.1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的理论分析 5.1.1 库兹涅茨——不去理解和衡量生产结构中的变化,经济增长难以理解 5.1.2 钱纳里——经济结构的一系列互相关联的变化为持续增长所必需 5.1.3 罗斯托——经济增长,一个结构转变以及由此转变引致然后加速增长的过程 5.2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实践证实 5.2.1 美国 5.2.2 德国 5.2.3 日本 5.2.4 新加坡 5.2.5 韩国 5.2.6 中国台湾地区 5.2.7 中国香港地区 5.3 经济增长与产业结构关系的基本结论 5.4 产业结构变动的比较分析 5.4.1 变动比较 5.4.2 变动方向 5.5 产业结构变动的主要因素 5.5.1 生产力原有结构 5.5.2 消费水平 5.5.3 对外开放程度 5.5.4 科学技术水平 5.5.5 人口、就业 5.5.6 经济体制 5.6 产业结构优化战略 5.6.1 非均衡增长 5.6.2 主导产业 5.6.3 发展极和增长点 5.6.4 资源倾斜配置和协调发展 5.7 产业结构调整中的宏观调控 第六章 经济增长与产业集群发展 6.1 产业集群的特征 6.2 产业集群的成因 6.3 产业集群的效应 6.4 产业集群与经济增长的关系 6.4.1 经济增长中的产业集聚 6.4.2 产业集群对经济增长的推动 6.5 推进我国产业集群发展 6.5.1 我国产业集群的类型 6.5.2 我国产业集群的特点 6.5.3 推进我国产业集群发展的对策 第七章 经济增长与体制创新 7.1 经济增长与经济体制的关系 7.2 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7.3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7.3.1 市场经济的形成和发展 7.3.2 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根本转变 7.3.3 市场经济体制 7.4 企业体制创新 7.4.1 进一步推进国有经济布局战略性调整,完善基本经济制度 7.4.2 推进国有企业公司制改造,建立规范的现代企业制度 7.4.3 转变政府职能,切实减轻企业负担 7.5 企业资本经营 7.5.1 正确认识资本经营 7.5.2 寻求资本经营的多种方式 7.5.3 创造适宜资本经营的外部环境 7.6 企业信用 7.6.1 企业信用是现代市场经济的基石 7.6.2 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必须解决企业信用缺失问题 7.6.3 构建现代市场经济的企业信用 7.7 政府管理方式改革 7.7.1 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受到双重推动 7.7.2 推进政府管理方式改革,关键是转变政府职能 7.7.3 注重政府管理的制度建设 7.7.4 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 7.7.5 发展和规范社会中介机构 7.7.6 积极发展电子政务 7.7.7 提高国家公务员素质 第八章 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 8.1 经济增长与自然资源约束 8.1.1 自然资源的分类 8.1.2 自然资源的分布特点 8.1.3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相关性分析 8.1.4 世界自然资源消耗现状 8.2 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效率 8.2.1 分析模型 8.2.2 自然资源开发利用效率的影响因素分析 8.2.3 我国自然资源开发利用现状分析 8.3 可持续增长 8.3.1 可持续增长的基本要求 8.3.2 我国实现可持续增长的基本对策 第九章 区域经济增长: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 9.1 加快东北老工业基地调整改造和振兴 9.1.1 进一步解放思想,转变观念 9.1.2 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 9.1.3 自力更生为主,国家给予必要的扶持 9.2 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与民营企业发展 9.2.1 民营企业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重要载体 9.2.2 正确认识民营企业的性质 9.2.3 加强引导,提升民营企业竞争力 9.2.4 营造民营企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9.2.5 吉林省民营企业调查分析 9.3 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9.3.1 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战略要求 9.3.2 发挥优势,克服困难,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 9.3.3 创造加快电子信息产业发展的良好环境 9.4 推进传统产业的信息化改造 9.4.1 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是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的迫切需要 9.4.2 推进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的重点 9.4.3 为传统产业信息化改造创造条件 9.5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 9.5.1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 9.5.2 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的主要措施 主要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毛健,吉林长春人。