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H380A高速动车组轮对踏面磨耗的动力学仿真分析
作者:张旭
来源:《工业技术创新》2017年第03期
摘 要:对CRH380A高速动车组中的轮对踏面磨耗问题开展了动力学仿真分析。基于轮轨接触机理,结合轮对踏面磨耗数据统计,分析动力学影响因素,从垂向稳定性、横向稳定性、轮轴横向力和脱轨系数等因素开展研究,并综合现场报警数据加以讨论。理论与实践联合表明:运行平稳性指标和曲线通过性能指标符合标准;随着运行速度的提高,动力学性能逐渐降低;垂向稳定性、横向稳定性、轮轴横向力等指标趋势相近;动车组运行距离为10万km左右时,动力学性能处于较低水平。随车机械师应加强各项指标的动态监控,随时掌握动车组运行状态;一级修地面检修人员应加强动车组轮对踏面的检查,密切留意踏面表面擦伤、剥离等问题;鉴于二级修作业的滞后性,应在运行9万km时增加一次细致的轮对表面检查和人工尺寸测量。
关键词:高速动车组;轮对踏面磨耗;动力学仿真;脱轨系数
中图分类号:U455.4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8412 (2017) 03-082-04 工业技术创新 URL: http: //www.china-iti.com DOI: 10.14103/j.issn.2095-8412.2017.03.022 引言
列车的稳定运行事关乘客的生命、财产安全。列车的运行、牵引和制动都要依靠轮轨的滚动接触作用来实现,因此轮轨之间作用品质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列车的运行品质、安全和运输成本。踏面磨耗会直接改变踏面几何外形,导致轮轨接触几何关系发生变化[1-9],所以应充分研究轮对踏面磨耗对动车组动力学性能的影响。
本论文以某动车所CRH380A型动车组为研究对象,采集现场运用的动车组踏面磨耗数据,应用多体动力学软件Universal Mechanism(UM)建立高速车辆动力学模型,得出踏面磨耗对动车组车辆系统动力学性能的具体影响,再通过现场数据实证检验,为高速动车组地面检修、安全运行和提速奠定基础,以指导高速铁路相关设计。 1 问题背景 1.1 轮轨接触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随着高速铁路速度目标值不断提高,轮轨接触机理愈显复杂,轮轨相互作用愈趋加强。轮轨接触中任何细微的变化都会产生较大的动态响应。车轮踏面磨耗导致轮对踏面外形几何尺寸的改变,从而导致轮轨接触几何关系的改变,直接影响到高速列车的动力学性能。
现场提取踏面检测系统中CRH380A-25X1列动车组1车1位轮对踏面磨耗情况,如图1所示。
其中右侧曲线为镟修后踏面形状,左侧曲线为磨耗后的踏面形状。 1.2 轮对踏面磨耗数据统计分析
查阅分析某动车组运用所10组CRH380A型动车组最近轮对镟修记录,发现编组CRH380A-25X1在2016年4月9日镟轮时(运行公里数为219 600 km),相比其他编组的轮对踏面磨耗更为严重。
追溯分析CRH380A-25X1动车组2015年11月至2016年4月行驶期间平均同轴轮缘厚度差和平均踏面磨耗情况,统计结果如表1。平均踏面磨耗与运行里程正相关,即随着运行里程的增加,踏面磨耗不断积累:
(1)在运行0~5万km期间,踏面磨耗缓慢增加,平均磨耗率约为0.4 mm每10万km;
(2)在运行5~10万km期间,踏面磨耗迅速增加,平均磨耗率约为1.8 mm每10万km,是0~5万km期间的4.5倍;
(3)在运行10~15万km期间,踏面磨耗速率非常低,平均磨耗率约为0.12 mm每10万km;
(4)在运行15~20万km期间,平均磨耗率约为0.5 mm每10万km。 1.3 轮对踏面磨耗的动力学影响
列车在轨道上运行时,车轮踏面与钢轨顶面的接触点是车轮转动的瞬时转动中心。车轮绕瞬时转动中心转动,轮缘与钢轨侧面之间在接触点处将会出现相对滑动,不可避免地造成车轮踏面的磨耗。
另外,车轮踏面具有曲线通过性、自动对中性、抗蛇行运动稳定性,决定了车轮踏面在列车的运行过程中会不断产生磨耗,致使车轮踏面的形状不断改变,进而改变轮轨与踏面的接触关系,从而影响列车的动力学性能。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2 多体动力学仿真
Universal Mechanism(UM)是多体系统动力学仿真分析软件,可以模拟任意复杂的平面和空间系统,广泛应用于轨道车辆、轮式车辆、履带车辆、铁路桥梁和工程机械等行业,帮助解决各种机构动力学问题。UM软件可以在动力学仿真计算的同时显示动画和绘制曲线,实时观测系统中每个物体的位移、速度、加速度、作用力与反作用力等动力学性能参数。 2.1 模型建立
