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原选择题
绪论 马克思主义是关于无产阶级和人类解放的科学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是( A )
A、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基本理论、基本观点和学说的体系,包括其继承者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
B、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C、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科学社会主义和政治经济学的理论体系。 D、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的政治经济学和哲学的理论体系。 2、马克思主义产生于( C )
A、19世纪20年代 B、19世纪30年代 C、19世纪40年代 D、19世纪50年代 3、马克思主义形成的重要标志是( D )
A、《德意志意识形态》的出版 B、《资本论》的出版 C、《反杜林论》的出版 D、《共产党宣言》的公开发表 4、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 C ) A、科学社会主义理论 B、政治经济学理论 C、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D、阶级斗争学说
5、促成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传播的重大历史事件是( B ) A、辛亥革命 B、十月革命 C、五四运动 D、中国共产成立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第一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C ) A、大同思想B、三民主义C、毛泽东思想D邓小平理论
7、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个伟大理论成果是( A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8、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三个重要理论成果是( B ) A、邓小平理论 B、“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C、科学发展观 D、毛泽东思想
9、学习马克思主义的根本方法是( A )
A、理论联系实际 B、精读和泛读结合
C、早期著作和晚期著作结合 D、马克思著作和毛泽东著作结合 10、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 A )
A、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 B、推翻资本主义制度 C、实现共产主义 D、建立无产阶级专政
11、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是( B ) A、唯物史观 B、唯心史观 C、激变论 D、庸俗进化论 二、多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是( BD ) A、黑格尔 B、马克思
C、费尔巴哈 D、恩格斯 E、亚当·斯密 2、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特性是( BD )
A、实用性 B、阶级性 C、科学性 D、实践性 E、革命性 3、马克思主义的三个组成部分是( ADE ) A、马克思主义哲学 B、马克思主义社会学 C、马克思主义政治学 D、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 E、科学社会主义
4、马克思主义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CDE )
A、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B、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C、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D、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 E、德国
古典哲学
5、马克思一生最重要的两个理论贡献是( AC ) A、创立唯物史观 B、创立阶级斗争学说 C、创立剩余价值学说
D、创立社会主义学说 E、创立科学是生产力的学说 6、马克思主义的主要内容包括( ABCD )
A、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B、马克思主义的政治立场 C、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品质 D、马克思主义的社会理想 E、马克思主义的表达方式
7、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直接理论来源是( AB ) A、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 B、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C、17世纪英国唯物主义 D、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 E、19世纪欧洲空想社会主义
8、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自然科学前提是(ADE )
A、生物进化论 B、相对论 C、量子力学 D、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 E、细胞学说
第一章 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恩格斯认为,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 ( C ) A.哲学与人类生存活动之间的内在联系问题 B.人与周围世界的基本联系问题
C.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D.关于人的本质问题 2.划分唯物史观与唯心史观的根据是 (C )
A.是否承认社会历史的规律性 B.是否承认阶级斗争 C.是否承认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D.是否承认社会意识的能动作用
3.列宁对辩证唯物主义物质范畴的定义是通过 ( A ) A.物质和意识的关系界定的 B.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界定的 C.主体和客体的关系界定的 D.一般和个别的关系界定的
4.马克思主义认为,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 ( C ) A.实践性 B.运动性 C.物质性 D.客观性
5.“坐地日行八万里,巡天遥看一千河”,这一著名诗句包含的哲理是 ( D ) A.物质运动的客观性和时空的主观性的统一 B.物质运动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C.时空的无限性和有限性的统一 D.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的统一
6.“旧唯物主义是半截子的唯物主义”,这是指 ( B ) A.旧唯物主义是形而上学的唯物主义 B.旧唯物主义在社会历史观上是唯心主义 C.旧唯物主义是机械唯物主义
D.旧唯物主义是割裂了运动与静止的辩证法
7.既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分化统一的历史前提,又是自然界与人类社会统一起来的现实基础( B)
A.运动 B.实践 C.精神生产 D.物质生产 8.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事物发展的规律是 ( C )
A.思维对事物本质的概括和反映B.用来整理感性材料的思维形式 C.事物内在的本质和稳定的联系D.事物联系和发展的基本环节
9.有一首描述在战争中缺了钉子的马掌会导致国家灭亡的童谣:“钉子缺,蹄铁卸,战马蹶;战马蹶,骑士绝;骑士绝,战事折;战事折,国家灭。”
1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这首童谣包含的哲学原理是 ( A )
A.事物是普遍联系的 B.事物是变化的
C.事物的现象是本质的表现 D.事物的量变引起质变
10.“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这两句诗包含的哲学道理是 ( D )
