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及内容
第一节 学前科学教育目标
教学目标:
1.了解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重要性和制定的依据。
2.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结构,理解和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3.学习制定学前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教学重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分析 教学难点:对总目标的理解与运用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课时:2
教材处理:讲清基本理论,使学生理解并能够说出幼儿科学教育总目标中关于知识、技能和情感方面的具体目标;通过案例分析、实际练习掌握所学内容。 教学方式:讲授法、案例教学法。 教学过程:复习提问
提问:什么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
教师在进行科学教育活动之前,在头脑中预先存在着的科学教育活动过程结束时要取得的效果,是对科学教育效果的期望和要求。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重要性
1.目标是教师实施科学教育的方向
科学教育目标的确立,使教师明确了培养的要求和方向,并直接指引着教师行为的方向。 (1) 根据预定目标制定教学计划
根据目标制定计划:是单个活动还是单元活动,是整合活动还是单个领域活动,经过怎么样的过程才能达到目标„„等等。
(2)围绕目标营造环境气氛
教师可以围绕目标营造富有童趣的良好的环境气氛,提供与目标相一致的多种多样的物质材料,以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引起幼儿探索科学的愿望,以积极、主动的态度参与各种探索和制作活动。
【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以下,并结合你实习的幼儿园谈谈,你理解的幼儿园科学教育环境创设包括哪些方面?
墙饰、自然角、科学发现室(科学宫或科技馆)、自然品陈列室、种植园、饲养角、气
象观察区、玩沙玩水区等。
自然环境的利用(社区环境、天文馆、气象台、博物馆、公园、动物园等;四季变化、气象变化如雨、雪、冰雹、彩虹等)
物质材料的提供(电池、导线、灯泡、温度计、磁铁、肥皂、水、油、各种标本、桔梗、草梗、米粒、废旧物品等)
心理环境的创设等(教师的语言、态度、行为等) (3)依据目标选择恰当的内容
以目标为依据选择科学的、设和幼儿发展水平和需要,并具有发展价值的内容;知识经验、制作技能,供幼儿在探索、操作中学习。
(4)根据目标设计教学方法
讲解法、指导探究法、自由发现法、演示法 举例:大班科学教育活动“神奇的雨” 目标:
1. 能充满好奇地观察“水蒸气蒸发”的过程并参与讨论;
2. 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蒸气蒸发”以及“水凝结并落下”等科
学现象。
3. 用绘画或陈述的形式表现出雨与人类及动植物的关系,并显示出对雨的兴趣。 教学计划:根据目标,确定了这应该是一个单元活动,包括了资料收集、环境布置、问题提出、几次活动。涉及全部科学、社会、健康、艺术、语言五大领域。
营造环境气氛:雨的墙饰、图画、雨具等等。
活动内容设计:播放动画《小水滴旅行记》,小实验“人工造雨”,亲身感受雨,讨论雨,雨具小制作,绘画等。
采用的教学方法:多媒体教学;试验;讨论等。
综上所述,科学教育目标是教师实施科学教育的方向。教师无论是制定计划、创设环境、提供材料,还是选择内容和方法、设计活动、指导探索过程,都与目标紧密相连。
因此,教师必须增强目标意识,全面理解、领会科学教育目标的精神实质,避免在教育实践中忽视目标,偏离目标的倾向,以保证幼儿科学教育的方向,保证幼儿科学素质的早期培养以及个性的全面发展。 2.目标是科学教育评价的标准
评价应该有个标准。(但是不反对从不同角度评价,评价中的赞扬和重要)
首先,评价单个活动是否成功,需要评价该活动结束时,是否达到活动之前设定的目标。【比如】在中班科学活动“小雨的秘密”中,目标之一为:能用语言或图画的形式表现对雨水与大自然关系的感知,萌发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儿童能说出或者在他的画作中有雨和大自然关系的内容即表示活动达到目标,这个活动就至少具备了作为成功活动的一个要素。
