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当前位置:首页正文

诗书礼乐之分,仁义之统——荀子荣辱观阐释

2022-03-29 来源:汇智旅游网
2009年8月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Qingdao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ocial Science) August,2009 第21卷第3期 Vo1.21 No.3 诗书礼乐之分,仁义之统 荀子荣辱观阐释 谢明仁 (广西大学文学院,广西南宁530004) 摘 要:战国时期的荀子,从“性恶论”出发,在《荣辱》和《正论》篇里讨论了荣辱观。荀子把荣辱观细分为“义荣”、 “势荣”、“义辱”、“势辱”,这就使得荣辱观有了具体感和立体感。对进行社会主义荣辱观建设,有一定借鉴意义。 关键词:荀子;荣辱观;《荀子・荣辱》;《荀子・正论》 中图分类号:B2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1471(2009)03—0073—04 Disparity of Poem and Music,Unity of Kindliness and Justice ——On concept of Honor and Shame by Xun Zi XIE Ming—ren (College of Arts,Guangxi University,Nanning 530004,China) Abstract:During the Warring States Period,Xun Zi discussed the concept of honor and shame in his”honor and shame”and”being on from the a ̄ect of”evil nature of human”.He subdivided honor and shame into”honor of justice”、”honor of power”、”shame of justice”and”shame of power”,which has a certain reference to the construction of socialist concept of honor and shame. Key words:Xun Zi;concept of honor and shame;”Honor and Shame”from Xun Zi;”Being On”from Xun Zi 荣辱观是中国传统文化伦理学中最基本的道德 功利主义极盛”、“盖人心之观念,每因环境而变,环 范畴之一,其起源应该说很早。但奇隆的是,在先秦 文献中,“荣”和“辱”的出现却不平衡。据叶绍钧编 的《十三经索引》(重订本),“荣”字仅8见,其中4 次是人名,均出于《左传》;其余的4次,《左传》、《周 易》各l见,《尔雅》2见④。但“辱”字却10见,“耻” 字17见,共27见。“耻辱”连用仅在《论语》里出现 一境之多善人,则以人性为善;见环境之多恶人,则以 人性为不善。……盖苟子之时,争夺残贼淫乱之人, 殆又甚于孟子之时。”¨ 由此可知,苟子时,环境多 恶人,固“荣辱观”有多次强调之必要,其出现的频 率就多了。苟子正是从他的“性恶论”的理论出发 去讨论“荣辱观”的。 次。可见,春秋时代,人们很少谈到“荣”,却多谈 但是到战国末期的《苟子》一书,不仅“荣辱”两 那么,苟子是如何阐述他的“荣辱观”呢? “辱”或“耻”。 字连用,而且专设一篇专题论文《荣辱》,大谈特谈 荣辱观。众所周知,战国时代,社会发生了急剧的变 化,在这大动荡、大分裂的时代里,那写王侯将相,转 眼之间,有可能由“荣”变“辱”,而那些士阶层,也可 能朝夕之间由“辱”变“荣”。有学者认为,“孟子时, 收稿日期:2OH09—05—27 首先,苟子分析了“小人之所务,而君子之所不 为”的种种丑恶行径的原因。 一方面,是因为那些好斗的人有“三忘”: 斗者,忘其身者也,忘其亲者也,忘其君者也。 正在喂奶的母猪绝对不会去惹怒老虎,正在喂 作者简介:谢明仁(1951一),男,广西横县人,广西大学教授,文学硕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中国古代文献。 