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吉林大学经济学博士后。经济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南开大学、吉林大学兼职教授。多年在大学及政府相关部门担任领导职务。在《人民日报》《经济日报》等报刊杂志发表论文120余篇,公开出版著作18部,获省部级以上科研成果奖10余项。1992年开始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南岛语分类研究 ISBN: 978-7-100-05683-0 作者: 吴安其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23.00 出版日期: 2009-02-01 序: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南岛语的分布和南岛人的迁徙 一 南岛语的分布 1.中国台湾地区 2.菲律宾 3.马来西亚 4.印度尼西亚 5.巴布亚新几内亚 6.所罗门群岛和瓦努阿图 7.密克罗尼西亚和马绍尔群岛 8.新喀里多尼亚和太平洋其他地区 9.东南亚和马达加斯加 二 古南岛文化的分布 1.台闽粤地区 2.东南亚岛屿地区 3.太平洋地区 三 南岛人的迁徙 1.早期的迁徙 2.后期的迁徙 四 遗存的语言证据 1.南岛语的数词 2.大陆语言的南岛语底层 第二章 早期的比较研究 一 南岛语研究史 1.早期的研究 2.近期的研究 二 南岛语的分类 1.布拉斯特的分类框架 2.台湾省学者的意见 3.分类中的问题 4.本书的分类 第三章 马来—他加洛语 一 马来语 1.印度尼西亚语、巽他语和爪哇语的语音 2.印尼语辅音的来历 3.印尼语元音的来历 4.原始马来语的音系 二 占语 1.占语、加莱语、雷德语和亚齐语的语音 2.占语辅音的来历 3.占语元音的来历 4.原始占—亚齐语的音系 三 他加洛语 1.他加洛语、巴拉望语、摩尔波格语和雅美语的语音 2.他加洛语辅音的来历 3.他加洛语元音的来历 4.原始他加洛语的音系 四 原始马来—他加洛语 „„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史学求索 ISBN: 978-7-100-05930-5 作者: 罗荣渠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38.00 出版日期: 2009-02-01 序: 前言: 我出生在一个充满忧患与动荡的时代。出生那年(1927)正是中国大革命 的危急关头。满10岁那年(1937)抗日战争爆发。20岁(1947)那年解放战争打响。30岁(1957)赶上反右斗争。 40岁(1967)正好是那场史无前例的大浩劫进入高潮。50岁那年(1977)“文革”宣告“正式结束”,形势才开始发生重大变化。这就是说,过了大半辈子,我才有可能真正安下心来从事教学和科研工作。了解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历史背景,才能理解作为一个中国社会科学工作者所经历的艰辛心路历程。 我最大的幸运是年轻时代是在中国的名牌学校里学习的。初中在成都县中,高中在成都树德中学,都是第一流的中学。老师的教学质量很高,特别在文史方面给我打下了较好的基础。这对我后来的志趣发生了很大影响。我爱读课外书籍,进大学以前,已经浏览了胡适、钱穆、萧一山、冯友兰、朱光潜、罗素等人的著作,有志于探讨中国文化的出路问题。1945年,我非常幸运以同等学力的资格考入昆明西南联大,一年后学校复员,转入北京大学史学系。这对我的一生发生了决定性的影响。我第一次呼吸到民主自由的学术空气,聆听到学术大师们的讲课。在学术方面对我影响最大的是中西交通史专家向达先生。我的毕业论文的选题是“明清之际西学东渐时期中西文化的冲突”。但我并没有完全因袭洋汉学的老路,而是重视理论的引导与对历史发展的宏观把握。 大学毕业那年,平津战役拉开战幕。在兵临城下的形势下,北大的50周年校庆也未能很好庆祝。胡适校长等人离校南下。 1949年初,北大学生在东交民巷敲锣打鼓,迎接解放军入城。当时哪里还有心思写毕业论文。在革命浪潮的冲击下,我们匆匆进入了毕业生学习团,很快我就走上了革命工作岗位——北京中苏友好协会总会。在那里一干就是7年,当时并未对抛弃专业感到 可惜。因为听说是“已经坐上了新民主主义的火车”,心里甚是兴 奋。 到1956年,一度出现了某种新形势。当时响起了“向科学进 军”的号召。于是我才想起了自己的专业,想回北大念中国近代史 的“副博士”研究生。结果却是调回历史系当世界现代史教员。在 解放以前,我国的西洋史研究的底子很薄,完全受英美的影响。我的西洋史根底也很差。但我有一个特点,喜欢博览群书,动脑筋,钻研不舍。自己一边学,一边教。我先后讲授过世界现代史、世界近代史、拉丁美洲史、美国史、殖民主义史、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和中共党史等通史或专题课。涉猎的面很广,杂七杂八,但也打下了宽 广的基础,使我最后走上了开拓宏观历史研究的道路。 从20世纪50年代到70年代,中国的世界史教学与研究是在自我封闭的条件下进行的,受到苏联的教条主义很大影响。一直到70年代末,改革开放的新路线才给中国的世界史研究带来了新的生机。我很幸运,在80年代初就获得机会跨出国门,睁眼看世界。我刻了一方图章:“求知识于世界”。这是日本明治维新的口号。我在美国密歇根大学历史系做了一年半的访问学者,并利用机会到各地访问,探寻美国兴盛发达的历史活力之所在。美利坚人在短短两百年时间中在北美荒原上建立了一个富饶而美丽的国家,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1989年我又第二次出国,在英国萨塞 „„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本书收录罗朵渠先生《现代化新论》和《美洲史论》以外有关史学理论、世界历史和中外关系史等一系列重要问题的论文,反映了作者一生治学的深度和广度,从中可以了解到他对相关重大历史课题的长期探索历程。