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对于高级德语课程教学理念的启示

2021-06-30 来源:汇智旅游网
高等教育 2015.10 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对于高级德语课程教学理念的启示 文/闵志荣 摘要:本文从探究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的内涵入手,对现代外语教学中四对辨证关系,即语言一言语、 抽象语言体系一言语交际能力、传统教学法一交际教学法、标准语一异质语进行分析,探讨适合新时代的高等 学校高级德语课程的教学理念和方法。 关键词:巴赫金;超语言学;高级德语;启示 中图分类号:H31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2095—9214(2015)10—0082一O2 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领域产生深远的影 响。外语教学研究在发展中受上述理论影响,也在对自身进行探索 和反思。本文着重从语言一言语、抽象语言体系一言语交际能力、 传统教学法一交际教学法、标准语一异质语这四对辨证关系对高级 德语课程教学现状进行分析评价。综合上述问题的研究,探讨适合 新时代情境的高级德语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1.巴赫金超语言学理论 索绪尔将有关语言的活动划分为语言和言语两方面。他指H{, 语言是社会成员共有的存在,不受个人意志支配;言语则有强烈的 个人色彩。他把语言研究方向分为内部语言学和外部语言学(李曙 光,2007),前者侧重语言内在系统,后者将研究范围扩大至文化、 历史等外部因素。索绪尔主张首先研究语言本身。 巴赫金认为,“研究语言要从社会学的观点出发,首先要确立 意识形态创造与文艺学、宗教学、伦理学的关系,他认为它们是相 互交织在一起的”(钱中文,1998)。除了语言本身的结构和体系, 与语言相关的外部因素,如民族文化、思维方式、社会传统等,都 索绪尔语言学理论针对语言内在体系,其研究活动将语言系统 与语言运用分割,显示自给自足的特性。而语言终究不是单纯的封 闭抽象符号系统;在纷繁的社会活动中,语言以鲜活的生命力在交 往中起着重要作用:语言的本质在于交往。巴赫金高度强调语言的 是语言研究不可分割的部分。但正因巴赫金将侧重点从语言研究转 向言语研究,这一转向便被奉为金牌,似乎语言本身的学习就不那 么重要:或在语言教学方面过于强调交际能力,刻意追求所谓的 “输出”;或在学习方面过于轻视基本功训练,将精力过分地放在文 交际功能,因生活就其本质来说是对话的(巴赫金,1998:387)。 这并非脱离语言学研究范畴,他在认可传统语言学理论的基础上, 把语言学研究从封闭的符号系统中解放出来,将语言运用也纳入研 究,实现了从语言到言语的转变。语言既承载着语音、词汇、语法 等内在属性,也天赋着对话活动本质,包涵人类赖以交际的思想介 质。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着眼于交际中的语言,注重其对话性。 化比较方面。巴赫金澄清道:“超语言学的研究,不能忽视语言学, 而应该运用语言学的成果。无论语言学还是超语言学,研究的都是 同一个具体的、非常复杂而又多方面的现象——语言,但研究的方 面不同,研究的角度不同。”(巴赫金,2010:242) 因此,对于语言的教学,基于语言内部体系的语言基本功及与 在《陀思妥耶夫斯基的诗学问题》中,巴赫金专门论述了复调 小说的对话性问题,其提出的对话的多声部性、平等性、未完成 性、狂欢性(陈太胜,2000)特质对于超语言学理论的完善丰富起 着重要作用。而在言语活动中,语言除对话性之外还具有结构体裁 性、社会历史性、互文性和涌现性(李曙光:2007)。了解这些超 语言骨肉相连的文化等共生因素是一个硬币的两面,哪一方都不应 该被夸大或怠慢。 2.2抽象语言体系和言语交际能力 语言学的特点,对高级德语课程的教学活动有指导意义。 2.超语言学理论与高级德语课程教学活动 回顾中国外语教学活动,外语的教学法经历了多次变迁,从最 初偏重语法体系的翻译法,到重视语言模仿的直接法,到倚赖情境 创设的听说法,到强调语言运用的交际法。外语教学法重心转移显 示,外语教学理念的争论点在于三点:语言系统,语言运用,将语 言和言语并重。