其次,一个阶段的教育是否有效,需要通过判断它的结果是否符合高一级目标来评价。高一级的目标就是评价低一级活动的标准。
【比如】年龄阶段目标中有一条是:“用自己的语言描述自己的发现与同伴、教师交流。” 那么,评价幼儿园单元活动是,就需要看这一单元活动的:
目标,是否有发展学前儿童语言的低一级目标,如“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在下朋友面前清楚地说出„„”、“能够和小朋友针对观察到的现象进行交流”等;
内容,是否涵盖语言发展的内容,如引导学前儿童大胆说出自己的想法;经常向儿童提出问题等;
方法上应该采用提问法、讨论法等有利于发展学前儿童语言能力的方法; 过程中,应该设计学前儿童发言和讨论的环节;
环境的设置上,应该给儿童创设一个干预和乐于发言、讨论的心理环境,让幼儿围成一圈的座位排列就比前后排坐等能调动儿童的发言积极性。
离开目标,就不能科学地评价活动的优劣。目标既是评定幼儿学习和发展是否达到标准的客观依据,也是衡量教师教育的客观尺度。明确的目标可以避免教育评价的主观性、片面性。
3.明确教育目标,可以增强教师组织教育活动的目的性和主动性。
设定明确的教育活动目标的过程,就是教师对整个教育活动过程进行理智思考、精选内容、优化方法的过程。
要使教育活动目标明确化,教师要花费时间动脑思考。而现在为数不少的幼儿园教师没有认真考虑目标如何明确,是否可行,没有考虑幼儿原有的水平,幼儿可以达到的水平等问题,甚至有的教师考虑最多的是如何按老套路把知识教给幼儿。这样做的结果是,幼儿不能很好地得到发展,幼儿园教育目标不能有效实现,同一个教育目标,如“发展观察力”、“培养爱劳动的好习惯”等,在小、中、大班不断重复出现。
明确教育目标,使每一次教育活动的开展都是对前一次活动目标的巩固与延伸,都是教师对本班幼儿的认识与了解过程。这样可增强教师的教育目标意识,提高教师进行教育活动的主动性,使教师通过多样的教育活动引导幼儿一步步迈向总目标。
综上所述,幼儿园教育目标的确定,对于幼儿园活动的组织有根本性的指导作用。但是,要真正取得较好的教育效果,除了幼儿园管理者和幼儿园教师对幼儿园的教育目标要有完整的认识之外,也必须让广大家长认同幼儿园的教育目标,这同时也是家园合作的重要内容。
二、制定幼儿科学教育目标的依据
制定目标考虑下列三方面:
(一)社会发展的需求(课本内容,请学生总结)P24
首先,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知识更新快、信息量大——终身教育的思想,“乐学”、“会学”。
其次,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科学几乎囊括了生活每个领域——培养科学的态度,科学就在他们身边。
再次,人类生存环境日益恶化——培养学前儿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意识。
(二)儿童身心特点
1. 0——3岁儿童的认识特点
(1)0—3岁儿童的感觉特点
儿童出生不久很快就有各种感觉,【例如】东西触及手掌就引起抓握反射;环境中突然发出的巨声可引起惊跳;强光会引起眨眼、转头等反应。0—3岁期间儿童的感觉发展迅速。在视觉上,他们开始能够正确辨别各种基本颜色(如红、黄、蓝、绿)。听觉上,语音听觉迅速发展。触觉上,逐渐能够更好地辨别客体的各种不同属性,如软的、硬的、冷的、热的,等等。
(2)0—3岁儿童的知觉特点
空间知觉上,儿童逐渐有了简单的空间知觉,尤其是两岁以后,儿童往往在游戏和日常生活中表现出能够辨别一些物体的大小、形状;也常常说出有关大小、形状的语词。
【例如】搭积木时能选取最大的放在底层,而后依次堆上较小的木块。在看图画时能说出这是“圆圆的”,“方方的”。两岁多的儿童还会玩圆形的、方形的拼板。0—3岁的儿童已经有了一些关于“白天”“晚上”的时间知觉。
(3)0—3岁儿童的记忆特点
5个月的婴儿出现“认生”的现象。【例如】晚上一定要妈妈抱,但几天不见妈妈,他们又不认识了。0—3岁期间儿童的记忆力逐渐发展。到本阶段末,儿童已能记住一些日常物品的名称。
(4)0—3岁儿童的思维特点
0—3岁儿童的思维属于直观行动思维,即依靠直接感知和实际动作来进行思维,离开了动作和实物,思维也就停止了。所以,可以和此阶段的儿童进行“躲猫猫”的游戏。此阶段的学前儿童是在操作实物的过程中认识事物,获得科学经验。
(5)0—3岁儿童数概念的发展的特点
