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描写戏园子明湖居的环境气氛,意图何在? 2.琴师、黑妞的艺术描写对表现绝唱有什么作用? 3.听众的反应可不可以删去,为什么? 4.对白妞的绝唱进行直接描写时,主要运用了什么样的修辞手法,这样有什么好处? (解说:自读导言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思考作者是怎样从侧面和正面来表现绝唱的写作特色
的,同时也要思考作者在正面描写中是如何把声音化成形象的。) 【自读程序】 1.速读全文,了解大概内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义及其表达作用:高谈阔论抑扬顿挫百
变不穷谈笑自如鸦雀无声千回百折屏气凝神轰然雷动 2.细读课文,根据提纲划分课文的结构层次。 3.再读全文,思考下列问题。 ①描写明湖居里的环境气氛,最关键的这是哪两句?目的是什么? ②体现琴师和黑妞的表演技艺的句子各是什么?先写这二人的表演,对表现绝唱有什么作用?
③文中两处写听众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④白妞演唱时,作者是从哪两个方面写的?主要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 明确: ①这两处是:从开头到在人缝里坐下;第一段最末一句。目的是通过对听书人早早赶到戏
园子,甚至不吃饭就来以及座无虚席的描述来渲染听书的气氛,烘托白妞说书的吸引力。 ②体现琴师的表演技艺的句子是那抑扬顿挫......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体现黑妞的表演技艺的句子是忽羯鼓一声......以为观止矣。这样写能起到人物映衬的作用。琴师的弹奏非常精彩,却只是白妞演唱的前奏,黑妞的演唱使人以为观止,但比白妞还不晓得差多远,
作者这样铺陈渲染,就是要突出白妞说书的不同凡响,精彩绝伦。 ③第一处评论是在黑妞表演后,此目的是通过黑妞和白妞的比较,突出白妞的演唱艺高一筹,同时也引出白妞的出场;第二处评论是在白妞表演后,此目的是直接引用听书人的话,
从侧面突出白妞说书的艺术效果。 ④从唱和听两个方面来描写白妞的说唱艺术,主要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唱的声音由初不甚大到越唱越高到陡然一落再到忽又扬起直至人弦俱寂;听的感受由妙到伏贴畅快到暗
暗叫绝再到屏气凝神,不敢少动直至叫好之声轰然雷动。 (解说:此自读程序的设计是遵循由浅到深,由易而难的阅读规律,依据课文学习的重难点,引导学生逐步深入地理解课文内容和写作特点而搭建的。第一步速读是为了初步感受和了解课文内容,排清阅读障碍;第二步细读是为了把握文章的行文思路和主要内容;第三步再读是为了引导学生在自读的过程中根据要求搜寻相关信息并进行加工处理,体会文章的写作意图和艺术特色。) 【自读点拨】
1.刘鹗和《老残游记》 刘鹗(1857-1909)字铁云,号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晚年写就的小说《老残游记》讲的是一个江湖医生老残在各地的见闻和活动,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特别抨击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吏的嘴脸,反映了黑暗吏治下人民处于水深火热的生活现实。这部小说与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趼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绝唱》是该书中描写白妞精湛演唱技艺的一段文字,并不涉及谴责内容。 2.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 本文在描写白妞的绝唱时,很好地运用了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的方法。侧面描写首先体
现在白妞出场前人们前来戏园听演唱的盛况上,其次体现在琴师、黑妞的表演技艺的描写上,再次是体现在听众对演唱的评论上。正面描写体现在对白妞的出场、外貌、演唱,特别是对她的声音的多方比喻上。本文把侧面描写和正面描写巧妙地结合起来,层层衬托,有力地突
出了白妞演技的高超,绝非凡响。 3.关于白妞说唱的描写 白妞说唱是本文描写的重点,也是本文的学习难点。课文先写了演唱的过程(初不甚大--越唱越高--陡然一落--忽又扬起--人弦俱寂),进而用比喻的修辞手法对演唱的具体情状作了细致的描摩:①借助人的感觉设喻。如初听唱出的声音,使人感到甜润舒畅,用五脏六腑,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作比喻。②借助人的视觉设喻。如描写声音越唱越高,最后又高了上去时,用像一线钢丝抛入天际作比喻;写声音回环婉转,用登山作比喻;写声音的变化,又用飞动的蛇作比喻。③借助生活中易见易体会的声音设喻,如用花坞百鸟乱鸣比喻
白妞演唱与琴师弹奏而相和相合的声音。 (解说:自读点拨旨在帮助学生在自读思考的基础上,对课文的重点和难点进行更进一步
的理解和体会,抓住作者是怎样表现白妞的绝唱艺术这一中心问题加以指点解疑并作结。) 【自读思考】 播放一段事先准备好的乐曲,请学生模仿本文巧用比喻的手法,把听到的声音的强弱、
旋律变化以及听的感受写出来。 (解说:此自读思考的设计旨在促使学生有意识地运用从本课所学的描写方法来进行表达。