74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奶的母狗不会离开小狗到处游荡。可是作为一个 人,为逞一时之勇,真的是猪狗不如: 乳彘不触虎,乳狗不远游,不忘其亲也。人也, 下忘其身,内忘其亲,上忘其君,则是人也,而曾狗彘 之不若也。 另一方面,苟子认为好斗的人之所以逞一时之 勇,是因为把“小人”和“君子”的行为弄错了,正是 那些认为“己君子而人小人”(认为自己是君子而别 人却是小人)的人,把“智一愚”、“利一害”、“荣一 辱”、“安一危”等这些相反的关系全部搞错位了。 苟子反复提出“人之好斗,何也”的问题,要回 答此问题,苟子认为那些逞一时之勇的人,不知道世 间有四种“勇”:狗彘之勇、贾盗之勇、小人之勇、士 君子之勇。 为什么猪狗表现出争食之勇?商人强盗表现出 争利之勇?小人表现出轻死之勇?士君子表现出持 义之勇?苟子认为,这正是他们的荣辱观不同的缘 故。他提出了“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光 荣和耻辱的根本区别,安全和危险、利益和祸害的通 常体现)的命题: 荣辱之大分,安危利害之常体:先义而后利者 荣,先利而后义者辱;荣者常通,辱者常穷;通者常制 人,穷者常制于人,是荣辱之大分也。 苟子认为,光荣和耻辱的最大区别就看其把 “义”、“利”位置摆放孰先孰后的问题:先义后利者 就光荣,先利后义就耻辱;而光荣者就常通达、常制 服人,耻辱者就经常困穷且受制于人。而这种荣辱 观,亦可以换成另一种说法,即“安危利害之常体”: “安利者”就常常感到平安快乐,也会延年益寿—— 这就是荣;相反,“危害者”常常忧虑惊恐,也会短命 天亡——这就是辱。 荀子从性恶论的立场出发,认为人的光荣和耻 辱,不是命定的,而是后天努力、环境影响的结果,所 以,在《荣辱》篇里,他进一步论证说: 材性知能,君子、小人一也,好荣恶辱,好利恶 害,是君子、小人之所同也,若其所以求之道则异矣。 荀子认为,从人的资质、本性、认识能力等自然 方面来说,无论是君子也好,还是小人也好,都是一 样的:爱好荣耀,憎恶耻辱;喜欢利益,讨厌祸害。他 们之所以不同,就是追求荣辱利害的“道”不同而 已。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君子和小人“求之道则 异”呢?苟子认为,这就好像越人安居于越国,楚人 安居于楚国,君子安居于中原一样,不是自然具有的 本性和认识能力使他们这样,而是由于他们的举止 (注错)和风俗习惯不同所造成的: 譬之越人安越,楚人安楚,君子安雅,是非知能 材性然也,是注错习俗之节异也。 可以为尧禹,可以为桀跖,可以为工匠,可以为 农贾,在注错习俗之所积耳。为尧禹则常安荣,为桀 跖则常危辱。 苟子认为每个人都可以成为像尧、禹那样的圣 人,亦可以成为像桀、跖那样的坏人,也可以成为工 人、农民那样普普通通的人,成为什么样的人全在自 己的言行举止以及风俗习惯长期积累罢了。因此, 苟子认为人的本性原本就来存在着“小人”的本性, 而小人亦有一种与生俱来的劣根性——唯利之见: 人之生(性)固小人,无师、无法,则唯利之见 耳。人之生(性)固小人,又以遇乱世、得乱俗,是以 小重小也,以乱得乱也。君子非得势以临之,则无由 得开内(纳)焉。 j 小人之所以有唯利之见的劣根性,是因为他们 “无师”、“无法”,因此,苟子认为只有遵循礼义法 度,重视师法教化才能获得荣耀,反之,则会带来耻 辱。由此可以看出苟子以礼法、师法教化作为衡量 荣辱标准的用心所在;同时,也可看出苟子提出“性 恶论”的一惯性,苟子认为,人的言行举止以及风俗 习惯长期积累,就能决定一个人是好人或是坏人。 这种说法有一定的道理,却存在着局限,因为外因毕 竟决定于内因,中国也有“出于污泥而不染”的说 法,但这恐怕就是另一话题了。 那么,怎样才能去除小人的劣根性呢?苟子提 出了一个办法:要用《诗经》等古代文献里所记载的 根本原则去陶冶、教化人们的性情,最后达到社会和 谐、国家长治久安的目的——“群居和一之道也”, 那么,这个办法是怎样的呢?请看: 况夫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诗》、《书》、《礼》、 《乐》之分乎!彼固天下之大虑也,将为天下生民之 属长虑顾后而保万世也,其流长矣, 其温厚矣,其 功盛姚远矣,非顺孰修为之君子,莫之能知也。