对大小、多少有笼统的感知。对明显的大小、多少的差别能区分,如知道伸手去抓数量多的糖果或大的苹果。对不明显的差别,只说“这个大,这个也大;这个小,这个也小”,“两个都不多,合起来才多”;能数数,但一般不超过10;逐步学会口手协调地点数,但范围不超过5,而且点数后说不出物体的总数,个别儿童能做到伸出同样多的手指用比划表示数量。另外,无意注意是新生儿与生俱来的无条件定向探究反射。例如,巨声会使正在吃奶的婴儿暂时停止吃奶;色彩鲜艳的玩具能引起婴儿目光的追随;听到说话声音,他们会扭去看等。也正因为儿童生来就有无条件定向探究反射,所以儿童才天生就有好奇心和探究欲望。他们常常不善于用语言来表达他们的好奇心,但是我们可以从他们的行动中,从他们的表情和眼神中“读出”他们对世界的惊奇和疑问。
2.3——6岁儿童的认识特点 (1)感觉发展特点
在视觉发展上,此阶段的学前儿童视力越来越好,逐渐能分辨细小物体或者远距离物体的细微部分;辨色能力发展到能辨认混合色与近似色,还能运用各种颜料调出需要的颜色,并且能常正确说出黑、白、蓝、绿、黄、棕、灰、粉红、紫、橙等颜色名称。在听觉上,此阶段的学前儿童纯音听觉感受性不断提高;言语听觉也在发展。这时幼儿对语言的感觉与初学外语的人很像,能听到言语的声音,但是却很难理解说的是什么,也就是还不能辨别语言所包含的社会意义,“只闻其声,不知其意”。幼儿的语音听觉是不断发展的,在幼儿中期,儿童能够辨别出语言的细微差别,到了幼儿后期,儿童则能够辨别母语所包含的各种语音了。
教师应当注意幼儿听觉的发展状况,在对幼儿进行教育时,要仔细观察幼儿是否能听清楚,是否存在重听现象。重听又叫半聋,是指幼儿对别人说的话听不清楚或不完全,但他们常常能根据说话者的面部表情、嘴唇动作以及说话时的情境,猜测出说话的内容。对于这些问题教师要尽早发现,并及时采取相应措施。另外,幼儿园的环境也要舒适安静,如果幼儿园中的噪音过大(80分贝以上),长时间就会造成幼儿听觉的伤害。幼儿期是语言发展的关键期,教师要注意幼儿听觉的保护和训练。
此阶段的学前儿童运动知觉和皮肤的感受性也在不断提高。这两种感觉的结合,可以使学前儿童在触摸中感知物体的大小、形状、轻重、软硬、弹性、光滑和粗糙等属性。 (2)知觉发展特点
在空间方位知觉发展上,主要以自身为中心辨别上下前后左右逐渐过渡到能以其他客体为中心辨别上下前后左右。
儿童在掌握空间方位的过程中,最早分出的是垂直轴的上下方向,然后是对水平面的两对方向即前后、左右。这种垂直轴的上下方位是以“天”和“地”为参照标准来确定的,而天地具有永恒不变性,且上、下位置的区别就较明显,不会因为方向的改变而改变。再说人体的垂直位置,确定了儿童“头为上,脚为下”的方位也是不会改变的,这使儿童更容易辨别上下方位。前后、左右的位置都具有方向性,同时又会随着定向者自身位置的改变而发生变化,例如,当儿童转了一下身子,原来的前面变成了后面,原来的左面变成了右面,这样给儿童辨别前后、左右带来了一定困难。前后位置与左右位置虽然都具有方向性、可变性,但前后方位往往可以儿童脸的方向,或以物体正面、反面的标记为前后的参照标准,因而儿童辨别前后又比左右方位的确定容易。一是体现了上下—前后—左右的发展顺序。同时学前儿童掌握空间方位,以自己身体作为定向的出发点时,首先学会的是与自己身体的一定部位相联系的身体各部位的方位。例如,身体的上面是头,身体的下面是脚;头的前部是脸,头的后部有头发;鼻子上面是眼睛,鼻子下面是嘴巴;拿筷子的手是右手,扶碗的手是左手——在这基础上再开始以自己身体为中心来确定相对于自己的客体所处的方位。如“我的上面有电扇”,“我的下面有地毯”,“我的前面有桌子”,“我的后面有椅子”。二是体现了由以自
身为中心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过程。儿童的这种以自身为中心的定向,尤其是辨别自己身体各部位的方位是一切定向的基础和前提,离开了这个中心点,儿童就难以辨别方位。学前儿童在以自身为中心认识空间方位的基础上,逐步过渡到以客体为中心的定向,即从客体出发,确定与其他客体之间的相互位置关系,例如“花瓶上面是花,花瓶下面是桌子”,“房子前面是花园,房子后面是小路”。在左右方位上,学前儿童往往到学前晚期虽然能做到以自身为中心辨别左右,但尚不能完全做到以客体为中心来辨别左右。
学前儿童的形状知觉也在逐年发展着。他们掌握八种形状的难易顺序依次为: 圆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形、半圆形、梯形、菱形和平行四边形。圆形最易被学前儿童掌握。这一阶段的儿童还能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做到正确的命名并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