A.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 B.事物是本质和现象的统一
C.事物的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D.新事物代替旧事物是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11.中国古代哲学家公孙龙“白马非马”之说的错误在于割裂了 ( D ) A.内因和外因的关系B.矛盾统一性和斗争性的关系 C.矛盾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的关系 D.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关系
12.辩证法的否定即“扬弃”,它的含义是指 (D ) A.抛弃 B.事物中好的方面和坏的方面的组合 C.纯粹的否定 D.既克服又保留
13.唯物辩证法的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了事物发展的 ( A ) A.方向和道路 B.形式和状态 C.结构和功能 D.源泉和动力 14.主观辩证法与客观辩证法的关系是 ( A )
A.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 B.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的关系 C.抽象与具体的关系 D.唯心辩证法与唯物辩证法的关系 15.对于同一事物,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反映,这说明 ( C ) A.意识是主体的自由创造 B.意识不受客体影响 C.意识受主体状况的影响 D.意识的内容是主观的 16.人工智能的出现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意识论的意义是 ( D ) A.否定了物质对意识的决定作用 B.改变了人类意识活动的规律性
C.肯定了人工智能可以代替意识的能动活动 D.丰富了物质和意识相互关系内容
17.“历史是逻辑的基础,逻辑是历史的修正”,这一观点是 ( B ) A.主观唯心主义的观点 B.历史与逻辑相统一的观点 C.片面强调逻辑重要性的观点 D.割裂历史与逻辑统一的观点 18.“从个别到一般,从一般到个别”的思维方法是 ( A ) A.归纳与演绎 B.分析与综合 C.抽象到具体 D.实践到认识 19.辩证思维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过程是 ( D ) A.从实践到认识的过程 B.从认识到实践的过程 C.思维生成现实具体的过程
D.在思维中形成“多种规定的统一”的过程 二、多项选择题
1.“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的哲学意义是 ( BC ) A.意识是第一性的,物质是第二性的 B.物质是第一性的,意识是第二性的 C.主观能动性的发挥,必须尊重客观规律 D.画饼不能充饥
2.“物质两种存在形式离开了物质,当然都是无,都是只在我们头脑中存在的观念抽象”,这段话说明 ( AB ) A.时间和空间是客观的 B.时间和空间是物质的存在形式 C.时间和空间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 D.时间和空间离开物质只是形式
3.我国古代哲学家王夫之认为:“动静者,乃阴阳之动静也。”“皆本物之固然。”“静者静动,非不动也。”“静即含动,动不含静。”“动、静,皆动也。”这在哲学上表达了 ( BC ) A.运动和静止都是物质的固有属性
B.静止是运动的特殊状态,是缓慢不显著的运动
C.静止是相对的,运动是绝对的 D.运动是静止的总和
4.马克思说:“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这一命题的主要含义是 ( CD )
A.实践是社会历史的客体 B.实践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C.实践构成了社会生活的现实基础 D.实践是社会生活的本质内容 5.实践是人的生存方式,是指 ( ABC ) A.实践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B.在实践中形成人的本质和一切社会关系 C.实践是人类特有的活动 D.实践是一切生命的存在形式
6.恩格斯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活动的时候,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这段话所包含的辩证法观点有 ( A BCD ) A.联系是客观世界的本性 B.一切事物都处于相互联系之中 C.世界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整体 D.联系既是普遍的又是复杂多样的 7.下列选项中,体现发展的实质的有 ( BCD) A.因祸得福,祸福相依
B.无产阶级专政代替资产阶级专政 C.培育出新优质品种
D.原始社会的公有制经过私有制到社会主义的公有制
8.某山村小镇自20世纪70年代发现矾矿以来,办了三个矾矿厂。由于没有严格的环境保护措施,每天排除大量矿烟,致使村民中大多数人患有呼吸道疾病和皮肤病。这一做法从哲学上看违背了 ( AB ) A.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 B.事物联系复杂多样性的原理 C.事物运动发展的原理
D.事物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关系的原理
9.矛盾同一性在事物发展中的作用表现为 ( ABD ) A.矛盾双方在相互依存中得到发展 B.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因素 C.调和矛盾双方的对立 D.规定事物发展的基本趋势
10.下列哪些说法是对矛盾特殊性原理的具体运用 ( AB ) A.对症下药,量体裁衣 B.因实制宜,因地制宜 C.物极必反,相反相成 D.欲擒故纵,声东击西
11.下列工作方法体现了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的是 ( ABC )
A.“抓典型” B.“一般号召和个别指导相结合” C.“一切经过实验” D.“欲擒故纵”
12.下列思想体现了中国传统哲学矛盾观的是 (ABCD ) A.“一分为二” B.“和二为一”
C.‘‘万物莫不有对” D.“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13.下列命题中属于揭示事物本质的有 ( CD ) A.水往低处流 B.日出于东落于西
C.人的本质是社会关系的总和 D.意识是人脑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14.下列格言中或成语中,体现质量互变规律的有 ( AD ) A.九层之台,起于垒土 B.有无相生,前后相随 C.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D.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15.古语说:“奢靡之始,危亡之渐。”这句话是说,奢靡逐步发展会导致危亡。其中包含的哲学道理有 ( CD )
2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A.现象是本质的外部表现 B.特殊性中包含着普遍性 C.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D.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16.下列现象属于量变引起质变的有 ( ACD ) A.生产力的增长引起生产关系的变革 B.物体由于量的不同而区分不同的体积 C.在一定温度下鸡蛋孵出小鸡
D.由遗传和变异的矛盾引起旧物种到新物种的变化
17.“是就是,否就否,除此之外,都是鬼话”,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 ( ABC ) A.它对否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B.它对肯定的理解是孤立的、片面的 C.它否定了肯定与否定的对立统一关系 D.它否认了事物发展的曲折性 18.辩证的否定是 ( ABCD )
A.事物的自我否定 B.事物发展的环节 c.事物联系的环节 D.扬弃
19.下列命题蕴涵着中国传统哲学中否定之否定规律的思想是 ( ABC ) A.“不平不陂,无往不复”
B.“将欲弱之,必固强之”,“将欲废之,必固兴之” C.“荣枯代谢而弥见其新” D.“和实生物”
20.割裂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前进性和曲折性会导致 ( BD ) A.激变论 B.直线论 C.庸俗进化论 D.循环论 21.“脱离了整体的手是名义上的手”说明了 ( BD ) A.整体依赖于部分 B.部分依赖于整体 C.整体是部分之和
D.脱离了整体的部分就丧失了原有的性质和功能