近年来在国外语言教学、语言习得理论的启示以及 外来教材的影响下,国内更偏重于交际教学法,因外语本身牵涉他 国文化,此方法更有了洋气的名片:跨文化交际教学法。然而,语 语言体系是本和根,撇开语言基本能力的教和学谈交际能力, 是本末倒置的。对于中国高校德语教学,基础课程的功能在一、二 年级由基础德语课程承担,在三、四年级由高级德语课程承担。即 便进入高级德语学习期之后,也不意味着学生的语言能力强大到足 以抛开语言能力训练,因为中国高校德语教学本质是成年人二语习 得。母语完成文化体系的构造和思维方式的塑型后,成年人学习外 语就必须坚持语言和文化并重的方式。“语言只能存在于使用者之 间的对话交际之中。对话交际才是语言的生命真正所在之处”(巴 赫金,2010,270)。这段话含义有两:语言能力是基础;语言的目 的是交际。因此,在高级德语学习阶段,除继续加强语青基本能力 言既不只是字里行间的抽象符号,也不只是口若悬河的滔滔不绝。 在经历过大一和大二的基础阶段学习之后,学生已有一定语肓基 础,各项语言技能有了初步发展。此时,对于高级德语课程的教学 活动作全面审视和思考尤为重要。 2.1语言与言语 的训练,须花更大气力学习背景文化因素,尽可能多与母语者交 流,以深化德语语言文化知识。 2.3传统教学法和交际教学法 德语的传统教学法主要侧重于词汇、语法、句型,着眼在丁硅 础语言知识;师生关系在此可比作统治者和被统治者,教师是主 高等教育 2015.10 L 导,学生是受众。教师的独自意味过于浓重。巴赫金认为,对话理 论是一种关于人的主体建构的哲学理论。一方面,每个人都是独一 无二的主体;另一方面,自我存在的前提是主体与主体之间的交 往。人与人之间具有一种既平等独立又相互交往的关系。(陈太胜, 2000) 由此,课堂不是教师独自的场所,应被看作学生、教师、书 是个人行为,但并不意味着个体可以肆意改变标准语系的使用方 式,个体必须遵守长久以来存留的共同规范。 而在语言使用中,正因掺入了纷繁的个体因素,如思维方式、 职业类型等不同,又因时空差异,标准语难免发生异化,形成异 质语;言语表达在形式上有了混乱的感官体现。将把握标准语的 整体性与辨识异质语的多样动态性相结合,对于高级德语学习具 有重要意义。对外语学习者来说,重要的是掌握相对统一、稳定 的标准语体系,在此基础之上,对异质语进行分辨,感知其中因 个体文化、思维等差异带来的不同影响,提升语言学习的水平和 境界。 本、知识的共存场域。师生之间是对话关系,学生在老师的帮助下 与知识进行对话。在课堂对话关系中,学生与教师的私人关系会更 加亲近,这有利于教师摒弃戒尺形象,有利于学生在更有亲和力的 环境中提升学习效果。另一方面,语言的学习目的不只是掌握固定 的语言基本知识,语言在运用中才有生命。课堂语言运用必须通过 对话方式才能实现。 此外必须注意,交际教学法近年来比较盛行,但存在过犹不及 的问题。巴赫金认为,跳过语言学谈超语言学,是无本之木。交际 本文以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和超语言学理论为支柱,对本科阶段 高级德语课程教学进行综合研究、分析、思考,有助于深化对于德 语教学过程的认识,有助于整合“基本语言能力、言语交际能力、 跨文化交流能力”三位一体的德语人才培养目标,有助于落实《高 能力的培养应建立在语言能力基础之上。过于独自的传统教学和过 于交际的对话教学方式显然都不足取。在高级德语的教学中,教师 应综合教材、教学内容、学生语言能力等方面选取合适的教学法, 传统教学法与交际教学法应对话性并存,而不是互斥。 2.4标准语和异质语 在基础德语学习阶段,着眼点是词汇、句型、语法,追求合乎 语法标准。但在高级德语学习阶段,学习目标必须转变。“当我们 校德语专业教学大纲》中“德语本科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的 德语交际能力”的教学目标和要求。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德语系) 参考文献: ’ [1]巴赫金.诗学与访谈[M].白眷仁等译.石家庄:河北教 育出版社,1998. 建构自己的言语时,我们总是先想到我们表述的整体:既有一定的 体裁构想,又有个人的言语主旨。我们不是堆砌词语,不是从一个 词到另一个词,而仿佛是用所需的词语充填整体。”(转引自李曙 光,1998)。巴赫金认为,言谈确有其独特性,但每个领域都有相 [2]巴赫金.