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篇:《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中,我们最不陌生的就是文言文了吧?文言文是与骈文相对的,奇句单行,不讲对偶声律的散体文。为了帮助更多人学习文言文,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原文注释翻译,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作品简介
《陈太丘与友期》这一章出自刘义庆编写的《世说新语》,记述了陈元方与来客对话时的场景,告诫人们办事要讲诚信,为人要方正。同时赞扬了陈元方维护父亲尊严的责任感和无畏精神。
作品原文
陈太丘⑴与友期行⑵。期日中⑶,过中不至,太丘舍去⑷,去后乃至⑸。元方⑹时年七岁,门外戏⑺。客问元方:“尊君在不⑻?”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⑼!与人期行,相委而去⑽。”元方曰:“君与家君⑾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⑿之。元方入门不顾⒀。
词句注释
⑴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今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县名。
⑵期行:相约同行。期,约定。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⑶期日中:约定的时间是中午。日中,正午时分。 ⑷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舍,放弃。去,离开。 ⑸乃至:(友人)才到。乃,才。 ⑹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⑺戏:玩耍。
⑻尊君在不(否)(fǒu):你爸爸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尊称。不,通“否”,句末语气词。表询问。
⑼非人哉:不是人啊。哉:语气词,表示感叹。
⑽相委而去:丢下我离开了。〔注意“”去”一定要翻译成离开的意思,不能翻译成走了。〕委,丢下、舍弃。去,离开。相:动作偏指一方,这里指“我”。
⑾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 ⑿引:拉,这里有友好的意思。 ⒀顾:回头看。 白话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出行,约定在中午。过了中午还没到,陈太丘不再等候就离开了。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七岁,在门外玩耍。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现在已经离开了。”朋友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君子啊!和别人相约出行,却丢下别人自己走。”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您没到,这是不讲信用(的表现);对孩子骂他父亲,这是没礼貌(的表现)。”朋友惭愧,下车去拉元方,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了大门。
创作背景
《世说新语》主要记录了当时魏晋名士的逸闻轶事和玄言清谈,这篇《陈太丘与友期》即是当时名士之间交往言谈的记载。
作品赏析
《陈太丘与友期》全文仅有103个字,却叙述了一个完整的故事(关于守信与不守信的一场辩论),刻画了三个有鲜明个性的人物,说明了为人处世,应该讲礼守信的道理。如此有限的文字,却包含了这样丰富的内容,真可谓言简意赎了。如果不是在语言的精炼上造诣高深,要做到这一点是很难的。
《陈太丘与友期》的精炼语言,体现在文章的始终。一开头,文章以“期行”、“期日中”、“不至”、“舍去”、“乃至” 等几个关键词语,把事情、时间、起因交代得清清楚楚,而且,在这些交代中,还把两个不同的人物形象(一个守信,一个不守信)一下子推到了读者面前。
文章的结尾,虽只客寥数语,但却字字生辉。“惭”、“下\"、“引”三个动词,把友人知错欲改的心态及行为刻画得入木三分。对元方鄙弃“无信”的那股倔强劲儿,也用“人门,不顾”四个字,描绘得维妙维肖。就在最能体现文章中心思想的第二层(子斥友人)中,尽管作者用了比开头和结尾要多得多的笔墨,但文字仍然十分精炼。单就叙述的句子来说,在叙述友人问元方时,由“问”到“怒”,感情急剧变化,充分表现了友人那粗鲁无礼的性格。而在叙述元方批驳友人的怒斥时,则选用语气平和的“答曰”、“曰”这类词,这对表现元方不惧怕友人的怒斥、知书达理、善于应对的性格,起到了绝好的作用。
行文立意