同时,这也有利于训练学生体微察细的感受力和准确形象的表达力。)篇二:绝唱教学设计 绝唱教学设计
新港中学 主备人:崔成明 审核人:李团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过烘托手法突出主要人物的方法。 2、体会通感在描绘声音中的作用,学习用通感描写声音。 3、培养对美的语言、美的声音、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平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黔驴技穷”。我想原因主要是: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老残游记》,这是一篇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我相信,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以后在文
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1·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 《老残游记》。
2.简介作品。 《老残游记》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进闻见”,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吏治的统治下,无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它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束”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将这部书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本文《绝唱》就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 三、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1、朗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这些字你认识吗?
偌大 羯鼓 周匝 疙瘩 皓齿 屏气 花坞 千仞 高谈阔论 谈笑自如 抑扬顿挫 百变不穷 鸦雀无声 千回百折 屏气凝神 轰然雷动 结合
注释,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新莺出谷 乳燕归巢 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气味——人的气质和风度。 2、梳理文章内容 本文的主角是谁?依主角的出场与否,本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怎样分? 明确:主角是白妞王小玉。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1一4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前的情景;后一部分(5 --8
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时的情景。 四、研习课文。 侧面描写
1、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说唱、听众的评议。 2、作者一开头是怎样描写戏园盛况的? 明确:从三方面描写戏园盛况:一是听书的人很早就到了戏园子;二是听书的人很 多;
三是因为人多,声音嘈杂。
3、戏园的这种盛况说明什么? 明确:一是烘托白妞说书的无穷魁力;二是通过对戏园里人声嘈杂的描写为后面的 鸦雀无声作铺垫,两相对照,便可看出白妞说书的超人技艺。三是说明白妞说书可雅俗 共赏,不
管是读书人,还是生意人,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是白妞的热心听众。 4、作者是如何描写琴师和黑妞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 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 锋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人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 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二人可想而知了。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 穿戴“十分洁净”。“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 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正当听 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书人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白妞的 妹妹黑妞,
