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教育学重点

2022-04-25 来源:汇智旅游网


教育学重点

教育:教育是有意识地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首要和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广义的教育的外延包括学校教育和学校以外的各种教育,狭义的教育通常是指学校教育。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教育规律:指教育系统在其运动发展过程中内部各要素之间、教育系统与其环境(物质的、精神的、社会的)之间的一种本质或必然的联系。

教育目的:指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教育改革:即改变教育方针和教育制度或革除陈旧的教育内容和教育方法等对教育除旧布新的一种社会性活动。

教育原则:是人们根据一定的教学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课程: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的总体。

课程计划:指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面安排。

课程标准:指以纲要的形式规定有关学科教学内容的标准性文件。

教学:教学是在一定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双边教育活动。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它包含了教师的教法、学生的学法、教与学方法。指导思想是“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教学评价:是一种在收集必要的教学事实信息的基础上,依据一定标准对教学系统的整体或局部进行价值判断的活动。

德育:即教育者培养受教育者一定思想品德的教育。

说服法:是借助语言或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意识及行为的方法。 “五育”及其关系:德育(根本)、智育(基础)、体育(载体)、美育(补充)、劳动技术教育(补充)

教师劳动的特点:示范性、创造性、系统性、学习性(选择)

课程类型:1.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2.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4.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

教学的地位: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处于中心地位。

常用的德育方法:说服法、角色扮演法、情境体验法、合作学习法、榜样示范法、实际锻炼法、品德评价法、修养指导法

班级的功能:归属功能、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选择功能、保护功能 班级学生评价的主要策略:操行评定、成长记录袋

教育的产生:生物起源论——把教育的起源完全归于生物的本能;心理起源论——把教育归结为单纯的“无意识的模仿”;劳动起源论——认为教育起源于人类的社会生产劳动。只有劳动起源论是正确的,另两个错误。

学校教育的出现:最早产生于古代奴隶制国家埃及。掌握知识点(奴隶制社会)

学校教育出现的原因和条件:①学校产生的历史基础:生产力的发展和奴隶制国家的形成②学校产生的客观条件:体脑分工和专职教师的出现③学校产生的重要标志:文字的产生和应用。

教育思想的形成和发展(阶段、人物、著作):一、古代教育思想的产生和教育学的萌芽阶段:孔子《论语》、古希腊柏拉图《理想国》、古罗马昆体良《雄辩术原理》 二、近代教育

1

思想的发展与作为学科的教育学的形成(独立形态阶段):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卢梭《爱弥儿》、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 三、现代社会中教育学的发展的多样化阶段:实验教育学派——德国梅伊曼和拉伊、实用主义教育学派——美国杜威《学校与社会》、《论民主主义与教育》 四、理论深化阶段:美国布卢姆《教育目标的分类系统》、布鲁纳《教育过程》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第一,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第二,环境给人提供外部条件;第三,学校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第四,个人的主观努力起决定性作用。或者(①遗传素质是人得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②社会环境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外部条件 ;③学校教育在人的展中主导作用 ;④个人的主观努力是决定性的关键因素) 分析“遗传决定论”、“环境决定论”、“教育万能论”的错误:解题方法:过多强调什么而忽视什么,主要根据“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解题即可。或者(答题过程:(1)先判断;(2)相关原理或作用(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各因素主要有遗传素质、社会环境、学校教育、个人的主观努力);(3)错误所在(遗传决定论的错误在于过多的强调遗传;社会决定论的错误在于过多的强调环境;学校万能论的错误在于过多的强调学校教育;) 学校教育为什么能够对人的发展,特别是对年轻一代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呢?

①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目的性②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系统性③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选择性④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专门性⑤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基础性

教育的经济功能:(一)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教育能够把可能的劳动者转化为现实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一般性的劳动者转化为专门性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较低水平的劳动者提升为较高水平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改造为另一种形态的劳动者;教育能够把单维度的劳动者改变为多维度的劳动者。(二)教育是科学知识再生产的重要手段:教育能够传递和传播科学知识;教育能够发展科学。

教育的政治功能: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教育的人的制约性:①人的身心发展的顺序性对教育的制约,因此要做到循序渐进;②人的身心发展的阶段性对教育的制约,因此要做到区别对待;③人的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对教育的制约,因此要抓住关键期;④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对教育的制约⑤人的身心发展的整体性对教育的制约⑥人的发展的个别差异性对教育的制约,因此要做到因材施教。

教育的相对独立性:教育与社会发展具有不平衡性;教育的存在具有必然性;教育具有自身的质的规定性(指教育的本质属性——培养人);教育具有继承性;教育对社会的作用具有能动性。

教育规律的分类:(一)关于教育的结构规律:教育结构内部各要素之间必须相互协调、和谐,才能保持教育系统的稳态,促进教育系统的进化教育结构必须保持相对的稳态,才能保证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教育系统的结构必须保持其开放性和动态性,才能促进教育系统的健康发展教育系统的表层结构与深层结构的协调程度,决定其功能的力度和维度(二)关于教育的功能规律(三)关于教育的发展规律:教育系统整体随经济的发展而发展;上层建筑各部门对教育发展有重要影响;教育的文化继承性与革新性均是教育发展所必需的;教育目标与受教育者的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是教育发展的内在动因。 (简答)教育艺术的特点:情感性 双边性 创造性 审美性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观点可以概括如下: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生产劳动与教育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