《陈太丘与友期》的主题思想,主要是通过人物的'对话来揭示的。这些人物对话,虽然只有三言两语,但句句都紧扣文章中心,紧扣人物性格,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文章写友人与元方的对话有三句。第一句“尊君在不?”开门见山,问得直截了当,毫无谦恭之意,初露性格的鲁莽。第二句“非人哉!”出言不逊,当着儿子骂父亲,这是不讲礼仪的行为,再露性格的粗鲁。第三句“与人期行,相委而去!”看似有理,实则无理。不自责自己失约误期的错误,反而委过于人,怒斥对方如约而行的正确做法,这就更加暴露出友人不讲道理的性格特征。
文章写元方与友人的对话也有三句。第一句“待君久,不至,已去。”这是针对友人的间话而答的。元方不是正面回答友人提出的问题,在,还是不在。而是先说“等君久”“不至”,再说“已去”,把父亲的 “去”与“等君久”和友人的“不至”联系起来。这样的回答,不仅把父亲为什么走说清楚了,为后面批驳友人的怒斥作了准备,而且话中有话,流露出对友人失约的反感。第二、三两句是对友人无理怒斥的反驳。第二句“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这是针对友人强调“期行”而说的。守信还是失信,关键在于“期日中”,“日中不至”,当然就是失信了。抓住实质,击中要害,使友人失去辫驳的根据。第三句“对子骂父,则是无礼。”这是针对友人
出言不逊而说的。在指出友人“无信”的基础上,又指出友人“无礼”。一步紧逼一步,把友人通到了无以言对的狼狈境地,以至最后不得不“惭”而“下车引之”。由于这些对话具有鲜明的个性特征,因此,虽然只有短短几句,也可以看出元方—陈太丘性格的折光,是多么聪颖仁慧、知书达理。
语言风格
《陈太丘与友期》一文细节微言、涵泳无穷。“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尺寸之间起波澜,与下文问答中“待君久不至,已去”“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 ”呼应。友人“问”“便怒”“惭”“下车引之”,一波三折。其间,先称 “尊君”,骤然口不择言 “非人哉”,人物情态,栩栩如生。元方“门外戏”、一答一日、“入门不顾”,应对自如,宛若成人,表现出鲜明个性与独立人格。不论是情节上的起伏变化,还是人物情态上的自然生动,乃至文字之下隐藏着的本真性情、坦率品质,都值得我们琢磨品味。
名家点评
张豪《何以“方正”?—重读〈陈太丘与友期〉》:《期行》与《世说新语》所载诸多文字一样,尺寸短书,细节微言,记言记事。事因人起,言由事彰,人以言传。全篇寥寥数语,但事件的起因、经过、结果一目了然,所涉人物形象鲜明。
作者简介
刘义庆(403—444)南朝宋著名文学家,字季伯,彭城(今江苏徐州)人,南朝宋宗室,武帝时袭封临川王。官至兖州刺史、都督加开府仪同三司。自幼才华出众,爱好文学,喜纳文士,其撰笔记小说集《世说新语》,是六朝志人小说的代表。记叙汉末至东晋士族阶层人物的言谈轶事,生动形象地反映出当时士族的生活方式与精神面貌。语言精炼、生动传神,对后世小说影响极大。其中“周处除三害”、“望梅止渴”、“击鼓骂曹”等故事,成为后世戏曲小说的素材,“新亭对泣”、“子猷献戴”等也成为后世诗文常用的典故。梁刘孝标作注,旁征博引,为后人所重。另有《幽明录》,今佚。鲁迅《古
小说钩沉》辑其佚文200余条,皆记诡异之事。 第二篇:陈太丘与友期行原文及翻译
原文: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 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翻译:
陈太丘和朋友相约同行,约定的时间在中午,过了中午朋友还没有到,陈太丘不再等候他而离开了,陈太丘离开后朋友才到。元方当时年龄七岁,在门外玩耍。陈太丘的朋友问元方:“你的父亲在吗?”元方回答道:“我父亲等了您很久您却还没有到,已经离开了。”友人便生气地说道:“真不是人啊!和别人相约同行,却丢下别人先离开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在正午,正午您没到,就是不讲信用;对着孩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朋友感到惭愧,下了车想去拉元方的手,元方头也不回地走进家门。注释
元方: 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长子。
陈太丘: 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颍川许(现在河南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太丘:古地名。
期行: 相约同行。期,约定。
期日中: 约定的时间是正午。日中,正午时分。过中:过了正午。 舍去:不再等候就走了。去,离开。舍:舍弃,抛弃。乃至:(友人)才到。乃,才。戏:嬉戏。尊君在不(fǒu):你父亲在吗?尊君,对别人父亲的一种尊称。不,通“否” 家君:谦词,对人称自己的父亲。引:拉,要和元方握手 信:诚信,讲信用。时年:今年。非:不是。
相委而去:丢下我走了;相 偏指一方对另一方的行为,代词,通“之”,我;委,丢下,舍弃。
君:对对方父亲的一种尊称。已去:已经 离开。曰:说。则:就是。顾:回头看。惭:感到惭愧。古今异义词