此外,收入作者谈“五四运动”、精神文化建设、书法艺术和论述占今人物的一些文章,酌收其出访观感,展现了一个人文学者的宽广胸怀和审美情趣。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罗荣渠自述(代前言) 第一编 史学理论 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 浅谈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 ——关于世界通史教材体系的一个问题 略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与终极原因的内在联系 我看史学的“理论热” 开拓现代化研究的新领域 ——评布莱克的《现代化的动力》 历史学要关心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伟大的变革时代必然会引起社会科学的变革 发展:跨世纪的挑战 ——近40年发展思潮述评 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与现代化的世界进程 第二编 世界史 关于世界史的体系问题 “奴隶”、“苦力”的血泪史 ——亚非拉被压迫民族的共同苦难 开创世界史研究的新局面 积极推进中国的世界史研究. 世界史的新视野:第三世界的历史进程 ——《全球分裂》中译本序 关于殖民主义史研究问题的四点意见 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关于拿破仑的论述 ——拿破仑研究的一个方法论问题 论拿破仑专政和法国资产阶级强化国家机器的历史教训 通向全面战争之路 ——略论有关第二次世界大战起源的若干问题 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 辉煌、苦难、艰辛的胜利历程 ——第二次世界大战若干问题的再认识 日本的战争忧思录 ——第二次世界大战五十周年访日观感 正视历史,反省战争,重新共建太平洋 面向未来 安不忘危 第三编 中国史、中外关系史 参加十月革命和保卫苏维埃政权的中国工人红军 关于中苏关系的一批新发现文件 怀念马克思主义史学家翦伯赞同志 研究辛亥革命要建立在学术基础上 15世纪中西航海发展取向的对比与思索 传统与现代化问题的理论探索 中国传统文化研究的时代课题 „„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史学求索》作为罗荣渠文集第三卷,共收文50篇,分列“史学理论”、“世界史”、“中国史、中外关系史”和“散论”四编。 “史学理论”部分收9篇文章。前面的3篇发表于1979一。1980年间。其中,《必须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的经典著作》以资本主义发展的新趋势和二战中有关问题的评价等为例,较早提出了史学界如何解放思想、打破禁区、完整准确地理解马克思主义著作的问题。《浅谈政治权力、经济权力在世界历史进程中的作用》和《略论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与终极原因的内在联系》重温马恩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系列论述,正本清源,区别历史发展的“伟大动力”与“终极原因”,强调经济运动即“现实生活的生产与再生产”归根到底在起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提出了现有世界史体系的改造问题。作者后来提出的以生产力为历史发展中轴的原理和“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以及关于建立马克思主义现代化理论的一系列探索,在这里已见端倪。 1985年前后,罗荣渠先生开始全力以赴进行与现代化有关的史学理论探讨与建设。本部分所收6篇文字显示了这一艰难探索的足迹和心路历程,提出并论述了开展史学理论的研究、重视自然科学理论与方法的渗透和对国际人文社会科学新成就的研究、发展中国的世界史学科、建立马克思主义的现代化理论,以及史学工作者应如何关心民族和人类的命运、如何应对新世纪的挑战等重要课题。以“一元多线发展观”为基础的现代化范式,是罗先生对中国的现代化研究的重要贡献。本编最后一篇文章《一元多线历史发展观与现代化的世界进程》,结合东亚现代化的史实,从5个方面对新发展观做了高度概括,思想更尖锐,观点更凝练,是反映作者晚年学术研究工作的一篇有代表性的重头文章。 “世界史”部分收文14篇,大体分属三个专题: 关于开创世界吏研究新局面的探讨,包括作者作为国务院学科评议组成员为制定国家“七五”社科发展规划所写的高校七五科研规划咨询报告(1985)世界史部分《积极推进中国的世界史研究》。这些文章和报告以马克思主义发展观为基础,关注国际上世界史学科发展的新趋势,系统地指出了国内世界史学科建设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特别提出了要对现代化这一重大历史课题进行创造性探索。 第二个专题是拿破仑研究。作者曾计划系统研究拿破仑专政和拿破仑战争,后因专注于现代化研究而作罢。收入本书的两篇文章,对拿破仑研究的方法论问题,对学界长期争论的雾月政变的性质,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文章发表后产生了较大影响,实际奠定 了他在本领域的学术地位。 第三个专题是二战史研究,写作的时间跨度达20余年,涉及战争的起源、性质、经验教训、中国战场的地位和日本右翼的新军国主义等重要问题。这也是作者辛勤着力的一个领域。近8万字的《伟大的反法西斯战争——第二次世界大战》曾经由商务印书馆于1980年出版单行本,是一部面向广大受众的普及性历史读物。其中对一些问题的叙述,在后来作者依据新材料所写的专题论文中有所修正。