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论大学精神的思想内涵

2021-06-02 来源:汇智旅游网
第8卷第4期2007年12月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JournalofYanshanUniversity(PhilosophyandSocialScienceEdition)Vol.8No.4Dec.2007

论大学精神的思想内涵

陈海容

(惠州学院,广东惠州516007)

[摘

要]

大学精神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由师生为主体共同创造的关于大学教育的

价值体系和信念体系。人文教化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学术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基本思想内涵。从本源上和本质上看,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通过教化使人的德性和智力得到发展和完善,这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根本使命和追求的终极目标。科学精神就是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精神。大学坚持的科学精神包括探索意识、批判意识和宽容意识。学术自由是指大学教师有发表、讨论学术意见而不受干涉和惩罚的自由,保持思想独立和人格独立是学术自由的重要体现。大学精神既是一种价值信仰、精神理念,也体现和渗透于大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中。[关键词]

大学精神;人文精神;科学探索;学术自由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692(2007)04-0132-04

[中图分类号]G112

大学精神是大学建设发展中最核心、最宝贵的财富,对大学的运行和形象地位的树立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正如原芝加哥大学校长赫钦斯所说:“任何时候,大学都是在统一的精神下运作的。只有大学精神才能使大学作为一个社会组织结构始终存在,大学组织本身才得以正常运转。”[1]大学精神是经过长期历史积淀形成的,由师生为主体共同创造的关于大学教育的价值体系和信念体系,是薪火相传的精神理想和文化灵魂,是充溢在大学躯体里的精、气、神。大学精神既是一种价值信仰、精神理念,也体现和渗透于大学管理制度和运行模式中。就思想层面而言,本文认为,人文教化精神、科学探索精神、学术自由精神是大学精神的基本思想内涵。

一、人文教化精神

人文精神是一个内涵丰富从而颇多歧义的概念。有学者认为,人文精神是人性——人类对于真善美的永恒追求——的展现,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的精神、自觉的精神、超越的精神。具体来说,人文精神包含三个层面:第一,对于

[收稿日期]2007-09-18

“人之异于禽兽”而为人所特有的文化教养的珍视;第二,对于建立在个体精神原则基础上的人的尊严,人的感性生活,特别是每个人的自由地运用其理性的权利的珍视;第三,对于建立在教养有素基础上的每一个人在情感和意志方面自由发展的珍视。[2]参考这一观点,本文认为,从本源上和本质上看,人文精神的核心是,通过教化使人的德性和智力得到发展和完善。这也是古今中外教育的根本使命和教育追求的终极目标。何中华认为:“教育在本质上具有这样一些功能:一是传承文化的道统;二是诱发人的全部潜能;三是完善人的道德人格。第一个方面是就文化的整体而言的,后两者则是就文化成员个体而言的。”[3]教化是人类发展自己的天赋和能力的特有方式,教化的过程就是一个教育的过程。通过教化,人类精神获得提升,人性得以丰富,人的道德境界得到升华。

在我国文化思想发展史特别是教育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大学》开宗明义提出:“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这里所说的“道”就一种以道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它明确了“大学”

[作者简介]陈海容(1970-),女,广东海丰人,广东省惠州学院教师。

第4期陈海容论大学精神的思想内涵133

的社会责任和终极追求目标:通过大学教育发扬人性中本来的善,培养健全的人格。韩愈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他把“传道”置于教育

()和知识传的首要地位,相对于职业训练“授业”

(),对于一个文化及其传统来说,授“解惑”“传道”具有更根本的意义和前提性的作用。因为它直接关乎一种文化的内在生命,因而属于“体”的规定,而不是“用”的规定。教育的功能和目标就是要培育、发扬人性的德性,教化民众追求最高的善。这就是人文的最高境界,也是人文教育的最高目的。

我国古代的人文主义教育传统在当代也得到了人们的普遍肯定,国内一些著名学府的校训就凝结和体现了这种教育理想和价值追求,如清华大学的校训:“自强不息,厚德载物”;南京大学的校训:“诚朴雄伟,励学敦行”;中山大学的校训:“博学,审问,慎思,明辨,笃行”;海洋大学的校训:“海纳百川,取则行远”;东南大学的校训:“止于至善”;河南大学的校训:“明德新民,止于至善”。这些校训,无不体现了大学的教育理想和追求。