1.去 古意:离开 ;今意:往、到。
2.委 古意:丢下、舍弃 ; 今意:委屈、委托。3.顾 古意:回头看 ;今意:照顾 4儿女 古意:子侄辈 今意:儿子女儿 第三篇:世说新语陈太丘与友期原文及翻译
原文:
陈太丘与友期行,期日中,过中不至,太丘舍去,去后乃至。元方时年七岁,门外戏。客问元方:“尊君在不?”答曰:“待君久不至,已去。”友人便怒:“非人哉!与人期行,相委而去。”元方曰:“君与家君期日中。日中不至,则是无信;对子骂父,则是无礼。”友人惭,下车引之,元方入门不顾。
译文:
陈太丘跟一位朋友约定一同出门,约好正午时碰头。正午已过,不见那朋友来,太丘不再等候就走了。太丘走后,那人才来。太丘的长子陈元方那年七岁,当时正在门外玩。那人便问元方:“你爸爸在家吗?”元方答道:“等你好久都不来,他已经走了。”那人便发起脾气来,骂道:“真不是东西!跟别人约好一块儿走,却把别人丢下,自个儿走了。”元方说:“您跟我爸爸约好正午一同出发,您正午不到,就是不讲信用;对人家儿子骂他的父亲,就是失礼。”那人感到惭愧,便从车里下来,想跟元方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走进了自家的大门。 第四篇:《陈太丘与友期》文言文资料
文言文资料一份 陈太丘与友期
(一)黑体字含义的参考答案:
陈太丘(即陈寔〈shí〉,字仲弓,东汉许昌人,做过太丘县令,故称陈太丘)与友(朋友、友人)期(相约)行(同行),期日中(约定好正午时分〈见面〉),过(超过)中(正午时分)不至(没有到),太丘舍(舍弃、不再等候)去(离开),去后乃(才)至(到)。元方(即陈纪,字元方,陈寔的大儿子)时(当时)年(那年)七岁,门外戏(玩耍)。客问元方:“尊君(你的父亲)在不(通“否”,吗)?”答曰:“待(等待)君(您)久(很长时间)不至(没有到),已(已经)去。”友人便(就)怒(恼火地)曰
(说):“非(不是)人哉(啊)!与人(别人)期行,相委(丢下我)而去(离开)。”元方曰:“君(您)与家君(我父亲)期日中。日中不至,则(就)是无(没有)信(信用);对子(当着儿子的面)骂父(谩骂父亲),则是无礼(没有礼貌)。” 友人(朋友)惭(〈很〉 惭愧),下车引(拉)之(他,指陈纪),元方入(走进)门(家门)不顾(〈根本〉不回头看那失信无礼的人)。
二、参考译文:
陈太丘和朋友预先约定好一起出行,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约定的时间过了,朋友却没有到达。陈太丘便不再等候友人自己先走了。当他离去以后,他的朋友才来到。陈太丘的儿子元方当时七岁,在家门外玩耍。客人问他:“你的父亲在家吗?”元方回答说:“父亲等待您很长时间,而您却没有来到,已经离去了。”客人便生气地说道:“简直不是人啊!和别人约好一起出行,却丢下我自己先走了。”元方说:“您与我父亲约定在正午时分见面,而到了正午您没有到,就是没有信用;对着他的儿子骂父亲,就是没有礼貌。” 朋友感到十分惭愧,忙下车想和他握手。元方连头也不回地就走入家门不再看那个失信无礼的人。
三、课文题解: 选自《世说新语·方正》
《世说新语》是由南北朝时南朝的刘义庆编撰而成的。刘义庆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的侄子。刘义庆虽然身处皇室,但为人非常地简朴,又喜好文艺,因此,他的周围总是围绕着一大批文学名流。《世说新语》是一部主要记载汉末至两晋士族阶层的言行风貌和轶事琐语的笔记小说集。全书共八卷,分德行、言语、政事等36个门类,共记载了1130个故事。《世说新语》具有“语言简练,辞义隽永”的特点,因此著称于世。
四、主题特色:
《陈太丘与友期》通过元方的言行表现了他明白事理、年少机智、敢于批评大人的精神品格。客人不守信用、随意骂人,但远方据理驳斥,有理有节。试想,如果元方自己不明白何为信用、何为礼貌,能
说出这番话吗?这则故事也启示我们:做人就要有诚信,讲礼仪。文章篇幅短小,却有头有尾,有言有行,人物风貌,跃然纸上,短文不仅记录了因果,评断了是非,而且还写出了人物态度的变化,文字不多而容量颇大,这完全得力于作者的剪裁与提炼的功夫。 第五篇:陈太丘与友期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读懂课文,翻译并理解课文主旨;
(2)积累文言词语,提高自主阅读文言文的能力;(3)背诵全文。
2、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分析人物形象,获取情感体验;(2)学习古人懂理知仪的优秀品格。
3、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教学重点、难点】
1、理解“元方入门不顾”是否无礼。
2、围绕“怒”与“和”就做人的修养展开讨论。 【教学时间】一课时 一、情景导入
从前,有一个年轻人,背着七个背囊赶路,这七个背囊分别装着“健康”、“美貌”、“诚信”、“机敏”、“才学”、“金钱”、“荣誉”。他来到渡口,渡船刚开出时风平浪静,过了不久,小船上下颠簸,险象环生。船家说:“客官,我的船小负载太重,你须丢弃一个背囊方可安度难关。”此时年轻人哪一个都不想舍弃,他很纠结。如果你是这个年轻人,你会丢弃哪一个背囊呢?