小班儿童一般能正确地认识和区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且对椭圆形、长方形、半圆形等其他平面图形也具有一定的区分能力;能根据成人提供的范例找出与之相同的图形。但是,这一阶段的儿童在识别图形的过程中,还不能确切地依照形状的特征来认识,往往会把形体与自己日常生活中所熟悉的物体相对照,以至于有的儿童会把圆形说成是“太阳”,把正方形说成是“手帕”等等。
中班儿童则能正确认识圆形、正方形、三角形,以及长方形、半圆形、椭圆形和梯形,且能逐步理解平面图形的基本特征;能逐步做到图形守恒;能不受图形大小、摆放位置的影响,正确地辨认图形;能对相似的平面图形加以比较,理解图形之间的简单关系;能对平面图形的组合拼搭活动表现出较高的积极性及一定的创造性。
大班儿童基本上能够理解图形的典型特征,并在头脑中形成某种图形的“标准样式”,从而进行正确的判断,同时能进一步理解图形之间较复杂的组合关系。另外,国外有研究资料说明大班儿童可以在一定抽象的水平上来概括图形之间的关系。例如,正方形、长方形、梯形、菱形、平行四边形等,可以概括称之为四边形,因为这些图形都有四个角和四条边。这种从图形的基本特征出发,以一个更广泛的名称来概括一些图形的做法,使得儿童对图形的知识逐步系统化,并发展了他们初步的抽象思维能力。这一阶段的儿童还能认识一些基本的立体图形,做到正确的命名并知道它们的基本特征。
学前儿童时间知觉的发展水平比较低,因为时间是抽象的,没有具体形象作支柱,而表示时间的词又往往具有相对性,这对于思维能力尚未发展完善的学前儿童来说是较难掌握的,因此学前儿童认识时间往往把熟悉的有兴趣的事件联系在一起作为参照物。【例如】太阳升起来了,小朋友起床、刷牙,这是早晨;到幼儿园做操、游戏,这是白天;天黑了有星星月亮,这是晚上„„他们就以这种周期性发生的生活经验,如生活作息制度,幼儿园的活动和日月运行等为参照物,对他们认识时间起着重要作用。
学前儿童时间概念的发展特点是: 越是与他们的生活有联系的时间单位,他们越容易掌握。而那些与他们生活联系不紧密的时间单位,如分钟、小时等,则较难掌握。学前儿童对时间的理解是从和生活紧密联系的“一天”开始,然后逐渐向更长和更短的时间延伸的。
这个阶段知觉发展的最重要变化是知觉逐渐发展为独立的、有相对稳定方向性的过程,也就是开始形成有意的、自觉意识的观察过程。
这个阶段的儿童初步具备一定的观察力,但总体水平不高。观察的目的性和有意性逐渐发展,表现为从不能接受任务,东张西望,或只看一处,或任意乱指发展到能根据观察任务,有目的地观察。观察的顺序由紊乱逐渐发展到能按照一定的顺序来观察。观察的细致性由不细致,只注意面积大的和突出的部分发展到观察时不再遗漏主要部分。观察的理解性由只能看到孤立的事物或事物的表面现象发展到能把握事物之间的关系。
(3)3—6岁学前儿童的记忆特点
这个阶段的学前儿童的记忆能力逐渐提高,常常能在无意之间记住经常接触的事物和现象的具体形象和名称以及他们自己操作探索的结果。
【例子】朋友儿子发现穿帮镜头。 (4)3—6岁学前儿童的思维特点
在思维发展上,3—6岁的儿童在解决实际问题时仍更多地运用直观行动思维,也就是说,他们仍然要依靠操作探究来解决问题、获得科学经验。具体形象思维是这个阶段思维发展最主要的特点。具体形象思维是一种依靠事物的具体形象或表象来进行的思维。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表现在以下方面:
思维内容是具体的。他们能够掌握代表实际东西的实物概念和代表实际动作的动作概念,不易掌握抽象概念,而且他们掌握的概念更多属于日常概念。所谓日常概念是与科学概念相对的,以日常生活为基础形成的概念。日常概念的含意不够精确,往往不能反映事物的本质特征。但是,日常概念又是形成科学概念的基础。
根据感知到的表面形象或头脑中的表象来理解或解释自然界事物和现象。例如,某3岁幼儿和爸爸在海边散步的时候,海上开始起风了。阵阵海风将沿岸很多渔船上的旗帜都刮得呼呼作响。这时,幼儿大声说:“有风!”爸爸见幼儿已经注意到这一自然现象,就趁势问道:“这么大的风,是哪里来的呢?”幼儿回答道:“是红旗扇的。”爸爸说:“红旗怎么会扇出这么大的风呢?”幼儿这时便又强调:“就是红旗扇的!”边说还边用小手模仿红旗。因为刮风时,红旗在动,于是儿童就认为是红旗扇来的风。幼儿还常常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和解释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表现出不合逻辑的想法和做法..