22.“如果偶然性不起任何作用的话,那么世界历史就会带有非常神秘的性质。”这一观点( CD )
A.夸大了偶然性的作用,是唯心主义非决定论 B.把偶然性和必然性的作用相混同,是相对主义的观点
C.既承认偶然性的作用,又承认必然性的作用,是辩证决定论的观点 D.说明事物发展是必然性和偶然性综合作用的结果
23.社会规律是人们自己的“社会行动的规律”,这是因为 ( ABD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C.历史发展方向是由人的思想和行动决定的 D.社会规律存在和实现于实践活动之中 第二章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马克思主义认为,从实践的活动机制看,实践是 ( A ) A.主体与客体通过中介相互作用的过程 B.道德行为和政治活动C.科学实验 D.生活、行为、现实、实事等感性活动 2.实践的主体是 ( B ) A.绝对精神
B.具有思维能力、从事社会实践和认识活动的人 C.人 D.人的意识 3.实践的客体是 ( D)
A.绝对精神的对象化 B.客观物质世界 C.人的意识的创造物
D.进入主体的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客观事物 4.实践的中介是 ( A )
A.各种形式的工具、手段及其运用的程序和方法 B.对一事物存在和发展有联系的各种要素的总和
C.构成事物一切要素的总和 D.受命于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5.马克思主义认为,主客体之间的价值关系是指 ( D ) A.主体对客体的物质欲望和要求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
C.主体对客体的改造和变革的结果 D.客体对于主体的有用性和效益性
6.“社会上一旦有技术上的需要,则这种需要会比十所大学更能把科学推向前进。”这说明(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技术推动了科学的发展 C.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D.科学进步是实践的目的
7.恩格斯说:“人的智力是按照人如何学会改造自然界而发展的。”这说明 ( B )
A.自然界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B.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C.人的认识具有主观能动性 D.人具有认识自然的能力
8.科学家尼葛庞蒂说:“预测未来的最好办法就是把它创造出来。”从认识 和实践的关系看,这句话对我们的启示是 ( C ) A.认识总是滞后于实践 B.实践和认识互为先导
C.实践高于(理论的)认识,因为它不仅具有普遍性的品格,而且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D.实践与认识是合一的
9.“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陆游这一名句强调的是 ( C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B.实践是推动认识发展的动力 C.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D.间接经验毫无用处 10.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的区别是 ( C ) A.感性认识是可靠的,理性认识是不可靠的 B.感性认识来源于实践,理性认识来源于书本
C.感性认识是对现象的认识,理性认识是对本质的认识 D.感性认识来源于直接经验,理性认识来源于间接经验
11.我们通过眼、耳、鼻、舌、身各种感官感觉到一个梨子的各种属性,在意识中把它们联系起来形成了关于这个梨子的感性形象,这种反映形式是 ( B )
A.感觉 B.知觉 c.表象 D.分析
12.对于哲学史上长期争论不休的唯理论和经验论两大派别的正确评价是 ( C )
A.唯理论是正确的,经验论是错误的 B.经验论是正确的,唯理论是错误地 C.唯理论和经验论各有片面的真理性 D.唯理论和经验论都是完全错误的
13.“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是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才有意义”是 ( B ) A.形而上学的观点 B.唯物辩证法的观点 C.诡辩论的观点 D.相对主义的观点 14.真理与谬误之间的相互关系是 ( C ) A.在任何情况下都是绝对对立的
B.没有相互转化的可能性 C.在一定条件下可以互相转化 D.两者之间没有原则区别
15.“真理是人造的供人使用的工具”的看法是 ( A ) A.主观唯心主义 B.客观唯心主义 C.辩证唯物主义 D.机械唯物主义
16.“真理是思想形式,是人类经验的组织形式”这是 ( A ) A.主观唯心主义真理论 B.辩证唯物主义真理论 C.客观真理论 D.形而上学真理论
17.“此亦一是非,彼亦一是非”的命题,其含义是 ( D ) A.强调真理的客观性 B.否认真理的客观性
3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C.强调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D.否认真理具有客观标准 18.“对客观事物的反映即是真理”,这是 ( A )
A.混淆了真理性认识与一般认识的错误观点 B.辩证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C.一切唯物主义的真理观 D.混淆了真理的客观性与规律客观性 19.“听其言必责其用,观其行必求其功。”这种观点是 ( B ) A.强调认识对实践的作用 B.强调实践对认识的检验作用 C.认为认识可以脱离实践 D.认为实践可以脱离认识
20.承认我们知识的相对性就 ( D ) A.必然归结为诡辩论 B.必然归结为怀疑主义 C.必然归结为不可知论 D.可以防止认识的僵化
21.“人的思维是否具有真理性,这并不是一个理论的问题,而是一个实践的问题。人应该在实践中证明自己思维的真理性,即自己思维的现实性和力量,亦即自己思维的此岸性。”这一论断说明了 ( B ) A.实践是认识的来源和动力
B.实践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检验真理不需要理论指导
D.认识活动与实践活动具有同样的作用和力量
22.列宁提出的:“从物到感觉和思想”与“从思想和感觉到物”是 ( A ) A.唯物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对立 B.经验论与唯理论的对立 C.反映论与先验论的对立 D.可知论与不可知论的对立
23.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强调 ( C ) A.真理是感性的直观,不是理性的抽象 B.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形式是主观的 C.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D.真理是与人的具体利益相联系的
24.列宁说:“没有革命的理论,就不会有革命的行动”,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C )
A.革命理论比革命行动更重要 B.革命运动是革命理论的派生物 C.革命理论对革命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D.革命理论最终决定革命运动的成败
25.法国科学家路易·巴斯德说:“在观察事物之际,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这句话强调了 ( D )
A.人们只有发挥主观能动性才能认识事物 B.人们获得感性经验至关重要
C.人们不仅要善于观察事物,而且要善于思考问题 D.人们在认识事物是要有理性的指导
26.马克思指出:“搬运夫和哲学家之间的原始差别要比家犬和猎犬之间的差别小得多,它们之间的鸿沟是分工造成的。”这表明 ( C ) A.人的聪明才智无先天区别
B.人的聪明才智的大小主要取决于主观努力的程度 C.人的聪明才智主要来源于后天实践 D.人的聪明才智由人的社会政治地位决定 27.真理和谬误的界限在于 ( C ) A.是否符合人的利益和愿望 B.是否符合马克思主义
C.是否反映了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 D.是否为大多数人所接受
28.真理的绝对性是指它的 ( B )
A.具体性 B.客观性 C.终极性 D.全面性 29.真理观上的相对主义,错误在于 ( A ) A.夸大真理的相对性,否认真理的绝对性 B.夸大真理的绝对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C.只讲真理的客观性,否认真理的相对性 D.认为关于同一对象真理性的认识只有一个 30.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是 ( C )