陀思妥耶夫斯基诗学问题[M].刘虎译.北京: 中央编译出版社,2010. [3]陈太胜.巴赫金对话理论的人文精神[J].学术交流: 2000(2). 对稳定的言谈范式,即有其不同的言语体裁类型。 “体裁是言谈整体在类型特征上所形成的固定格式,使建构整 体的固定类型。”(王加兴,1998)体裁有相对固定的格式、类型, [4]李曙光,辛斌.巴赫金的超语言学理论与交际能力的培养 [J].淮阴工学院学报:2007(4):16,2. [5]钱中文.巴赫金:交往、对话的哲学[J].哲学研究:1998 (1). 便于各领域中标准语形式的学习,其较为稳定和统一的语言使用方 式有利于人们把握标准语。各领域稳定体裁类型暗示该领域内语言 使用的标准方式,体现情境和主题的适应度。对于标准语,虽言谈 [6]王加兴.巴赫金言谈理论阐析[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 人文社会科学),1998(4). (下接第84页)其中使用录屏软件录制PPT内容,融视觉、听觉、 传统的教师传授知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应该与 检测于一体,可以提高学生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挖掘他 们的探究心理,自主完成知识传递的前期任务。 (二)翻转课堂中师生进行互动交流 学生在课下自主学习教学视频后,肯定会有不能理解的知识 点和不能自行解决的问题,教师在课前应该及时关注学生在线自 测的结果,发现集中出现的问题,并利用交流平台收集学生的疑 问,在课堂上教师首先引导学生解决存在疑虑的地方,教师可采 取“师生共同解决”的方式,教师将学生分成小组,每组选出一 位组长组织安排组员内部的互动讨论。讨论的内容可围绕本课文 的主题“圣诞节”展开,教师鼓励学生用德语复述课文的主要内 容,再与组员讨论关于“圣诞节”的相关话题,如:Was efinne ̄ heute in der Weihnachtszeit an die Weihnachtslegende.9 Was hat nichts 时俱进。信息时代学生学习的时间、空间发生改变,因此翻转课堂 教学模式应运而生。它无论从教学时间、教学空间和教学方法等多 方面都和传统教学模式产生巨大的差异。互联网、微博、云时代等 改变了现有的学生接受知识和掌握知识的方法,那么教学模式也应 随之改变。教育工作者应该站在时代的前沿,不断更新意识,把最 前沿的教育教学理论应用到教学实践之中。高等教育中的德语教学 也应该随着新技术的出现以及社会对实用型人才的需求,做出翻转 课堂的改变。 (作者单位:江苏理工学院) 参考文献: [1]崔艳辉,王轶.翻转课堂及其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 mehr mit der Gebua yon Jesus ZR tun?Was ist Ihrer Meinung nach heute [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2]郭文良.翻转课堂:背景、理念与特征[J].教育理论与 实践,2015,(11). der Sinn der Weihnachtsfeiern.9学生在讨论时使用德语作为讨论语 言,这样为学生创造了德语听说的环境,同时教师在学生讨论时 与他们进行交流,给予适当的点拨与指导。学生在整个翻转课堂 中将自己的听、说、读、写等多项语言技能进行锻炼,此外学生 的沟通交流能力、团队协作能力、领导力等都得到了锻炼,提高 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四、结语 [3]范立彬,王春侠.“翻转课堂”模式在高校英语听力教学中 的应用[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4,(4). [4]王红,赵蔚,孙立会,刘红霞.翻转课堂教学模型的设计 基于国内外典型案例分析[J].2013,(8). [5]张金磊,王颖,张宝辉.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研究『J].远 随着信息时代的发展,教与学的方式方法发生了重大的改变。 程教育,2012,(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