教育的这种人文精神传统在欧洲同样源远流长。在古希腊,人文精神是一种“注重人的文化教养的精神,即按照当时社会的标准塑造教养有素的人、多才多艺的人”。[2]在中世纪,Universty本意就是追求科学知识和精神生活及价值信仰的人聚集在一起而相互切磋与探究。近代以来,纽曼和洪堡的教育思想对现代大学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刻和久远的影响。纽曼倡导古典人文主义的、传统的大学精神,认为大学是教师和学生的团体,大学为教学而设,大学为学生而设,大学应注重的是教学和学生品格的养成。洪堡提倡新人文主义大学精神理念,主张关注科学研究和自由探索,通过教学和科研的统一来全面发展学生的个性和进行道德修养。

这种人文主义的大学精神把大学视为培养理性的工具和摇篮,认为大学是探索高深学问、普遍真理的场所,这种探索追求的是超越感性欲望和利害关系的纯粹的知识和学问,不能计较功利得失。在对人的问题上,重视人及人的价值,高扬人文主义的自由教育传统,把培养自由的人、完善的人、全面发展的人作为大学教育的目标,重视对学生心智的训练,尊重学生的个性,主张给学生提供自由、宽松而丰富多彩的发展空间和环境。人文主义教育传统的倡导者弗莱克斯纳主张,不能让功利主义损伤大学的理想,大学在理智上和道德上必然具有诚实性和一致性。作为研究组织的大学是追求知识和培

养高层次人才的机构。大学存在的原因在于存在着值

得我们为之奋斗、坚持的东西,存在着我们用以塑造自身向往的未来文明的东西。大学的专业是学问高深的专业,“专业是学术性的,因为它深深扎根于文化和理想主义的土壤。此外,专业的本性来自理智。”

总之,人文主义的教育理念注重和追求的是人格的完善和人类文化的承传发展,反对把教育变成单纯的职业培训和技术训练。德国哲学家舍勒认为,大学的目的是传承文化,而不是职业训练,“文化不是为其它东西、为一个职业和专业领域、为达到某种成就所做的技术准备……相反,所有的职业训练都是为了某一目标,为了没有外在的有用的目标的文化,为了人自身的成长而存在。”雅斯贝尔斯将“生命的精神交往”与培养人及教学、学术等一同确定为大学的基本任务。把大学办成职业培训机构,以肤浅的职业课程和操作性、程序化的知识充斥大学课堂,有违大学追求真理的精神。曾任芝加哥大学校长的赫钦斯认为,教育是主体为人的教育,教育目的唯在发挥人性,使人达到完善的境界。他明确主张:“教育不应成为可悲的经济工具。”

二、探索真理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就是崇尚学术、追求真理的精神。大学追求的目标是学术,是真理,这是中外教育家的共识。德国哲学家卡尔

施密特德强调:“大学的意义及价值在于追求真理。”法国哲学家德里达在复旦大学演讲时指出,大学存在的理由和根本使命就是“无条件地信仰、表达和传播真理”。[4]大学坚持的科学精神应该包括探索意识、批判意识和宽容意识。

追求知识和追求真理是人类从事教育和科学活动的基本目标,科学就是一项探索真理的事业。不懈地探索真理、坚持真理、勇于为真理而献身是真正的科学精神。科学史家萨顿把这种精神称为“科学的生命”。人是一种理性动物,追求真理是人所特有的能力,也是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需要,对真理的渴望,如同对美和善的渴望一样,来自人类的本性。科学对包括人在内的宇宙奥秘的探索揭示,不仅为人类创造了更为广阔的生存空间,也赋予人的生命和思想以更为深邃的意义。这使科学成为一项迷人而崇高的事业,成为人类社会发展进步的根本动力。

大学必须具有批判的精神和性格。美国著名教育家赫钦斯认为:“如果在一所大学里听不到与众

134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年

不同的意见,或者它默默无闻地隐没于社会环境中,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所大学没有尽到它的职责。”科塞认为:“大学是这样的组织,它对现行的一切永远都不满足,它总是用更高更博大的真理来对当前的真理提出质疑。”科学在本质上是批判的革命的,批判性和革命性是科学精神的基本特征。我们知道,科学首先是一种认识活动,科学认识以追求知识、追求真理为基本目标。科学活动总是从问题开始。一般来说,科学上的问题都意味着对以往既成知识的怀疑,意味着对未知领域的探索和猜想。人类对真理的追求是一永无止境的过程,任何科学成果都不是真理的顶峰,而是人们登攀真理高峰的一级阶梯。同时,现有的成果也可能构成人们继续攀登的一道屏障。因此,科学认识活动不仅要借助和利用以往的知识成果,而且,认识主体必须以怀疑和批判的眼光对待以往的成果。科学的进步就体现在对原有理论成果的批判和超越。