又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 正所谓“好花还要绿叶衬”,这样写,给人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感觉,衬托出白 妞说书的不同凡响。
5、在黑妞、白妞的演唱后,各有一段听书人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一段评论用黑妞和白妞相互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白妞的演唱技高一筹。后 一段评论用引用的方法,突出了白妞说书的艺术效果。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是为了烘托 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6、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分析,总结什么是侧面描写的方法? 明确:这种不直接写所要表现的事物,而是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映衬的方 法就
是侧面描写,这篇文章是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典范。 组织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
正面描写 一、在第一部分浓墨重彩作好铺垫烘托后,第二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直接写白妞呢? 明
确:①出场;②演唱;③观众的评议。 1、请一个同学朗读白妞出场的一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里哪句写得最精彩? 明确:“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 一顾~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睛的美,眼神的厉害,然后再通过听众的感受,强调眼神的独特魁力,就像达·芬奇笔 下
蒙娜丽莎的眼神,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看,都觉得她在看你。 2、写白妞说唱的两段是本文最出彩的地方。请女同学齐读第6.7自然段,男同学 思考:
作者在写白妞说唱的时候,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明确:①描写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层:”‘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 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一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一演唱的结束。②比喻特别精妙。 3、说书艺术主要在声音的魅力上,作者运用了各种比喻使白妞的声音美形象化。 试找
出这些比喻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 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 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没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 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 “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 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 洋烟火,一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连翩。其他如
“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 以上这种特殊的比喻,修辞学上把它叫做“通感”。而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 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转移到另一感官上,凭这种感受相通, 使读者
产生联想,达到认识了解事物的目的 4、结尾花了一段的笔墨写听众的反应,有什么作用?与第一部分是不是有重复之 嫌? 明确: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 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白 妞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伴你学 选做题:请同学们回家欣赏一支乐曲,模仿本文巧用比喻的写法,用一二三百字表达出