数概念是一种比实物更抽象的概念,因而数概念的掌握迟于实物概念。在数概念的发展上,这个阶段处于数词和物体数量之间建立联系的阶段。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① 逐渐学会口手一致地数物体,即按物点数,然后能说出物体的总数。开始出现数的“守恒”现象。
② 能按数取物。
③ 这阶段的前期,儿童能分辨大小、多少、一样多;中期能认识第几,前后顺序。 ④ 逐步认识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如有了数序的观念,能比较数目大小,能对10以内的
数进行数的组成和分解。
⑤ 能做简单的运算。
此外,3—6岁的学前儿童仍然有着强烈的好奇心。他们通过提出有关自然和物理世界的问题和参与科学研究的方式来表明他们无限的好奇心,表达他们对周围世界的疑问。学前儿童的问题从“是什么”逐渐扩展到“为什么”和“怎么样”。他们的好奇心几乎遍及每个科学领域的现象和事物。无论是天上飞的小鸟,还是地上爬行的蠕虫,都会引起他们的好奇心。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特性
1.教育内容的生成性。
皮亚杰的儿童学习建构理论(通过活动在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中建构知识)支持生成型的活动。
举例,老师设计的“鸟的本领”课程,儿童因为鸟和飞机的联系而对飞机产生了兴趣。于是老师及时调整了教学目标,满足儿童探索飞机的愿望。
小朋友带到幼儿园的动物,大家都比较感兴趣; 打雷了,小朋友都很好奇; 秋天落叶了,冬天下雪了„„
总支,教师在制定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的时候要做到“心怀教育大目标,随时调整小目标,接纳儿童的新目标”。
2.教育过程的探究性。
科学的本质在于探究,本身崇尚实证的方法,而且自然科学研究的内容基本都是自然界能感知和探究的物质和现象。
另外,学前儿童认知水平低,思维以直觉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为主,他们只有通过感官体验,动手操作,动脑思考才能真正获得科学知识。
3.教育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
第一,个别探究和小组探究;这两种探究方式有别于集体探究,多数时候优于集体探究。因此,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更多的是以这两种探究方式为主。
第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灵活地渗透于一日生活。科学教育除了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之外,更多的是在一日生活中的随机教育。教师只要具备解读学前儿童科学行为的能力,儿童的不经意的一个举动、一句自言自语都可能挖掘生成一个精彩的科学探究活动。
(举例,自然角里的土豆撑开了花盆,教师引导儿童了解植物的力量。吃水果时有目的
地练习点数;洗手的时候引导儿童认识水的特性、观察手的结构等。)
第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地点不限于教室。(强调利用社区资源和家庭资源) 第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多种探究方法并用。观察、调查,等等,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第五,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多时间段进行。不是每个儿童的科学探究活动都能一次完成。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的结构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也可以称之为纵向结构。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目标按其层次,从上到下一般可以分为四个层次。即可以分解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年龄阶段目标、单元目标和活动目标等四个层次。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
也可以称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领域目标,是学前阶段科学教育总的任务要求,它原则性地指出在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范围和方向,是科学教育所期望的最终结果,具有较强的特殊性和相对的独立性。
总目标是学前阶段进行科学教育的总方向,是学前阶段科学教育活动的“引航灯”。我国教育部于2001年7月颁布了《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中,提出了“科学”、“社会”、“语言”、“健康”、“艺术”等五大领域,并提出了相应的领域目标。
1.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 2.能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 3.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
4.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并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
5.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提问】哪些是情感目标,哪些是方法和过程的目标,哪些是知识方面的目标? 归类为三个方面,即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科学过程和方法方面的目标和科学知识方面的目标。
1.科学情感和态度方面的目标:对周围的事物、现象感兴趣,有好奇心和求知欲;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体验到数学的重要和有趣。(1;4;5)
在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中,培养学前儿童的科学情感和态度,要注意以下四个方面:
第一,发展学前儿童的好奇心、兴趣和求知欲。 好奇是本能,但没有后天的强化,会被磨灭掉;