以380A型为基础建立高速车辆动力学模型,应用建立包含车辆基本结构——车体、构架和轮对,及其约束关系和运动学关系的列车系统动力学模型。多体动力学建模型化原则如下: (1)忽略影响程度较小的因素; (2)忽略轨道振动;
(3)根据不同研究目的选择合适的自由度; (4)线性化与非线性化处理; (5)集中质量化与弹性化处理; (6)部件与弹簧装置系统模型化方法; (7)车辆系统各主要部件质量处理; (8)悬挂系统质量处理。
同时,根据高速动车组(CRH380A)动车组参数建立车辆结构拓扑图用于仿真计算分析,如图2。 2.2 仿真结果
通过仿真计算,垂向加速度稳定性指标和公里数(踏面磨耗)的关系如图3所示。 横向加速度稳定性指标和公里数(踏面磨耗)的关系如图4所示。 轮轴横向力和公里数(踏面磨耗)的关系如图5所示。 脱轨系数与公里数(踏面磨耗)的关系如图6所示。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3 讨论
对于CRH380A型动车组,在不同轮对踏面磨耗程度条件下,UM仿真计算结果表明: (1)在运行速度达到300 km/h、350 km/h和385 km/h时,运行平稳性指标和曲线通过性能指标均符合标准;
(2)随着运行速度的提高,高速动车组的动力学性能逐渐降低,这是毋庸置疑的; (3)在运行平稳性指标中,垂向和横向稳定性指标趋势相近,轮轴横向力趋势也相近; (4)大部分动力学性能指标在动车组运行到10万km左右时达到一个峰值,动车组动力学性能也相应处于较差水平。
在1个镟修周期内,对踏面检测系统中轮对踏面表面擦伤、剥离或轮径差超限报警实测数据按照公里数统计,查看报警发生的分布情况,如图7所示。
通过现场(轮对踏面检测系统)轮对踏面磨耗数据和表面擦伤、剥离或轮径差超限报警数据统计分析表明:
在动车组1个轮对镟修周期内,在运行到10万km左右(8万km~12万km区间)时,动车组轮对踏面表面擦伤、剥离或轮径差超限报警集中出现。 理论数据和现场实际数据分析联合表明:
动车组运行到10万km左右(8万km~12万km区间)时,轮轨接触应力较大,动车组轮对踏面、轮缘表面状态较差,轮轨接触关系较为复杂,动车组动力学性能也因此变差。随车机械师在动车组运行途中尤其要加强各项性能指标的动态监控,随时掌握动车组运行状态;一级修地面检修人员(车下检修作业人员)尤其要加强对动车组轮对踏面检查,密切留意轮对踏面表面擦伤、剥离等问题;现行的二级修作业指导书是每隔6万km对轮对细致表面检查和尺寸人工测量,而轮对踏面表面擦伤、剥离或轮径差超限报警集中出现在运行到10万km左右时,二级修作业具有相对超前和滞后性,建议在9万km时增加一次轮对细致表面检查和尺寸人工测量(轮对尺寸人工测量二级修作业)。 4 结束语
本文充分利用数据分析的方法解决了现场实际问题。在新线开通、联调联试运行等关键时期,新线路运行时的轮轨接触条件相对复杂,出现问题的概率变大。通过数据分析方法寻找规律,设计优化交路、车底等,可达到保证安全和节约成本目的。
龙源期刊网 http://www.qikan.com.cn
下一步,应充分发掘利用动车所轮对检测数据库资源,进一步通过大数据统计分析等方式,从轮轨接触的角度开展动车组动力学理论研究,继续指导动车组现场检修、安全运行和提速等,促进高速铁路相关设计的长足发展。 参考文献
[1] 国家铁路局. TB 10621-2014 高速铁路设计规范[S].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14. [2] 钱立新. 世界高速铁路技术[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 [3] 任尊松. 车辆系统动力学[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7. [4] 王福天. 车辆系统动力学[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1994.
[5] 严隽耄, 傅茂海. 车辆工程: 第3版[M]. 北京: 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8. [6] 陈果, 翟婉明, 左洪福. 车辆—轨道耦合系统垂横模型及其验证[J]. 振动与冲击, 2001, 20(4): 16-21.
[7] 贾春泽. 高速列车交会安全性研究[D]. 北京: 北京交通大学, 2008.
[8] 翟婉明. 车辆/轨道相互作用理论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 力学进展, 1998, 28(3):339-348.
[9] 池茂儒, 张卫华, 曾京, 等. 轮径差对车辆系统稳定性的影响[J]. 中国铁道科学,2008, 29(6): 65-7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