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篇三:绝唱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导课:我们来看看一位作家刘鄂在《老残游记》中为我们描写的一段大鼓书。 1、检查字词:急遽( ) 羯鼓( )千仞( )周匝( )花坞( ) ( )扬顿( ) 屏气( )( ) 2、你读了课文后,得到哪些信息? 指名回答,根据学生回答的, (1)引导学生理顺课文顺序 戏园盛况 琴师弹奏
黑妞演唱
听众议论:通过比较表现白妞 起始:初不甚大
白妞出场 发展:越唱越高 白妞演唱 白妞演唱
观众反映 起伏:陡然一落 高潮:忽又扬起 结束:人弦俱寂
听众议论:通过引用表现白妞 (2)引导学生明白白妞出场前的对戏园、琴师、黑妞的描写以及观众的评论都是侧面描
写,以烘托白妞演唱水平的高超。 3、侧面描写我们已分析,那么哪些地方是正面描写呢? 分析课文后半部分,理解形象细致的正面描写 整体感知
4、把表现白妞演唱技艺部分分层次 分为白妞出场、白妞演唱、观众的反映三个层次 5、分析对白妞出场的描写 外貌描写、动作描写
6、分析整个演唱过程,根据演唱时声音的高低缓急,把演唱过程分为五个阶段。 7、品味语言 声音是无形的东西,想把无形的东西写成有形的,不是件容易的事,我们看作者是怎么样写的。
你认为哪些句子写的精彩,说一下 8、总结
课堂测试:伴你学(第 ——第 题) 课后反思:
重点:侧面描写的烘托作用 难点:白妞演唱的五个阶段 知识与技能目标:扫清字词障碍,学习本文的修辞手法。 过程与方法目标:体会作者对声音的描写。明白侧面描写在文中所起的作用。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培养学生对美的语言、美的声音、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 教材分析:本文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中的一篇文章。文
章刻画了一位有着高超说唱艺术的民间艺人。是一篇值得欣赏的美文。 学情分析;八年级学生在词句的掌握上还不够丰富,所以教学时,要在弄懂大意,积累
优美 词语、句子的基础上,学习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的写作方法。 教学策略:自主、探究、合作
课时安排:一课时篇四:绝唱教学设计 课题:绝唱 教学目的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理解本文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形成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3.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4.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德育点:鉴赏民间女说书艺人高超的歌唱艺术。 能力点:理解侧面描写与正面描写相结合的写法。 知识点:学习铺垫、烘托和通过比喻化无形为有形、 变抽象为具体的写作手法。 重点、难点 重点:
(1)了解我国古代民间艺人高超的演唱艺术。 (2)理解本文听觉上的声音与各种感觉沟通起来形成感觉上共通的特点。 难点:
(l)学习比喻的类型及其作用。 (2)学习本文铺垫衬托的写法。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预习
1.解释下列词语。 (1)高谈阔论:大发议论(含贬义)。 (2)谈笑自如:自由自在地连说带笑。 (3)抑扬顿挫:高低起伏和停顿转折。 (4)百变不穷:变化多次不停止。 (5)鸦雀无声:形容非常安静。 (6)千回百折:形容曲折的样子。 (7)屏气凝神:暂时抑止呼吸,有意地闭住气,聚精会神。 (8)轰然雷动:形容声音非常响,像打雷一般。 二、导人 故事导入:三十年前,欧洲某乐团为非一部落的土著居民演奏舒伯特小夜曲。令人惊奇的是,这些几乎没有接触过现代文明的原始部落的居民,居然被感动得如醉如痴!音乐,是人类心灵的诗章。真正的音乐能打动真诚而丰富的心灵。但,声音无形无色,转瞬即逝,如何才能把这难以捕捉的美丽留住呢?让我们来学绝唱,刘鹗怎样用文字为留下一段音乐的美丽传奇。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意。 讨论并归纳:按事情发展过程分三段。 第一段:第①自然段。
写听书前。介绍听书的时间、地点、戏台及观众的情况。 第二段:第②~③段。
写听书的过程。写了男人、黑妞和白妞的演唱。 第三段:第③段。
写听书后,听众的反应。 2.提问: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明湖居戏台前座无虚席,无处落脚,花了二百个钱,才弄了
一张短板凳,在人缝里坐下。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写出观众之满,座位之贵,衬托下文演唱的精彩。 3.提问;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戏台上有哪些道具,写这些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戏台上,只摆了一张半桌,桌子上放了一面板鼓,鼓上放了两个铁片儿(梨花筒)旁边放了一个三弦子,半桌后面放了两张椅子。写这些说明道具简单,反衬出下文演员演唱技艺的高超。