《辉煌、苦难、艰辛的胜利历程——第二次世界大战若于问题的再认识》一文为反法西斯战争胜利50周年而作,发表 „„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北京俏皮话词典 ISBN: 978-7-100-05836-0 作者: 周一民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20.00 出版日期: 2009-02-01 序: 前言: 没想到这本《北京俏皮话词典》真的要登大雅之堂了。商务印书馆周洪波先生希望我增订一些条目,在商务出版,我求之不得。对于喜欢北京俏皮话、正在寻找此书的热心读者来说,这也是一个佳音。当初编写的时候,有一些条 目明知是有,但苦于找不到合适例证,就放弃了。如今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例句的检索提供丁更为丰富的资源和快捷的手段。通过别人之口说出来,我就放心多了,这样既可以避免个人语感的主观性,也可以通过用例去理解条目的含义和用法。不过,仍有个别条目寻找不到合适例句;因此,有少数条目的例句是作者根据生活经验自造的:新增条目中取自网络资料的个别例句,难以判定确切出处的,不作标注,在此一并说明。 这次增订,增补了新条目150余条,它们多数都是常用的;删除了个别条目;修订了部分条目的释义,改正厂上一版中的排印差错。这次增订,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过去的缺失和遗憾。 从最初编写到现在已经过去了20年.这本书又能够再版说明它确实受到了欢迎。我的感触是一个人一辈子做好一件事也不容易,要想把它做到底,使这本书更加完善,我还要继续努力,也希望广大读者不吝赐教。 周一民 2007年10月8日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本词典收录现代北京俏皮话(谚语、歇后语、口头惯用语)1500余条,具有鲜明的北京话方言特色,展观了“京味儿”语言魅力,反映了北京这座千年古都的语言民俗。条目按北京话实际读音注音,标注变调;释义准确,客观;例句丰富、典型,主要选自北京话文学作品。对学习、研究北京话以至汉语,对口语交际、书面写作,都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增订本前言 前言 修订本前言 凡例 条目音序索 条目首字笔画索引 词典正文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应用语言学的历史及理论 ISBN: 978-7-100-05682-3 作者: 于根元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20.00 出版日期: 2009-02-01 序: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20世纪的中国应用语言学研究 语言规划和新时期的语言文字工作 世纪之交中国社会语言热点问题大讨论 网络语言冲击波 关于“语言全息发展论” 说“联想” 应用语言学的基本理论 语言的本质和语言教学 关于语言内核外层互补说 语言是开放的梯形结构 应用语言学理论发展的一般规律 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说略 关于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研究方法的若干认识 关于应用语言学的学科建设 制订语言计划的若干原则 关于新时期推广普通话方略的若干思考 “消极规范”和“积极规范” 语言传意和传意者 新词新语和语言规范 整理汉语新词语的若干思考 说“友” 词语的时空分布 整理网络词语的若干思考 关于媒体语言研究的若干思考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1984年起,由于工作的需要,我开始研究应用浯言学的历史及理论。2001年起,我招的博士生是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专业应用语言的历史及理论方向,我在这个方向方面的研究更多了。这本集子收的是我在这个方向方面研究的主要文章。一直是多人署名的,不收;书评,不收。有两三篇比较短小,但是我觉得比较有参考价值,还是收了。 从目录可以看出来,这里主要是谈理论。文章分两组。第一组只有四篇,主要是谈历史。第二组二十篇,主要谈理论。头上十篇主要是综述,后面十篇主要是从语言规划、新词新语、媒体语言等方面来谈理论。我表过的文章,在文末注明出处和别的。收录在这里,行等作了一些修改。我主编过一本《应用语言学概论》,商务印书馆2003年,主要作为大学本科的教材。我还写过一本《应用语言学前沿问题》,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年出版,我用来作为博士生的教材。我还写了一本大概叫《应用语言学教程》,可能快出版了,是可以作为硕士生教材的。这本集子,供一般参考之外,还可以供上面这些教材使用者参考。 谢谢商务印书馆。谢谢责任编辑金欣欣编审。谢谢读者。 中国传媒大学于根元 2007年10月17日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自能学习汉字 ISBN: 978-7-100-05479-9 作者: 王贺玲 余澄清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16.00 出版日期: 2009-02-01 序: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上 编 第一章 有关汉字的知识 一 汉字的起源 二 汉字的性质和特点 三 汉字与书体 (一)甲骨文 (二)金文 (三)篆书 (口)隶书 (五)楷书 (六)草书 (七)行书 第二章 汉字的构造 一 象形字 二 指事字 三 会意字 四 形声字 五 记号字 (一)半意符半记号字 (二)半音符半记号字 (三)独体记号字 (四)合体记号字 第三章 11汉字的形、音、义 (一)笔画 (二)笔顺 (三)偏旁 (四、部首 (五)结构 二 字音 (一)方言与规范读音 (二)同音字 (三)多音字 三 字义 (一)语素义 (二)字义和形旁的联系 (三)一字多义 (四)古今字和假借字 第四章 学习汉字的方法 一 中学生的识字心理与识字特点 二 根据汉字的构造规律识字 (一)古今结合 (二)部首归类 (三)基本字归类 三 根据汉字的结构特点识记汉字 (一)根据已有的经验,以熟带生,识记生字 (二)在对照、比较中识记生字 四 在阅读中识记、积累汉字 (一)以义为中心,音、形结合识记汉字 (二)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语言环境中识记汉字 五 借助工具书学习汉字 (一)新华字典 (二)康熙字典 (三)中华大字典 (四)说文解字 第五章 汉字的规范 一 规范汉字 作者简介: 王贺玲,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编审,1982年原北京师范学院中文系毕业。