故 日:短绠不可以汲深井之泉,知不几者不可与及圣人 之言。夫《诗》、《书》、《礼》、《乐》之分,固非庸人之 所知也。故日:一之而可再也,有之而可久也,广之 而可通也,虑之而可安也,反铋察之而俞可好也。以 治情则利,以为名则荣,以群则和,以独则足,乐意者 其是邪! 这段话大致阐述了六个观点: 3期 谢明仁:诗书礼乐之分,仁义之统——苟子荣辱观阐释 75 1.《诗经》、《书经》等文献里的根本原则就是古 代帝王正道、仁义的总纲。 2.先王之道、仁义之统和《诗经》、《书经》等根 本原则,本来也是治理天下的最优先考虑的决策,也 可以作为天下老百姓长治久安、保持万代的根本 原则。 3.《诗经》、《书经》等根本原则,其思想源远流 长,蕴积深厚,其使人成就功业的意义和作用也十分 深远,如果不是经过谨慎认真地修养成为君子的话, 那就没有谁能理解其中的奥妙了。 4.所以,就像短的绳子不能汲取深井的泉水,知 识水平相差很远的人不能跟他讨论圣人的言论一 样,《诗经》、《书经》等文献里的根本原则,本来就不 是小人所知道的。 5.按照《诗经》、《书经》等根本原则去实行一 次,就可以再继续实行下去;掌握了《诗经》、《书经》 等的根本原则推广运用,就可以一通百通;按照《诗 经》、《书经》等的根本原则去谋划,就可以使国家平 安稳固;反复沿着《诗经》、《书经》等的根本原则去 考察,就可以把各种事情办得好上加好。 6.用《诗经》、《书经》等的根本原则来陶冶性情 就可以得到好处;用《诗经》、《书经》等的根本原则 来成就名声就可得到光荣;用《诗经》、《书经》等的 根本原则来处理社会各等级的关系就可以建构和谐 社会;用《诗经》、《书经》等的根本原则来独处修身 就可以自我满足、心情愉快。 通过以上分析,可知苟子的荣辱观绝不是小事 情,而是“固天下之大虑也”。在苟子那里,荣辱不 仅可以与《诗经》、《书经》等的根本原则联系起来, 也是“先王之道”、“仁义之统”;荣辱不仅与建构和 谐社会联系起来,也与国家的长治久安联系起来,可 见荣辱观的重要性及其意义的深远。 在这里,尤其值得注意的是,尽管苟子没有正面 提出过,但却问接地阐明:荣辱观还可以与个人独处 修身,陶冶性情联系起来。有论者把中国和西方的 荣辱观对照起来,认为西方“罪感文化”是个人直接 面对上帝、直接体验自己的良心感受,道德约束是内 在的。而中国的“耻辱文化”则强调外在的约束力, 罪错暴露,受到他人的谴责和惩罚,才会产生心理压 力,若不为人知道,那么就会满不在乎,悠然自得。 对照上述苟子的荣辱观,再联系孔子等儒家倡导的 “内省其心”、“闭门思过”的观点,这种说法就有值 得商榷的地方了。 苟子除了在《荣辱》里用一整篇文章讨论到荣 辱问题外,还在《正论》篇里也讨论到荣辱观: 故凡言议期命、是非,以圣、王为师。而圣、王之 分,荣辱是也。是有两端矣,有义荣者,有势荣者,有 义辱者,有势辱者。 在这段话里,有三点值得注意:一是荀子的 “圣”,这是苟子理想中具有完备道德品质和才能的 地主阶级圣人,“王”,是苟子理想中能统一天下的 封建君主;二是荀子把荣辱问题提高到“圣王”之根 本原则来讨论;特别值得注意的是第三点,就是苟子 把荣辱观细分为“义荣”、“势荣”、“义辱”、“势辱” 来详谈,这就使得苟子的荣辱观有了具体感和立 体感。 那么,什么叫做“义荣”、“势荣”、“义辱”、“势 辱”呢?萄子明确指出: 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是荣之由中出者也,夫 是之谓义荣。爵列尊,贡禄厚,形势胜,上为天子诸 侯,下为卿相大夫,是荣之从外至者也,夫是之谓势 荣。流淫污侵,犯分乱理,骄暴贪if,0,是辱之由中出 者也,夫是之谓义辱。詈侮摔搏,捶笞膑脚,斩断枯 磔,籍靡后缚,是辱之由外至者也,夫是之谓势辱。 这番话的意思是说,意志纯洁,德行敦厚,智虑 精明,这种光荣是人的自身具有的,叫做义荣。官爵 地位尊贵,贡品俸禄优厚,权势显赫,在上是天子诸 侯,在下也是卿相大夫,这种光荣是外面加上的客观 形势得到的,叫做势荣。思想邪恶而行为放荡,违背 等级名分而扰乱事理,傲慢凶暴而贪图私利,这种耻 辱是人的自身具有的,叫做义辱。受人责骂欺侮被 揪着头发打,受杖刑被鞭打,去掉膝盖骨、砍头、断 尸、暴尸、车裂、五花大绑,这种耻辱是由于外面的客 观权势强加于身上的,叫做势辱。 中国的志士仁人,显然深受苟子这种“荣辱观” 的影响,韩信的“胯下之辱”就是最好的佐证。