A.决定了社会发展趋势 B.决定着社会变革力度 C.社会发展和变革的先导 D.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最终源泉 31.重视理论创新,必须反对 ( D )
A.经验主义 B.先验论 C.绝对主义 D.教条主义 二、多项选择题
1.实践的中介系统包括 ( AB )
A.人的肢体延长、体能放大的工具系统 B.人的感官和大脑延伸、智力放大的工具系统 C.进人主体认识和实践范围的各种物质系统
D.在思维中把对象的某种属性、因素抽取出来的逻辑方法与操作系统 2.主体与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以下环节 ( ABC ) A.确定实践目的和实践方案
B.通过一定的实践手段把实践方案变成实际的实践活动 C.通过反馈和调节,使实践目的、手段和结果按一定方向运行 D.通过改造主观世界而支配客观世界的运行
3.马克思主义认识论与唯心主义认识论的区别在于是否承认 ( BD ) A.世界的可知性 B.客观事物是认识的对象 C.认识发展的辩证过程 D.社会实践是认识的基础
4.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表现在 ( ABC D) A.实践提出了认识的课题
B.实践创造出必要的物质条件和手段,使认识成为可能 C.实践是认识的唯一来源
D.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是 ( AB CD ) A.主体对各种认识要素的建构 B.主体对客体的能动的反映 C.主体对客体信息的选择 D.主体对客体信息的加工
6.能动的反映论与机械反映论的主要区别在于 ( CD ) A.是否承认客观事物和人的思想是认识的对象 B.是否承认检验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 C.是否承认实践在认识中的决定作用
D.是否承认认识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辩证过程 ·
7.“ 批判的武器当然不能代替武器的批判,物质的力量只能用物质的力量来摧毁,理论一经群众掌握,也会变成物质力量。”这一论断的哲学思想是 ( ABD )
A.理论对实践具有指导作用 B.理论不能代替实践 C.理论本身就是物质的力量
D.理论的作用可以通过实践表现出来
8.下列观点中包含实践对认识的决定作用原理的是 ( ABC ) A.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B.百闻不如一见,百见不如一干
C.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 D.机遇偏爱有准备的头脑
4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9.经验论的错误在于 ( CD) A.否认世界是可以被认识的 B.否认认识是一个过程 C.否认理性认识的重要性
D.否认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10.“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地感觉它”,这一观点说明 ( BCD ) A.感性认识对于认识事物的本质没有任何帮助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C.感性认识是认识的初级阶段,理性认识是认识的高级阶段 D.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相互依存和渗透的 11.理性认识向实践飞跃的意义在于 ( AC D ) A.理论接受实践的检验
B.理论可以改变事物发展的总趋势 C.理论可以指导实践
D.理论在实践的发展中得到发展 12.“按图索骥”的错误在于 ( ACD ) A.理论脱离实际 B.经验论 C.教条主义 D.唯理论
13.“跟着感觉走”,在本质上是 ( ACD ) A.唯心主义经验论的观点 B.唯物主义反映论的观点 C.唯我主义观点 D.反理性主义观点
14.下列属于中国传统哲学中唯心主义知行观的有 ( ABC ) A.生而知之(孔子) B.不虑而知(孟子) C.不行而知(老子)
D.不登高山,不知天之高也,不l临深溪,不知地之厚也(苟子)
15.“单凭观察所得的经验,是决不能充分证明必然性的。这是如此正确,以至于不能从太阳总是在早晨升起来判断它明天会再升起。”恩格斯这段话的含义是 (A BD )
A.感性认识有待于上升为理性认识 B.感性认识具有局限性 C.事物的必然性与感性、经验性毫无关系 D.归纳方法不是万能的 16.马克思主义认为,认识的辩证过程是 ( CD ) A.从间接经验到直接经验的转化 B.从抽象到具体再到抽象的上升运动 C.实践一认识一实践的无限循环往复 D.从相对真理到绝对真理的发展
17.“没有抽象的真理,真理总是具体的”这一命题的含义是 ( BC ) A.真理的认识不需要抽象概括 B.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C.真理不是抽象不变的公式 D.真理是具体生动的事实
18.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在于 ( ABCD ) A.实践具有直接现实性的品格 B.实践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C.实践是联系主观和客观的桥梁 D.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活动
19.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指出:“对俄国来说,根据书本争论社会主义纲领的时代已经过去了,我深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今天只能根据经验来谈社会主义。”对这句话的正确理解是( BC ) A.社会主义建设不需要任何纲领
B.应该在实践中不断丰富发展社会主义理论 C.必须由实践来检验社会主义理论 D.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应该由经验代替理论
20.列宁说:“只要再多走一小步,仿佛是向同一方向迈的一小步,真理便会变成谬误。”这说明 ( BC ) A.真理和谬误没有确定的界线
B.真理和谬误的对立只有在非常有限的领域内才有绝对的意义 C.真理和谬误在一定条件下可以转化
D.沿着真理的方向继续前行会使真理变成谬误
21.孙中山先生指出,认识过程是“以行而求知,困知以进行”、“行其所不知以致其所知”“因其已知而更进于行”。这表明 ( ABCD ) A.知行相互促进 B.行先知后 C.知行不可分割 D.知行合一
22.一个正确的思想,往往需要经历由实践到认识、认识到实践的多次反复才能形成,这是因为 ( ABC D ) A.认识主体存在着自身的局限性 B.事物的本质的暴露是一个过程 C.人的认识受社会历史条件的限制 D.认识是一个过程
23.人类活动的两个基本原则是 ( AB ) A.真理原则 B.价值原则 C.效率原则 D.公平原则
24.真理原则和价值原则的区别是 ( BCD ) A.真理原则侧重于主观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B.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
C.真理原则说明认定活动的客观制约性,价值原则表明人的活动的目的性 D.真理原则体现了人的活动中的统一性,价值原则体现了社会活动中的多 样性
25.下列观点体现真理和价值的辩证关系的有 ( ABCD ) A.真理既是制约实践的客观尺度,又是实践追求的价值目标之一 B.遵循真理尺度就要按科学规律办事,遵循价值尺度就要满足人的需要 C.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D.实现价值是人们追求真理的目的,价值追求引导人们去探索真理 26.价值的特性是 ( ABCD )
A.客观性 B.主体性 C.社会历史性 D.多维性 27.价值的客观性在于 ( BCD) A.真理的客观性决定了价值的客观性 B.人的需要具有客观性
C.满足人的需要的对象具有客观性 D.满足人的需要的过程和结果具有客观性 28.下列说法正确的有 ( CD ) A.真理是具体的就是说真理是唯一的 B.价值是抽象的就是说价值是多维的
C.主体结构和规定的复杂性导致主体的价值关系的全面性、多维性 D.真理的具体性是说真理有其适用的具体范围和条件 29.真理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关系表现在 ( ABCD ) A.实践是检验真理和价值的共同标准
B.实践与价值在实践和认识活动中是相互制约、相互引导、相互促进的 C.真理原则侧重于客体性、条件性、统一性,价值原则侧重于主体性、目的 性、多样化
5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D.价值的形成和实现以坚持真理为前提,而真理又必然是具有价值的 30.马克思主义“是任何坚定不移和始终一贯的革命策略的基本条件;为了找到这种策略,需要的只是把这一理论应用于本国的经济条件和政治条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 ABCD )