参与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教材,对外汉语标准中文教材、新课程标准小学语文教材的编写。结合教材编写和研究先后发表有关教育教学文章多篇。部分文章或译文发表在《小学学语文教学》《课程·教材·教法》《人民教育》等杂志上。其中《在比较中探讨小学浯文教材的科学体系》《发展语言·综介识字的设想》《小学语文的语言洲练及其改革》分别收录到人民教育出版社所编论文集《课程教材研究十五年》《课程教材改革之路》《问题与对策·中小学语文教育改革》中。 余澄清,人民教育出版社特约编审,1951年毕业于北京辅仁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主持编写《现代文学作品选》《现代文学作品选讲》《鲁迅作品选讲》《语文知识词典》《现代散文名著选读》等;合著《中国历代游记选》;参加全国通用的高:II语文课本、六年制重点中学高中语文试验课本、香港《中冈语文》(麦米伦出版社)、香港朗文《中文高级新辞典》、增订本《新编小学生字典》(获首届中国辞书奖)等的编写。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ISBN: 作者: 开本: 装订: 字数: 定价: 出版日期: 序: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外国哲学 第二十辑 978-7-100-05782-0 《外国哲学》编委会 大32开 平 0 千字 28.00 2009-02-01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专题论文: 罗姆巴赫的密释学与意义学说 张祥龙 主持人的话 罗姆巴赫 世界作为生活的结构 罗姆巴赫 意义:哲学和现象学探求意义和价值的基本问题 专题论文:共和主义的自由概念 林垚 支配的异质性 张曦 无支配、自我与荣耀 专题论文: 自由意志 蔡蓁 自由的能动性 刘闯 How We May Be Free From Physics —一On lssues Raised by Xu Xiangdong 徐向东 How tO be Free without Changing the Past and Breaking Laws? ——A Further Examination Of the lssues Raised by Prof.Liu Chuang 汤姆·罗克莫尔 海德格尔、康德与此在 克里斯蒂·M考斯佳 内在主义和规范性的来源:一次访谈 葛四友 正义的条件性、正义的条件与正义的品德 ——评慈继伟的《正义的两面》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外国哲学》于1984年由商务印书馆创办,至1998年共出版十四辑,开创了改革开放后中国研究外国哲学的新学风、新传统,在学术界具有广泛的影响。经与商务印书馆商议,从第十五辑开始,北京大学外国哲学研究所负责承担《外国哲学》的组稿、编辑工作。 为了进一步提高《外国哲学》稿件的学术水准,我们采取了国际学术刊物通行的“双盲”审稿制度。除了继续发表对外国哲学历史和经典的诠释性论文外,本刊将特别注重发表史论结合、批判性评论、中外哲学比较等方面的佳作。我们衷心希望全国同仁鼎力襄助,不吝赐稿,把《外国哲学》办成群贤毕至、百家争鸣的学术园地。 《外国哲学》编辑部 2002年4月 书名: 万物之要义 ISBN: 978-7-100-05754-7 作者: 【英】西蒙·温切斯特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19.00 出版日期: 2009-03-01 序: 对于广大的英语学习者来说,英语词典是必不可少的工具书,而在众多的英语词典中,“牛津英语词典”这个品牌应该说是大家都耳熟能详的,牛津系列英语学习问典被誉为“全世界拥有最多读者的英文词典”。自20世纪30年代第—代英语学习词典萌芽以来,伴随着英语国际化传播与教育的推广进程,在英语学习词典70余年如火如荼的演进历史中,牛津系列英语词典可谓一支重要的中驱动力量。牛津系列英语学习词典以其权威性在广大英语学习者的心目中留下了深刻的烙印,以至于现在人们提起英语学习词典,就首推“牛津”系列无疑。不断推陈出新的牛津系列英语学习词典及其在世界各国的本土化双解版本,充分证明了“牛津词典”品牌恒久的学术影响和巨大的商业成功。然而,这一切倒退150年却是任何人无论如何都料想不到的,尤其是对那些与牛津系列英语学习词典的学术源泉——《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命运密切相关的几位关键人物而言。《牛津英语词典》编纂项目的最初发起人(1857年)、那位富有远见的英国伦敦大西敏寺的特伦奇教长,《牛津英语词典》的首任主编(1860年)、那位英年早逝的语文学家柯勒律治先生,《牛津英语词典》的过渡主编(1861年)、那位风流不羁的多才学者弗尼瓦尔先生,还有《牛津英语词典》的重要主编(1879年)、那位执著追求的语文学大师默里博士,在他们的人生画卷中,《牛津英语词典》应该是极其浓重的—笔。在这本名为《万物之要义》的学术传记作品中,我们将会看到作者温切斯特笔下所呈现的一个半世纪间纷繁多变的鲜活的人文图景,让我们领略到《牛津英语词典》编纂者们在68年的文字苦旅中所体尝的人生百味,也就会使我们为当今牛津系列英语学习词典的成功找到最好的注脚。 众所周知,《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不仅仅是英语问典编纂史上的重要里程碑事件,它对整个英语语言的发展也产生了非常重大而深远的影响,而且其本质上也是众多学者对英语语言进行深入持久研究究的集大成作品。