第二,培养学前儿童关爱环境的积极情感和态度——爱护动植物,关心周围环境,亲近大自然,珍惜自然资源,有初步的环保意识。
“科学是把双刃剑”
第三,培养学前儿童尊重事实的科学态度。 实事求是、敢于怀疑、言之有据、合作与争论
第四,尊重他人,乐于合作、分享与交流。
多角度考虑问题、乐于交流、善于合作、指导如何提出建议、寻求帮助、学会倾听、接纳不同意见。
2.科学方法和技能方面的教育目标:能够运用各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能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探索的过程和结果。(2;3)
形成科学的方法和技能一般包括以下四个环节:观察发现问题——动脑思考——动手操作——表达交流
A 善于观察:多种感官观察;比较观察;连续、持久地观察。 B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概括总结、猜测 C 试验、查阅、科技制作
D 交流(语言、绘画、儿歌等交流形式)
3.科学知识方面的教育目标:能从生活和游戏中感受事物的数量关系。(4)
关于《纲要》中没有专门列出具体的科学知识目标,我们可以从以下方面来理解: 第一,不做统一规定,以便教师在实践活动中灵活安排。因为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具有内容的生成性和组织方式的多样性和灵活性的特性。
第二,学前儿童在探究活动中获得的科学经验是否能够进一步概括上升为抽象的知识,教师可以灵活掌握。强调经验、体验、过程,而不是知识。
第三,因为学期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具有探究性的特性,在教育活动中,能否让幼儿获得一个准确的科学结论,教师也可以灵活掌握。有结论,但不需要准确。
第四,不专门列出具体目标,有利于纠正以往科学教育中“重知识”的错误观念,避免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片面追求知识倾向。幼儿形成科学情感和态度,掌握科学方法和策略比掌
握科学知识更重要。
在科学教育实践中,情感态度和方法策略目标应该优先考虑。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年龄阶段目标:
是指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确立的、按学前儿童年龄阶段划分的中、短期发展目标。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总目标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目标体系中概括层次最高的目标。在实践中,它一般要首先具体化为各年龄阶段目标。
年龄阶段目标是根据学前儿童科学教育的总目标来制定的,既体现学前儿童各个不同年龄之间的差异性,又体现了各个年龄之间的连续性。
具体目标内容见教材,略。
【提问】各年龄阶段目标的连续性和阶段性如何体现?P33 以“发展儿童的好奇心”为例。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单元目标:
是指一个单元的教育目标。在科学教育中,这种“单元”一般有两种。第一种是“时间单元”,是指在一段时间内,所要达到的科学教育目标。另一种是“主题活动单元”,是在一组有关联的科学教育活动全部结束后所要达到的目标。
“将幼儿3年的科学教育内容编排成若干个单元,围绕重点设计多种活动内容和形式。这些单元之间纵向自成体系(同样的主题,程度不同),横向相互联系(不同主题有可能内容交叉,比如‘认识春天’和‘有趣的叶子’以及‘雨的秘密’就有很多内容方面的交叉)。”
(四)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
一般是指一次具体的科学教育活动所要达到的目标。
幼儿园教师要具有把宏观目标落实到每一项教育活动中,落实到幼儿的具体行为上去的能力。教育活动的目标,作为教育活动的效果,应该是通过对幼儿行为的检验而得到体现的。
我们常常见到教师这样来表述幼儿园教育活动的目标:“使幼儿掌握„„知识”,“培养幼儿的„„能力”,“养成幼儿„„好习惯”,“培养幼儿„„品质”等等。这些提法多是指人的基本素质的,因而也是较为含糊笼统的。这样的目标在教育活动的过程中,乃至教育活动结束后是很难检验的。这样的目标不足以对教育活动起导向、控制作用,也会使教育活动的评价失去可靠的依据。
那么,怎样的教育活动目标才真正具有指导作用呢?美国教育家布卢姆认为, “阐述教育目标,就要以一种较特定的方式,描述在单元或学程完成之后,学生应能做(或产生)些什么,或者学生应具备哪些特征”。
这就是说,要以儿童外在行动的形式来表述教育目标(这种目标我们可以称为行为目标),要以幼儿“能够„„”来表述教育活动结果。
例如,在观摩活动中,如果将其中的一项教育活动目标表述为“发展幼儿的观察力”,那么非常可能带来评价中的分歧:有人会认为重点应该是教幼儿有顺序地观察,有人会认为还应进行比较观察,也有人会把评价的重心放在幼儿有没有在观察过程中动脑思考等。
如果以“幼儿能有顺序地观察事物”来表述目标,就不会产生诸如“知识教得太多”或“幼儿根本没学知识”等偏离目标的争论。
这样的目标才是具体明确的,它能使整个教育目标处于可控、可视的状态之中。
思考:幼儿科学教育各层次目标的关系
第二节 学前科学教育内容
教学目标:(分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 1. 把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特点及范围 2. 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 3. 掌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具体方法 4.能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
教学重点:把握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特点及范围、理解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选编原则
教学难点:能够根据所学内容,自行选编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 教学课型:理论课 教学课时:2
教学方式:讲授法、案例分析法
复习提问:幼儿园科学教育总目标、制定活动目标的要求
一、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内容选择的依据