A.马克思主义不是教义,而是行动的指南 B.马克思主义必须和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 C.必须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
D.马克思主义的原理是对现存的历史活动的真实关系的一般表述 31.对待马克思主义,必须 ( ABC )
A.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B.坚持实践创新和理论创新
C.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的方法,而不是教义
D.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只能坚持不能发展
32.全面贯彻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必须 ( BCD ) A.把马克思主义作为永恒真理 B.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
C.在实践中坚持真理和发展真理 D.正确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33.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是辩证的统一,表现在 ( BCD ) A.认识的任务归根到底在于解释世界
B.认识的任务不仅在于解释世界,更重要的在于改造世界 C.要有效地改造世界,必须正确地认识世界
D.认识和改造客观世界的过程也是认识和改造主观世界的过程 34.人类在客观世界面前所处的两种不同的社会活动状态是 ( BD ) A.必然 B.必然王国 C.自由 D.自由王国 三、辨析题
1.主体和客体就是主观和客观。
2.“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就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二者都是对客观真理的否定。
3.凡是亲眼所见,亲耳所听都是直接经验,是对客观事物本质的、真实反映。 4.“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又是非至上的”。 5.认识是一个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的过程。 第三章 人类社会及其发展规律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是 ( A )
A.生产方式 B.地理条件 C.社会意识 D.人口因素 2.社会意识相对独立性的最突出表现是它 ( C )
A.同社会存在发展的不同步性 B.具有历史的继承性
C.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 D.同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在生产关系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 A ) A.生产资料所有制 B.产品的分配和交换
C.在生产中人与人的关系 D.管理者和生产者的不同地位
4.‘‘手推磨产生的是封建主的社会,蒸汽磨产生的是工业资本家的社会”,这句话揭示了( D)
A.生产工具是衡量生产力水平的重要尺度 B.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C.社会形态的更替有其一定的顺序性 D.物质生产的发展需要建立相应的生产关系
5.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党制定的一系列正确的路线、方针、政策促进了我国经济的迅猛发展,这说明( C )
A.经济基础发展的道路是由上层建筑决定的 B.上层建筑的发展决定经济基础的发展方向 C.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具有积极的能动作用
D.社会主义社会的发展不受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规律的制约 6.一定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是( D ) A.生产力
B.该社会的各种生产关系 C.政治制度和法律制度
D.与一定生产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的生产关系的总和 7.上层建筑是指( D ) A.社会的经济制度 B.科学技术 C.社会生产关系
D.建立在一定社会经济基础之上的意识形态及相应的制度和设施 8.社会形态是( B )
A.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统一
B.同生产力发展一定阶段相适应的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统一体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统一 D.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的统一 9.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是( B ) A.生产方式内部的矛盾规律
B.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C.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矛盾规律 D.物质生产和精神生产的矛盾规律
10.阶级斗争对阶级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突出表现在(C ) A.生产力的发展 B.生产关系的变革 C.社会形态的更替 D.科技的进步 11.社会革命根源于( D )
A.人口太多 B.少数英雄人物组织暴动 C.先进思想和革命理论的传播 D.社会基本矛盾的尖锐化 12.社会主义改革的根本目的在于( C )
A.改变社会主义制度 B.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C.解放和发展生产力 D.实现社会公平
13.“蒸汽、电力和自动纺织机甚至是比巴尔贝斯、拉斯拜尔和布朗基诸位公民更危险万分的革命家。”这一论断的含义是( D ) A.科技革命是对统治阶级的极大威胁
B.科技革命对变革社会制度具有直接的决定作用 C.滥用科技革命的成果会对人类造成“危险” D.科技革命导致社会政治革命
14.人民群众既是历史的“剧中人”,又是历史的“剧作者”,这是( C ) A.唯心主义的观点 B.折中主义的观点 C.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D. 历史循环论的观点 15.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钥匙是( C ) A.阶级斗争史 B.思想发展史 C.劳动发展史 D.文化发展史 16.阶级实质上是一个( B )
A.思想范畴 B.经济范畴 C.政治范畴 D.文化范畴 17.英雄史观的理论出发点是主张(C )
A.人是社会历史的主体 B.人的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作用 C.社会意识决定社会存在 D.社会运动受偶然性支配 18.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其根本原因在于人民群众( B ) A.占人口大多数 B.是社会生产力的体现者 C.具有先进思想 D.掌握历史发展规律 19.制约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决定性条件是( A )
A.经济条件 B.法律制度 C.传统观念 D.文化水平 20.历史上杰出人物的产生( C ) A.纯粹偶然的 B.纯粹必然的
C.偶然与必然的统一 D.有的是偶然有的是必然
6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二、多项选择题
1.社会存在包括( ABC )
A.社会生活的各种物质条件 B.社会生活的物质生产活动 C.经济关系 D.全部社会关系 2.社会意识的相对独立性表现为(ABCD ) A.它的发展变化与社会存在的发展变化不完全同步 B.它与社会经济水平之间发展上的不平衡性 C.它的发展往往具有历史继承性
D.各种社会意识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
3.18世纪,经济上落后的国家法国在哲学上和政治思想领域方面取得的成就,超过了当时经济上先进的英国,这表明( CD ) A.社会意识的发展不依赖社会经济 B.社会意识并不决定社会存在 C.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