因 此,《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历史一直受到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的关注,相关的著述也有几部,如《坠人字网》、《教授与疯子》等;前者是由《牛津英语词典》主编默里的孙女伊丽莎白所著,而后者同样出自本书作者之手。相比较而言,本书《万物之要义》有着完全不同的视角与鲜明的特点,令人视野开阔,耳目一新。《坠入字网》和《教授与疯子》这两本传记作品,主要都是从人物个体出发,以人物的命运变化为主线,凸显的是《牛津英语词典》编纂事件对相关人物个体人生经历的种种影响,同时也通过个人命运的变迁,折射出《牛津英语词典》编纂事件过程中的英国社会与学术界的真实情景。应该说,这种描述方法充分体现了传统人物传记文体的写作特点,即以人为中心。而《万物之要义》则显然不落俗套,有着鲜明的个性特征,也彰显了作者——有着“一流历史学家”美誉的知名作家——温切斯特的深厚写作功力。正如本书的书名所示,温切斯特在这本学术传记中为我们展开的是一幅气势恢弘的历史画面,描述了《牛津英语词典》的编纂者们为界定大干世界物质与精神万物的要义付出的艰辛努力,让我们领略厂英语语言滥觞于公元前500年到繁盛于当今21世纪的时代变迁中蕴积的无穷人文魅力。可以说,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致谢 插图目录 引子 第一章 对英语的全面描述 第二章 建造鸽笼式分类资料架 第三章 发号施令的将官 第四章 激流勇进 第五章 披荆斩棘向前 第六章 前进的脚步如此沉重 第七章 隐士和杀人犯,还有赫里沃德.辛布尔比.普赖斯 第八章 从词条Take到Turn-down,然后,大功告成 尾声: 一切总要重新开始 主要人名汉英对照表 插图致谢 译后记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接手《万物之要义》这本书的翻译工作也比较偶然。2004年,在张柏然教授主编的《新时代英汉大词典》首版的新闻发布暨学术研讨会期间,时任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主任的霍庆文先生提到商务已经购买了该书的版权,问我是否有意执笔翻译。因为本人此前曾翻 译过另一本有关《牛津英语词典》主编默里的传记《坠入字网》,对相关的内容比较熟悉,加上导师张柏然教授的鼓励,也就斗胆承应下来。 初稿的翻译工作实际上是2005年正式开始的,尽管这本书的文字容量并不是很大,但由于书中所描述的《牛津英语词典》编纂历史涉及的知识面较广而凡细节描述庞杂,大量有关历史、地理、语言、宗教、文化,以及法律等领域的内容蕴涵其中,不少生僻罕用的英语词,甚至是古‘法语、意大利语或拉丁语的文字也常常出现。因此,这本书的翻译工作难度超出了一般传记作品的情况。好在本人翻译此书的过程中经常得到贵人相助,解决了不少问题。当然,网络时代的信息搜索优势也帮了大忙。在翻译初稿和修改稿的过程中,先后得到了一些友人的帮助。英国朋友Sarah Waldram女士非常热心,她于百忙之中亲自为我到大英博物馆等地查找相关早期英语的资料;商务印书馆英语编辑室的魏令查老师也抽空积极与我探讨个别源于古法语的词汇的泽名,帮我上网查阅资料并提出了很好的建议;南京大学双语词典研究中心的冯春波博士对初稿的修改提出了很中肯的建议;我的硕士研究生尹婵杰、耿云冬帮我校对了全文;南京农业大学外语学院的陈筱婧老师(我已经毕业的学生和朋友)还帮忙做了汉英索引。没有朋友们的帮助,这本书是不可能顺利完成的,在此—并表示衷心的感谢。至于书中的错误,将无疑由译者本人来负责。 由于本人的水平所限,加之—直忙于词典编纂项目和教学工作,译稿虽完成较早,但—直在修改,比较慢。当然,因商务印书馆英语室内部人事变更与工作安排调整,该书的责编也三度更换,客观上是需要时间的。所以,这里要特别感谢商务印书馆英语室现任主任周 欣老师,感谢她对本书出版工作的重视与支持。最后也感谢商务印书馆的魏令查老师、卢艳丽老师和赵景纯老师,尽管最后真正做了责编的是赵景纯老师,但另外两位老师对工作也很认真负责,一直督促和帮助我,同样感谢他们。自然也要感谢霍庆文先生提供的这次翻译实践机会,让我再次从“牛津词典人”的学术精神中汲取力量。 最后,要感谢始终给我支持的家人,特别是我的女儿李溪月,她聪明、勤奋、好学而且乖巧,时时令我欣慰而骄傲, 魏向清 2007年11月27日于南京 参考资料: 其 它: 知识丰富,见解独到,栩栩如生。温切斯特文笔朴实而不乏幽默,惟妙惟肖而恢宏大气。唯其笔触冷峻,更显叙述雄辩可信。词典编纂千头万绪,在其笔下却脉络分明,读来清朗气爽,令人感佩。 ——《纽约时报》 温切斯特的故事充满神韵, 娓娓道来?笔调轻松,读之如品甘饴。 ——《基督教科学箴言报》 温切斯特的文笔异常优美。其起承转合堪称大家,偶有旁涉,也恰到好处。总之,温切斯特善于捕捉历史上颇具讽刺意味的巧合事件,令人欣喜。 —一《时代》 温切斯特栩栩如生地再现了《牛津英语词典》编纂过程中人们所遭遇的种种考验与磨难,尤其是与此相关的那一个个鲜活有趣的人物。而且,他以愉悦而赞美的笔调让我们欣赏到了英语语言那极具适应性的不断拓展的过程。 ——《福布斯》 书名: ISBN: 作者: 开本: 装订: 字数: 定价: 出版日期: 序: 自由主义、宪政主义和民主 978-7-100-04831-6 [美]罗素·哈丁 大32开 平 0 千字 33.00 2009-03-01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读者对象: 政治学专业师生及研究人员。 内容简介: 该书对美国的自由主义、宪政主义和民主理论的产生和实践进行了严谨的学术探讨,并针对冷战后的现实情况,对以上三种政治学理论在当前的发展进行了评述。包括七章。第一章,互利;第二章,自由主义:政治的和经济的;第三章,宪政主义:契约还是协作?第四章,民主:赞同还是默认?第五章,自由化及其困扰;第六章,宪政性经济转型;第七章,边缘上的民主。 作者罗素·哈丁为美国著名政治学家。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诠释与定向——中国哲学研究方法之探究 ISBN: 978-7-100-05884-1 作者: 刘笑敢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30.00 出版日期: 2009-03-01 序: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读者对象: 中国哲学的研究者及爱好者参考阅读。 