(一)依据《幼儿园工作规程》、《纲要》的主要精神
《纲要》明确规定了3-6岁儿童科学教育内容和要求(见本节第二部分)
(二)符合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目标
目标是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而内容是目标的细化、具体化,是实现目标的重要手段和主要途径。否则会偏离科学教育目标,也会偏离幼儿教育总目标。
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目标选择内容,并使要我们把一项目标一个内容地进行一一对应,这是比较困难的,也是比较狭隘的。在实践中,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每一个目标都是通过多种内容、多种形式来实现的。
【比如】“能表现出主动关心、爱护周围环境的情感和行为”这一目标,就需要多项活动长期培养,才能达到这一目标。
同样,一种内容也可以把目标整合起来(即同时贯彻多项目标的要求。)
【比如】“组织儿童观察水蒸气凝结成水珠”这一科学活动内容,不仅可以达到“学会用‘开始、然后、最后’等词语描述蒸发、凝结的过程”的技能目标;还可以达到“喜欢探究科学现象”的情感目标;更可以达到“认识水蒸气凝结”的知识目标。
所以,我们要灵活地理解、掌握和运用。
(三)适应学前儿童认知发展的特点
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的选择必须依据学前儿童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点。不同发展阶段的学前儿童,他们认知发展的特点是不同的。
下面,我们以“神奇的雨”为例,分阶段通过目标来透视内容的年龄阶段区别。 在小班,儿童思维处于直观性动性向具体性、形象性过度,那么设立的目标可以是: 1.能有兴趣地观察下雨的情景,知道春天会下雷雨。 2.能够在听雨、看雨、玩雨中体验到乐趣。 3.能够和小朋友讨论雨。
这个年龄阶段,活动内容多数集中在儿童的观察、感受、讨论当中。
到了中班,儿童思维特点是具体性、形象性为主,具有了分辨事物的能力,那么设立的目标可以是:
1.能够说出下雨前后的景象区别;
2.能区分小于、大雨、雷雨,并比较它们的异同点; 3.能够简单复述“小雨滴旅行记”的故事。
这个年龄阶段,活动内容开始偏向锻炼幼儿的比较、复述、记忆能力。
大班时,儿童的思维开始抽象性思维的萌芽,初步具有了概括事物的能力。那么针对这
一主题的活动,目标可以设置为:
1.能充满好奇地观察“水蒸气蒸发”的过程并参与讨论;
2.能在老师的引导下,用自己的语言描述“水蒸气蒸发”以及“水凝结并落下”等科学现象。
3.用绘画或陈述的形式表现出雨和人类及动植物的关系,并显示出对雨的探究兴趣。 这个年龄阶段的内容偏向有目的有计划的观察和动手能力较强的试验和带有抽象思维的理解。
(四)遵循科学自身的规律和特点
强调方法的科学性,尊重事实,反对迷信,反对主观臆断,这是科学本身所具有的特点。 在内容的选择上,要着力注重选取哪些能培养儿童求实、协作、民主、实践的科学精神的内容。
二、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的内容范围
【提问】《纲要》对学前儿童科学教育提出了具体内容与要求,这些内容和要求体现了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的哪些特点? 1.重视科学情感和态度的培养
2.强调通过儿童熟悉的环境和材料进行潜移默化地教育 3.强调儿童通过多种感官、方式地活动 4.鼓励儿童的合作学习和交流
(一)0-3岁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见“教辅”P42) (二)3-6岁儿童科学教育的内容范围(见“教辅”P43)
这部分内容较之《纲要》中的内容更具体和详细,但是只是上海市根据自己具体情况编写的,各地的各有不同。大家在设计活动的时候可以参考,也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充实、改变、和生成。
除了课本列出的内容,有关物理方面的内容还有很多。幼儿在生活中所遇到的很多事情,提出的很多问题,都和物理知识有关。我们不必限于以上的具体内容,可以充分利用随
机的情境,引发幼儿探索这些物理现象。
综上所述,本节介绍的幼儿科学教育内容供广大幼教工作者参考。教师应当根据本班幼儿的年龄特点,选择适当的教育内容,切不可生搬硬套。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原则
1.科学性和启蒙性:幼儿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首要要求。
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符合科学的原理,不能违背科学事实——类似“为什么先看到闪电后听到雷声是因为眼睛在耳朵前面”之类的脑筋急转弯,不适合作为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
同时科学性又应和启蒙性相结合,即提供给学前幼儿学习科学内容应是一种粗浅的的科学知识,以此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科学探索的欲望,启示幼儿的科学学习,而不能超越幼儿的发展水平和理解能力。
要求:
第一,科学启蒙就是要选择幼儿可以直接探索的内容(操作性:看、听、摸、闻等),让幼儿通过自己直接的探索活动,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学科学。
第二,科学启蒙就是要选择幼儿可以理解的内容(浅显性——用纸片震动模拟蜜蜂翅膀发声,而不是将不倒翁涉及的杠杆原理、势能、摩擦系数等介绍给幼儿),将复杂、深奥的科学道理寓于简单、明显的现象之中,让幼儿通过具体的经验获得对科学知识的粗浅理解。
第三,科学启蒙就是要选择幼儿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内容,引导其发现日常生活中的科学内容。
具体做法详见“教辅”P42 2.系统性与整体性
所谓系统性即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当由近及远、从简单到复杂、从浅至深有系统地编排进行。纵向上主要是在选择内容上要从幼儿园各年龄班整体上来考虑,所选内容要随着年龄的增长其容量与深度也随之增加。横向上主要是指事物与事物之间的逻辑关系。
所谓整体性即在选编幼儿科学教育内容时,要考虑与其他教育内容如语言、数学、社会、健康等内容相互配合,相互渗透,综合进行。
要求:
第一,教师要尽量挖掘幼儿身边的科学内容。
如吃的事物是从哪里来的,吃的是植物的哪一部分?生熟有什么不同?