D.社会意识的发展和经济的发展并不是完全对应的
4.马克思说:“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在它所能容纳的全部生产力发挥出来以前,是决不会灭亡的;而新的更高的生产关系,在它存在的物质条件在旧社会的胞胎里成熟以前,是决不会出现的。”这段话说明( ABCD) A.生产力的发展是促使社会形态更替的最终原因 B.一种新的生产关系的产生需要客观的物质条件的成熟
C.无论哪一种社会形态,当它还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时,是不会灭亡的 D.社会形态总是具体的、历史的 5.生产关系的客观性是指( ABCD ) A.人们不能自由选择生产关系
B.人们不能随意创造或消灭某种生产关系 C.生产关系是社会有机体中客观实在的组成部分 D.生产关系是社会上层建筑的物质基础 6.科学技术也是生产力,因为( ACD )
A.引起劳动对象的变革,促进劳动者素质的提高 B.于上层建筑 C.以提高劳动生产率 D.可以提高管理效率
7.在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相互关系中( AD ) A.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 B.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
C.生产关系决定生产力,生产关系也决定生产力 D.适合生产力状况的生产关系推动生产力的发展 8.经济基础对上层建筑的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在( AB ) A.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产生、变化与发展 B.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的性质
C.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具有反作用 D.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是否包括自然科学 9.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的能动作用在于( ABC ) A.它为自己的经济基础服务
B.它要促进自己经济基础的形成、巩固和发展 C.它要排除自己经济基础的对立物 D.它决定自己所服务的经济基础的性质 10.马克思主义的社会形态理论指出( AB ) A.社会形态是具体的、历史的 B.社会形态是有机的统一整体 C.社会形态是永恒的不变的 D.社会形态是超社会的、超历史的 11.马克思对阶级斗争学说的新贡献是( CD ) A.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存在 B.指出阶级斗争的长期性
C.论证了阶级的存在与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 D.说明阶级斗争必然导致无产阶级专政
12.“如果资本主义的灭亡是由科学保证了的,为什么还要费那么大的力气去为它安排葬礼呢?”这种观点的错误在于( AB) A.抹煞社会规律实现的特点 B.否认革命在社会质变中的作用 C.否认历史观上的决定论原则
D.否定科学是推动历史前进的革命力量
13.科学技术在高度发展的同时,也带来了全球性问题,这一观点表明(BC ) A.全球性问题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B.全球性问题不是科学技术的直接结果 C.科学技术的进步是主要的
D.科学技术是当代人的“非人化”的根源
14.“历史不过是追求着自己目的的人的活动而已”,这一观点表明(AB ) A.人们自己创造自己的历史 B.历史不是神创造的 C.历史是人们任意创造的D.历史是人的思想发展史
15.“一言可以兴邦,一言可以丧邦”,英雄人物的意志可以改变历史发展的方向,这种观点是( ACD ) A.否认历史必然性的唯意志论 B.否认历史偶然性的机械论
C.唯心主义非决定论在历史观上的表现 D.夸大个人作用的唯心史观
16.“时势造英雄”和“英雄造时势”( ACD ) A.是两种根本对立的观点 B.这两种观点是互相补充的
C.前者是历史唯物主义,后者是历史唯心主义 D.前者是科学历史观,后者是唯心史观
17.历史发展是“合力”作用的结果,这就是说( CD ) A.历史发展无规律可循 B.历史发展是无法认识的 C.历史发展的因素是复杂的
D,社会中的每个人都是“合力”的一部分 18.正确评价历史人物的方法是( BD ) A.古为今用方针 B.历史分析方法 C.彻底批判的革命精神 D.阶级分析方法 第四章 资本主义的形成及其本质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
1、马克思指出:“如果物没有用,那么其中包含的劳动也就没有用,不能算作劳动,因此不形成价值。”这段话说明( A ):
A. 价值的存在以物的有用性为前提 B. 价值的存在与物的有用性互为前提
C. 只要物是有用的,它就有价值 D. 物越是有用就越有价值
2、“我们从小麦的滋味中根本无法判断它是封建农民生产的,还是资本主义制度下农业工人生产的。”这段话说明( D ):
A.使用价值是个历史范畴 B.商品的使用价值随生产关系的变化而变化 C.有使用价值的物品一定是劳动产品 D.商品的使用价值并不反映生产关系的性质
3、商品的本质属性是( C):
A. 使用价值 B. 交换价值 C. 价值 D. 价格 4、同商品价值量成反比的劳动生产率是(D )
A.某企业的劳动生产率 B.某个人的劳动生产率
C.某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D.全社会各部门的平均劳动生产率 5、下列关于劳动二重性理论正确的说法是 ( B )
A.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B.具体劳动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7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C.具体劳动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不是价商品值的惟一源泉 D.具体劳动不是商品使用价值的惟一源泉,抽象劳动不是商品价值的惟一源泉
6、商品价格是商品价值的货币表现。在商品价值一定的条件下,商品价格(B ) A.与货币价值变化成正比 B.与货币价值变化成反比 C.与货币价值变化有时成正比有时成反比 D.与货币价值变化成正比,与纸币价值变化成反比 7、一本书售价18元5角,这里的“元、角”是:( B ) A.价格标准 B.价值尺度 C.观念货币 D.货币价值 8、商品是:( B )
A.用于满足人们需要的劳动产品; B.为市场交换而生产的有用的劳动产品; C.一切物品; D.一切有用的物品; 9.价值的本质是(B )
A.一般人类劳动; B.抽象劳动; C.具体劳动; D.社会生产关系; 10、一定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由( A)
A.使用价值构成; B.交换价值构成; C.价值构成; D.货币构成; 11、价值或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是( D)
A.商品; B.货币; C.价格; D.使用价值; 12、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是( D )
A.两种劳动; B.两次劳动; C.两个过程的劳动; D.同一劳动过程的两个方面;
13、商品的二因素是由( C)
A.劳动生产率决定的; B.劳动时间的二重性决定的; C.生产商品的劳动二重性决定的; D.劳动的复杂程度决定的; 14、.简单商品经济的基本矛盾是(C )
A.使用价值和价值的矛盾; B.具体劳动和抽象劳动的矛盾; C.私人劳动和社会劳动的矛盾; D.个别劳动时间和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矛盾;
15、货币转化为资本的前提条件是( C)
A.不等价交换; B.劳动成为商品;
C.劳动力成为商品; D.货币所有者把货币投入生产领域; 16、劳动力成为商品是( D )
A.一切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B.私有制社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C.商品经济会共同存在的现象; D.资本主义社会特有的现象; 17、剩余价值来源于( C )
A.不等价交换; B.工人工资的扣除; C.工人的剩余劳动; D.劳动力的价值;
18、资本主义生产过程是( B )
A.劳动过程和使用价值生产过程的统一; B.劳动过程和价值形成过程的统一;
C.劳动过程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D.价值形成和价值增殖过程的统一;