亮点: 该书以中国哲学为基础,从对经典诠释的分析以及对西方诠释学理论的反思中引发对中国哲学研究领域的思考。 内容简介: 该书是关于中国哲学诠释传统和中国哲学研究方法的研究性专著,分为四编十一章:第一章,注释、诠释,还是创构?第二章, “六经注我”还是“我注六经”?第三章,“以中释中”还是“以西释中”?第四章,王弼与郭象;第五章,庄子到郭象;第六章,从《论语》到理学;第七章,《老子》之雌性比喻的诠释问题;第八章,以《老子》之自然的诠释为例;第九章,道家式责任感与人际和谐;第十章,从老子理论看生态平衡;第十一章,人文自然与人类和谐。 作者刘笑敢,现任香港中文大学哲学系教授、中国哲学与文化研究中心主任。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高中英语词汇手册 ISBN: 978-7-100-05947-3 作者: 朱长鼎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12.00 出版日期: 2009-03-01 序: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本书与《新课标高中英语词汇与阅读自然通》是姊妹篇,配合使用。效果最佳。也可作为高中英语词汇背记或查考的手册使用。 在《新课标高中英语词汇与阅读自然通》中,鲜活的例句、题句和文章的自然上下文。100%地覆盖了新课标高中英语词表中的3500个词,帮助读者学习新课标高中英语词汇和阅读。本词汇手册是这3500个词的义项详解,还独创性的把这3500个词在《注新课标高中英语词汇与阅读自然通》中的详细出处编号登记在本书的英语词表中。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探寻欧洲文艺复兴文明 ISBN: 978-7-100-05969-5 作者: [美]桑德拉·塞德尔 开本: 16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60.00 出版日期: 2009-03-01 序: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欧洲文艺复兴是一种思想,它最光辉之处在于强调人的尊严。挖掘出被中世纪的黑暗掩盖了的人性。文艺复兴时期,表现人的思想和行为的诗歌、绘画以及其他文学艺术作品广为流行。作品是否表现人的思想和行为时期艺术的试金石。与此同时,在科学和医学领域,对人类自身的条件等各种研究和发现也进一步彰显人对宏观世界、微观世界、人和自然以及宇宙的关系的关注。地球被重新认识,欧洲人找到了自己在地球以及浩瀚宇宙中的位置。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法语语法(重排本) ISBN: 978-7-100-05537-6 作者: 陈振尧 周世勋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35.00 出版日期: 2009-03-01 序: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一部教学用书,初版在上世纪80年代,总结了新中国高校法语教学多年积累的宝贵经验 ,并参照了国内外出版的语法专著、大型词典中有关语法部分的释义与词条、各类水平的法语教科书。以现代法语为素材,以传统语法体系为骨架,以公认规范为标准,并针对中国读者的特殊需求,在内容编排上作了细致、周密的策划。通过解疑释惑,类比分析,总结规律,调 动读者对语法研究的兴趣,从而提高我国法语工作者的学术研究水平。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书名: 从垄断到竞争——日美欧电力市场化改革的比较研究 ISBN: 978-7-100-05487-4 作者: 井志忠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26.00 出版日期: 2009-03-01 序: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读者对象: 电力体制改革研究者和相关从业人员。 亮点: 作者对各具特色的日美欧电力市场化改革实践进行深入分析,以期为深化中国电力体制改革提供一个新的思路。 内容简介: 电力市场化改革已经成为一种世界性潮流。目前,除亚洲及非洲的少数国家外,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已经或正在进行电力工业的市场化改革。该书立足于大量最新的数据资料和科学、专业的分析,对日美欧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实践和进程,以及由此带来的利与弊进行了详细的考察,并总结了各国电力行业市场化改革的不同特色以及各自的经验教训。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作者简介: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谁之全球化?何种法哲学?—开放性全球化观与中国法律书名: 哲学建构论纲 ISBN: 978-7-100-05977-0 作者: 邓正来 著 开本: 大32开 装订: 平 字数: 0 千字 定价: 20.00 出版日期: 2009-02-01 序: 超越俄狄浦斯式的悲剧 ——《谁之全球化?何种法哲学?——开 放性全球化观与中国法律哲学建构论纲》自序 自1840年中国遭遇西方以降,作为相对“西方”的非西方,我们开始走上救国图强的道路。百年来,由于将“西方”等同于“现代社会”,并将“非西方”的中国归于“传统社会”,所以“中西”问题与“古今”问题勾连在一起并形成了所谓的“中西古今”问题,进而成为我们从“传统社会”迈向“现代社会”这一线性社会进化进程——即“现代化”进程——的时代主题。