4.提问:文章第②自然段怎样写男人的外貌的? 讨论并归纳:穿了一件蓝布长衫,长长的脸儿,一脸疙瘩,仿怫风平福橘皮似的,甚为
丑陋。从衣着、面容写。突出他面容的丑陋。 5.提问:文章第②自然段写男人弹得几个曲?弹得怎样?从哪里可以看出? 讨论并归纳:先弹了一两个小调,后来弹了一枝大调。弹得很好。开头人也不甚留神去听,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人耳动心,恍若有几十根弦,几百个指头,在那里弹
似的。还从观众的反应写。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 6.提问:文章第8 自然段怎样写黑妞的外貌的? 讨论并归纳: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约有十六七岁,长长鸭蛋脸儿,流了一个抓髻,戴了一副银耳环,穿了一件蓝布外褂儿,一条蓝布裤子,都是黑布镶滚的。虽是粗布衣裳,
倒十分洁净。从性别、年龄、面容、发型、装饰、衣着写,突出黑妞的洁净。 7提问:文章第③自然段怎样写黑妞的演唱? 讨论并归纳:先写和奏。这姑娘便立起身来,左手取了梨花筒,夹在指头缝里,便丁丁当当的敲,与那弦子声音相应;右手持了鼓捶子,凝神听那弦子的节奏。后写演唱。忽揭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驾出谷,乳燕归巢。每句七字,每段数十句,
或缓或急,忽高忽低;其中转腔换调之处,百变不穷。 8.提问:文中“如新营出谷,乳燕归巢”用什么修饰手法?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讨论并归纳:用比喻写出黑妞声音的清脆、宛转。把听觉比喻成视觉可见的事物,更觉
得新鲜、形象、生动。
9.提问:黑妞唱得好不好?从哪里可以看出?写黑妞的演唱有什么作用? 讨论并归纳:唱得很好。先从正面议论,觉一切歌曲腔调仅出其下,以为观止矣。再从侧面衬托。写一观众的误会,以为这唱的是白妞。然后由另一个观众把黑妞与白妞的演唱作
比较,突出白妞演唱的精彩,为下文写白妞的演唱作了烘托和铺垫。 四、小结 本文主要写白妞的演唱技艺的高超,但先写了男人和黑妞的表演的精彩,为下文写白妞
的演唱进行烘托并作了铺垫。 五、作业
第一课时作业优化设计
(-)请运用下列词语造句。 1.高谈阔论: 2〃抑扬顿挫: 3〃鸦雀无声: (二)简答。
1.文章第①自然段写戏台前满座的情况表现了什么?在文中起什么作用? 2.文章第①自然段写道具的简单有什么作用? 3.文章第③自然段写“如新莺出谷,乳燕归巢”这句话好在哪里? 第二课时
一、深入挖掘、明确写作特色 上节课我们读了课文,写了生字和解词,初步了解课文。这节课我们再来看看作者是如
何表现说书艺人的高超技艺的。 (一)、比喻通感
1、就在全场鸦雀无声之时,王小玉启朱唇,发皓齿,唱出了千篇五:6.绝唱教学设计 6.绝唱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了解通过烘托手法突出主要人物的方法。 2、体会通感在描绘声音中的作用,学习用通感描写声音。 3、培养对美的语言、美的声音、美的事物的欣赏能力。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平时看同学们写的文章,总觉得你们写自己眼睛所见到的,写得较具体,较充实,一旦写到声音就往往显得捉襟见肘、“黔驴技穷”。我想原因主要是:声音这东西无形无色无味,同学们不知道怎样去表现它才好。那么,今天我们来学习《老残游记》,这是一篇描写声音的名篇,我们来看看人家是怎么去描绘声音的。我相信,学习了这篇文章后,同学们以后在文
章中写到声音时就会有很多办法了。 二、简介作者和作品。 1·简介作者。 刘鹗(1857-1909),字铁云,笔名洪都百炼生,清末江苏丹徒人.著有长篇小说 《老残游记》。
2.简介作品。 《老残游记》共20回,署名洪都百炼生。小说中的主人公老残是一个不愿做官的名士,他手摇串铃,奔走江湖,替人治病。作者借老残之游历,记述其“言进闻见”,揭露了晚清吏治的黑暗,反映了在这种黑暗吏治的统治下,无辜被陷害,人民被涂炭的社会现实。它暴露了当时丑恶的政治现实,特别是比较真实地揭示了一些所谓“清官”实为“酷束”的狰狞,可鄙。鲁迅先生将这部书和李伯元的《官场现形记》、吴研人的《二十年目睹之怪现状》和曾朴的《孽海花》,并称为晚清四大谴责小说。 本文《绝唱》就节选自《老残游记》第二回。 三、熟悉课文,理清结构。 1、朗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这些字你认识吗?
偌大 羯鼓 周匝 疙瘩 皓齿 屏气 花坞 千仞 高谈阔论 谈笑自如 抑扬顿挫 百变不穷 鸦雀无声 千回百折 屏气凝神 轰然雷动 结合
注释,理解下列词语在文中的含义 新莺出谷 乳燕归巢 花坞春晓百鸟乱鸣 余音绕梁 三日不绝 三月不知肉味 气味——人的气质和风度。 2、梳理文章内容
1 本文的主角是谁?依主角的出场与否,本文可划分为两个部分,怎样分? 明确:主角是白妞王小玉。 全文由两部分组成,前一部分(1一4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前的情景;后一部分(5 --8
自然段)描述白妞演唱时的情景。 四、研习课文。 侧面描写
1、第一部分写了哪些内容? 明确:写了戏园的盛况、琴师的弹奏、黑妞的说唱、听众的评议。 2、作者一开头是怎样描写戏园盛况的? 明确:从三方面描写戏园盛况:一是听书的人很早就到了戏园子;二是听书的人很 多;
三是因为人多,声音嘈杂。
3、戏园的这种盛况说明什么?