故事中的年轻人思考一会儿,把“诚信”抛进水里。诚信真的可以丢掉吗?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则有关“诚信”的文言故事——《陈太丘与友期》,一起来讨论这个问题。看一看中国古人对待诚信是什么态度。
二、全班齐读课文(评价朗读的字音是否准确,停顿是否正确)
我发现同学在读中,都把一个字读错?这个不是“不”字吗?怎么读fǒu呢?为什么读否啊?——因为它是通假字。
那刚才全班读得怎样呢?我请一个同学来点评一下。我们说,不光要读准字音,还得注意把握人物的情感。可能大家还不太熟悉课文,所以不容易把握人物的情感。下面我们疏通文意,进一步理解文章的内容。
三、自主朗读翻译。(结合课后注解,读一句,翻译一句。有困难的做记号,待会儿提出来,一起解决。)(找出不易解释或者你认为值得大家注意的字词解释。)
考考大家,能不能通过课文出现的字的解释来推测右边成语的意思。比如:你回答时,先讲左边“期”的意思,然后再说说右边的成语的意思。咬文嚼字贯古今
下面来点有难度的。(看幻灯7——咬文嚼字)考考大家,能不能通过课文出现的字的解释来推测右边成语的意思。比如:你回答时,先讲左边“期”的意思,然后再说说右边的成语的意思。与友期行:约定—不期而遇(没有约定而遇见。指意外碰见。)
太丘舍去:放弃—锲而不舍(刻一件东西一直刻下去,不放弃,喻有恒心)太丘舍去,相委而去:离开—人去楼空(故地重游时睹物思人的感慨。)
入门不顾:回头看—瞻前顾后(看看前面,又看看后面。形容顾虑太多,犹豫不决。)
五、女生、男生分别再读课文
(注意把握人物感情和语气语调,男生评价,抓住“怒”字)(1)友人为什么“怒”?因为太丘舍去。
怒到什么程度?——怒到骂人。
友人说的话应该怎么读?——(咬牙切齿地读。老师读:友人便怒,大家读友人说的话。)
(2)元方也很生气,骂自己的父亲,谁不生气,那元方说的话和他的行为,怎么读,哪几个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元方的“怒”?(3)陈太丘离去时应该是什么样的心情?应该怎么去读“太丘舍去”?(男生
再读课文)——评价把握“怒”的情感
六、概括人物性格特点。
从这里,分别在展现怎样的人物个性呢?
文章三个人物---陈太丘、元方和友人,作者用了什么描写方法来描写的?(动作、神态、语言)通过这些描写,你认为陈太丘、友人和元方分别是什么样的人.你更喜欢谁,说说你的看法?(1)陈太丘:率性而为(2)友人:无信、无礼、知错就改(3)元方:孝顺、懂礼、聪明机智、倔强、刚正不阿 分角色朗读,彰显人物个性。
七、对这三个人的“怒”做出评价。
(这三个人都很生气,都在发怒,而且都有自己发怒的理由。你认为谁发怒更合乎情理,或者你认为谁的做法不太妥当。)
八、分析如何平息愤怒,获得和谐结局。
太丘和元方对友人不诚信的做法有些不满,但好像都有点遗憾。太丘无声地抗议,没有让友人意识到自己的错误,反而激怒了他。元方有理有据的指责友人的不对,让友人惭愧,但也显得不太礼貌,他们俩似乎都在激化了矛盾。生气是拿别人的错误来惩罚自己。有必要嘛?我们有没有更好的解决方式呢?你能不能想到一些好的处理方法、沟通方式,来平息这三个人的愤怒?让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和谐呢?
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矛盾和冲突,像我们的同学平时也有摩擦。同样的问题,不同的人用不同方法去处理就会有不同的结果,如何委婉地表达自己心中的不满,又不能激化矛盾,巧妙的解决矛盾,这就是说话的艺术。运用宽容和理解面对冲突,运用智慧和沟通去平息愤怒,相信人与人之间关系会更加美好、和谐。
今天,我们在欣赏佩服元方的纯真睿智、我们在欣赏太丘率性而为的个性,我们在感叹友人能知错就改的同时。也应该像刚才同学们说的那样,用诚信和宽容面对冲突,用智慧和理解去平息愤怒,相信人与人之间关系会更加美好。
九、师生合作,当堂背诵(一篇小小的故事竟然涵盖如此丰富的内容。下面我们花点时间把这篇课文背下来。)(老师背旁白,一二组背友人说的话,三四组背元方说的话。)
十、结语 从这则小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中国古人是非常注重诚信的,所谓“一诺千金”也正说明诚信是多么可贵。回到课前老师所讲的那个故事中来,那个年青人将诚信抛弃是多么令人惋惜啊。
学习这篇课文,我希望每个同学都能从中受到启发,做一个诚实守信的人,同时还要学会理解、宽容、沟通。最后让我们以一句话结束本课的教学:以信做人,以礼待人!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