其间,在我看来,我们所面临的一个核心问题实质上是:在避免被沦为西方殖民地(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等)的前提下,如何在西方强势文化所主导的世界体系中谋求民族之自主和国家之强盛?无论是“中体西用”之说(张之洞),还是“西体中用”之论(黎澍和李泽厚);也无论是“西化”之言(胡适和陈序经),还是“化西”之语(牟宗三),我们都可以将其看作是对这一核心问题的回答。 中国20世纪两次大的文化和政治运动较为集中地展示了我们的努力方向:如果说“新文化运动”是我们反思/否弃传统、拥抱西方的一种文化自觉努力,那么,1949年至1978年的共产主义实践实质上则是我们试图开掘出一条否弃西方、进而超越西方的非主流路向的政治自觉尝试。当然,无论我们如何评价这种努力,我们都不能因此而否认这样一个事实,即在当今的“全球化”时代,亦即在中国经由改革开放,特别是经由加入WTO而被“裹挟”进由西方主导的“世界结构”之后,我们事实上仍被完全笼罩在西方的阴影之下。一如我在《中国法学向何处去——建构“中国法律理想图景”时代的论纲》一书中所指出的那样,由于受“现代化范式”的支配,“西方(法律)的理想图景”仍被论者们理所当然地视为“中国(法律)的理想图景”,进而使得西方的过去和现在成了中国的未来。我们颇为有趣且无奈地发现:经过数代人的努力,我们在根本上又似乎回到了当初的起点,而割裂传统、尾随西方这种“弑父娶母”式的悲情挣扎似乎成了我们终究逃不脱的“时代宿命”——就像古希腊戏剧《俄狄浦斯王》(0edipus Tyrannus)中的俄狄浦斯一样,为了逃避弑父娶母的悲惨命运,他被送往另一个国度,但最终他还是未能逃脱弑父娶母的悲剧。 《谁之全球化?何种法哲学?——开放性全球化观与中国法律哲学建构论纲》一书乃是我立基于上述问题意识的思考,当然也可以看作是我试图超越中国现代性问题中历史性存在的上述“俄狄浦斯式悲剧”的一种努力。但是,我并没有采取中西古今之争中习见的思想史或文化学路径,而是从当下中国的时代性质和时代使命出发,采取我一贯主张的“知识—法学”路径分析了在我看来颇为重要的几个前提性问题,特别是全球化的性质问题和作为中国法律哲学建构之历史性条件的“世界结构”问题。在本书第一部分“全球化与中国法学”中,我首先致力于回答关于全球化的这样几个问题:全球化究竟是怎样的进程?是经济 前言: 出版说明: 内容简介: 全球化不仅是经济全球化过程,而毋宁是一个既依凭民族国家又脱离民族国家的社会变迁过程;“法律全球化”也并不是从“国家法律一元化”走向“非国家法律一元化”的进程,而毋宁是一种从“国家法律一元化”走向“国家与非国家法律多元化”的进程;全球化也不是一种同质化的进程,而毋宁是一个单一化与多样化、国际化与本土化、 —体化与碎裂化、集中化与分散化相统一的进程;全球化更不是一个客观必然的进程, 而毋宁是“全球主义”对其型塑后的产物,是我们根据何种视角去影响全球化进程的“话语争夺权”问题。只有树立这种开放性的“全球化观”,我们才能为中国以一种“主体性”的姿态,并依据“中国理想图景”重构全球化进程及其方向提供认识论的前提。 世界结构构成了当下中国法律哲学的历史性条件。于是,我们在审视“中国问题”时必须建构—种“关系性视角”。以此视角观之,中国被“裹挟”进的“世界结构”,对其未来发展有着—种并非依赖”共谋”而是根据承诺的“强制性”支配。伞球化时代的“世界结构”,不只是对此前西方现代性的简单延续,而是具有双重性。这就使得中国的问题不再是“发展中世界”、 “第—现代世界”和“第二现代世界”中任何—个“世界”的问题,而是上述三个“世界”合成的问题。因此,中国法律哲学必须经由“关系性视角”和“共时性视角”的建构去重新定义中国,同时建构起“主体性中国”,并据此建构中国自己的(法律)理想图景。 精彩片段: 章节目录: 超越俄狄浦斯式的悲剧 ——《谁之全球化?何种法哲学?——开放性全球 化观与中国法律哲学建构论纲》自序 第一部分 全球化与中国法学: 一种开放性“全球化观”的建构 引论 以中国为根据的分析框架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本部分分析框架的确立 第三节 本部分的参照依据:特维宁的“一般法理学” 第四节 本部分理论问题的建构与论述安排 第一章 认识全球化的“问题化”进路 ——对中国法学“全球化论辩”的分析和反思 第一节 前提性讨论 第二节 全球化是经济全球化还是多维度的全球化 第三节 有关“法律全球化”的争辩 第四节 小结 第二章 作为“国家法与民间法多元互动”的全球化进程 ——对“法律全球化”争辩的中立性批判 第一节 以“法律国际化”与“法律全球化”为参照的 分析与批判 第二节 以“法律一元论”与“法律多元论’’为参照的 分析与批判 第三节 以“经济决定论”与“法的唯国家意志论”为 参照的分析与批判 第四节 小结 第三章 作为一种矛盾且多元进程的全球化 ——对中国法学“全球化论辩”之“同质化”预设的 批判。 第一节 两种对立的全球化对策及其“同质化”预设 第二节 对中国法学“全球化论辩”之“同质化”预设的分析和批判 第三节 作为一种矛盾且多元之开放性进程的全球化 第四章 作为一种主观且可变进程的全球化 ——对中国法学“全球化论辩”之必然性预设的批判 第一节 基于全球化与全球主义高度互动之视角的批判 第二节 基于中国与全球化之关系的分析与批判 第三节 小结 作者简介: 邓正来,1956年生于上海,现任复旦大学社会科学高等研究院院长,复旦大学特聘教授、政治学和法学博士生导师,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和《Fudan ChinaStudies》主编;吉林大学法学院兼职教授、博士生导师;澳门大学资深访问救授;中国文化书院导师。 主要研究领域:社会科学与知识社会学,侧重政治哲学与法律哲学研究。 创办并主编《中国社会科学季刊》和《中国书评》。主要论著有《国家与社会:中国市民社会研究》、 《学术与自主:中国社会科学研究》、 《哈耶克法律哲学的研究》、 《则·秩序·无知:关于哈耶克自由主义的研究》、《中国法学法学向何处去》等;主要编著有国家与市民社会》、 《中国人文社会科学三十年》等;主要译著有《法理学:法律哲学与法律方法》、 《法律史解释》、 《民主、宪政、刘外事务》、《自由秩序原理》、《法律、立法与自由》(主译)、 《个人主义与经济秩序》、 《哈耶克论文集》、庞德的《法理学》和《政治学说史》等 书 评: 后 记: 参考资料: 其 它: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