当代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

第4期陈海容论大学精神的思想内涵135

生在教授的正确方法指导下,在专业学习上拥有探讨、怀疑、不赞同和向权威指出批评的自由,有选择教师和学习什么的权利,在教育管理上参与评议的权利。”这属于学的自由。学术自由为何是大学精神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呢?金耀基认为,“学术自由与大学之理念或功能有密切的关系。大学的理念是一个‘知识性社会’(intellectualcommunity),它的功能则在发展知识、追求真理。以此,大学必须提供一个为教师自由教研,为学生自由研学的环境。盖非如此,大学之理念固无由彰显,大学之功能也难以发挥。”[5]173-174在学术自由的理念下,大学的教师有从事思考、研究、发表和传授自己对真理的见解的自由,这种自由除了基于理性方式产生的纯学术行规与权威的制约外,不受其他规制或权威的干涉与控制。蒙罗认为,一个社会如果相信其安定、繁荣与进步需要依赖知识的创新发展,必须赋予大学以学术的自由,“学术自由之存在,不是为了大学教师的利益,而是为了他服务的社会的福祉,最终则是为了人类的福祉。”[5]174-175蔡元培在主政北京大学时,提倡“思想自由、兼容并包”的办学理念,他认为:“大学者,‘囊括大典,网罗众家’之学府也。循思想自由原则,取兼容并包主义,无论何种学派,苟其言之成理,持之有故,尚不达自然淘汰之命运者,虽彼此相反,而悉听其自然发展。”“此思想自由之通则,而大学之所以为大也。”[6]正是在这种“思想自由、兼容并包”教育理念的哺育下,北京大学成为新文化运动的策源地和重镇,成为中国现代大学精神的一面旗帜。

要坚持学术自由就必须保持思想独立和人格

独立。自由意识是以个体的独立意识为前提的。德谟克利特曾说过,个人的最大自由在于他的独立性。没有独立性,就谈不上自主,更不可能有真正的自由。在普遍意义上,人的独立最重要的是人格独立。自由人格就是独立人格,具备这种人格的人,崇尚独立思考,不盲从任何权威,对人生的价值、理想、追求做出自己的判断和选择,并承担选择的一切后果。大学应该为全体师生提供思想独立、人格独立的体制保障,这是大学精神的应有之义。

以上对大学精神的思想内涵进行了论述。实际上,大学精神不仅仅是一种观念存在,它还以物化的形式存在于大学系统中。大学精神既是抽象无形的,又是具体可感的。高等院校不仅仅把对大学性质、教育规律、办学目标的认知凝结为一种价值理念即大学精神,还在办学实践中将价值理念外化和物化为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组织结构、教学管理方式及其评价机制、学生活动的安排方式等,这些成为大学精神的重要载体。此外,各个高校具有鲜明个性的校园景观、校园文化、师生行为等,也在不同程度上体现了大学精神。因此应该具体地分层次地认识、了解和把握大学精神。

[参考文献]

[1][2][3][4][5][6]

余明阳,朱纪达,吴玫.大学品牌[M].广州:广东经济出版社,2004,(6):89.

许苏民.人文精神论纲[J].学习与探索,1995,(5).

何中华.现代语境中的大学精神及其悖论[J].文史哲,2002,(1).德里达.我的大学观[J].社会科学报,2001,(10)25.金耀基.大学之理念[M].北京:三联书店,2001.

蔡元培.北京大学月刊(发刊词,1918年)[J].北京大学学报,2005,(1).

IdeologicalConnotationofUniversitySpirit

CHENHai-rong

(HuizhouUniversity,Huizhou,Guangzhou,516007,China)

Abstract:Universityspiritisalong-termhistoricalaccumulationformedbysystemofvaluesandbeliefsystem.Spiritofhumanities,scientificexploration,academicfreedomarethebasicspiritsoftheUniversity.Fromtheoriginandnatureofview,thehumanisticspiritisthecoreofpeople'smoralcharacterthrougheducationandintellectualdevelopmentandperfection,whichisthefundamentalmissionofancientandmoderneducation.Thespiritofscienceistoupholdacademicandpursuethetruth.ThesciencespiritofUniversityincludescon-sciousnessofexploring,criticismandtolerance.Academicfreedomisthemanifestationofindependenceofpersonalthoughts.

Keywords:spiritofuniversity;spiritofhumanities;scientificexploration;academicfreedom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