明确:一是烘托白妞说书的无穷魁力;二是通过对戏园里人声嘈杂的描写为后面的 鸦雀无声作铺垫,两相对照,便可看出白妞说书的超人技艺。三是说明白妞说书可雅俗 共
赏,不管是读书人,还是生意人,不管是官员,还是百姓,都是白妞的热心听众。 4、作者是如何描写琴师和黑妞的?有什么作用? 明确:写琴师用先抑后扬的手法,他的相貌“甚为丑陋”,开始弹奏时懒洋洋的,大 家“也不甚留神去听”,这样的人物这样的技巧,好像只是用来打发时间的。不料作者笔 锋一转,琴师“到后来,全用轮指。那抑扬顿挫,人耳动心”,“这时台下叫好的声音不 绝于耳,却也压不下那弦子去”。琴师都有如此的技艺,那说唱二人可想而知了。 琴师已经技惊四座,该正角出场了吧?“停数分钟时,帘子里面出来一个姑娘”。 穿戴“十分洁净”。“忽羯鼓一声,歌喉遽发,字字清脆,声声宛转,如新莺出谷,乳燕 归巢”。让众人叹服不已.“觉一切歌曲腔调俱出其下”,其说唱魅力非比寻常。正当听 众心悦诚服,以为定是白妞无疑的时候,作者借听书人之口告诉众人错了,这是白妞的 妹妹黑妞,
又把读者的胃口吊起来。 正所谓“好花还要绿叶衬”,这样写,给人以天外有天,山外有山的感觉,衬托出白 妞说书的不同凡响。
5、在黑妞、白妞的演唱后,各有一段听书人的评论,有什么作用? 明确:前一段评论用黑妞和白妞相互比较的方法,突出了白妞的演唱技高一筹。后 一段评论用引用的方法,突出了白妞说书的艺术效果。虽然内容不同,但都是为了烘托 白妞说书的高超技艺。
6、请同学们根据前面的分析,总结什么是侧面描写的方法? 明确:这种不直接写所要表现的事物,而是通过对其它事物的描绘来烘托映衬的方 法就
是侧面描写,这篇文章是运用侧面描写手法的典范。 组织学生朗读第一部分,朗读的形式可以多样。 正面描写 一、在第一部分浓墨重彩作好铺垫烘托后,第二部分从哪几个方面来直接写白妞呢? 明
确:①出场;②演唱;③观众的评议。 1、请一个同学朗读白妞出场的一段,其他同学思考:这段里哪句写得最精彩? 明确:“那双眼睛,如秋水,如寒星,如宝珠,如白水银里头养着两丸黑水银,左右 一顾~看,连那坐在远远墙角子里的人,都觉得王小玉看见我了。” 睛的美,眼神的厉害,然后再通过听众的感受,强调眼神的独特魁力,就像达·芬奇笔 下
蒙娜丽莎的眼神,无论你站在哪个角度看,都觉得她在看你。 2、写白妞说唱的两段是本文最出彩的地方。请女同学齐读第6.7自然段,男同学 思考:
作者在写白妞说唱的时候,具有哪些艺术特征? 明确:①描写极有层次。可以分为五层:”‘初不甚大”——演唱开始;“越唱越 高”——演唱的发展;“陡然一落”——一旋律的跌宕;“忽又扬起”——演唱的高潮;
“人弦俱寂”—一演唱的结束。②比喻特别精妙。 3、说书艺术主要在声音的魅力上,作者运用了各种比喻使白妞的声音美形象化。 试找
出这些比喻句,体会这样写的好处。 明确:作者设喻是多方位的:用感觉设喻,白妞初唱时不甚大的声音,让人感到舒 坦欢畅,“五脏六腑里,像熨斗熨过,无一处不伏贴,三万六千个毛孔,像吃了人参果, 无一个毛孔不畅快”;用视觉没喻,白妞越唱越高,“忽然拨了一个尖儿,像一线钢丝抛 入天际”。再如白妞演唱至“节节高起”处,作者以攀登泰山作比,具体而形象地描绘出 “愈翻愈险,愈险愈奇”的歌声;描写白妞宛转千回的歌喉时,作者以“如一条飞蛇在黄 山三十六峰半中腰里盘旋穿插”为喻;活灵活现;描写渐寂忽起的时候,又用“像放那东 洋烟火,一
个弹子上天,随化作千百道五色火光,纵横散乱”,真是声光色俱备,让人浮想连翩。其他如
“花坞春晓,好鸟乱鸣”更是突出了声音配合的神韵。 以上这种特殊的比喻,修辞学上把它叫做“通感”。而人们在描述客观事物时,用形 象的语言使感觉转移,把人们某个感官上的感觉转移到另一感官上,凭这种感受相通, 使读者
产生联想,达到认识了解事物的目的 4、结尾花了一段的笔墨写听众的反应,有什么作用?与第一部分是不是有重复之 嫌? 明确:白妞演唱完毕,和前文一样,又借听众之口赞扬一番,粗看是重复的文字, 其实前面只是说白妞演唱的技巧,这里赞叹白妞的演唱让人“三月不知肉味”,更突出白 妞演唱的精神魅力。 五、小结
六、布置作业。 必做题:伴你学 选做题:请同学们回家欣赏一支乐曲,模仿本文巧用比喻的写法,用一二三百字表达出自己欣赏音乐的感受。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