第二,尽量选择幼儿自己发现的内容。
如:从幼儿的身边熟悉的小动物、植物、气象现象延伸至宇宙飞船等。
在介绍灯具时可以让幼儿了解历史上不同的灯具,介绍现代通讯工具时,可向幼儿介绍古代的通讯工具如烽火台、信鸽等。也可以请幼儿猜测未来还会有哪些通讯工具出现等。
3.时代性和民族性
所谓时代性和民族性要求是指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既应体现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以适应时代的变化;又应体现传统文化的特色,以发扬光大民族的优秀文化。
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应该具有时代的气息,体现现代科学的发展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应用,以便让幼儿深切体会到科学技术对人类生活的影响。另一方面,科学教育的内容也应具有民族性,要把时代性和民族性完美地结合起来。
第一,结合幼儿的生活向幼儿介绍现代的先进科学技术,特别是我国在现代科学技术上的成就。
神州飞船、天文望远镜、计算机技术
第二,向幼儿介绍科学技术的发展,让幼儿在古今的对比中体会现代科学技术的先进和古代人民的智慧。
地动仪、水车、指南针
第三,引导幼儿认识我国的具有民族特色的物产,或当地有名的物产。 滇金丝猴、茶叶、少数民族乐器和西洋乐器 4.地方性和季节性
幼儿科学教育的内容选择应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和季节特点,因地、因时制宜。
地方性和季节性的要求既是幼儿认识事物的特点所决定的,也是自然科学知识的特点所决定的。
第一,在选择教育内容时,不能照搬照抄现成的材料,而要注重从当地的自然和社会资源中挖掘和选择有价值的教育内容。如地方课程或园本课程
日照强烈、太阳能,茶叶
第二,结合当地、季节特点选择内容,就要会灵活地替换教育内容,即用当地幼儿熟悉的事物代替相应的教育内容。比如认识石头的内容,山区的幼儿可以认识山上的大块石头,河边的幼儿则可以捡鹅卵石,南京的幼儿还可以欣赏雨花石。
云南的茶花(抓破美人脸、十八学士、落地秀才)、紫土豆
三、学前儿童科学教育内容选编的具体方法
1.以季节为主线选编内容(时间单元):以认识春夏秋冬季节为主线,将科学教育中与之相关的内容集中编排。主要内容大致分为季节、常见动物、常见植物、自然现象;人们的生活以及生活卫生等。
举例,北京综合教育实验小组进行的幼儿园大班自然教材体系。(P47)
幼儿园大班自然教材体系 季节 秋 冬 春 夏 植物 收获、菊花、落叶 树木花草过冬、水仙花 春暖花开 美丽的花 动物 昆虫 动物过冬、家畜、家禽 青蛙和燕子、野兽 动物分类 小实验 空气、风 冰和雪 种子发芽、声音 太阳、云雨 四季总结 2.采用单元式选编内容:以类为单元组合教材,加强科学教育活动内容纵横联系的方法。具体做法是将幼儿园三学年或四学年的科学教育的内容编排成若干个单元,每个单元从内容到形式都注重体现知识的系统性与学前儿童发展的连续性。每个单元又突出一个重点,围绕重点设计多种活动内容和活动形式。这个重点就是“主题”,它就是单元活动的核心,既表明学前儿童将要参与的系列活动,又表明他们从中要获得的关键经验。
单元“电”的教育内容P48
灯的发展 预定性科学教育活动 没有火的炉子 电器分类 电 娃娃头发竖起来了 选择性性科学教育活 玩塑料球绳 阅读《幼儿百科》中有关电的部分 3.根据科学教育的各个领域选编内容:这种方式是先将有价值的、符合本班儿童特点的内容选择出来,然后根据选定的内容,再进行相应的编排。
案例见“教辅”P56
三种方式都是以教师预先安排为主,但儿童也会有生成的需求,教师再进行相应调整。
下一单元 需要处理好“预设”和“生成”的关系。
案例: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的月计划、周计划示例表
课题 月 周 名称 资料分享、集体组画《制一虫虫 作我们的虫虫书》 周 集资料 谈话《我最喜欢的虫虫》 二虫虫 绘画《我喜欢的虫虫》 周 料 谈话《虫虫分类》 三虫虫 周 六 、 四七 周 月 五虫虫 虫、虫虫脸谱。手工:气周 球小蚂蚁 六虫虫 周 七虫虫 周 八虫虫 周
行 师生共同布置虫虫大游绘画 绘画 虫虫的触角 讨论 讨论:它们怎样保护自己 讨论 种材料 材料 手工:萤火虫 观察活动:工作中的虫观察 标本 户外活动 美工区:各提供 虫虫 蚁 大镜、昆虫观察活动:放大镜下的蚂观察 类、昆虫的演变过程 户外活动 自然角:放 绘画《我给虫虫分类》 谈话 益智区:拼图昆虫分 看电视 盒、各种材材料 询问 美工区:纸提供 讨论 书、字卡 帮助收主要内容与要求 建议 看书、 的配合 的配合 阅读区:图配合 请家长教法 日常生活活动区 家园
总结:今天我们共同学习了幼儿科学教育内容的选择要求,希望学生要加强理解这些要求,并会把它应用到实践。
本章思考题:
1.如何理解《纲要》科学领域目标? 2.制定幼儿科学活动目标注意什么? 3.如何理解《纲要》科学领域内容及要求? 4.尝试设计某班一学期科学活动内容。
因篇幅问题不能全部显示,请点此查看更多更全内容