司马 迁惨遭宫刑,却忍辱负重,完成了至今还为人称道的 《史记》,并在《太史公自序》中发出了“昔西伯拘羡 里,演《周易》;孔子厄陈蔡,作《春秋》;屈原放逐,著 《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髌脚,而论兵 法;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 愤》;《诗》三百篇,大抵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的感 慨,尽管这感慨是就“发愤著书”而发,但与苟子的 “荣辱观”却有着异曲同工之妙,因为这些贤圣们都 76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1卷 身受“势辱”,而这些贤圣们之所以取得彪炳千秋的 功业和荣耀,是与他们的“义荣”分不开的——这也 可以从另一角度去理解司马迁的“发愤著书”说。 荀子在“荣辱”上的“义”、“势”,怎么去理解 呢?本来,荣辱就是对立的东西,而苟子为什么在 “荣辱”之上又加上“义”、“势”这对立的两字呢?通 过以上分析,我们看得很清楚,苟子这里的“义”,是 “性本恶”的问题,它应该是“中性”的,都有可能向 “性善”或是向“性恶”发展的契机,人的本性本身就 包涵着“善”、“恶”两种可能的变化趋向,像苟子思 想这种内在矛盾的现象,在先秦诸子里,并不是个别 现象,如孔子、孟子、墨子、韩非子等人的著作,都有 这种内在矛盾的现象。 值得一提的是,苟子的“志意修,德行厚,知虑 明”,尽管是指人自身具有的,但它们是怎样形成的 呢?仔细推敲,还是由外部的原因促成的,苟子之所 指人自身具有的东西,“势”是客观形势,指的是外 在加上去的东西,也就是说,每个人在“荣”的问题 上,既可以有“义荣”,也可以有“势荣”;在“辱”的 问题上,既可以有“义辱”,也可以有“势辱”。但苟 子在下面的这段话里,却机械、简单地把“君子”、 “小人”对举起来谈荣辱问题了,这显然是苟子的局 限所在: 故君子可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辱,小人可以 有势荣而不可以有义荣。有势辱无害为尧,有势荣 无害为桀。 为什么君子可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辱?小人 能不能也可以有势辱而不可以有义辱呢?为什么小 人可以有势荣而不可以有义荣?君子能不能也可以 有势荣而不可以有义荣呢?苟子对这些问题的回 答,却出人意外: 义荣、势荣,唯君子然后兼有之;义辱、势辱,唯 小人然后兼有之。是荣辱之分也。圣王以为法,士 大夫以为道,官人以为守,百姓以成俗,万世不能 易也。 义”和“势”和苟子的“性恶论”联系起来理解的 话,可能不太好理解。因为“志意修,德行厚,知虑 明”理解为是人先天就有的本性的话,那它应是“性 本善”而不是“性本恶”才对。如果把“流淫污侵,犯 分乱理,骄暴贪利”理解是人先天就有的本性,那它 才是“性本恶”。其实,人的本性无所谓“性本善”、 以把“志意修,德行厚,知虑明”与“荣辱”联系起来, 显然与其提倡的“礼”、“教化”关联起来,正反映了 新兴地主阶级的道德观,人们只要认真学习礼义,加 强自身的品行的修炼,就能得到荣华和富贵,反之, 只能带来耻辱和卑贱。 在上面的那段话里,苟子连用了两个“唯”,就 有点绝对化了。同时,这种说法,也与上面所说的有 相矛盾的地方。有论者亦谈到此问题时说: 君子所追求的是“义荣”,所鄙视的是“势荣”。 所怕的是“义辱”,所不畏惧的是“势辱”。小人则 相反 ①该书的统计可能有疏漏,但即使据杨伯峻先生《论语译注》、《孟子 译注》的统计,在《论语》,“荣”字仅出现1次,在《孟子》那里,也仅 是2次。 ②流:原文作“ ”旁加“不”字,据《玉篇》,是古文“流”字。 参考文献: [1]柳诒徵.中国文化史(上卷)[M].上海:东方出版中心,1988: 282、283. [2]张永桃.中国典籍精华丛书(第一卷)・儒学源流・苟子评介 [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0:398. (责任编辑:步蕾英)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