2

方法”。

教师的业务素质:一是丰富的、超越所教学科范围的科学文化知识;二是扎实的学科知识;三是相关的教育科学方面的知识、智慧与教育教学方面的能力和经验。

(简答)教师的前瞻性素质:教育家的意识、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教育研究的意识和能力、健康的心理素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能力、法律意识

课程的现代化:课程观念的现代化、课程内容的现代化、课程实施的现代化、课程评价的现代化

(简答)现代教学观的演变趋向:从重视教师向重视学生转变、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从重视教法向重视学法转变、从重视认知向重视发展转变、从重视结果向重视过程转变、从重视继承向重视创新转变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从根本上说,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所提出的认识和学习任务或其他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心理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这是一个贯穿始终的矛盾,也是其他矛盾赖于依存的矛盾。教学活动过程中存在的基本矛盾,是“教”与“学”的矛盾,它主要体现在认知和情感两个方面。从认知方面看,表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已有的认知发展水平之间的差距上;从情感方面看,表现在教学要求与学生当时的具体需要之间的差距上。前者涉及的是学生能不能、会不会学的问题,即可接受性问题,与学习的能力有关,属认知范畴;后者涉及的是学生要不要学、愿不愿学的问题,即乐接受性问题,与学习的动力有关,属情感范畴。

教学过程的环节:明确教学目标、激发学习动机、感知教学材料、理解教学材料、巩固知识经验、运用知识经验、教学效果检查和测量与评价;上述教学的七个基本环节,反映了教学过程的时间连续性特征。这七个基本环节是各个学段、各门课程的教学一般都要经历的共同环节,可以把它叫做“基本式”。

教学方法的形态分类:1.以语言传递信息为主的方法,主要有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和读书指导法2.以直接感知为主的方法,主要有演示法和参观法3.以实际训练为主的方法 主要包括练习法、实验法和实习作业法4.以欣赏活动为主的方法,欣赏法5.以引导探究为主的方法,主要有发现法。 基本的教学组织形式——课堂教学

优势包括“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有利于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等。也有难以避免的短处,包括“不利于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创造能力和实际操作能力”等。

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指导与批改、课外辅导、考查与考试及成绩评定

课堂教学的基本要求:1.目标明确2.内容正确3.方法恰当4.教学组织严密5.教学效果优异

德育的功能:1.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制约个体社会化和个性化的方向、满足个体自我完善的需要、激发和调节个体的智能发展、促进个体的心理健康2.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 3.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培养合格公民,传播和倡导为社会稳定与发展所需要的思想、意识、观念和舆论。

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教育者及其活动、受教育者及其活动和德育的内容与方法便构成了德育过程的三个基本要素。在德育过程中,教育者和受教育者之间的矛盾主要表现为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这是德育过程中的基本矛盾。 德育过程的组织及实施应注意的几个方面:1.根据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水平和特点,贴近实际,贴近生活,组织教育性的活动与交往;2.激发受教育者的心理内部矛盾,发挥他们的道

3

德主体性,促进教育与自我教育的有机结合;3.增进各个层级、各个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与沟通,营造良好的德育环境,保持教育影响的连贯性、一致性、长期性和长效性。 (简答)班集体的培养: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建立和健全班级组织机构、规范;确立班级群体的共同目标;组织丰富多彩的班级活动;引导学生进行自我教育。 (材料分析论述)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教学既要授予学生以文化科学知识,又要结合知识教学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及正确人生观和科学世界观教育。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1)保证教学的科学性;(2)充分挖掘教学内容中内在的科学性和思想性;(3)注意科学性与思想性的自然有机结合;(4)教师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和思想修养。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是指教学要以学习基础理论知识为主导,并联系实际去理解知识,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1)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2)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3)利用必要的乡土教材或补充教学材料。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知识,更要重视培养其能力,既要使学生获得知识,又要使其增长智慧和才能。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1)教学重视“双基”的同时要重点关注发展学生的能力;(2)明确各门学科发展能力的具体任务;(3)要进行启发式教学和提倡探究式学习。

(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引导学生能动地学习,主动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发展基本技能,形成独立思考的能力和有效的学习方法。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1)教师既要有效地发挥主导作用又要注意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2)要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机会和课程资源;(3)教师要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五)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统一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适当地使学生运用各种感官去具体感知客观事物和现象,形成鲜明的表象,又要引导他们以感性材料为基础,进行抽象思维,形成正确的概念、判断和推理。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1)要重视直观教学; (2)要遵循学生的认识规律;(3)要重视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培养。

(六)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师应当按照科学知识的内在逻辑的顺序和学生认识能力发展的顺序进行教学,使学生逐步地、系统地掌握知识,形成技能和发展能力。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1)大体按课本内容的系统性进行教学;(2)突出重点与关键;(3)遵循学生的认识顺序。

(七)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是指教学中使学生在理解知识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技能,并能使重要的知识持久保存在记忆中,并沉淀为智慧,内化为素养。 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1)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知识;(2)重视组织多样化的、有价值的练习和复习;(3)注意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记忆力。

(八)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是指在教学中既要从社会的需要出发,面向全体学生,保证统一的规格;又要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承认个别差异,区别对待不同学生。在教学中应用这一原则的基本要求为:(1)教学要有统一的基本要求;(2)要考虑学生的年龄特征和个别差异;(3)采取有效措施使有特长和有突出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发展;(4)热情关爱和帮助后进生转变和提高。

4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