19、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依据是资本的不同部分( C ) A.在生产中位置是否移动; B.在运动中职能是否变化; C.在价值增殖中的作用不同; D.根据价值周转方式不同; 20、能准确反映资本家对工人剥削程度的因素是( D )
A.工人工资的高低; B.工人劳动时间的长短; C.工人劳动强度的大小; D.剩余价值率的高低; 21、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D )
A.生产与需要的矛盾; B.无产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
C.生产力和上层建筑的矛盾; D.生产社会化和生产资料资本主义私人占有的矛盾;
22、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实质是( C )
A.生产过剩的经济危机; B.生产不足的经济危机; C.生产相对过剩的经济危机; D.生产严重短缺的经济危机;
23、资本主义周期性经济危机的物质基础是( C )
A.大规模固定资本更新; B.资本主义基本矛盾运动; C.资本有机构成提高; D.资本主义竞争激烈; 24、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源在于( C )
A.货币的流通手段职能; B.货币的支付手段职能; C.资本主义基本矛盾; D.人口过剩与资本过剩的矛盾; 25、产业资本是( D)
A.生产资本; B.工业资本; C.社会总资本; D.物质生产部门的资本;
26、产业资本循环有决定意义的阶段是( D )
A.流通阶段; B.生产阶段; C.购买阶段; D.售卖阶段; 27、产业资本循环的一般公式是(C )
A.G—W…P…W’—G’; B.W…P…W’—G’—W; C.P…W’—G’—W…P; D.W’—G—W…P…W’; 28、产业资本在其循环运动中所采取的三种职能形式是( D )
A.固定资本、流动资本、货币资本; B.不变资本、可变资本、商品资本; C.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贷资本; D.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 29、货币资本的职能是( D )
A.生产剩余价值; B.实现剩余价值;
C.为剩余价值生产准备条件; D.生产和实现剩余价值; 30、资本周转是从资本运动的( A)
A.连续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B.速度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C.实现条件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D.矛盾性方面研究资本的运动; 31、资本的周转速度和(D )
A.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B.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C.周转时间成正比,周转次数成正比; D.周转时间成反比,周转次数成反比;
32、把生产资料区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其依据是( A ) A.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价值周转方式; B.在生产过程中不同的物质存在形态; C.不同部分在剩余价值生产中的不同作用; D.不同部分的不同运动速度;
33、能够划分为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的资本是( B ) A.生产资本; B.货币资本; C.商品资本; D.流通资本;
34.下列选项中属于不变资本又属于固定资本的是( D ) A.原料; B.燃料; C.辅助材料; D.机器、设备; 35、社会总资本(社会资本)是指( D) A.货币资本、生产资本、商品资本的总和; B.产业资本、商业资本、借货资本的总和; C.国内投资的资本和向国外投资的资本的总和; D.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的所有个别资本的总和; 36.利润本质上是( C )
A.成本价格的产物; B.所费资本的产物; C.全部预付资本的产物; D.剩余价值; 37.反映资本家全部预付资本增值程度的是( B ) A.剩余价值率; B.利润率; C.平均利润率; D.年剩余价值率;
38、最鲜明体现资本主义国家实质的国家职能是( B ) A、政治职能潮流 B、经济职能 C、社会职能 D、对外交往职能 39、资本主义法制的核心是( B ) A、民法 B、宪法
8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C、刑法 D、行政法 40、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核心是( C ) A、文学、艺术和宗教 B、道德、伦理 C、政治思想和法律 D、哲学、历史 二、多项选择题:
1、商品二因素的关系是 ( ABC ) A、价值的存在要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B、使用价值的存在不以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C、使用价值是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价值的存在不以使用价值的存在为前提 2.商品的使用价值是( ABC )
A.满足人的某种需要的属性; B. 构成社会财富的物质内容; C.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价值的表现形式; 3.商品的价值是( ABCD )
A.凝结在商品中的抽象劳动; B.商品的社会属性; C.交换价值的基础和内容; D.一定的社会生产关系的体现; 4.生产商品的劳动的二重性是(AC )
A.具体劳动; B.社会劳动; C.抽象劳动; D.私人劳动; 5.作为商品的使用价值的特殊性在于( BC )
A.是为了满足自己的需要; B.是为了满足他人的需要; C. 是交换价值的物质承担者; D.是由不同具体劳动创造的; 6. 从资本的不同分类来看,以劳动资料形式存在的资本属于( AC) A、不变资本 B、可变资本 C、固定资本 D、流动资本 7.价值规律对私有制社会生产的调节作用是通过( ACD) A.竞争实现的; B.信用实现的;
C.市场价格的波动实现的; D.成本价格的波动实现的; 8.劳动力的价值包括( ABCD )
A.维护自身生存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B.劳动者家属必需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C. 劳动者掌握一定技术必需的教育和训练费用; D.劳动者实际需要的生活资料的价值;
9.劳动力的使用价值( ABC )
A.是大于自身价值的源泉; B.是资本积累的直接源泉; C.是扩大再生产的直接源泉; D.是价值的源泉; 10.区分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意义在于( BD )
A.揭示了价值的真正来源; B.揭示了剩余价值的真正来源; C.揭示了资本周转速度对剩余价值的影响; D.揭示了整个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的对立;
11、垄断资本主义本身发展所经历的阶段是( BD ) A.企业垄断阶段 B.一般垄断或私人垄断阶段 C.行业垄断阶段 D.国家垄断资本主义阶段 12、分析产业资本循环的意义在于( ABD )
A.进一步揭示了资本的本质; B.揭露了资本的真正来源;
C.揭露了资本家的剥削程度; D.揭露了资本主义生产过程中的矛盾; 13、劳动时间的长短取决于(ABCD )
A.产品的性质; B.生产技术水平; C.企业管理水平; D.劳动生产率高低; 14、资本的生产时间包括( ABC)
A.劳动时间; B. 生产资料的供应时间; C.正常的停工时间; D.生产资料的储备时间; 15、固定资本和流动资本与不变资本和可变资本的区别( ABCD ) A.划分的根据和标准不同; B.划分的目的不同; C.划分的意义不同; D.划分的内容不同; 16、资本主义的国家机器包括(BCD ) A、资产阶级政党 B、军队、警察
C、监狱、法庭 D、政府机构 17、资本主义政治制度包括( ABCD) A、资本主义民主和法制 B政治组织形式 C、选举法制度 D、政党制度 18、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本质是( CD ) A、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的意志和愿望 B、集中地体现了资本主义国家文化的精华 C、是资产阶级意识的集中反映
D、是为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的经济基础服务的 19、资本主义政治制度( ABCD) A、建立在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之上 B、反映了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关系
C、反映了政治上占统治地位的资产阶级的要求
D、作为上层建筑,为巩固和发展资本主义社会的经济基础提供政治保障 第五章 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进程 练习题 一、单项选择题
1.资本主义经济发展中,资本集中的直接后果是( C) A.社会总资本急剧增加; B.社会就业率明显提高; C.个别资本规模迅速扩大; D.绝对剩余价值总量快速增长 2. 自由竞争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过渡的根源在于(C ) A.资本积累的一般规律; B.资本有机构成不断提高; C.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D.竞争的结果
3.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相继由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垄断阶段的时期是( C) A.18世纪末期; B.19世纪中期; C.19世纪末20世纪初; D.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4.当代资本主义国际垄断组织的主要形式(C )
A.国际卡特尔 B.混合联合企业 C.跨国公司 D.国际康采恩 5、二次世界大战后,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和私人垄断统治的发展表现在( D ) A.托拉斯和康采恩的出现; B.金融寡头的统治
C.国际垄断同盟的出现 D.形成跨行业跨部门的混合联、合企业 6.垄断价格的形成和垄断利润的产生表明( C )
A.价值规律不再起作用了; B.价值规律的作用受到了限制; C.价值规律的作用形式发生了变化; D.价值规律的内容发生了变化 7.垄断资本主义国家全部经济生活的基础是( A )
A.垄断统治; B.资本输出; C.国际垄断同盟; D.占领殖民地 8.各种垄断组织虽然形式不同,但本质都是为了(D )
A.避免两败俱伤;B.联合起来共同发展; C.相互之间竞争;D.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9.垄断资本主义时期占垄断地位的资本是(B )
A.产业资本; B.金融资本; C.银行资本; D.商业资本
10.垄断资本在经济政治上统治的目的归根到底是为了( B ) A.规定垄断价格; B.获取高额垄断利润; C.掌握国家政权; D.避免两败俱伤 11.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基础是( B) A.国有垄断资本B.资产阶级国家 C. 私人垄断资本D.资本输出
12.金融寡头在经济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A )实现的 A.参与制; B.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13.金融寡头政治上的统治主要是通过( B )实现的 A.合作参与制; B. “个人联合”;
C.建立政策研究咨询机构对政府施加影响; D.掌握舆论工具控制新闻媒介 14.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A )
A.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9
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
B.发展中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C.对外开放国家占优势、为主导的经济运动; D.各国平等互利的经济运动
15.资本主义积累过程发展的历史趋势是( B )
A.缓和并最终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B.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 C.全世界同时建立生产资料公有制; D.全世界都进入资本主义制度 16.资本社会化的最高形式是(B )
A. 垄断资本主义 B.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C.生产社会化 D.经营管理社会化 17.资本主义的历史地位是( D )
A.新生的资本主义 B腐.朽的资本主义 C.不断发展的资本主义 D.过渡的资本主义 18.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决定了社会主义革命只能( C) A.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首先取得胜利; B.在所有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C.在一国或几国首先取得胜利; D.在所有不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取得胜利 19.解决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唯一途径是( D ) A.用垄断代替自由竞争;
B.用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代替私人垄断资本主义; C.用国际垄断代替国家垄断资本主义; D.用社会主义制度代替资本主义制度 二、多项选择题
1. 私人垄断资本主义向国家垄断资本主义过渡( ABC) A.是资本主义生产社会化的客观要求 B.是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必然结果 C.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生产的发展 D.能够从根本上解决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 2.垄断组织比较发达的一般形式有( AD)
A. 康采恩; B.卡特尔; C.辛迪加; D.托拉斯; 3.战后国内垄断得到迅速发展,这表现在( ABC )
A.垄断财团的实力增长; B.金融资本与国家政权更加密切地溶合; C.金融寡头的统治进一步加强; D.财团的家族色彩日趋淡薄; E.出现了康采恩这种垄断组织形式 4.垄断价格是( ABCDE )
A.资本家可以获得超额利润的价格; B. 由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构成的; C. 垄断组织凭其垄断地位规定的一种市场价格; D.保证垄断利润的主要手段;
E.遵循“价格领头制”原则制定的
5.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并不否定价值规律,因为( ABCDE ) A.垄断价格只是使价值规律改变了表现形式; B.按垄断低价买卖的行为,仍然是等价交换;
C.从整个社会看,商品的价格总额和价值总额是一致的;
D.垄断高价是把其他商品生产者的一部分利润转移到垄断高价的商品上; E.垄断高价和垄断低价不能完全离开商品的价值 6.垄断竞争是( ABCDE )
A.垄断组织内部的竞争; B.垄断组织之间的竞争; C.垄断组织与“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 D.“局外企业”之间的竞争;
E.“局外企业”内部的竞争 7. 垄断形成的原因是(ABCD )
A.生产高度集中的必然产物; B.资本高度集中必然引起垄断
C.少数大企业为避免两败俱伤 D.规模经济效益促使少数大资本走向垄断 8.垄断资本主义是( AE )
A.资本主义矛盾发展的产物; B.私人垄断组织与国家政权相结合的资本主
义;
C.国家资本主义; D.社会主义最完备的物质基础; E.社会主义的入口 9.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将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这是由于( ABCDE )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的运动具有复杂性和曲折性;
B.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调整,在一定程度上还能容纳生产力继续发展; C.资本主义已经积累了雄厚的经济实力和丰富的统治经验; D.资本主义经济和政治发展不平衡规律的作用; E.社会主义制度的巩固和完善需要一个历史过程
10.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主导之下的国际经济协调机制包括( ABD ) A.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B.世界银行 C.七十七国集团 D.世界贸易组织
10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